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读的名著_励志书籍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经典书籍

中医经典书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积累了大量的经典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记录了中医的诊疗经验,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医经典书籍,它们是中医学术的瑰宝,对后世影响深远。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是学习中医不可或缺的经典。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
书中详细论述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同样出自张仲景之手,主要总结了古代治疗杂病的经验,书中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书。
4.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专著,记载了多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
该书对中药的分类、配伍和炮制等方面有着详细的描述,对中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5.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由清代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温病学派的经典之作。
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6. 《难经》《难经》是一部专门讨论中医疑难问题的专著,书中对许多中医理论中的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的深层次问题有着重要的帮助。
7.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近两千种药物的性能、功效、用法和用量,对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中医经典书籍不仅为中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了指导。
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医书籍必读

中医书籍必读必读书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温病条辨》推荐书籍《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诀》《汤头歌诀》《内经知要》《医学心悟》《脉经》《三指禅》《石室秘录》内科方向《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明医杂著》《三法六门》《医门法律》《医学纲目》《症因脉治》《证治汇补》《内科摘要》《肘后备急方》《证治准绳》《医学正传》《仁斋直指方论》《寿世保元》《景岳全书》《医学实在易》《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经纬》《寓意草》《类证治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丹溪心法》《医学发明》《儒门事亲》《世医得效方》《太平圣惠方》《临证指南医案》《河间六书》《医学心悟》《古今医统大全》《医效秘传》《医学入门》《普济本事方》《医碥》《医贯》《沈氏尊生书》《张氏医通》《医学统旨》《医宗必读》《医学统旨》《时方妙用》《王旭高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兰室秘藏》《古今名医汇粹》《济生方》《谦斋医学讲稿》《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话》《任应秋论医集》《悬壶漫录》痨病方向:《十药神书》脾胃病方向:《脾胃论》《医学正传》《诸病源候论》《兰室秘藏》《万病回春》《临证指南医案》《景岳全书》肝胆病方向:《丹溪心法》《古今医鉴》《医学正传》《症因脉治》《圣济总录》《卫生宝鉴》水肿方向:《鸡峰普济方》《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淋证方向:《济生方》《医宗必读》《医学心悟·小便不通》《丹溪心法·淋》《临证指南医案·淋浊》阳痿遗精方向:《外台秘要》《慎斋遗书》《明医杂著》《辨证录》《景岳全书》《证治准绳》瘀血证方向:《医林改错》《血证论》郁证方向:《丹溪心法》《医林改错》《景岳全书》疟疾方向:《痎疟论疏》虚劳方向:《理虚元鉴》《慎柔五书》头痛方向:《冷庐医话·头痛》风证方向:《圣济总录》《中风论》《吴鞠通医案·中风》痴呆方向:《辨证录·呆病门》《寿世保元·健忘》外科方向《外科正宗》《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刘涓子鬼遗方》《青囊秘诀》《疠疡机要》《诸病源候论》《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要发挥》《外科精义》《外科枢要》《外科理例》《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疡医证治准绳》《外科钤》《疡科选粹》《霉疮秘录》《外科大成》《洞天奥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疡医大全》《疮疡全书》《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疡科纲要》《外科活人定本》灸法治疗痈疽专著:《痈疽神秘灸经》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外证医案汇编》《外科传薪集》外科三大学术流派(可以写入医术渊源)“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

最值得阅读的中医药学十五大名著1.《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养生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2.《难经》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
它以问答的形式,人体的生理、病理、经络、针灸、诊断治疗等,还创造性地提出“独取寸口”及有关奇经的论述。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成书于两汉期间。
全书收载365味中药。
该书所记载的麻黄平喘、黄连止痢、大黄通便、常山截疟等,不仅是医药史上的最早记载,而且目前中医学仍在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与一体。
此书因战乱佚散,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方》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6.《五十二病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医籍,经整理定名为《五十二病方》。
据考证,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书中收载临床各科医方283首,还记述有汤、丸、散等剂型。
7.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8.葛洪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天花等传染病的候症和传染途径,其炼丹术的记载则成为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
9.隋代《诸病源候论》,列病候1720个,为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学专著。
10.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使脏腑辨证更完善。
11。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12.陈自明的《妇人良方》系统地总结了妇产科的诊治经验和理论。
13.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
14.明代《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
