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标准(专科类)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
医疗急救站设置原则和建设标准(试行) 为加强和规范医疗急救工作,实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提高医疗急救质量,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提制定医疗急救站建设标准。
一、急救站设置原则(一)急救网络体系设置原则急救体系建设以医院为依托,通过人员培训、设配配置、房屋建设,建成以120应急救护站的急救网络体系。
按照“就近、及时、考虑医院救护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对急救站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二)急救站建立模式急救站依托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院内急救依托医疗机构急诊等相应科室进行专业救治。
二、急救站(一)急救站建设标准1、业务用房:布局合理,各室独立,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
应有停放救护车辆的专用场地和急救专用通道。
2、床位设置:设观察床位2张以上,观察床易用移动式观察床,且每观察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3、科室设置: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病房)、接警室等科室。
化验室和药房可与医院共用,但必须保证急诊24小时畅通.4、人员配置:医院内、外、妇、儿科医生配备齐全,相对稳定。
其负责人应由1名在急诊室工作至少半年以上、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取得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担任.按医生、护士1:2的比例配备医护人员,并配备护师或在急诊室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护士长。
医生必须有临床执业医师资格,护理人员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5、急救车辆:至少有1辆车况良好、装备齐全、运行正常的值班救护车.车身两侧喷涂国际通用“蛇杖"和120急救标志,配有急救警灯、警报器。
6、医疗设备:配备有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洗胃机、吸痰器和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腹穿包、导尿包、接生包。
7、急救药品:备用满足医疗急救工作需要的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
医学紧急救援基地建设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我国医学紧急救援基地的顺利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医学紧急救援基地的建设过程,包括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医学紧急救援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总体协调和监督管理。
2.2 职责分工2.2.1 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2.2.2 项目办公室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组织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
2.2.3 设计单位负责基地的规划设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
2.2.4 施工单位负责基地的施工建设,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
2.2.5 监理单位负责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三、建设内容与标准3.1 建设内容3.1.1 信息指挥中心负责紧急医学救援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和指挥调度。
3.1.2 救援培训中心负责救援人员的培训、演练和考核。
3.1.3 救援物资仓库负责储备各类救援物资,确保紧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3.1.4 救援车辆停放场为救援车辆提供停放场所。
3.1.5 救援设备维修中心负责救援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3.2 建设标准3.2.1 信息指挥中心应具备应急指挥、信息处理、通信保障等功能。
3.2.2 救援培训中心应具备救援技能培训、应急演练、考核等功能。
3.2.3 救援物资仓库应具备物资储备、调配、发放等功能。
3.2.4 救援车辆停放场应满足救援车辆停放、维护和保养需求。
3.2.5 救援设备维修中心应具备救援设备维修、保养、检测等功能。
四、建设程序4.1 项目立项根据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指导意见,确定基地建设规模、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
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标准(专科类)
应急床位腾空方案或应急预案
救援物资储备中心10分
物资储备
5分
实地查看
2
结合院内救治工作需要,选择必要物资进行储备,如传染病类备有消杀类防护类用品,防护类包含C级防护服和3M口罩等;中毒类需具备金属类毒物、氰化物、有机磷类杀虫剂、抗凝血类鼠药、酒精等常见急性中毒解毒药物。
3
创伤/烧伤类/中毒/放射病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救治伤员数不低于50人份,基础得1分,额外每50人份加0.5分,封顶3分
预检分诊,合理分流伤员1分
1
保证急救同时正常就诊患者诊疗秩序得1分
预检分诊与救援接诊为同一人得0.5分
分流混乱、伤员无人接待不得分
人员转运流程1分
1
开辟专用通道有医辅人员协助疏导得满分1
未有专用通道,有医辅人员协助疏导得0.5分
均未有不得分
抢救绿色通道开放情况1分
1
成功启动绿色通道。
物资药品到位情况1分
传染病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10位医务人员/5天使用量(1分),库存量每多1天加0.5分,封顶3分。
心理救援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心理救援队员不低于10人份,基础得1分,额外每5人份加0.5分,封顶3分。
物资库设置2分
实地查看
1
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设置专人管理
1
仓库标识明确,库房卫生整洁,物品存放规范
1
具备承办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专项演练的条件
师资力量
3分
查阅资料
3
医学救援相关类别师资力量(3年以上副高级别师资)不少于10人,基础得1分,额外每5人加0.5分,封顶3分
培训2分
查阅资料
1
近5年举办过国家或市级相关类别专业培训或交流论坛至少1次。
XX市紧急医学救援综合基地建设标准(试行)
具备承办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专项演练,或其他医疗机构应急医疗后备队评估式演练的条件
师资力量20分
查阅资料
20
