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教学内容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
(2016年上海卷高考试题)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
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
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
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
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
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
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答案】(1)连缀,写作(2)安抚【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加焉”可知,译为“安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考法简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考法简析教学设计【导入语】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11题题干设置是“下列对材料中(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从题干指令看,本题是综合性考察,涉及的面很广,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所考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尤其要区分多义词的语境意思。
如果题目出得难一点,可能还会考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意思,甚至会考有区别于词典解释的临时意义。
二是与所考词语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理解,比如与成语中的相同词语意思比较、与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某某处词义是否一致、是否涉及古今变化等。
三是命题人的“解说”是否合乎原文语境,包括与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关联,有没有过度解读或偏狭理解等,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具臣”的解说,就是命题人根据语境推测出来的。
【课堂活动一】考法探究下面我们先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真题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一题的解读方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讨论:请同学们从考法角度思考,看看这道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1.考查词语的用法,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有所关联。
A项中“围”在选文中指被围困,是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被选拔,也是被动用法,所以选项判定是正确的。
2.考查多义词的语境义,与课文中的语句放在一起比较。
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回顾,是新课标卷的重要趋势。
而且不限于高中教材,甚至涉及初中教材。
如A项“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自初中教材《孟子》三章,B项“不可以不劝爱人”才是选自高中教材《兼爱》。
3.死知识考得活,考查思维能力,要真的读懂文本才能判定。
C项“具臣”,词典释义是“备位充数之臣”,但是选项说的是“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学生如果没有语境分析的能力,即使背了词典,也照样做不出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考点18文言文之文化常识(讲义)
文言文阅读考点18 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但是由于此题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
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
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
二、知识储备(一)分类储备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内容虽然复杂繁多,但是分类却比较清晰,因此,分类掌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的知识点分类如下:山川地理:九州、八荒、六合,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关内、关外、江东、江左、五岳、三秦、城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等。
宗法礼俗:宗法类主要有天子七庙、太子、建储、爵号、庙号、追赠、太牢、少牢、郊祭、社日、九族、姻亲等,礼俗类主要有北面、南面、东向、坐、跪、跽、箕、婚礼、丧葬、祭礼等。
文化科举: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四书五经、六艺、五音、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校、痒、序、学、国子监、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司业、教授、监生、童子等名号称谓:称谓分为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直称姓名,第二种情况是称对方的字、号、谥号、斋名、籍贯、郡望、官名、爵名、官地、公、君、吾子、卿等(有时候称呼前加“令”“仁”“贤”字),第三种情况是谦称寡人、朕、孤、仆、不才、不佞、愚、鄙人、敝人(在有些谦称前可以加“家”“舍”字)等,第四种情况是敬称陛下、皇上、大王、帝号、庙号、公、君、足下、丈、大人等。
官职官署:官职主要分中央和地方,中央分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尚书省的六个下属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个部门各自管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等,地方分州、郡、道、路、府、省等。
同时要注意与官职有关系的词语如授、除、擢、迁、贬、启骸骨、悬车、下车等天文历法:天文主要有星辰名称、圭表、阴阳等。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讲义)
(一)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
此类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力求立体丰满,多方位概括。
写解牛的三个阶段和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以及达于道后小心谨慎的态度。三个阶段体现了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通过对比三者的不同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阅读1—2节,思考问题:
1、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细致生动,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一梳理概括类
文言文简答题命题角度有哪些呢?有何备考策略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一、梳理概括类
此类考题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重构文本的新义,体现新的思维成果。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因而能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特点、梳理事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第05讲文言文简答题
1、概括材料内容多为以下角度命制试题: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描绘对立双方激烈交锋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表现景物特征的信息;表现事件原因的信息等。要准确地“筛选”信息,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XX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
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参考教案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领会古代文化常识,丰富历史知识。
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虚词用法,传授翻译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练习法: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促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3. 第三课时: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4. 第四课时:文言文翻译技巧的掌握5. 第五课时:典型文言文实例分析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基本概念、虚词用法和翻译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评价。
4. 定期考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翻译水平,为高考复习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6. 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7. 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8. 文言文翻译实践9. 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10. 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七、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示例,展示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断句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模拟测试法:模拟高考文言文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反馈纠正法: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常用文言句式和特殊文言句式的识别与理解2. 第七课时:文言文断句技巧的培养3. 第八课时:文言文翻译实践4. 第九课时:高考文言文题型解析5. 第十课时:高考文言文模拟练习九、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文言句式和断句技巧的掌握情况。
