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以及东欧剧变的内容
第15课_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
“厨房辩论”
前 苏 联 部 长 会 议 主 席 赫 鲁 晓 夫 时 任 美 国 副 总 统 尼 克 松
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
取消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后为47个),把原 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利下放给地 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①思想解放; ②农业方面;
评价:
③工业方面。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积极:打破了对斯大林及其模式的 迷信开启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局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 的状况,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 存在的弊端。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社会主义改 革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 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 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候空前宽松。
罗纳德· 威尔逊· 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2.6~2004.6.5 美国第40任总统
二、苏联解体
美苏大搞军备竞赛
20世纪80年代,罗纳德· 威尔逊· 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相对 落后的苏联。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期间,虽然军事和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在其后期, 由于固有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等因素,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恶化。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3、中国社会主义改 革
第14课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影响
“乱”
“僵”
“垮”
勃列日涅夫
“苏联改革三部曲”
苏联解体的经过
(1)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 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3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
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
国联盟”。1991年8月14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20 日签署
剧变过程
执政党妥协退让,反对派势力大涨
反对派夺权 夺权方式 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的第一张多米若骨牌——波兰
1989年1月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年4月团结工 会赢得参议院选举 1989年7月马佐维 耶茨基担任总理
• 波兰面积为31万多平方公里。
1989年12月波兰改国 名为“波兰共和国”
改 革 内 容
改 革 内 容
(3)外交方面:苏联推行“新思维外交”,主动缓 和苏美关系,不干涉东欧事务,从国外撤军,努力 导致苏联国际地位和影响下降,激起苏联所有 争取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援助。 爱国者和一些领导人的不满
结果
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 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民主化” 变成了几乎无政府状态。各加盟共和国 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推倒柏林墙——两德合并
戈尔巴乔夫 改革失败;“八一九”事件 原因:①____________
苏 联 解 体 与 东 欧 剧 变
苏联解体
1991 时间:②____________ 年12月
两极格局 瓦解,冷战结束。 影响:③____________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国 际 社 会 主 义 运 动 的 发 展 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实践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jieshu
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
叶 利 钦
苏联解体,原苏联国旗自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
•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背景: 长期的争霸,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日益衰 退与恶化,为维持苏联世界大国地位而需要改革 经过 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戈 尔 巴 乔 夫 有那些表现?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后果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 5、苏联解体的原因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 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 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 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 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 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 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 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析,我们应吸取哪些 历史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 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十五课 东欧剧变
普 京
(4)中国
2001—2007年中国GDP统计图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世界多极化的影响
1、将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成制约,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为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繁荣提供保障。
三、动荡的局势,漫长的历程
特点: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的影响
1、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5)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
1991年12月 25日,19时 32分红旗从 克里姆林宫 上降落
一、东欧剧变
1、性变化 2、含义:
3、表现:
1989年,波兰第一个剧变的东欧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 柏林墙,1990年10月,两德统一。 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走向解体。 罗马尼亚发生冲突,政府被推翻。
这是苏共企图挽救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一次努力。
苏联解体的经过:
1991年8月21日晚,戈尔巴 乔夫声称,他开始“完全 控制局势”。为期三天的 “八一九事件”结束。 苏共被排挤出国家政权,
叶利钦
国家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苏联解体的经过:
1991 年,俄罗斯等 11 个加盟
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
的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
当今世界局面 “一超多强”
西欧
俄
日本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议会)正式宣布解体,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
苏联解体对整个国际社会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东欧剧变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的长河,但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问题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苏联经济的集权化和计划经济模式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升,导致经济低效和资源浪费。
