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合集下载

鼻苗法种痘

鼻苗法种痘

中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

公元四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十九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强免疫力。

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

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

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

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则是无疑的。

大约在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

公元前一千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公元1世纪,天花传到了中国。

东晋的南阳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

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15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

清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得的就是天花病。

18世纪的欧洲,天花大流行。

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戏院关门……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麻子更是不计其数。

人们惊恐、战栗,畏痘如虎。

英国史学家马考莱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

带你认识中医最早的原始“疫苗”

带你认识中医最早的原始“疫苗”

带你认识中医最早的原始“疫苗”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儿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有限,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又名《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淛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意思是把咬人的狂犬杀了,把它的脑浆取出来敷在被咬的地方。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一开始想采取体外培养的方式获取狂犬病病毒,但都失败了,最后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中国早期古籍中把天花称为“虏疮”,相传它是由战俘传入中国的,最流行的说法是,东汉初年马援“击虏”,随后天花开始大面积传播,那次战争发生在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凯旋回朝后清查人数,发现近一半的将士并非死于征战,而是死于“瘴疫”,通常认为这里的“瘴疫”主要指的就是天花。

疫苗发展历史

疫苗发展历史

疫苗发展历史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古代免疫实践: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中的医学实践表明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尝试利用传染病的病人来接触到疾病以获得免疫力。

例如,根据历史记载,古埃及人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牛痘涂在人体上,以预防天花。

2. 先驱者爱德华·詹纳:18世纪末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是疫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观察到农民中患有牛痘的人似乎不易感染天花,并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人类。

1796年,他通过将牛痘接种给8岁的男孩詹姆斯·菲利普斯,成功地预防了天花的感染。

这一发现被称为“接种疟苗”,在19世纪广泛应用于预防天花。

3. 病毒发现和疫苗研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医学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病毒。

例如,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85年成功製作了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种针对病毒的疫苗。

他使用了从狂犬病病人提取的脊髓液制作了新的疫苗。

类似的方法被用于其他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开发,包括麻疹、风疹和流感等。

4. 细菌疫苗的发展:除了病毒疫苗外,细菌疫苗也是疫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1885年,德国医生艾米尔·冯·贝林汉姆开发出首个细菌疫苗,用于预防类鼻疽。

此后,更多的细菌疫苗被开发出来,包括白喉、破伤风、肺炎等疾病。

5. 疫苗生产技术的改进:20世纪后半叶,疫苗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例如,195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约翰·索瓦林成功研究出腮腺炎疫苗的生产方法,利用受感染的鸡胚进行生长和繁殖。

这种方法使得腮腺炎疫苗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6. 现代疫苗研发: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新型疫苗的研发进展迅速。

例如,水痘疫苗、乙肝疫苗和HPV疫苗等的研发与推广,大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免疫实践、爱德华·詹纳的发现、病毒和细菌疫苗的开发以及现代技术的改进。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

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

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

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焘,经过数十年努力,编纂而成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叟遍身,皆戴白浆。

被金代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的名医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出身世医之家的明代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他所著的《家传痘疹心法》中说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li四声)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虽然,中国历代的各类著述中,在记录天花这种疾病时,所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但从书中所描述的症状来看,确属天花无疑。

既然,古代的许多医家,都对天花有过涉及。

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打开晋代医学家葛洪于公元303年著的《肘后救卒(CU4声)方》一书,人们发现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

因为他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那么,对于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肘后救卒方》中记录的治病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

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

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

但痛难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这两个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涂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后频繁地饮服。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摘要:疫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痘术”,正式成型于1798年edward jenner 发明的“牛痘”,到现代的蛋白和基因疫苗,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

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威胁人类生命的许多疾病通过疫苗接种法得以预防或根除。

通过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可以看出人类抗争疫病的能力在不断进步着。

关键词:疫苗天花种痘术牛痘发展人类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天花大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由战争中的俘虏传来,又名虏疮。

晋代道教医学家葛洪(公元265~313年)在所著《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一书中首先记载了虏疮:“比岁有病时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数日必死。

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引恶毒之气也。

”一般认为,其中关于天花症状的正确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

[1] 据文献所载,早在唐朝始有种痘。

在1884年武荣纶与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中写到:“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也记载:宋真宗时(公元1006~1017年),丞相王旦的几个孩子。

