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
中国推出新型8X轮式步战 设计风格接轨西方
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分别研制了两代轮式装甲输送车:以WZ533为代表的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小批量装备部队;以WZ551为代表的第二代轮式装甲输送车,目前是我国轻型机械化部队的主力装备。
耐人寻味的是,两代轮式作战车辆都有6×6驱动和8×8驱动两类底盘,但是最终装备部队的却只有6×6底盘。
鉴于828底盘在新时期快反作战时机动能力和承载能力上的优势,新世纪初,国际上开始掀起了换装8×8轮式作战车辆的热潮,我国新型8×8轮式装甲车的研制和装备也初现端倪。
国产VN1型8×8轮式装甲车幼豹啸谷我国在本世纪初也发展了若干种8×8轮式作战车辆,然而其明显的实验性质或外贸特征,很难让人相信它们会走入我军装备行列,一直以来人民解放军新型轮式地面武器的发展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迷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外军事观察家和爱好者众说纷纭。
从2004年开始,军事爱好者不断发现有新型8×8轮式作战车辆在我国各地进行跑路试验。
从他们拍摄的图片来看,这些轮式作战车辆明显带有西方风格。
2006年晚些时候,国内某媒体先后刊发了我国新研制6×6和8×8新型轮式作战车辆的报道。
2008年伊始,北方工业公司向本刊提供了一种名为VNl型步兵战车的图片(本刊2008年第一期封面),而后国内其他媒体又刊登了相关报道,其配图中的轮式作战车辆和此前各种渠道拍摄的轮式作战车辆风格一致,可以看出这种包含有6×6和8×8两种驱动方式的轮式作战车族,是在严谨有序的装备规划下发展的地面武器家族,绝非简单的实验性质或外贸需要。
鉴于目前对新型轮式作战车族6×6驱动只有极为含蓄文字介绍和图片资料,而被命名为VN1步兵战车的8×8驱动车型只有少量图片,在这里笔者根据公开信息和车辆工程的基础常识,对我国8×8驱动新型轮式作战车辆进行一个简单的解析。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座
轮式坦克的先驱:半人马“半人马座”的诞生开创了一个全新概念——轮式坦克。
除了防护,它的火力和机动性均与坦克相媲美,也为许多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陆军提出了“半人马座”轮式装甲车的计划,用以取代已经老化的美制M47坦克。
计划要求车辆必须具有出色的行驶稳定性、高的承载能力、卓越的战术及战略机动能力,在保证机动性能的同时还要求车体能够抵御小口径步兵武器的攻击,另外车辆结构须适于车族化发展,并且所有车型应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后勤支持性以及防护性能,必须采用当时成熟的技术。
针对军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依维柯菲亚特公司和奥托梅莱拉公司首先联合开发出“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之后又演变出一系列的变型车,实现了车族化的目标。
整个车族的底盘均由依维柯公司负责,武器系统则由奥托梅莱拉公司来负责。
1984年初,意大利陆军提出对“半人马座”的具体要求,装备一门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炮,火炮配用计算机化火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公路速度、较远的行程和优良的越野机动性能,能够执行火力侦察、反侦查、反坦克等多项作战任务,同时还要能用C-130型运输机空运,进行快速反应部署。
“半人马座”的研制代号为B1,意为“装甲车”1号。
1987年1月,首辆“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样车制成,第二辆样车于1987年年中制成,同年12月,共有4辆样车制成,并且参加了实验。
1988年,完成了第5辆到第9辆样车的制造,其中第7辆样车的车体比其他几辆车体略窄,以便于C-130的运载,而且还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对地雷的防护能力。
1989年4月,首批10辆预生产型车出厂,199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首辆正式生产型车于1991年完工,与样车不同的是,生产型对一些重要部位进行了改进,比如改进了存储空间和炮塔后部以及武器系统,车体尾部的跳板式门换成了向右开启的单扇门,并且改善了乘员乘坐的舒适性等。
在科索沃维和的半人马座1992年底,8辆车刚服役不久、装有105毫米炮的“半人马座”坦克歼击车被部署在索马里,一试其锋芒,结果表现优异,军方十分满意,在最初的4个月里,8辆“半人马座”平均行使8400公里,没有出现任何重大问题。
重型汽车系列型号简介
军用重型汽车系列型号简介(图文并茂)声明:本文整理自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原帖作者:汉诺威公爵),供有兴趣的朋友下载国产部分:军用载重越野车通常分6×6或8×8、10X10三种,越野行驶时载重量达5吨以上并可同时牵引5吨重的挂车或装备。
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虽然只是一种运载工具,但在各国武器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大量用于牵引重型火炮,是炮兵的重要装备:另一方面它还是导弹、雷达等武器和作战器材的主要运输工具。
此外各国还利用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底盘开发了大量的轮式装甲车辆。
如今,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已成为各国兵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30年多年来,我国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从无到有,从仿制、引进技术到自行研制,已发展了两代、若干车型,在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以下简要介绍国产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主要车型。
1、东方红LT6651966年以前,在中国的汽车产品中,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还是空白。
当时,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重型火炮的牵引车有两种:一种是当时比较落后的60式履带牵引车;另一种是进口的轮式越野汽车,如贝利埃公司的GBC(6×6)越野车。
使用履带车牵引轮式炮既无法发挥履带式车辆的越野优势,在公路上行驶时速度又赶不上汽车,而且对路面的破坏也很严重;进口车辆价格昂贵,国内又缺乏零配件,不能适应战备的需要。
