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译文注释及赏析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创作背景在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第一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儿如钩。
深院里长着寂寞的梧桐,锁着寂寞的清秋。
那剪不断梳理却又乱了的是离愁。
唉!是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赏析】
以“无言”起首,寂寞孤独感醒人眼目,再加以“独”字强调之,非孤独寂寞至极者难以道出。
孤独者偏欲登楼,正因伤心人别有怀抱,不可与人者,只可面对自然也。
“月如钩”三字如画,背景为一片明朗的夜空,正与词人之心互为观照也。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寂寞”关照上文之“无言独上”,总是宇宙之内,只我一人而已之意,并以“寂寞”提领下片之意象:深院中的梧桐,深院中关锁的清秋,“梧桐”、“深院”为实,“清秋”为虚,虚实相映,实以象之,虚以广之,正见一切言外之象也。
下片写心境,写离愁,写上片反复强调了的寂寞感、悲哀感。
人类的感受是抽象的,特别是一种心绪的感受,很难道出。
词人将这种抽象化为具象的丝缕,纷乱如麻,剪也剪不断,欲要梳理好却又霍然散乱。
这是以具象说抽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则是以人类的某一种感受来说另一种感味,并且说这种离愁的感受,是不同于人们已经表述过的能够以词汇表达出的滋味,譬如酸、甜、苦、辣、咸、淡等等,也不同于疼、痒、麻、胀等的生理感受,词人指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滋味。
这是以抽象说抽象。
诗词赏析 I 〔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诗词赏析|〔五代〕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沉默无语,独自爬上西楼,天边残月如钩。
深秋时节,栽有梧桐的院子,格外冷清。
各种离愁别绪,既剪不断,也理不清。
心里莫名的难受,却又表达不出来。
【赏析】其一,这首词是李煜被软禁时所作,抒发亡国愁绪。
《新五代史·卷62》记载:“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他热爱诗词字画,生活骄奢放纵,喜谈佛禅玄理。
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继位,向宋王朝纳贡,以保平安。
971年,宋太祖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975年,李煜兵败投降,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为“违命侯”,囚禁在一处庭院。
期间,留下了《浪淘沙》《相见欢》等许多名词,成就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978年,因词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犯忌,被宋太宗毒死。
其二,这首词情景交融,声韵和谐,感情悲痛沉郁。
上阕渲染氛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眺望,一钩残月浮现在天空中。
深秋时节,庭院幽深,梧桐叶黄,无处话凄凉。
下阕直抒胸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离愁别绪,让人心乱如麻;剪不断,也理不清。
国仇家恨,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总之,“无言”的寂寞神态,“独上”的落寞身影,残月“如钩”,院门紧“锁”;看似自由自在的登楼赏月,其实是迫于无奈的虚度年华。
心里面的悲苦,难以言表,也无人可倾诉。
【作者】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史称“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的造诣很高;其中,《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感怀故国情怀,影响深远,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及赏析答案《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由李煜所创作的,作者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翻译、注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五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翻译: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亡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相见欢》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翻译及赏析《相见欢》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是李煜的作品,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翻译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着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剪断,却也剪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乡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十国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孤独的人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
仰视天空,残月如钩。
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赏析1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煜诗词《相见欢》原文赏析篇1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4、西楼:指西边的楼。
5、般:一种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相见欢李煜原文和翻译
相见欢李煜原文和翻译相见欢李煜原文和翻译《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
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见欢李煜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全文翻译: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相见欢对照翻译: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独自一个人,无言迈上了西楼,月亮弯弯的像钩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寂寞的立着,深深的庭院弥漫着秋天的气氛。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思绪啊,忘不掉,却又乱得整理不好,是离别吧,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另有一种感觉洋溢在心底。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简析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相见欢》原文译文及注释
《相见欢》原文译文及注释《相见欢》作者: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相见欢》写作背景南唐后主李煜是个亡国的君主。
他生活在宋朝正逐渐统一中原,原先偏安一隅的南唐正在没落并最终被宋朝吞并的年代。
但是,李煜又是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
他的许多作品都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佳作。
公元975年,宋朝终于灭了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于汴京。
曾经显赫一时的李煜,只能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
此后李煜的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对往昔之留恋,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便是其后期词作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见欢》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译文及注释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英译Silence, are lonely, alone on the empty slowly west wing.Looked up days, only one curved like the hook of the company.Lower the head to look, see buttonwood isolated and lonely in the yard, deep courtyard was enveloped in the autumn cold and desolate.That cut cut constantly, also the principle, reason not clear, let a person afflicted with, it i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The long melancholy wrapped around the heart, but is another kind of an ineffable painful.创作背景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
李煜的诗词《相见欢》原文和注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注】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愁。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无言独上西楼”句,叙事直起,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
“月如钩”以环境烘托人物的凄凉处境,似乎不带任何感情,又似乎带有千愁万绪。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叶稀稀疏疏,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还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离愁的滋味,词人已经尝尽,它“剪不断,理还乱”。
这种离愁,是追忆荣华富贵的生活时的惆怅,是思恋故国家园时的伤感,是失去帝王江山后的悔恨。
它像丝一样缠绕在心头,然而,丝可以剪断,可以理清,而这愁却终究无法排遣。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它积压在心头,能真切感受到,却说不明道不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一国之主,今日阶下之囚,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只得默默承受,无言独上西楼……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刘永济《词论》:“纯作情语,比托情景中为难工也。
此类佳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李煜的人物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
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降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独自登上西楼,楼头明月犹如镰钩。
长着梧桐的深院,好像锁闭着寂寞的清秋。
千缕的情绪剪也剪不断,越想理清越烦乱,说是一般的离愁,可还另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留在心头。
【集评】宋·黄升:“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花庵词选》卷一) 明·卓人月、徐士俊:“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别是’句甚深”。
(《古今词统》卷三)明·茅暎:“绝无皇帝气,可人可人。
”(《词的》卷一)清·王闿运:“词之妙处,亦别是一般滋味。
”(《湘绮楼词选》)现代·俞平伯:“自来盛传其‘翦不断,理还乱’以下四句,其实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六字之中,已摄尽凄惋之神矣。
”(《论诗词曲杂著》)【赏析】根据黄升的推测,此词也是降宋之后的作品。
“几曾识干戈”的后主,从耽于声色狗马、琴棋书画的风流君主,沦而为阶下之囚、备受凌辱囚困于小楼的“违命侯”,前后真有天壤之别。
俯仰楼头之际,但见梧桐寂寞,清秋被锁,惜物实是自惜,悲秋实为自悲,透露出一片孤苦、寂寞、凄凉、冷落之情。
离愁,既是对“车如流水马如龙”、春风得意的上苑宫廷生活的留恋,又是对“三千里地山河”南唐小朝廷的缅怀。
但离愁毕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抽象感受,词人遂用纷乱无绪的丝缕比喻,且加以发挥。
纷乱的丝缕快刀斩不断,快剪也剪不断,即便是灵巧的纤纤双手也理不清,反而会越理越乱,比喻新警,非常人所能想,堪称离愁妙喻、绝唱。
“剪不断”接连三个三字短句,节奏感强烈,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接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九个字作结,促节曼声,疾徐相配,余音袅袅,更有绕梁三日之妙。
以浅易质仆的文字而能淋漓地表现自身如此复杂、且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离愁,实为词中神品。
【古诗三百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注释_《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点
【古诗三百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译文注释_《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点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唐]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注释】:[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写作时期难定。
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
释翻译赏析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
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
有言未尽意无穷之感。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
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
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