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
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二、创新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创新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 紧密结合实际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创新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整合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直观性。
例如,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播放相关影视作品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讲座、开展文学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小说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创新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分析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措施分析◆朱峰(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专业能力及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时代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基于此,主要以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文化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类的基础性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与使命,对提升学生民族认同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当前汉语文学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未来的就业较为困难,还体现在教师关于这方面的科研成果较少,高校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未能引起一定的重视。
同时,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也较为落后,这诸多因素,都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有效发展。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概念最早形成于五四运动时期,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政府,根据当时的政治发展需求,为其培养政治服务型人才,当时还并未形成相应的专业,专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主要内容。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从而也促进了汉语言文学教育在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变。
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主要是通过口语表达和中文写作来进行展示的,这也是对该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求。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较为广泛,无论是新闻记者、语文教育还是企业秘书和行政管理都有所涉及。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行业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所以,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积累丰富的文学常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写作能力。
并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注重对自身创新意识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文学教育的实践与改革
•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与阅读 •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文学教育的交流活动
文学教育与社会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社会文化资源整合,提高文学教育的文化内涵
• 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文学作品的 分析与评价 • 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文学教育的 教学活动
互动与共享,拓展文学教育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 通过文学作品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当前文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教育观念落后, 忽视文学教育 在培养学生综 合素质中的作
用
01
• 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文 学教育的价值 • 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认 识不清,缺乏明确的定位
教学方法和手 段单一,难以 激发学生的学
• 与其他教育机构互动,共享文学教育 资源 • 与社会各界共享,提高文学教育的社 会影响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05
文学教育的学生参与与兴趣激发
提高学生对文学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
兴趣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采用趣味性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举办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参与度提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 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参 与 • 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 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与文学教育的结合
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文 学教育的教学质量
•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需要培养具 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 面对信息化的挑战,需要培养具 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 通过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 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灿烂文化中起着支撑的作用。
尽管社会的诸多领域并不是建立在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然而,其需要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都和汉语言文学息息相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语言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语言学论文范文一:高职选修课汉语言文学论文一、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
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
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
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
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
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
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
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
现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摘要】现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面临着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应用、国际化教育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学专业的融合、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的变化成为了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优化教育模式,开拓国际视野,深化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以及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汉语言文学专业需与产业需求深化对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将在多方面不断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关键词:现代背景、汉语言文学专业、跨学科融合、数字化技术、国际化教育、文化产业、就业形势、发展方向、多样化发展路径、专业教育、产业需求对接。