紧急医学救援专业相关师资力量(正高级别以上或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副高级别师资)不少于xx人,基础得xx分,额外每1人加1分,封顶20分
培训计划20分
查阅资料
xx
制定有每年基地内部紧急医学救援专业培训计划至少3天×2次
xx
计划承办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专业培训或交流论坛1次
演练计划20分
查阅资料
20
每年基地内部紧急医学救援演练至少1次
紧急医学救援科研中心50
研究团队20分
查阅资料
20
成立紧急医学救援科研中心,团队中至少有相关专业博士2人,硕士3人,基础得xx分,额外每名博士加2分,硕士加1分,封顶20分
科研能力20分
查阅资料
查阅协议
xx
重要物资应至少与2家供应商签订紧急供应协议
现场展示
20
物资储备情况已录入本单位xx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培训演练中心1xx
中心硬件情况40分
实地查看
xx
有专门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场地、教室,以及相关设备、耗材
20
培训与演练场地面积不小于4xx㎡,基础得xx分,额外每1xx㎡加2分,封顶20分
制度建设xx分
查阅资料
xx
领导小组与各成员部门职责明确,且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预案体系建设30分
查阅资料
xx
制定基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总体预案,预案架构完善,内容严谨可行。
xx
根据特殊类型(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或进一步细化)或特殊工作环节制定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可为总体预案补充模块)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标准
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标准一、当前形势紧迫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也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例如,地震、洪涝、台风、火灾等事件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而应急救援基地作为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专家观点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应选择地势较高、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且易于到达的地点,以便于救援力量的快速集结和展开。
2.基础设施:应具备完善的通讯、电力、水源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物资储备:应储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包括食品、药品、救援工具等,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4.人员配备:应配备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救援等人员,以便于展开及时的救援工作。
5.培训演练:应定期进行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支撑数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我国政府加大了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的力度。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数百个应急救援基地,这些基地在历次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储备、人员配备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四、应急有效性说明阐述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完善的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标准可以带来以下好处:1.提高响应速度:建设标准规定了应急救援基地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可以确保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2.保障物资供应:建设标准要求应急救援基地储备足够的物资,可以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提供及时的物资供应。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四章建筑面积指标第五章建筑标准第六章建筑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第七章相关指标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
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
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九条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和60辆以上等。
第十一条急救中心用房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分中心用房包括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站用房包括业务和后勤保障功能用房组成。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仅供参考,以正式发文为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紧急救援中心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宏观调整,提高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科学决策和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紧急救援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法规,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政策。
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以及科学先进与勤俭节约的辨证关系。
第四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区域建设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防灾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并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组织调配,注意形成合理的紧急救援网络。
地级以上城市应建设独立的紧急救援中心。
