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合集下载

288份玉米种质资源普通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88份玉米种质资源普通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88份玉米种质资源普通锈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周天旺1,王春明1,张小杰2,郭成1(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肃兰州730070; 2.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为明确288份玉米农家种和自交系对普通锈病的抗性差异,于2018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园艺场通过田间自然感病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参试的288份种质资源中,未发现高抗(HR)材料;表现抗病(R)的材料有33份,占11.46%;表现中抗(MR)的材料有95份,占32.99%;其余116份和44份表现感(S)和高感(HS),各占供鉴材料的40.28%和15.28%o对普通锈病表现中抗及以上的农家种有34份,占供试农家种的44.73%;表现中抗及以上的自交系有94份,占供试自交系的44.34%o该鉴定结果可为抗锈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

关键词:玉米;普通锈病;抗性鉴定;农家种;自交系中图分类号:S435.131.4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2-0015-05而:10.3969/j.issn.1001-1463.2021.02.005|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to Puccinia Sorghi in288Corn Germplasm ResourcesZHOU Tianwang1,WANG Chunming1,ZHANG Xiaojie2,GUO Cheng1(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anzhou Gansu730070,China;2.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73007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of resistance of288corn peasant resources and inbred lines to Puccinia sorghi,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2018at the Yuzhong Horticultural Proving Ground of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natural disease resistance in the fie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288germplasm resources tested,no high-resistance(HR)material was found;33 materials showed disease resistance(R),accounting for11.46%;95materials showed moderate resistance to MR),accounting for32.99%;and the remaining116and44samples with sensitive(S)and high-sensitivity (HS),accounted for40.28%and15.28%,respectively.There were34farm specie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to Puccinia sorghi,accounting for44.73%of the tested farm species,and94inbred line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and above,accounting for44.34%of the tested inbred lines.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resistant materials for rust resistance breeding.Key words:Corn;Puccinia sorghi;Resistance evaluation;Peasant Resources;Inbred lines玉米锈病在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在我国发生危害的主要是普通锈病(Puccinia sorghi Schw.)和南方锈病(Puccinia polyso—ra Underw)[1],西北春玉米生产区主要以普通锈病为主,中度病田减产10%~20%,严重者减产达50%以上⑵。

玉米新品种抗病性鉴定

玉米新品种抗病性鉴定

玉米新品种抗病性鉴定王跃进【摘要】采用自然诱发病圃法鉴定云南省231个玉米新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普通锈病、纹枯病和穗腐病4种痛害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玉米灰斑病品种126个、抗普通锈病品种100个、抗纹枯病品种34个、抗穗腐病品种220个,并鉴定出20个品种对4种病害都表现出抗性,为云南省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示范提供依据.【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玉米新品种;抗病性鉴定;抗性评价【作者】王跃进【作者单位】砚山县植保植检站,云南砚山663100【正文语种】中文玉米是砚山县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5万~2.7万hm2,占大春总播面积的23.9%左右,栽种品种以路单8号、云瑞8号、云瑞88和海禾1号等为主。

2015年砚山县玉米种植面积为2.77万hm2,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36万hm2。

主要病害有玉米灰斑病、普通锈病、纹枯病、穗腐病等,其中玉米灰斑病发病面积2700 hm2,发生程度3级;普通锈病发病面积1500 hm2,发生程度1级;纹枯病发病面积2800 hm2,发生程度1级;穗腐病发病面积1100 hm2,发生程度1级。

玉米病害的发生流行与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而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玉米不同品种对病害的抗性存在差异,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而鉴定品种的抗病性则是抗病育种的重要环节。

为了掌握2015年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对当地主要病害的抗病性,筛选抗病品种,为玉米抗病育种、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特进行该试验。

1.1 鉴定材料供试品种为2015年云南省预试玉米品种231个,参试品种由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鉴定提供,对照感病品种为兴黄单892、砚单1号、富华5号、明增127,由砚山县植保植检站从当地购买。

1.2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点位于砚山县江那镇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海拔1540 m,属低纬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历年种植玉米,是砚山县玉米主要病害常发区之一。

玉米dus鉴定 标准

玉米dus鉴定 标准

玉米dus鉴定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dus鉴定是指对玉米品种的鉴定和验证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确定玉米品种的纯度和种质特性,从而保证种子品质和生产稳定性。

在玉米种子产业中,进行dus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鉴定的种子才能被认定为合格种子,才能进行市场销售和种植。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关于玉米dus鉴定的标准和流程。