1. 引言1.1 现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研究的焦点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掌握中文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其发展将对中国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文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逐渐数字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辅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创作。
一些线上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交流空间。
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与重塑.docx
文学教育观念的转型与重塑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地发展和文学意识地转变,高校文学教育模式也出现了较大变革。
一方面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高校文学教育提供了全面的资料来源,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利途径;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冲击也给文学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杂乱信息中充斥着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文学意识的正确发展。
除了文学工作者提高自我约束力,以较强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提升文学水平,实现思想教育作用,传达正确价值观外,文学教育工作者也要适应当前时代特点,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将提高文学素养和精神道德水准作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主动融入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以下是本文根据工作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文学教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总结研究和优化措施。
二、文学教育现状分析(一)理论知识为主,教条主义明显在目前的高校文学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作者对理论知识过于注重,出现了明显的教条主义。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仍然将理论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而实际文学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中、教条制度化,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对学生综合素质地提升并不明显。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能够利用百度等搜索网站获取较多的信息,比课堂上教师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
但是在课堂中,教师并没有深入应用这一工具,师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脱轨现象,不符合文学交流的本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1]。
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内容所体现出的表层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将其作为主要教授内容,导致知识过于浅显,出现了表面现象代替事物本质的教学误区。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更有甚者,将文学教学的主要过程变为了锤炼词语、咬文嚼字,忽视了文学的精舍内涵价值,导致教学活动缺乏主导,漫无方向。
文学是历史的印记,是客观的,但历史在文学中的表现需要作者为其注入审美活力,它也是主观的;文学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主观的,同时从其情感内容的真实性来看,也需要是客观的。
文学教育的挑战和前景
文学教育的挑战和前景文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文学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学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文学教育的挑战和前景。
一、文学教育的挑战1.1 网络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学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
网络文学、碎片化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使得学生在文学审美、阅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文学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挑战。
1.2 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文学教育往往被忽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这使得文学教育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1.3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作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在众多作品中挑选出适合学生的优秀文学作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是文学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1.4 教师素质的提高文学教育对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还需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然而,当前我国文学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
二、文学教育的前景2.1 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学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为文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社会需求的推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文学教育在培养公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对文学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
2.3 科技手段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文学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4 文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文学教育需要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文学教育的发展需求。
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文学课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文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样,文学课程需要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3.优化课程结构:文学课程改革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形成更加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
4.培养国际化人才:文学课程改革应注重中西文学的交流与对比,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文学课程改革的创新方向1.更新教学内容:–加入现代文学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发展。
–融入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增加跨学科内容,如文学与哲学、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的结合。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推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强化实践环节:–增设文学创作、评论等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文学比赛等活动,拓宽文学视野。
–开展文学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4.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引入同行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学、文化与文明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学、文化与文明一、文学教育文学教育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教授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文学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进行教学。
文学作品的选择既要注重经典性,也要关注时代性,以便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色。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创作、表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审美判断力。
文学教育不仅关注文学作品本身,还强调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外文学作品互译、文学沙龙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文学教育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A. 文学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文学形式和风格,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浅谈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的发展
