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合集下载

《相见欢》全诗赏析

《相见欢》全诗赏析

《相见欢》全诗赏析[出自]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

《相见欢》诗词鉴赏《相见欢》诗词鉴赏(通用6篇)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相见欢》诗词鉴赏篇1【作者】:李煜——《相见欢》【内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此词的词牌亦有作"乌夜啼"。

谢:凋谢。

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

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

"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

"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导读: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诗词赏析

相见欢李煜诗词赏析

相见欢李煜诗词赏析
《相见欢》是李煜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儿如钩。

深院里长着寂寞的梧桐,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梳理却又乱了的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赏析】
以“无言”起首,寂寞孤独感醒人眼目,再加以“独”字强调之,非孤独寂寞至极者难以道出。

孤独者偏欲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也。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关照上文之“无言独上”,总是宇宙之内,只我一人而已之意,并以“寂寞”提领下片之意象:深院中的梧桐,深院中关锁的清秋,“梧桐”、“深院”为实,“清秋”为虚,虚实相映,实以象之,虚以广之,正见一切言外之象也。

下片写心境,写离愁,写上片反复强调了的寂寞感、悲哀感。

人类的感受是抽象的,特别是一种心绪的感受,很难道出。

词人将这种抽象化为具象的丝缕,纷乱如麻,剪也剪不断,欲要梳理好却又霍然散乱。

这是以具象说抽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人类的某一种感受来说另一种感味,并且说这种离愁的感受,是不同于人们已经表述过的能够以词汇表达出的滋味,譬如酸、甜、苦、辣、咸、淡等等,也不同于疼、痒、麻、胀等的生理感受,词人指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

这是以抽象说抽象。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

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李煜( 937 —978 ) ,公元961 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李煜精书法、⼯绘画、通⾳律,诗⽂均有⼀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奈朝来寒⾬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时重。

⾃是⼈⽣长恨⽔长东。

(相留⼀作:留⼈) 【译⽂】 姹紫嫣红的花⼉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可奈何啊,花⼉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昼夜摧残呢? 着⾬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的胭脂泪。

花⼉和怜花⼈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从来就是令⼈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不休不⽌,永⽆尽头。

【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

⼜名“乌夜啼”“秋夜⽉”“上西楼”。

三⼗六字,上⽚三平韵,下⽚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奈朝来寒⾬:⼀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的眼泪,⼥⼦脸上搽有胭脂,泪⽔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故云。

在这⾥,胭脂是指林花着⾬的鲜艳颜⾊,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本作“留⼈醉”。

⼏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令,况且明⽩如话,不待讲析,⾃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这些在他都⽆意为之;所凭的只是⼀⽚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只是随⼿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奈朝来寒⾬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时许?春去太匆匆。

⽆奈啊,娇艳的花⼉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谢了”,⽽且是“太匆匆”,多么令⼈惋惜感叹!以“春红”⼆字代花,乃⾄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之笔。

作者以花⽐喻⼀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的美好⽣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李煜唐诗《相见欢》

李煜唐诗《相见欢》

李煜唐诗《相见欢》李煜唐诗《相见欢》《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煜唐诗《相见欢》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释】⑴谢:凋谢。

春红:春天的花朵。

⑵匆匆:一作忽忽。

⑶无奈,作常恨。

寒雨:一作寒重。

晚:一作晓。

⑷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胭脂,一作臙脂,又作燕支。

⑸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意为令人陶醉。

留,遗留,给以。

醉,心醉。

⑹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⑺自是:自然是,必然是。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这些自属有目共见。

但如以为他这“随手”就是任意“胡来”,文学创作都是以此为“擅场”,那自然也是一个笑话。

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晓毕竟是何林何花,继而说是“谢了春红”,乃知是春林之红花,——而此春林红花事,已经凋谢。

可见这所谓“随手”“直写”,正不啻书家之“一波三过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饰”,意欲成“文”,诚梦呓之言也。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篇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4、西楼:指西边的楼。