1966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法国GBC越野汽车底盘、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风冷发动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其它车型的成功经验,于8月16日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命名为东方红LT665。
1967年月10月该车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实现了小批量出口。
东方红LT665不仅是我国第一辆自行研制生产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而且还是我国生产的第一辆使用风冷发动机的军用车辆。
由于该车使用了8120F风冷柴油机,使它可在缺水地区使用、也避免了在寒区作用时发生冷却液冻结不易启动和在热区使用时水箱“开锅”等情况的出现,因而满足了部队对各种气候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解放军的轮式战车发展史:斯特瑞克高模块化是解放军的目标
解放军的轮式战车发展史:斯特瑞克高模块化是解放军的目标和步兵战车不同,解放军对轮式装甲车的认识相当早,毕竟在红军时期曾对国民党的装甲无可奈何,抗日战争又面对日军的装甲车同样手段不多,给根据地军民造成巨大伤亡的同时,也下定决心未来要自己搞出装甲车。
图示:这种装甲车是日伪军的扫荡利器,当时仅有轻武器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很难对付新中国成立之后没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铁路遭到联合国军的空袭绞杀,卡车是运输主力,漫长的运输线时常遭到空袭扰袭,需要有装甲车护送,但是当时国内那些缴获国民党的老式装甲车根本无法胜任,单纯的“卡车架机枪”也无法满足需要,有资料显示当时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一些BA-64装甲车,但是未见到实物。
图示:苏联BA-64装甲车,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抗美援朝结束后,中国引进了苏联BTR-152系列6轮驱动装甲车。
说是引进,实际上是解放军从驻扎旅顺军港的苏军接收了25辆,BTR-152在当时属于苏军主力装备,由苏联吉斯-151和157卡车改装,在当时性能不错。
也成为了解放军自行研制装甲车的基础。
图示:BTR-152是苏军早期装甲汽车,后来安装了14.5mm高射机枪兼职防空而后来的156工程中,中国引进了吉斯-157卡车生产技术,也就是后来的东风CA30卡车,该车大部分部件与BTR-152通用,因此解放军就在两者的基础上研制装甲车。
图示:东风CA30卡车这就是64式装甲车,代号WZ521,严格来说64式并不算是装甲车,而是装甲汽车,就是卡车加钢板,装甲和机动性都不如正牌装甲车。
64式布局借鉴了BTR-152,开有内部射击口,虽然不是很先进,但是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用于正面战场,而是快速机动投送兵力,用于在西部剿匪的。
图示:64式装甲车还有一种非常超前的装甲车,WZ554,这种车资料不足,看编号应该是设计在50~60年代,算是中国早期轮式装甲车之一,但是设计风格是80年代的,而且是自行高炮,武器是双联23mm高射炮。
8轮式装甲车发展趋势
7 F o r e i g n T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n k
《国外坦克》2006 年第 10
综合述评 8 轮式装甲车发展趋势
进的陆战队前面和侧面,主要用于战场侦 察。该车在入侵巴拿马时,美陆军第 82 空 降师大量使用了这种车辆。另外,日本、法 国等国的新型轮式装甲车均拟替代履带式 装甲车使用。
用做信息化网络平台。成体系运用, 构成迅速处理战场网络信息的武器平台已 经成为轮式装甲车的发展趋势之一。装甲 车辆轮式化已经在美国陆军凸显,美陆军 曾在 1999 年 10 月提出了“全轮陆军”的 构想,现在已经建成了 4个清一色的装备 轮式“斯特赖克”装甲车的过渡型旅级战 斗队。“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安装了 21 世纪部队旅及旅以下作战指挥系统,使各 车之间通过文本信息和地图网可进行交 流。美国陆军的第一支“斯特赖克”过渡 型旅级战斗队已经在 2003年12月抵达处 于战争状态的伊拉克,担负侦察、巡逻和 其它战斗任务,以尝试和检验轮式装甲部 队成系统作战的做法和能力。
BTR-90装甲输送车
9 F o r e i g n T a n k
《国外坦克》2006 年第10期
综合述评 8 轮式装甲车发展趋势
脂鲤”8 × 8 轮式装甲车。在1995~1999 年间,澳大利亚从美国和加拿大订购了 111 辆 LAV-25 轮式步兵战车。
第二代,锯脂鲤”II 轮式装甲车。该 车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研制成功,主要包 括 4 × 4、6 × 6 和 8 × 8 三种驱动型式的 车型。该车与“锯脂鲤”I 相比,改进之处 包括采用了较大直径的 12.5R20轮胎,更 有效的制动装置和 2 速分动箱等。
现代战争需求
现代战争是指现代社会发生的并能反 映出现代生产方式和科技水平的战争,目 前主要指高技术战争。到目前为止,高技 术战争主要表现为使用高技术常规武器系 统、作战目的和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高 技术局部战争对轮式装甲车辆的作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
青出于蓝胜于蓝——ZBD86履带式步兵战车列装之初的一次论证研讨作者:周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5期★周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军数量众多的步兵,始终沿续着“步枪刺刀手榴弹”加“铁脚板”的传统模式,行军走路、冲锋陷阵都是依靠两条腿。
眼看着美国、苏联等军事大国的步兵,都装备了一种能与坦克速度同步、火力协调、防护配套的步兵战车,多少都有一点“羡慕嫉妒恨”的滋味。
其实,对于步兵搭乘装甲车辆遂行战斗任务研究训练,我军的起步并不算晚。
在上个世纪60年代装甲兵部队少量装备63式装甲输送车之后,就广泛开展了依托装甲车载员舱顶甲板进行步枪、班用机枪、40火箭筒等轻武器的射击训练。
70年代后期,我国军工科研生产部门立足于当时国内的研制能力,选择借鉴国外现成步兵战车的做法,在苏制BMP-1的基础上,于1980年底采取测绘仿制的办法,全尺寸、全要素地制造出中国第一代步兵战车的样车,代号为W2-501。
经过6年的样车改进,到1987年4月,国家正式批准第一代步兵战车设计定型,命名为ZBD86式履带步兵战车,(以下简称86步),并迅速交付到部队进行试装试训。
而北京军区某“红军团”则是首批承担这项任务的部队。
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红军团”经历了从少量试装到全部队列装的过程,在军工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对86步展开了从装备操控、战术应用到技术保障等方面的适应性训练,并多次开赴内蒙古进行实兵演练,从而总结摸索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用经验。
