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的新探究
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的新探究摘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基地。
笔者总结归纳了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自身日常管理经验,就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与运行机制两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方法运行机制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1 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上存在的问题(1)研究队伍相对薄弱,优秀科研人才缺乏。
很多高校属于教学型高校,此类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需要从事科研,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效率。
而且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其科研人员待遇较低,科研条件差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缺乏对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因此出现了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使得重点学科得不到充分体现。
(2)缺乏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
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是由本校优势学科通过整合后申请立项而建立的,通常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实验室研究人员大多是兼职的,所以很难和研究型大学一样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这给重点实验室人员管理和日常运行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
同时,财务一般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使得重点实验室在项目经费收入和支出等方面很难调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竞争和联合机制的实施。
(3)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实验室人员积极性不高。
目前重点实验室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缺乏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来鼓励研究人员,也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来增加实验室的凝聚力,使得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处于较松散和消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研效率和实验室科研成效。
因此培养全体实验室成员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完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2 如何有效提高重点实验室管理水平2.1 健全集体领导决策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1)重点实验室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分管科研的高校主要领导、共建双方法人、科技部门领导和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主要职责为负责审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针、发展战略、机构设置、经费使用等。
多管齐下,主动服务,提高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15年24期 127多管齐下,主动服务,提高科研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 廖忆崎 张亚非 李怀龙西南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56摘要:科研基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各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科研基地工作。
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指出了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采取的实际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主动服务,激励与约束并举,最后介绍了取得的工作成效,希望为科研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研基地;制度建设;激励;约束;主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24-0127-02Carry out synthetic policies,strengthen the initiative service consciousness,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Liao Yi-Qi ,Zhang Ya-Fei ,Li Huailong(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SichuanChengdu ,611756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is one of important symbols of high-level research oriented universities. Currently ,the refor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system is vigorously promoted in our country ,and relevant scientific authorities are paying increasing attentions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Take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are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an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are introduced as follows :strengthen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rovide services ,establish an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Further ,the achieved working efficacy is presented ,hopefully it can have a reference effect to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system construction ;incentive ;restraint ;initiative service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科研基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校科研基地管理体制浅谈
高校科研基地管理体制浅谈:高校科研基地管理体制浅谈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1〕。
依托高校建设的科研基地作为实现高校的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由于科研基地类型多样,各自对应不同的主管部门,其管理要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内部对科研基地的管理也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本文拟在分析目前高校科研基地的类型、现行管理体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创新科研基地管理体制的办法。
一、高校科研基地的重要作用一流的科研基地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研基地汇聚了学校优势的科研资源,是组织高水平研究、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高校科研基地的规模是主管部门在分配资源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如教育部在确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额度、高校博士生规模和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等方面,科研基地规模都是重要参考指标,能直接影响到学校相关排名以及获得资源的数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廖忆崎高校科研基地管理体制浅谈此外,高校拥有科研基地,意味着可以直接获得主管部门的相应经费和政策支持。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近年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加大了经费支持力度,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通过科技部评估后,可每年获得一千万元左右的开放运行费和基本科研业务费,而且在专家评审后,还可获得几千万元不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费。
这就意味着在五年的评估周期内,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获得一亿元左右的经费支持,这对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高校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经费收入。
再如申请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在获得科技部批准后,可获得最高700万元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科研设备等,在工程中心通过科技部验收并获得优秀时,还将获得科技部的项目支持,项目经费一般都超过一千万元。
高校科研管理学科建设管理的协调与运作机制
门 自然 科 学 与工 程 技 术 的基 础 研究 和应 用
开 发 研 究 、 技成 果 转 化 与 技术 服 务 、 识 科 知
通 过 调 查 访 问 . 了解 到 国 内所 有 重 点 产 权 保 护 、 工 科 的重 点 学 科 、 学 研 究 重 理 科
要 重 视 自己所 做 的工 作 ,要 尽 心 尽 力 地 做 大学 的学科建设办公室大多是校长直接领 点 实 验 室 以 及 科 研 基 地 建 设 等 方 面 的 规
的 。上 海 市 教 委 也 明 确 提 出各 类 科 技 活 动 才 ,开 展 基 础研 究 和 高 科 技 研 究 的重 要 基 们 的重 点 学 科 建 设 与 实 验 室建 设 是 结 合 在 是 社 应 由学 校 科 研 ( ) 统 一 归 口管理 。 随着 地 , 解 决 经 济建 设 、 会 发 展 中重 大 科 技 技 处
是学科建设的核 心和抓手 。 通过科学研究 .
