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古诗鉴赏之情景关系例析
古诗鉴赏之情景关系例析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有着流芳百世的文学价值。
其中,情景描写是古诗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情景关系,也是古诗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词汇。
本文将从情景关系入手,对古诗鉴赏进行例析。
情景关系,指的是诗中描述的情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情景关系是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形象表现方式。
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人性、伦理道德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是一种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的综合。
下面本文将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浅析情景关系。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作品。
首两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表现了主人公热血、慷慨、豪迈的性格特点。
接下来,苏轼运用情景关系,将主人公和场景巧妙融合,营造出一个生动、亲切的情景。
比如“马蹄疾,人脚轻,情知只今夜,不觉五更钟。
”这两句,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生动地刻画了出行的场景。
在这里,诗人通过马蹄声和人脚声的对比,将狩猎的场景描述得十分真实。
人们在前往出猎的途中,惊扰了静寂的夜晚,令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冒险气息。
这种情景关系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狩猎的乐趣,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达。
此外,苏轼还通过情景关系来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两句,既表现出主人公的豪情壮志,也展现了他远行万里的苦劳。
在这里,诗人成功地通过“功名”和“路程”两个元素,将主人公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景关系的描写,不仅体现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情景关系在古诗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猎场情景、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以及作者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必须善于理解和把握情景关系,才能真正领略古诗的意境与情感的内涵。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精选
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精选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同学们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12题第(2)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
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露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从上面的参考答案可知,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一般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或描述画面;然后点出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会用到“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等鉴赏术语;最后抓住重要意象的特点及关键字眼揣摩诗人的情感。
《春行即兴》三四句中的“自”“空”二字即关键字眼,花自飘零无人管,此中即有诗人的伤心怀抱;好鸟空啼无人赏,则更是一派凄凉!上面这个例子是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整首诗歌的,也有只摘取诗中极富艺术性的诗句加以赏析的情况,如2009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4题的第(2)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
古诗文表现手法——情景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情景关系是诗歌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诗学范畴,情景交融是诗人们表现手法的最高境界之一。
在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中,关于古诗中情景关系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答简析题过程,一旦遇到“情”与“景”表现手法的问题时通常都会回答:情景交融。
同学们以为这就是最稳妥的万能答案,而实际上,情景关系包括很多种类。
0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法也可叫:情由景生或由景及情。
先见景后生情,景乃诗之媒。
诗歌的主人公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打破先前的平静心情,激发出情歌。
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登临高处之后见到一副萧瑟的秋景图:狂风急吹、猿猴哀鸣、江水滔滔、飞鸟四散、秋木凋零。
如此悲凉苍茫的景象,使得诗人不禁联想起自身的境况,“悲秋”、““艰难苦恨”、“潦倒”心中五味陈杂。
02 移情于景移情于景法:是将景物赋予人的感情,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浓烈。
在杜甫的《春望》中,伤感时花朵可以流泪,离别时鸟也会心悸。
这本是人才会有的行为,诗人却将其放在物的身上,这便是移情于景法。
李白的《劳劳亭》也同样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连春风也会在意离别的痛苦,不愿催促柳条发青。
03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法:也可称为由情写景、缘情写景,情感生发于见到景物之情,情乐见乐景,情哀见哀景。
景物不过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衬。
诗人李商隐在《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04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法:也可称为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仔细分析后发现诗人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描写长亭分别的语句:“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 以其景物自身没落、荒远、怀旧、寒凉的情致,与莺莺离别后的情致相通,将莺莺的离愁别绪融化其中。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
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
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
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
另一类是“发愤抒情”。
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
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
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
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精选模板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
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古代文人写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
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
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
另一类是“发愤抒情”。
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
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
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
古典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古典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作者:王桂侠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4期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陆机的《文赋》上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宋玉的《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些都是说见到木叶的黄落,草木的凋零,就引起内心的悲感。
可见,“触景生情”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诗人内心活动的一种兴发感动。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