第五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注意功能科学、调度快捷、安全方便、经济合理。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六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城市规模与等级、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治范围以及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并应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统一规划。
第七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按城市人口测算。
基本配置标准为城市人口每5—10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工作人员按5人/辆配备,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用房按建筑面积35平方米设置。
第八条:紧急救援中心的项目构成主要包括:办公管理用房,急救指挥用房,包括120急救电信接收台,配置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并应设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
无线电指挥系统应保证服务区域内无盲点,并保证双通。
120急救中继线应按以下标准配置:工作人员值班用房(包括餐室、更衣、淋浴、厕所等)急救车车棚或车库,可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及资金情况和建设地段的用地情况酌情考虑,在城市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考虑地下停放。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22 年报批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四章建造面积指标第五章建造标准第六章建造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第七章相关指标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本建设标准合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
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
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九条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 5 万人 1 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 5 辆、10 辆、20 辆、30 辆、40 辆、50 辆、60 辆和 60 辆以上等。
急救站点建设方案
急救站点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
咱们建这个急救站点啊,就像给城市安上一个个“救命小站”。
目标就是要让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的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的急救服务,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被及时挽救的机会,把死神的脚步给死死拦住。
二、选址要点。
1. 人口密集区。
咱们得把急救站点建在人多的地方,像那些大型居民区啊,一个小区里老老少少的,万一谁有点事儿,能很快就找到咱急救站。
还有商业街,人来人往的,逛着街突然有人不舒服了,咱站点就在附近,那多方便。
就好比在鱼多的地方撒网,一有情况就能迅速出击。
2. 交通枢纽。
火车站、汽车站还有机场这些地方,那都是人流量大而且人来自天南地北的。
旅客们舟车劳顿的,很可能出现身体不适,在这些地方设急救站点,就像是给来来往往的人们吃了颗“定心丸”。
而且交通方便,急救车进出也顺畅,这就像是给急救工作开了“绿色通道”。
3. 学校和企业集中区。
学校里有那么多学生和老师,孩子活泼好动,磕磕碰碰的事儿少不了,老师工作压力大也可能突然生病。
企业呢,员工们忙起来连轴转,健康风险也大。
把急救站点建在这些地方附近,就像给他们身边安排了个健康“保镖”。
三、站点布局。
1. 功能分区。
首先是急救车停放区,这就像急救车的“专属小窝”,得宽敞点,方便车辆快速进出。
然后是急救处理区,这里要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急救设备,像担架啊、除颤仪啊、氧气瓶啥的。
医护人员在这儿能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
还有候诊区,虽然咱希望患者能尽快被转运,但有时候可能需要稍微等一下家属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交接,这个区域就得弄得舒适点,让患者和家属心里不那么慌。
2. 人员配置。
每个急救站点啊,得有经验丰富的急救医生和护士。
医生就像急救队伍的“指挥官”,得有临危不乱的本事,护士就像“得力助手”,手脚麻利地配合医生工作。
另外,还得有司机,这司机可不能是一般的司机,那得是车技超棒的,就像电影里的“赛车手”一样,能在马路上快速又安全地把急救车开到目的地。
四、设备与物资配备。
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标准急救中心是一个关键的医疗设施,用于提供紧急急救和救援服务。
它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建设,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作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急救中心急救站点建设的标准:1. 建筑设计和设备安装:急救站点应该建在易于访问的位置,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以便快速响应紧急情况。
建筑物应具备耐火、防水和防震的特性。
设备安装应包括呼叫设备、监控设备、通信系统、氧气和吸引设备等。
2. 建筑布局:急救中心的建筑物应具备明确的区域设置,包括接收区、治疗区、手术室、药品库房等。
每个区域应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以确保工作流程的顺畅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3. 人员配备:急救中心应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并且他们应该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
人员配备应根据急救站点的大小和工作负载进行计算,以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提供充足的急救服务。
4. 储备物资:急救中心应保持充足的储备物资,包括药品、医疗设备、消毒材料等。
储备物资的管理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以确保每个物资都处于良好的状况。
5. 卫生标准:急救中心应遵守卫生标准,包括建筑物的清洁、废物处理、医疗设备的消毒等。
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应进行,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6. 应急设备和训练:急救中心应该配备应急设备,如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药物等,以应对突发状况。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急救培训,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应。