玉米dus鉴定是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的。

我国在种子品种鉴定和认定方面有一整套的规范和标准,而玉米种子的dus鉴定也不例外。

根据相关标准,完成玉米dus鉴定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鉴定对象:在进行dus鉴定之前,首先要明确鉴定对象是哪个具体的玉米品种。

这一步要求种子生产者提供详细的品种信息和材料,包括种子来源、种植地点、种植时间等。

2. 采样和标记:选取符合规范要求的样品进行采集,然后对样品进行标记,确保每个样品都有明确的标识,避免混淆。

3. 样品处理和分析: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外观检查、生长期观察、性状描述等。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初步了解种子的品质和性状。

4. 数据统计和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对标准要求,确定每个样品的符合度。

5. 结果评定和报告: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对每个样品进行评定,并出具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样品的基本信息、鉴定结果和评定结论。

玉米dus鉴定是玉米种子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保证了种子品质和生产稳定性,对于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dus鉴定标准的理解和贯彻,不断提高鉴定水平,为我国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于世界前列。

玉米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因此对玉米的品质进行鉴定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玉米的DUS鉴定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DUS鉴定的概念DUS是Distinctness(区别性)、Uniformity(符合性)和Stability (稳定性)的缩写,即区别性、统一性和稳定性测试。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玉米茎腐病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Fuariumgraminea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危害较重的土传病害,发生在玉米乳熟后期,防治较为困难。

为了筛选对茎腐病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指导大田生产,于2022-2022年间,笔者对山东地区主推的35份杂交种和50份自交系进行了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35份杂交种中抗性品种16个,占比45.71%;50份自交系中抗性品种30个,占比60.00%;玉米茎腐病抗性品种多为晚熟品种,在抗性杂交种和自交系中分别占比68.75%和23.33%;50份自交系中有32份可以列入Reid、Lancater、黄改和PB四个类群中。

表明,杂交种中齐单1号、诺达1号为高抗茎腐病品种,可用于大田生产;自交系中PH6WC、印尼选系1、TL10B为高抗品种,可为玉米茎腐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茎腐病;杂交种;自交系;抗性鉴定KeywordCorntalkrot;Hybrid;Inbredline;Reitanceidentification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高产玉米品种、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原因,玉米茎腐病在我国呈现加重趋势[1]。

玉米茎腐病受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影响,玉米乳熟后期过高的土壤湿度是诱发茎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较为复杂,混合病原和单一病原都能引起玉米茎腐病的发生[3-5],这一特点给茎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增加了困难。

玉米品种间对茎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性,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茎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地区主推的35份杂交种和50份骨干自交系进行茎腐病抗性鉴定,筛选茎腐病抗病种质资源,为优良抗性品种的推广和进一步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试验杂交种均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部分自交系来自合作单位。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

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巍山县植保植检站蹇永祥余国俊摘要: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灰斑病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发病情况,通过病情指数、严重度鉴定出品种的抗性。

经过三年对100个玉米品种的多次试验,得出了多个较抗病生理性状好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灰斑病;抗病性;鉴定;严重度玉米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作物。

它也是我省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200-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28%,占大春粮食面积的30-37%,占全省粮食面积总产的28%,我县种植玉米达10万亩,占全县粮食面积总产的50%左右。

但由于多年来品种、结构未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和高氮肥栽培以及后期缺乏精细管理,我省的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为主的叶斑病在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灰斑病发生极其严重。

为保证玉米种植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高玉米品质、产量,尽量挽回因玉米灰斑病造成的损失,我县对100个玉米品种开展了为期三年抗性鉴定试验。

最终得出结果,并把抗、中抗、高抗且生理性状较好的优良品种推广于实际生产。

1、试验时间及地点本试验于2007年至2009年的4—10月开展。

地点选在永建镇永利村委会唐家明田中,海拔1900米,属坡地,中等肥力,粘性土壤,浇水方便,前作为小麦、玉米,4月底翻地,深20cm,塘施底肥复合肥20kg/亩,5月中旬下种,5月底出苗,10月初采收。

2、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材料为大理州植保站提供的84个品种及本县选择的16个品种(见表二),试验设100个处理,一次重复,共100个小区,按当地常规种植,每小区宽1.5m,长4m,16塘点播,密度为3600株/亩,简单随机排列。

