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

红山文化实践报告1. 引言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文化,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践报告将通过对红山文化的考古遗址参观和实地考察,对红山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

2. 实践准备在实践之前,我们对红山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了解。

我们阅读了相关的学术文献,了解了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考古发现。

我们还与导师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次实践的目的和重点。

3. 实践活动3.1 参观红山文化遗址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个遗址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保存完整且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我们仔细观察了遗址的布局和结构,了解了红山文化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3.2 实地考察红山文化遗物在遗址参观之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寻找和发掘红山文化的遗物。

我们走入遗址周围的田野和山丘,寻找石器和陶器等物品的踪迹。

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找到了几件红山文化的遗物,包括石斧和陶片等。

3.3 数据整理和分析回到实验室,我们对收集到的红山文化遗物进行了清洗、整理和分类。

我们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对遗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制作工艺和用途。

通过与文献资料的对照,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论。

4. 结果与讨论4.1 红山文化的特点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参观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红山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约5000年左右; - 红山文化遗址多为集中居住点,有明确的居住区域和公共活动区域; -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高度发达,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和独特的造型。

4.2 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通过对红山文化遗物的研究,我们发现红山文化与周边其他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影响。

红山文化的石器制作技术和陶器的装饰风格与其他文化存在相似之处,这表明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和交融。

5. 结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红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红山文化研究_陈国庆

红山文化研究_陈国庆

红山文化研究*陈国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市 130012)关键词:红山文化;文化分期;考古文化类型摘 要: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关红山文化分期的文章已发表多篇,但由于受到当时考古资料所限,学者们分歧较大。

本文以近年来所发表的两处层位关系较好的遗存为突破口,尝试对红山文化进行分期,并在分期的基础上,对以往有学者将红山文化划分为不同考古文化类型等问题进行讨论。

K e y w o r d s:T h e H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T h e 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t y p e sA b s t r a c t:T h e H o n g s h a n C u l t u r e i s a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 o f t h e N e o l i t h i c A g ei n t h e a r e a o f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 s i d e s o f Y a n s h a nm o u n t a i n.E v e nt h o u g hs c h o l a r s h a dp u b l i s h e d m a n y a r t i c l e s a b o u t t h e 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H o n g s h a n C u l t u r e,t h e r e a r es t i l l m u c h d i f f e r e n c e a m o n g t h e m f o r t h ec a s e o f l a c k i n g m a t e r i a l s.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t h e w r i t e r t a k e s t h e t w o s i t e s w h i c h h a v e b e t t e r l a y e r r e l a t i o n s a n dw e r ep u b l i s h e d r e c e n t l ya s 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a n da t t e m p t s t o d i v i d i n g t h eH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i n t o s e v e r a l p e r i-o d s.I nt h e p a s t,s c h o l a r s h a dd i v i d e d t h eH o n g s h a nC u l t u r e i n t os e v e r a l d i f f e r e n t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 c u l t u r et y p e s,t h e w r i t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p r o b l e m s a b o u t t h i s p r o b l e mo nt h e b a s eo f h i s 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 红山文化是分布于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自上个世纪初被发现以后,随着考古发掘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批考古资料和新发现陆续发表,有关的研究文章亦纷纷相继面世。

红山调查报告

红山调查报告

红山调查报告红山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红山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中国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埋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红山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其时代跨越了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这段时间内,红山文化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存,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

这些遗存不仅展示了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

三、红山文化的社会组织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社会组织的一些特点。

首先,红山文化的人们居住在集镇和村落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聚居模式。

其次,他们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制度,存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

此外,红山文化的人们还有一定的分工,如农耕、狩猎、渔业等。

这些特点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阶段。

四、红山文化的宗教信仰红山文化的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研究,是了解他们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祭祀场所和祭祀品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红山文化的人们信仰一种与自然和祖先有关的宗教。