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关系中国古代诗歌总的来说就是情与景的交集,某样的景触发了某样的情,或者某样的情寄托亦或是融合在了某样的景中。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愚以为,他们的关系如下:一是情与景总是对立或统一的。
二是情的特殊性使得景具有特殊性。
情与景总是对立或统一的。
如,以乐景写乐情,这个情与景是统一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诗人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心情自然是甚好的,在这么好的心情下,当然是“彩云间”和“轻舟”了,既是舟儿轻快亦是心情轻快。
还有“喜柔条于芳春”(《文献》刘勰)揭示了人们喜欢用春天的景象来抒发喜悦愉快的心情。
就像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的轻柔杨柳枝和细嫩柳叶流露出诗人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还有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桃花”、“青箬笠”、“青蓑衣”,从色彩上看就非常的具有春天的气息,洋溢着愉悦的氛围。
作者在这春暖花开之际,于烟波垂钓,既闲适又恬淡,乐景与乐情相统一。
再如,以哀景写哀情,这个情与景也是统一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这是一首赠别诗,门客董大与诗人分别,诗人十分不舍,所以用“千里黄云”、“北风”、“雁”和“雪”这样给人感觉很苍凉的意象来渲染一种不舍的氛围,但同时这些意象又描绘了一会开阔的图景,所以又有一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
这样一说,又有一种以哀景写乐情的意思了,如此一来,就是既对立又统一了。
突然想到这很符合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再像《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细丽无比。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
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
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
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
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
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
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
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黑火药是一种_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________元素(填元素符号)。
(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灼烧时发出绿色光芒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_____(任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5)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混合物 K和S 2Mg+O2点燃2MgO 硫酸铜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燃放后及时清扫洒水、使用环保型烟花等【解析】【详解】(1)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是一种混合物;(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黑火药爆炸时,除二氧化碳、氮气以外的其它产物中一定含K和S;(3)镁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物质氧化镁,2Mg+O2点燃2MgO;(4)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所以可能是硫酸铜等;(5)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燃放后及时清扫洒水、使用环保型烟花。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
情景妙合,神韵天成——古典诗词情景结合方式例说古诗词鉴赏,是多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一直保留的题目,而具体鉴赏古典诗词时,常常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
”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情与景巧妙结合,从而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之作不乏其例,但仔细品味,机杼各异,异彩纷呈。
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将自己要抒发的主观情志含吐不露地融入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之中,使无形之情因之可见,无情之景因之可思。
如: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中描绘的画面是:阳光普照,四野青绿;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紫燕春归,衔泥垒巢;鸳鸯出水,沐浴阳光。
这幅画面反映了诗人在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诗人笔下明净绚丽之景、悠然自适的物态同诗人欢愉安适的心情契合相印。
全诗写景不及人,但字里行间隐然有一诗人在,在每一个物象中都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萌动。
读之非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远,耐人寻味。
二、离情入景离情入景,指诗人在“情不可尽”之时,并不矫作吐露,而是借助联想、想象之法移情于景,使情感得到升华。
如: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这首乡愁诗的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一个“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那种落叶飘、秋霜落、清枫凋的景色正好可以衬托诗人处身战乱、漂泊异乡、居无定所的痛苦。
“万里归心对明月”移归思之情于皎皎明月,见不尽之情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戚,有愁多梦不成的凄苦,有硝烟未熄的幽怨,可谓愁肠百结,动人肺腑。
这种情与景的结合若即若离,似脱实粘,有绝处生姿、淡雅含蓄之妙。
三、情景互生情景互生,亦称为“情景互藏”,即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诗人笔下“景语即是情语,情语亦即景语”(王国维),从而构成一种物我难辨、自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古代文学中的情景运用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情景使用探讨现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均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融入作者自身的感受及思想而产生的。
同时在古代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写作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内对特定的事物突发感慨完成写作的。
由此可见,在古代文学创作中,情景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讲,古代文学包括了欧州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种,欧州古代文学主要包括了罗马古代文学和希腊古代文学。
而中国古代文学从时间来看能够大致分为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文学。
在所有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唐宋两代的文学作品最被人所熟知和使用。
二、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最早始于先秦作家们的作品,例如:孔子的《论语》,墨子的《春秋》,孙子的《孙子兵法》,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南华经》《逍遥游》,荀子的《荀子》32篇、《劝学》《天论》,韩非的《韩非子》《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列子的《列子》,屈原的《九歌》《九章》《天问》等。
随着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演变,至唐宋期间,古代文学主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于世,例如李白、杜甫两人就被当时民间诗人称为“诗仙”和“诗圣”。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处于昌盛时期。
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多半以抒情为主,即使是叙述事实的文学作品,其中都不乏带有抒情的意味。
例如:陆机所写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中,对所处的情景实行了描写,并抒发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及感受。
又如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中写道“狂风吹我心,西桂感阳树”不但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还抒发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所以能够说,古代文学在写作时常常融入作者对一切事物的发自内心的感受,也就是说,由所看到的景物联想到一些潜在的环境感受,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另外,古代文学中以感受来抒发情怀的文学创作方式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文学创作方式。
