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被人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由此导入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
第三步:初步感知血液。
引导学生谈一谈已知的关于血液的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步:血液的组成成分。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学生观察,总结归纳血液的成分,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第五步: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大屏幕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血浆的成分来推测血浆的功能第六步:学生自学课本,掌握血细胞心态结构特点及功能,观察光学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第七步:知识应用。
根据血液化验单诊断疾病。
第八步:当堂检测最后,布置作业。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大多处在一个比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
七年级学生几乎都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但是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把识记血细胞各组成成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作为学习的重点,把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难点。
在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
效果分析本节效果自我感觉较好。
学生能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并且能根据血常规化验判断相应症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验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血液是在了解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之后,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深入学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依靠血液来完成,本节课是学习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血液形成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为后续学习血液的循环和物质的运输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_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1、以复习提问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通过吸收得来的营养物质和吸气得到的氧气是怎样到达人体各处的组织细胞被人体利用的呢?从而导入第四章的学习。
从抛出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给失血过多的病人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成分有关系,从而导入第一节的学习。
2、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血液分层现象,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血液的组成。
3、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血浆的成分,分析血浆的功能。
4、学生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5、介绍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特性,与氧结合还是分离取决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从而总结出红细胞的功能。
6、大屏幕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血小板堵塞伤口的情形,让学生总结白细胞与血小板的功能7、学生分析失血过多为什么会导致死亡?总结血液的功能。
面对失血过多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如何去做,发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的号召,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8、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有个整体总结和认识。
9、当堂达标检测,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查漏补缺。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血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气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还从报刊、杂志、电视和电脑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中含有哪些成分,它的功能是什么?还知之甚少。
总之,学生对血液既充满好奇,又有些恐惧。
所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知识结构和心里特征,我先以复习为主,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明白血液的作用,从而对血液的成分充满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基础自然科学,实验部分的学习是整个生物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验课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学习,也更贴近生活。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习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加上血液这一熟悉的物质,他们对这节课的掌握不是很难,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掌握好组织教学,对学生多关心、多指导、多督促,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抓紧教学落实,力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效果分析本节课主要讲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功能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通过上课提问,当堂练习及课下的互动练习,了解到学生对血液组成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掌握较好。
但对血浆及血细胞的功能掌握不好,易混淆。
将知识运用于解答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八大系统后学习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的它的组成及其功能。
