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或实录(案例)

《平均数》教学设计或实录(案例)

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德育的教学设计-----------以《平均数》一节为例一、知识内容分析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总称,在小学阶段,这里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一般水平(整体水平)的一个统计量,是统计学中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对一些不确定的事物进行比较准确的推断。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程标准)对平均数(第二学段)的表述是:“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从教学内容上看,“平均数”一节属于概念教学,应关注以下几点:“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为什么?);“什么是平均数?”(是什么?);“怎么求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是什么样(特点)?”(什么样?);“平均数有什么用?”(什么用?)等问题,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体会平均数的作用”,即对应着解决“为什么”和“什么用”的问题,“能计算平均数”即对应着解决“怎么求”的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对应着解决“是什么”和“什么样”的问题。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就需要围绕着五个问题展开。

学生已有经验:在二年级学习了平均分,能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积累了一些看图分析、判断的经验,对学生看图获得平均数“移多补少”的算法、发现平均数的某些规律很有帮助。

可能存在的困难:理解平均数的算术意义“总数÷份数=平均数”较为简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很难,以前基本没有数据处理的经验,缺乏用一个数代表一组数的经验和意识。

因此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因为平均数的作用就是消除数据中局部的、随机的波动,表征数据的集中位置。

突破该教学难点的途径和承载点是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和实践操作深入体会“移多补少”方法。

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理性精神。

2011平均数教案1

2011平均数教案1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导入课题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 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 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 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1:把学生提前统计出来的班级中同学的年龄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让学生算班级中学生的平均年龄。

(二)自主互助,探究新知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 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 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教师小结:1、在“选择评价”的实际问题中,需要不同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 数据里的各个数据分 分母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身 边的,熟悉的有意义的例子,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习。

2、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 均数,才符合实际.问题1的权相等,也就是重要程度同等主要。

今后我们学习要怎样学才能取得好成绩?问题 2的权不同。

分析问题1、2中的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一般说来,如果在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蛍1严2严3,...,⑷n (化+…+叭=n )则- +X 2©2 +... +X n «nX = -------------------©4+^2 +...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 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 的帮助。

(三)例题讲授,探索新知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 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 2: 3: 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绩看应该录取谁?本道例题学生独立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组数据:5,7,8,9,10。

2. 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3.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计算5,7,8,9,10的平均数。

3.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平均数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1. 小组合作: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拓展延伸1.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如加法性质、乘法性质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哪些情况下,平均数可能不是一组数据的最佳代表?(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总结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决策等。

(六)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实践应用: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第七周星期五第三节:《平均数的练习》教学设计城厢镇第三小学黄梅香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3.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3、根据平均数简单的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和直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刚刚度过一个愉快的寒假,过了一年,大家都长了一岁,身高也发生了变化,都长高了是不是。

我们四年组有两个班,那老师突发奇想的想知道咱们两个班,哪个班级的同学身高更高一些,怎么比较?(ppt 问题)让学生想一想,然后指名发表意见和想法(比较身高总和比较平均身高渗透平均用除法)在统计学中,它叫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那在生活中你还遇见过哪些平均数呢?学生举手发言。

(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平均分等)二、探究新知1、师: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指生回答)(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为什么要平均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它对生活有用我们才要学习它。

2、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间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的生活节约能源。

(环保小组pp t)3、出示例1中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的统计图。

(收集情况ppt)?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1((2)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拿出题卡,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

(3)根据统计图上的数据,想一想,怎样使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是多少个?学生们在题卡上写出来,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互相说一说。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统计数据并求解平均数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和解答,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技巧。

4. 练习与讨论教师布置练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5. 拓展与应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应用练习,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知识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平均数的概念和实例演示。

2. 板书:用于讲解内容的记录和总结,方便学生复习。

3. 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巩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成绩:通过学生课后练习的成绩,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3.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会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7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据统计观念,能灵活的选择方法解决平均数的问题。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在分析数据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共性寓于个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磁性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师:孩子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最拿手的是什么?前几天他们就进行了一场男女一分钟投篮大比拼,你们希望谁赢?各有各的想法,咱们用事实说话,请看当时记录的数据师:第一轮比赛谁赢啦?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看,第二轮,谁赢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发现比较总数更好一些。

师:男生赢一局,女生赢一局,比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第三轮,在一名女队员无法参加比赛的情况下,谁赢了?理由教师请几名同学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师小结:大家所说的平均数是求什么?就是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投进多少个。

这个方法大家同意吗?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接下来咱们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的个数开始研究。

二、分层探究,认识平均数1、移多补少师:不计算,你能一眼看出女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吗?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样移完了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像刚才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移完后,女生平均每人投进了5个,2、求和均分男生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呢?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全班交流汇报。

师:其实,不管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怎么样?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平均数》(拍球比赛)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平均数》(拍球比赛)

《拍球比赛》(平均数)教学设计本课是北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结合拍球比赛的过程,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2.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过程;3.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数产生必要性。

师:我看每个人都带了一个篮球,那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场拍球比赛吧,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拍球水平高?先思考一下,你们想怎么比?生:比谁拍的时间长,比谁拍的个数多。