7. 与其他医疗机构的合作:急救中心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络和合作关系。
对于一些更复杂的急症情况,急救中心需要能够及时转送患者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总之,建设急救中心急救站点需要满足以上标准,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作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救援服务。
这些标准是基于科学和实践经验的,应为急救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指导。
8. 建立有效的通信系统:急救中心的通信系统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建立完善的电话、无线电和互联网网络,并确保可靠性和快速性。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8年报批稿)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规划布局与建设用地第四章建筑面积指标第五章建筑标准第六章建筑设备标准及救护车的配备第七章相关指标附件条文说明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急救中心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急救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的国家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急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的依据,是有关部门审查项目设计和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检查的标准尺度。
第三条本标准所指急救中心包括急救中心、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和独立建制的急救站。
第四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急救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由急救中心直接管理的急救分中心、急救站(下称直属急救分中心、直属急救站)参照本标准有关章节执行。
第五条急救中心建设应具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活动医疗救援保障的能力。
第六条城市的急救网络由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和急救站三级机构组成。
急救网络层级的设置应根据城市规模确定。
第七条急救中心及其网络的建设,应由各级政府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卫生政策,符合所在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适应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新建急救中心应按照立足当前、考虑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需求的关系。
现有急救中心的改建、扩建,应合理利用原有设施,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第八条急救中心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现有标准、规范和定额、指标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九条城市救护车辆的配备按每5万人1辆配置,此配备包括救护车的备车。
第十条急救中心规模按城市应配备救护车的总数来确定,具体可分为5辆、10辆、20辆、30辆、40辆、50辆、60辆和60辆以上等。
第十一条急救中心用房包括指挥调度、业务、行政办公、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分中心用房包括业务、行政、后勤保障等功能用房;直属急救站用房包括业务和后勤保障功能用房组成。
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
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及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为规范院前医疗急救站建设,合理确定院前医疗急救站建设规模,正确掌握建设标准,满足院前医疗急救站基本功能需要,确保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达到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制定本建设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站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
一、院前医疗急救站点选址用地标准院前医疗急救站点的选址应充分考虑急救工作的特殊性质,原则上宜靠近居民住宅区,或重点区域,或交通要道,便于救护车迅速出动。
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布局与平面布置,应满足其基本功能需要,并适当考虑未来发展。
各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避免交叉污染。
二、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建设标准(一)基本建设标准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基本建设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包括业务用房、后勤保障用房、车库/车位。
基本建设用房应符合人员和救护车快速出动的原则。
业务用房包括办公室、值班室、库房;后勤保障用房包括卫生间、洗澡间;车库或车位2个。
(二)基本建设配套设施标准院前医疗急救站点应具备上、下水、电源及供暖设施及相应的办公用品。
站内配备值班专用电话、办公电话等通讯设备及电脑。
急救分中心、急救站应悬挂标准的标识。
(三)救护车配置标准每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至少保证1辆值班救护车和1辆备用救护车。
值班救护车要保证每天24小时运行。
(四)人员配置标准院前医疗急救站点人员按照四班二运转值班制设置,每辆值班救护车配备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工各1人。
急救人员应该做到24小时随时可以出动。
医生、护士须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司机至少具备三年以上安全驾驶记录。
所有人员均应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五)急救设备配置标准急救必须的设备、器械及器材至少应配备多功能除颤/监护/起博器、心电图机、心肺复苏包(含喉镜、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面罩、人工气囊、心脏泵)、吸引器、医用氧气瓶、听诊器、血压表、快速血糖监测仪、手电筒、叩诊锤、体温计、剪刀、镊子、脊椎固定板、颈托、头部固定器、冲气夹板、筒形夹板(SAM夹板)、外伤包(包括三角巾、绷带、止血带)。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