,都是同一种疾病。

”他以此潜心研究,应用各种动物做试验,他先后以20年的时间到牧场挤奶妇中调查,验证了患过牛痘者不得天花的事实。

1796年5月14日他为一名叫菲普斯的少年接种了痘苗,所用的痘浆是取自一位挤牛奶正患牛痘的挤牛奶少女。

6周以后,詹纳再给这名男孩接种取自天花脓疱的脓液,男孩没得天花。

他将这套程序称为种牛痘,以区别人痘接种。

1802年及1806年,英国国会先后2次奖励詹纳3万英镑以表彰起贡献。

1803年以后詹纳到伦敦皇家詹纳学会工作。

1813年剑桥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给詹纳的信中写道:“你从人类苦难日历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页。

你现在可以欣慰的想到:人类永远铭记你的功绩;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可恶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灭掉了。

中国最早的人痘接种法(图)

中国最早的人痘接种法(图)

中国最早的人痘接种法(图)在世界疾病史上,天花是波及面极广、危害极大、流行史甚长的烈性传染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天花就已在古埃及无情的肆虐,就连法老也不能幸免,考古学家在出土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面部,就找到天花留下的特有瘢痕。

在我国,天花又名“痘疮”,据文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的东汉光武帝年间,由汉军“于南阳击虏所得”,推测应当是由战俘从印度经越南带到中国的,故天花在中国古代也称“虏疮”。

对天花最早的医学记载出现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天花作为一种瘟疫,严重摧残着人类的生命。

面对天花的无情侵袭,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征服天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努力和探索。

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曾介绍了一些治疗方剂,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很难控制天花的传播与流行。

因此,人们也继续探索一些预防天花的新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人观察到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得过某种传染病,他在今后可能就终身不会再得,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得,即使得了症状也可能比较轻,也不至于死亡。

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就得出了“以毒攻毒”的这种经验,也就是说,如果预先给一个人接种这种有毒的致病物质,他就可能获得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

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人痘接种术始于何时、何人,至今是一个谜。

1884年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说:“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而1713年朱纯嘏在《痘疹定论·种痘法》记载:“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

时有四川人请见,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

’不逾月,神医到京。

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病原体或其组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形成免疫保护。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1. 古代疫苗实践: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某些传染病后患者能获得免疫力,因此开始使用痘苗(天花病毒)进行预防接种。

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使用牛痘(牛痘病毒)进行接种的方法。

2. 痘苗的发现: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并成功进行牛痘接种实验。

这被认为是现代疫苗的开端,为后来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疫苗的初步发展:19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病原体的性质和疾病的传播机制。

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纯培养的微生物制备的疫苗。

4. 细菌疫苗的发展: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细菌疫苗。

1914年,丹麦科学家卡尔·彼得森成功研制出百日咳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杀死的细菌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破伤风疫苗、痢疾疫苗等。

5. 病毒疫苗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疫苗。

1921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卡尔曼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6. 现代疫苗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的培养和分离技术,为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54年,美国医生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灭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风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7. 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986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利奥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这是第一个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流感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开始尝试使用某些物质来预防疾病。

然而,真正的疫苗的发展始于18世纪,以下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历程。

1. 第一次疫苗接种实验(1796年)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进行了第一次疫苗接种实验。

他观察到牛痘(一种牛传染给人的病毒)感染者不会感染天花,于是他提取了一位牛痘感染者的病毒,接种给一个健康人。

结果,这个人免疫了天花。

这一实验奠定了疫苗接种的基础。

2. 狂犬病疫苗的发现(1885年)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成功研制了第一种狂犬病疫苗。

他使用一种弱毒病毒来接种动物,这种疫苗有效预防了狂犬病的传播。

这一发现标志着疫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疫苗接种的普及(20世纪初)20世纪初,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例如,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等疾病的疫苗相继问世,有效控制了这些疾病的传播。

4. 灭活疫苗的发现(19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灭活疫苗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疫苗研究的发展。

灭活疫苗是通过杀死病原体,然后接种给人体,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在预防多种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脊髓灰质炎、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等。

5. 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19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疫苗。

这种疫苗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插入另一种微生物中,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乙肝疫苗和HPV疫苗就是基因工程疫苗的成功例子。

6. 新型疫苗的研究(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例如,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利用mRNA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传递给人体细胞,从而引起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结: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詹纳的牛痘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再到最近的mRNA疫苗,每一次突破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种痘使身体产生抗体,可以预防天花。

那么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种痘免疫法的发明由来,一起来看看吧!种痘免疫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隐居在山洞的炼丹家发明的一种天花痘苗接种术。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为了防止其他人也传染上这种病,特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医生、巫医和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方法。