本节课主要讲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及功能和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3.情感价值目标:(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珍爱生命。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教学策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设疑引学,分析理解,答疑解惑等环节,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新授课和实验课)评测练习一.课堂练习1.血液的组成是( )(A)血浆和红细胞(B)血清和血细胞(C)血清和血浆(D)血浆和血细胞2.血浆的主要功能是()(A)运输氧和二氧化碳(B)运输废物(C)运载血细胞(D)运载血细胞与运输养料和废物3.红细胞的功能是( )(A)只运输氧(B)只运输二氧化碳(C)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D)运输氧和全部二氧化碳4.血小板的功能是( )(A)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B)运输氧(C)保卫作用(D)运输废物5.一个红细胞的寿命大约为120天,而大部分白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你能解释其原因吗?二.课下练习生物互动相关内容课后反思血液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几乎每个人都受过伤,流过血知道血液是红色,陌生是学生对于血液的成分和组成不清楚。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血液的组成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血液红细胞:成熟的无细胞核,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血细胞白细胞:有细胞核,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血小板:无细胞核,止血和加速凝血。
二、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和保护《竞争不忘合作》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效果分析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要想提高学习效果,不仅要记忆知识点,还要讲究方法来学习。
因为比较抽象且很难通过直接地观察或实验就可以理解的知识点很多。
在学习第四章时,虽然所讲解的内容就在身体中,但无法想象血液在体内的所起的作用,看似与知识点距离较近,但实际理解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的学习,我采用下面的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反映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突破。
一、手绘简图,引入新课。
通过手绘此简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一目了然,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运送是通过血液的流动来完成的,很容易理解血液的运输功能。
也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还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形式,这种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媒体条件,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教学步骤。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启动有意义的学生活动,设置问题,挑战学生,与学生分享教学信息。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郭老师:由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引入新课,联系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人体的生活也需要营养物质和吸入的氧,那么它们是怎样运输到每一个细胞的?让学生思考,非常好;让学生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知识点衔接自然;不足之处,讨论的目标不明确,板书应详细。
石老师:老师对本节课作了很好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挖掘出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起血液的成分等相关知识。
但在练习题的筛选中,难度有点大。
刘老师:新课程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带领学生挖掘出课标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在攻克重难点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作了很好的实践。
但是,板书还是主体。
《流动的组织——血液》反思
本人自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有一定的新颖,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通过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血液的各种成分,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血细胞的知识。
在课件的制作上,流程自然,结构合理。
不足之处,板书不够详细,自己说的太多,应该让学生多说。
在练习题的筛选过程中要下功夫。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生化组:。
七年级生物下册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酒涂片,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自己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摘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观察“血液分层图”、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及显微镜下血细胞图,请同学们思考讨论:1.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几层?2.结合图观察,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血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摘什么层位?3.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4.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功能?5.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摘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摘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摘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并回答:(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6.为什么红细胞呈红色?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说明有什么功能?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红细胞的计数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他的健康会受到什么影响?7. 如果血常规化验单上白细胞的计数远远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什么症状?说明有什么功能?8.当人体受小伤时,血液会不会留个不停?血栓又是怎样形的?说明有什么功能?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种,其中结缔组织具有营养等作用。
116中吴艳华流动的组织——血液简案、评课、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哈尔滨市第116中学吴艳华评析:吴老师《流动的组织——血液》是一节精彩的概念教学课,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教师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揭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处处彰显生命的灵动,展现了一名骨干教师过硬的基本功,深厚的内涵底蕴和丰富的教育机智。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个立足:吴老师本节课设计理念立足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传授方法,培养能力,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创设真正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整堂课学生快乐着学习着。
