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说课材料

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说课材料

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中化学说课材料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理解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4. 能够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5.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2.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1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原电池是由两种不同金属和它们的离子溶液组成的电化学装置。

其中,金属条称为电极,离子溶液称为电解液。

1.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金属的电极活动性差异而产生电动势。

其中,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1.3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电动势(E):原电池两极之间的电势差,单位为伏特(V)。

- 内阻(r):原电池内部的电阻,单位为欧姆(Ω)。

2. 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电池的作用和组成。

2.2 知识讲解介绍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并引入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2.3 计算演示通过示意图和计算公式,演示如何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2.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原电池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计算实验结果。

2.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定义、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电动势和内阻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课堂表现,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五、板书设计- 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概念- 电动势(E)的计算公式- 内阻(r)的计算公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原电池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41课时说课文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41课时说课文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41课时说课文件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1.1 课程标准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选修四《原电池》旨在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1.2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41课时,主要介绍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以及原电池反应类型。

本节课时的内容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生学习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

因此,在学习原电池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理解原电池反应类型。

3.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态度;3. 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四、教学内容4.1 教学重点1.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3. 原电池反应类型。

4.2 教学难点1.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解释;2. 原电池反应类型的判断。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原电池应用实例,如干电池、锂电池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电池。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学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工作原理以及原电池反应类型。

5.3 课堂讲解1. 讲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2.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微观地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3. 讲解原电池反应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判断原电池反应类型。

5.4 课堂互动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2. 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41原电池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选修4

41原电池优质课教案人教版选修4

CuSO 4 溶液 §4-1原电池周口市商水县第二高中【知识目标】1、在必修2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简单原电池的不足和改进。

2、掌握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盐桥的作用。

3、形成完备的原电池概念,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掌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对自已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体会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盐桥原电池能够持续供电的工作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用具】实验仪器: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盐桥实验药品:锌片、铜片、ZnSO 4溶液、CuSO 4溶液【教学过程】【引入】在必修Ⅱ我们已经认识了原电池,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原电池。

【板书】 §4-1 原电池【师】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原电池的有关知识:【投影】【复习回顾】(学生回答)1、原电池的定义和反应实质:原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反应实质: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2、构成条件 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金属-金属或金属-非金属)有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投影】原电池装置【师】原电池的反应现象是什么?(师生共答)【投影】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师】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如何书写?(学生回答)【投影】3、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负极:锌片 Zn - 2e- = Zn2+正极:铜片 Cu2+ + 2e- = Cu总电极反应式:Zn + Cu2+ = Zn2+ + Cu【师】根据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投影】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 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合理地运用多 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法: 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在观察——讨论——分析——总 结的过程中,完成单液电池模型上升到双液电池模型知识 和能力上的跨越。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续有黑色物质析出。
【设问】单液原电池的不足? 【归纳】单液原电池的不足:①电
流不稳 ②开路耗损。③效率低。
找到根源:锌片与 硫酸铜溶液直接接 触,在锌片表面 Cu2+直接发生了氧 化还原反应。
【设问】如何解决 单液原电池“不足” 呢?
提出设想: ①把锌片和硫酸铜溶 液分开,不直接接触 ②锌片插入非Cu2+的 电解质溶液中(选 NaCl溶液) ③构成闭合回路(用 浸有NaCl饱和溶液的 滤纸条或布条将两电 解质溶液接通)
果汁(含 电解质 溶液)
【知识介绍】在化学实验中常 用的盐桥是在U型管里装含有琼 胶的饱和KCl溶液。
【实验探究3】教材实验4-1
该电池电流更持久。从 而全面得出双液原电池 优点: ①电流稳定 ②开路零耗 ③效率高 。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盐桥的作用:①形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溶液电荷
理论分析 负极:氧化反应
重难点的突破:
二、学情分析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 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直接接 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 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
三、教法、学法的分析
(2)作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1课《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1课《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四章第1课《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化学的概貌;
2、能理解盐桥的作用;
3、会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如何避免普通原电池内耗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经历尝试使带盐桥的原电池形成闭合回路的过程,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盐桥的作用、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盐桥的作用、探究能力的培养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以前,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