5、般:一种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

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

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

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

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

“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

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李煜(五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

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李煜被俘之后。

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

他给金陵(今江苏南京)旧宫人的信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

赏析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

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

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点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

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

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

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

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相见欢》词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相见欢》词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相见欢》词赏析
引言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宣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其深情的词作而闻名,其中《相见欢》更是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李煜的这首词进行赏析,剖析其主题、艺术特点和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

词的背景及主题
《相见欢》是李煜在他流亡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词。

该词描绘了他离别心仪佳人、思念之情以及对幸福重逢的企盼。

艺术特点
1.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词中运用了抑扬格和顿挫格等手法来构建激动人心的
节奏感,营造出内心纷乱思绪交织的氛围。

2.深入抒发内心情感: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传达作者内心复
杂而强烈的爱恋之情。

3.对比与转折:通过对比描写离别与相见的情景,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对比和
转折,凸显离愁别绪中的苦涩与期盼。

表达方式
1.深情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生动的形象描写,表达作者深深地思
念和向往心爱之人。

2.色彩辞藻娓娓道来:通过运用大量色彩绚丽、旖旎多姿的辞藻,为词赋予
了浓厚的画意,增强了读者对情景的感受力。

结论
《相见欢》这首词体现了李煜非凡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以真挚而激情澎湃的笔触表达了对幸福相见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流亡时期内心深处满怀哀愁与苦恋之情。

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李煜及他所经历过的动荡纷扰岁月中那份切肤之痛与柔软之情。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注】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李煜的人物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相见欢诗句赏析

相见欢诗句赏析

相见欢诗句赏析原文:《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衍生注释:1. “相见欢”: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2. “无言独上西楼”: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3. “月如钩”:月亮像钩子一样,描绘出新月的形状。

4.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锁”字用得极妙,将秋色与庭院联系起来,仿佛是庭院锁住了这一片清冷的秋意。

5.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正是亡国之苦的离愁别绪。

把无形的愁绪比作有形的丝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绪的纷繁杂乱。

6.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与一般的愁不同,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

二、赏析:这首词真的是太绝了!李煜一个人默默无言地登上西楼,多孤单呐。

你看那月亮像钩子一样挂在天上,这画面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深院里的梧桐也是孤零零的,整个院子都被清冷的秋意笼罩着,就像被锁住了一样。

这几句就把那种孤独寂寞的氛围渲染得超级浓烈。

而说到愁,他把愁比作丝线,说这愁啊剪不断理还乱。

哎呀,这得多愁啊!一般的愁就已经让人难受了,他这还不是一般的愁,是亡国之愁,这种滋味他都没法用言语表达,只能说在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这就像心里塞了一团乱麻,想解开解不开,想扔掉又扔不掉,真让人揪心。

三、作者介绍: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他在政治上没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

他的词写得特别好,前期的词多写宫廷生活的奢华享乐,后期呢,因为国家灭亡,词风就转为悲叹身世和亡国之痛。

他的词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闹别扭了,那种感觉就像李煜词里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我心里有好多委屈和不满,想要跟朋友说清楚,可是又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一个人在小花园里散步,看着弯弯的月亮,突然就想起李煜独自上西楼的画面,我感觉自己就像他一样孤独寂寞,这友情里的愁绪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崔益林相见欢①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见欢又名“乌夜啼”,词牌名。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李煜,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婉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

《相见欢》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翻译及赏析《相见欢》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是李煜的作品,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翻译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怎样也剪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乡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

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

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

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

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

这愁还
真的难于处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

有形的麻丝和无形的愁绪有以下相似点:1、柔绵;2、细长;3、难于理清;4、难于割断。

因此十分贴切,妙不可言,巧夺天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只能心领神会,不可言表。

让读者读来大有“欲说还休”般的言未尽、意无穷之感受。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
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估计应该是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