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翠课题实验课密度的测定实验专题课教学设计
密度测量教案
密度测量教案教案标题:密度测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定义。
2. 学习使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的密度。
3. 掌握密度计算公式,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4. 培养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密度计2.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木块、金属块、塑料块等)3. 天平4. 游标卡尺5. 笔记本和铅笔6. 实验报告模板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并简要说明密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探究:3. 将不同材料的物体分别称量得到质量(m)。
4.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尺寸(长、宽、高),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
5. 让学生使用密度计计算出每个物体的密度(D=m/V)。
6.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讲解与讨论:7. 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8. 解释密度计算公式,并与学生一起计算和比较不同物体的密度。
9.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密度是一个物质的固有属性。
拓展活动:10. 提供更多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学生预测其密度,并使用密度计进行测量验证。
1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体浮沉、混合物分层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12.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探究其他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
实验报告:13.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14. 指导学生在报告中体现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如假设、实验设计、结果验证等。
评估与反馈:15. 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评估,包括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等方面。
16. 针对学生的评估结果,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
教学延伸:17.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密度的知识,如选择合适的浮力器材、判断物体沉浮等。
18. 引导学生了解密度在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1]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南河中学蔡道敏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学法点拨本节在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公式间接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量筒的容积单位一般是毫升(mL), 也有使用立方厘米(cm3)作单位的。
1mL=1cm3.同许多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一样,量筒也有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直尺测量。
不规则形状物体可以用量筒测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常用“溢杯法”: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量筒内水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测量石蜡等密度密度比水的密度小的固体的体积,可以采用“悬垂法”:先读取悬挂重物被浸没于量筒中液体对应的体积,再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没于量筒中,读取此时的液体体积,两者的差便是石蜡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量筒的使用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密度测量》教案
《密度测量》教案。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一份关于密度测量的教案,旨在向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有关于如何设计富创新性的密度测量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
对于本实验来说,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掌握如何用测量仪器进行密度测量实验3、能够合理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二、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实验室条件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1、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之前,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的方式,或者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
2、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接下来,我们需要列举出实验所需材料及仪器。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尽,包括每件实验器材的名称、规格、用途等详细信息。
此外,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每种器材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措施等信息。
3、实验操作步骤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我们应该向学生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非常详细,并且应该向学生展示每个步骤应该如何执行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实验结果。
4、实验数据分析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如何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值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在进行密度测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实验操作等。
这些教学方法都很有效,但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在课堂讲授和实验演示方面,我们应该使用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方面,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以促进他们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学评价。
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包括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评分方法以及评分依据等信息。
此外,我们还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反馈,以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不断进步。
测量物质的密度新课导入
“测量物质的密度”新课导入
洗洛中学谭青艳
一、课题:测量物质的密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四节)
二、类型:故事导入
三、器材:量筒、天平、水、小石块
四、导入实录
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
下午同学们都很累吧,那么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一次,爱迪生把一只(还没有制成成品)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算出这只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成绩相当不错。
阿普顿打量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找来皮尺开始测量,接着画剖视图,立体图,还列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要结果,“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流了下来。
“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进一看阿普顿已经学了几张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水装满这只灯泡里,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这只灯泡的体积吗?”阿普顿恍然大悟。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你又有哪些办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呢?
生:用刻度尺测边长,在计算体积。
生:用量筒测量。
……
师:你们会使用量筒吗?想知道量筒是怎么使用的吗?
生:不会,想知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量筒的使用吧!