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的----这是他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

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

后来是。

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化学 原电池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说课稿 新人教版选修4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

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

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

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

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修订版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修订版

选修四原电池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许昌县实验中学李俊华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以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增加了盐桥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2、了解盐桥的作用,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3、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2、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思维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带盐桥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四、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五、学法指导主要采用对实验现象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及构成条件以及盐桥的作用、工作原理。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巩固复习实验探究完善认识归纳总结加强巩固回忆复习原理形成条件探究分析分池,盐桥双液原理学以致用设计简环节 2 实验探究,完善认识【提问】用导线连接后锌片上还有气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追问】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使得锌片上也产生气泡?【图片展示】铜锌原电池装置图【讲授】对学生的猜想从理论上进行肯定:整套实验装置中提供了锌与硫酸直接接触的环境。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电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电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电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二节,在上节学习原电池原理的基础上,本节知识可以看成是原电池原理的具体应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为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分类。

2.掌握几种典型化学电池的电极方程式。

3.会判断常见的化学电源的优劣。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的相关知识。

2.培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重点:1.常见化学电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常见化学电源优劣的判断方法。

难点:1.常见化学电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探究化学电源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化学电池的原理和应用,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在一次电池,在二次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方面,均有拓展和加深,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三、教法分析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高效课堂6+1模式(包括“导”、“思”、“议”、“展”、“评”、“检”六个环节),教学策略为教学对话对策和行为指导对策,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实物展示、浏览资料、提问讨论、实验探究等手段。

四、教具准备课堂导学提纲,大屏幕投影辅助设备,各类电池及实验用品。

五、教学程序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作如下准备:(1)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原电池的相关知识,预习化学电源内容;(2)查找资料;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完成“二备”,准备演示实验,准备各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的实物样本以及与化学电源有关的科技前沿知识。

新课引入:上课开始先由学生上台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电池的发展和各种化学电池及其应用。

【点评】:新课引入时由学生介绍搜集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施展个人才华,使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可以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深化认识和优化思维品质是选修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完成应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这就是必修中建立起的相关知识系统。

要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并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比较“原电池”这一内容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不同,分析学生在必修课程中已经建立的认知框架,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得到逐层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在人教版教材必修2中已经重点介绍了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并对实用电池进行了简单介绍。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四章第一节中重点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构建,发展对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认识。

同时在第二节中应用深化发展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进一步理解实用电池、电化学腐蚀和防腐原理。

作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最后,承担着深入认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统一,理解原理对实际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的功能。

从必修水平到选修水平,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行一次较大的跨越。

在这一跨越过程中,合适的模型是学习和理解原电池原理的重要工具,选修教材中呈现的带盐桥的双液电池模型与必修阶段的锌铜单液模型承载的功能截然不同。

如何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完成跨越是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

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

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橘子电池的实验活动,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

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重难点的突破:(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展示图片复习已知【引入】展示各种电池图片,电池的作用。

【复习】铜锌原电池装置中正负极分别发生了什么反应?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回顾复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复习】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氧化反应失电子正极:还原反应得电子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阴离子从正极流向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第一次理论分析,复习已经掌握的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为后面的深化发展提供基础。

橘子实验提炼模型【连接】在必修中有一个家庭实验——设计水果电池。

【提出实验内容】现在给你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设计橘子电池,观察实验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模型。

可供选择的材料:灵敏电流计、铜丝、锌条、导线、培养皿、橘子[【小组实验】【方案展示,提炼模型】[通过橘子实验的方案讨论,使学生从“单瓣”→“两瓣”形象实验演化成“单池”→“双池”的模型建构;从“膜”上升到“盐桥”的认识。

第二次理论分析提出双池-盐桥模型,在模型分析中再次强调电流的形成过程,同时强交流方案,汇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模型,集体讨论修改:序号方案、现象方案1Zn片和Cu片同时插入一瓣橘子中(有电流)方案2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未分开的两瓣橘子中(有电流)方案3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分开的两瓣橘子中(无电流)方案1:方案2:调盐桥的作用。