加上冷战期间国防开支的巨大压力,苏联财政状况不佳,国家经济面临巨大困境。
其次,民族问题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苏联是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摩擦。
苏联在对待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统一化和压制性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内部的瓦解。
最后,政治制度的问题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政治制度是以党为核心的单一制度,缺乏政治多元化和制衡机制。
这导致了权力高度集中,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最终引发了人民对现有政权的不满和反抗。
二、东欧剧变的背景与原因东欧剧变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苏联的卫星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地。
东欧剧变的背景是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和影响力。
苏联通过军事干涉和意识形态的输出,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施了高度的控制。
然而,随着苏联内部的问题的加剧,以及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引入,东欧国家的人民开始渴望自由和民主。
波兰是东欧剧变的重要一环。
1989年,波兰爆发了名为“团结”的工人运动,要求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此后,部分东欧国家纷纷迈出了向民主转型的重要一步。
捷克斯洛伐克的剧变发生在1989年,以和平示威为主要形式。
示威活动迅速扩大,要求政治自由和辞去领导职务的西斯拉夫·哈维尔成为热门人选。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逼迫共产党领导人下台。
匈牙利是东欧剧变中的先锋,它率先开放边境,使其公民获得通往西方的自由。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1988—1990年转而政治改革 1)做法
A.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 社
会主义
B.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C.实行总统制,总统不服从于任何一个政党 D.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2)结果 A.国民经济大滑坡 B.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化和公开化 C.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立陶宛率先宣布
第五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
二、阶段特征: ①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②两级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 趋势; ③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以及 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一、东欧剧变 1、方式:
除了罗马尼亚采取暴力手段外,其他各国基 本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 2、过程: 3、实质:
1、(2003江苏高考题)关于20世纪80年代 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剧变前各国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B.东欧各国都实行政治多元化,然后完成政
B 权更迭 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D.波兰时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
剧变,这表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8、19” 事件彻底改变了国家的性质
7.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各国改革出现重大挫折
D
B.国家政权的更迭和延续
C.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
D.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蜕变
东欧剧变概括主要内容
东欧剧变概括主要内容
东欧剧变指的是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东欧剧变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 民主化和政治改革:东欧剧变开始于波兰,随后波罗的海三国(爱
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
和罗马尼亚等国相继进行政治改革。
这些国家实行了多党制,取消了
单一执政的共产党统治,进行了选举和民主改革。
2. 经济转型:东欧剧变后,东欧国家开始进行市场经济的转型。
他们
放松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允许私人企业的发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价格改革和私有化。
这些措施带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
化进程的推进。
3. 欧洲一体化和西方接轨:东欧剧变后,这些国家纷纷寻求与欧洲和
西方世界的接轨。
他们加入了欧洲议会和欧洲联盟,寻求与西方国家
进行经济和政治合作,开展贸易往来。
这一过程也加速了东欧国家与
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4. 独立运动和分裂:东欧剧变后,一些东欧国家(如苏联加盟共和国)选择了独立,形成了新的国家。
例如,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等国独立出现。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也引发了一些
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的加剧。
东欧剧变的发生对整个东欧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使这些国家走向了民主和市场经济的道路,也带来了东欧与
西方世界的更紧密联系。
第8课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1、剧变历程(1)第一阶段: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民主社会主义”;(2)第二阶段:反对派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取得政权;(3)第三阶段: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剧变方式剧变方式主要国家和平演变式(主要方式)波兰①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具体体现在:通过自由选举的和平方式发生剧变;②标志:1990年10月,团结工会执政;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民主德国;统一合并式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国实现统一;国家分裂式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一分为五,地区冲突激烈,以波黑内战时间最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捷克和斯洛伐克;暴力夺权式罗马尼亚通过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推翻政权;3、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政治方面: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民主;(2)经济方面: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市场经济;(3)政党方面:共产党性质蜕变;4、剧变特点:(1)范围广,速度快;(2)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质变;(3)多数是和平演变,只有罗马尼亚是暴力方式;(4)欧洲版图再次发生大变化;5、剧变原因项目具体体现内部原因历史因素沿袭苏联体制,受制于苏联,实际上没有独立自主的地位;经济因素受苏联体制影响,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政治因素缺乏民主法制,党和政府脱离群众;外部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推动了东欧各党的蜕变;西方因素※归纳总结:两德统一(1)统一原因:①人民要求民族统一的愿望不可抗拒;②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促使其统一的重要推动力;③东欧剧变,东西缓和,冷战结束提供了外部条件;(2)统一影响:①标志着以德国分裂为特征的欧洲战后历史从此结束;②为欧共体的一体化建设产生了新的推动力,使欧洲历史进入新时期;③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变化;(3)两德统一的相似原因:①经济发达为统一的基础;②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强;二、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戈氏上台: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2)经济改革:经济领域改革,无法打开局面;(3