五、导入备注:
1、讲述要绘声绘色、亲和投入,切忌平铺直叙。
2、在肯定学生答问时,适时展示所备磁。
密度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密度专题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密度现象。
1.2 教学内容密度定义的解释。
密度的单位(kg/m³)。
密度实验的演示和观察。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释密度概念。
利用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密度现象。
1.4 教学资源密度定义的PPT课件。
实验器材:测量容器、测量尺、液体等。
1.5 教学步骤1.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概念。
1.5.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1.5.3 实验:进行密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1.5.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现象。
第二章:密度的计算与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计算密度。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
密度的应用:密度的测量、密度的控制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释密度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应用。
2.4 教学资源密度计算的PPT课件。
实际应用案例的资料。
2.5 教学步骤2.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的计算。
2.5.2 讲解: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
2.5.3 实例:分析实际应用案例,讲解密度的应用。
2.5.4 练习:学生进行密度计算练习。
第三章:密度的测量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密度。
让学生了解密度测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密度测量实验的注意事项。
3.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密度计的使用。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注意事项。
3.4 教学资源密度计的演示和实验材料。
实验指导书。
3.5 教学步骤3.5.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密度测量实验。
3.5.2 讲解:讲解密度计的使用方法。
3.5.3 实验:进行密度测量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实验注意事项。
第四章:密度的控制与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控制方法。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领域。
4.2 教学内容密度的控制方法:压缩、稀释等。
测密度的实验教案
测密度的实验教案教案标题:测密度的实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实验,学生将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测量物体的密度。
2. 学生将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
3.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样品(例如:水、油、铁、木块等),容器,天平,量筒,计时器,测密度表格等。
2.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将不同物质的样品准备在容器中,例如:水、油、铁、木块等。
2. 使用天平测量每个样品的质量,并记录在测密度表格中。
3. 使用量筒测量每个样品的体积,并记录在测密度表格中。
4. 让学生计算每个样品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并填写在测密度表格中。
5.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比较不同样品的密度,并解释结果。
实验分析与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是如何影响物体浮沉的,并与他们讨论密度与浮力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应用,例如:为什么油漂浮在水上?为什么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中而另一些物体则下沉?3.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例如:如何通过测量密度来判断一个金属样品的纯度?总结:1. 回顾实验的目标和步骤,确保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强调学生对密度的应用和意义的理解,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相关问题。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密度的现象,并与他们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测密度实验,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2. 引导学生研究密度与其他物理性质(如温度、压力等)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这些关系的应用。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检查学生填写的测密度表格,并评估他们对密度计算的理解。
物理教研活动课教案
物理教研活动课教案
自贡二十六中鲁燕
课题《密度及其应用》
复习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问题;
4、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复习重难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计算。
复习过程:
一、密度的概念(学生回忆并回答)
1、定义
2、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公式
4、单位
二、密度的测量
1、原理
2、固体密度的测量
3、液体密度的测量
三、密度的应用
1、鉴别物质
2、计算质量
3、计算长度、厚度、体积等。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
初中密度的测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3.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
2. 密度测量实验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量筒、天平、待测物体。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沉入水底或浮在水面上。
2. 讲解密度的定义和单位。
二、实验步骤(15分钟)1. 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 讲解如何计算密度,并给出密度公式。
三、学生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待测物体。
2. 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 学生分析数据,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
五、实验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块矿石的密度。
2. 学生讨论如何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密度公式,学会使用量筒和天平进行密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筒和天平,注意读数的准确性。
2.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拓展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实验:测量密度》 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测量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3)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正确读取和记录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经历测量密度的实验过程,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正确使用天平、量筒测量质量和体积。