玉米腊熟期(9月初)调查,每小区定点、定株(5株)、定叶(穗位叶上3叶下2叶,共6叶),调查病情指数、严重度,见表二。

并根据平均严重度鉴定出各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3、试验对象及分级标准3、1灰斑病及病原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及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及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及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作者:郗小倩李洪王瑞军张旭丽杨志斌来源:《农学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为了研究玉米农艺性状和病害抗性的关系,选育出高产高抗的玉米品种,以联合体玉米区试的19个品种进行病害的抗性鉴定,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19个品种对茎基腐病和穗腐病的抗性都强,对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都弱,对大斑病的抗性中等;与产量关联度最密切的出籽率与茎基腐病关系最密切,对产量影响次之的是穗腐病,对产量影响排名第四的百粒重与大斑病关系密切,之后的穗行数与丝黑穗病关联度最大,与产量成正相关的株高与矮花叶病关联密切。

因此,结合玉米农艺性状与病害抗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抗病性鉴定,应着重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矮花叶病的抗性选择。

关键词:农艺性状;病害抗性;灰色关联度;丝黑穗病;大斑病;矮花叶病;茎基腐病;穗腐病中图分类号:S332.2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2021-0156Disease Resistance of Maize Varieties: Evaluation and Its Grey Correlation with Agronomic CharactersXI Xiaoqian, LI Hong, WANG Ruijun, ZHANG Xuli, YANG Zhibin(Institute of Crops in Cold Regions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tong 037000,Shanxi, China)Abstract: The aims a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maize, and to breed maize varieties with high yield and high disease resistance.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19 varieties in the regional trial of maize in the consortium was identif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onomic character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was analyzed by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19 varieties had strong resistance to stem base rot and ear rot, weak resistance to head smut and dwarf mosaic, and medium resistance to large leaf spot. The kernel ratio, which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yield, ha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stem base rot. Ear rot was the second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ed the yield. 100-grain weight, which ranked fourth in the impact on the yiel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large leaf spot, and kernel row number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head smut. The plant height, which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yield,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warf mosaic. Therefore,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combining maize agronomic characters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should emphasize the selection of resistance to head smut, large leaf spot and dwarf mosaic.Keywords: agronomic characters; disease resistance; grey correlation degree; head smut;large leaf spot; dwarf mosaic disease; stem base rot; ear rot0引言玉米是中国三大主要粮食生产作物之一,从2012年开始,玉米生产已超过稻谷,位居粮食产量第一位[1],是世界上重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现在玉米育种以高产、优质、抗病、广适为目标[2]。

玉米的非转基因检测标准

玉米的非转基因检测标准

玉米的非转基因检测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转基因玉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转基因玉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产量,抗虫、抗病能力,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和食用价值的担忧。

非转基因玉米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是指对玉米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要求和规范。

制定这一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防止不安全的转基因玉米进入市场,保障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以下将详细介绍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方法包括PCR法、蛋白质鉴定法、同源性序列鉴定法等。

PCR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通过扩增玉米基因组DNA中的目标序列,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蛋白质鉴定法则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特定的蛋白质来判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同源性序列鉴定法则是通过对比目标序列和转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程度来判断。

制定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检测标准、样品处理等。

检测方法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灵敏度和准确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测标准需要明确规定检测结果的判定标准,如何处理阳性样品、阴性样品以及不确定样品。

还需要规定对样品的提取、保存、运输等要求,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主要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生产质量控制和贸易监管等领域。

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可以通过对市场上的玉米产品进行检测,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在生产质量控制中,可以通过对农田和种子进行检测,保障种子的品质和纯度。

在贸易监管中,可以通过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检测,保障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发展。

非转基因玉米检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推动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促进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还可以巩固我国非转基因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保障农产品贸易的公平和有序发展。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抗性标准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抗性标准

5.霜霉病
6.苗期根腐病
7.穗腐病
8.棉铃虫
9.粘虫
10.蚜虫
11.蓟马
12.叶螨
13.金龟子(蛴螬)
14.地老虎
15.其它—日灼
其它—除草剂危害
其它—遗传性条纹病
其它—缺素症
其它—缺素症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及抗性鉴定标准
东北老农
诊断
诊断
诊断
穗部病害
病毒病
叶部病害
茎部病害
根部病害
主要病虫害识别
1. 大斑病
2. 小斑病
2. 小斑病
3. 灰斑病
Common smut
Common smut
7. 丝黑穗病
Head smut
HR R
MR
S
HS
4.病毒病抗性标准
5%10% 30% 50% 100%
HR R
MR
S
HS
玉米螟对心叶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1mm 虫孔 直径 2mm
数量
1-2
3-6
7以上
级别
1
2
3
其它常见病虫害
1.褐斑病
Common rust
Common rust
Southern rust
3.圆斑病
4.粗缩病
8. 茎腐病
9. 纹枯病
10.玉米螟
抗病鉴定标准
1. 叶斑病抗性标准
5%10% 30% 70% 100%
HR R
MR
S
HS
分级标准
5%
10%
30%
70%
2.穗部病害抗性标准
5% 1% 10% 40% 100%
HR MR R