1994年8月,在当时的总参装甲兵部的直接组织指导下,由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牵头,召集有关领导机关、科研生产单位以及部队,在“红军团”所在师召开了一次以86步为主题的专题论证研讨活动。
其间,笔者与有关同志一起,在归纳梳理试训论证成果的基础上,针对86步实际使用中发现的优长和缺陷,围绕着如何适应国情、扬长避短,优化中国步兵战车的发展思路与要素配置等重点问题,形成了一份论证报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香港扣押的新加坡军火
香港扣押的新加坡军火作者:熊见卓来源:《兵器》2017年第02期2016年11月23日,香港海关在一艘从台湾出发、在香港经停的货船上搜出了9辆属于新加坡军方的装甲车。
香港海关发现这批装甲车的货运手续并不完备,当即予以扣押。
各方媒体很快确认,这9辆“特雷克斯”8×8装甲车是新加坡当局送往台湾,供在台新加坡陆军“星光部队”训练之用。
至本刊发稿时为止,这些车辆仍然处在香港海关的监管之下。
这种装甲车的基本性能如何?是否属于先进装备?本刊邀请资深军事研究人士做了一番调查和评价。
研发过程“特雷克斯”装甲车是新加坡根据本国部队需求研制的一种8×8轮式装甲车辆。
它的研制工作从1999年开始,由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和爱尔兰的蒂莫尼技术公司联合研制。
但因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缺乏这类型车辆的研制经验,而蒂莫尼公司不但经验丰富,且从事过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培训、技术转让和指导工作,因此实际研制工作基本都是由蒂莫尼公司负责。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研制装甲车辆,蒂莫尼公司的本业是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研制制造,尤其在重型车辆独立悬挂系统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上个世纪90年代后,蒂莫尼大部分业务转向咨询以及系统工程领域,不再独立研制销售整车。
“特雷克斯”计划启动18个月后,首辆代号AV81的样车就在爱尔兰组装完成、投入试验。
2001年9月在伦敦举办的国际防务系统与装备展览会上,这辆样车首次亮相。
展览结束后,样车被运往英国莱兰试验中心进行全面试验。
此后,AV81样车还参加了2002年新加坡航空展和2002年欧洲防务展。
2002年,蒂莫尼公司在经营上遇到困难,需要资金周转。
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购买了蒂莫尼公司25%的股份,成了实际控股方。
新加坡方面借此机会,把很多技术和“特雷克斯”知识产权据为己有。
为了进一步分担研制成本降低费用,新加坡技术动力公司还引入了土耳其奥拓卡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2003年9月,第二辆代号为AV82的样车在土耳其举行的防务展览会上首次亮相。
车轮上的急先锋——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早期发展(上)
车轮上的急先锋——国产轮式装甲输送车早期发展(上)作者:王笑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17期与西方国家在战后长期重视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不同,我国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早在解放战争期间就开始接触轮式装甲车辆,解放后在成功研制了63式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同时,也没有放弃轮式装甲输送车研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成功研制了多型轮式装甲输送车,为提升我军机械化部队机动力和突防力作出巨大贡献。
“沪造三六”式装甲车——旧中国自制轮式装甲车代表在诸多解放战争的老照片中,经常看到国共双方都曾经使用过若干型外形高大的轮式装甲车,让军迷们很容易联想到德国二战期间广泛使用过的SD/KFZ系列装甲车,和大量使用军援美式坦克不同,这种德式风味浓烈的轮式装甲车却是罕见的中国造。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部队大量装备美式坦克装甲车辆,俨然一派机械化新军风貌。
但毕竟有限的军援美械难以满足欲挑起内战而整军备战的部队需求,国民政府深知“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道理,希望能在自身军工基础上形成坦克装甲车辆建造能力,后沈阳和上海两地均基于美制卡车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改装了多型轮式装甲车,用于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作战,而山西、天津等地也小规模改造过装甲汽车。
以上海地区为例,国民政府兵工署战车工厂筹备处于1947年3月在上海兵工厂龙华分厂旧址设厂开工,定名为兵工署驻沪修理处战车制造厂(以下简称“沪修厂”),到1948年底,沪修厂共修理各型坦克和牵引车143辆,生产完成各型装甲车322辆。
此外,同时期的南京第60兵工厂在1948年也曾打算生产装甲汽车,并准备了相应的钢板。
该厂中共地下党员杨光获知后巧妙地利用修水塔之机将这300吨钢板消耗殆尽,使南京装甲车制造计划落空。
沪修厂从1947年开始生产装甲车,首先基于美国通用CCKW-353型2.5吨十轮卡车底盘研制成功了“沪造三六式及姆西改装装甲车”(1947年9月兵工署编制《我国陆军现用各种武器诸元手册》)。
装甲战车平台的新“标配”——遥控武器站和有人/无人炮塔
装甲战车平台的新“标配”——遥控武器站和有人/无人炮塔作者:李羚毕忠安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9期李羚毕忠安近年来,"无人战争"的概念被炒得愈来愈热,世界各国军队开始纷纷研发无人装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多数无人装备还无法达到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进行自主操控的程度,所以遥控操作依然是主要操控模式。
因此,基于现有技术条件,遥控武器站和有人/无人炮塔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装甲战车平台上的"标配"。
2020年3月20日,《Armada international》网站发表文章,专门对全球多个知名公司开发研制的多种型号遥控武器站和有人/无人炮塔进行了介绍,现编译如下,以飨读者。
文中数据和相关信息只代表原文作者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装甲战车平台的新"标配"现今,越来越多国家的军队都在为其现役的履带式和轮式装甲输送车、甚至防护型巡逻车(PPV)和后勤支援车辆(LSV)提供增强型防护火力。