他们崇拜自然的力量,相信祖先的灵魂会保佑他们。

这种信仰体系在红山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五、红山文化的经济活动红山文化的人们主要以农业为生,种植小麦、大麦、豆类等作物,同时也从事畜牧业和渔业。

通过对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农具、渔具和畜牧工具,这些都是他们生产活动的重要证据。

此外,红山文化的人们还从事手工业和贸易活动,制作陶器、石器和骨器,并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和贸易。

六、红山文化的艺术表现红山文化的艺术表现主要体现在陶器和玉器上。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形状多样,装饰纹样丰富。

这些陶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红山文化的玉器也非常有特色,玉器上雕刻着各种动植物的形象,寓意着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第1597篇辽宁省建平县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第1597篇辽宁省建平县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第1597篇辽宁省建平县红山文化调查报告摘要:文章以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为个案通过对建平县叶柏寿镇红山文化的历史、现状以及牛河梁遗址的深入调查进而对建平县的红山文化以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调查由此勾勒出建平县红山文化的形成、传承、变迁的历史轮廓。

建平县位于我国辽宁省西部,东邻朝阳市,西邻内蒙古的赤峰、宁城两市县,南接凌源、喀左两市县,北接内蒙古的敖汉旗。

建平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境内存有的战国时期的燕长城、金代古塔、辽代古城,都使建平县充满了古文化的深邃魅力。

建平县被历史学家称为“中华文明的新曙光”被美、英、日、印等国学者称之为“世界性发现”的“红山文化”就诞生在这里。

1981—1985年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出的女神庙、积石冢群、方形石砌围墙遗址,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较正,距今约5500多年。

在此出土的女神头像也被专家们誉为“东方维纳斯”。

叶柏寿,辽宁省建平县的县城,位于辽宁省西部。

叶柏寿是蒙古语,意思是大房子,它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通过这次对叶柏寿的走访调查,我发现许多与红山文化有关的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以下是调查后的一点所得。

一、牛河梁遗址概况牛河梁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存,在中国辽宁省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因其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女神庙、积石冢、大型土台建筑址是牛河梁文化遗址的代表性建筑。

此三个遗址依山势按南北轴线分布,坛庙冢三位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祭祀中心场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十分相似。

牛河梁是5000年“古文化、古国、古城”之所在,中华五千年古国的象征,曾经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

赤峰地区几处红山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作者:高伟徐砾莹王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红山文化距今大约6500~5000年,是中原仰韶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碰撞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也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

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红山而得名,红山是该文化的命名地,赤峰市是孕育它的摇篮。

近年来,随着学术认知的逐渐清晰和不断深化,对于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措施和利用理念也在与时俱进,研究这些遗址的现状与规划将有助于今后的遗址保护工作与文化传承推广。

本文仅对赤峰地区的几处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研究,且对象均为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一级尚未涉及,近期可能有后续成果面世。

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现状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01-07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介于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之间,蒙冀辽三省交界处。

全市总面积约9万km2,下辖三区、七旗、二县,①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

赤峰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红山而得名。

赤峰地区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拥有多处全国或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占据一定的比重,这些遗址中已确认为红山文化或明确含有红山文化性质的遗址共10处(详见表一),本文所谓的红山文化遗址即指此类。

本次调查的区域全部集中在赤峰市红山区以及翁牛特旗,该范围内的红山文化遗址共有5处。

其中,红山区有3处,分别为红山遗址群、魏家窝铺遗址和蜘蛛山遗址;翁牛特旗有2处,为海金山遗址和翁牛特旗岩画群。

一、红山遗址群(一)调查时间笔者于2016年12月9日对红山遗址群进行了实地调查。

红山调研报告

红山调研报告

红山调研报告红山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山地区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为进一步的旅游开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调研内容1. 文化特色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红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包括红山文化遗址、古老的建筑和风俗习惯等。

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表明了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另外,红山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氛围。