浅谈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的教育,包括阅读以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绘画本,幼儿文学作品的对象是以3至6岁幼儿为读者的,它都是通过典型的形象、典型的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以唤起幼儿读者的生活印象,打动读者的心灵。
影响幼儿教育作用,就用幼儿语言文学对幼儿进行教育,从教十多年,我发现幼儿语言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多方面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的作用是在幼儿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幼儿语言文学对幼儿发展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在这里浅谈几点,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语言文学教育与幼儿的语言发展间的关系。
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大都简炼、生动、富于情感的,幼儿可以从中学到大量的词汇,幼儿在学习中倾听到的较之日常生活中更为丰富也更为规范的语言,从而可以获得模仿的范例。
如散文诗《小河》中描述词汇,像弯弯的、清清的、微微的波浪等,常常被幼儿运用到讲述活动中去,再者幼儿文学作品使幼儿有机会倾听不同风格的语言,经过翻译的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区域、阶层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在语言上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语言风格的多样化,如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小女孩梦中看到富人的生活,多么向往啊,其中有些语言能使幼儿从中体会到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一面,这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多样化语言的适应,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在学习中,幼儿还能得到一种特别的机会,通过上下文的语言情景来理解和学习新闻,使词汇量迅速增加,由小班学少数实词到大班学习部分虚词,由简单句到复杂句,这都是随词汇量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在大班学习中,如“小兔开商店”学习动词。
我就给他们实际操作和体现语言表达的机会,用动作把动词表现出来,像我“买”什么东西,你“帮”我“拿”一下,“给”你,“递”过去,“装”在包里,请“走”好等等,这样他们就很容易理解并能逐渐运用。
在幼儿园里,语言文学作品的教育是幼儿的“听”紧密相联系的,它为培养幼儿有意识、评析性的、欣赏性的倾听技能创造了机会。
幼儿园大班文学教育实施方案 幼儿园文学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文学教育在幼儿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幼儿园大班文学教育实施方案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指导和规划,那么,幼儿园大班文学教育应该怎样实施呢?一、文学教育的基本理念1.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对文学产生兴趣,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注重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继承传统,开拓视野通过文学作品,幼儿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也可以通过一些国外文学作品,开拓幼儿的视野,使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
3.启发思维,培养情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引导幼儿思考,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促进他们的情感和思维的发展。
二、文学教育的实施方法1.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实施文学教育时,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故事、诵读诗歌、进行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整合课程内容将文学教育融入到幼儿园的各个学科中,如语言、美术、音乐等课程中,使文学作品能够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和应用,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交叉。
3.注重情境创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参与和体验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文学教育。
三、教师的角色和能力要求1. 激发兴趣,引导学习作为幼儿园大班的文学教育者,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自身的魅力和激情,吸引幼儿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个性化的指导教师在实施文学教育时,需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那些喜欢阅读、表演等不同方式的幼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3. 指导学生,提高素养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提高,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与家庭的配合与沟通1. 家校合作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家庭作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和合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够受到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思考及策略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历史、艺术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 综合素质。
教育方法的创新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
互动式教学
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实践,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03
文学教育的策略
强化经典阅读
在传授经典文学作品时,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使文学教育 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传统文学形式与新媒体形式的竞争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文学形式受到挑战,如何在文学教育中融入新媒体元素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文学与科技的融合
科技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文学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 果。
详细描述
利用新媒体技术,如网络、手机APP等,可以提供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在线阅读、互动讨论 、角色扮演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整合
总结词
跨学科整合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详细描述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 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跨学科整合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教育教 学的创新和发展。
04
教师角色与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储备
教师需具备深厚的文学理 论知识,对不同文学流派 、作家及其作品有着全面 而深入的了解。
教师需创设安全、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发 表观点、展开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共享与碰撞。
提出文学改革须从八事入手的文章
文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逐步推进。
在进行文学改革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事项:一、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是文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学观念的局限性,同时接纳和借鉴国际上的文学新思潮和新理念,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学观念。
二、文学体裁的多元化传统文学体裁的单一性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我们需要推动文学体裁的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文学体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三、文学创作的源头创新文学改革需要从文学创作的源头进行创新。
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文学作品,为文学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四、文学作品的社会关怀文学作品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
