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医检验研究生毕业考试复习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医学检验系毕业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质谱分析

生物质谱分析是以质谱分析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苷酸和糖类等的分子量,并提供分子结构信息。对存在于生命复杂体系中的微量或痕量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一般的方法有:电喷雾电离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离子喷雾电离质谱,大气压电离质谱。

2.ANA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抗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2)斑点型;(3)周边型;(4)核仁型;(5)着丝点型。

3. 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测定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一个参数,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它是以红细胞直方图定点的高度定为100%,自下而上高度为20%时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常用于贫血的分类和诊断。比血涂片上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客观、准确。

4.Acute phase reaction protein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感染、肿瘤等,AAT、AAG、Hp、Cp、CR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4、C3、纤维蛋白原等,这些血浆蛋白浓度显著升高或升高;而血浆PA、ALB、TRF则出现相应的下降,这些血浆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这一现象可称为急性时相反应。

5.线索细胞

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阴道加特纳菌所致,在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可见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少量脓细胞及无数成簇的小杆菌群集或吸附于上皮细胞表面,使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细胞部分溶解,周边见大量加特纳菌,即为线索细胞,为诊断阴道加特纳菌感染的重要指标。

6.高敏C反应蛋白

是血浆中的一种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 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由于健康人体内的CRP水平通常小于3mg/L,因此筛查要使用高敏感的检测方法,准确检测低浓度C反应蛋白,提高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来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用超敏方法测得的CRP

成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7.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均匀、随机分布的紫黑色或深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含毒性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越大,感染、中毒情况越严重。

8.循环DNA

循环DNA是一种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存在于血液(血清或血浆)、滑膜液和脑脊液等体液中,其主要是由单链或双链DNA以及单链与双链DNA的混合物组成,以DNA-蛋白质复合物或游离DNA两种形式存在。循环血游离DNA的检测及其生物学指标的研究,将有可能为临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跟踪随访等提供一系列方便、快捷、特异、无创或微创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

9.ELISPOT

ELISPOT-酶联免疫斑点法,是以微孔膜作为固相的酶免疫测定方法。它是以NC膜为固相载体,将抗原或抗体预先结合到NC膜上,受检样品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膜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固相载体上酶标抗原或抗体被结合量即与标本中待检抗体或抗原的量成一定比例,加入能形成不溶有色产物的酶底物溶液,底物被催化成有色的沉淀物,可使NC膜染色,阳性者即可在膜上出现肉眼可见的有色斑点。优点是NC膜吸附蛋白力强,灵敏度较普通ELISA高6-8倍,试剂较ELISA节约10倍左右,操作简单,结果可长期保存

10.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以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RBC数之比来判断,分为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和增生极度减低五级。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骨髓中有核细胞的多少可以反映出骨髓增生程度。

11.诊断特异性

指某个项目在某疾病以外的人群中的真阴性率或百分比,TP=真阳性FN=假阴性FP=假阳性TN=真阴性诊断特异性SP%=TN/(FP+TN) *100%。诊断特异性高时,确诊患某疾病的概率大,可以防止误诊,但由于其敏感性较低,结果漏诊率较高。

12.Auer’s body

棒状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浆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浆中较为多见,呈粗短棒状,常见为1~2条;在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M3型)中则可见数条至数十条,有些呈束状,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则不出现棒状小体。故棒状小体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以及白血病细胞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流动相与固定相都是液体的色谱法,称为液-液分配色谱法。按照固定相与流动相的极性差别,可把液-液色谱分配法分为正相(NP)与反相(RP)色谱分配法两类。

(1) 正相色谱分配谱法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的液-液色谱法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固定相载体上涂布的是极性固定液,流动相是非极性溶剂。在作正相洗脱时,样品中极性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大的组分后出柱。这是因为极性小的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小,容量因子小的缘故。

(2) 反相色谱分配法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色谱分配法称为反相色谱分配法。固定相载体上涂布的是非极性或弱极性固定液,流动相是极性溶剂。在作反相洗脱时,样品中极性大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组分后出柱,与正相洗脱正好相反,是得名反相色谱法的又一原因。由于反相洗脱固定液更易流失,物理涂渍的液-液色谱固定相已失去应用的价值,已完全被化学键合相所取代。

2、试述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细胞体积和计数的原理。

(一)电阻抗原理: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的性质,以等渗电解质溶液中悬浮细胞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为基础。将小孔管放进细胞悬液中,在接通电源后,小孔两侧产生稳定的电流,当被稀释的血细胞悬液在负压的吸引下穿过小孔时,会引起通过微孔的恒定电流发生变化,该瞬间的电阻变化所产生的脉冲信号大小与细胞体积的大小成正比,脉冲信号数量代表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放大鉴别后被累加记录下来。因此在计数细胞的同时,每一个细胞的体积也被同时测量出来。测定白细胞的微孔孔径常为100μm,测定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微孔孔径常在50~70μm 之间。

(二)光学式原理:也叫光散射式细胞计数。血液被稀释后,让悬浮在稀释液中的细胞排成单列顺序通过一个流通检测器,这时,细胞处于一束狭窄的聚焦光路中,每个血细胞穿过时,就会阻断一次光束,一定数量的细胞不断地打断光束,使检测器检出单位时间内光线阻断的次数,从而计算出细胞的数量。光散射法还可依据每个细胞通过时所产生的散射角度来判断每个细胞的体积和形态等特征。从而进行白细胞分类。

3、请对尿蛋白定性实验中的三种方法(试带法、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进行方法学评价。

1) 试带法:

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本法对清蛋白较敏感,对球蛋白不敏感,仅为清蛋白的1/100~1/50,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本周蛋白基本不反应。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大量应用青霉素时,可产生假阴性。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 加热乙酸法

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能同时检出清蛋白及球蛋白尿,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0.15g/L 左右。但因结果准确,常作为确证实验。

3) 磺基水杨酸法

又称磺柳酸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达0.05~0.1g/L,与清蛋白、球蛋白和本周蛋白等均能发生反应,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作为干化学法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被NCCLS作为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强碱性尿可出现假阴性,有机碘造影剂、超大剂量青霉素及尿液中含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可呈假阳性。

4、请写出临床中对蛋白尿的检查步骤及病因筛查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