2、教学难点(1)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的分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2)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数据的处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盐水、石块、细线、烧杯等。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物质的图片,如铁、铝、木材、水等,提问学生如何区分这些物质。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1、密度的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 m / V ,其中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每立方厘米(g/cm³)。
(4)强调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测量固体密度(1)实验原理:ρ = m / V(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石块、细线、水(3)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 m,并记录。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此时水的体积 V₁。
③用细线将石块系好,缓慢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此时水和石块的总体积 V₂。
密度测量实验的教案步骤
密度测量实验的教案步骤一、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物质的密度测量,加深学生对密度的概念理解,并能够熟练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和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通常以g/cm³或kg/m³为单位。
密度测量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是比重法和测量法。
这里我们采用测量法进行密度测量。
根据密度的定义,离散的样品静止时和等体积的液体静止时其受到的压力相等,利用密度的定义,通过测量物体在水或其他介质中的浮力和各自的质量,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1) 实验器材:平衡仪、加热器、比重瓶、计时器、量筒、移液器、实验方块等。
(2) 实验用品:固态物10 ~ 20个,液态物5 ~ 10种,水、酒精等流体。
(3) 实验环境:阳光般明亮的教室内,室温在20 ~ 30℃之间,洁净无尘。
2.实验操作:(1) 实验前检查实验器材、用品和实验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 将测量密度的实验物品称重,取平均数。
(3) 在平衡仪上测定实验物品的具体重量。
(4) 使用比重瓶分别测量各种流体的密度。
(5) 将固态物体放入水中浮起,记录浮起的时间。
(6) 测量与比较不同固态物质的密度。
(7) 测量与比较不同液态物质的密度。
(8) 结合实验测定到的密度数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密度的概念。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要认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不可随意修改。
2.实验物品应当先称重准确,确定其重量。
3.在进行物体的密度测量时,要在浮起的瞬间记录时间,计算密度。
4.测量不同流体密度时,应根据各自密度不同,使用相应的比重瓶。
5.实验中涉及到机械平衡器的使用,要求操作时稳定,准确读取实验数据。
6.实验结束后,注意归还实验器材和用品,并做好实验记录与报告。
五、实验思考题:1.你测定的实验物品的密度是多少?2.你采用什么方法测量该实验物品的密度?3.学生有什么错误操作时影响了实际数据?4.为什么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要注意时间?5.你采用比重瓶测量的流体的密度值是否准确?为什么?六、实验扩展:1.比重瓶法和气囊法的浮力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
测量物体密度的科学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学习如何使用天平和容器来测量物体密度。
3、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
2、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
3、计算物体密度的公式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实验、讨论2、小组合作、多媒体展示。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讲授1、引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如铁、水、木头等。
2、讲授物体密度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密度的计算公式可是“密度=质量÷体积”。
3、解释密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密度是以图像样品的体积、材质和状态为依据的量纲,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密度和其它物质的密度关系。
4、举例子说明为何冰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何油会漂浮;重物体比轻物体占据的空间小。
5、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步骤:(1)放满容器4/5 测水的容器放置在天平上,称量水的质量。
水的质量约为100g;(2)放入待测物质,测量由原始质量变为原始质量与物质质量之和的质量。
原始质量约为5g;(3)读取待测物质排水后的瓶子的新质量。
新质量约110g;(4)从瓶子中倒出待测物质并确定其体积。
体积约为10毫升;(5)将测得的质量除以体积,获得物体的密度。
(6)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
第二课时:实验1、放置好天平和容器后,将水量记录在漏斗的标尺上;2、剪碎实验用物,微量加入试管中,并记录质量,然后加入水,记录液面高度及瓶子内新容积;3、倒出物体后将瓶子移回天平上,记录新质量值。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体的密度;5、进行小组讨论,整理思路,给出问题和答案。
第三课时:讨论1.分组讨论实验结果,评估实验过程的好坏及所学知识的领悟度;2.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的不足;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过程,如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学习物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实验方式简单易懂,让学生们参与实验,学习过程中以做为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密度测量实验的详细教案二
密度测量实验的详细教案二。
一、实验目的1、了解密度的概念。
2学习使用胶管、滴管等仪器进行液体体积的测量。
3、掌握密度的测量方法与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指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就是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密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是克/立方厘米(g/cm³),也有时使用克/毫升(g/mL)。
本实验中使用的液体是水,密度是已知的。
我们将在实验中使用一种叫做比重瓶的器具来进行体积的测量。
比重瓶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比较物体密度的一种器具。
比重瓶是一个玻璃瓶,容积已知,有塞子和长颈,使用时应先将空瓶重量称出,然后加入待称物质,勾上塞子,加满液体后将塞子充分压入瓶口,余液从长颈中流出,以保证瓶内液体无气泡。
然后再将比重瓶和瓶内液体的重量同时称重,计算出液体重量后即可求出体积。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器材:比重瓶、密度样品(水)、电子天平、胶管、滴管。
2、测定比重瓶的空瓶重量:使用电子天平测量比重瓶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3、放入待测液体:在比重瓶中加入约为定量管容积一半的水,并用塞子封口。
注意:加水时要慢慢滴加,以免发生过多的气泡。
4、称量比重瓶及装有液体的重量:用电子天平精确地测量比重瓶和装有液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5、计算液体的体积:利用上述测量结果计算出液体的体积。
公式为:V = w / ρ其中,V表示体积,w表示该比重瓶装有液体时的重量减去空比重瓶的重量,ρ表示该液体的密度。
