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

合集下载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哪里,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举一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绿色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又该如何分类以及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带一些同学经常吃过或是经常见到的植物到教室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把握课堂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而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并归纳出与人类的关系。

另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为重要。

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验、观察、查阅资料、讨论、质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

由静变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收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收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绿色植物,向学生介绍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万种。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3.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组织发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讲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分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增强对这类植物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分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3. 分类卡片,用于实践环节的学生分类活动。

2.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3)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2、教学难点: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安化县风景视频,在感受家乡青山绿水之美中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乡,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51%,这其中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山中的三种植物,同学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认识它们呢?(教师依次展示植物,并板书课题)引出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认真观察,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个生物学家,面对这截然不同的三类植物,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呢?(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向: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代表植物等。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藻类苔藓蕨类形态结构(根、茎、叶)4、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同学们的观察仔细而认真,那么,我们的观察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书中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的描写,并填写在表格中。

6、拓展。

(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三种代表植物,并完成它们的结构示意图)海带(藻类)葫芦藓(苔藓)肾蕨(蕨类)三、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1、了解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让我们再来完成植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生活环境形态结构有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无根、茎、叶。

有茎、叶。

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根是假根。

植株较高大,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ut the hard part is to put it into action and stick to it to the en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1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这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几种绿色植物。

介绍三种植物展示三种植物的图片,让学自由讨论,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列出比较三种植物的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图片作出判断,初步了解三种植物的不同点练习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

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

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呢?4、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总结:这三种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人类再无视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们的家园受到破坏。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展示图片】珠线的圆形孢蒴,金发藓的孢蒴和丛藓的圆柱状孢蒴。
知识拓展,加深对孢子及孢蒴的认识。
【提出问题】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具有哪些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P75内容。
【强调】苔藓植物能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总结】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表达交流。
认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要高大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比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对比学习的学习方法。
【展示图片】以革叶耳蕨和铁线蕨为例,介绍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强调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的茎一般都是根状茎,生长在地下。同时在蕨类植物中有了专门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
环节三
讲授新课:
苔藓植物
【提出问题】展示袁牧的《苔》,请同学们思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苔”指的是哪种植物?
学科融合,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4内容,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发现苔藓植物?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回答。
【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苔藓植物。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苔藓植物一般都比较矮小,这是为什么呢?
【提出问题】输导组织对于蕨类植物的生活和生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
认同输导组织对于陆生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展示图片】在蕨类植物的叶背面我们通常能看到许多褐色的斑块突起,这些斑块是由蕨类植物孢子囊群构成的。孢子囊中含有许多孢子,蕨类植物同样也是靠孢子来进行繁殖的。
【提出问题】蕨类植物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P77内容,表达交流。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关注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观察,学会观察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和观察,特别是观察这些植物的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3.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自主探究及互相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1)课前带领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到学校附近采集含有衣藻和水绵的河水或池水,准备海带和紫菜(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集新鲜的)。

(2)寻找生长有苔藓植物或蕨类植物的区域,如蕨类植物一时难找到可用盆栽蕨类。

(3)实物投影仪,从生物实验室借放大镜,普通光学显微镜、模型,投影片。

(4)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生态图、录像,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录像资料,其他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1)生物课外小组同学随老师外出采集衣藻和水绵,采集后其他同学一同保管备用,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

(3)复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生物圈中到处都有绿色植物。

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

”同时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各种花卉及其生活环境)。

师:你认识图片中的哪些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呢?生:积极观察并讨论回答:它们在形态上有许多不同。

比如有的有明显的根、茎、叶,有的却没有或不明显。

生: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淡水中。

生:还有的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师:很好。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讲授新课]一、探究藻类植物师:“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多么美的意境啊。

春天来了。

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呢?春天气温升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这些绿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荡漾着绿波。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于上述的现象?生:我家的鱼缸如果长时间不换水就会长出绿色的毛茸茸的东西。

这些东西也是藻类吗?师:对。

完全正确。

看来这位同学平常观察的非常认真。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些藻类?生:海带、紫菜。

生:褐藻,还有营养的螺旋藻。

师:非常好!藻类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生:生活在水中。

师: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陆地的阴湿处,关于藻类植物大家还想知道点什么?生:大多数的藻类植物终生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生:藻类植物的形态与其他的陆生植物有什么区别吗?生: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师:大家提的问题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仔细观察。

并寻找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绵的临时装片,并将课前准备的海带、紫菜等分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提问: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生:观察、讨论后回答: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师:非常正确。

这种结构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专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师: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那么,藻类越多越好吗?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赤潮、水华现象就是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

师:是的,由于单细胞藻类的生长周期较短,藻类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会死亡。

就会造成遗体在水中堆积。

产生许多有毒的物质,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等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这种现象发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

关于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你还知道哪些?同学们可以课后收集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二、探究苔藓植物师:根据平日的观察,谈谈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相比,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吗?生:在潮湿的地方。

生:在墙根下,在水池旁。

师:对。

苔藓植物分布极广,它们广泛分布在森林、沼泽和其他阴湿的地方,在适宜的环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长,请大家课后采集葫芦藓,并认真的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藻类植物,并且知道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苔藓植物的结构。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采集到的葫芦藓。

如果没有采集到请同学们到老师这来领取材料和用具。

[讲授新课]师: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

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

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师: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探究蕨类植物师:多媒体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生:观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两类植物都是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呢?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

并给予适当的启发、指导:铁线蕨的茎长在哪里?取一片小叶,对光观察叶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探究及讨论交流,得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部分,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师:蕨类植物的根里也有输导组织,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类植物的根、茎、叶中还有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

生:蕨类植物是怎样繁殖的呢?师:将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标本发给学生。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单细胞藻类是进行繁殖。

多细胞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

师:展示多媒体(有关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与人类关系的图片,以及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

让学生总结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师:现在的蕨类植物还会形成大片的森林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气候条件与2亿年前相比,要寒冷干旱得多。

经过漫长的进化,有了一类更加适应陆上生活的植物,就是种子植物。

它们已成为陆上植物的主宰。

[巩固练习]1.没有茎叶分化,植物体只有扁平叶状体的苔藓植物是A.葫芦藓B.地钱C.墙藓D.满江红答案:B2.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是A.向阳干燥B.背阴干燥C.背阴潮湿D.淡水或海水答案:C3.苔藓植物中,起固着作用的结构是A.根B.根状物C.假根D.不定根答案:C4.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是A.消除污染B.提供氧气C.保持水土D.分解尸体答案:B5.水绵呈绿色,是因为它的细胞里有__________状的__________。

答案:带叶绿体6.紫菜的营养方式属于__________,因为紫菜细胞含有__________,能进行__________作用。

答案:光合自养光合色素光合7.水绵细胞结构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写出图中各部分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编号是__________,具有大量遗传物质的结构编号是__________,起到支持保护作用的结构编号是__________。

(3)该生物是藻类植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壁叶绿体细胞质细胞核液泡(2)B D A(3)生活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能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8.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是:都只有________________,有的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的环境里,靠__________繁殖后代。

答案:短而细的假根茎叶扁平的叶状体背阴潮湿孢子9.生活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高大木本蕨类植物,由于__________的变化,它们的遗体随地表运动,被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变成了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