从峨嵋山来了一位道士,带来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并在整个京城开封推广。

公元1741年中国人张谈在他的《种痘新书》还描述了藏苗法。

这种方法免疫效果好。

公元17世纪,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

1718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金接受了‘轻型天花的预防接种”。

到1700年,作为预防天花的措施,轻型天花接种开始广泛在欧洲采用,由中国传去的这种接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接种牛痘的免疫学。

天花是什么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

不死者也经常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

后来人们发现,天花患者如果侥幸存活下来,患者今后一生就不会再得此病。

人痘接种术最早起源于我国。

古代医学家为了寻求天花的预防方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才获得成功。

至于人痘接种术的具体发明者和发明年代,目前很难考证。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发明了种痘免疫法。

据记载,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四川省峨嵋山隐居在山洞的炼丹家发明的一种天花痘苗接种术。

北宋丞相王旦的长子死于天花,为了防止其他人也传染上这种病,特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医生、巫医和术士,试图发现某种治疗方法。

从峨嵋山请来了一位道士,带来了天花痘苗接种术,并在整个京城开封推广。

公元1741年中国人张谈在他的《种痘新书》还描述了藏苗法。

这种方法免疫效果好。

公元17世纪,这种医疗方法传到了土耳其。

1718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国大使马丽·沃特莱·蒙塔古让金接受了“轻型天花的预防接种”。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如天花(poxvirus)、小儿麻痹(poliovirus) 、麻疹(Measles)等曾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 健康的疾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天 花已被根除,创造了使用疫苗在自然界中彻底
消灭一种病原微生物的医学奇迹。人类消灭脊
髓灰质炎的目标也即将实现。
表 6-3 人用疫苗发展年表
应用年份
1721 1796 1885
上为新疫苗的研制和旧疫苗的改进提供了新技术 和新方法(表5-2)。
表 5-2 新技术对疫苗研制和开发的作用及影响
学科领域 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和DNA重组(包括基因 克隆和表达,DNA测序,DNA 合成,核酸内切酶和工具酶, PCR,全基因图谱) 多肽合成
作用和影响
抗原鉴定和抗原分离 测定抗原的可变性 蛋白质抗原的基因工程 基因突变和减毒 重组微生物作为载体 鉴定抗原表位 研制多肽疫苗
本文介绍了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起源及发展基因工程疫苗是将病原的保护性抗原编码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用以转染细胞或真核细胞微生物及原核细胞微生物后得到的产物
第五章 基因工程疫苗
第一节 疫苗概述
一、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
早在4世纪初,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已有关于
防治狂犬病的记载:“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 在宋真宗时代(公元1000年左右)宰相王达之子患了天 花,四处请医无效,最后请来了峨眉山的道人,取其患处
巴斯德-梅里厄-康纳 公司、兰州所、长 春所、成都所 天坛生物 巴斯德—梅里厄— 康纳公司 默沙东公司、史克 必成公司
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 黄热减毒活疫苗 吸附白喉、破伤风、 百日咳和脊髓灰质炎 疫苗 联合 疫苗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和风疹疫苗 甲乙肝联合疫苗

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宁波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宁波市2022学年第二学期选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9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探明: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

这些随葬品的出土可以佐证陶寺遗址()①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①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①最早出现了原始手工业①随农耕和定居生活出现畜牧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

依据材料得出结论:陶寺遗址中大墓的随葬品种类和数量都较多,与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此时期已经存在体现“尊卑贵贱”的现象,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且“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以猪为主的牲体”体现了此时期随农耕和定居出现畜牧,①②④正确,③错在“最早”,材料没有与其他考古遗存进行对比,不能得知最早,故本题选B 项。

2. 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

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

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A. 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B. 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C. 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D. 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可知,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顺应了当时的乱世,A项正确;法家在秦朝才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 项;西周等级制度被冲击属于铸刑书的原因,排除C项;铸刑书引发了早起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而不是源于,排除D项。

人类与天花的战争-种痘术的前世今生

人类与天花的战争-种痘术的前世今生

人类与天花的战争-种痘术的前世今生天花又名痘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发诊性疾病。

早在我国晋代,著名药学家,道士葛洪就在《肘后备急方》中有所记载'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同时他对此病的起源也进行了追溯,他指出此病起自东汉光武帝年间(公元23~26年)。