目前 ,在 全 国 普 通 高 校 中 一 般 都 设 置 能 够 提 高 所建 设 学 科 的学 术 水 平 ,培 养 和
工 作 , 是 根 据 19 这 9 1年 国务 院 的 “ 于加 的 基地 建设 。 关
科研处 ( 或科技处 )统 一管理 全校 的科 研 凝 聚所 建 设 学科 的队 伍 ,促 进 所 建 设 学 科 看 .学 校 的学 科 建 设 一 般 都 隶 属科 研 处 管 ,
一
我 国 高等 教 育事 业 的不 断 发 展 ,学 校 的 办 问 题 和 实际 问题 的重 要 途 径 .代 表 着 学 校 育 部 重 点 学 科 。 海 市 教 委 的 重 点 学 科 , 上 而
学规 模 不 断 扩 大 .社 会 的进 步 和发 展 对 学 办 学 特 色 、 学科 优 势 和 科 研 水 平 。 因此 , 重 且 他 们 的科 研 处 与重 点 学 科 所 在 的 学 院 紧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
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内涵建设,支持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科研平台在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我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平台是指由政府部门批准,依托我校建设运行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研发基地等。
第三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必须有依托的科研团队,较重要的科研平台可以有多个科研团队支撑,依托团队的科研人员的数量要达到主管部门的要求规模,应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或研究团队联合申报高水平科研平台。
第四条科研平台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学校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对科研1平台实行定期评估、择优支持、“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
第二章运行管理及经费保障第五条科研处为各类科研平台校级主管职能部门,科研团队是科研平台的管理主体,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协同管理,配合并保障科研平台条件建设、日常运行与管理工作。
第六条学校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平台的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是负责审议科研平台发展战略、目标及研究方向定位,以及重大科研任务及重要学术活动方案、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科研平台也可根据主管部门要求和发展需求设置本平台学术委员会作为平台的学术指导机构。
第七条科研平台主任是平台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平台的运行和管理。
平台主任由校学术委员会提名推荐,校长办公会议审定后聘任。
主任应是本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宏观决策能力。
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的主任如担有校级领导职务或主要行政部门职务,学校视情况可任命常务副主任。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教技[2006]4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管理的科学与规范,根据《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111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三条“111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第四条“111计划”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及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在各自年度预算计划中单列。
第五条“111计划”以项目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能职责第六条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
领导小组由各主管部门部级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主要职能为:1. 制订“111计划”的整体规划;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
委员会成员实行常任制,视具体情况进行增补和调整;3. 审核确定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名单和资助经费等。
第七条“111计划”领导小组委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有关问题进行咨询,负责计划项目的评审,并对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与评估验收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太原理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基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践活动平台。
通过建立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基地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丰富内涵、拓宽渠道、活跃氛围,引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基地设立目的一、(一)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基地(以下简称活动基地)是为了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切实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造就大批具有科技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 二)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基地是为了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通过合理配置和整合优化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在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培训方面,为我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管理机制、系统化的教师指导和专门的实验平台。
二、基地主要任务(一)带动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二)为优秀学生提供科技活动场所,承接各类与活动基地相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组织、培训工作,为在校学生在各级重大科技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提供技术指导及场地保证。
(三) 做好课外科技实践和创新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工作,承担大学生科技实践学分的认定工作。
三、基地规划与目标根据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与规划,我校将根据各学院申报和建设的具体情况,陆续建成若干活动基地。
学校对活动基地将实行统一管理,每个活动基地将依托相关的学院或学科进行建设,依托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并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科技实践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实践中心。
科教基地运行方案
科教基地运行方案背景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科教事业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了科教基地。
科教基地是集教育、科普、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有助于激发师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下面是本基地的运行方案。
目标本基地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育科普环境,促进教育和科研之间的相互渗透,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主要目标如下:1.开展各类科技展览、科普讲座和体验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2.提供科研资源和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
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组织架构本基地的运营由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下设办公室、科研中心、展览中心和培训中心等部门。