6、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四、注意事项1、灵敏度要求高于5mg。
准确度要求高于0.1%。
2、在加液体时要慢慢滴加,以避免产生气泡影响测量结果。
3、在一次性测量时,比重瓶和液体的重量都应该一次性称量完毕,不能中途出现操作失误。
4、在保持比重瓶中液体充分稳定的情况下,读数时要防止晃动和震动。
五、实验结果本实验中使用的液体是水,密度是已知的,为1.00 g/cm³。
通过本实验,可得到水的密度实验值与标准值的误差应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一般误差不应大于±0.1g/cm³。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物理实验中,密度的测量是一个常见的实验内容。
本文将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一个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
实验名称:密度的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掌握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天平、容量瓶、实验器皿、水、不同物体(如木块、金属块等)。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洁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2-3人。
3. 实验设计:a) 实验一:测量物体质量步骤:-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 将测得的质量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
b) 实验二:测量物体体积步骤:- 使用容量瓶装满水,并记录容量瓶刻度。
- 将不同物体放入容量瓶中,记录容量瓶刻度变化。
- 通过计算容量瓶刻度变化得到物体的体积。
- 将测得的体积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
c) 实验三:计算密度步骤:-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
- 将计算得到的密度填入实验记录表。
4. 数据处理与分析:a) 统计各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物体的平均密度。
b) 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让学生分析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5. 实验总结:a) 学生通过实验,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b) 学生通过计算得到不同物体的密度,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步骤。
c)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了解了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并能够解释其原因。
d)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禁止乱扔物体,避免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记录的规范性。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并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通过这样一个初中物理密度的测量实验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物体的密度,学生还能够对不同材料的密度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
《测量物质的密度》精品教案
第六章课题3《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故事引入:2021年里约奥运会已经结束,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期间表现优异,奋勇拼搏,为祖国争得荣誉。
看到运动员领奖的时刻,同学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金牌会不会是纯金呢【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
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学习【过渡】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知道密度概念ρ=m/V得出,那么我们如果想要知道一个物体的密度的话,我们就需要先测m和V再算出。
展示规则的形状的图片(如木块等)【过渡】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来说,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过渡】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能直接去测量金牌的体积吗不能.【过渡】既然不能直接测量,那么我们就需要采用间接的方法,引入量筒。
1、量筒的使用结合课本P117内容,对量筒的使用方法进行归纳。
测量密度教案设计
测量密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学方法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教具准备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
1、问:什么叫物质的密度?怎样计算物质密度?2、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器材测量?记录哪些量?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3、再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用刻度尺不行,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二、新课教学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投影]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二、测水的密度.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学生各抒己见说出测量方法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测体积时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如下图所示:将物块竖直放置,然后如图所示,将其夹到中间,最后下面用尺子测量,即可得圆柱体的直径d ,所以这个圆柱体的横截面积即可知道.然后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圆柱体的高,根据公式V =π(2d )3即可得物块的体积.以上是一种方法,另外还有第二种方法,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 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 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 2-V 1.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够测出物质的质量即可得体积,最后还得用质量m 除以体积V 即可得到物质的密度.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来测不规则物体(如花岗岩)的密度呢?基本上与测铜、铁、铝的方法一样,只不过在测岩石的体积时应采用浸入法,即第二种方法.因为岩石是不规则物体,用三角板和直尺法测量时,由于形状不规则,所以很难测出它的体积,因此用第一种方法不合适.如何来测水的密度?先测出一定量的水的体积,将水倒进量简中,观察示数.观察示数时应注意问题:应使视线与液面的凹面相平,这样可以减小误差,如右图.测出体积后,接下来测水的质量.由于测质量时水不能与天平相接触,因此应间接测水的质量.可以先测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 1,然后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2,那么水的质量M=M 2-M 1.这样水的质量和体积已全部测出来了,二者一除即可得密度.还可以把上面的烧杯换成量筒.取一只量筒,先测出它的质量M 1,然后往量筒中装水,测出量筒和水的总质量M 2.那么水的质量M=M 2-M 1同时,由量简中液面的示数直接把水的体积读出来,两者相除即得水的密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测一下以下几种物质的密度.(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不时指点学生遇到的问题)三、总结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教师补充评价四、课后作业五、课后反思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