15、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
中医必读书籍

中医必读书籍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__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__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它成书于西汉末年。
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
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全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全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黄帝内经》2. 《难经》3. 《伤寒杂病论》4. 《神农本草经》5. 《备急千金要方》6. 《四圣心源》7. 《脉经》8. 《医宗金鉴》9. 《脾胃论》10. 《奇效良方》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2. 《丹溪心法》13. 《中藏经》14. 《华佗遗书》15. 《肘后备急方》16. 《刘涓子鬼遗方》17. 《痈疽神秘验方》18.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9. 《太平圣惠方》20. 《圣济总录》21. 《普济方》22. 《古今名医方论》23. 《医方考》24. 《医方集解》25. 《审视瑶函》26. 《重楼玉钥》27. 《针灸大成》28. 《小儿药证直诀》29. 《证治准绳》30. 《温病条辨》31. 《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32.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33. 《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34.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35. 《中藏经》(唐代)36.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订)37. 《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38. 《脉经》(晋王叔和)39. 《唐本草》(唐苏敬等23人)40.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41. 《外台秘要》(唐王焘)42. 《证类本草》(宋唐慎微)43. 《明医杂著》(明王纶)44. 《本草纲目》(明李时中)45. 《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等。
这些名著都是中医领域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当然,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除了阅读名著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学习,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医术水平。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以下十部经典,若能从小用心诵背熟读,于中医则是入门至圣之道矣。
第1本﹝唐﹞王冰著董原主编的《黄帝内经》。
它是学习中医的目录,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其适合经常阅读查缺补漏。
第2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及穴位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3本,王叔和《脉经》,对各类大小的脉象变化都研究和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4本,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药学著作,也是散文名著,文笔相当的好。
第5本,张仲景《伤寒论》,内科经典,大部分都是相当好的方子,还有诊断和治疗还有组方的思路。
第6本,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一样,它同样是对对组方思路的指导。
第7本,《周易》,乍一看和中医没关系,但中医的阴阳变化基本理论都来自于它,适合所有中医研读。
第8本,﹝春秋﹞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易》一样,都不是直接讲述中医的,但它对阴阳变化的阐述,对于任何一个中医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同样它适合所有学中医的人。
第9本,许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针对生僻字的,要读懂医书就得识字,识字就得用字典,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本书适合各种对生僻字毫无反抗力的人。
第10本,刘勰《文心雕龙》,这本书是针对句子的,同理,适合对古文没有反抗力的人。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是指那些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著作。
这些书籍不仅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包含了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基本指导作用。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热病的诊断与治疗。
这本书从细致入微的病机分析,到经验丰富的配伍方药,都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主要论述了中医对于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详细叙述了各类疾病的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对于温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它包括了温热病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系统总结了各类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与配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宋代丁谦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是中医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
它包括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教材之一。
7.《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宋代钱乙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它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
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其中的理论和术语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以下是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这部古籍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