此外,红山地区还有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如红山龙船节、风筝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2. 旅游资源调研红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方面,这里有壮观的山脉、湖泊和瀑布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此外,红山地区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红山博物馆、红山古城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3. 发展潜力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红山地区具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

首先,这里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非常独特,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

其次,红山地区的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我们建议红山地区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红山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 红山地区的旅游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3. 红山地区应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旅游产品的创新力。

4. 红山地区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广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更大的旅游市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红山地区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红山地区的旅游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红山调查报告

红山调查报告

红山调查报告红山调查报告红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是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红山遗址一直备受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特点和意义,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红山遗址的发现和历史背景红山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23年,当时一位叫李梦阳的中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随后,更多的考古学家纷纷来到红山进行发掘,逐渐揭开了这个古老文明的面纱。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红山文化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终于公元前3000年,跨越了约2000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正好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红山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人类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1. 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红山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出色的陶器制作技术。

在红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陶器,这些陶器在形状、纹饰和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些陶器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还反映了他们在农业、狩猎和渔业方面的生产技术。

2. 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红山文化时期,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在红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不同类型的房屋遗址,这些房屋的规模和结构各异,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差异。

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这些墓葬中的随葬品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等级提供了线索。

3. 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红山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影响。

在红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与外地文化有关的遗物,如玉器、贝壳等。

这些遗物的出现表明红山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之间存在着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三、红山文化的意义1.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红山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农业、手工业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进步,还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1134篇??西拉沐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分析1

第1134篇??西拉沐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分析1

第1134篇西拉沐沦河以北红山文化遗存分析1 X图1赤峰市征集的红山文化石纺轮。

摘要: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生产工具、社会生活、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

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

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近20年来西拉沐沦河以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相继被发现、发掘,一大批极富考古价值的石器、陶器和玉器先后问世,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资料表明,红山文化在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广大地域中分布广泛,并有继续向北部蒙古草原延伸的趋势。

这些文化遗存,从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的多个方面,证实了这里的红山文化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史前文化典型,它代表并体现着红山文化这一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以农牧交错为特征的史前文化的超前性和进步性。

一目前已发现的西拉沐沦河以北的红山文化遗存,绝大多数分布在内蒙赤峰市北部的翁牛特旗、巴林左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和巴林右旗境内,现根据已发表的有关资料和信息扼要叙述这些文化遗存的表像和特征。

1、海金山红山文化遗址。

遗址位于西拉沐沦河北岸距巴林右旗海金山牧场场部约八华里的山坡上。

虽未经发掘但依稀可见遗物散布面积约50余亩,表面覆盖沙土,有的地点已露出红烧土及灰土堆积。

文化层约30公分左右,地表散布着一些石器和陶片等。

在这里共采集到石器52件,其中打制石器17件、磨制石器17件、细石器18件。

石器的类型有耜、斧、锤、凿、刀、铲、锛。

属于细石器的有石叶、刮削器、石刃、石镞等。

玉饰只采集到3件,皆佩饰。

陶器采集到的是陶片。

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饰纹主要有压印篦纹、划纹、附加堆纹、锥刺纹、涡点纹、彩绘六种。

2、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存。

这一文化遗址是1980年秋巴林右旗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整个遗址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约1000米,总暴露面积大约在150万平方米左右。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

红山文化调研报告红山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调研目的:了解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遗址分布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对红山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调研方法:实地考察、文献调研、网络调研。

二、调研内容1. 概述红山文化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种文化遗存,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红山文化的兴起为后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打下了基础。

2. 历史背景红山文化的兴起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和气候变暖有关,这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适宜人类生存。

同时,这一时期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

3. 特点与遗址分布红山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陶器更加精美,装饰各异;二是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粟、麦等作物;三是祭祀活动的兴盛,神像和祭坛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如呼伦贝尔、赤峰、通辽、锡林郭勒等地。

这些遗址包括庙底山、安定坝等,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红山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

4.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红山文化的兴起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人从过去的狩猎采集阶段转向农耕社会,这对于后来的华夏文明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术也为后世的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红山文化还埋下了后来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文化的种子。

