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必背条文新编1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纯条文
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 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问:为什么高明的医生能够治疗未病之症?师曰:治疗未病之症,需要看到肝脏的疾病,知道肝脏传递给脾脏,就需要先治疗脾脏的实证。
四季脾王不受邪气的影响,不需要额外补充。
中等水平的医生不了解肝脏和脾脏之间的关系,看到肝脏疾病,却不知道要治疗脾脏实证。
肝脏疾病需要使用酸性药物进行补充,焦苦性药物进行辅助,甘味药物进行增强。
酸性药物进入肝脏,焦苦性药物进入心脏,甘味药物进入脾脏。
脾脏能够伤害肾脏,如果肾脏气血微弱,水分就不能流动。
水分不能流动,心火气就会过旺,从而伤害肺脏。
肺脏受到伤害,金气就不能流动。
金气不能流动,肝脏气就会过旺,肝脏就会自我治愈。
这是治疗肝脏补充脾脏的关键。
如果肝脏虚弱,就需要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补充,如果肝脏实证,就不需要使用这种方法。
经文中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这是它的意义。
其他脏器也可以参考这种方法。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由于风气的影响而生长。
风气虽然能够生养万物,但也能够伤害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个脏器的元气畅通,人就会健康平和。
外来的邪气和风气会导致人的死亡。
千般疾病难以治愈,但不超过三种情况:第一,经络受到邪气侵袭,进入脏器和肠胃,是内部的原因;第二,四肢和九个孔道,血脉相互传递,阻塞不通,是皮肤外部的原因;第三,房室、金刃、虫兽等伤害。
详细了解这些,就可以治愈疾病。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气干扰经络,适当调整经络,使其流向脏器和肠胃,就可以治疗疾病。
四肢感到沉重和不灵活,就可以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治疗方法,避免九个孔道阻塞。
此外,还需要避免违反法律法规,避免受到动物的伤害。
在饮食方面,需要减少冷热、苦涩、酸辣、甘甜等因素,避免身体虚弱,这样疾病就无法侵入身体的深处。
深处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的地方,是血气流注的地方;表面指的是皮肤和脏器的文理。
问:什么是急需要救治里面和外面的病?师曰:如果医生给病人使用药物后,病人持续腹泻和身体疼痛,就需要急需治疗内部的病;如果身体疼痛后,腹泻得到缓解,就需要急需治疗外部的病。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问:为什么要上工治未病?师答:治未病之法在于看到肝病时,知道肝传脾,应该先补脾。
四季中,脾王不容易受邪,所以不必补充。
中级医者不了解相互传递的关系,只看到肝病就只治疗肝而不知道补充脾也很重要。
对于肝病,应该使用酸味、焦苦味和肝味药物来调理。
酸味进入肝脏,焦苦味进入心脏,肝味进入脾脏。
问:有哪些情况是未到却已到,已到却未到,已到但不离去,已到但过度的情况?师答:在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升起,这时XXX开始生长,天气变得温和。
如果还没有到甲子,天气因为温和,这就是未到却已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还没有变温和,这就是已到却未到;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寒冷,这就是已到但不离去;如果已到甲子但天气非常温暖,就是已到但过度。
人类天生具有五个常数,但是风气会影响人的生长。
虽然风气能够创造万物,但也能够破坏万物,就像水能够浮舟,也能够覆舟。
如果五脏元气通畅,人就会健康安乐。
客气邪风会导致人死亡。
治疗疾病只需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经络受邪,进入脏腑,是内部原因;第二,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是外皮肤所中;第三,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如果能够遵循这些原则,疾病就会消失。
如果人们能够保持谨慎,不让邪风侵扰经络,及时治疗经络,防止九窍闭塞,避免违反法律,避免被动物伤害,不吃过于冷、热、苦、酸、辛、甘的食物,保持身体健康,疾病就无法入侵体内。
腠指的是三焦通会元气真气的部位,是血气所注入的地方;理指的是皮肤、脏腑的文理。
XXX在上,XXX在下,XXX在表,XXX在里,从口进入的香饪之邪是宿食。
不同的邪气有不同的特点,XXX在前,XXX在晚上,XXX在下,XXX在上,XXX会导致脉搏浮起,XXX会导致脉搏急促,雾邪会伤害皮肤,湿邪会影响关节,食邪会伤害脾胃,极寒会伤害经脉,极热会伤害络脉。
痉、湿、暍等疾病的脉证治疗方法第二条太阳病的症状齐全,身体僵硬,脉搏反而沉迟,这就是痉,应该使用栝蒌桂枝汤治疗。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1)
《金匮要略》重点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这;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1条第一段)2.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5)★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3.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5.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6.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7.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8.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条第一段)9.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10)11.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13)★疟病脉证并治第四:12.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为虐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2)★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恶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1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金匮要略 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背诵原文条目
金匮背诵原文条目
中医专业本科段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目:
第一部分:1(第1小节)、15第二部分:20、21、22、18第三部分:1(第1小节)、5、10第四部分:无第五部分:8、10
第六篇:2、8、13、15、17、18第七篇:5、6、10、13、14第八篇:无
第九章:3、4、5、9第10章:10、14、17、18第11章:7、16
第十二篇:2、15、16、17、18、24、25、26、29第十三篇:3、10
第1四部分:1、18、22、23、24、15:2(第2小节)、13、16部分:无
第十七篇:12、16、17、18第十八篇:无第十九篇:无第二十篇:4
第二十一部分,6:4
第二十二篇:5、6、9、13、19计63条
背诵原文中的下列内容:
第一篇:1(第1小节)第二篇:18第三篇:10第四篇:无第五篇:8、10第六篇:2、13
第七章:5、10、13、14第8章:无
第九篇:3、4、9第十篇:10、14第十一篇:7、16
第1二章:2,15,16,25第13章:3,10
第十四篇:1、18、24、第十五篇:2(第2小节)第十六篇:无
第1七部分:16、17、18部分:无第19部分:无第20部分:4
第二十一篇:5、6
第二二部分:6条和35条。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1《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重证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虚劳里急(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虚寒肺痿(5)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虚热肺痿(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热饮迫肺(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寒饮挟热(1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一)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3.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4.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六)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二十一)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6.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治其病也。
(一)7.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8.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二)9.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八)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0.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二)11.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急虚亦为劳。
(三)1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八)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一级条文 中医必备 中医古籍