二:二个突显:突显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本节课吴老师引导学生采取如小组合作观察讨论、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观看分析视频资料、小组讨论解读化验单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等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课堂效果反馈来看,学生参与的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突显生物学习的生活化:从上课伊始学生熟悉的流血、采血的生活场景,到学会化验单的分析解读,教师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事实和现象中体会生物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三:三个增设: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学生即熟悉又陌生,所谓熟悉指的是对血液、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生物学名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它们的功能如何,这些抽象专业的知识学生很陌生。
为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真实的感受,从而获得真知,吴老师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增设了血液样本的观察、红细胞模型的观察、不同患者化验单的分析解读等探究活动,充分利用真实而又富有立体感的血液样本、红细胞模型、化验单文本资料,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在分析观察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层出不穷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度观察、深入思考,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参与了重要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四个关注关注教材资源的利用:本节课吴老师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教材,通过自学获得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的相关知识,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并学会从中归纳、提炼重要概念,提高自学的能力,在现代化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这一点值得大力提倡。
初中生物_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析,描述血液成分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2、能力目标①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各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②分组实验及讨论,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血液观②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3、难点突破:学生课前搜索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研究自身的一些血细胞数目异常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自己寻求血细胞的功能来解惑,使枯燥的血细胞功能溶入生活中去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观察演示实验了解血液成分――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角色扮演、列表归纳血细胞的种类、结构及区别方法——分析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通过知识运用巩固知识――关注造血干细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达到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师:1、准备未加抗凝剂的血液(血块)及加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机2、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3、课件PPT流动的组织——血液生:收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五、教学设计阅读课本51页下半部分文字回答:处理后的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都含有哪些成分?力血浆交代: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问:样品中血浆、血细胞所占体积比指导观察教材图图4-31血浆成分示意图合作交流人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的情况下,血液中主要丢失了什么成分?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来补充血液丢失的这些成分?观察后回答:约各占一半研究图,思考血浆中各成分及功能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
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再次用到实物---分层的鸡血识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过渡:血浆的特征大家已明了,可血细胞们都长得什么样呢?让我们来“明察秋毫”PPT课件出示实验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巧妙过渡逻辑分明探究任务二:动手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利用电子显微镜展示镜头下的血细胞出示多媒体幻灯片显示问题:1)什么细胞数量最多?2)如何识别红/白细胞?3)能否找到血小板?为什么?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强调:1)红细胞中部光亮处并非细胞核2)白细胞被染成了蓝色,但本身并非蓝色回答问题(代表发言)明辨“是与非”自主学习局部合作明辨“是非”警防“误区”探究任务三:角色扮演阅读课本P53-54然后完成表格。
4.1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及教学反思
课后
通过自学教材和观察资料,分析归纳出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数
反思 量和功能等。并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归
纳、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并适时地对他们进行了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以及形成正确 的血液观。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了 难点。不足:限于教学内容较多及设备上的不足等原因,没有能让每一 位学生能在课堂上,亲自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来认识各种血细胞的 形态,所以在培养学生学科探究能力方面,本课有所欠缺。
2、血库未能及时送血 产妇失血过多死亡(新闻)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医生常常叫病人先去验血。(书本的插图) 提出问题:
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2、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 3、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状况或诊断疾病? 引入新课:血液 教师设疑:血液属于动物体的哪一结构层次?是哪一种组织?为什么说它是流 动的组织? 二、新授课 (一)血液的成分 播放课件: 已经分层的血液 问题: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分成了 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大致比例?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 能列表总结 血液的成分吗? (二)血浆 课件展示血浆成分 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的功能。并强调应该注意血浆 中水所占比例。 (三)血细胞 一、血细胞的结构 1、组织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并讨论血细胞的结构及区别的 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 2、播放课件:课本图片“显微镜下的血细胞” 问题: ①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②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③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3、组织学生列表比较三种血细胞 二、血细胞的功能 1、同学们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血常规化验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PPT) ①在血常规化验单中哪种血细胞数目异常? ②他有什么病?他的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 ③对这个病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治疗或缓解? 巡回指导,找出一些典型的单 子,投影分析 ①红细胞较少或血红蛋白较少 ②白细胞数目过多 (血小板数目异常的单子比较少,可以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血小板起作用 的时候) 2、漫画展示三种血细胞功能,引导学生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3、除了上述现象,人体还会出现哪些血细胞数目异常现象? 三、知识应用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最终选择 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四、课外知识拓展 常州电视台《都市新闻坊》决定于 2007-4-2 紧急发起“拯救少女萍萍”大型新 闻行动:追踪报道社会对一个白血病女孩的救助。 引导学生关注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你知道脑 血栓、血友病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治疗?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孙世民老师:有立交桥的繁忙景象引入新课,非常直观;如果能细化各部分与身体内血液循环相联系说明,再将导入升华作为整个单元的导入,也许会更好。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的烧杯时,必须要把握好血液分层的比例,最好还是使用试管,在正式上课前要多重复做实验,拿出最好最明显的实验结果。
讲解血细胞异样情况时,可以选择出示3张相应异常的化验单进行讲解,最后所出示的血液涂片显得有些突兀,思考如何调整连接会自然些。
陈慧青老师:本节课中教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讲解条理清晰,有明显的亮点——角色扮演,如此,使得整节课有丰富充实的师生活动,且达到了活跃课堂的效果。
让学生代表一个个上可能显得繁琐,拖延了时间,也许让他们一起上去形成一台效果会更好。
赞同陈老师代表我们初中生物备课组参加本次组织的生物调教活动。
李文静老师:本节课中出现几处科学性错误,如:鲎不是鱼,而是一种节肢动物。
血小板在涂片中在显微镜下是可以看到的,能看到它的集合体;而血小板少是血友病的症状,而不是病因。
课堂中的语言仍然需要加强严谨性,如:不能说白细胞什么样都有,而要说形态各异,且要强调它能变形的特点。
彭敏老师:再搜查一下资料,用动画代替开头的立交桥图片,效果会更好。
细细比较每张幻灯片,调整幻灯片的色彩搭配,使幻灯片的字更加清晰。
陈小云老师:40分钟的分配与安排仍需要再细琢磨一下。
角色扮演设计得很好,使得课堂活跃生动。
建议,在教室分别总结归纳各个成分时,结合一些生活的例子强调说明它的作用,如:课后练习题足球训练基地;在不同环境会大量损失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如何及时进行补充。
准备比赛的期间,要做两手准备,预想怎么防范和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流动的组织——血液》反思本人自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有一定的新颖,让学生通过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血液的各种成分,通过代表上台扮演各种成分进行自我介绍的活动活跃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相应的知识映像深刻。
然而,在讲解角色扮演的要求时,在说明为什么失血过多要输入血液时,在调动各组派代表上台时,在引导上台的学生要选用幽默诙谐讲解效果好的语句时,我自己表达所选用的语言在严谨性、清晰性、成效性上都有所欠缺。
流动组织----血液评课MicrosoftWord文档
《流动组织-——血液》一课评价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本章教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前承《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后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本节内容是该章的开篇节,能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
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积极体现这一目标:教师主要不是在讲,而是在引导学生;学生不是在听,而是在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
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视频播放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
在完成血液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老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
出示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后归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及时补充讲解,或者在学生归纳完整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讲解知识,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很多实际运用的知识。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件(人教版初一下)本节课的评价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课件(人教版初一下)本
节课的评价
1.本节课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各组展现杰出,知识点到位。
敢于言表。
2.多媒体课件与学科整合,表达了现代教育的特色,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3.通过预习进行展现使生物课真正成为学生是舞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充满了自信。
培养了自信。
4.在课堂上进行了学科的整合,学生了解到了RBC是Red Blood Cell的缩写。
5.本节课表达了生物知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指导生活。
6.学生课堂关注程度高,课堂成效好。
7.使学生在小组展现中学会合作。
8.预习提高,受益终身。
人都一生猎取知识,往往在课堂以外。
预习有利于培养终身的学习适应,能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全民素养。
流动的组织--教学评析 自己写的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评析这一节课无论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时间交给了学生,环节比较清晰,目标明确,完这节课效果比较好,有如下亮点:导入导的比较好,不是上来就是直接导入新课,而是把前两章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入的氧气,最终都要能过运输系统及时运走,这样就与本章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整体性,不是零散堆集在一起,而是有机的整体。