这些后继文化继承了红山文化的一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三、结论通过对红山文化的调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

红山文化的兴起为后来的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代的陶瓷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红山文化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今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更加深入地挖掘红山文化的各个方面,探索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更为深远的影响,并推动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文化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品和房址遗址而闻名于世。

为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我们展开了一次调查。

首先,我们参观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红山文化墓地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众多精美的玉制品、陶器和青铜器。

他们有着精妙的刻画和细致的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与工艺水平。

其次,我们前往辽宁省辽阳市的红山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着众多的房址和墓葬,展现了红山文化人类社会的生活、制度和宗教信仰。

我们还发现了殷墟和红山文化之间的关联。

这些遗址的发掘,对于了解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当地的老人和村民,了解他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和影响。

他们认为,红山文化代表了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传承,给当地人带来了许多好处。

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对这样的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深入的调查,我们对于红山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们也意识到,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这个时代责任与使命。

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去做出自己的贡献,让红山文化这样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该文化的发现,不仅亮相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四大文化之一”,更是对了解中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红山文化的发现1958年,中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的葫芦岛市,发现了一个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

这个遗址位于洞松山上,临近后来的葫芦岛市区。

当时,洞松山尚未开辟为旅游资源,留下了原始的自然风貌。

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物和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了陶器、玉石、铜器等,迄今为止对于这些遗物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中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都具备高度发达的特点。

而且,这种文化的发现不仅证明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曾经发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历史事件,而且也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面貌。

二、红山文化的特点红山文化是一个灿烂而独特的文化,它的文化特点十分明显。

其中之一,是红山人非常熟悉彩陶艺术。

红山文化彩陶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艺术价值。

彩陶技法让陶器表面上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纹饰和图案,能够反映红山文化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红山文化影响下,当时的人们非常欣赏玉石,并把它们用于珠串,装饰品以及武器制造。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性认知极具显著性。

同时,铜器的制造也是红山文化相当重要的器物,铜器从头盔和饰物到兵器,都被红山文化发现的财富和物产证明了。

庞大的铜器产业,充分体现了红山文化区人民技术之丰富和文化之确凿。

三、红山文化的意义红山文化的发现及其代表的东北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就,而且也成为相当重要的历史证明。

另外,红山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为研究我国这个区域现代社会的起点,提供了相关的宝贵资料和丰富文化遗产。

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所遗留下的考古材料和遗址,不仅增添了东北地区的文化财富,也为中国所有的考古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发掘范例。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

从红山文化看中华文明起源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老哈河流域和辽宁省辽西地区,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一前3000年。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与细石器共存,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早期的一脉强劲力量,助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也见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红山在蒙古语中称“乌兰哈达”,“乌兰”意为赤色、红色,“哈达”意为山峰,赤峰这个名字就是从“乌兰哈达”而来。

红山文化因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在赤峰红山脚下英金河两岸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并著文《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对红山地区古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同时,他还与考古学家裴文中、尹达对红山地区古文化提出了许多预见性课题。

1950年代初,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依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梁思永意见,第一次将在赤峰红山地区发现的、以彩陶和细石器伴生为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命名为“红山文化”。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人员先后对红山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进行发掘和研究,从此我国正式开始对红山文化进行研究。

从197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探索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主要包括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玉龙、各地红山文化玉器群,辽宁朝阳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祭祀遗址,辽宁朝阳建平县、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等近千处遗址,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新阶段。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219383682_2022_年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

219383682_2022_年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

2022年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文 图/于怀石红山文化遗址(墓地)分布大凌河流域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存的重要分布区,也是认识红山文化晚期聚落特征、社会结构,寻找与红山文化晚期宗教祭祀礼仪性质的牛河梁遗址相关聚落的重要区域。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双塔区、朝阳县、北票市零星发现了一批红山文化遗址,包括黑山头遗址、小罗山积石冢、半拉山墓地、东大道积石冢群、老山洼积石冢群、马莲桥积石冢群。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已知红山文化遗址750余处。