金匮要略一级必背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一篇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一篇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一篇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篇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二篇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二篇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二篇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二篇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二篇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篇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篇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篇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篇24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二篇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篇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金匮要略》第一篇(1)▲【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3)【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条文
金匮要略重要背诵条文1.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3.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甘草、白术、黄芪)4.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6.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7.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8.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饴糖)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10.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11.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1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1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白酒)1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实、薤白、半夏、白酒)15.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16.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诸之。
17.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8.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柴胡、黄芪、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19.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条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脉證第一【原文】問曰:上工①治未病②,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③,四季脾王④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傷腎,腎氣微弱⑤,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
餘臟准此。
(一)【原文】夫人稟五常①,因風氣②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臟元真③通暢,人即安和。
客氣邪風④,中人多死。
千般疢難⑤,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脉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⑥、吐納⑦、針灸、膏摩⑧,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⑨、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⑩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体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爲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二)【原文】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体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体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十四)【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原文】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①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爲病。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十六)【原文】夫諸病在臟①,欲攻②之,當隨其所得③而攻之。
如渴者,與豬苓湯。
餘皆仿此。
(十七)痙濕暍病脉證治第二【原文】太陽病,其證備,身体強几几然①,脉反沉遲,此爲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十一)【原文】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完整版)金匮要略背诵原文
《金匮要略》第一篇(1)▲【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3)【原文】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4)【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原文】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8)【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0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则死,入腑则愈,此为卒厥。
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0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02】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0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0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
金匮要略必背条文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2.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3.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4.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5.百合病,渴不差者,括萎牡砺散主之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其脉微数。
6.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干肛者,雄黄熏之7.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毗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示小豆当归散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8.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9.疟母,宜鳖甲煎丸。
10.疟多寒者,名日牡疟,蜀漆散主之11.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12.风引汤:除热瘫痫。
13.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14.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底,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5.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6.血痹,阴阳俱微,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茂桂枝五物汤主之。
17.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乳迟,为清谷亡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砺汤主之。
18.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1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但利小便则愈;肾气丸主之。
20.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锁丸主之2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22.五劳虚极底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金匮要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三条发病途径(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问诊(4)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简述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又分别称作清、浊、大、小、谷饪之邪。