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上千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本草纲目》,了解到一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如枸杞子、人参、黄芪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方,对于一些日常的小病小痛的自我调理有很大的帮助。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古籍记载了大量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涉及到多种疾病的治疗。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千金方》,了解到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草药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中药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4.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古籍系统地记录了众多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温病条辨》,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发热、咳嗽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医药古籍虽然难以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阅读中医药古籍,普通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古籍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医人的自我修养书籍

中医人的自我修养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人自我修养的书籍推荐:
1. 《黄帝内经》 - 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全书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同时也强调了医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2. 《道德经》 -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和处事原则。
中医工作者可以通过阅读此书,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医者仁心。
3. 《医道论衡》 - 这是明代医学家扁鹊撰写的医学论著,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一些病症的治疗方法。
同时,书中也包含了一些医德医风的论述,对中医人的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中国医学人的道德修养》 - 这是由中国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人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书中旨在启发读者思考医学伦理问题,提高医者的道德素养和医疗水平。
5. 《中医伦理学》 - 该书由陈左宗撰写,旨在深入探讨中医学伦理学的相关问题。
书中包含了中医伦理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行为规范等内容,对于中医人的自我修养和职业道德提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以上只是一些书籍的推荐,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
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
许多人对中医药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时候阅读一些中医药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药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有“中医圣经”之称,包含了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气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领域中一本较为重要的医学著作,涵盖了传统中医药学中的许多方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重要读物。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主编,内容包括了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剂量等方面。
4.《针灸大成》:是一部关于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临床应用、操作技巧等方面。
5.《中药大辞典》:是一本介绍中医药学知识的辞典,内容包括了中药的基础知识、药物的功效、配伍、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中医药有所帮助。
养生典籍:中医养生经典名著推荐

养生典籍:中医养生经典名著推荐中国的传统医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闻名于世,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就是中医。
中医养生是传统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治未病”,即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方面来预防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中医养生的经典著作中,有许多不可多得的珍贵宝典。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医养生经典名著,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养生的精髓和养生方法。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医学的基本典籍之一。
全书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共计八十一篇。
《灵枢》主要讲述了经络学、针灸学等内容,《素问》则探讨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这本书是中医学的基石,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中医养生方面,《黄帝内经》也提供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和方法,对调节身心健康非常有帮助。
2. 《随息居饮食谱》《随息居饮食谱》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养生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合理的饮食方法和配方。
其中,李时中提出了“随息居”养生理念,认为健康的饮食应该与人体的生理活动相协调,根据不同的季节、体质和年龄等情况进行调整。
这本书不仅对于治疗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也为人们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古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部集药物知识和养生方剂于一体的宝典。
这本书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以及对应的药物功效和运用方法。
《千金方》还介绍了一些中药的养生作用和配伍禁忌,使读者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选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对于中药的学习和应用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和调养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4.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药学家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这本书系统地整理了中草药的种类、特性、功效和运用方法,并且详细地介绍了草药的采集、加工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入门必读书单