各部门主要职责如下: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基地总体规划和战略发展,制定重大决策和工作计划。
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资源协调工作,协助基地管理委员会管理基地。
科研中心负责科研资源整合、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等工作,与企业和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
展览中心负责策划和举办各类科技展览和科普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培训中心负责教师专业培训、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经费来源本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等,下面是各项经费预算。
政府将为本科教基地拨款2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人员薪资。
财政资金预算财政资金1亿元,主要用于科研项目支持和人才引进。
社会捐赠预算本基地将积极开展社会捐赠活动,预计获得5000万元左右的捐赠,主要用于科技展览和科普讲座等方面。
运营方式本基地将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多元”等运营方式,将社会资源与基地资源相融合,发挥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
运营计划基地建成后,将分为三个阶段开展运营,实现初步建设目标。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包括科研中心、展览中心、培训中心和办公室等功能区域的建立和装修。
淮北师范大学研机构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
淮北师范大学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高校科研机构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之一。
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增强科学研究活力,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打造学术研究团队,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功能与作用,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研机构是指经过申报程序,经上级主管部门(含各部委、省有关厅局,下同)批准或学校批准建立的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第二章申请与审批第三条新申请成立科研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符合学校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方向上不与本校已有的科研机构重复;2、机构负责人为本校在职在岗教学科研人员,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是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3、有明确和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和中、长期科学研究规划,有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4、有合理的学术梯队和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科研人员;5、学术梯队成员前期成果比较丰富,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拥有相对独立或可以依托的办公和实验用房。
第四条新建科研机构必须遵循以下申请程序:1、申请设置科研机构,必须由依托学院提交成立申请和论证报告,经所在学院学术分委员会审查,并由学院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校科研管理部门。
论证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新建机构的名称、成立目的、意义;研究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研究经费及来源、机构建制和研究力量(包括学术带头人和梯队)、现有的研究基础和特色、研究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相关条件、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制度等。
2、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申请和论证报告,对申报单位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对其成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
3、根据审核、论证结果,由科研管理部门提出建议,提交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规定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又称“111计划”管理的科学与规范,根据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管理办法;第二条“111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开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第三条“111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第四条“111计划”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及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在各自年度预算计划中单列;第五条“111计划”以项目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限额申报、专家评审、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能职责第六条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由各主管部门部级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主要职能为:1. 制订“111计划”的整体规划;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委员会成员实行常任制,视具体情况进行增补和调整;3. 审核确定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名单和资助经费等;第七条“111计划”领导小组委托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有关问题进行咨询,负责计划项目的评审,并对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督与评估验收工作;第八条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司相关业务处室人员联合组成“111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为:1. 制订并发布“111计划”年度实施方案;2. 对计划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项目进行评审;3. 负责项目立项工作;4. 负责项目经费的落实与督察工作;5. 督促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计划目标的实现情况;6. 组织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中期评估和验收等工作;第九条高等学校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获得“111计划”资助的高校须成立由校领导牵头,学校科技、外事、人事、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校级“111计划”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管理办公室应挂靠其中一个职能部门,并指定专人作为联络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1. 负责研究起草引进海外人才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并报学校批准;2. 建立有利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3. 负责与其相关的协调和实施保障工作;4. 负责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5. 负责“111计划”的动态监管和年度总结及预决算审核;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须在项目立项后及时将校级“111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和管理办公室成员的基本信息、组织机构设置及有关管理办法等报“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备案;第三章支持范围与条件第十条“111计划”遴选范围为中央部、委、局、办所管理的“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具体申报资格与申报数量由年度实施方案确定;第十一条申请本计划的高校应具备以下条件:1. 