我们需要鼓励文学作家深入社会,挖掘和呈现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现实题材作品。
五、文学创作的技术革新文学技术的革新可以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我们需要重视文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挖掘文学创作的新可能性。
六、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审美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我们需要重视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培养读者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鉴赏能力。
七、文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文学教育是培养文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重视文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培养出更多有创意、有思想的文学人才。
八、文学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学产业是文学生态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重视文学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优秀的文学品牌和作家,提升文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结回顾:文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文学改革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的变革,更需要立足于文学创作的深层次和根本性变革。
只有在多个方面同时入手,才能真正推动文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文学道路上,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优秀、多元的文学作品,见证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我的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文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
文学教育思考及策略
010203文学教育通过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能力。
培养审美能力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学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文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智力发展,提升综合素质。
促进智力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文学教育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内容片面一些文学教育过于注重文本解读和分析,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导致教育内容片面化。
重视程度不足在一些学校和地区,文学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文学教育的现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评价不当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文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意识。
在一些学校和地区,文学教育资源不足,如缺乏优秀的教材、师资力量薄弱等,制约了文学教育的开展。
一些文学教育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只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的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0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价值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02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技巧。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03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04通过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文学理论介绍基本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和鉴赏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讲解文学作品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写作技巧教授写作技巧和方法,包括构思、选材、语言表达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学作品与教育改革的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文学作品与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文学作品在教育改 革中的具体应用和效果。同时,可以关注文学作品的其他价值,如文化传承、社会批判 等,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思考。此外,还可以研究如何将文学作品与现代教
育技术相结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THANKS
教育改革对文学作品传播的要求
1 2 3
拓展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移动设备等, 拓宽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加强与教育的结合
鼓励文学作品走进课堂,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发 挥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 。
推动国际化传播
积极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 的独特魅力,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学作品的作用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 教育功能,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 有力的支持。
文学作品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 知和欣赏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
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 时期的文化和社会风貌,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跨 文化交流能力。
05
文学作品与教育改革结合 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作品与教育改革结合的挑战
01
教育目标与文学价值的平衡
教育改革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文学作品注重审美、情感和人文
关怀。将两者结合需要找到教育目标与文学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0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文学作品种类繁多,选择适合教育改革的作品并进行教学内容更新是一
新文科与传统文体学融合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革新
新文科与传统文体学融合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革新作者:李翠叶李山阎开振唐雪莹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6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
为满足新時代文科建设的价值教育、专业教育、现代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该文探索中国本身学术生长体系中“文体学”在当代教学建设中的重要学理支撑,通过教育理念、教材建设、课内实训等课程改革,实现中国古代文学学理体系与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创新改革,形成广东省特色专业的核心建设成果。
该文的初步探索涉及到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学理建构、价值认同和教育策略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新文科建设;文体学;学理建构;价值认同;教育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36-06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carrier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order to meet th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literature educ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of "stylistics" in contemporary teach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s own academic growth system, and realizes the innovative refor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s such as educational concept, textbook construction and in-class practical training, forming the cor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special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thesis involv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value identification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stylistic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heory; value identification; path of educational practice现在,中国已经进入百年来最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