中医⼊门必读书单中医书籍汗⽜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
读中医书,⼤体上说来有下列⼀些⽅法,各⼈可以根据⾃⼰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致。
中医讲究理法⽅药,理法⽅药能精则辨证论治⽆误,⽽活⼈有术。
因⽽学习中医,可从理法⽅药四个部分去加以研究。
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源有流,各个时代都出现了著名的医家,他们代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向。
因之,顺着时代,从源溯流地研读著名医家的代表医著也是⼀种读书⽅法。
⼀、中医基础《黄帝内经》 +++++《伤寒论》 +++++《⾦匮要略》 +++++《温病学》 +++++《诸病源候论》 ++++中医著作甚多,有难有易,旧时学医,往往先读浅显易懂便于应⽤的医书,等到有了点根砥,再逐步钻研⾼深的典籍,这种先易后难的读书⽅法,可收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然⽽,也有从难到易者,清代张志聪即主张先从内、难研读起,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源头既充,活⽔不乏,医术⼤可精进。
《内经》分《素问》与《灵枢》⼆部,主要是讲中医⽣理、病理,要读。
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
读《内经》,其中的⽣字、难句⾸先得懂才能读,这就牵涉到古汉语⽂史哲的修养,这些知识,也是学习中医的⼈必须具备的。
不过,我认为学习中医,当从⽅剂⼊⼿,⽅剂之祖为仲景,因⽽读书还以从《伤寒论》《⾦匮要略》⼊⼿为好。
仲景最讲求的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六经标題,⾸揭辨三阳三阴“病脉证并治”,鲜明地昭⽰后⼈;论中更有“随证治之”、“依法治之”等语。
在具体治疗中,则某病以某⽅“主之”,某病“可与”或“宜”某⽅,则是点明专病专证专⽅,与辨证之下随宜治之的⽅治精神。
《⾦匮要略》则论述三因,以专病专证成篇,題⽬亦揭出“辨病脉证治”,是在专病专证专⽅专药基础上⾏使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
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法,其规律之谨严,对临床实践具有⾼度的指导意义,实是中医书籍的精髓,最宜反复钻研。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想要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第二本是《伤寒杂病论》。
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被誉为中医的救命经。
《伤寒杂病论》主要介绍了疫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种急性疾病。
第三本是《本草纲目》。
这是明代李时中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药物治疗方法。
学习《本草纲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药物支持。
第四本是《针灸大成》。
这是明代卢九华所著的一部针灸学经典,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学习《针灸大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提高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第五本是《医学入门》。
这是清代吴昆所著的一部中医入门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
《医学入门》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第六本是《方剂学》。
这是一本关于中药方剂的著作,由于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必要环节。
《方剂学》介绍了方剂的分类、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对于掌握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学中医必看的六本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为将来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这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临床必读名著,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临床必读名著【基础部分】1、名老中医之路(精装),周凤梧、张奇文,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9787533140724。
2、医学源流论(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徐大椿,人卫,9787117088343。
3、冷庐医话(中医经典文库),陆以湉,中国中医药,9787800894022。
4、步入中医之门1:道少斋中医讲稿(第2版),毛以林,人民军医出版社,9787509144893。
5、我是铁杆中医:彭坚学术观点与临床心得集(增订本),彭坚,人卫,9787117185745。
【内经部分】一、原文及校注1、*黄帝内经素问(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田代华,人卫,9787117067225。
2、黄帝内经素问(新版梅花本),人卫,9787117153317。
3、*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郭蔼春,人卫,9787117171175。
4、*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第二版,上下册),山东中医学院,人卫,9787117110785。
5、*灵枢经校释(第二版),河北医学院,人卫,9787117108409。
6、灵枢经(校勘本),刘衡如,人卫,9787117170741。
7、*灵枢经(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田代华,人卫,9787117067157。
二、古代注本1、*类经(中医典籍丛刊),张介宾,中医古籍出版社,9787515212517。
2、*黄帝内经太素(中医典籍丛刊),杨上善,中医古籍出版社,9787515213170。
3、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名家评注选刊),吴崑,学苑,9787507740752。
4、*内经知要(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李中梓,人卫,9787117086271。
5、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汪昂,中国中医药,9787513230957。
6、素问直解(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高士宗,中国医药科技,97875067632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必读的名著中医必读的名著有哪些?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必读的名著,希望能帮到大家!中医必读的名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它成书于西汉末年。
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
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网友评论:其成书较早,文字古奥,语句艰深,极难使中医初学者理解掌握。
跟着老师听了一遍,可能有些东西还需要沉淀才可以感受到!《金匮要略》撰于3世纪初。
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网友评论:学医者必须精读深思者也。
《医学》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由此入门习医,可以不入歧途。
我以为,此书不仅初学必读,而且是诊家必备,时时研习,常有心得。
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
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网友评论:精简,初学者实用,推荐使用,医理写的很好。