拟申报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要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2.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人员构成:1应聘请不少于10名海外人才,其中包括:不少于1名学术大师;不少于3名学术骨干,不少于6名来华短期学术交流学术骨干;2配备不少于10名国内科研骨干;3.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人员应具备的条件: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任职,且与拟建基地有良好的相关合作研究基础;2海外人才所属学科领域包括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管理等;3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所在国家或地区永久居留权,对中国态度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70 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4学术大师应为国际着名教授或同领域公认的知名学者,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能够把握国际科学发展的趋势,引领本学科保持或赶超国际领先水平,汇聚国际上本学科的学术骨干,解决对学科或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课题;5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拥有创新性思维,与学术大师有合作基础,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6国内工作时间: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学术骨干每人每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有一名学术骨干留在基地工作;每年来华短期学术交流的学术骨干不少于6人次,时间不限;7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科研骨干成员应具有博士学位,5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国内科研骨干的一半以上;第十二条两所及两所以上高等学校不得引进同一名学术大师;第四章申报、评审及立项第十三条高等学校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申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学校为单位,其他部门所属高等学校以主管部门的职能司局为单位,统一申报,不受理个人申报;第十四条申报单位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并提交申报材料至“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第十五条“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评审程序为:1.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凡审查不合格者将不予受理;2. 组织相关评审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评审;3. 由初评专家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介绍情况,专家委员会成员对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填写评审意见;4. 管理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制定年度支持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核批准;5. 根据领导小组审核结果,公布“111计划”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和资助经费额度;第十六条经批复立项建设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申请书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依托高校的外事、科技等相关部门及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各保留1份存档,作为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依据;第五章组织管理与评估验收第十七条获得资助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须从获得资助次年开始,认真撰写年度进展报告和下一年度基地建设实施计划及详实的经费预算,并于每年9月15日前报送“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第十八条获得资助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根据计划任务目标,自主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并积极争取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第十九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运行3年后,由“111计划”领导小组委托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进行中期评估;对评估结果好的,给予滚动支持;对评估存在严重问题的,将暂缓或停止资助;在总数不变的原则下,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吸纳符合条件的进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行列;第二十条中期评估小组由专家委员会成员和遴选相应领域的专家组成,结合各基地年度建设计划,重点对基地的学科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研究进展,以及基地的运行效率等情况进行现场评估,并提出建设意见;第二十一条对中期评估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予以暂缓或停止资助:1. 保障条件不能落实,无法按原建设方案实施的;2. 因人为可控因素影响基地正常建设的;3. 对明显未达到计划要求、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第二十二条对未能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或调离高等学校的基地负责人,或对违反职业道德、弄虚作假或触犯法律的基地主要参与人员或负责人,其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向“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和相应的调整措施,由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调整、中止或撤销资助;第二十三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结束后,应及时向“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并提交有关验收资料,包括:1. 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及发表论文情况报告;2. 人才引进与培养情况报告;3. 基地的学科发展情况报告;4. 经费决算汇总表和使用说明;5. 合作研究的突出成果介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满验收,采用现场验收的方式,主要依据批复通过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申请书中的预期目标,重点对基地建设期内的学科提升情况,人才培养和获人才计划资助情况,合作研究取得的突出成果,基地的自主研发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验收;专家委员会按一定比例评选出优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给予表彰和奖励,并根据基地建设的具体情况继续给予支持;第二十四条项目执行期间由项目资助经费支持人员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专着、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须标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he 111 Project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第六章经费来源与使用管理第二十五条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期为5年,经费来源为:列入“985 工程”的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共同筹措,未列入“985 工程”的高等学校项目经费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共同筹措;第二十六条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支持采取分阶段滚动资助的办法,年度建设经费根据各基地年度引进人才的需要及绩效评估结果由“111计划”领导小组审批;第二十七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同时担任基地财务总负责人,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并接受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基地的依托单位应对基地经费的及时到位予以支持和协助;第二十八条资助经费主要用于:1. 聘请海外人才的国际旅费、津贴、住房、医疗等开支;2. 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原则上不得用于购买3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3. 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4. 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相关的费用;第二十九条“111计划”经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第七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第三十一条各“111计划”校级管理办公室参照本办法,制定本校基地建设的管理办法;。
