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区分比较各种绿色植物的要点在哪里,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举一些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身边的绿色植物。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绿色植物有一定的了解,但绿色植物种类如此之多,又该如何分类以及它们具体又有什么作用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得非常密切,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带一些同学经常吃过或是经常见到的植物到教室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把握课堂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亲自对三种植物的观察,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探讨、交流、促进探索、创新、合作精神的养成,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并意识到合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
(3)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而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并归纳出与人类的关系。
另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为重要。
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加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样绿色植物的情感。
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验、观察、查阅资料、讨论、质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
由静变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收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收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绿色植物,向学生介绍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万种。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3.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组织发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讲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分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增强对这类植物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分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3. 分类卡片,用于实践环节的学生分类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2.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3.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4.掌握研究植物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
2.延伸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户外实践,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拍摄照片并记录观察过程。
-让学生尝试在家中培养藻类、苔藓或蕨类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撰写观察日记。
3.创新性作业: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一系列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
2.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2、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有关资料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和结合信息得到正确的结论。
(3)通过观察、类比、推理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三种植物的外形特征,归纳、比较三种植物的异同点。
2、教学难点:对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不同绿色植物的理解。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关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安化县风景视频,在感受家乡青山绿水之美中导入新课。
我们的家乡,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51%,这其中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山中的三种植物,同学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认识它们呢?(教师依次展示植物,并板书课题)引出课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二、认真观察,合作探究。
1、如果你是一个生物学家,面对这截然不同的三类植物,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探究呢?(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向: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代表植物等。
)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藻类苔藓蕨类形态结构(根、茎、叶)4、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同学们的观察仔细而认真,那么,我们的观察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到书中对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的描写,并填写在表格中。
6、拓展。
(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三种代表植物,并完成它们的结构示意图)海带(藻类)葫芦藓(苔藓)肾蕨(蕨类)三、自主学习,填写表格。
1、了解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让我们再来完成植物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生活环境形态结构有单细胞和多细胞藻类,无根、茎、叶。
有茎、叶。
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根是假根。
植株较高大,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课设计一、教材剖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的内容。
在教课中,教师不要过多地介绍三类植物的形态特色,而应着重从学生的生活实质出发,让学生认识这三类植物的不一样特色及生活环境,并概括出与人类的关系。
此外,教师最好课前准备好三类植物的实物,以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城镇的学生尤其重要。
常有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教材中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的,在教课中教师可灵巧安排,如利用半节课的时间率领学生走出讲堂,认识一下校园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这样成效可能会更好。
总之,这些做法目的是增添学生对这些植物感性认识,培育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各种绿色植物的感情。
有了感性认识,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踊跃性自然会提升。
二、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概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色。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经过自主研究、着手察看,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经过对照察看、独立思虑、资料剖析,合作研究,进一步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和剖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感情目标:认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看法;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计情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四、教法设计:( 1)研究式教课法:经过设置实验、察看、查阅资料、议论、怀疑、释疑等多种探究活动,指引学生主动解决所碰到的问题,让学生领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对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2)直观教课法:利用实物并借助多媒体等电化教课设施,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藻类和苔藓植物的有关知识。
由静改动,调换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成效。
五、学法指导:(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本,采集藻类、苔藓的各种资料,能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 2)经过采集所需实物和资料,合作实验,锻炼学生疏工协作的能力。
六、教课程一情境,入新教通学生展现大自然中的各种色植物,向学生介生物圈中的色植物大有 30 万种。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ut the hard part is to put it into action and stick to it to the en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1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这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几种绿色植物。
介绍三种植物展示三种植物的图片,让学自由讨论,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列出比较三种植物的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图片作出判断,初步了解三种植物的不同点练习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
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
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呢?4、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总结:这三种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人类再无视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们的家园受到破坏。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增加对这些植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
教师: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
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
)
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
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
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
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
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
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展示
CA1课件或录像,创设问题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并可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并对探究加以指导。
创设问题的情景。
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进行适当的点拨、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总结、教师适当予以补充。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可根据意境,配以彩色板画。
指导学生观察板图及课本插图,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并可参与小组讨论。
鼓励展开充分的想像,各抒己见。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并板书。
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特征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
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看CAI课件、录像,展示学生要观察的实物,鼓励自主探究,鼓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点拨、巡视、指导,共同总结藻类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2.形态结构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
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
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
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CAI展示有关的图片、实物、标本,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完善探究方案,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提示。
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比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得出结论。
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主动参与课外实践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情感。
知识回顾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