《濒湖脉诀》明代李时珍为纠正五代高阳生《脉诀》之误,汲取其父李言闻《四诊发明》中有关脉学内容,并参以诸家学说及自己的临证经验编撰而成。
该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浮、沉、迟、数等27种脉象。
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和各脉主病均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读者背诵,后半部分为李言闻根据宋代崔嘉彦的《紫虚脉诀》加以删补而成,全面论述了脉象机理、诊脉法、五脏平脉、辨脉提纲、各种病脉体状、脉象主病等问题。
原书语言简练,易诵易记,适合广大医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网友评论:结合着经络的书籍看,还真不错,描述清晰易懂!《四圣心源》《四圣心源》十卷,清·黄元御撰。
他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之精髓,融会贯通于一体,提出了“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体系,辨证治疗,尤重中气。
黄氏自谓其说远承先圣之心,故将其撰书留世,命名为《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体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将理论与临床完美结合,可以执简驭繁,帮助后学更好地领悟中医的真谛。
全书文辞工美,医理圆周,前述理论,后列诸病,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综合性中医专著,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
网友评论:原来经典离我如此之近,阅读和理解的感受如此之亲切,仿佛有先师耳提面命,带着没有任何中医基础知识的懵懂,摸索四圣心源里面的珠宝、玉石,好书,要精读! 中医智库网整理的电子版本,制作堪称精美,不妨一看。
《脉经》《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1O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
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
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网友评论:中医四诊中“望闻问切”,切脉虽然放在最后,却是最考功力的。
诸位请想想,单凭手指在腕部皮肤上的触感,竟能定出十八般脉相来,不下点苦功是做不到的。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网友评论:选本需谨慎,中医智库的版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并增加导读与穴名索引,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
全书共6卷。
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
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
卷四为杂说,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
由于《温病条辨》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温病条辨》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温病条辨》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网友评论:相信诸位朋友家庭常备药中应该有一味“银翘片”,或者与之相似的“板蓝根冲剂”。
这些都是感冒常用药,在风寒发热初起时,喝上一两包,往往立刻见效。
“银翘散”这味药的地位上升,起源于《温病条款》。
吴鞠通极推崇这个方子,认为它可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温病条款》里的许多方子,都在“银翘散”的基础加减而来。
可以说银翘散之于《温病条辨》犹如桂枝汤之于《伤寒论》。
《医宗必读》《医宗必读》为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
全书共10卷。
卷1为医论和图说。
医论以介绍医学源流、指导学医门径为主;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分及脏腑、生理等。
卷2提纲挈领地阐析中医的脉学、诊法。
卷3-4为本草征要,以《本草纲目》为主,精选常用药物400余概括主治功效,并采诸爱学说、参以已见予以阐释。
卷5-10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0余种病证的病机和治疗,并附医案。
本次整理以明崇祯址年丁丑(1637)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
书前撰有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药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网友评论:中医入门必读综合性医书。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原本共190多万字。
52卷。
它共收集品物1892种。
其中植物1094种。
动物443种。
矿物161种。
其他194种。
收录药方11096个。
绘制了插图1110幅。
该书以部为纲、以类为目。
再以类为纲、以药为目,又在每种药物之下。
以药名为纲、以八项分析为目。
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
网友评论:大爱李时珍伯伯,我爱死你的著作。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本稿选择善本作为底本,并参考多种校本,进行校勘、注释,并撰写导读,供中医从业人士、爱好者和学生参考使用。
《诸病源候论》50卷,共分70门,载录内外妇儿诸科1739种病候,叙述了各种病候的病因、病理与证候。
网友评论:外台,千金载方病机大抵遵循此书。
不读此书,千金方,外台很多组方思路根本无法理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清末民国初中西医汇通代表医家张锡纯所著。
影响颇大。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
前七期30卷于1918~1934年陆续刊行。
其中前三期合编为医方,按治阴虚劳热、治喘息、治消渴、治淋浊等证候分34类,收录奇效验方180余首;第四期为中西药物讲义,介绍中药80余味,常用西药近50味;第五期为医论医话;第六期为医案,栽虚劳喘嗽、血病、肢体疼痛等临床验案百余则;第七期为伤寒论讲义,系张氏去世后,其子张荫潮整理遗稿后付梓而成,并附温病遗方8首;第八期为其孙张铭勋1957年所献张氏未出版的遗稿。
此书是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不仅内容丰富,且独树一帜,中西结合,大胆,在医林中影响颇深,网友评论:近代医书第一可法之书。
《备急千金要方》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奉为研习医学的必。
全书共30卷,汇集了晋唐以前大量医药学资料。
内容包括医德、医学、治则、诊断、处方用药、妇、儿、五官、内、外、急救各科诸病证治,及食疗养生、房中、脉法、针灸孔穴等,记载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学经验与文献资料,迄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是一份可供深入挖掘的宝藏。
网友评论:思邈先生以“千金”二字来作为书名。
思邈先生不仅依此常常提醒自己,也希望别的人在学医或者从医的时候可以更好运用自己的知识,从而避免一些错误。
所以这部书里,他根据自己个人丰富的从医经历而提出的关于诊治的要诀,针灸的方法,以及养生的方法等内容,都描述得非常详尽,是部很好的入门书籍。
《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撰,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方书。
全书共八卷,所论疾病包括急性传染病、各脏器急慢性疾患以及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眼科等病证。
每病皆论及病候,略记病因,审明治法,依法立方,据方配药,并兼以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