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和提取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效。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和适应症,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规范,以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

1.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临床应用应遵循证候论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3.对于多种病情可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临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具体药物而定,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疗效,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5.严格掌握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一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的病情下是禁忌使用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此外,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要有足够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

6.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科学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的中成药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记录,以便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应与西医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整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整

2021/9/13
13
▲ 1941年,八路军129师制药所研制出了柴胡注射剂, 并小量制备用于临床,为防治流感做出了不凡的贡 献,也获得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奖励。1954年,武 汉制药厂开始批量生产柴胡注射剂,使其成为中国 第一个工业化生产的中药注射剂。
▲60年代初期, 20多个品种(静注) 茵栀黄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2021/9/13
6
中成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热证
热者寒之
误用热药——火上浇油 寒证
寒者热之 误用寒药——雪上加霜
Hale Waihona Puke 2021/9/137
证与病有着极大的差别
临床使用中药,用现代医学治病的思路,必然会产生不 良后果。
例:患者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三九胃泰胶囊(用 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药后胃痛不减,怕 冷加重,呕吐加重。
2006年6月,国内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鱼腥草注射剂 因存在不良反应而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暂停 使用的事件,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霎时间,对 于中药注射剂“毒副作用”问题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大有谈中药注射剂色变之势。很多医院都限制了中药注 射剂的购进和使用。
2021/9/13
19
葛根素注射剂(2003) 鱼腥草注射液(2006) 刺五加注射液(2008) 茵枝黄注射液(2008) 双黄连注射液(2008) 香丹注射液 (2009) 清开灵注射液(2009) ……
01
1999年《新药审批办法》以来 批准的二类中药注射剂
10、参芪扶正注射液:2味,党参、黄芪,99 11、热毒宁注射液:3味,青蒿、金银花、栀子, 05 12、痛安注射液:3味,青凤藤、白屈菜、汉桃叶 ,05 13、肾康注射液:4味,大黄、黄芪、丹参、红花。04 14、得力生注射液:4味,红参、黄芪、生蟾酥、生斑蝥 01 15、川参通注射液 :4味,丹参、川芎、当归、麦冬,02 16、血必净注射液:5味,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 04 17、痰热清注射液:5味,黄岑、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03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5)三、中成药安全性 (5)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7)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7)二、联合用药原则 (7)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第三部分各论 (9)一、解表剂 (9)二、泻下剂 (9)三、和解剂 (9)四、清热剂 (10)五、祛暑剂 (11)六、温里剂 (11)七、表里双解剂 (11)八、补益剂 (12)九、安神剂 (12)十、开窍剂 (13)十一、固涩剂 (13)十二、理气剂 (13)十三、理血剂 (14)十四、治风剂 (14)十五、治燥剂 (15)十六、祛湿剂 (15)十七、祛痰剂 (16)十八、止咳平喘剂 (16)十九、消导化积剂 (16)二十、杀虫剂 (17)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8)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9)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合理应用

中成药合理应用
应根据具体急情况性酌情咽掌握。炎等疾病的中成药,它仅适用于实热型咽候 疼痛的患者,风寒型的咽喉疼痛则不宜服用。所以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苏灵⑷,红霉素⑸,10%葡萄糖酸钙⑹
患者和医生都要针对病证的特点,对证选用中成药,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中成药。
龙虎丸中巴豆霜、砒霜是主要成分,九分散中马钱子含量占处方总量1/4,应严格控制用量和服用时间,否则极易引起中毒。
者却加重病情。如咳嗽,由肺热引起就应选用清肺 所以,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生理盐水⑴,葡萄糖氯化钠⑵,四环素⑶,回、膏粱厚味等辛热助阳之品; 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⑴~⑶颜色变深,即刻出现浑浊
如同为治疗感冒的感冒清热颗粒和桑菊感冒颗粒, ❖ 中成药之问的配伍禁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中成药合理应用文档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 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 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内经》云:“合人形 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之”。中成药是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而产生的,而 中医药理论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所以,应用中成 药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尤其应按辨证施治用 药,而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不经 辨证,盲目用药。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0年6月目录 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7)三、中成药安全性 (9)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11)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1)二、联合用药原则 (12)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3)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14)第三部分各论 (16)一、解表剂 (16)二、泻下剂 (17)三、和解剂 (18)四、清热剂 (19)五、祛暑剂 (20)六、温里剂 (21)七、表里双解剂 (22)八、补益剂 (23)九、安神剂 (24)十、开窍剂 (25)十一、固涩剂 (25)十二、理气剂 (26)十三、理血剂 (27)十四、治风剂 (28)十五、治燥剂 (29)十六、祛湿剂 (30)十七、祛痰剂 (31)十八、止咳平喘剂 (32)十九、消导化积剂 (33)二十、杀虫剂 (34)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35)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36)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37)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
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制成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使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适应症明确:中成药应根据临床需要,在具备明确的适应症的情况下使用。

使用中成药应符合医学规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进行判断。

2. 个体化应用:中成药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个体化选择。

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3. 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使用时应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即按照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疗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

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长期大量使用,防止药物中毒或药物依赖等不良反应。

4. 临床经验指导:中成药的应用需要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指导。

医生应根据自身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用药指导,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5. 与西药的合理联用:中成药在临床上常与西药联合使用,应注意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合理搭配。