紧急救援中心建设标准(仅供参考,以正式发文为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紧急救援中心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宏观调整,提高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科学决策和建设水平,合理确定和正确掌握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特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紧急救援中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有关部门审查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紧急救援中心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法规,以及相关技术经济政策。
处理好现状与发展、需要与可能,以及科学先进与勤俭节约的辨证关系。
第四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及所在地区区域建设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防灾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并应考虑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组织调配,注意形成合理的紧急救援网络。
地级以上城市应建设独立的紧急救援中心。
第五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应注意功能科学、调度快捷、安全方便、经济合理。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六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所在地区、城市规模与等级、紧急救援中心的救治范围以及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并应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统一规划。
第七条:紧急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按城市人口测算。
基本配置标准为城市人口每5—10万人配置一辆救护车,工作人员按5人/辆配备,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用房按建筑面积35平方米设置。
第八条:紧急救援中心的项目构成主要包括:办公管理用房急救指挥用房,包括120急救电信接收台,配置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
并应设无线电指挥系统和足够的中继线。
无线电指挥系统应保证服务区域内无盲点,并保证双通。
120急救中继线应按以下标准配置:工作人员值班用房(包括餐室、更衣、淋浴、厕所等)急救车车棚或车库,可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及资金情况和建设地段的用地情况酌情考虑,在城市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考虑地下停放。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指导方案
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指导方案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随着社会发展和灾难频发,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于标准化急救站建设方案
关于标准化急救站建设方案一、急救站建设的重要性。
1.1 急救站就像生命的守护站。
在紧急时刻,每一秒都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
这时候,一个标准化的急救站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咱们老百姓谁没个头疼脑热、突发意外的时候,要是身边没有靠谱的急救站,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1.2 它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前沿阵地。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或者突发疾病,急救站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前沿的哨所最先发现敌情,然后发出警报,急救站就是这个起着关键预警和救援作用的哨所。
二、选址与布局。
2.1 选址要方便快捷到达。
急救站的位置得是那种交通便利的地方,就像俗话说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离居民区、学校、工厂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不能太远。
要是急救车出去救援,还得在路上堵个半天,那可就误了大事了。
2.2 布局要有条理。
从患者进门的那一刻起,就得有一个清晰的流程。
挂号、初步诊断、急救处理等区域要一目了然,不能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转。
这就像盖房子,基础的框架结构得搭建好,各个房间的功能得明确。
2.3 还要考虑到未来的扩展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急救站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建设的时候,得留一手,有点前瞻性的眼光,不能一开始就把空间都占满了,要为以后的设备更新、人员扩充等留有余地。
三、人员与设备。
3.1 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关键。
急救站的医护人员那得是精兵强将,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还得有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这就像练武功,光有花架子可不行,得有真本事。
遇到紧急情况,能迅速判断病情,做出正确的急救措施。
3.2 设备要齐全且先进。
从最基本的担架、氧气设备,到先进的心脏除颤仪等,一样都不能少。
设备就像是战士的武器,要是武器不行,那在战场上肯定要吃亏。
而且这些设备得定期检查维护,不能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是坏的,那可就成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反面例子了。
四、管理与协作。
4.1 管理要规范化。
0300-急诊科 基地标准
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
急诊科是培训合格的急诊专科医师的核心科室。
加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急诊科以及相关科室建设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现急诊科医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急诊科基本条件(一)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1.总要求为宽敞、通风、布局合理,就诊路线清晰通畅、方便。
2.急诊区域应设鲜明标志。
急诊区有独立入口,大门宽敞,运送患者的车辆可直接到达。
急诊科门口的道路交通通畅。
急诊科内应设救护车专用停车点,并保持救护车道路通畅。
3.急诊大厅有足够面积,候诊区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障碍。
