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语文教案

1.观潮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们看到过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 ,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精读课文。

(一 ) 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 ) 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 ) 讲读第三段。

1、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5)指导朗读。

(四 ) 讲读第四段。

沪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单元教学目标】
• 1 借助字典自主认识生字新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

•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5篇课文;背诵两首古诗;熟记3句名言。

• 3 开展语言
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写通知”。

• 4 读懂课文,感受亲情和师生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1、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会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地”造句。

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门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懂得田老师是怎样把“我”领进门的。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老师”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从学习识字、学习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他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

2、作者介绍:刘绍棠 13岁发表文章 15岁成名,被称为神童作家。

成名作是《青枝绿叶》、《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3、出示课题。

激趣提问:“老师领进门”,这位老师是谁?领进的是什么门?
二、初读,感知课文。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课时:《观潮》一、教学目标1.认识“涨、薄”等6个生字,会写“涨、盆”等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观赏钱塘江大潮时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特点。

2.学习生字词,积累优美语句。

三、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观赏钱塘江大潮时的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塘江大潮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学生介绍钱塘江大潮的相关知识。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句。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析课文1.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四)体会作者心情1.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心情?2.学生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五)学习方法指导1.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六)巩固练习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

(七)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我们还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八)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深入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3.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第二课时:《观潮》(续)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册教材中的重点生字、词语、句子,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句子理解和应用;写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阅读理解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教学挂图等。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展示图片等。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讲解重点词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3. 课文学习: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6. 写作指导:结合课文,教授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鸟的天堂》中,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②《火烧云》中,火烧云的特点有哪些?③《爬山虎的脚》中,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3)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课外活动,如观察大自然、进行小调查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6.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选择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顺序,突出重点章节。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彩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依据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内容进行编写。

具体章节及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单元:诗词赏鉴(第14课)第1课:《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第2课:《山行》第3课:《赠刘景文》第4课:《夜书所见》2. 第二单元:写景状物(第58课)第5课:《走月亮》第6课:《观潮》第7课:《蝙蝠和雷达》第8课:《呼风唤雨的世纪》3. 第三单元:童话故事(第912课)第9课:《牛郎织女》第10课:《嫦娥奔月》第11课:《女娲补天》第12课:《夸父追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写景状物、童话故事的基本特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韵律、意境的理解。

写景状物的观察、描绘方法。

童话故事寓意的把握。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实践。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复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用书、作业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诗词朗诵等形式,引入新课。

2. 课堂讲解: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关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参与。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反馈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2. 内容:第一单元:诗词赏鉴第二单元:写景状物第三单元:童话故事3. 结构:以树状图形式展现,突出重点、难点。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材编排新人教版编部本于 2019 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 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 1 ~ 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 5 ~ 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

第 9 ~ 11 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

第 12 ~ 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奇妙,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读文章让学生感悟到快乐要和大家分享;要懂得为人类造福,要引导学生对幸福进行理解等。

第 16 ~ 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

18 ~ 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更能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 21 ~ 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第 25 ~ 27 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人教版教材同原人教课标本相比较,单元进行了深度整合,课文做了较大的调整。

新选入 19 篇课文,其中新选原课标本 2 篇选学课文:《麻雀》和《延安,我把你追寻》。

所选课文多是其它版本的教材上的课文,有的是将下册课文直接选入上册课文。

所选入课文有:《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盘古开天地》《粗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风筝》《麻雀》《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等。

口语交际增加了《我们与环境》《爱护眼睛,保护视图》《安慰》《讲历史故事》等内容。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沪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师_______日期_______一、学情分析全班共48人,其中女生19人,男生29人。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

人均语文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处于第一,但是基础仍不牢固,应把好基础关。

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仍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导语、课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思考练习、阅读链接、资料袋)、词语盘点、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等)。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1.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措施1、以学定教。

摒弃以往的以教参为主,按教参所提供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下功夫熟悉教材,备好学生,结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设计教学环节,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找准每堂课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训练。

2、以学生为本,明确学生是学习语文和自主发展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2024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
自然对话)
◆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
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
.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 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 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
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通用10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生活,学会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感受家的亲情,让学生健康成长。

3.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有价值的典型素材。

【过程与方法】创设交流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中的亲情,让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仔细观察家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真实的感受。

难点发现和理解生活中亲人的爱,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的习作。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仔细观察并写下你的家庭。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学重难点:重点想想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难点真实感受该怎样去表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小动物,每只小动物都有不同的性格,能体现出你的生活态度,做事原则,人生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你家最像什么样的小动物。

二、明确要求,选择内容1、明确习作要求。

(1)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2)小组交流,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明确要求。

(4)总结与板书。

内容:我的一家人要求:给家里的每个人都写上一段。

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2、交流素材,确定内容。

(1)交流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有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交流。

交流过程中,学生互相启发,确定写的内容。

(如果多数学生说的内容相似,教师要加以引导)三、整理思路,点拨写法1、整理思路,拟写提纲。

(1)你想怎样写,在脑海中列出一个框架,打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然后全班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3)学生尝试自己写提纲。

教师巡逻指导。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

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7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普学网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篇一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彭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

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四)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视频上看到的场景,书里也有。

我们来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从阅读中发现是3或4段)1.学生自读3、4自然段。

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电化教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10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认识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

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朗读课文,感受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并能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各种品种的竹子的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品种的竹子,问:你们知道斑竹有何来历吗?2、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并请同学进行评议。