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的意见》和XX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精神,更好地规范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打造我校科研体系,提高科研服务社会的水平,依据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相关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科研平台指学校根据需要批准建立和上级主管部门依托我校建设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中心、实验室、院、所、基地)等,包括级、教育部、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科研平台。
级科研平台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科研平台包括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工程实验室、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软科学研究基地等;市厅级科研平台包括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平台包括学校内设独立性科研平台和非独立性科研平台等。
第三条科研平台是学校科研聚集和培育创新团队、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以开展科学研究、彰显我校科研和地方优先发展领域相结合,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己任,注重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第四条学校科研平台实行突出创新导向、统筹规划布、鼓励协同创新、强化共享服务、择优重点扶持、实施优胜劣汰的管理方式,其建设与管理原则是:(一)科研与教学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原则;(二)分步实施,逐级设置的原则;(三)动态管理和层级管理的原则;第二章申报与立项第五条申报与立项条件(一)校级科研平台申报与立项要符合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需要、研究方向明确,且不与已有的同级别科研平台及其主要研究方向重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学科领域省内外领先或者在服务地方政治文化经济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科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团结协作、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敢于创新的核心研究XX,平台团队成员中固定科研骨干不少于3人,且要求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博士学位。
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管理模式浅谈
2018年第4期【摘要】文科生被普遍认为对物理学习存在错误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却少有人认识到文科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天赋”,以及区别于理科生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文科生;思维倾向;物理教学;策略一、基于思维倾向教学有何意义?文科生的物理学习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完成的重要保证,文科生在思维和性格等方面往往与理科生大相径庭,因此更要区别对待文科学生,从各方面考虑他们思维特征,性格特点,专门针对这类人群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及指导方法,有效的提升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尽管以后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但是学生中有文科思维倾向的人却不会消失,依然会有学生热爱文学胜于理科,依然还有学生用文科型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这个基于文科思维倾向的教学策略研究依然适用于这类群体。
二、什么是文科思维倾向?在这里,笔者所讨论的文科生思维界定于文科生普遍共同具有的思维,它是人大脑的一种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思维”相对应。
文科型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易停留在日常生活上的感觉阶段,机械记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缺少灵活性。
学好物理要求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物理思维相对其它思维而言具有较强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解决问题的则常常体现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及整合能力上,要求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并存。
而这些都是文科生普遍缺少的,但是不要忘记,文科生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及其优势,某些方面甚至优于理科学生。
优势何在?文科生学习习惯保持良好,比如他们善于将各类资料整理分类,走入文科班级你会发现很多同学喜欢用便利贴、夹子、收纳箱等一系列学习工具,将学习用品或知识点归纳清楚,他们喜欢用各种收纳知识小点的小本或资料集,他们动笔积极,爱做笔记,习惯写写画画,形象思维较好,文字语言力较强。
相对于理科生而言,其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更容易接受图形的解释和说明,在性格上,大部分文科生活泼开朗,想象能力强,善于大胆猜想,语言组织能力较强,在参与课堂讨论方面比理科生积极踊跃[1]。
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
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一、前言科研设施基地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中大有作用。
科研设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也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建立并完善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科研设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二、科研设施基地建设规划和管理2.1 建设规划科研设施基地建设规划应遵循科学规划、实用创新、绿色建设、安全可靠的原则。
与环保、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相结合,建设规划的关键因素是: - 科学研究方向 - 设备要求与发展趋势 - 重要设备和设施管理 - 保障科研常态化运行2.2 建设管理2.2.1 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并落实级别保密制度和管理制度。
建设过程中需按照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要求和设计进行建设。
2.2.2 设备购置和操作设备采购和操作应根据科研需求,尊重学术自由主张并遵守保密管理要求,确保设备质量和操作安全,避免浪费科研资源。
2.2.3 设施日常管理设施日常管理应具备运行可靠、设施清洁、安全管理、定期维护等要素。
根据设施、设备类别和管理级别要求,实施管理体制和多层次保密制度。
三、科研设施基地对外服务与交流科研设施基地经过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完备的管理和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
下面介绍科研设施基地的受众和交流的方式。
3.1 服务对象科研设施基地的服务对象包括建设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公共管理单位等科技实体。
3.2 服务方式科研设施基地通过推广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方法和管理体系等传到社会实践环节,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如科技论坛、创新展览等。