4.小儿诊室与成人诊室分开。
5.单床抢救室面积不少于20m2,多床抢救室每单元(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2m2。
6.辅助科室建筑面积能满足患者就诊的需要。
7.输液室分设小儿输液区与成人输液区。
8.独立的挂号处、收费处、药房、检验科、影像科等。
9.以上建筑布局尽量安排在一楼同一层面,要求能减少交叉穿行往返。
10.院内或科内具有诊治传染性疾病如ARS的独立区域。
11.急诊观察室、急诊ICU、急诊手术室等布局合理。
其中急诊ICU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行封闭式设计,特别是消毒隔离设施(如层流等)完备,尽可能拥有有一间具备接收严重传染性疾病病人能力的带负压系统的隔离监护单元,独立的双回路供电系统,有中心供氧供气系统,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疗区与功能支持区分布合理等;急诊手术室完全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手术室规范。
(二)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1.院外急救部分(1)救护车:至少2辆,车内须配置十二导联心电图机1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EDs)1台、除颤起搏器1台、急救呼吸机1台、生命体征监护仪(包括无创血压、心电、脉氧、呼吸等功能)1台;快速血糖仪、环甲膜穿刺置管套件、人工呼吸球囊、各种型号经口气管插管套件(含喉镜)、面罩、喉罩、气管食管双腔导管、氧气源、负压吸引装置、夹板、颈托、止血带、绷带、铲式担架、脊柱板、负压垫、常用急救药物等。
急救中心基本建设标准
急救中心基本建设标准
一、科室设置:
至少设有急救科、通讯调度室、车管科。
二、急救车辆:
(一)按每5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但至少配备20辆急救车;
(二)每辆急救车应备有警灯、警报器,在车身两侧后门要有医疗急救标记;
(三)至少有1辆急救指挥车;
(四)每急救车单元设备:与急救站机相同;
(五)每急救车单元药品:与急救站相同。
三、通讯:
(一)应开通急救“120”专线电话;
(二)急救车及急救指挥车均配备无线电车载台,其中急救指挥车必须配备移动电话;
(三)与该市担任急救医疗任务的医院的急诊科之间建立急救专用电话。
四、人员:
(一)至少配备司机21名;
(二)至少配备急救医护人员30名。
五、房屋:
建筑面积不少于1600平方米。
六、急救网络:
至少设有3个分站,并与分站及医院形成急救网络。
七、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八、注册资金到位,数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健行政部门确定。
急诊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
急诊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急诊科培训细则»要求和培训基地认定标准总则规定,制订本细则.一、急诊科专业基地基本条件1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1)总要求为宽敞、通风、布局合理,就诊路线清晰通畅、方便. (2)急诊区应设鲜明标志.急诊区有独立入口,大门宽敞,运送患者的车辆可直接到达.急诊科门口的道路交通通畅.急诊科内应设救护车专用停车点,并保持救护车道路通畅.(3)急诊大厅有足够面积.候诊区宽敞,轮椅和推车进出无阻.(4)小儿诊室与成人诊室分开. (5)单床抢救室面积不少于16m2,多床抢救室每单元(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0m2.(6)辅助科室建筑面积能满足患者就诊量的需要. (7)输液室分设小儿输液区与成人输液区. (8)独立的挂号处、收费处、药房、检验科、影像科等. (9)以上建筑布局尽量安排在同一楼的一层,要求能减少交叉穿行往返. (10)院内或科内具有诊治传染性疾病如SARS的独立区域. (11)急诊观察室、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手术室等布局合理.其中急诊重症监护室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封闭式设计,特别是消毒隔离设施(如层流等)完备,独立的双回路供电系统,有中心供氧供气系统,中心负压吸引系统,医疗区与功能支持区分布合理等;急诊手术室应符合国家制订的标准手术室的条件.2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1)接诊区①预诊台:工作3年以上的护师4人,要开展分级预检并有统一的标准..②诊室:设成人诊室、小儿诊室若干,各诊室医师编制不少于4人.需有妇产科诊室及特殊病人如精神病、囚犯等诊室.诊室内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必须已取得本专业执业医师资格,或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19—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③抢救室:不少于4个抢救单元(床).抢救单元(床)与医师之比不超过1∶1;抢救单元(床)与护师(士)之比不超过1∶3.④输液室:根据输液床(椅)位,床位与护师(士)之比不超过4∶1.⑤清创室:清创手术台不少于1张.⑥石膏室:能满足不同病人需要.⑦急诊辅助科室:24小时不间断开诊.急诊药房应满足急救需要,并有足够的抢救药品储备.急诊检验科和急诊影像科(CT、B超、X射线等)开展的项目能完全满足急诊所需.(2)急诊病房或观察室:床位不少于20张,床位与急诊专科医师之比不超过5∶1,床位与急诊专科护师(士)之比不超过4∶1.病区实施规范化整体护理.(3)急诊重症监护室:监护床位数不低于年平均每日急诊病人数的5%,最少不得低于6个监护单元,其中有1~2个独立的隔离监护病室.独立监护病室每单元床所占面积不少于16m2,多床监护病室每单元床所占面积不少于12m2.床位与医师之比不超过1∶1,床位与护师(士)之比不超过1∶3.(4)急诊手术室:手术台不少于2张,能随时开展急救手术.3医疗设备(1)急诊科专业基地抢救室基本设备设备名称数量基本功能监护仪1台/床便携式,心电、脉氧、无创血压、体温、呼吸、数据打印等呼吸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除颤器自动心肺复苏仪无创心脏起搏器床边X射线机1台/2~3床简便易用、可移动、电动型、带可充电电池(可运行30分钟以上),呼吸模式为CMV、SIMV、CPAP、PSV、VC,可调性FiO2,监测功能为呼气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吸气时间、吸呼比等至少1台至少1台至少1台至少1台1台—20—急诊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续 表)设备名称数 量基本功能洗胃机至少1 台12 导联心电图机1 台中心吸引接口或电动吸引器 至少1个或1台/床 可充电便携式吸引器 1台/床 个/床中心供氧接口或氧气筒 个/床或≥1000mlh输液泵 1 2床1快速输液 2台// ,多功能组合微量注射泵1台/床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 1 件2 麻醉咽喉镜 套2 无影灯 台 1抢救车至少辆 1 低温治疗设备至少个颈托、各种类型夹板、各型气管能满足急救所需导管、氧气面罩等抢救器材2()急诊科专业基地重症监护室基本设备设备名称数量基本功能多功能监护床可称体重、可移动、整体升降、前倾后倾、长度1可伸缩、可放置不同体位等 CO 监护仪台/监护床心电(示波 >6SpO创血压、、、电池(有创双压力监测 双体温监测 充电)、等,至少1台 并具备监测功能的可扩展性机动便携式监护仪 无创血压、呼吸、脉氧、心电监测,充电电池 心排血量监测装置或监护 至少1 套 (供电≥30min)等仪配套的心排血量监测模块 1个/床人工呼吸球囊CMV SIMV PSV CPAPPEEP呼吸机1台/床其功能模式:、、、、 、≥2FiO可调;监测:呼气新型通气模式项,2潮气量、气道峰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 、分钟通气量、2、 、肺顺应性、呼吸功等,1台带转运功能其中至少— 2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续表) 设备名称数量基本功能除颤起搏器1台CRRT床边血液净化机1~2台1血气分析仪台1纤维支气管镜套冰帽1~2个降温毯至少1台预防深静脉血栓气泵1个/2床快速血糖自动测定仪1个中心供氧接口2个/床中心供气(高压空气)接口2个/床中心吸引接口或吸引器至少2个/床或11台/床可充电便携式吸引器台输液泵至少1台/床多功能组合注射器泵至少2台/床12导联心电图机1台1床边便携式 B 超机台1X床边X 射线机台射线防护设备齐全2麻醉咽喉镜套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切开导管、气管导管、喉罩、经皮气管置管套件、血液净化配套耗材等齐全,并有储备.