)政治改革:项目基本概况政改时间1988年至1989年;指导思想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否定马列主义,是改良的资本主义思想;主要手法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实际把斗争锋芒指向苏共本质本身,改变了苏共指导思想;政改后果①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否定了十月革命;②丑化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③造成1990年局势的动荡;①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②苏联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③激发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分离活动④导致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化和公开化;2、苏联解体过程(1)“八·一九”事件:项目基本概况原因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国家混乱;②苏联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赞同保留联盟;时间1991年;实质反映人民反对分裂国家苏联;③《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时间1991年8月;内容①将苏联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影响①激起了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②成为“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目的维护原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实质:是苏共党内坚持社会主义,维护苏联联盟统一的最后努力,是苏共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影响①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①苏共处于分崩离析,丧失了执政地位;②叶利钦威信大增,掌握了中央机构大权;②苏共被排挤出政府,使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③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加速了苏联的解体;(2)《明斯克协定》:①签订时间:1991年12月8日;②签约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③签订地点:明斯克;④主要内容: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3)《阿拉木图宣言》:①签署时间:1991年12月21日;②签署地点: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③主要内容:“独联体”扩大到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④突出影响: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提示:“独联体”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国家的联合组织。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当今的世界格局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何相似之处? 【精讲】
事件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原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是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受戈 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性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使”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
(2009年高考广东卷)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 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 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 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解析】 仔细分析各选项,A项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并未削弱,违背史实;B 项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与战后美国经济一度衰退的史 实不符,且与奈教授的军事单极、经济多极观点相违背。C项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已接近形成错误。综合上述判断,只有D项与奈教授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的观点 相符合。 【答案】 D
2.影响 (1)世界的多极化,将对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构成制约,促进世界的和平 和稳定。 (2)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各国经 济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繁荣提供保障。
动荡的局势,漫长的历程
1.动荡的局势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长期被抑制的民族、种族、宗教和领土 矛盾,很快相继激化。 (2)美国为了独霸全球,积极推动 北约东扩 ,强化美、日军事同盟,不断 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加剧。 (3)世界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趋猖獗,也严重地威胁着 世界和平 与地区安全。 (5)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未经联合 国授权,美国又发动 伊拉克战争 。 2.漫长的历程:世界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建立 多极化世界 , 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今日再看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
今日再看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内容摘要】认识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之实情,揭露苏东剧变之原因,寻求执政党建设之良策。
关键词:苏联模式苏东剧变党的建设一、苏联模式与苏东剧变的再认识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1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2。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苏联模式在苏联历史上发挥了双重效应。
一方面,由于具有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苏联模式曾经创造了非凡的业绩。
苏联在七十年的社会主义时期,根本改变了国家的面貌,在帝国主义包围、并饱受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恶劣条件下,经济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资本主义国家,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并在希特勒法西斯挟大半个欧洲的经济军事实力疯狂进攻面前,凭借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德国,保卫了祖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另一方面,苏联模式由于含有缺乏对环境和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缺乏保障经济素质不断提高的能力、政治上过分集权、思想文化上搞得太单纯、太封1沙文主义:(英语: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
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引自:/view/26676.htm?fr=ala02引自:/view/521320.htm闭等缺陷和偏差,因此又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一开始就留下了隐患。
战后,斯大林和联共(布)制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间表,在许多理论问题和政策实践上进一步“左”倾,从而将有缺陷和偏差的体制模式凝固化,绝对化。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严重的挫折。东欧剧变开始于
()
A.1989 年
B.1990 年
C.1991 年
D.1992 年
关闭
A
答案
2.东欧国家的剧变主要是指( ) A.执政党的变化 B.国家名称的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德国统一
C
关闭
答案
3.1991 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下列与
生“九·一八”事件,进一步延缓了各共和国的独立步伐。不久,苏共中央解
散,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12 月,俄罗斯等 11 个原加盟共和国领导人