辽宁省大凌河中上游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在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平县、凌源市共调查红山文化遗址约500处,400余处为新发现,很大程度填补了区域内红山文化遗存空白,也为全面了解红山文化内涵、聚落规模、分布范围、聚落变迁、发展进程提供了 翔实的材料。

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红山文化图例红山文化墓地红山文化遗址河流转山子墓地远景转山子墓地采集遗物考古调查是“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田野工作项目近期工作规划(2021—2025 年)中一般性考古调查中的一项。

按照项目工作规划,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联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县博物馆、龙城区博物馆开展了2022年度大凌河中游(朝阳)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完成了朝阳县乌兰河硕乡、胜利镇、波罗赤镇和杨树湾乡地区的考古调查工作,共调查红山文化遗址(墓地)25处,其中新发现24处。

红山文化墓地25处红山文化遗址(墓地)中,包括墓地5处,分别为转山子墓地、瓦房店东梁墓地、草帽山遗址、烂菜岗子遗址、五家子东墓地。

以转山子墓地、瓦房店东梁墓地为例作如下介绍。

转山子墓地,位于朝阳县木头城子镇西三家村一座丘陵顶部,地处大凌河南岸,面积约3000平方米,墓地所在山丘呈圆丘状,顶部圆凸,四周坡地开垦为梯田,种植农作物。

墓地主要分布在山丘顶部杏树林内,地表分布有疑似积石块和较为丰富的泥质红陶筒形器残片,北、西两侧边缘可见石块砌筑的墙体。

红山调研报告

红山调研报告

红山调研报告根据红山遗址进行的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如下:红山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址。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该遗址为红山文化的代表。

红山遗址的调研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红山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新石器时代的研究。

在调研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法。

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红山遗址的地貌特征和遗迹。

红山遗址的地貌主要是山丘和黄土堆积,遗迹包括房屋基址、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等。

房屋基址的布局呈团状或弧形,表明红山文化的人们主要是以集体性居住为主。

陶器和石器的形状和纹饰表明红山文化的人们有一定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

动物骨骼的研究也揭示了红山文化的人们的食物来源和生活方式等。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等。

红山文化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红山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手工业和贸易等。

红山文化的人们主要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依靠山水林田牧等资源开展生产活动。

最后,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红山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考古学家主要通过挖掘和发掘红山遗址,收集并分析遗址中的文物和遗迹等,从而得出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结论。

目前,红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为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总的来说,红山遗址的调研报告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红山文化的特点和研究成果。

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红山遗址的地貌特征和遗迹,以及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等。

通过这些调研工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发展。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_刘国祥

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_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第008版专题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北亚地区同期或稍晚阶段的史前文化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红山文化主体分布在西辽河流域和大、小凌河流域,在考古学研究中通常称其为辽西地区,该地区连接东北平原与中原腹地,属于典型的文化交汇区域,史前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东北区域特色,又与中原地区保持了紧密的联系。

红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6500—5000年,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

苏秉琦曾经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红山文明在辽西地区崛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实证。

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1930年,梁思永到赤峰英金河流域进行史前考古调查,揭开了辽西地区田野考古的序幕。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水野清一等人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陶器、石器等实物资料;1938年,《赤峰红山后》考古发掘报告出版,提出了“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的命名。

1949年以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赤峰红山后》报告所公布的材料范围之内。

1954年,尹达首次正式提出“红山文化”的命名,强调红山文化对于研究长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1983年,牛河梁遗址群开始正式考古发掘,成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牛河梁遗址群分布范围广达50平方千米,发现有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大型祭祀平台等遗存,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埋葬和祭祀中心,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

