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合集下载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7.4一1981.3.27)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曾化名方保宗,沈明甫,常用笔 名还有佩韦、方壁、玄珠、郎损等。生于浙江桐乡。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开始文学活动,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1921年接编《小说月报》,倡导现实主义,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对我国新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7年发表第 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相继问世的《动摇》(1928)、《追 求》(1928)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引起强烈的反响。中篇小 说虹》发表于1930,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 表作。 1948年32月,参加中国人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华全国文学工 作者协会主席。建国后出任第一任文化部长,当选为历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五届政 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目前也还是太早。我在被窝内翻了个身,把左耳朵贴在枕头上,心里疑惑这殷殷然的 声音只是我的耳朵的自鸣。然而忽地,又是—— 答,答,答! 这第三次的叩声,在冷空气中扩散开来,格外的响,颇带些凄厉的气氛。我无论如何 再耐不住了,我跳起身来,拉开了门往外望。 什么也没有。镰刀形的月亮在门前池中送出冷冷的微光,池畔的一排樱树,裸露在凝 冻了的空气中,轻轻地颤着。 什么也没有,只一条黑狗爬在门口,侧着头,像是在那里偷听什么,现在是很害羞似 的垂了头,慢慢地挨到檐前的地板下,把嘴巴藏在毛茸茸的颈间,缩做了一堆。 我暂时可怜这灰色的畜生,虽然一个忿忿的怒斥掠过我的脑膜: 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影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却只给人们一个空虚!
叩门
答,答,答! 我从梦中跳醒来。 ——有谁在叩我的门?我迷惘地这么想。我侧耳静听,声音没有了。头上的 电灯洒一些淡黄的光在我的惺忪的脸上。纸窗和帐子依然是那么沉静。 我翻了个身,朦胧地又将人梦,突然那声音又将我唤醒。在答,答的小响外, 这次我又听得了呼——呼——的巨声。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人”的觉醒?我不 能决定。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hu ā)然驱驰于长空! 然而巨声却又模糊了,低微了,消失了;蜕化下来的只是一段寂寞的虚空。 ——只因为是虚空,所以才有那样的巨声呢!我哑然失笑,明白我是受了哄。 我睁大了眼,紧裹在沉思中。许多面孔,错落地在我眼前跳舞;许多人声, 嘈杂地在我耳边争讼。蓦地一切都寂灭了,依然是那答,答,答的小声从窗边传 来,像有人在叩门。 “是谁呢?有什么事?” 我不耐烦地呼喊了。但是没有回音。 我捻灭了电灯。窗外是青色的天空闪耀着几点寒星。这样的夜半,该不会有 什么人来叩门,我想;而且果真是有什么人呀,那也一定是妄人:这样唤醒了人, 却没有回音。 但是打断了我的感想,现在门外是殷殷然有些像雷鸣。自然不是蚊雷。蚊子 的确还有,可是躲在暗角里,早失却了成雷的气势。我也明知道不是真雷,那在

茅盾三部曲

茅盾三部曲

茅盾三部曲《茅盾三部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由茅盾于1934年到1935年创作完成,包括《在青石板路上》、《沉沦》、《活着》三部曲。

《茅盾三部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落后、矛盾严重,以及中国社会中的反抗力量的兴起,令人震撼的是,它极其真实、丰满、生动地描绘了一段混乱而又非凡的历史。

《在青石板路上》是三部曲的首部,也是茅盾的长篇小说的起点。

小说从山西晋城的小村庄开始,这里的社会深受落后遗留下来的痛苦,尤其是大地震后更加恶劣,山贼、土匪凿岩壁打洞,普通百姓穷困困难,不计其数。

山西大地震后,周日历用尽了自己的心思去寻找和解决村里的社会问题,但他的家庭里发生的种种不幸及他的责任使他的心情十分苦楚,他最终下定决心,带领村民从落后转变到更加先进,而村庄里的矛盾也逐渐得到解决。

《沉沦》是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主要以陆明轩为主要视角,陆明轩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由于家庭的贫困只能靠在街头行乞谋生。