导入本课从学生所熟知体检抽血化验结果,医生就能了解健康状况,这是为什么呢?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师趁热打铁出示学习目标,采取齐读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在讲血细胞中的红细胞形态时,自制教具:吹起红色气球,用手指上下轻轻挤压,演示双面凹的圆盘状。
既简便,又形象、直观,比直白的语言叙述效果要好的多。
说明用心专研,并且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看“人血常规化验单”做到了学习致用的目的,体会到的学习生物学有所用,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
在讲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运载”血细胞中的这两个词不能写颠倒,就要区分这两个词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在叙述的过程,就是在教学生们怎样质疑,提问了几名学生说不明白。
这时我就要求学生查词典,把这两个词意都分别写下来,再次提问学生:“运输”就是将物体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
“运载”就是承载、载重的意思。
回到本课“运输”营养物质,就是把营养物质从一个地方装上车,到需要它的地方还要卸车。
“运载”血细胞不需要装车和卸车,一直在车上。
学知识就是这样,关键的知识点、易错点、易混点必须要弄清,不然你是不会学明白的。
不能差不多就那么地吧。
有待改进:血液成分时用多媒体出示静态图片,这效果不如课前做好实物或者播放动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启发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因为这年龄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
一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不到学生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就无法了解学生学得怎样。
能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人教版生物七下《流动的组织──血液》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5)
流动的组织——血液【观评记录】观察量表统计师生互动等级量表课堂教学评价监测量表学生“课堂展示”展示行为的有效性观察量表授课人张文娟授课时间2015年4月20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参与听课人员张元伟、王林林、何传明评课内容张元伟老师利用图片导入,虽然贴近生活,如能换成视频或动漫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能精心组织语言,会更好.展示加入抗凝剂和未加抗凝剂的血液对比时,现象不明显,把血液装在试管中效果会好些.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时,可以选择2-3张相应异常的化验单进行比较教学.王林林老师本节课老师亲和力较好,讲解调理清晰,有明显的亮点:用离心机分离血液;学生分角色扮演血细胞;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充实师生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建议:学生一个一个上台扮演角色用时较长,也许让他们一起上去形成一台演说效果会更好.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稿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稿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组织的内部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好比是企业的血液,需要不断地流动和循环,才能让整个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转。
而评课则是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在我们公司,我们也常常进行评课活动。
这些评课活动旨在让团队成员们相互了解,分享经验和知识,并从中学习和成长。
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工作,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们。
为了确保评课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确定评课主题
每次评课活动前,我们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例如“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或“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
这有助于确保我们的讨论始终保持在一个话题上,避免跑题或浪费时间。
2. 邀请参与者
我们会邀请相关团队成员参加评课活动,以便获取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这也有助于加强团队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3. 提供材料支持
为了帮助参与者更好地准备和参与评课活动,我们会提供相关的材料支持,例如报告、数据分析等。
这有助于讨论更加深入,并且确保我们的讨论基于事实。
4. 鼓励互动交流
在评课活动中,我们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分享经验和观点。
我们通常会采用小组讨论或环形讨论的方式,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有机
会发言,并且可以听取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评课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意义。
团队成员们可以从中学习新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和需求。
这种流动的组织血液,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转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的组织——血液》评课记录
孙世民老师:有立交桥的繁忙景象引入新课,非常直观;如果能细化各部分与身体内血液循环相联系说明,再将导入升华作为整个单元的导入,也许会更好。
展示血液分层实验的烧杯时,必须要把握好血液分层的比例,最好还是使用试管,在正式上课前要多重复做实验,拿出最好最明显的实验结果。
讲解血细胞异样情况时,可以选择出示3张相应异常的化验单进行讲解,最后所出示的血液涂片显得有些突兀,思考如何调整连接会自然些。
陈慧青老师:本节课中教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讲解条理清晰,有明显的亮点——角色扮演,如此,使得整节课有丰富充实的师生活动,且达到了活跃课堂的效果。
让学生代表一个个上可能显得繁琐,拖延了时间,也许让他们一起上去形成一台效果会更好。
赞同陈老师代表我们初中生物备课组参加本次组织的生物调教活动。
李文静老师:本节课中出现几处科学性错误,如:鲎不是鱼,而是一种节肢动物。
血小板在涂片中在显微镜下是可以看到的,能看到它的集合体;而血小板少是血友病的症状,而不是病因。
课堂中的语言仍然需要加强严谨性,如:不能说白细胞什么样都有,而要说形态各异,且要强调它能变形的特点。
彭敏老师:再搜查一下资料,用动画代替开头的立交桥图片,效果会更好。
细细比较每张幻灯片,调整幻灯片的色彩搭配,使幻灯片的字更加清晰。
陈小云老师:40分钟的分配与安排仍需要再细琢磨一下。
角色扮演设计得很好,使得课堂活跃生动。
建议,在教室分别总结归纳各个成分时,结合一些生活的例子强调说明它的作用,如:课后练习题足球训练基地;在不同环境会大量损失血液中的不同成分,如何及时进行补充。
准备比赛的期间,要做两手准备,预想怎么防范和处理一些突发状况。
《流动的组织——血液》反思
本人自认为本节课的设计是有一定的新颖,让学生通过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血液的各种成分,通过代表上台扮演各种成分进行自我介绍的活动活跃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对相应的知识映像深刻。
然而,在讲解角色扮演的要求时,在说明为什么失血过多要输入血液时,在调动各组派代表上台时,在引导上台的学生要选用幽默诙谐讲解效果好的语句时,我自己表达所选用的语言在严谨性、清晰性、成效性上都有所欠缺。
要多注意引入生活中的例子结合知识进行讲解;多注意展示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重复多做几次得到效果最好的实验结果;多注意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如好的价值高的课后练习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