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10103总学时数:327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习这门课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论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和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能读懂中等难度的古代文学作品,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基本艺术特征,并能初步地进行独立研究。

本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与背诵相当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背诵作品量不少于200篇。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先秦文学(42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2课时)先秦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先秦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成就。

第一章上古文学(2课时)文学艺术的起源,中国上古原始歌谣和神话的基本形态。

第二章诗经(9课时)《诗经》的基本状况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地位,学习《诗经》中的代表作如《氓》、《关雎》、《君子于役》、《采薇》、《七月》等。

第三章历史散文(9课时)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概况,《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思想艺术成就,学习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

第四章诸子散文(12课时)先秦诸子文的发展背景和概况,孔、孟、庄、荀、韩等的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学习诸子散文的名篇佳作。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8课时)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特征,屈原的生平与创作,学习《离骚》等楚辞名篇。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57课时,每周3课时)概说(3课时)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基本状况、文学发展的概况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第一章秦汉散文(5课时)秦汉各个时期散文的不同特点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史记》与《汉书》(7课时)司马迁的生活经历对他写作《史记》的影响,《史记》、《汉书》在史学、文学上的贡献,并比较二书的异同。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53004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程总学时:72学分:4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开课院系:国际教育学院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四年制本科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点及规律,结合各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掌握和分析鉴赏能力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进行古代文学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的教学,讲授先秦时期至清末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学。

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各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阅读、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并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讨论、答问。

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如下:本课程是根据国家汉办有关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表》精神,为汉语言专业四年级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留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的提高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旨在让留学生能够熟练阅读、理解并背诵大纲规定的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中体会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汉语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培养其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和兴趣;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其进一步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提高其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增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一)中国古代文学概况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大致分期。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学的价值,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4.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文学流派和作家风格,了解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1.2 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3 鲁迅《中国文学史纲要》阐述的古代文学特点2.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与鉴赏2.1 古代诗歌的鉴赏与欣赏2.1.1 《诗经》的文化地位和艺术特点2.1.2 唐诗宋词的发展与创作特色2.2 古代散文的鉴赏与欣赏2.2.1 《文选》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艺术风格2.2.2 清代散文的发展与影响力2.3 古代小说的鉴赏与欣赏2.3.1 四大名著的艺术成就与价值2.3.2 民间故事和传说的鉴赏意义3. 古代文学的作家与流派3.1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与其作品选读3.1.1 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及特色3.1.2 作家施耐庵和《水浒传》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3.2 古代文学的流派与影响力3.2.1 边塞诗和民间曲艺的特点与价值3.2.2 元曲的发展与传统戏曲的影响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1.1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1.2 翻译朗读:让学生亲自朗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1.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2. 评估方法2.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朗读的积极性与表现;2.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2.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定一位古代文学作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文学史教学。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独创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繁花似锦、色彩绚丽的艺术园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的历史。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

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目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将按照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近代文学三个大段依次讲授。

本课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总学时:234学时。

第一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二学期72学时,周学时4;第三学期90学时,周学时5。

二、课程内容第一编先秦文学(48学时)概述(1学时)(一)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二)》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Ⅱ【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学时【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近代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2. 了解魏晋南北朝复杂的社会、政治、思想状况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二、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文人心态及思想学说一、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二、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三、玄学对文学的渗透四、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建安文学的特点;2.三曹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3.简单了解“七子”的诗歌创作;4.掌握阮籍、嵇康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70)课程说明1、本课程所用教材: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课,分四个学期讲授,依次为: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元明清近代文学。

3、总课时:270。

4、具体安排:“先秦文学”共54课时,每周3课时;“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隋唐五代宋金辽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元明清近代文学”共72学时,每周4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位置。

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光辉成就,对于提高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素养,都有重要作用;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

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兼顾,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各种文学现象的变化和联系,了解并掌握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独立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

本大纲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命题考试的依据。

第一编先秦文学(54学时)绪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期二、先秦时代文化呈现的综合形态三、先秦文学主要内容[复习思考题]1、我国古代文学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2、先秦文学有哪些重要特征?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保存三、神话的分类四、神话象征性、隐喻性的思维特征五、神话的影响六、神话的历史化和仙化讲读作品篇目:《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阅读作品篇目:《鲧禹治水》、《黄帝征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原始神话?2、以中国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3、中国古代神话,怎样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4、以中国古代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思维特征怎样?5、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影响?第二章《诗经》(10学时)[教学重点及难点]《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诗经》的构成风、雅、颂的含义《诗经》的流传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祭祖颂歌和民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讲读作品篇目:《关雎》、《卷耳》、《芣苡》、《静女》、《氓》、《君子于役》、《伐檀》、《硕鼠》、《蒹葭》、《无衣》、《七月》、《东山》、《采薇》、《生民》阅读作品篇目:《伯兮》、《何草不黄》、《柏舟》、《汉广》、《谷风》、《载驰》、《苕之华》、《褰裳》、《黍离》、《溱洧》[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风、雅、颂?它们是怎样划分的?2、《诗经》是怎样编定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3、你怎样认识“采诗”“删诗”的说法?4、《诗经》的“史诗”是指哪几篇作品?简述其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意识。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5.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 古代文学的特点与传承2. 先秦文学- 《诗经》和诗歌的发展演变- 《楚辞》和辞章的艺术魅力- 《论语》和散文的早期形态3. 先秦散文- 《庄子》和形象思维的运用- 《韩非子》和辞章的技巧4.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选》和文人墨客的兴起- 《世说新语》和人物形象的塑造5. 唐宋诗词- 唐诗的山水田园与抒情主题- 宋词的婉约风格与爱情主题6. 唐宋散文- 《唐代文学思潮》和文学观念变迁 - 《宋词钞》和情感表达的艺术7. 元明小说- 《水浒传》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和社会现实的揭示8. 其他古代文学形式- 戏曲和曲艺的表演艺术- 史书和史传的文学叙述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分析和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创作技巧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探究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对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和展示等。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一篇有关该作品的论文。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同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学习本课程,要求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进古代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8学分。