他在街头陷入了一种活在社会底层的思想恐惧,历尽艰辛才实现从底层到社会中层的晋升。

但最终他为爱情所困,令陆明轩陷入深渊,痛苦的情绪扰乱他的心灵,他最终跳楼自杀,结束了他的沉沦之旅。

最后一部小说《活着》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以白玉石为主要视角,白玉石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经过艰苦的挣扎,从底层走向社会中层,他的精神生活更是充实,最终实现了从底层到社会顶层的翻天覆地的转变,他不仅赚了不少钱,而且也把自己内心的愤怒、痛苦等情绪完全释放出来,最终成为反抗运动的先锋。

《茅盾三部曲》通过细致、精彩的描绘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落后、矛盾严重的情况,以及中国人民开始反抗、走向自由的斗争历史,深深地感染了当时的读者。

它不仅是茅盾作品中最伟大的小说,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参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
茅 盾 的 小 说
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 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 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主将。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 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1981 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 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 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 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 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
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
我是真实地生活,经验了动乱中的最复杂的
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 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 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
《蚀》三部曲
时代痛苦的结晶
痛苦地反思、真诚地记录着 一批“可爱、可同情”的青年 如何在旋兴旋落、急进急逆的 大革命浪潮中被扑打得天旋地 转、六神无主,而这场轰轰烈 烈的革命又如何在偷天换日的 鬼蜮伎俩中被淹没在令人心惊 肉跳的血泊里。
农村三部曲
《子夜》所遗落的题材的横向拓展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
如农村的经济情况,小市民的意识形态(这 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简单),以及一 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 ——《子夜· 跋》

4、茅盾·作品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盾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茅盾生平

茅盾生平

茅盾生平:(1896-1981)二、茅盾思想及创作三、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独到的贡献:(一)为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一些新女性形象。

著名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中各种女性的形象。

(二)塑造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形象。

和这些新女性相比,茅盾笔下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往往显得更沉实,更安稳,更有社会气魄。

《子夜》中的吴荪甫;《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等。

茅盾的文学创作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

第一次使用“茅盾”作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牯岭到东京》等。

3、19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长篇《子夜》、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

著名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

建国后担任文化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⑴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⑵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⑶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通过静女士在爱情和革命上的追求与幻灭,表现了小资产阶级走向革命和在革命中的幻灭过程。

《动摇》:展示的是的革命时代革命与反革命势力激烈斗争时期的现实。

方罗兰的形象反映了在政治和爱情上动摇、妥协、软弱者的精神特质。

《追求》:表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精神自我拯救以及掩饰不住的幻灭感。

以章秋柳为代表。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作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特征。

小说获得巨大的声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对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和认识。

茅盾以小说的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方向进行了价值判断,就是中国无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茅盾

茅盾

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 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 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茅盾理论探索时期(1916-1926), 作为初期新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和 推动者,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 学作品。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他的政 治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基本方面。同时,思想 受到左拉、托尔斯泰的影响,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和新文学主张的感召下,参加革命活 动,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林老板:谙熟生意经、老实本分、精 明而不强悍、能干而又懦弱,目光短浅 残酷无情。
破产原因:以城镇为中心的社会经 济因素剖析 (战乱 ,钱庄催债 —— 农村凋敝,生意萧条 —— 同行竞争, 落井下石——官吏讹诈,军队勒索)
《水藻行》 主题:描写中国农民的积极生存状态,反对封建 伦常,崇尚健康的自然两性关系,弘扬扶助羸弱 之民风的可贵。
阶级是软弱的,就是由此而来的。这样资产阶级
就被否定了,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就被突出
茅盾创作《子夜》实际上是用小说参与了 这场讨论,他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来进行社 会重大问题的思考。茅盾说:
“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 了。”
解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 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 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 《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四期)
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化界展开一场 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国当时究竟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 作为一种思想讨论,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但 是,最有影响的是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当时托 罗斯基派支持的“机械派”认为中国社会已经是 资本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的东西只是一种残余。 当时的左翼力量《新思潮》派则认为,当时中国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茅盾

茅盾

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创作前提《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是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写的一篇散文。

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政府阴谋制造了“皖南事变”,进犯抗日根据地;日寇也因此肆无忌惮地向我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全国人民,特别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这篇散文就是作者以昂扬的革命激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茅盾的作品大部分是着力暴露旧社会黑暗的,正面歌颂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作品并不多,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但是,当他一踏上解放区的土地,便深深地被那里的一切所感动。

