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提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应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却由于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而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并针对这些现实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同时具备“送出去”与“拿进来”的思想,通过正确的战略与途径,才能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中国文化的良好国际形象,扩大其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际化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

近年来,各国政府持续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加上新技术载体的出现和普及以及新型供应商的崛起,全球文化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其增长率为全球GDP实际增长率的两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国都创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英国的音乐和舞台剧、法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游戏、韩国的网络游戏和影视剧等都成为本国的文化旗舰产品。美国的输入产出模型显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更加显著,文化产业带来的GDP产值和就业数量都高于前者。其中,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增长潜力最强劲。1

但是,在各国政府大张旗鼓地推进本国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五千年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却似乎是遇到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瓶颈,遭遇到了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的困扰,虽然偶尔在国际上有些小打小闹的成就,但始终缺少一个核心的发展力量,进而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1、外部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的威胁

1《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报告中的几大亮点,/info_16671.htm,2008-5-20。

所谓文化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适的行为准则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积极渗透和大力推行,以谋求自己在全球文化体系中的统治地位的行径。“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葛兰西等人提出来的,但当时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较为温和与隐蔽的关系。而此后赛义德受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启发,把这一理论扩大运用到西方对东方的关系上,指出当今东西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2

如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西方的文化霸权问题尤其是美国文化霸权问题在国际交往中日益显现出来,他们将其作为一种可以操纵的政治资源,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殊工具为实现本国的所谓国家利益服务。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借助大众传媒进行文化扩张

传媒是文化霸权的寄生体,是文化扩展最有效的载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传媒作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一种重要手段。美国是全球化的心脏和发动机,它不仅主宰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发达的大众传媒网络传播美国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资料表明,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却垄断了目前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近90%的新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和有线新闻网(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它国家发布的信息总量的100倍。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中美国的节目高达6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美国电视的转播站;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2%。此外,美国电影的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3这些都使得强大的美国传媒舆论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其他国家,影响所在国国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 美国利用其在因特网上的技术优势、语言优势以及手中握有的信息优势,全方位、全时间地宣传美国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商业理念,而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美国信息,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并在无形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日益趋向美国。

②利用教育文化交流机会进行文化渗透

2汤道化、张敏:《文化霸权的当代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 年第5 期。

3廖志诚:《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福建论坛》2007年第2期。

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其外交政策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极具渗透力的特殊政策工具,主要表现为利用一些“基金会”、“研究会”和“培训中心”等隐蔽手段,进行长远利益投资。战后,美国最大的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是“富布赖特项目”。它始于1948年,主要是资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学生、专家学者等出国或到美国学习、访问和研究,截止至1997年,该项目的参加者已超过24.5万,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美国进行该项目的合作,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以及强烈的“美国化意识”的知识分子。

此外,美国还开展了“和平志愿者项目”等对外援助活动,把本国教师、传教士、医生等派遣到海外从事志愿工作,并向海外赠送图书、杂志、画册、录像带或幻灯片等。这些活动虽然含有西方文明中的“慈善”性质,但是其用意也颇值得玩味。对此,西方学者伯努瓦一针见血地指出:图书、杂志、画册、录像带或幻灯片等“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4美国政府正是采取这些有形的援助,化有形于无形之中,使他国人们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

③通过对英语的推广形成话语霸权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与保存取决于该文化的语言。随着殖民主义的结束,昔日殖民者强行推广其语言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教化”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但西方国家始终未曾放弃话语霸权这一利器。从19世纪开始,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之一。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科学、技术、贸易以及因特网等各方面的公共语言。据统计,在全球网上信息资源中,80%是英文,中文信息资源不足0.4%。

语言有助于推广文化的最现实的表现为,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出国的热潮。赴西方国家留学或者移民的一个必备前提就是要通过TOEFL、ILETS等语言考试。熟悉TOEFL考试的人都应该知道,整个TOEFL的培训教材就是一部关于美国文化、历史的教科书。听力与阅读部分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是介绍美国历史或者宣传美国所取得的各种成就的。每个学生必须按照美国式的思维方式写作文,不然就很难得到较高的分数。从某种角度看,整个语言考试的准备过程就

4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载《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第10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