【针对方案2提问】为何两瓣未分开的橘子也能产生电流?【针对方案3提问】为何两瓣分开的橘子不能产生电流?如何改进,产生电流?【教师演示两种解决方案】“连隧道”(用吸满果汁的导管连通)、“搭桥”(用浸有NaCl溶液的滤纸条连接)。

【提问】这两种解决方案为何能产生电流?请提炼模型。

【知识介绍】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盐桥是在U型管里装含有琼胶的饱和KCl溶液。

【可能解释】因为两瓣中间的膜可以让离子通过,离子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可能解释】未形成闭合回路。

解决方法:将两瓣橘子贴在一起。

还有可能会有将其浸入电解质溶液中。

【可能解释】在“隧道”和“桥”中离子能够定向移动,构成闭合回路。

【提炼模型】实验探究完善认识【连接】水果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因此可以设计水果电池实现化学能转化电能的过程。

如何将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装置呢?【提出问题】现有反应Zn+CuSO4=ZnSO4+Cu,如何设计成原电池装置?【组织学生交流,确定设计思路】先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分,再根据反应确定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提出实验目的】按盐桥模型,根据Zn+CuSO4=ZnSO4+Cu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装置。

【指导学生实验】注意电极材料的选择。

注意电解质溶液的选择。

注意记录实验现象。

联系已学知识,回忆根据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装置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1:先选材料,后定反应。

Zn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u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思路2:先拆反应,后选材料。

Zn-2e-=Zn2+氧化反应负极Cu2++2e-=Cu还原反应正极可供使用的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培养皿、ZnSO4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浸NaCl溶液的滤纸条(盐桥)。

注意:及时清洗电极。

【小组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通过方法讨论和交流,后面学生实验过程会有的放矢,防止漫无目的的实验。

通过实验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在讨论交流方案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深入认识原电池【交流方案】【方案1】为何Zn表面会变黑?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说明什么问题?(分析现象)Zn接触到CuSO4溶液,会直接发生置换反应。

说明方案负极负极液正极正极液现象1 Zn CuSO4Cu CuSO4Zn表面变黑有电流产生2 Zn ZnSO4Cu CuSO4Zn表面不变黑有电流产生3 Zn NaCl Cu CuSO4Zn表面不变黑有电流产生Zn失去的电子并没有完全转化成电能,电能转化率较低。

【方案2】为何会产生电流?(理论分析)①因负极和正极已有提供电子和接受电子的物质,两者存在电势差,有电子定向移动的趋势。

②当通过盐桥连接两极时,阴离子从正极溶液通过盐桥向负极移动,此时形成闭合回路,就形成了电流。

【问题】负极液的作用?正极液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负极液只起导电作用;正极液中Cu2+发生还原反应,且起导电作用。

【总结交流】你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

(见学案) 原理和形成条件,上升到完整认识。

通过双液电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回顾历史发展创新【介绍电池发展史】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联系电池发展史,你有哪些感想?交流感受。

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纸笔评价——课堂问题评价(见学案)二、活动表现评价(1)自我评价我的思维状态□活跃□一般我参与讨论的态度□积极□一般□不够积极我在课上的收获□很大□较大□不太大□很小(2)小组评价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很高□较高□一般□不高课堂上的总体表现□优□良□及格□不及格(3)教师评价(六)教学反思1.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在必修教材中有学生实践活动——制作水果电池: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

由于柑橘瓣可以分开,而且柑橘膜可以让离子通过,所以利用橘子瓣分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分池”观点,由膜可以提升到“盐桥”观点。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充分发掘教材素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有效学生活动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时,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因为学生起点较低。

但是在新教材中,大多数化学反应原理内容都是从必修到选修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的设计理念。

因此在选修阶段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基础,设置有效活动,例如学生实验,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现问题,从而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最近发展,不断上升,达到目标要求。

附学案设计: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学案姓名同组人实验1:请利用所给仪器和药品设计水果电池,观察实验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装置的模型。

模型1:模型2:模型3:实验2:请利用所给仪器和指定模型,将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成原电池装置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方案记录在下表中(可不填满)。

总结归纳:1.你对原电池原理和原电池形成条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如果将实验室研究的原电池装置真正使用到实际生活中,你还要继续研究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