红山文化研究_索秀芬
新中国成立以后 ,尹达先生对红山后遗址陶器进行分析 ,认为它含有长城以北新石器时代 细石器文化陶器特征 ,同时也含有长城以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特点 ,是长城南北两种新 石器时代文化相互影响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 ,建议命名为“红山文化”〔 6〕。 20世纪 50- 70年 代 ,对红山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发掘。 在西水泉、南杨家营子、蜘蛛山遗址发现了红山文 化房址、灰坑等遗迹〔 7〕 ,在南杨家营子遗址发现富河文化地层叠压在红山文化房址之上 ,蜘蛛 山遗址发现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叠压在红山文化地层之上。 70年代发掘了赤峰市敖汉旗三道湾 子和四棱山遗址〔 8〕 ,在三道湾子遗址发现了窖穴 ,在四棱山遗址发现窑址。 这些科学发掘使 得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遗迹和遗物等基本特征和相对年代有了初步认识。 20世纪 70年代末 至 80年代 ,全国范围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广泛展开 ,大大促进了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进 程。不仅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墓葬数量增加了 ,而且发现了一批重要墓葬和遗址 ,有胡头沟墓 葬〔 9〕、东山嘴祭祀遗址〔10〕、牛河梁坛庙冢祭祀遗址〔11〕、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 (后归入牛河梁 遗址第十六地点 )等〔12〕。 对上述重要遗址和墓葬的发掘 ,不仅对红山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 ,还 引发了对中国文明起源、史前祭祀等重大学术课题的讨论。这期间对红山文化遗址进行的有目 的主动发掘 ,解决了一些重要学术问题。 在兴隆洼遗址发现以 F133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早期遗
〔 1〕 滨田耕作、水野清一: 《赤峰红山后— 热河省赤峰红山先史遗迹》 ,东亚考古学会 , 1938年。 〔 2〕 水野清一: 《赤峰先史时代的问题》 , 《蒙古学》第 2册 , 1938年。 〔 3〕 滨田耕作: 《赤峰附近发现的完形彩纹陶器》 ,《考古学杂志》第 27卷 2号 , 1937年。 〔 4〕 裴文中: 《中国细石器文化概说》 , 《燕京学报》第 33期 , 1947年。 〔 5〕 佟柱臣: 《凌源新石器时代遗迹考察》 , 《盛京时报》 1943年 6月 13日、 15日 ; 佟柱臣: 《热河先史文化与赤峰红山》 ,《盛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

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与思考作者:曹彩霞孙永刚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赤峰地区是红山文化集中分布区,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形成较强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方面明确,研究成果丰硕,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凸显其重要价值;在下一步工作中,伴随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拓展,红山文化研究还应开展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红山文化学科群建设。

关键词:赤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4-0011-04红山文化是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

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它不但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确立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材料积累最多、研究最为深入、影响最为广泛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赤峰地区始终为学术界所高度关注。

而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研究成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文化研究的水准和动向,因此实时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不但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既有最新成果,也可以理性地认清当前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赤峰地区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简史红山文化,早在20世纪初就曾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

1906—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博士多次进入内蒙古东南部和热河地区,并对赤峰英金河畔的几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行考察。

1914年,鸟居龙藏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西拉沐沦河流域存在着史前文化遗存的信息。

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德日在1919—1924年间多次到赤峰英金河流域和红山后进行调查,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0多处。

1930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从黑龙江昂昂溪遗址辗转通辽、开鲁、天山、林西至赤峰进行考古调查,采集了一大批细泥红陶片、夹砂灰陶片、细石器、骨器等。

红山文化生业考古研究十五年述评

红山文化生业考古研究十五年述评

红山文化生业考古研究十五年述评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重要考古遗存,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终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受到了全世界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集宁市、兴安盟及辽宁省朝阳市等地。

虽然遗址面积达数千平方米,但究竟涵盖了多少地区,目前的考古界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在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中,生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而在我国考古界中,较早有学者进行了生业研究,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因此,红山文化生业的探讨一直是考古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红山文化生业的研究历程、现状和争议进行述评。