各种抢救包(如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胸腔穿刺包、腰椎穿刺包、导尿包、脑室减压包等)和其他常用抢救器材齐全,并有储备.(3)急诊专业基地手术室基本设备设备名称数量基本功能麻醉机1台/手术台FiO带自动呼吸机、双吸入麻醉、21台/手术台监测麻醉监护仪心电、脉氧、有创/无创血压、呼气末COAEDs 12、双体温等自动体外除颤器( ) 台自动体外除颤除颤机1台胸内、胸外除颤—22—急诊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续 表)设备名称数量基本功能电刀1台/手术台台/手术台中心吸引或电动吸引器2 个/手术台、1备用电动吸引器1 个中心供氧接口2个/手术台便携式高压灭菌锅1 个抢救车1辆/手术台麻醉咽喉镜2 套其他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各种手术器械、抢救器材齐全等.()清创手术室基本设备:清创手术台、抢救车、吸引器等手术器械齐全.44 医疗工作量()急诊病房或观察室1①年度床位使用率≥90%. ②年度平均住院日≤7天. ()急诊重症监护室2①年度重症监护室床位使用率≥75%. ②年度平均住院日≤15天.()急诊手术室3①急诊手术例数≥300例/年. ②手术种类全面覆盖急诊创伤.()年度急诊总量 ≥50000人次,收治病种种类及数量,见下表.4张.()每名培训对象管理病床数 ≥5 5 收治病种种类及数量年诊治例数急诊病例创伤≥2000 ≥250 严重创伤≥50 创伤性休克 ≥50 严重颅脑创伤≥50 脊柱、脊髓创伤严重胸部创伤≥50 ≥50 严重腹部创伤≥50颌面部创伤—2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续表) 急诊病例年诊治例数循环系统疾病≥5000≥100心脏骤停≥200急性心肌梗死≥300心力衰竭≥300高血压急症≥200严重心律失常≥30急性心肌炎≥50心源性休克≥20主动脉夹层≥4000神经系统疾病≥150出血性脑卒中≥500缺血性脑卒中≥20癫痫持续状态≥30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000呼吸系统疾病≥50呼吸骤停ARDS/呼吸衰竭≥200哮喘持续状态≥50COPD/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300肺血栓栓塞症≥30≥340其他系统疾病≥100急性中毒≥10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他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60≥50消化道大出血≥30肝性脑病≥300急腹症≥50急性胰腺炎≥100急性胆囊炎、急性梗阻型化脓性胆管炎≥100肠梗阻≥5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50高渗性昏迷≥20内分泌危象≥200肾功能衰竭—24—急诊科专业基地认定细则5医疗质量(1)急诊科专业基地应能够单独或协助开展的代表本专科医疗水平的急救项目≥10项,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急诊内镜上消化道止血、急诊PTCA、电除颤与电复律、经皮快速气管内置管术、机械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急诊开胸心脏复苏术、严重多发创伤病人的急诊手术、开放性腹部创伤的急救处理、开放性颅脑外伤的急救处理、严重脊柱外伤的急救处理、各种骨折病人的急救处理等.(2)急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5%.(3)急诊病历书写符合规范,甲级率95%. (4)急诊ICU收治的危重病人应符合收治标准.二、急诊科专业基地师资条件1人员配备(1)指导医师与培训对象比例1∶1. (2)指导医师组成: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各科室或病区主任或副主任.科室内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应占科室总医师数比例≥60%,所有医师最低学历为医学本科.2指导医师条件具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3年以上、已发表学术论文或综述2篇以上.3专业基地负责人条件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本专业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超过15年,并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近3年来在国内核心学术刊物或国际SCI学术期刊上发表临床研究论文≥1篇.(2)近3年来曾获得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技成果奖励.(3)目前承担有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本专业领域的临床科研项目,有独立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医疗后备队
4.5分
查阅资料
1
队伍人数不少于20人,基础得0.6分,额外每10人加0.1分,封顶1分
0.5
队伍职责明确
0.5
队长应为国家卫生应急队员
0.5
人员组成合理,须包括行政、临床、护理、医技、药学等人员。护士医生比例不小于1:1。
物资管理
3分
实地查看
1
有应急物资效期验查记录,没有过效期物资,设备定期校验保证完好
查阅资料
1
有应急物资的储备计划与消耗补充方案,所有装备物资纳入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查阅协议
1
重要物资应至少与2家供应商签订紧急供应协议
培训演练中心10分
中心硬件情况3分
实地查看
2
有专门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场地、教室,以及相关设备、耗材
1
近5年参加国家或市级相关类别演练或比赛。
1
每年基地内部相关类别医学救援演练至少1次
科研中心10分
研究团队
4分
查阅资料
4
各类别科研团队中至少有相关专业博士2人,硕士3人,基础得1分,额外每名博士加0.2分,硕士加0.1分,封顶4分
科研能力
4分查Biblioteka 资料4近5年内在国内外发表创伤/烧伤/传染病/中毒/心理救援类卫生应急、紧急医学救援、救治技术等相关文章,国内核心期刊每篇0.1分,SCI每篇得分为其影响因子向下取整×0.2,此项指标封顶4分
2
备有氧气、负压吸引器、移动呼吸机、抢救车、除颤仪,每类0.4分
2
配套设置重症病房、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每类0.5分
各类别救治平台7分
实地查看
7
创伤/烧伤类:战时可临时增加的可用手术室,每间得1分,得分上限7分
传染病类:传染病相关国家级/XX市重点实验室等。每项得3.5分,得分上限7分.