四、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的建议建立科研设施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和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设施基地的管理、保密、交流和专业技术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
福州大学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实施细则
福大科[2009]38号福州大学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研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促进科研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发挥最大效益,更好地推进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创业型东南强校做出更大贡献,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学校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共建各级各类研究机构;鼓励校内科研机构以适当方式与大中型企业和社会集团进行科研合作,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促进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条学校成立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简称:科研机构管委会),主任由校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科研、人事、学科建设、财务、后勤、实验设备的校领导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分管科技的校领导兼任;成员由科技处、社科处、科技开发部、人事处、研究生院(筹)、计财处、资产后勤处、实验设备处、基建办、怡山(铜盘)管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兼任。
第四条本实施细则所指科研机构均是以福州大学为依托单位立项建设的各类研究机构(以批准文件为准),即:1、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即: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文科基地等;2、联合设立的科研机构,如:学校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共建的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研究院等;3、学校批准设立的校级科研机构,如: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等。
第二章科研机构申报与审批第五条科研机构申报的条件:1、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具有承担国家或地区重点科研任务的能力,有切实可行的中长期研究规划。
2、有持续的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有明确的依托单位。
3、学科领域原则上要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拥有一批内容相对集中的研究成果。
4、有学术造诣较深、学风正派、团结协作、富有开拓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学术带头人,有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团队。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研究基地是汇聚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组织开展创新研究,产出高水平成果的科研组织。
第三条依托高校要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凝练学科方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突出以问题导为向,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使重点研究基地在促进学科建设,带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和支撑,成为学术研究的高地,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研究平台,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建设目标第四条围绕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针对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优化知识创新机制,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主要研究领域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研究成果对国家和我省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标志性贡献。
第五条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建立一支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通过课程开发和吸收研究生参加课题组,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社会各界提供以知识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训基地。
第六条通过参与制定全国、全省性学术研究发展规划,举办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会议,接收国(境)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数据库和专业化的信息网络等措施,组织本研究领域的各类学术活动特别是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发挥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成为本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
南京工业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校科研机构的管理,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部有关高校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为长期稳定地开展科学研究,形成先进的科研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学校有重点地设立相对稳定、确有特色而又精干的研究机构,或与外单位合办科学研究机构。
第三条学校科研机构以进行科学研究为主,其规模要与承担的科研任务相适应,同时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结合科研任务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四条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及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积极进行改革,增强活力,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主动适应国家、地区经济建设需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章建立科学研究机构的程序第五条各单位应本着先做工作,后挂牌子的原则,在条件具备时经过批准建立科学研究机构。
第六条建立科学研究机构应具备的条件:1、有明确且意义重大的科研方向和相对稳定的科研任务。
2、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具备承担和完成国家或地区重大科研任务和具备培养研究生的能力。
3、有学术造诣深、组织领导经验丰富的学术带头人,以及较强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具有结构比较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4、能够通过多渠道持续获得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和经费。
5、有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室作为研究支撑,有固定的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水电设施等,以保证研究人员从事研究工作。
第七条科研机构设立程序:1、由拟设立科研机构的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学部(院)签署意见后报科学研究院。
申请报告应包括:建立科学研究机构的目的、意义、规模,研究的学科领域和方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案规划;现有工作基础、设备资产、科研任务和经费情况及拟担任该机构的负责人和研究队伍组成等内容。
2、科学研究院在接到申请报告后,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采用适当的方式对申请建立研究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及时审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引言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科研创新