一、红山文化生业的研究历程研究红山文化生业的学者比较早,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顾颢。

顾颢在对赤峰市手拉子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用狗牙勾起野马的图案,认为这是诱捕野马的场景,推论红山人可能以狩猎为生。

因此,他首创了“红山文化存在于狩猎和渔业比较发达的区域”的观点。

但在随后几十年里,红山文化生业研究并没有太大进展。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有人重新关注这个问题。

王福康、张睿等人在对赤峰市、集宁市一些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提出了“农渔并举”的观点,即认为红山人既从事种植、养殖,也从事捕鱼、狩猎等活动。

这个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另一部分学者的批评。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考古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红山文化生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我们对红山文化的生业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种植、养殖、捕鱼、狩猎之外,还有制陶、制石、制箭等手工业活动。

而红山文化人们对生活中所需物质、技术和环境的认知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文化水平。

目前,红山文化生业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不同的结论。

总的来说,学者们认为,红山文化人除了从事狩猎、渔业外,还进行了农业、畜牧等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山文化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

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本次调查地点在内蒙古赤峰市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弘扬红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一.红山文化历史调查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

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

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

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

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

汉译为红色的山峰。

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

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

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

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

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

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

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

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

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

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

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

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

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

中国考古学家伊达先生出版《中国新石文化》一书,梁先生作序。

尹达先生认为:红山文化是北方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结合。

两位学者论述了东北这一文化现象,属于长城南北接触产生的一种新文化现象,并提出定名为《红山文化》。

二.红山文化的发现红山文化的正式发现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情。

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树时,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龙。

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玉雕艺术的源头可能发生在红山文化时代的西辽河流域。

其后不久,在内蒙敖汉轱辘板壕、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石板山,阜新胡头沟等地红山文化遗存中又陆续发现了数批玉雕龙、大型勾云佩等红山文化玉器。

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辽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学地层依据的红山文化玉器墓葬,从而使红山文化确有玉器成为定论,历史学教授雷广臻研究发现,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

这些图腾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生育和生灵情况,而玉龙玉凤则是红山最尊崇的玉器。

三.红山文化的经济调查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

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内蒙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红山文化的先民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部落,兼有畜牧和渔猎的经济生活。

在手工业生产中,制陶业占有重要地位。

制陶技术比早期的兴隆洼文化有了更大的发展。

一些富有制陶经验的氏族成员已经专门从事这项劳动,大批陶器具有成批加工的相似性。

陶器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

老哈河东岸的敖汉旗白斯朗营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处红山文化的窑场,考古人员发掘清理出6座窑址。

从这些结构各有差异的陶窑及出土的陶器来看,制陶业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

四.红山文化源流调查红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国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一、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变体;二、红山文化继承了河北慈山文化;三、红山文化很可能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响之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细石器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四、红山文化是这个地区独具特征的一种新石器文化。

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受到其它文化影响,五、红山文化很可能是河姆渡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转折点红山文化早期与兴隆洼文化陶器大多陶质粗疏,火候较底器类和纹饰种类较少,一般有夹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细砂)陶体,代表性纹饰是压印“之”字形线纹,以及网格状划纹等。

可以看出红山文化早期比兴隆洼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

隆洼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农业生产,有相当规模和数量的聚落址。

可以认为是产生红山文化那样繁荣的原始农业社会的基础。

这表明兴隆洼文化与红山文化具有传承关系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的源头。

红山文化以后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1973年敖汉旗小河沿类型的发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有力的线索。

小河沿文化类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和石羊石虎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图案、纹饰方面,都具有与红山文化类型不同的特点,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

结合敖汉旗小河沿南台地遗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沟石棚山墓葬群所获得的资料,在考古学上确定为“小河沿文化”。

其分布区同红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三点(1)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

石刃加工精致。

联系陶器上出现的猪首陶塑,反映其经济生活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2)陶器有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