通常情况下,机动平台会配备各种非防护型武器,或者安装一挺7.62或12.7毫米口径机枪,或是安装配有一具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AGL)的防护型武器站(PWS)。
然而,这些武器只具备有限的能力,无法在所有天气条件下或平台移动时提供精确火力。
各种机动平台的新趋势是配备不同型号的遥控武器站(RWS)。
其优点是,平台的射手可完全受到装甲的保护,并可使用平板显示器(FPD)和相关装置来操控武器,以对目标进行瞄准和射击。
另一个替代方案是,为不同的机动平台选配一套完全密闭的单人或双人防护性炮塔系统。
从多个知名公司新近研制的产品看,最新型遥控武器站通常其瞄准系统由昼间/热像仪等组成,为了提高平台停止间或运动中对静态和运动目标的首发命中率,有时配备一具激光测距仪。
此外,这些遥控武器站还可以适配枪(炮)声传感器,以接收来袭威胁信息;如果确认威胁,遥控武器站就可自动转向目标方位,然后由射手选择是否对目标进行射击。
自主研发铸铁甲
自主研发铸铁甲作者:袁风来源:《兵器》2017年第01期勇于自主研发在一机集团采访期间,强烈感受到这家企业生产线上的产品非常丰富。
作为国内唯一的主战坦克和8×8轮式战车研发制造基地,一机集团不但正在生产99、96系列内装主战坦克,VT1、VT2、VT4外贸主战坦克,数十个变型的内装和外贸8×8轮式车辆,他们还开发了4×4、6×6两个系列的轻型轮式装甲战车系列,承担大量老型号坦克现代化改造和改型工作。
装甲战斗车辆的研制是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和漫长的试验测试。
这家企业是如何同时展开这么多产品线研制和生产的?一家企业的科研资源和生产资源能够同时支撑这么多产品线吗?对于这个问题,曹福辉副总经理给出了肯定而充满自信的回答。
他说,一机集团最重要的科研资源是科研所。
这是中国最早的坦克设计所,技术实力雄厚、历史悠久,承担过大量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前瞻性,重视预先研发和技术积累的传统。
一机集团对这种前瞻性的研发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生产模式,曹总把这一种工作模式形象地称为“吃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8×8轮式车辆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这个型号系列如今是一机集团最受欢迎的产品线之一,仅内装型号就有三十多种,深受解放军部队的欢迎。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8×8车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预研的,在数年的研制中没有得到国家拨款、没有外贸订货。
但是一机集团认准某个方向就会坚持投入,绝不停步。
曹总回忆说,在九十年代中期,兵器工业正处在全行业亏损状态,处境极为艰难。
一机集团作为国内最主要的主战坦克生产商,只能给设计师发放每月两百多块的薪酬,即使连这一点工资也不能保证全额、按时发放。
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总厂拿出两百多万元交给科研所,由当时担任科研所所长的冯益柏总师牵头,推动科研所持续投入8×8轮式车辆研发。
不为人知的几款中国轮式装甲车
不为⼈知的⼏款中国轮式装甲车2019-08-10早期的中国轮式装甲车中国装甲兵⾸次对外敌作战投⼊的就是轮式装甲车。
当时,在傅作义将军⼗分专业的指挥下,中国的装甲汽车(轮式装甲车)突然出现在抗⽇战场,发挥了极⼤的威⼒。
这也记录了中国的装甲车辆⾸次在对外敌作战中的英勇战伤,中国装甲兵将⼠⾸次在对外敌作战中的流⾎。
1949年后,解放军从苏联引进了BTP64⼩型装甲汽车(轮式装甲车)。
这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装甲汽车之⼀,装备⼀挺⼤⼝径机枪,可以击穿当时各国的装甲车装甲。
1960年前后,中国引进了苏联BTP-152装甲输送车。
该车实际上是由苏联151和157卡车改装的装甲汽车,在当时性能尚可。
同期中国还少量引进了苏联BTP-40装甲输送车。
该车实际上是由苏联“嘎斯”63卡车改装的轻型装甲汽车,可作为指挥车和侦察车使⽤。
⾃制轮式装甲车的尝试中国引进了苏联BTP-152装甲输送车之后,曾⽤卡车⾃⾏改装了部分装甲汽车,⽤于西部公路,对付美国中央情报局武装和训练的宗教极端恐怖分⼦。
当时美国尚⽆RPG这类轻便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这样的装甲汽车⾜以令恐怖分⼦畏惧。
在普通的汽车底盘上装配⼀个装甲外壳,就成为装甲汽车。
⽽正规的军⽤装甲车其发动机和车轮等部件与装甲车体结为⼀体。
所以两者相⽐,装甲汽车往往装甲薄弱,机动性也不及正规的军⽤轮式装甲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性能和成本均低的装甲汽车往往提供给警⽅或军⽅后勤部队。
⽽武装警察尤其是正规军在作战中不再使⽤装甲汽车。
前⼏年⼴告很⽕的⼀家民企拼装的装甲汽车,它只是在普通的依维柯汽车底盘上装上⼀个薄铁⽪外壳,对付缺乏武器的疑犯毫⽆问题。
但在⾼危环境中,抗战时期的步机枪都能将这种装甲汽车击穿,使⽤该车的警察的反映可想⽽知。
所以后来不得不让专业军⼯单位⽇以继夜地紧急研制⽣产合格的警⽤装甲车予以替代。
国产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题图)是于1964年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的,以CA30型越野汽车底盘为基础,采⽤⽆⼤梁⾻架结构型式,所以它是⼀种装甲车⽽不再是装甲汽车。
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
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8×8轮式装甲车辆,以其所具有的机动速度快、防护力较好、承载大口径武器能力强、输送兵员多等突出特点,成为应急机动作战的理想装备,因此也是目前各国竞相发展的轮式装甲装备之一。
资料显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发展轮式装甲车辆,但由于8×8轮式装甲车辆技术复杂以及军事需求各异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较早推出БТР-60等8×8轮式装甲车辆外,其他大多是6×6或4×4系列。
因此,8×8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更能折射出一个国家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研制8×8轮式装甲车──WZ522-1型轮式装甲车了。
一、"三北"地区的作战需求,"孕育"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1970年初,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刚刚结束,中苏关系也是"寒风凛冽",十分紧张。