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密度的测量实验教案所用教材《物理》第1册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目标1.学会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理解实验原理密度定义式ρ=m/V,并学会测量密度的实际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步骤,并且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能够认识到实验中不当操作引起的误差,并且分析对最后测得的密度值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并且能够理解实验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设计实验步骤对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进行测量,学会判断什么方法才是最佳方案。
3.能够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并且确定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实验中过程中使用的密度计算公式。
2.理解实验中的测量误差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的操作才能尽量避免实验误差。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用具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石块、盐水、细绳教学方法1.ppt展示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
2.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及内容 1.引入大家首先看一下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和皇冠的故事。
国王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
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白银掺了进去。
”于是国王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办法鉴定皇冠里面有没有掺入白银。
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阿基米德想出了怎样的方法?有一天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人向装满水的浴盆里面沉的越深,浴盆里的水溢出来了越多。
于是他想到:如果把皇冠放入水中,排出的水,和同样重的金子排出的水量不相等,那么皇冠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装满了水的容器,如果向容器中加入一个物体,那么容器里的水就会溢出,并且溢出水的体积和加入的物体的体积相等。
所以我们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就能够知道物体的体积。
这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叫做排水法。
如果我们要判断皇冠是否是纯金的,可以找一块和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用排水法测出它们的体积。
已知密度ρ=m/V,如果皇冠时纯金的,那么皇冠的密度就等于金的密度,并且皇冠和黄金的密度相等,因此他们排出水的体积就相等;反之,如果皇冠里面掺入了白银,那么皇冠的密度就介于黄金和白银之间,而皇冠和纯金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就一定不相等,因此排出水的体积就是不等的。
密度测量教学设计.doc
《专题复习一一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设计济水一中高月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有关天平、量筒使用的基础知识;2.通过实验了解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3.通过变式训练掌握密度的其他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掌握测量密度的基本操作方法;2.掌握实验数据的观察和记录方法;3.通过变化器材和实验条件提高分析能力、评估能力与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倾听他人思想、采纳他人合理意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学习用其他器材代替天平或量筒测量密度的方法;2.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学难点:1.用浮力的知识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教具:大石块、小石块、牛奶、天平、烧杯、量筒、方糖、弹簧测力计、沙子、蹑子、勺子、水、细铁丝、细线、软塑泥、玻璃棒、刻度尺、沙子、白砂糖、学具:12套大石块、小石块、天平、烧杯、量筒、方糖、弹簧测力计、沙子、银子、勺子、水、细铁丝、细线、软塑泥、玻璃棒、刻度尺、白砂糖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上周小辉从南山回来,采集了一块石头,她很想知道它的密度,nt/" p —— 7大家能帮助她吗? (PPT 出示图片)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 《测量物体的密度》的专题复习,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生 活,亲切自然,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回顾旧知,夯实双基(用PPT 展示问题,教师利用器材演示,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复 习。
)测密度原理厂①天平弹簧测力计f- O量筒和水(漂浮或悬浮)&=松水g 绻 刻度尺(物体形状规则)量筒、水、(加)大头针天平(弹簧测力计)、水 =如水=如弹簧测力计、水P 水 利用浮力(浸没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对八年级所学知识的记忆,通过对基础知识 的复习,夯实双基,激活学生的思维。
接下来教师出示牛奶,问学生如何测出牛奶的密度?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
《密度的测定》教学设计
《密度的测定》教学设计作者:魏樱来源:《卷宗》2019年第31期摘要: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密度的测定》教学设计为例,从教法与学法,教具,教学过程,课堂小结,教学反馈,布置作业,课后思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词:密度的测定;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设计“密度的测定”是《物理学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它是本学期所有实验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实践知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计算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探索求真的精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且为以后其它实验的实践作好铺垫。
1 教法与学法1)学情: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95%以上是男生;80%左右学生在理论课堂基础较弱,但对实验操作有着很浓的兴趣。
2)学法: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来到实践课堂,学生就是主体。
思想上必须重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实践法等。
由于本节课是新生第一次进实验室,所以要对实验操作进行安全教育,对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学习态度教育,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操作问题进行演示教育,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一定要灌输“我能行”,“我最棒”的思想,打好实验课的第一枪,把第一个实验做好!2 教具多媒体课件、弹簧秤、量筒、烧杯、水、细线、物理天平、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 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视频引入课题。
播放密度测定的小短片,引发学生好奇,引出课题——《密度的测定》。