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看文学课教学改革
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看文学课教学改革摘要]文学教育具有很多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创新力,提升对事物的洞察能力,使人逐渐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人对生活的感悟等。
要想真正实现文学教育的功能,必须对文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文学教育;功能;教学改革在对文学课程进行教授时,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国外文学,主要的学习重点有三个方面,文学理论、文学史以及文学作家和作品,这三点也表达出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特点。
因此,在对文学教学进行改革时,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效果。
一、文学教育的功能首先,文学教育功能——对作家作品的学习。
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可以使学者的判断力与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净化人的心灵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欣赏文学作品后,对艺术的感受随之表达,不断地让人产生想象,激发人的创造欲望,从而逐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文学教育功能——对文学史的学习。
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者具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
特别是对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观察与了解,对历史发生的时间啊、顺序、内容脉络、开展规律等进行详细掌握,并逐渐培养出对生活的洞察能力。
最后,文学教育功能——对文学理论的学习。
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习,让学者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且这种能力会随着不断地学习而增强。
理论学习还可以培养学者的理论拓展能力,文学视野得到扩展,对文学进行深入的洞察,为培养综合型人才奠定根底。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首先,沉潜式感悟特点。
通过对文学教育的功能的分析,我们知道文学教育功能既展现在人格层面上,又展现在思想层面。
无论是对人格境界的提升,还是对思想境界的提升,都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
只有切身投入到文学世界中,才能够体会到作品中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只有采用沉潜式去感悟文学作品,才能实现文学教育功能。
其次,思维操练特点。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具有对学者进行思维操练的特点。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功能性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同时语文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传统的文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取代了学生的“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
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教师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上好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学鉴赏课。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文学教育;建构主义On the literary educ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Situation language teachingWang Jing【Abstract】language as a functional disciplines, language proficiency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science. The same time, the language is also an importan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mutual exchange of ideas, tools. High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new curriculum situation in imparting appropriat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further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to improve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aesthetic appeal, and develop a healthy personality, a healthy personality. Traditional literary education teachers to "teach" to replace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tudent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culture, taste and aesthetic taste, and develop a healthy personality,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requires teachers to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Shanghao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literary appreciation course.【Key words】language; New Curriculum; literary education; Constructivism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成人教育学论文文学教育的适应与改变由亚萍摘要: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开展文学教育面临困难与挑战。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通过将重要作家的人生故事和人生经验复活起来、理出文学热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阅读趣味,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高职;文学教育;适应;改变;阅读习惯作者简介:由亚萍,女,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文秘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 )12-0038-03一、高职院校开展文学教育工作的困难与挑战文学教育作为文学功能的一种在场方式,不仅仅是文学知识教育,还关涉到文学生态、文学创作、审美旨趣,同时,也表征着时代精神、社会风尚、民族心灵。
然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学教育却面临被消解的危机,作为传统意义上文学的“神性”被消解、诗性被遮蔽,教学困难重重。
(一)学生熟知历史的能力下降,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文学的一个特点是横跨多个历史阶段,由于历史知识的匮乏,缺乏应有的逻辑思维,阅读经典就显得思路不清。
而多方勾连纵横捭阖的文学内容也让学生望而生畏。
尤其他们缺乏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对学习文学存在心理排斥。
同时,高职学生长期存在“重专轻文”的认识,往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文化学习,学习动力不足。
具体表现为知识面较窄,理解力缺乏,考虑问题时缺乏思想深度(二)教学资源有限,文学教育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往往优先考虑专业发展的需求,文化课的发展处于不利地位,文学图书及影像资料在图书馆藏书中所占比重较低,文学教学的经费支出在校级财政支出中处于弱势。
教师的教育活动集中于知识型的传播,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的养成教育相对缺乏。
教学模式老套,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困难,缺乏激情,学生机械、被动接受,导致文学教育效果差。
教师的育人过程也比较片面,没有体现出文理工科的融会贯通和渗透性。
(三)专业课学习氛围浓厚,而文学教育主题活动少文化育人的客体即接受知识的学生,学生是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践行主体。
专业课教学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这些活动既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
相比之下,文学教育的主题活动则相对较少,参与途径少,也容易流于形式。
同时,人文素养培育最重要的形式一一阅读,还没有形成气氛,学生没有主动进行阅读的意识。