避免重复用药或药物相互干扰,确保药物疗效最大化。

6. 遵循药物监管政策: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应符合相关药物监管政策和法规,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

同时,医生在开具中成药
处方时应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和用量,以方便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总之,临床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适应症明确、个体化应用、合理用药、临床经验指导、与西药的合理联用和遵循药物监管政策等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性。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

下列哪些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中成药是以多种药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由于中药复方的复杂性,且中成药使用者一般为自我治疗或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所以使用不当时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药物作用不佳的情况。

因此,为保证中成药的安全有效使用,以下是中成药的基本使用原则:1.临床使用中成药,应以病证为导向,根据临床需要选用,按照医师的建议正确使用。

此原则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治疗原则以及摆脱任何个人经验的主观性和偏见。

2.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中成药制剂。

临床上证明,不同临床类型或病情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剂型,其药理作用和剂量反应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区分病情、病程、体质和年龄等,选用适当的制剂。

3.遵循中药配伍原则,构建合理的配伍。

中成药常采用多种药物组合而成,配伍合理是中成药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应特别留意药物之间的搭配,切勿为了治疗效果而随意更改。

通常情况下,配伍可针对特定的病因、详细的临床表现、适当的剂量等方面进行考虑。

4.遵循中药相克相抵原则,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中成药中的不同中药间可能存在着相克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药物性能、药物药理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配伍中成药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克相抵作用,尽可能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5.数量控制和时间控制。

中成药药物剂量必须准确控制,药物的次数和时机应合理;同时,患者必须按时服用,避免药效和药物疗效的损失,避免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6.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解决。

中成药副作用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用药不当、单方药、药物相互作用、过量、过度等。

如果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更换中成药,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总之,中成药的使用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适合的药物,掌握一定的用药方法,更好地发挥中成药的疗效,保障患者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

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

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

根据辅料不同,可分为无糖颗粒剂型和有糖颗粒剂型,近年来无糖颗粒剂型的品种逐渐增多。

3.胶囊剂系指将药材用适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适宜辅料填充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制剂,可分为硬胶囊、软胶囊(胶丸)和肠溶胶囊等,主要供口服。

胶囊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易于吞服;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对药物颗粒进行不同程度包衣后,还能定时定位释放药物。

4.丸剂系指将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蜡丸、浓缩丸等类型。

其中,蜜丸分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较少;水丸崩解较蜜丸快,便于吸收;糊丸释药缓慢,适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药性剧烈成分的处方;蜡丸缓释、长效,且可达到肠溶效果,适合毒性和刺激性较大药物的处方;浓缩丸服用剂量较小。

5.滴丸剂系指药材经适宜的方法提取、纯化、浓缩,并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滴丸剂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与适宜辅料混匀压制成的片状制剂。

主要供内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

其质量较稳定,便于携带和使用。

按药材的处理过程可分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纯片。

7.胶剂系指以动物的皮、骨、甲、角等为原料,水煎取胶质,经浓缩干燥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含丰富的动物水解蛋白类等营养物质。

作为传统的补益药,多烊化兑服。

8.栓剂系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供腔道给药的制剂。

既可作为局部用药剂型又可作为全身用药剂型,用于全身用药时,不经过胃,且无肝脏首过效应,因此生物利用度优于口服,对胃的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时适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9.丹剂系指由汞及某些矿物药,在高温条件下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此剂型含汞,毒性较强,只能外用。

10.贴膏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肤贴敷,可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类片状外用制剂。

包括橡胶膏剂、巴布膏剂和贴剂等。

贴膏剂用法简便,兼有外治和内治的功能。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巴布膏剂,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外用制剂,和传统的中药贴膏剂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给药剂量较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较稳定、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11.涂膜剂系指由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

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作用时间长,且可在创口形成一层保护膜,对创口具有保护作用。

一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二)半固体剂型1.煎膏剂系指将药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浓缩,加炼蜜或糖(或转化糖)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制剂。

适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长期连续服药的疾病,传统的膏滋也属于此剂型,以滋补作用为主而兼治疗作用。

2.软膏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或药材细粉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基质。

3.凝胶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

按基质不同可分为水溶性凝胶和油性凝胶。

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给药。

(三)液体制剂1.合剂系指药材用水或其他溶剂,采用适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是在汤剂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剂型,易吸收,能较长时间贮存。

2.口服液系指在合剂的基础上,加入矫味剂,按单剂量灌装,灭菌制成的口服液体制剂。

口感较好,近年来无糖型口服液逐渐增多。

3.酒剂系指将药材用蒸馏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酒剂较易吸收。

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4.酊剂系指将药材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剂量小,不易霉败。

小儿、孕妇及对酒精过敏者不宜服用。

5.糖浆剂系指含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

比较适宜儿童使用,糖尿病人慎用。

6.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气雾剂:系指将药材提取物、药材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在具有特殊阀门装置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喷出呈雾状、泡沫状或其他形态的制剂。

其中以泡沫形态喷出的可称泡沫剂。

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以雾状等形态喷出的制剂为喷雾剂。

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粘膜或腔道给药。

二、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

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

三、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

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

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