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致癌学说的确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致癌学说的确立

病毒致癌学说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得以验证,并在21世纪初加以确立,从而加速了人类征服癌症的步伐。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艾滋病毒(HIV)的发现人――法国学者吕克?蒙塔尼埃与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发现者――德国学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这些病毒引发肿瘤的详细研究成果,为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与预防开辟了科学途径。

豪森出生于1936年,1972年担任德国埃朗根一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现任职于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主任,并曾担任该中心主任。

蒙埃尼埃出生于1932年;巴尔-西诺西出生于1947年。自20世纪70年初以来,他们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这座法国诺贝尔奖的摇篮工作。

病毒致癌学说的提出

20世纪初病毒学家就认识到病毒能引起癌症。1911年,美国人鲁斯将鸡结缔组织肉瘤的无细胞滤液注射于健康鸡,使后者产生了同样的肿瘤,便提出“一种滤过性因子能引起

癌症”假说。这种被他称为No.1肿瘤病毒,可以通过鸡胚不断传代;他将这种滤过性因子称为肿瘤病毒,命名为鲁斯肉瘤病毒。然而,鉴于当时尚没发现癌症的传染性,这个假说便认为是奇谈怪论,而束之高阁。直至50年代随着微生物遗传学进展,导致对肿瘤病毒概念的重新解释;某些病毒可以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掺入细胞,但并不杀死细胞,也不抑制细胞的复制,病毒的遗传材料掺入宿主细胞的遗传材料后,就成为一种新的遗传基因,从而使某些细胞的特性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这种假说可以解释肿瘤病毒为何能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而且在同一时期,人们又发现许多种引起哺乳动物恶性肿瘤的病毒。鉴此,事隔55年后的196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才颁发给这位年已81岁的老鲁斯。

1970年美国人巴尔的摩与特明对鲁斯肉瘤病毒研究后

查明,该病毒的遗传信息是一条RNA,体内酶系为逆转录酶。这个发现证明了致癌性NRA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先经逆转录酶的作用,将RNA逆转成与该RNA互补DNA(cDNA),然后再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中,使后者转化为癌细胞。两位癌病毒专家荣获了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病毒致癌学说的验证与确立――艾滋病的发现

1980年圣诞节前,美国加州洛杉矶西奈山医院医生遇到

1例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例,经用复方新诺明治疗无效而死亡。1981年初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又报告了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地的男性同性恋患者中卡氏肿囊虫肺炎和卡波

济肉瘤而死亡的4个病例。1981年6月,CDC首次报道了这5例因免疫功能缺损而发生死亡的病例,人们意识道,一种凶险的新型传染病一超级癌症已降人间。究竟是那一种恶魔引发这种超级癌症呢?

1983年初法国巴斯德研究的蒙塔尼埃与巴尔一西诺西

首先从一名患有淋巴结综合症(LAS)病人的肿大淋巴结的T 细胞培养物分离到一种逆转录病毒,鉴定出这种病毒的结构蛋白P19、核心蛋白P24和P15、逆转录酶蛋白P66和P51、外膜蛋白gPl20和跨膜蛋白gP41等。之后又在患者体内检测到LAS抗体。他们确定这种逆转录病毒为本病的病原体,当时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S)。1983年5月,他们的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上。

1986年5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两位获奖者发现的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世界卫生组织在第3届世界大会上宣布HIV作为艾滋病(AIDS)病毒的正式病名。

获奖者的研究证实:HIV患者血液内辅助性T细胞(Th)下降至几近于零,便确定这种病毒主要侵犯Th。Th细表表面含有CD4糖蛋白分子而称为CD4+细胞(Th)。CD4是HIV 外膜糖蛋白的受体,使细胞受染而阻碍增殖。

HIV为慢病毒属病毒(lentivirus),直径100~200nm,呈椭圆形或圆柱形,具单股RNA,外有类脂包膜,核中央位,圆柱状,含Mg2+依赖性逆转录酶。可在体外淋巴细胞系中培养。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均可灭活,但对紫外线不甚敏感。

HIV有HIV-Ⅰ和HIV-Ⅱ等两型,两者在基因结构有部分同源性,但HIV―Ⅱ主要分布于西非,可致病,致病性较HIV―Ⅰ弱。HIV―Ⅰ共有A、B、C、D、E、F、G、J、H、O等9种亚型,以B型最常见。

获奖者对HIV是一种嗜T细胞病毒(STLV)的发现,导致了艾滋病起源的探明。

1984年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罗伯特、盖洛从艾滋病人体内分离出一种逆转录病毒,由于它的嗜T细胞特性,故命名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与此同时,美国加州大学的莱维也从病人末梢血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艾

滋病的相关病毒(ARV)。

经鉴定,以上三株病毒从形态学、蛋白质结构、基因表达,对CD4细胞的攻击性及逆转录酶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就把HTLA-Ⅲ、LA V、ARV确定为艾滋病的病源体,统一称为逆转录病毒,属于RNA病毒Lenti病毒亚科。

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及病毒分类学分将HTLV-Ⅲ/LAv命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Ⅲ/LAv,从而统一解决了这种

病原体的病名问题。

获奖者的发现,使一些病毒遗传学家探明了艾滋病的起源。

在寻找与HIV相关的猴病毒中,发现了与人类逆转录病毒相当的灵长类逆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及HTLV-Ⅱ。组成STLV的基因物质与HTLV十分相似,其核苷酸序列有90%~95%与HTLV同源或相同。除此之外,猴及人类病毒还具有相似的生物特征。

关于HTLV起源的一个学说认为非洲STLV及HTLV的基因序列中有5%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别排除了4000万年前在始新世纪时,从旧大陆灵长类分化出来新大陆灵长类后的任何时期内从猴的病毒转移给人类。HTLV有可能是很久以前从感染灵长类祖先的某一病毒进化而来。如果属实,由于至今这两种病毒的差异不到5%,那么,STLV及HTLV在各自的宿主内平行进化,应认为实际上是相同的。这提示可能是灵长类动物在过去的4000万年内已经将STLV传染给了人类。

从检测抗体可以知道猴免疫缺陷病毒(SIV)与HIV相关。它可以感染CD4淋巴细胞,SIV蛋白的生化与生理特性和HIV蛋白特性极相似。

有关分子学研究证实,HIV实际上已存在了几百年,这么长的时间适应于人群,而到近年来才引起流行是不可思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