另外,我国古代文学在情景创作中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乡土情怀,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不难发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故乡的思念情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如何理解古诗中的情景交融
如何理解古诗中的情景交融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在古诗的世界里,情景交融是一种常见且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将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要理解古诗中的情景交融,首先得明白“情”与“景”各自的含义。
“情”,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包括喜怒哀乐、忧愁思念、壮志豪情等等。
而“景”,则是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社会场景或者生活画面。
在古诗中,情与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当诗人心情愉悦时,眼中的景色往往也显得格外美好和生机勃勃。
比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在温暖的春日里,江山秀丽多姿,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芬芳。
这种明媚的景色,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反之,当诗人心情苦闷时,周围的景色也可能变得萧瑟凄凉。
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通过一系列衰败、孤寂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以景衬情,通过描绘优美的景色来衬托欢乐的心情,或者用凄清的景致来映衬悲伤的情绪。
有的是触景生情,诗人因看到某种景象而引发内心的情感波动。
比如王维在山中行走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眼前的自然景象让他心生悠然闲适之情。
还有的是情景交融共生,情与景相互交织,难以区分彼此。
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投射到花鸟之上,使花也落泪,鸟也惊心,情景浑然一体。
情景交融之所以能让古诗具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当我们读到那些与景交融的真情实感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种共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千百年前诗人的情感在我们心中得以延续。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的明月洒下的清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
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作者:————————————————————————————————日期: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中学语文论文情景互融,相得益彰——浅谈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陈静乐定良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可以看出,景与情相依相成,不可分离。
古代诗歌是这样,现当代诗歌也是这样。
现以中国古代诗歌为例简略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从景与情外在结构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内在联系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接下来笔者就试着从两个大的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情、景的外在结构关系触景生情(先景后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触景生情。
其特点是先见景后抒情。
例如,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
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古代文学中,作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
首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常常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花草树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大观园的美丽景色。
例如,他写道:“一帘幽梦,醉相思,残月新。
旧时玉兔,应犹在,夜夜金风。
窗前飞到枕边来,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中,感受到其中的宁静与美丽。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通过景色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还常常通过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来表达。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通过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描写,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孙悟空虽然是一个猴子,但他的形象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表现得非常丰富。
例如,当他被囚禁在火焰山时,他的心情是如此的悲伤和无奈。
吴承恩写道:“他把头扭向一边,泪如泉涌,双手攥住铁链,用力一扯,把铁链扯得稀烂。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孙悟空的痛苦和无助,产生共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还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达。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的描写,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
贾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对美丽事物的追求和对世俗的厌倦成为了他内心的矛盾。
曹雪芹写道:“宝玉自幼聪明,天资过人,又生得质本洁来,自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对贾宝玉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对他的同情和思考。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与写景描写是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作家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种意境与写景描写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景物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
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
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
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
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
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
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
另一类是“发愤抒情”。
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
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
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
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
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
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一小石潭,这里潭水空明澄澈,游鱼悬浮,宛如翱翔于空中,四周“青树翠蔓,藤萝摇缀,参差披拂”,俨然一幅人间仙境,作者惊喜之情可想而知,所以“似与游者相乐”,鱼乐,游人更乐。
然而,这里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融情于景,写出了另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被放逐的凄苦和怨愤抑郁的心情。
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在文中。
同是一景,情感却在发生着变化。
同样如此的还如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半阕三句讲眼前凄凉而以“红、匆、风”为韵,下半阕头两语忽然一转,回忆美好的昔日,香软绝伦而改用“泪”和“醉”为韵,是情随景变而韵随情变,韵的变化突出了情景的变化;跟着,“几时重”之后接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作结,复归原韵,也就复归于更加深沉的伤痛①。
