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这愁还
真的难于处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有形的麻丝和无形的愁绪有以下相似点:1、柔绵;2、细长;3、难于理清;4、难于割断。因此十分贴切,妙不可言,巧夺天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只能心领神会,不可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欲说还休”般的言未尽、意无穷之感受。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
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估计应该是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