2)课堂教学:首先检查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由学生回答测量仪器使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学生回答完毕,教师总结出: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等测量工具在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接着复习提问:(1)什么是密度?(2)密度的定义式是什么?(3)测定物质密度的原理是什么?(4)实验室常用什么仪器测物体质量?什么仪器测物体体积?(5)能够测出物体质量和体积的仪器是否就只有天平和量筒吗?强调密度测定的原理公式ρ=m/v出示例题1:为了测定一小正方体小木块的密度(不吸水),可选用的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方案,要求写出每种方案所选的器材,实验步骤,并用所测物理量表示物质的密度。
刘艳翠课题实验课密度的测定实验专题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3分钟
明确思路,带着问题进行重点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10分钟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是解决学习调动问题的重要手段
20分钟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5分钟
对照学习目标引发学生思考,整理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迅速明确目标,为后续探究节省时间
小结提升:对照学习目标
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体积过大标记法标记注入法
补水标记法
两杯标记比较法
标记测量法
溢水法烧杯倾斜溢水法
大小烧杯溢水法
易溶吸水饱和法包裹法
盐埋法油漆法
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本堂课的设计方案及自己新的设计方案,并加以点评。(设计方案归纳奖、设计方案创新奖)
2、思考:如何测西瓜的密度。
2分钟
点播感觉还不够透彻,对于体积较大问题的解决若再明确一点,也许更好
结合练习册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
实验探究利于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
理论设计和动手实践之间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利于发展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评估意识
对照目标小结,首尾呼应,易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
板书预设与学生课堂生成有一定的差距,在处理时应具有灵活性
2、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有缺陷,学生应该呈现的方法没有呈现,有的是操作无法实现,如大小烧杯溢水法;有的是巡视指导不到位,该想到的没有呈现,如饱和法、马铃薯切割法。
3、板书凌乱问题,由于时间超时,写得不对齐也不没有更改,其实是瞬间完成的事情,示范作用不好;其次设计也有问题,应放于中间位置,学生板书两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评估环节是学习目标完成的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评估环节是学习目标完成的巩固
课题组评析与反思
自我反思:
1、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解决策略:吃透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勇于省略语教材目标不太相关的内容。本节课最大的体会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勇于舍弃,精、透意识才能出精彩课堂,设计时可以4组同时研究测马铃薯的密度,发现不同方案,展示不同的方法这才是亮点,同时解决其他同学对其它设计方案缺少思考的感觉。苹果密度作为延伸题目出现,而砖、糖块密度舍弃。
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实验方案设计(器材不限)
(1)测土豆的密度(2)测苹果的密度
(3)测糖块的密度(4)测砖的密度
学习指导:
参考练习册:P124 1、2、3
学习要求: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方案设计(可用画简图的方法描述实验过程)、实验、展示准备(注意分工)
反馈交流展示:
展示内容:
(1)实验方案设计(重点说明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
课题实验课教学设计
实验教师
刘艳翠
学校
哈尔滨市第六十六中学校
时间
2011.12.16
课题名称
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策略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
课题类别
市学会一般课题
实验课课题
密度的测定(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测密度方案的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尝试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4、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展示欲望,分组展示,互动效果有待提高。事先的预设没有很好的落实,如苹果放在水中看一看,砖放在水中看一看……
课题组评析:
1、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符合课改的要求,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利于学生创造(创新)、评价能力的培养,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密度,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理念。
2、习题或复习教学中,通过实验再现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的思想非常好。
2、思考:如何测西瓜的密度。
2分钟
明确学习目标
3分钟
明确思路,带着问题进行重点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10分钟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是解决学习调动问题的重要手段
20分钟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5分钟
对照学习目标引发学生思考,整理学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要求:
板书规范生动直观条理清晰互动参与
聆听要求:
认真、纠错、质疑、评价、补充
小结提升:对照学习目标
完成板书
板书设计
体积过大标记法标记注入法
补水标记法
两杯标记比较法
标记测量法
溢水法烧杯倾斜溢水法
大小烧杯溢水法
易溶吸水饱和法包裹法
盐埋法油漆法
作业:
1、在笔记本上整理本堂课的设计方案及自己新的设计方案,并加以点评。(设计方案归纳奖、设计方案创新奖)
3、在活动中,提高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评估意识。
教学过程预设
与课题研究的结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密度的测量,测量对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四种物品,马铃薯、苹果、糖块、砖……
首先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复习:
在方案设计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要测密度,最基本的思路的什么?质量如何测量?体积如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明确了主攻方向之后,各组按课前选择好的必做题目进行方案设计。
2、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有缺陷,学生应该呈现的方法没有呈现,有的是操作无法实现,如大小烧杯溢水法;有的是巡视指导不到位,该想到的没有呈现,如饱和法、马铃薯切割法。
3、板书凌乱问题,由于时间超时,写得不对齐也不没有更改,其实是瞬间完成的事情,示范作用不好;其次设计也有问题,应放于中间位置,学生板书两侧。
3、小结提升,善于方法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理解
4、学生情绪调动、展示时声音、表情、眼神都有待于提高,内容过多,展示不透。
学生迅速明确目标,为后续探究节省时间
点播感觉还不够透彻,对于体积较大问题的解决若再明确一点,也许更好
结合练习册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
实验探究利于学生参与热情的调动
理论设计和动手实践之间的统一,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利于发展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和评估意识
对照目标小结,首尾呼应,易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