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

彩陶以黑彩为主,有红彩和施白衣,纹饰有斜平行线纹,折线回字纹,有内彩,一种典型绘法为施白衣后用平行斜线画出区界,内添黑、红、棕色三彩,组成回字、三角、八角、网状等多种几何图案,朱绘已见多例,其器物为夹砂灰陶直筒罐类、钵盆和镂空豆类、壶类以及器座、盂、尊、双耳大口罐型器。

晚期出现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浅盘细柄豆,并出现彩绘陶。

(3)墓地氏族墓地选择在高山上,墓地内部分区,区内分行,墓室结构为土坑竖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烧墓坑的习俗,单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随葬生产工具。

并有束发、佩带项环和臂环的习俗。

小河沿类型与红山后类型目前虽未发现明确的地层叠压情况,但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明显的时代早晚和承袭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类型石器中细石器加工更为精致,圆弧骨柄石刃刀更为普遍实用,反映出生产技术较红山后类型更为进步。

小河沿类型早期陶器与红山后类型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均有泥质红陶和彩陶,小河沿类型的泥质红陶敛口钵、夹砂灰陶式深腹罐、双耳双口连通壶以及平行斜线的彩陶花纹、刻划纹等,都有脱胎于红山后类型的迹象。

泥质灰、黑陶增加,但却不见压印“之”字纹,而被细绳纹及菱形回字纹所代替。

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种器类的出现,彩陶图案的几何化,表明制陶业有了新发展。

小河沿类型出现了双间房址和男女和葬的习俗,说明当时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后类型进步。

在时代上应是介于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遗存,是由红山后类型直接发展演变的类型。

小河沿文化之后,这里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在敖汉旗南台地曾发现小河沿类型晚期文化层被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层关系,一些文化因素已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质黑陶增多,朱绘和彩绘出现,绳纹兴起,折腹器、大敞口浅盘细柄豆、大平底盆、镂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

这样,由于小河沿类型的发展,填补了红山后类型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空白,它们已基本可以衔接起来,从此,距今四千年前,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已进入青铜时代。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与红山文化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到它与燕文化的关系。

五.红山文化的发展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

它的宏观环境:地处大兴安岭南缘和燕山北麓地带的西辽河流域,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

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区域。

纵观世界地理,西辽河地区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通道的东南缘,连接北太平洋西岸。

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确定了自古以来处于辽河西域衔接中国南北和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要冲,是多种经济文化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份杂居和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之一。

红山文化就是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

近万年以来,西辽河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发展面貌,可以大体上划分为:早期的农耕文化和后期的游牧文化这两个发展时期。

其主要原因是气候环境的变化。

农耕文化包括红山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8000——3500年。

此间,西辽河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一样,正经历着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最适宜期,雨量充沛、空气暖湿、溪沼遍布、草木丛生。

由于地近燕山和大兴安岭夹角之间的浅山丘陵相对高亢的地势条件,为这里的古人类提供了较其它地区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

半个世纪以来,从这一地区出土的大量磨制的石犁、石斧、石磨盘、石刀、石坊轮、陶器、骨制品等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先后在这里的诸种早期农耕文化,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红山文化鼎盛时期,距今约5500年左右,红山古国的形态就已经出现了。

祭坛、女神、宗庙、积石冢,这三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姑且不论。

我们有必要提出对玉猪龙的造型探讨一番。

内蒙古考古专家布谷先生认为:玉猪龙,国内外收藏不少。

其个体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红山文化特定产物。

已知其分布范围北起赤峰北部,南至辽宁西南部,以此距离为直径的一个圆。

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社会产品分配不均等现象。

牛河梁的大型墓规模大、随葬玉器很多,说明墓主生前居于一般社会成员之上。

当时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坛庙,牛河梁女神庙经发掘考证,就是红山文化遗址。

在克左的东山嘴遗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筑基址。

它以大型方形祭坛为中心,北翼有两条南北走向的石墙基,南翼有长条形石堆,祭坛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圆形石砌基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