辽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

辽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

试验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第7期辽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郭奥楠,杨学达,花 薇(1.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辽宁铁岭 112000; 2.铁岭市农业科学院,辽宁铁岭 112616)摘要: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是玉米抗病育种的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通过鉴定对辽宁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进行分析,提出品种选育方向。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由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提供50个品种,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Mo17、黄早四、获白、沈137、齐319、掖478等自交系作为抗病鉴定对照种。

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对试验的品种进行大斑病、弯孢叶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1.2 鉴定圃设置试验于2017—2018年进行抗性鉴定圃分别设置在沈阳沈河区、大连甘井子区、铁岭银州区、丹东凤城市和锦州凌河区。

每份材料种植共6行,行长8 m,顺序排列,其中丝黑穗病鉴定区每份材料4行(104株),茎腐病鉴定区每份材料2行(52株),其它病害鉴定区每种病害接种26种,按正常田间管理,常规方法分区人工接种(病害抗性评价标准见表1)。

1.2.1玉米大斑病抗性鉴定。

大斑病菌是从当地采集的致病力较强的病原菌,上一年经分离培养保留后,用PDA斜面培养基和高粱粒法扩繁培养,产孢后洗涤配制成孢子悬浮液,于7月上中旬分别进行人工喷雾接种或高粱粒直接接种,接种株数26株,8月末~9月上旬进行发病调查。

1.2.2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

灰斑病菌极不易产孢,灰斑病为自然发病调查。

1.2.3玉米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

弯孢叶斑病菌为上一年从当地采集分离获得,病原菌扩繁方法同大斑病菌扩繁方法,于7月上中旬进行高粱粒直接接种或喷雾接种,接种株数为26株,8月末至9月上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

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DBXM018-2019 玉米抗镰孢菌根腐病鉴定技术规范

DBXM018-2019 玉米抗镰孢菌根腐病鉴定技术规范
557
55
FG2
TTGGTCTAAGCGTCTGATAGCCATGT
F.verticillioides
VER1
CTTCCTGCGATGTTTCTCC
578
56
VER2
AATTGGCCATTGGTATTATATATCTA
1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48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玉米镰孢菌根腐病maize Fusarium Root Rot
A.3
高粱粒培养基:高粱粒浸泡12 h,然后煮30~40 min,装入三角瓶中于121 ℃下灭菌1 h,后放入室温冷却。挑取保存的镰孢菌菌种接种于PDA培养基25 ℃黑暗培养5~7 d,在菌落边缘打取5个直径5 mm的镰孢菌菌饼,将其接种于SNA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10 d后,镜检镰孢菌分生孢子数量达到1×106个/mL个后,取5 mL接种于经高压灭菌的高粱粒上,25 ℃培养5~7 d,备用。
接种体
用于接种能够引起病害发生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
病情级别
人为定量植物个体或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
发病株率
一定植株群体中根腐病发病植株所占的百分率。
注:在本部分中,玉米幼苗主胚根或主胚根、侧根受侵染引起变褐、腐烂的植株为根腐病发病植株,即发病率为一定植株群体中主胚根或主胚根、侧根发生变褐、腐烂的玉米幼苗的百分率。
15
鉴定圃设置
鉴定圃应具备良好的自然发病环境,能够进行自主灌溉,一经采用不应随意更换。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讲解

100个玉米品种抗性鉴定试验总结讲解

玉米品种对灰斑病的抗病性鉴定巍山县植保植检站蹇永祥余国俊摘要:本试验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玉米灰斑病在不同玉米品种上发病情况,通过病情指数、严重度鉴定出品种的抗性。

经过三年对100个玉米品种的多次试验,得出了多个较抗病生理性状好的优良品种。

关键词:玉米品种;灰斑病;抗病性;鉴定;严重度玉米在全世界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作物。