前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我构成极大的威胁,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的苏军已全部实现装甲机械化,编有50个坦克师和百余个摩步师,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在中苏边境冲突中,苏军动用了包括先进的T-62坦克、БТР-60轮式装甲输送车在内的多种装甲装备。
在紧张对抗情况下,我军加紧战备,随时准备应付苏联的"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威胁。
但是,当时我军装甲机械化程度相当低,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军地面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难题。
为提高我军装甲机械化水平,满足在"三北"地区对苏作战之急需,军委装甲兵及时做出了研制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决定。
1970年2月18日,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召开了"五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落实会议"。
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
轮式战车百年发展历程在人类社会的战争史上,20世纪给世人带来了两次世界大战和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
问世于上世纪初的坦克和装甲车,作为战争机器的钢牙铁齿,经历了历次战争的烽火磨砺,至今仍然是各国陆军的主力作战兵器,主宰着地面战场。
坦克装甲车辆促进了现代战争由徒步步兵向工业时代摩托化、机械化作战的演变过程,并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际为今后陆军主战装备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重要武器平台。
◆登上战场20世纪初,已于19世纪中叶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国等国家,先后利用本国钢铁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的优越实力,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装甲车。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支援空军在法国的作战行动,英国组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装甲车师。
当时,各国利用普通卡车底盘改装的装甲车,主要用于执行侦察和袭击作战任务,而地面战场上纵横密布的战壕却成了它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为克服这些障碍,英国首先将本国的装甲车体安装在美国生产的拖拉机底盘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
从那时至今,这些利用履带行驶的钢铁堡垒在地面战场上攻城拔寨,克敌制胜,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占据着地面战场的霸主地位。
轮式装甲车则更多地应用于维持社会治安和与骑兵协同行动。
尽管它们在上世纪20年代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但由于对道路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加之机动性得到改善的轻型坦克的出现,致使在二战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一度遭到冷遇,只有德国和法国没有放弃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始终对称霸欧洲虎视眈眈的德国加紧生产坦克和装甲车,进行战争准备,频频研制出新车型。
1935年,比森-NAG公司开始生产新型的Sd.Kfz.231(8×8)重型侦察车,并于1938年二战爆发前装备了德国陆军。
该车具有可与当时的轻型坦克媲美的越野机动性能,其生产一直延续到1945年。
二战期间,该装甲车在西欧、苏联和北非的坦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该车的基础上,1940年德国又研制出装有V-12柴油机和50毫米速射炮的Sd.Kfz.234装甲车。
92式轮式装甲车族
核心提示92式轮式步兵战车是中国第一种大量装备的轮式步战,具有机动性好、可靠性高、维修简便、燃料消耗少等优点,缩短了与国外同类先进步兵战车的差距。
但是该车在火控系统和信息能力方面的缺失已严重限制了其作战能力的发挥,在日后发展中需要对这些问题一一弥补。
92式轮式步兵战车从1995年开始在解放军地面部队陆续服役,主要装备快速反应轻机械化步兵师。
二战之后,由于冷战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争中得到大力发展的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很快就发展出了步兵战车。
但是,大量的履带式装甲车辆耗资巨大、使用维护复杂,当年德国人面临的难题再一次摆在了胜利者们的面前,其中,苏联为了维持较大的装甲部队规模,欧洲国家百废待兴、国力尚未恢复,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当年德国人的老路——大力发展轮式装甲输送车。
经过直接在军用越野卡车上加装装甲板的不成功案例之后,苏联人发展出了独特的BTR-60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并经过BTR-70、BTR-80的持续改进,一直发展到了现在的BTR-90轮式步兵战车。
欧洲各国,如德国、法国、奥地利、瑞士等也发展出了各自的轮式装甲车系列。
只有美国因为国力强盛,一直坚持履带式路线,后来才引进生产了轮式装甲车,并持续到今天。
大量装备俄军的BTR-80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后,只能有选择地引进生产了部分苏联的装甲战斗车辆,这其中并没有轮式装甲车。
直到60、70年代,国内的军用汽车生产已经基本上满足了摩托化的需求,轮式装甲车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中国在50年代研制的WZ521轮式装甲车,这种装甲车只是起到了部分的临时替代作用。
新中国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这种轮式装甲车实际上只是一种装甲汽车,并不是真正的轮式装甲车。
第一辆国产轮式装甲车使用了解放CA30型6×6越野卡车的底盘来改装,由于只是简单的将原车外壳改为一个装甲车体,其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最终没有定型。
80年代初,国内再次重启了轮式装甲车的研制,新型的523式轮式装甲车是在东风EQ245型6×6越野卡车的基础上研制的,将发动机改为驾驶室后方布置的形式,使用了较为方正的箱式车体,样车组成的方队参加了84年的国庆阅兵仪式。