举行会议,正式宣告建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宣告解体。
①错误:
改正:
②错误:
改正:
③错误:
改正:
④错误:
改正:
关闭
答案:①乌克兰——立陶宛 ②九·一八——八·一九 ③延缓——加快 ④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闭
D
答案
4.苏联“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B.苏联经济改革出现困难 C.1990 年苏联局势动荡 D.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关闭
A
答案
5.“苏联”已成为历史名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事件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东欧剧变 D.欧洲联盟成立
交 作和援助
一二
2.苏联解体 (1)第一次独立浪潮:1990 年 3 月,立陶宛 率先宣布独立,许多加盟共和 国也相继宣布独立。 (2)新联盟条约:1991 年 3 月,苏联举行全民公决。新的联盟条约草案把 国名改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 联盟”。 (3)“八·一九”事件:1991 年发生的“ 八·一九 ”事件,进一步加快了各共 和国的独立步伐,最终冲破了新联盟条约的框架。 (4)独联体成立: 1991年 12 月,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 存在。 (5)戈尔巴乔夫 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瓦解。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在20世纪末,东欧发生了一系列剧变,这些剧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欧剧变的起因东欧剧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期,当时苏联经济衰退,社会主义模式面临巨大困境。
东欧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和民众不满情绪。
同时,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使得东欧国家的人民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二、波兰的剧变与苏联解体波兰是东欧剧变的先驱,1980年代末期,波兰爆发了一系列工人抗议活动。
这些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了波兰政府与工人团体之间的谈判,波兰成立了第一个非共产党领导的政府。
这一事件鼓舞了其他东欧国家的人民,他们开始要求更大的自由和民主。
随着波兰的剧变,其他东欧国家也开始出现动荡。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东德等国纷纷爆发示威活动,要求政治改革和自由选举。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意识到,苏联无法继续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他采取了不干涉的政策,这进一步加速了东欧剧变的进程。
三、东欧剧变的影响东欧剧变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作为东欧国家的主导力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东欧国家的剧变使苏联内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加剧。
保守派认为苏联应该维持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而改革派则主张放弃对这些国家的干涉。
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资本主义取得了重大胜利。
东欧国家纷纷摒弃社会主义制度,转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的变革对于东欧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东欧剧变的启示东欧剧变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表明了人民对于自由和民主的渴望是无法抑制的。
东欧国家的人民通过示威和抗议,成功推翻了专制政权,实现了政治改革。
其次,东欧剧变也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
东欧国家的经济问题和民众不满情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结果。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实质和三个阶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南斯拉夫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分裂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
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 东欧剧变的三个阶段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各国虽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着某些不同的变化特点,但大体上都经历了相同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党内外的反对派相互呼应,向执政党施加压力甚至提出挑战,时局严重动荡不安。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始终未能解决好政治、经济体制中和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官僚主义乃至腐败现象没有得到纠正和铲除,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趋于停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缺乏改善提高。
由此导致群众的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作用。
第二阶段,其特征表现为执政党对反对派无原则的妥协退让。
这不仅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也势必导致广大群众的思想混乱,以至局面完全失控。
经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的出现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还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美苏等的外部影响也起了极为重大的作用。
2.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剧变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关于历史原因。
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
东欧剧变与苏联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与苏联社会主义在20世纪末,东欧发生了一系列的剧变,这些剧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剧变的背后,是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以及东欧国家对于自由民主的渴望。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曾经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实验之一。
它试图通过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和党的领导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体制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计划经济的刚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
党的领导造成了权力集中和腐败的问题。
而集体所有制则限制了个人创造力和经济自由。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瓦解。
东欧国家一直是苏联的卫星国,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受到苏联的控制。
然而,随着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东欧国家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这些国家的民众渴望民主、自由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
他们对于苏联的统治感到厌倦,希望能够摆脱苏联的控制,追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1989年,东欧国家的剧变开始爆发。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相继发生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化。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推动政治改革,取消了党的垄断地位,允许多党制和自由选举的实施。
同时,他们也开始推动经济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
这些改革为东欧国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
然而,东欧剧变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国发生了内战和分裂。