中毒类:备有专门进行洗消的区域和设备(2分);具备检测金属和类金属、有机小分子、农药除草剂、杀鼠剂、治疗药物、未知毒物筛查的毒化实验室(3分);具备高压氧舱(2分)。
制度建设
1分
查阅资料
1
领导小组与各成员部门职责明确,且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预案体系建设5分
查阅资料
2
制定基地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总体预案,预案架构完善,内容严谨可行。
2
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制定相关专项应急预案(可为总体预案补充模块)
1
有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修订年限。
专家组2.5分
查阅资料
0.5
组长由业务副院长及以上担任
1
人员组成同专家组各类基地临床专家。
0.5
队伍管理严谨,有合理的准入与离队标准,有动态轮换机制。
0.5
有完善的梯队值备机制,确保24小时内随时可调集足够队员开展救治工作,须包括行政、临床、护理、医技、药学人员。
批量伤员收治能力20分
(心理救援类无此项)
急诊急救区6分
实地查看
2
满足救治条件的急救床位不少于10张。基础得分1,额外每10张加0.5分,封顶分2
传染病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10位医务人员/5天使用量(1分),库存量每多1天加0.5分,封顶3分。
心理救援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心理救援队员不低于10人份,基础得1分,额外每5人份加0.5分,封顶3分。
物资库设置2分
实地查看
1
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设置专人管理
1
仓库标识明确,库房卫生整洁,物品存放规范
XX市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标准(专科类)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权重
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组织管理20分
基地管理领导小组
2分
查阅资料
1
组长由承建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1
成员至少应包括应急办、院办、医务、护理、门急诊、设备物资、总务、宣传、保卫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缺失1类扣0.2分,缺失应急办扣0.5分。
基地管理办公室3分
1
具备承办市级紧急医学救援专项演练的条件
师资力量
3分
查阅资料
3
医学救援相关类别师资力量(3年以上副高级别师资)不少于10人,基础得1分,额外每5人加0.5分,封顶3分
培训2分
查阅资料
1
近5年举办过国家或市级相关类别专业培训或交流论坛至少1次。
1
计划承办市级救援相关类别培训或交流论坛1次
演练2分
查阅资料
放射病类:具有洗消室及相应洗消配套设施(3分);门框式/便携式γ辐射检测仪、α、β表面污染仪、染色体畸变分析系统、核与辐射事故救援伤检分类系统、个人剂量报警仪等设备(每种0.5分,封顶4分)
住院部7分
实地查看
5
住院部应急床位储备数量:每张床得0.1分,得分上限5。
实地查看
1
可实现用床位实时情况掌握
查阅资料
中毒类:临床专家至少覆盖中毒医学科、急诊科、高压氧科、血液净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儿科、产科、心理科。缺少1个扣0.1分。
放射病类:临床专家至少覆盖放射病科或放射病专业、血液科、骨科、普外科、烧伤科(或成型科)、心胸外科、心内科、急诊科、呼吸科、神经外科;消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儿科、产科、ICU、麻醉科、药剂科。缺少1个扣0.1分。
1
应急床位腾空方案或应急预案
救援物资储备中心10分
物资储备
5分
实地查看
2
结合院内救治工作需要,选择必要物资进行储备,如传染病类备有消杀类防护类用品,防护类包含C级防护服和3M口罩等;中毒类需具备金属类毒物、氰化物、有机磷类杀虫剂、抗凝血类鼠药、酒精等常见急性中毒解毒药物。
3
创伤/烧伤类/中毒/放射病类:储备应急物资实际库存满足救治伤员数不低于50人份,基础得1分,额外每50人份加0.5分,封顶3分
科研计划
2分
查阅资料
2
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系统的科研计划
0.5
专家组职责明确
0.5
成员由临床、医技、药学、护理等相关科室3年以上副高级别专家组成
1
创伤和烧伤类:临床专家至少覆盖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烧伤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儿科、产科、ICU、麻醉科、心理科。缺少1个扣0.1分。
传染病类:临床专家至少覆盖急诊科、感染科、中西医科、ICU、麻醉科、检验科、放射科。缺少1个扣0.2分。
查阅资料
1
设立基地管理办公室或由应急办承担职责。
1
有明确专人负责
1
办公室成员总数不少于3人
基地发展规划2分
查阅资料
2
依据《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国卫应急发〔2016〕46号)和《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结合本院特色,制定基地2019年至2020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