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天花病的记载,书中还提到'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这是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肘后备急方在同天花的斗争中,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提出和试验过多种方法,最终找到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种植人痘。

简单来说,这种方法源于以毒攻毒的思想,就是让人感染上轻微的天花,从而产生免疫力的方法。

人痘术最早出现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在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就有了鼻苗种痘法,也有的认为宋代真宗时期(998~1022年)宰相王旦就请人为其幼子种痘。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说法的记载过少,缺乏有力证据,所以目前比较认可的是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已经有了种痘术。

主要记载在清代俞茂鲲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闻种痘法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至今种花者(即种痘),宁国人居多。

'除此以外,还有其他一些记载,年代与其基本一致,所以这个时间是比较可信的。

旱苗法种痘人痘术的方法就是通过得过天花患者的痘痂、痘浆,用人工的方法使健康者轻度感染,进而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目的。

具体的方法在清代的《张氏医通》及《医宗金鉴》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主要有4种方法:1,痘衣法。

就是将天花患者穿过的内衣给健康者穿。

1,痘浆法。

用棉花团蘸着天花患者的痘疮浆液,塞入健康者的鼻腔内。

3,旱苗法。

将痊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粉末,吹入健康者鼻腔。

4,水苗法。

将痊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成粉末,用水调湿,再用棉花团蘸着塞入健康者鼻腔。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

2024届九省联考仿真卷语文(2)(解析版)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

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

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疫苗的发展历史

疫苗的发展历史

疫苗的发展历史
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的中国人利用牛痘的免疫原理制成了牛痘痘苗。

以下是疫苗的发展历程:
1.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斯成功制备了天花疫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疫苗,为疫苗科学奠定了基础。

2.1881年,路易·巴斯德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并在一名被狂犬病病人体内使用成功,为人类对待疫苗疾病的防治打开了新篇章。

3.1890年,德国病理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白喉疫苗,进一步提高了疫苗的质量和疗效。

4.1952年,美国疫苗研究人员尤贝尔和萨尔科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疫苗,大力推动了疫苗制备技术的发展。

5.1967年,人类首次成功制备了脊髓灰质炎疫苗。

6.1974年,英国病理学家道格拉斯·巴恩斯成功研制出乙型肝炎疫苗。

7.1980年,克里斯蒂安·贝尔金成功制备了乙型肝炎疫苗。

8.1984年,法国病理学家雅克·莫星研制成功了莫星氏疫苗。

9.200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赛蒂瑞和克雷格·芬克成功研制出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持续深入,疫苗的质量和种类不断提高和丰富,不断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产生免疫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始于18世纪。

本文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古代疫苗的起源古代人们对于疫病的防治并没有现代科学的基础,但他们却有一些经验和方法。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医学家就开始使用痘苗来预防天花。

他们从天花病人的皮肤上取得痘苗,然后将其接种到健康人体内,以期能够产生免疫力。

类似的方法也在古埃及和印度等地出现。

二、牛痘疫苗的发现现代疫苗的发展始于18世纪末,当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了牛痘疫苗对天花的免疫作用。

詹纳观察到,农民和奶牛工人患有牛痘的人很少患天花,因此他开始研究牛痘疫苗的防病效果。

1796年,詹纳成功地将牛痘病毒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随后这个男孩暴露于天花病毒,但没有发生天花。

这一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牛痘疫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疫苗。

三、疫苗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多种疫苗,如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这些疫苗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治方式。

四、现代疫苗技术的突破20世纪中叶以来,疫苗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病原体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载体中,使其产生疫苗蛋白,从而制备疫苗。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乙肝疫苗、流感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的研制。

五、疫苗的重要意义疫苗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多种传染病得以根除或控制,如天花和小儿麻痹症等。

其次,疫苗的接种不仅可以保护个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还可以通过群体免疫效应来保护整个社区。

最后,疫苗的发展为预防新发传染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

疫苗发展简史

疫苗发展简史
DISCERN & SOLVE

伪·解疫苗Fra bibliotek出现,让人类免于很

多疾病的毒害,可以这么说,每
一种新疫苗的诞生都是人类战胜
一种疾病的伟大胜利!
疫苗发展简史
24
2020.11期
爱德华接种牛痘。 25
DISCERN & SOLVE