于是,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象征手法本文手法: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学习本文,我们将——1.在充分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基础上,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茅盾

茅盾

茅盾的“矛盾”
人生“矛盾”之一就是政治与文学的矛盾:文
学是茅盾政治受挫之后寄托感情的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晓明说,文学是其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
茅盾的“矛盾”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我痛心,也使我悲观,它迫使
我停下来思索:革命究竟往何处去?共产主义的理论我 深信不疑……然而,在1927年的夏季,我发现自己并没 有弄清楚!在大革命中我看到了敌人的种种表演——从 伪装极左面貌到对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杀;也看到自己阵 营内的形形色色——右的从动摇、妥协到逃跑,左的从 幼稚、狂热到盲动。——自传《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
文本分析 人物关系:
人物众多,但很条理,以吴荪甫为中心人物,
引出其他人物,赵伯韬(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 买办资本家)、吴老太爷、林佩瑶、曾沧海 (吴的舅父,通过此人,穿起农村这条线索)、 屠维岳(走狗,通过此人展示三十年代资本家 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子夜》
故事情节 在小说的开端吴老太爷来上海,去世,办丧事,这些情节
《子夜》
B、作者善于将人物放置于尖锐矛盾的冲突中
展现性格,放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凸显人物, 同时又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达到了社会历史 的分析与人的心理分析的统一。 C、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人物语言充分个 性化,切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子夜》
贡献(成就) 第一、它是茅盾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
生平
纵观茅盾一生三个阶段: 一是主编并全部改革《小说月报》,培养了不
少新文学作家。 二是从事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扶植了大批文 学新人。 三是当作家。
创作
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虹》,《子夜》,《腐蚀》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野蔷薇》,《林家铺子》, 《诗与散文》等。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翻译家:茅盾人物简介
茅盾的知识储备
• 良好的国学基础,精通古典文学 • 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对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茅盾的求学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 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使茅盾的文学观念发生变化 • 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学习使茅盾能够更深入地剖析中国社会的问题 • 广泛的知识储备为茅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茅盾的创作历程和重要作品
茅盾的创作历程
• 20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 • 1920年代初期加入共产主义运动,成为左翼作家 •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题材的作品
茅盾的重要作品
• 《子夜》:《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之一,以19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兴 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幻灭》:《幻灭》是茅盾的另一部重要作品,以大革命时期的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知 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革命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虹》:《虹》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以“五卅”运动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茅盾人物的时代价值
• 茅盾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 茅盾的人物形象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曲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茅盾的人物形象强调了人性关怀和个体价值,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04
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CREATE TOGETHER

关于茅盾小传300字

关于茅盾小传300字

关于茅盾小传300字
茅盾,原名茅敬堂,生于1896年,江苏宜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

茅盾小时候酷爱童话故事,这为他日后成为作家奠定了基础。

他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方文学经典,深受影响。

1917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新书友会”,这也是他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文学创作的起点。

毕业后,茅盾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工作。

他的小说《子夜》、《拟黑骏马的人》等作品,以及文艺理论著作《新闻小说的黑与白》等,都卓有成就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深受读者喜爱。

1930年代,茅盾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他在这个职务上致力于团结文艺界人士,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提倡以民族长篇小说为主,强调文艺作品应当描写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生活。

这些理念使得茅盾成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领导文化教育工作。

他积极参与文化大革命,并坚持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方向。

1981年,茅盾因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而获得了中国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在国际上也获得广泛赞誉。

茅盾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作品和理论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人档案—茅盾

名人档案—茅盾

名人档案—茅盾人物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茅盾

茅盾

4、在小说结构方面,茅盾小说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 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严密完整,适应 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鲁迅短篇小说单纯 而严正布局:作品规模不大,人物不多, 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不太复杂。 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 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 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开 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形成建筑在理 性分析之上的社会剖析小说。 • 构思长篇巨制,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 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 • 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由短篇小 说文体向中长篇延伸,提高小说反映生活 和人的心灵的深广度。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 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 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 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 诗性。
史诗性特征
如果把他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 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 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极其变化, 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 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 会的编年史。(P173-175)
(二)、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 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茅盾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 复杂性,将任务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 的油画效果。 《子夜》中的吴荪甫最能体现此类艺术 追求
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在他的笔下,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 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在他的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形 成了形象系列,从而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 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