这些动荡的原因在于国家内部的矛盾和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此外,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转型过程中,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社会保障,经济不稳定和通货膨胀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然而,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东欧国家在剧变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这些国家逐渐建立起了稳定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
他们加入了欧洲联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和政治支持。
东欧国家的剧变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成功启发了其他国家追求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这一系列的事件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在二战后与美国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它拥有广袤的领土、丰富的资源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在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
从内部因素来看,苏联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
这种体制在初期确实为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企业缺乏自主权,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
同时,苏联的政治体制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和监督机制,导致腐败现象滋生,官僚主义盛行。
在民族政策方面,苏联对各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够平衡,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的凝聚力。
在思想文化领域,苏联长期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教条主义,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导致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的缺失。
从外部因素来看,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对抗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
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们通过文化交流、经济援助等手段,向苏联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动摇了苏联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东欧剧变则是在苏联内部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东欧各国在二战后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同样依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明显。
政治上,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能力不足,无法有效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随着苏联国内形势的恶化,对东欧各国的支持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在西方势力的渗透和鼓动下,东欧各国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苏联的冷战时期与东欧剧变
苏联的冷战时期与东欧剧变在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场被称为冷战的时期。
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不可挡,这场战争的较量让整个世界陷入了不安和不确定。
苏联的迅速崛起以及其在东欧国家的影响力,成为冷战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冷战时期的苏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二战胜利后,苏联成为了美国的唯一对手,双方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
苏联发展出了自己的核武器,并且不断加强其军事力量。
这使得整个世界陷入了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苏联的崛起迅速改变了国际格局,成为了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
其次,苏联通过其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
在二战后,苏联占领了东欧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
苏联将这些国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来巩固其控制地位。
东欧国家被迫实行苏联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苏联的控制使得东欧国家无法独立发展,成为了苏联的附庸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欧国家的民众开始对苏联的统治产生不满。
苏联的高压统治、经济困境以及对人权的侵犯,让东欧国家的民众开始产生反抗的念头。
1989年,东欧国家相继爆发了剧变,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墙的倒塌。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衰落。
东欧国家重新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并逐渐迈向了民主和市场经济。
冷战时期的苏联与东欧剧变不仅仅只是国际关系的问题,它还涉及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纠葛。
东欧国家一直处于苏联强大的影响下,其独立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苏联试图通过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进一步巩固其在冷战中的地位。
然而,东欧国家的民众并不愿意一直生活在苏联的影子下。
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不再接受苏联的高压统治。
这一渴望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的爆发,苏联失去了对这些国家的控制。
东欧国家的剧变不仅是对苏联统治的反抗,更是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冷战时期的苏联与东欧剧变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东欧国家重新获得了独立和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
(一)、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基础,也是苏联经济模式乃至整个苏联模式的最重要内容与特征。
2、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
3、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使苏联经济走上了以实现赶超为目标的非平衡和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苏联模式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只能是产品经济。
(二)、政治模式
政治上,苏联模式也显现出高度中央集权的特征与内涵。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
2、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三)、思想文化模式
在广义的文化,即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上,苏联模式也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其具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决策和领导体制上的高度集中统一。
2、组织保障和具体执行上的高度行政化。
整个苏联模式的设计与建构,其根本性的宗旨是为了迎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之间不可避免的总决战。
历史贡献:
历史贡献:1.“苏联模式”是无产阶级对于执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2.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执政提供了经验教训: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又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是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
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
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