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2015年全国I卷《宋史·孙傅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2015年全国Ⅱ卷《北史•来护儿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4.(2016年全国I卷《宋史•曾公亮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5.(2016年全国Ⅱ卷《明史•陈登云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高考语文复习 第2板块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考点5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点五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综观近三年的考情可以发现,考查的主要是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含义比较固定的、与理解文意有密切关系的,且出自文本的一类古文化名词。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一、文化常识题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的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文化常识3类识记方法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识记积累起来相当困难,为此,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识记方法。
(一)分类串记法按照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例如科举制度是个记忆难点,完全可以按照考试等级分类记忆。
1.童生试。
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
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
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
《走进文言文》备课资料走进文言文(中学低年级适用)杨修啖酪【原文】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④“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⑤至⑥杨修⑦,修11便啖,曰:“公教⑧人啖一口也,复⑨何疑?”【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注释】①饷:同“飨”,泛指请人受用。
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
③酪:牛、羊等的乳制品。
④题:写上⑤次:传递⑥至:到⑦杨修:曹操的谋士。
⑧教:让。
⑨啖:吃。
复;又便:就【练习】 1、问:杨修为什么敢吃?答:“合”字拆开就是“人一口”王戎识李【原文】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⑥枝,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⑨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压弯。
7.竞走::争相跑过去。
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
然:这样。
信然:确实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弯了枝条。
小朋友都争相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确实这样。
【练习】王戎为什么不去和别的小朋友摘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答:如果李子甜,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 第五讲 文化常识教学案(含解析)
第五讲文化常识基础点:文化常识是高考新增的考查点,本点涵盖内容广泛,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复习中应关注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的积累。
重难点:1.古代官职和科举。
2.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
[考法综述] 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
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
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读通一篇文言文的。
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知识的考查渐渐增多,单独命题屡有出现,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
命题法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典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
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
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
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
会周师定淮南。
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
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
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
”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
”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
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
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
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
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汇报人:XX 20XX-02-06
目录
•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 历史文化常识梳理 • 礼仪制度类知识点解析 • 官职地理类知识点梳理 • 宗教哲学类知识点解析 • 古代科技艺术类知识点拓展
01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化常识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中国在文 化、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和常识。
分析古代礼仪中如何体现尊卑有序原则,如在称谓、服饰、座次等 方面的规定。
尊卑有序的社会意义
探讨尊卑有序原则在古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 启示。
经典名篇中礼仪描写欣赏
《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礼仪描写
选取史书中的经典片段,欣赏古代礼仪的庄重、典雅。
《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礼仪描写
分析文学作品中礼仪描写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民间习俗的多样性
阐述民间习俗的丰富多彩,包括节庆、祭祀、婚嫁、生育等方面的 传统习俗。
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互动
探讨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演变。
尊卑有序原则及其体现
尊卑有序的原则
阐述古代社会尊卑有序的原则,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遵守相 应的礼仪规范。
尊卑有序在礼仪中的体现
地理名称的文化内涵
古代地理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中原”、 “江南”等。
著名战役及其地理背景
赤壁之战
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地点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 北,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
三国地理形势
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形势对于理解战役背景和战略部署具 有重要意义,如三国时期的荆州、益州等地区的地理位置 和战略价值。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考点二 古代文化常识)
)
答案 ①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②古代的一
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④天
子的宗庙。⑤面向东。古代以东为上方、尊位。⑥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⑦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⑧下级对上级
16
@《创新设计》
⑩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扬州称广陵,杭州称临安。 ⑥√ ⑦× 百 越泛指南方地区。 ⑧× 是淮水东面。 ⑨√ ⑩√
17
【课内联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2
【课内联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②岁在癸.丑.(
)
③七月既.望.(
)
④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⑤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
⑥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23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
⑧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⑨如何四.纪.为天子( ⑩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
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成两组,即 A、D 为一组,B、返回 C 为一组。B、C 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 了停顿。通读语句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 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 “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 据此,我们可以排除 B、C 两项,只剩下 A、D 两项了。A、D 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 A 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 项 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 知,A 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 “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 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 有停顿。由此可以排除 A 项,答案为 D 项。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 至 汀 风 春
溪 月 秋 花 繁 鸟 啼之 旦 莲 开 水 香 之 夕 宾 友 集 歌
吹 作 舟 棹 徐 动 觞 咏 半 酣 飘 然 恍 然 。游者相顾,咸
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
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
返回
应用体验