茅盾先生的简介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茅盾先生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先生的小故事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字迹潦草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

茅盾

茅盾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现代著名作家、理论批评家,曾用玄珠、方璧、形天等笔名。

茅盾是1927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幻灭》时始用的笔名。

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

从小酷爱文学,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因家境窘迫辍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了早期的文学活动: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从事文艺理论批评。

1920年1月,他发表了第一篇文学论文《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初步地表达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同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1年茅盾与郑振铎、叶绍钧等人发起组成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并革新《小说月报》,积极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时;了参加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革命活动。

1925年,他连续发表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告有志研究问学者》、《问学者的新使命》等文章,较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艺术的主张,标志着茅盾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发展到了无产阶级文艺观的新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同年茅盾完成《幻灭》、《动摇》,1928年完成《追求》,1930年,在三部中篇合成一部长篇出版时,把书名定为《蚀》,表明书中写的人和事,正像月蚀日蚀一样,是暂时的,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作品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剧烈变革,刻画了那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面貌和心路历程,即表现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的幻灭;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三、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作品对时代生活进行了广阔的描写,对复杂社会矛盾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对人物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披露。

但是,由于受到作家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的影响,作品的基调特别是《追求》的基调比较低沉。

1928年茅盾东渡日本,写了《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等著作,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虹》,这一命题具有象征意义。

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嘿,你知道茅盾吗?要是不知道呀,那可就错过文学世界里的一个超级大明星啦!茅盾先生就像文学天空里一颗特别闪亮的星星。

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幅巨大的画卷,展开来满满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我记得第一次读茅盾的作品,那感觉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陌生又神奇的世界。

我跟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茅盾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可有趣了。

小明说:“茅盾?听起来好严肃的名字哦。

”我就跟他讲:“你可别被名字骗啦。

他的作品可精彩啦。

”茅盾先生的小说写得特别棒。

他笔下的人物就像是从生活里直接走出来的一样。

比如说在《子夜》里,那些资本家们,一个个都有血有肉。

他们就像一群在金钱和权力的舞台上跳舞的人。

吴荪甫这个角色,又有野心又有无奈。

他想在那个混乱的社会里干一番大事业,就像一个在暴风雨里想要掌舵的船长,可那风浪实在是太大啦,他最后还是被卷进了失败的漩涡。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人呀,有理想有抱负,可现实总是给他们重重一击。

再看看他描写的那些普通老百姓,像《春蚕》里的老通宝一家。

他们辛辛苦苦地养蚕,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就像农民们精心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

老通宝把养蚕当成了全家的希望,那心思就跟我们现在的爸爸妈妈努力工作想让家里过上好日子是一个样儿的。

可是呢,最后蚕茧丰收了,却因为各种原因,生活并没有变好。

这就像一盆冷水,把老通宝一家的希望之火给浇灭了。

茅盾先生写这些人物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公平的社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黑暗面。

我问我的语文老师:“老师,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么多让人看了有点难过的故事呀?”老师说:“因为他想让大家知道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呀,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要把黑暗揭露出来。

”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

茅盾先生的作品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当时的社会。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那可高得不得了。

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作家呢。

就像一颗大树,周围会长出很多小树苗一样。

他的那种细致描写人物、刻画社会环境的方法,就像是一个宝藏,被后来的作家们挖掘、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

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

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

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

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

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

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

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

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

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

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

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

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

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

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7月,参与《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文汇报·文艺周刊》。

年底,离香港。

1949年,2月,达北平。

7月,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

1951年1月,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8年,1月,开始创作《夜读偶记》。

3月,《茅盾文集》第一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1年,《茅盾文集》十卷出齐。

“文化大革命”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

1981年3月27日,逝于北京。

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4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38卷本的《茅盾全集》。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党一起发展革命文艺,团结和壮大了革命文艺队伍,反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又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广泛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茅盾不顾国民党的压迫,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建国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一个文学奖项。

其目的是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

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于1981年设立。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

茅盾肖像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