3、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指名学生认。

(2)开火车认。

(3)齐读。

陡岩楠竹赔偿求婚亲戚拴牢小鹿出嫁4、指导写字。

注意指导写好“祸”“笋”,不要加笔画、丢笔画。

“湾”字指导好各部分占位。

三、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1、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准,有感情地读。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3、复述故事。

(1)方法指导。

A.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B.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体现故事内容的关键词。

C.尽量用自己的话。

(2)听课文录音。

(3)复述故事,师生点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性命舍不得祸事拴牢竹笋水湾天女下凡一株树2、复述故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具有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些句段知道的?画一画,读一读。

2、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和引导。

(1)说一说斑竹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信誓旦旦辜负窘得发白……心像针刺一样……(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段。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现人物形象。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你准备怎么展现他的形象呢?可以与学习同伴合作。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精品)教案一:第一单元认读和拼写声母b、p课时一:认读声母b教学目标:认读声母b及相关的字词,掌握正确书写声母b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认读声母b及相关的字词。

2.掌握正确书写声母b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师生共同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已学的声母m,并出示卡片m, b,让学生快速认读声母m和声母b。

2. 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向学生详细讲解声母b的发音特点,并辅助动作展示发音方法。

3. 课堂练习:出示卡片 bat、bed、box 等相关单词让学生快速识读,教师可适时复习m单词。

4.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声母b的方法,帮助学生矫正错误书写习惯。

5. 小结与反馈:复习声母m和声母b的发音和认读,课堂小结,并邀请学生展示声母b的书写方法。

课时二:拼写声母b教学目标:掌握用声母b拼写字的方法,辅助学生认读相关的字词。

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掌握用声母b拼写字的方法。

2.辅助学生认读相关的字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复习声母b的发音和认读,出示图片或卡片,学生快速认读相关单词。

2. 课堂讲解:通过图片、卡片等教具,向学生详细讲解用声母b拼写字的方法,并辅助动作展示。

3. 课堂练习:出示卡片 bag、big、bed,让学生辅助声母b的拼写来识读单词。

4.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用声母b拼写的字,帮助学生矫正错误拼写习惯。

5. 小结与反馈:复习声母b的发音和认读,辅助学生用声母b拼写相关单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声母b的发音特点和正确的书写方法,并能够用声母b拼写相关的字词。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教材分析教材概述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共分为6个单元,分别是:1.风景这边独好(课文7篇)2.我的家乡(课文6篇)3.观察生活(课文8篇)4.古诗两首(课文1篇)5.用一生的时间去爱(课文5篇)6.如此美妙(课文1篇)整个教材以“如此美好”的主题贯穿始终。

内容紧扣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了解生活中的美好,体验生活的情趣,增强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感。

教材特色1.突出实用性2.强调生活化与人文情感3.系统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教材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Unit 1:风景这边独好课文1:小螃蟹与泥鳅1.学习目标:能够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2.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的小生物并能描述它们的生活。

3.教学难点:能够用适当的语言组织自己的思维,认识小生物所处的生活环境。

4.教学过程:- 导入:动物和植物是否都能作为“生物”进行分类呢?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生物这一分类,引出本课要学的内容——小螃蟹和泥鳅。

- 新课:出示小螃蟹和泥鳅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确定它们的名字、生活方式和习性等特征。

将课文分成小段,先由班主任进行读诵,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基本思想和情感。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程度的提问,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增强记忆和掌握重点:- 讲解生词和词组;-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和段落;- 拓展知识: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与班级进行比较交流。

- 课后作业:复述本节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大意。

Unit 2:我的家乡课文3:钢琴老师的家乡1.学习目标:了解“我的家乡”这个主题,阅读课文并从中找出亮点进行讲述。

2.教学重点:艺术与文学的享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笼罩(lǒnɡzhào)薄雾(báo)横贯(ɡuà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时光飞逝,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该写为自己下阶段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教学计划了,那么教案就是i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的教案能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也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白鹅》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

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

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

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

(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

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案5篇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案5篇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堂教案1《猫》教学目标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

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

(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挂图。

2.认识猫。

(家猫、波斯猫)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

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5.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学习生字词(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虑()稿( )要( )虚()搞( )耍( )三、学习课文(一)理清条理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希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001]一、教材简介《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是为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培养而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表达、语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掌握字词的意思和用法;•熟练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实践积累知识;•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表达和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课文阅读与理解2.词语意义理解与运用3.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培养4.阅读策略与技巧的训练5.学科知识与情感态度融合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小烟囱要上天》•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烟囱的作用和结构;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烟囱的作用和结构,能准确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小狗拿耳朵》•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狗的特点和动作;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理解小狗的特点和动作,能够用简单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三课时:《小鸟远足记》•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小鸟的远足经历;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能够进行情节复述和问题回答。

部编四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案全册(完美版)

部编四年级上册(统编)语文教案全册(完美版)

1、观潮新课教学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

(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

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

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4)出示“闷”:里外结构。

组词:闷雷。

读音:m èn(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初读感知。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新课教学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观潮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 ,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精读课文。

(一 ) 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 ) 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 ) 讲读第三段。

1、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指导朗读。

(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

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23指导朗读。

(四 ) 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形潮来前平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恢复平静水涨船高走月亮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

(板书课题:走月亮)二、习生字词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

(自读,指读,开火车读)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 a i )”。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第二课时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 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

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 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 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

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 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伴随着音乐,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

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2.走月亮月儿明亮月光柔和走过:溪岸桥果园(“我”和阿妈)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听到:秋虫唱鸟拍翅膀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3* 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瞬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 1880? 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楼,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 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丐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 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 年2 月 13 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3)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1.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