情感的跌宕起伏可见一斑。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诗描写了辋川秋日傍晚的幽雅风景以及与友人共得隐居之乐的心情。
首联写山中秋景,寒山转翠。
秋水缓流。
表现出秋天里淡散之意。
次联写人,站立门外,临风听蝉,于闲散中体现了孤独的思绪。
第写村景,渡口落日,炊烟初起,又表现了人间生活的暖意与活力。
日圆烟直,线条分明,极具空间感。
最后叙事。
诗人正在静赏这幅图景时,老朋友又喝醉了,学着古代的狂士在自己的居处前唱起来。
这则一改上文中静意与孤独感,基调在“醉”与“歌”中上扬起来②。
这同样也是抒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陶醉。
诗中将写景与写人交替安排,写出了情随景变的过程。
至于不同景物引发人的不同情感,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情无定位,感触而兴”③。
杏花绽开时让人联想到春意盎然,心情自然好了很多。
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沐春光,显活力。
相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便是此景寓情的代表。
黄昏夕阳则竟能借寓作者英雄迟暮,好景难就,悲凉凄苦之情。
从而道出“夕阳无限好”的赞美之句,也不由地派生出“只是近黄昏”的下句,足见黄昏、夕阳给人带来无限的感慨。
从唐诗宋词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多样景物所带来的多样情感的震颤。
“情景相触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④。
“诗仙”李白高兴时高唱“东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心烦时低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美景他可以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面对离别他可以写“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独坐时他有时悠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时愤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情随景变,变幻多姿,捉摸不定。
这种丰富的情感是前人所没有的。
“诗圣”杜甫对祖国赤诚一篇。
面对“安史之乱”,他哀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他高歌“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作为丈夫,他在外时刻思念自己的妻子,“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作为父亲,他对儿女无时不有牵挂之情,“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作为“人民诗人”,他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为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感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作为不得意的读书人,他感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样的情形在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李贺、杜牧等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词家多以景寓情。
宋词继续保持着饱满的情感。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等这样的高官既能够在官场中应对自如,也能够写出情感丰富的词作,比如《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化·庭院深深深几许》、《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些词作既有细腻婉约,又有豪迈奔放。
尤其是苏轼,在他的词作中有时“大江东去,浪淘尽”,有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时“老夫聊发少年狂”,有时“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时“簌簌衣巾落枣花”,有时“莫听穿林打叶声”。
就是“浪子”词人柳永也不仅仅写与妓女的浪漫情怀,有时也写一写其他方面的词作,如他的《望海潮》,其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惹得金主完颜亮羡慕钱塘繁华,加强了他要侵吞南宋之心⑤。
就连女词人李清照既有清纯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来嗅”,也有浓愁不可化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甚至有境界开阔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魏晋以来人格中的饱满情感甚至使宋人的做任何事都不免带有感情色彩。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岳武穆就背负着沉重的情感的包袱。
正是他那沉重的情感使他抱定“精忠报国”之志。
首先是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他的母亲对他抱有报国的信念,故而在他的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这使岳飞走上从戎之路并立志贡献一生。
其次,他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使他立下“直捣黄龙”壮志,“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最后他对皇上的忠诚的情感使他屈死风波亭上,留下令后人永远怀念的悲剧。
即便如此铁骨铮铮的英雄人物还写过肝肠寸断的词作《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饶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⑥这是前人不多见的。
景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无私恩赐,却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显得别具灵性,因此景在人的眼中、心中是活的,甚至因人的主观意识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景随情生”。
文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⑦,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
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
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脍炙人口。
杜诗的《月夜》却描绘的是一幅月圆人不圆的画面;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也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常人眼中,百花争艳、百鸟朝鸣,这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此时的花、鸟再也不能让作者快乐抒情。
被安史叛军占领动摇的长安城,荒凉、凄惨、破败不堪,忧国忧民的作者仿佛看到花开也在感叹时事而流泪,鸟鸣也在为他们的离别而惊心。
这样的景,也只有这样的情感之下才能出现;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
陶渊明隐居田园了无牵挂,才能做作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之佳句。
而李清照则思夫心切,同是赏菊,却只能感叹“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于菊花盛开的秋季,古人亦有不同之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出古人悲秋之心,中国古代悲秋之名篇,最早当推宋玉的《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人描绘悲凉的秋景,借此抒发的是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的情怀⑧。
被誉为“鬼才”的唐代诗人李贺,也有“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怜香魄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的名篇。
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声音,使人惊心动魄。
时光流逝,壮志难酬,诗人抒发了苦无知已的寂寞,哀叹之情溢于言表。
时逢盛唐,曾深受玄宗器重的诗人苏,也有过“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汾上惊秋》)的感叹与哀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有《秋声赋》之佳作,对无形的秋声,描绘得形象而生动。
对秋景之萧飒,极尽渲染之能事。
作者对秋的悲凉感叹实则是对现实的牢骚。
但一反悲秋之传统题材的也不乏其人。
刘禹锡一扫文人悲秋之感,吟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佳句,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李白也曾说过:“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声》也十分出色。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
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
”(《秋声》)可谓别开生面。
诗人身处逆境而不因秋景之萧条而悲观失望,他在南渡之后仍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虽屡遭灭贼无期报国无望之惨痛煎熬,却时刻不忘“喜闻秋声”,终于盼到了“沙场秋点兵”的那一刻,诗人可以身先士卒以报国耻了!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情怀,这是一种能唤醒人们奋发图强、力争向上的力量,我们不难领悟出其中的特殊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