它也是我省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1200-1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28%,占大春粮食面积的30-37%,占全省粮食面积总产的28%,我县种植玉米达10万亩,占全县粮食面积总产的50%左右。

但由于多年来品种、结构未从根本上进行调整和高氮肥栽培以及后期缺乏精细管理,我省的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为主的叶斑病在近年来发生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灰斑病发生极其严重。

为保证玉米种植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提高玉米品质、产量,尽量挽回因玉米灰斑病造成的损失,我县对100个玉米品种开展了为期三年抗性鉴定试验。

最终得出结果,并把抗、中抗、高抗且生理性状较好的优良品种推广于实际生产。

1、试验时间及地点本试验于2007年至2009年的4—10月开展。

地点选在永建镇永利村委会唐家明田中,海拔1900米,属坡地,中等肥力,粘性土壤,浇水方便,前作为小麦、玉米,4月底翻地,深20cm,塘施底肥复合肥20kg/亩,5月中旬下种,5月底出苗,10月初采收。

2、试验材料及方法试验材料为大理州植保站提供的84个品种及本县选择的16个品种(见表二),试验设100个处理,一次重复,共100个小区,按当地常规种植,每小区宽1.5m,长4m,16塘点播,密度为3600株/亩,简单随机排列。

玉米腊熟期(9月初)调查,每小区定点、定株(5株)、定叶(穗位叶上3叶下2叶,共6叶),调查病情指数、严重度,见表二。

并根据平均严重度鉴定出各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

3、试验对象及分级标准3、1灰斑病及病原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附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稻1 基本条件1.1抗性(病、虫、冷、热)每年南方稻区(不含武陵山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6.5,同时,长江上游稻区品种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每年武陵山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每年北方稻区品种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

且稻瘟病抗性(稻瘟损失率最高级)不低于对照。

南方稻区的单季晚粳品种、北方稻区的黄淮海粳稻、京津唐粳稻品种的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不同稻区还应对以下抗逆性状进行鉴定。

南方华南稻区:白叶枯病、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晚籼)。

南方长江上游稻区:褐飞虱、耐冷性、耐热性。

南方长江中下游稻区: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晚粳)、白背飞虱(早籼)、褐飞虱(不含早籼)、耐冷性(晚籼)、耐热性(中籼)。

南方武陵山区:耐冷性。

北方早粳区:耐冷性。

北方华北中粳区:条纹叶枯病。

1.2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和晚籼早熟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其他类型早籼和晚籼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3.0天;长江上游中籼、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华南晚籼和黄淮海中熟中粳、东北中熟早粳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5.0天;其他类型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品种7.0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稻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3结实率中稻品种年度结实率<70%的区域试验点≤3个,晚稻品种年度结实率<65%的区域试验点≤3个。

1.4旱稻品种抗旱性抗旱级别≤5级。

2 分类品种条件2.1高产稳产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生产试验≥0.0%试验点比例均≥65%。

或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例≥75%。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国区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国区

玉米病害调查记载标准1.大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大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2.小斑病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大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3.丝黑穗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逐株调查,分别记载调查总株数、发病株数,计算发病株率。

发病株率(%)=发病株数×100 调查总株数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4.灰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生育进程相近的材料在同一天完成调查。

目测每个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重点部位为玉米穗位上方3个叶片,根据病情级别划分标准,对每个材料进行记载。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表1玉米灰斑病病情分级依据鉴定材料群体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抗性水平,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评价标准5.弯孢菌叶斑病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

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6.锈病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

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下方的接种叶片,根据病害症状描述,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相对应的症状描述见表1。

依据鉴定材料发病程度(病情级别)确定其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2。

[教材]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教材]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

玉米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和标准000一、生育期与生育时期000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0002.出苗期:全区苗高2~3cm的幼苗达50%以上的日期。

0003.拔节期:全区50%以上植株基部茎节开始伸长,手摸茎秆基部能感到节的日期。

0004.大喇叭口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上部叶片(棒三叶)甩开呈现喇叭口形的日期。

0005.抽雄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的日期。

0006.吐丝期:全区有50%以上的植株雌穗花丝伸出苞叶2cm 左右日期。

0007.成熟期:全区90%以上的植株籽粒硬化,在籽粒基部出现糊粉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的日期。

0008.生育期:从播种至成熟时所经历的天数,(或出苗至成熟所经历天数)。

000二、生长发育状况0001.植株高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抽雄前把叶拉直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或量自然高度;抽雄后测定从地面至雄穗顶部的高度。