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教学要求(一)了解本大纲在各编概述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精读作品(凡在篇名旁标有△号者)的作者、创作时代、所属文体及其主要特征;泛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二)理解精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掌握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背诵教材中指定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内容要点第一编先秦文学(一)概述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四言句式、创作方法。

2.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4.哲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诗歌《静女》(《诗经·邶风》):青年男女纯真炽热的爱情;铺陈直叙和心理描写。

△《氓》(《诗经·卫风》):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豪迈气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采薇》(《诗经·小雅》):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湘夫人》(屈原):借用神话故事写对爱情的忠贞;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橘颂》(屈原):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生理想;托物写志。

散文△《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统治阶级中为争君位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代码:14111206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9 学时: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

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2.《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3.《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24.《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河北大学199725.《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鲁迅全集》本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项目报告/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闭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其中试卷成绩为70%,平时成绩为30%。

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了解先秦文学发展的概况。

(二)知识点提示先秦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及其发展的各阶段情况。

(三)教学内容1.社会历史概况传说中的古代社会。

人与自然的斗争,氏族间的争夺,金属工具的使用,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形成。

周灭殷商,奴隶制的发展、分封制、井田制、土地私有的萌芽。

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奴隶制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随着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尖锐复杂化,文化学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代诸侯兼并,互相攻伐,长期分裂,战争造成人民极大的灾难。

合纵连横,激烈斗争,战国后期七雄并峙,人民迫切要求统一。

2.文学发展概况文学起源于劳动。

原始劳动歌谣和原始神话是原始时代最初的文学样式。

殷商开始初步定型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学。

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最早的散文萌芽。

周代的诗歌总集――《诗经》。

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开辟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历史教育和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

战国后期的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

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四)思考题先秦社会历史状况与先秦文学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上古文学(一)教学要求了解上古文学的概貌。

(二)知识点提示上古文学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原始歌谣1.文学的起源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2.原始歌谣一些古籍中保存下来的少数质朴的歌谣,从思想和形式看,比较接近原始形态。

分析《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易经》中的《归妹》、《礼记·效特牲》中的《蜡辞》。

它们不但形式淳朴自然,内容也多是反映远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原始歌谣的主要特征:产生于生产劳动,集体口头创作,语言淳朴、节奏短促,以二言为主,具有诗、乐、舞综合性。

第二节上古神话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神话理论的解释,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更体现了他们争取生存的不屈精神和不懈努力。

2.《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

(二)具有未经雕琢,犹如璞玉一般的原始性。

3.中国神话的分类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可把神话分为三种类型:(一)创世神话。

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人的出现、太阳、月亮、星辰的安排运行等神话。

包括盘古神话、女娲神话等。

(二)英雄神话。

包括英雄的诞生、文化的创造、工具的创造、战胜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神话。

包括羿射十日、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

(三)祖先及部族神话。

包括图腾神话、神的诞生神话、部族神谱构成以及部族神斗争的神话。

包括黄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等等。

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散亡原因:上古神话与周代以来理性文化的主流相抵牾,在流传过程中被史家和思想家有意无意地删削和改造,成为信史——历史化了。

演化:被道教改造,发展为仙话;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思想上,上古神话是植根于先民的劳动与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对我国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艺术上,上古神话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世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

另外,在创作方法上,神话在提供肖像模式的同时,还为后世作家提供了某些故事类型。

(四)思考题1.神话对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一)教学要求掌握《诗经》的文化精神。

(二)知识点提示《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蕴涵的文化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诗经》名称及产生的时代、地域和分类《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作品。

原称《诗》或《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典,称为《诗经》。

《诗经》作品产生地区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及江汉流域。

按音乐的不同特点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风,是乐曲、乐调的意思。

国风是指15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雅,是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王畿之地的音乐,计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计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2.《诗经》的作者、收集、编定和流传《诗经》作者多不可考。

其中民歌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由“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其音律、以闻天子”。

《诗经》有的是文人“献诗”而得。

《诗经》的编定者是太师。

孔子“删诗”说是不可靠的。

秦代焚书之后,汉代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

今存仅“毛诗”一家。

毛诗附有大序、小序,是汉人解诗之作。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大体是歌功颂德之作。

但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讲解分析《大雅·生民》:细致入微的铺叙手法,富有传奇色彩。

2.农事诗这里所说的农事诗主要是指《诗经》中描述农业生产生活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

一般根据它们所描述的内容又可分为农业祭祀诗和农业生活诗。

讲解分析《豳风·七月》。

《七月》反映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展现了周代农业生活的风俗画面。

《周南·芣苢》反映了劳动者愉快的劳动生活。

3.燕飨诗燕飨诗则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

燕飨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是世界文学史中唯一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一组诗歌。

它们不仅真实地展现了周代燕飨活动的场面,而且表现出燕飨活动中那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具有独特的风格。

讲解分析《小雅·鹿鸣》4.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

这些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5.战争徭役诗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

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

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讲解分析《小雅·采薇》:这是一首反映久戍不归、思念家乡的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