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帛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 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 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 行断句。 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 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高考文言文断句课件:文化常识选择题含实词
而古代文化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 治变更、历史变迁等。综览历年考情,该考点随文设置,无规律性,涉及 面较广,但整体上对官职典制、姓名称谓、科举制度、礼仪、历法、地理 等常识的考查居多,其中官职及官职变动、科举为重中之重。如“缪 公”“汤武”“殷纣”“武王”,考查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认识;“变 法”“三晋”则考查了对“商鞅变法”“三分晋国”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 的了解,应该说高考不会没限度地挖掘历史上的那些名词。
材料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夫为人A所B陷C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
文言文断句方法
真题实践
2023全国新高考2卷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 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 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 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词)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含实词)的关键词, 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 (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 “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 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 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含实词),来判断 解说的正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文言文文化常识试题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古人作品命名方式很多,比如以地名命名有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书室”命名有蒲松龄《聊斋志异》,以“谥号”命名有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以“名号”命名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以“字”命名有李白《李太白全集》,以“官职”命名有杜甫《杜工部集》。
B.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所反映的思想是儒家的思想。
C.“伯”“仲”“叔”“季”可以用來表示兄弟姊妹行长辈幼排行的序次,分别为老大、第二、第三、第四或最小的。
伯也称孟。
“孟”“仲”“季”,还可以用來表示月份,孟春是指春季头一个月,即农历正月,仲春季春,分别指二月三月。
D. 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
常用来表示罢官与贬谪的词语有绌、黜、窜、免、夺、右迁、放、出宰、署、假、告老、乞骸骨等。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3.下面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是“过了”的意思;“望”是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瞭望日,即到了十六日。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是“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宿名。
d.“灌水之阳有溪焉”中的“阳”是指河水的北岸。
4.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反映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感性认识。
B.古人用“朔”(月末)、“望”(十五)、“晦”(初一)等名称来标识某些特定日期。
C.古人的“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D.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B.视事:直官员到职工作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D.下车:从乘坐的车上走下来6.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
C.“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个是内容体例,后三个是表现手法。
D.“乐府双璧”是指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南朝的《木兰辞》。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床:卧具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干支纪年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8.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9.下面对加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
坟典之肆:书店。
坟典,即“三坟”“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书籍。
B.刘东山,世宗时三辅捉盗人。
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治理的地区亦称三辅,后指京城及附近地区。
C.到巳牌时分,忽然作起大风,扬沙拔木,非常厉害。
巳牌:古代以“地支”顺序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官府前设牌报时,巳牌即巳时,相当于上午九点至十一点。
D.那王举人也不谦让。
举人:秀才参加会试被录妈者统称举人,会试的第一名叫解元。
10.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1.下列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B、“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对君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其中表的内容侧重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C、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人纪年的一种方式,它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十甲子”。
例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等句中的“壬戌”“癸丑”即是干支纪年法。
D、中国古代文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有字和号。
字是举行加冠礼之后才起的,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
例如,陶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1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东晋文学家五柳先生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评价荆轲的话,表达了他对荆轲的敬仰之情。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是极有价值的巨著,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谦称是表示谦虚的称谓,“鄙人”、“竖子”、“足下”、“不才”、“舍下”、“仆”、“愚”都属于谦称。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定的国别体史书。
1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B.《短歌行》选自《曹操集》,这是一首求贤诗。
曹操,字孟德,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是汉末魏初“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C.《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书圣”之称。
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D.古人常用天干的十个字和地支的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比如永和九年是癸丑年,那么可以推断永和十年便是甲寅年。
1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例如,《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
C.《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施耐庵。
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
D.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1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一般不直呼姓名,只在以下情况下称姓名:自称、平辈之间、长辈称晚辈,作传介绍,对厌恶轻视的人。
B.古人出于对被称呼者的尊重,一般称字,如李太白;称号,如香山居士;称官职名,如王右丞;称籍贯,如王临川;称谥号,如欧阳文忠公。
C.古人用谦称表示谦逊,如: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D.古时称呼已故长辈为“先”。
例如“先考”指已去世的母亲;“先妣”指已去世的父亲;“先大母”指已去世的祖母。
16.关于古代文化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词代指中国。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例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壬戌”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C.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称谓,如用“晦”表示每个月的初一,“望”表示十五,“朔”表示月末。
D.古人非常注意礼节,如果从长者面前过,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示敬意。
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1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朔”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一句中“三五”就是望日。
B、旦、末,元杂剧角色。
末分为正末、副末、外末等。
旦分为正旦、副旦、老旦等。
C、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一句运用了年号和干支兼用纪年法。
1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
“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了词的内容。
B.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也被成为“雨巷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