五邪侵袭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即“五邪中人,各有法度”之谓。
风为阳邪,其性散漫,多中于午前而侵犯肌表,令人脉浮缓;寒为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令人脉紧急;湿邪类水,其性重浊下流,常伤于下而流注关节;雾露之邪轻清居上,易伤于上而犯皮腠;饮食之邪即谷饪之邪,从口而入,易损伤脾胃,而形成宿食。
以上五邪中人的法度,体现了同气相求,以类相从之共同规律,所谓大小、表里、上下,午暮等,都是相对而言,不必拘泥。
谈谈张仲景对疾病的预防有哪些主要观点?张仲景对疾病预防方面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重视人体正气,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
一、未病先防:《金匮》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关键在于人体内的正气,外因“客气邪风”,虽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正气却是决定人体发病的根本因素。
所以《金匮》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如果人体正气不虚,“不遗形体有衰”,纵有“客气邪风”侵袭,“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即使得病亦不会深入。
要做到未病先防,张仲景指出要“养慎”。
其具体措施有:“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及“房室勿令竭乏”等。
说明既要加强道德修养,爱国守法,避免意外的灾伤,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及房室都要有节制,这样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而健康无病。
二、已病防传:指一旦不慎发病,应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由经络入脏腑,或由一脏传入它脏,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所谓“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采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驱邪外出,使病邪不能深入。
若邪已入脏腑,则当根据脏腑虚实相传的基本规律,治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阻止病情发展蔓延。
请分析新旧同病时的治疗原则。
新旧同病,即指“病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
《金匮》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
因为从病势分析,痼疾日久势缓,卒病新起势急。
另一方面,痼疾根深蒂固,证候复杂,难以速愈,而卒病邪气尚浅,其病易除。
因此,在痼疾加以卒病的情况下,应先治卒病,后治痼疾,可以避免新邪深入与旧疾相合。
当然在临床治疗新病与旧病相合的病人时,治新病同时还须考虑到旧病。
如《伤寒论·太阳病》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就是治疗新病兼顾旧病的例证。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湿病利小便(14)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病发汗(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寒湿在表(20)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风湿在表(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兼气虚(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风湿兼表阳虚(23)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兼表里阳虚(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试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苡甘汤证有何异同?相同点:均为湿邪在表之表实证,以一身关节疼烦为主症,以微汗法治疗,二方用药均有麻黄、杏仁、炙甘草,是由麻黄汤变化而来。
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为寒湿在表,除主症外,尚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表现,治法为微发汗、除寒湿,宜用麻黄汤加白术。
麻杏苡甘汤证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化燥倾向,除主症外,以发热午后为重、无汗、恶风为特征,故治以发汗除湿、轻清宣化,方用麻黄汤减桂枝加薏苡仁,且小其制。
试述湿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说明其机理。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外湿常兼风邪,而成风湿之邪,宜用微汗法;内湿宜用利小便法,此为《金匮》对湿病提出的治疗原则。
治外湿之发汗法,必须遵循微汗法的原则。
因为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
如果发大汗,则风气虽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未愈,还易伤卫阳及阴津。
故取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营卫通畅,可使风湿之邪一并宣泄而俱去。
内湿宜利小便法。
因病人素有内湿,又招致外湿,形成内外合邪,且内湿重于外湿,表现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必须治以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自除。
可见,湿病治法虽有发汗和利小便之不同,但除湿必须通阳,阳气宣畅,湿邪方可尽除。
禁忌大汗、火攻和下法。
试比较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证治异同。
相同点: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证均为风湿兼阳虚证,其治法均为温经通阳、祛风化湿法,方中均用炮附子,但各有特点:桂枝附子汤证属于风湿在表,风重于湿的表阳虚证,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是邪未入里,表阳已虚,故以桂枝配炮附子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白术附子汤证系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得除而外湿仍在,因湿邪为重,表阳不足。
除上症外,又见大便坚而小便利,故仍遵原法。
因桂枝有助热伤津之弊,故当减去,再加白术。
此处白术当为生白术,配炮附子,不但能通阳除湿,更能扶脾生津以通便,此为证情而设,亦为治未病而设。
甘草附子汤证为风湿两盛,表里阳气俱虚,此时邪伤已久,正不胜邪,亦不任攻伐,其表现为“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故将炮附子、白术、桂枝并用,但小其制,且以(炙)甘草名方,意在缓图,温复表里之阳气、祛风除湿。
简述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为:黄芪、防己、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可治风湿表虚证,临床表现为一身关节疼重、恶风、自汗、脉浮,系由表气不足,又受湿邪或风湿犯表,卫气被伤,失于固护所致,虽为风湿邪在表,但表气已虚,故不应更发汗伤正,而应当用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脉证、病机与预后(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
百合病正治法(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狐惑病临床表现及内服主方(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
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
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对百合病的命名,历代医家有何见解?有三种说法:一是以药物命名说,以魏荔彤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合为主药而命名;二是以病机命名说,以尤怡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的病机高度概括而命名;三是以病证命名说,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百合病是以百病之合,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而命名。
百合病的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百合病的病因有二:一为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一为情志不遂,化火伤阴。
其病机总由心肺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
临床表现:一是心神不宁证:精神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等异常;二是常见阴虚内热证引起的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辨证施治:百合病本证,用百合地黄汤养心润肺、益阴清热;误汗后,用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误下后,用滑石代赭汤清热利尿、和胃降逆;误吐后,用百合鸡子汤养阴益胃和中。
变渴者,用百合洗方或栝蒌牡蛎散内外同治;变发热者,用百合滑石散滋阴清热利尿。
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
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3 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成因与辩证(2)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风湿历节(8)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寒湿历节(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
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