冯益柏:与战车同行
冯益柏:与战车同行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21年第23期因为患上严重的渐冻症和重症肌无力综合征,曾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的冯益柏没能出现在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现场。
“疾病虽然改变了我的生活,但我热爱坦克事业的初心不变。
”前几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益柏曾深情地说,“如果再让完成一个心愿,自己还将带领科研团队再搞一个世界一流的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世界各国陆军装备的主要突击力量,被誉为陆战之王。
作为8×8轮式战车和VT-4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冯益柏在强军报国的路上一干就是36年,也是打造陆战之王的幕后功臣。
住院期间,他始终关注着新一代车型的发展走向。
“干了一辈子军工行业,一看到研发出的主战坦克、轮式战车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就像自己抚养的孩子一样,感情很深、热爱程度也很深。
”本世纪初,冯益柏和团队对某型坦克进行了性能拓展和技术攻关,将搭载中国液力传动技术的动力舱应用在坦克上。
自主研发的动力舱集模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使中国坦克的军工实力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上世纪70年代,风华正茂的冯益柏从北京来到草原钢城——包头市。
踏入一机厂的大门时,在随身简便的行囊中,一把擦得铮亮的小提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
从此,具有艺术才华的他和科研结缘、与战车同行,成为我国装甲车辆科研、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和工程数字化研制领域的“领军者”,不断实现着自己当初立下的“报国强军”梦。
某主战坦克是新时期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重点发展的地面突击力量,是装甲装备实现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重要车型。
2002年,冯益柏挂帅组织技术力量开始研发,经过3年精心设计、缜密复核、严格试验,一切都异常顺利。
但当进入到样车总装的关键时刻,冯益柏遇到了当时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由于军方定型试验任务艰巨而紧迫,客观上只给样车总装留出了10天的装车周期,但实际上总装工作至少需要20天才能完成。
时间成为困扰该车型总装的最大困难,也成为该车型研制工作能否转入定型考核的关键。
总师传奇——记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冯益柏
城踏入一机集团的大门,在随身简便的行囊中除了相关的专业书籍外,一把擦得铮亮的小提琴让他与众不同。
从此,具有艺术才情的他和科研结缘、与战车多个春秋始志不渝,一路成为我国装甲车辆科研、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和工程数字化研制领域的“领军者”,一路实现着自己神圣的“报国强改、79式、MBT2000、三代坦克……可以说,冯益柏亲身经历了我国装甲车辆从仿研到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冯益柏逐渐成为世界级的顶尖坦克设计师,他本可以在这个熟悉领域相对轻松的书写人生。
然而,冯益柏却做了一个让人们意想不到的决定,在工厂的支持下接着做起了轮式战车。
为此,冯益柏走上了一条更加艰辛的道路,从而成就了他一个新的传奇。
随着快速反应作战概念的兴起,世界各国竞相研制轮式战车。
相比之下,坦克虽然拥有更好的防护和更猛烈的火力,但是它沉重的身躯和庞大的后勤系统,导致它需要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同等规模的远程部署,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反应作战的需求。
局部的战争需要快速机动的战车,这就是轮式战车。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一机集团正处于企业发展转型期。
面对轮式战车将在未来战场上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发展趋势,工厂领导班子敏锐地认识到,这是工厂实现装备转型升级、更好服务国家很多人都表示担心。
每当遇到难以抉择的时候,冯益柏都会拉响他的小提琴,琴声会让他冷静下来进行缜密的思考。
冯益柏思考了许久。
往前走。
因为他知道,作为军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以前瞻性的规划,去填补国家相关领域的空白。
式装甲车,通常需要费。
资金极度短缺的工厂,挤出了万元研制经费,工厂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轮式战车的总设计师,带领他的团度,在严重缺乏科研资料的和经费的情况在近期召开的北化研究院集团硝化产业科技研讨会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红光公司交流分享了硝化废水、废渣安全处理先进技术应用进展情况。
该两项先进技术攻克了环保治理的痛点和顽疾,成为硝化产业样板工程。
中国军用重型卡车简介
中国军用重型卡车简介
杨再舜
【期刊名称】《时代汽车》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我们国家的军用越野车分为有限机动、标准机动和高机动。
战争中的车辆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前方进攻用的军车,另一部分是后勤支援保障车,其中重型卡车是后勤保障车的代表。
军用载重越野车通常分6×6或8×8两种,越野行驶时载重量达5吨以上并可同时牵引5吨重的挂车或装备。
越野型军车一般都是全轮驱动。
比如4×4型、6×6型、8×8型,前面一个数字就是车辆的轮子总数,后面一个数字是指驱动轮的数量。
8×8型就是说这个车辆有8个轮子,这8个轮子都可以进行驱动。
非越野型一般都不是全轮驱动,好多都是在公路和土路上行驶,不能在野外没有路的地方行驶,这类车大多都是“民车军用”。
【总页数】5页(P58-62)
【作者】杨再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9.693
【相关文献】
1.世界军用越野车系列⑤德奥汽车技术的碰撞中国第二代重型军用越野车技术引进始末 [J], 陈若师
2.用技巧玩儿转重型卡车2010斯堪尼亚中国卡车驾驶员大赛圆满落幕 [J], 王宇
3.卡车实力企业悉数上阵印度军用车展上的新品军用卡车 [J], 宁文祥(编译)
4.用技巧玩儿转重型卡车 2010斯堪尼亚中国卡车驾驶员大赛圆满落幕 [J], 王宇
5.中国新一代重型军用卡车高调亮相 [J], 邓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8×8式105毫米轮式突击炮