师:如果比谁拍的时间长,有些高手估计一节课的时间也拍不完,咱们时间有限啊!怎么办?生:规定时间内看谁拍的多师:你的这个提议非常好,由于时间有限,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参赛,十秒时间内看谁拍的多,准备好了吗?计时开始……停,各小组报数,我们把将每个小组同学的拍球个数记录在表格内。

来看一下,九组最多,我宣布第九组获胜,他们小组的拍球水平最高!为什么有的同学不鼓掌呢?怎么你们不服气吗?生:不服气,派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

师:那你想怎么办呢?生:每个人都拍一次,然后再比。

师:他这个提议你们同意吗?那好刚才拍完的同学成绩记为①号,请他们来当记分员,同时其他同学有一个任务,任务一:请将小组内每个人的拍球个数记录在表格内。

现在请②号同学做准备,③号同学,④号同学,依次拍球。

还有没拍的同学吗?咱们也给他们一个参与的机会行吗?那好这几个⑤号同学也拍完了,你们把成绩都记录在表格里了吗?那现在请完成任务二:用什么方法能描述出你们小组的拍球水平?请你写一写,算一算。

谁想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拍球水平?二组:最多33个,最少11个,我们小组的水平在11—33之间。

四组:我们组四个人一共拍了24+26+23+29=102(个)六组:我们组五个人一共拍了25+25+32+30+26=138(个)师:还有比六组总数多的吗?没有了,那我宣布这次恭喜第六组赢了!六组的拍球水平最高,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我们组四个人,六组五个人,比总数不公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第8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90~9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加深对“平均分”和“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例1主题图)2.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3.你对“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是怎样理解的?(假设每人收集的数量相同,这个数是多少)师说明:这个相同的数量我们叫它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观察图:横轴分别表示什么?谁收集的个数最多?谁最少?他们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2)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方法,并在投影前演示。

(3)师边重复演示边归纳:刚才有几位同学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4)现在每个人的瓶子同样多吗?是多少个?师强调13个就是这4个同学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并在课件上做标记。

(5)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指名学生板演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和这个方法一样。

互相交流一下。

师归纳:我们通过计算先求出总个数,再平均分也能得到平均数是13个。

(6)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刚才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

如果数字大怎么解决呢?平均数又有什么作用呢?2.教学例2。

出示例2。

(1)你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到底哪个队的成绩好?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他们的说法你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4)师说明: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2011 平均数 教学设计.doc

2011 平均数  教学设计.doc

《20. 1. 1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并会求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到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并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对“权”的理解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 较强的翻译,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 成绩合理吗?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 2:1:3:4的比确定.1. 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由不同的职位需求导致的四项成绩的 不同重要性,引入“权”的概念,导入课 题。

“权”:表示数据重要程度的意思 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的权分别是 W ],W 2,...,W n ,则“砰+工2吗+...+以;叫做这°个数的 W] + 吗 + ...+ w n 加权平均数。

理解新知问题3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 较强的翻译,则应该录取谁?听、说、 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 问题 4 与问题(1 )、 ( 2 )、 (3)比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是谁在这中间起作用?2. 例题学习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 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

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然后 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 讲效果占10%,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 分制)。

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 绩如下表所示,请确定两人的名次。

引导学说明 引导生 2:1:3:4 说 听、说、 学生从已 明了什么? 读、写的 有经验出重要程度 发,认为 提炼出 不一样。

笔译能力 权的定义: 更注重 反映数据的读、写的 重要程度。

通过 成绩,让 学生的计 学生体会 算概括加 到“权” 权平均数 生成的过 的公式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平均数(一)
泉溪镇中心学校翁晓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算术平均数、数据的权与加权平均数的概
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
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目标
1 、七位裁判给体操运动员打的分数分别为
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比较这两位运动员的成绩呢?
2 、什么就是平均数?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逐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点一:加权平均数
问题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她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表所示:
(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
(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例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从她们的成绩瞧,应该录取谁?
归纳:上述问题(1)就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与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一般地x若n个数独,…,xn的权分别就是w1,w2,…,wn,则w1w2w 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3)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的比例确定,则应该录取谁?
(4) 与问题(1)、(2)、(3)比较,您能体会到权的作用不?
权的意义:(1)表示数据的重要程度:
(2) 权衡轻重或份量大小。

探究点二: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试比较谁的成绩更好?
三、巩固提高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应试者进行了面试与笔
(1) 如果公司认为面试与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她们的成绩瞧,谁
将被录取?
(2) 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成绩应该比笔试成绩更重要
并分别赋予它们6与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 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就是什么?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 权的作用就是什么?
权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数据权的改变一般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 、一组数据为10,8,9,12,13,10,8,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
2 、如果一组数据5,-2,0,6,4,x 的平均数就是3,那么x等于
3 、某次歌唱比赛两名选手的成绩如下
(1) 若按三项平均值取第一名,则______ 是第一名、
(2) 若三项测试得分按3:6:1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测试成绩,此时第一名就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