一般在乳熟期调查,以cm表示。

0002.茎粗:选有代表性植株10~20株,测定近地面第三节间扁圆一面的直径,以cm表示。

0003.穗位高度:从地面至成熟果穗着生节位的距离,以cm 表示。

0004.展开叶数露出叶环的叶片数。

0005.可见叶数:拔节前心叶露出1~2cm,拔节后露出5cm 的叶片数。

0006.单株叶片数:一株玉米上叶片总数。

0007.单叶叶面积:A=LW×O.75式中:A为叶面积(cm 2);L为叶长(cm),即从叶环至叶尖的长度;W为叶宽(cm),即叶片最宽处;0.75为系数。

0008.叶面积指数:=平均单株绿叶面积(cm2) ×单位土地面积内株数/单位土地面积(cm2)000三、测产及考种指标0001.空秆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空秆(果穗含子粒在30粒以下)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0002.双穗率:收获时计数全区结双穗的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比(%)。

0003.籽粒产量:将小区内全部果穗风干到恒重,脱粒称重,折算成每公顷产量(kg/ hm2)。

DB13_T1851-2013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DB13_T1851-2013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ICS65.020.01B 15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 13/T 1851—2013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2013-12-24发布2014-01-15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苗洪芹、邸垫平、路银贵、田兰芝、张爱红、陈丹、许晓梅、张晓芳。

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抗粗缩病田间鉴定技术方法和抗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品种和种质资源对玉米粗缩病抗性的鉴定和评价。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玉米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以植株严重矮缩、节间变短,叶片浓绿、叶片背面有白色蜡泪状突起,根系短小细弱,雌穗畸形、不结实或籽粒减少等典型症状的玉米病毒病害。

2.2传毒介体将植物病毒从一株转移或扩散到其它植株的介体即为传毒介体。

本标准中的传毒介体为昆虫灰飞虱。

3 鉴定方法3.1 抗性鉴定圃的选择玉米粗缩病由栖息于麦田等越冬场所的灰飞虱传播,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选择周围环境一致、具有充足病毒毒源(麦田绿矮病病株率边三行大于10%)和虫源(30头以上/m2)的空白长条地作为鉴定圃。

3.2 田间试验设计3.2.1 鉴定小区行长5m~6m,行距0.55m~0.60m,株距0.25m~0.30m。

每份鉴定材料种植1行,留苗不少于20株,重复2~3次。

两端各设置20行保护行。

3.2.2 鉴定材料随机区组排列,每20行鉴定材料之间设1组对照:抗病自交系沈137或X78和感病自交系掖478或掖107。

3.3 播种黄淮海玉米产区5月中下旬播种, 播种时不使用任何杀虫剂。

3.4 田间管理DB13/T 1851—20133.4.1 间苗鉴定圃在玉米粗缩病显症前5~6叶期时,间苗。

3.4.2 肥水管理水肥管理同大田。

3.4.3 病虫害防治玉米全生育期不使用任何杀虫剂和防治病毒病的药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受病害影响的玉米产量和品质低下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必须对抗病品种进行鉴定。

本文将介绍玉米抗病鉴定标准。

一、鉴定目的
玉米的抗病鉴定一般是为了筛选和鉴定抗病优良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二、鉴定对象
玉米抗病品种鉴定的对象为作为种质来源的玉米品种。

三、鉴定方法
由于不同的病害具有不同的鉴定方法,下面分别介绍玉米的抗病鉴定方法:
1.珠孢菌核单胞菌病
用以感染母本的PDA培养基培育出的孢子悬浮液喷洒至玉米苗上,病程为5~7天后观察病情。

根据病情进行鉴定,病情轻微者,标定为抗病品种,病情重者,标定为易感品种。

2.白粉病
3.玉米霜霉病
4.玉米稻瘟病
四、鉴定标准
根据病情划分,病情轻微者标定为抗病品种,病情重者标定为易感品种。

五、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品种名称、编码、来源、生产单位及育成人员姓名。

2.鉴定时间、地点、病害种类及植株数。

3.鉴定方法、鉴定材料及处理方法。

4.病情观察及分析报告。

5.鉴定结论。

六、总结
在实际操作中,玉米抗病鉴定方法和标准应根据不同病害的特点进行认真制定,以提高鉴定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建立科学的鉴定方法和标准,才能不断提高玉米品种的质量和产量,为发展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