中国8×8式105毫米轮式突击炮
佚名
【期刊名称】《当代军事文摘》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国产105毫米轮式突击炮采用8×8式,乘员4人,战斗全重不超过18吨,最大行驶速度8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800公里,并具有两栖行驶能力。
炮塔及车体采用高强度装甲钢板焊接结构,正面披挂复合装甲,在1公里距离上可防25毫米穿甲弹,侧面在100米距离上可防12.7毫米穿甲燃烧弹。
炮塔及车体内壁安装多功能内衬,可防中子辐射、爆震和崩落,并具有降噪、隔热功能。
该车还配备有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和超压式集体"三防"装置。
【总页数】1页(P)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924.1
【相关文献】
1.轮式突击炮
2.某型轮式自行突击炮电磁散射场特性与表面电流分布
3.国产新型轮式突击炮
4.国产新型轮式突击炮
5.中国轮式自行反坦克突击炮专家访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研制的第一辆8×8轮式装甲输送车8×8轮式装甲车辆,以其所具有的机动速度快、防护力较好、承载大口径武器能力强、输送兵员多等突出特点,成为应急机动作战的理想装备,因此也是目前各国竞相发展的轮式装甲装备之一。
资料显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发展轮式装甲车辆,但由于8×8轮式装甲车辆技术复杂以及军事需求各异等多方面的原因,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较早推出БТР-60等8×8轮式装甲车辆外,其他大多是6×6或4×4系列。
因此,8×8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更能折射出一个国家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研制8×8轮式装甲车──WZ522-1型轮式装甲车了。
一、"三北"地区的作战需求,"孕育"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1970年初,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刚刚结束,中苏关系也是"寒风凛冽",十分紧张。
前苏联在中苏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对我构成极大的威胁,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的苏军已全部实现装甲机械化,编有50个坦克师和百余个摩步师,装备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
在中苏边境冲突中,苏军动用了包括先进的T-62坦克、БТР-60轮式装甲输送车在内的多种装甲装备。
在紧张对抗情况下,我军加紧战备,随时准备应付苏联的"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威胁。
但是,当时我军装甲机械化程度相当低,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问题,成为制约我军地面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难题。
为提高我军装甲机械化水平,满足在"三北"地区对苏作战之急需,军委装甲兵及时做出了研制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决定。
1970年2月18日,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有关指示精神,召开了"五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研制任务落实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在第一代轮式装甲车(WZ533装甲汽车、64式轮式装甲车)的基础上,起步研制第二代轮式装甲车辆。
同时,装甲兵司令部明确了研制的基本原则:一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输送为主,主要输送步兵;二是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以"三北"地区作战为主,并具备克服江河障碍的能力。
研制任务由北方某研究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
另外,装甲兵某研究所以及长春汽车研究所和某军区也参加研制工作。
会后,有关部门和参研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论证方案,并向军委装甲兵作了汇报。
论证方案提出,载员16人的WZ522-1和载员24人的WZ522-2两种车型,同时进行研制。
方案还提出,为了更好地利用成熟的汽车生产技术,WZ522-1轮式装甲车尽量采用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35D型越野汽车的总成和零部件。
半年后,研制单位就推出了WZ522-1的第一轮样车,并参加了同年军委装甲兵在北京召开的"五种新型车辆现场汇报会"。
WZ522-2轮式装甲输送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启动研制。
随后,WZ522-1试验样车于1971年1月至3月,进行了寒区冬季试车。
到10月份,科研人员根据样车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对第一轮样车进行了改进,推出WZ522-1的第二轮样车。
1972年至1975年,第二轮样车进行了总体性能试验、室内整车转鼓试验台试验、夏季行驶试验、长途行驶试验和越野路面行驶试验等多项试验,累计总行驶里程达25000km,符合设计要求。
1976年至1978年,担负研制和试验任务的研究所,对WZ522-1第二轮样车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进行总结,并整理归档了全套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
1979年至1980年间,WZ522-1样车参加了全军装备展览及常规兵器展览,引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
此后,由于有关部门对装甲装备体系中是否需要轮式装甲车辆的问题争论不休,导致8×8轮式装甲车在完成设计和试验后未能定型。
这样,"孕育"近10年的第二代轮式装甲车未能"降生"。
二、新颖的设计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它充分汲取了我国第一代轮式装甲车辆研制的有益经验,在总体结构的设计上与前两期介绍的WZ533和64式轮式装甲车辆相比,显得更加新颖。