·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 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该法是将沾有疤浆患者
驳地证明疫苗对人类健康保障、生活质量改善和社 事件之一。
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阶段疫苗的发展归功于路易·巴斯德于19
世纪末在疫苗研制领域的先锋作用和卓越贡献。被
疫苗萌芽期
誉为疫苗之父的巴斯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选用免 疫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培养,用物理或化学方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一旦与患者接触,几 将其灭活后,再经纯化制成。灭活疫苗使用的毒种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希望疫苗可以在已发病个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疾 病或防止疾病恶化的效果,这类疫苗产品便是治疗性疫苗。目前已有在研究的治疗性疫苗:
用于肿瘤的治疗:肿瘤疫苗的治疗作用是利用肿瘤抗原进行主动免疫,刺激肌体对肿瘤的主动特异性免 疫反应,以阻止肿瘤的生长、扩散与转移;
我国在使用重组核酸技术上主要是乙肝疫苗的应用。“七五”期间完成 对乙肝疫苗血源型向重组型的转变,并完成了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 细胞乙肝疫苗和重组痘苗乙肝疫苗的研制,在1989年引进重组酵母乙肝疫 苗研制方法后使得基因重组研制方法完备并沿用至今。
核酸疫苗: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或DNA疫苗,由于核酸疫苗在作肌 肉注射时不需要载体和佐剂,因而又称为裸核酸疫苗。这种疫苗通过肌肉注 射,能在肌细胞中获得较持久的抗原表达,该抗原能诱导抗体产生、T细胞 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尤其是能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作用。而细胞毒 性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抗肿瘤、抗病毒及清除胞内寄生物感染方 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众多的疫苗中核酸疫苗因其独特的优势倍受人们关注。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E 缤 纷 文 化
GRAND GARDEN OF SCIENC
疫 苗 研 究 近 千 年 院最 古 老 痘 苗 由 宋 代 人 发 明
人 类 社 会 之 所 以 能 够 消 灭 天 3000 年 的 时 间 渊有 文 字 可 考 的 天 顶 曰 院此 子 可 种 浴 即 于 次 日 种 痘 袁
花 疾 病 袁 不 是 因 为 我 们 的 医 学 有 花 瘟 疫 出 现 在 公 元 前 2000 多 年 至 七 日 发 热 袁后 十 二 日 袁正 痘 已 结
痘 袁从 个 别 接 种 到 普 遍 预 防 袁人 类 被 天 花 病 毒 夺 走 生 命 遥
金 鉴 曳也 说 院野古 有 种 痘 一 法 袁起 自
差 不 多 用 了 900 年 的 时 间 遥 在 这
天 花 传 入 中 国 的 时 间 大 约 是 江 右 袁达 于 京 畿 遥 究 其 所 源 袁云 自
外 冤遥 1979 年 袁世 界 卫 生 组 织 正 式 纪 袁是 宋 代 中 国 人 发 明 的 疫 苗 袁叫 疫 力 遥 这 一 种 痘 法 也 叫 做 野人 痘
. All 宣 R布ig天 h花 ts作 为 Re一 s种 e疾rv病 e被 d.剿 灭 遥 做 野痘 苗 冶遥 清 代 医 学 家 朱 纯 嘏 的 法 冶袁跟 后 来 的 野牛 痘 法 冶相 区 别 遥作
当 然 袁 现 在 小 朋 友 的 手 臂 上 也 有 叶痘 疹 定 论 曳载 院
为 痘 苗 的 痂 或 脓 汁 袁叫 做 野时 苗 冶袁
一 块 小 疤 痕 袁不 过 那 不 是 接 种 天
野宋 仁 宗 时 丞 相 王 旦 袁生 子 俱 跟 后 来 的 野熟 苗 冶也 不 一 样 遥
花 疫 苗 袁 而 是 卡 介 苗 要要 要预 防 肺 苦 于 痘 袁后 生 子 素 袁召 集 诸 医 袁探

疫苗的历史

疫苗的历史

疫苗的历史从人类诞生之初,疾病便成为危害人类个体生命乃至种族延续的重大威胁,而在这太多的疾病中,有一类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最大,甚至造成了一些种族的灭绝,那就是流行性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造成的重大死亡多不胜数,其中最被广为熟知的恐怕要属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

公元1347年,“黑死病”在西西里群岛爆发后,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其死亡过程极其痛苦,基本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到公元1350年,该疾病已横扫整个欧洲,在20年间内导致了2500万欧洲人死亡。