二、只有积极适应才能改变被动状态(一)一起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教学方式20年前,中国大学生因健康问题退学的原因多半是传染病,现在则主要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其他疾病。
这是否真的应验了佛洛姆的一句话:在精神上,现代人比以往病得更厉害。
[1]因为他们不阅读,不思考。
即便在埋头阅读,可并没有思考,一方面,懒得思考,另一方面,因为那些畅销书目并没有提供给他们思考的理由。
这是一种消费异化。
如何同化,只有在适应中渐变,强迫是无济于事的适应的一个方式是一起阅读,阅读快餐书目,在教师自身的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引起共鸣,产生认同。
因为一起阅读易于理解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便于情感交流,避免文学教育的概念化、抽象化。
从学生的具体体验入手,充分感受领悟文学灵动多姿、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使学生于“象”中见意,情中悟理。
(二)易9除冗余信息与艺术垃圾,讲自己的故事信息社会并不缺乏信息,然而在冗余信息充斥下,学生心理匮乏,社会为了填补这种匮乏便制造了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信息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匮乏。
这是现代人的心灵悲剧。
“现代高科技的传播机器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微妙冗余信息,首先毁掉的是文学赖以支撑的话语或者言语。
”]1]剔除冗余信息与艺术垃圾的可行办法就是讲自己的故事。
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讲自己的故事、自己读书的故事,压缩文学的娱乐性功能,驱除猎奇式、浅表化、快餐化、戏仿、一味媚俗的甚至“重口味”的书写。
为此,应当重新提出文学的超越性功能问题。
在现实层面上,重视文学活动的娱乐和交流功能,而在超越层面上应当更加重视文学的情感体验功能和人格提升功能。
(三)阅读经典应联系社会及学生本身,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进行阅读对现代学生而言,知识来源于网络而不是图书馆。
感觉被资讯淹没,在需要从稍纵即逝的浩瀚信息中找寻实质性资料时已经无能为力,因为阅读本身随时代在变。
其实,中国文学经典尤其是古代文学经典遭遇了戏说、大话、快餐式消费,文学经典本身所积淀的精神文化内涵和权威正在被颠覆。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经典,一个原因是你的阐释他不容易接受。
因为我们所学的作品都是以作家个体为中心,而与学生自身关系不大。
所以,阅读经典应联系社会及学生本身,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进行阅读,适应当前新的社会文化语境、媒介环境。
三、教师在适应之余需要改变学生的趣味习惯在自然界,自然常常存在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可能,那么人类的精神生态能否重塑和再造?回答是:能。
因为文学作品在消费的时候,同时把本来属于自己经验、个性、情绪的某些东西也带进艺术作品中,与艺术作品提供的的情景和意蕴融渗在一起,发生共鸣,消费它也是欣赏它。
文学的学习也是一样,教师在适应之余需要改变学生的趣味习惯。
(一)解除那些常规化的世俗的精神抑制校园里老师很忙,学生也很忙。
老师忙着制作课件,凑论文,填写表格,开大大小小的会议。
其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体制模式没有和应试教育、普通大学(学术研究)区别开来,导致职业技能教育的繁琐化、形式化。
学生忙着查抄作业,刷微博,应付点名,当干部做活动,似乎学校几年也没闲着。
然而,这一切,使老师、学生的心灵芜杂,失去了静静读书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
“一方面它成功的阻止了审美情志往高等教育的流入,一方面它有效地窒息了诗情画意在大学校园的萌生。
” [1](二)文学教育须把重要作家的人生故事和人生经验复活起来,让学生体味到文学家是如何以他们的独特人生为这个世界增添色彩首先,加大力度推进富有人学思想的、探索性的、独创性的个人文学史著述。
在具体文学作品分析中,尽可能地深人到人学思想中来分析、发掘文学史的人性内涵,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可能性。
其次,确立文学的超越性立场,对相关的价值问题进行精辟而到位的价值分析和追问,引领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向真善美迈进。
因为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是源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产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
[2 ](三)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阅读最宽泛的定义是“理解书写或印刷符号的能力”,读者“使用符号,引导自己激活记忆中的信息,然后运用激活的信息构建对作者传达的信息的合理理解”。
[3]而现代社会中单个个体的人,往往消解在“众人”中,个体的存在呈现出大众的特征,体现为社会群体的规定性。
学生喜欢阅读畅销书(阅读的人数多,喜欢的人数多),虽然它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无可厚非,但成为文学阅读的主导就有些令人担忧。
因为文学是人的精神表征,也是人的精神归宿,如果这种文学样式占据主导,就必然体现出人自身的精神危机。
别尔嘉耶夫曾对这种生存状况予以揭示:“庸俗完全是掩盖了生命的悲剧和敬畏……庸俗是完全的满足、满意,甚至是来自非存在的平庸快乐,是彻底的浮向表面,与一切深度的彻底分离,与存在核心的分离,是对一切向深度复归的惧怕。
”] 4 ]学生喜欢玩微信,而微信的这种言语方式,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浅阅读习惯,阅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轰炸而忽略了独立思考。
这往往会将他们带入一种虚拟的娱乐世界,分散了其社会注意力,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形成。
种种现象表明,文学教育者要同时成为文学批评者,需要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强化,将个人生命融入到当代思想文化和文学的创造批评中去。
对于经典,需要我们认清经典的历史性和流动性,承认经典在文学体系中所担负的传承性文化功能。
因为审美价值产生于文本之间的冲突:实际发生在读者身上,在语言之中,在课堂上,在社会论争之中。
[5 ]90后学生是个性的一代,个性自由发展,读书也应该有个性。
(四)理出文学热点,引导学生“热”议大众媒介技术手段的更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给我们的文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文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品位和修养外,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叙述者”,无论文学叙述还是社会叙述,这或许才是学生们未来安身立命之本。
学生自己的叙述少,究其原因,除学生自身的因素外,主要就是老师缺乏有力的引导。
在各级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仅给予关于文本的知识,但很少获得一种激励来分析发生在读者(学生)身上的事情。
老师的理论限于阅读本身,文本从属于理论,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机会。
我们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如结合实际生活的成功阐释和解读;对经典的生动剖析,引导学生与流行的书籍进行对照比较,获得对经典的体验。
如让教学吸取最新的生态内容,反映最新的生态热点、焦点问题,关注青年学生的诉求和困惑并及时准确回应。
把人同自然关系的认识从人同自然界的物质联系拓展到人同自然界的道德联系,让自然界的包容万物、关爱生命的本性影响青年学生的人格,形成智慧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和博爱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阅读经典的观念是动态的,避免老生常谈,也避免文学史的教育。
应将个人对生命的感受融入经典,与文学经典相砥砺、相摩擦,就时代、人生和生命所面临的问题与经典展开对话,从中阐发新的含义。
基于此,可以广泛进行微课教学,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制作微课,从而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知晓大道理、大智慧。
学生生命主体意义的获取与实现,贯穿于课堂教学动态发展过程之中。
学生受文学形象、文学意境与文本因素的吸引而进入文学。
在故事复述、设疑答问、主题辩论、意境领会、审美体验等形式多样的环节中,探索文学教育与其他艺术在艺术生产上的有效协同新机制,形成从文学到影视乃至舞台剧的共同学习。
(六)充实资源保障首先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功利性教育,应用型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偏向于功利化的应用类课程,但是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发掘等因素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应积极向有利于培育人文道德修养的专业上倾斜,提高学生对生态文化观、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参与度。
其次扩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将网络等媒介有效的利用起来,丰富高校教育资源。
近几年,一些学校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MOOC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学习思路。
同时,要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扩展实习场所。
实习机构不应是单一的技能实践场所,也应是传播人文精神、精神追求之所在。
参考文献:[1]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一文学与生态学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2]林精华.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史蒂文•罗杰•费希澜读的历史[M ].北京:商务印刷馆,2009.[4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 ].江康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陈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