1.总体布置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是在二汽35D型越野汽车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为满足较多人员乘坐的需要,应尽可能扩大车内空间,同时,为满足克服江河障碍的需要,应科学确定车辆浮心和重心的位置。
为此,在总体结构的设计上,取消了原汽车的车架,并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全封闭、承载式装甲车体。
该车为8×8驱动型式,乘员为2人,分别为驾驶员和副驾驶员;载员16人。
在车体内,动力室置于车首,驾驶室在前部,中、后部为载员室。
为尽可能多地采用35D型越野汽车的传动系统零部件,且有利于改进成其他用途的变型车辆,该车采取发动机前置方案。
与原型车相比,其发动机位置纵向后移了478mm,正好位于第一和第二桥之间。
这样,有效减轻了第一桥的负荷,并使整车质量分布更为均衡。
同时,也有利于浮渡时的平衡。
经水上航行试验证明,发动机适当后移,对浮心和重心的良好匹配非常有利。
为了保证驾驶员有适当的操作空间,与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一样,该车的发动机横向位置也作了适当右移。
由于正面防弹的需要,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动机,难以像汽车那样充分利用车辆行驶时正面高速迎风气流散热,且在水上航行时,进、出风口不能进水,为此,设计人员针对第一轮样车进、出风口存在的问题,对第二轮样车的风道进行了较大改进。
改进后的风道,冷空气从车首上装甲进至发动机周围,经风扇加压吹向水散热器,散热后的热空气转弯向后,经车首后上部出风口排出车外。
改进后的风道在防弹和防水方面得到明显改善,但因风道有较大转弯,气流阻力大,散热效果还是不理想。
该车驾驶室与载员室相连接,结构紧凑,乘、载员之间联络非常方便。
驾驶员位于左侧,副驾驶员在右侧。
驾驶室前面采用了防弹风挡玻璃,视野相当好。
风挡玻璃前面,安装有可开启的装甲挡板。
在敌火力威胁条件下,驾驶员可放下装甲板并通过可卸式潜望镜和夜视仪进行观察。
驾驶椅的高度和靠背倾角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和体形的人操作。
载员室前部两侧装有固定式三人长条座椅,后部为自翻式五人长条座椅。
当载员起立时,自翻式座椅自动向两侧翻起,使载员室后部形成较大空间,便于载员经后门迅速上、下车。
载员室顶部设有两个顶窗,供载员在水上或陆地作战时,不便由后门下车时由上方进、出车辆。
车体两侧各有4个射击孔和4具固定式白昼潜望镜。
后甲板上也设置了2个射击孔和2具潜望镜。
载员室前部顶装甲板中央,装有座圈式回转机枪架,可安装1挺12.7mm机枪,能够进行360°射击。
机枪由步兵班长操作,当步兵下车战斗时,由副驾驶员操作。
车体内壁粘贴有防燃、隔热泡沫塑料;车体外配装锯、斧、钢丝绳等,以方便步兵进行土木工作业。
2.武器系统主要武器该车的主要武器是1挺59式12.7mm高射机枪?可高平两用?,采用弹链自动供弹,战斗射速为70发/min。
辅助武器辅助武器包括步兵携带武器和信号枪。
连长车配有1支57式信号枪。
弹药该车携带12.7mm高射机枪弹1500发,信号枪弹12发。
3.推进系统动力装置该车的发动机为35D型越野汽车上的6105型、四冲程、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额定功率为110kW(150hp)。
样车试验中,科研人员为冷却系统设计了两种风扇(四叶片和六叶片两种)、两种护风圈。
经过整车转鼓试验台试验后,设计人员选用了四叶片风扇。
1972年7月南方夏季试车(最高平均气温为37.2℃),证明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性能良好。
传动和操纵装置该车传动系统采用了先进的8×8驱动型式,因此,整个传动系统设计比较复杂。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发动机的动力,经离合器、带同步器(一档、倒档除外)的固定轴式变速箱和传动轴传至分动箱,从分动箱分两路:一路动力向后,经第三桥(贯通桥)和第四桥传至驱动轮;另一路向前,经第二桥(贯通桥)和第一桥传至驱动轮。
当车辆在良好路面行驶时,可只驱动后四轮,而在难行地区行驶时,接合第一、第二桥形成八轮全驱动,以提高越野机动性。
该车越壕宽为1.8m,已接近轻型履带式装甲车辆的水平。
转向操纵为方向盘式。
第一桥和第二桥均为转向驱动桥,即前四轮转向(与目前世界主流的8×8轮式装甲车的转向方式相同)。
各转向轮转角的协调关系,由双梯形转向机构来实现。
该车的驻车(即停车状态)制动系统(亦称手闸)为机械式,行车制动(脚制动)为气压式。
行走系统8个驱动轮均采用不等长双横臂、螺旋弹簧和筒式液压减振器组合的独立悬挂装置,因此,该车的通过性和平顺性都比较好。
该车的轮胎,虽然战术技术指标中未提出要求,但设计人员从实战需要出发,方案设想采用钢丝子午线无内胎防弹轮胎(即应急轮胎)。
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这类新型轮胎的技术储备,因此只好选用了一般越野轮胎。
4.防护系统装甲防护车体由钢装甲板焊接而成,在发动机支撑处、独立悬挂装置支撑处、侧甲板上方内侧、旋转座圈圆周辐射方向焊有加强筋,用以提高结构刚度。
灭火装置该车配备了4个手提灭火器。
5.其他装置浮渡装置该车能自身浮渡,利用车轮划水推进。
为提高水上速度,在轮胎上方、靠近侧甲板处装有挡水板,使之形成导水通道。
车内后部装有电动排水泵。
通信设备连长乘坐的装甲车上,装有1部A-220型坦克电台。
其他车辆没有电台。
三、轮式装甲车辆研制的里程碑尽管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由于装备体系和作战需求方面的问题未能装备部队,但它的研制工作,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车在战技性能方面较之第一代轮式装甲车辆,也有了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它是国内第一辆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研制的8×8轮式装甲输送车。
新车的研制工作要求高,涉及的相关领域广,技术难点多,在国内无经验、国外经验不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刻苦攻关,于当年就推出了第一轮样车,第三年就通过了定型试验。
试验证明,第二轮样车总体性能达到了军委装甲兵司令部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
该车的研制成功,为我军装备部门确定装备系列提供了具体根据,为以后的轮式装甲车辆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总体结构更趋合理,较好地满足了作战需求。
WZ522-1轮式装甲输送车与第一代轮式装甲车辆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水上行驶能力,能够克服江河湖泊障碍。
这就使它的作战适应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在设计上还初步考虑了装甲车辆人机工程问题,在车内加装了车体内衬,粘贴了防燃、隔热的泡沫塑料,具有隔热和保温能力,大大改善了乘、载员的乘坐条件,使人机环境得到优化。
当然,该车的研制也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