与发展。
它是高校在特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平台。
为了使科研基地能够有效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
本文将就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运行与管理进行讨论,包括管理机制、管理流程、财务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管理机制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管理机制是基础,它决定了基地能否高效运行。
管理机制
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考核评估等方面。
组织结构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组织结构应该是科研导向的,以科研为中心,兼顾管理和
服务职能。
一般来说,组织结构应该包括基地主任、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等部门。
基地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基地工作。
学术委员会由具有高研究能力和经验
的学者组成,负责基地的学术导向和科研方向的制定。
办公室是基地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职责分工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职责分工应该明确,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基地主任应根据科研基地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合理划分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确保高效运作。
科研人员应注重自身的科研工作,不仅要完成科研项目,还要积极投入科研交
流和学术讲座等活动。
管理人员则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行政事务,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行。
考核评估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水平是评估其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科研
基地应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以评价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等。
评估结果应作为科研基地和科研人员晋升职级、奖励等的依据,以激励科研人
员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并促进科研基地的良性发展。
管理流程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管理流程是基地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科研项目的
顺利进行和成果的高效转化。
项目申报与立项流程
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是基地科研工作的开端。
一般而言,科研人员应根据自
身研究方向和科研计划,提出科研项目申请。
基地办公室应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
科研人员应提交科研项目申请书,并附上相关材料和证明。
经过初审和评审,合格的项目将被立项。
项目执行与管理流程
科研项目的执行与管理是基地工作的核心。
科研人员应按照科研项目的研究计
划和工作内容,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的管理应包括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经费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
科研
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调,确保项目的平稳进行。
项目成果转化与推广流程
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是科研基地的价值所在。
科研人员应将研究成果转
化为实际应用,并进行推广和推动。
科研基地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和市
场推广等方面。
基地办公室应设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部门,负责科研成果的评估、保护和转化工作。
财务管理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财务管理是基地工作的重要支撑。
财务管理包括经费申请、经费使用和经费监管。
经费申请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经费申请应按照科研项目的需要进行合理分配。
科研人员
应根据实际科研需要,填写经费申请表,并说明经费用途和用量。
科研基地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审查经费申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分配。
经
费使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制度,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
经费使用
科研经费的使用应按照科研项目的要求和申请材料进行,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和
用途。
科研人员应及时报销经费支出,并提供相关凭证和材料。
财务管理部门应对经费使用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经费监管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经费监管是确保资源有效利用和防止浪费的重要措施。
财
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基地经费的监管和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
基地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预算编制、费用报销和资产管理等方面,以保障经费的安全和有效管理。
团队建设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团队建设是确保基地顺利运行和科研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
团队建设包括人员培养、人才引进和团队合作等方面。
人员培养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应加强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通过定期组织科研交流、学
术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活动,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科研基地应注重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青年科学家培训班和青
年科研人才奖励等方式,激励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才引进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应注重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和优秀人才。
通过合理的薪酬和
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
基地可以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并通过人才交流和
合作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互通有无。
团队合作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应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
科研人员应加强协作与沟通,
形成互补和合作的团队。
基地可以组织团队项目,鼓励科研人员跨学科、跨领域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创
新与发展。
团队合作有助于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结论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是确保基地顺利运行和科研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
管理机制的建立、管理流程的优化、财务管理的规范和团队建设的加强,是保障和提高基地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科研发展需求,加强对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推动科研创新与发展。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的支持和投入,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促进科研基地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