此病在随后的300年内多次在欧洲复发扩散,据后世相关学者估计,大约有2亿人死于了这场瘟疫。

另外大家比较熟悉的天花、疟疾也都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传染病。

传染病,在中国古代一般称作为“疫”,如何让广大百姓免于“疫”的困扰也成为一个王朝是否合于天命的体现,而免疫疫苗的命名也来源于此,免疫即免除流行性传染病的困扰。

历史上着名的传染病事件雅典大瘟疫“人们像羊群一样地死亡着。

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

由于吃了躺得到处都是的人尸,狗、乌鸦和大雕也死于此病。

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指头、脚趾、眼睛,就是丧失了记忆。

”公元前430年的一天,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如此记录了这场席卷整个雅典的瘟疫。

这场瘟疫是人类历史上记载较详尽的最早的一次重大疾病,直接导致了近1/4的居民死亡。

安东尼瘟疫公元2世纪中期,伤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等多种瘟疫,一起袭击了安东尼统治下的罗马帝国。

罗马史学家迪奥卡称,当时罗马一天就有2000人染病而死,相当于被传染人数的1/4。

最后,整场瘟疫导致罗马本土1/3人口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500万。

查士丁尼瘟疫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开始于公元541年,最初是先在东罗马帝国属地的埃及爆发,接着迅速传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他地区。

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居民在此次瘟疫中死亡。

大量尸体不论男女、长幼和贵贱,覆压了近百层,埋葬在一起。

这场鼠疫继续肆虐了半个世纪,1/4的东罗马帝国人口死于鼠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消灭天花疾病,不是因为我们的医学有多么发达,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使用疫苗,从人痘到牛痘,从个别接种到普遍预防,人类差不多用了900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与英国人功不可没。

1、天花爆发促成宋代人发明痘苗
1970后人群,手臂上都有一块疤,那是接种天花疫苗留下来的。

比我们年轻的1980后,胳膊上就没有这个疤了,因为1977年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被治愈之后,天花病毒已灭绝(实验室除外)。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作为一种疾病被剿灭。

当然,现在小朋友的手臂上也有一块小疤痕,不过那不是接种天花疫苗,而是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的疫苗。

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达30%。

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

天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中国人称之为‘痘疮’。

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在中国的一次爆发: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
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疫苗,叫做“痘苗”。

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
“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

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

不逾月,神医到京。

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

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清代的官编医书《御纂医宗金鉴》也说:“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

究其所源,云自真宗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


2、时苗:利用患儿身上的脓汁作为痘苗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种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儿身上的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的鼻孔内,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一种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后来的“牛痘法”相区别。

作为痘苗的痂或脓汁,叫做“时苗”,跟后来的“熟苗”也不一样。

可以想象,用“时苗”接种的人痘法,一开始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传染了天花几乎没什么差异,“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接种的致死率约20%。

3、熟苗:明代隆庆年间医生发明
后来,医生发现,如果对痘苗加以筛选,选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会大大降低,几乎不再致死。

这种选育出来的痘苗,就是“熟苗”。

清代医书《种痘心法》称:“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医书《种痘新书》提供了一个数据:“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致死率降至0.33%。


按有史料可证的说法,这种比较安全的“熟苗”最早出现在明代隆庆年间。

此前,明朝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

”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这场天花的流行,也促成了种痘法的推广:“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

”正是在这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明代医生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当时许多医生家中都保存有“熟苗”:“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近日溧阳人窃而为之者亦不少。

当日异传之家,至今尚留苗种,必须三金,方得一枝丹苗。

买苗后医家因以获利。

时当冬夏种痘者,即以亲生族党姻戚之子传种,留种谓之养苗。


4、从人痘法到牛痘法,更有效更安全
入清之后,由于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康熙对天花的传染非常警惕(康熙本人也得过天花),下令推广种痘法:“国初人多畏出痘。

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今边外四十九旗以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

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

朕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17世纪下半叶,清代康熙年间),中国的种痘法传入俄罗斯,然后经中亚传至土耳其。

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又将种痘法从君士坦丁堡带回英国,英国很快成为欧洲的人痘接种中心。

当时欧洲的接种方法是用小刀割破手臂皮肤,再种上痘苗。

此时的痘苗,尽管已相对比较安全,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大约18世纪末,英国一位乡村医生琴纳发现,奶牛的疱疹能传染给挤奶工,而感染了其中一种疱疹(即牛痘)的挤奶工则不会感染上天花。

换言之,牛痘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

而且,人感染上牛痘的症状非常轻,更不会致死。

于是,一种比古老的人痘法更有效、更安全的种痘法——牛痘法被发现了。

(来自南都周刊)
(责编: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