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与解析)
2021中考语文针对性考点专练:现代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共16分)雕花烟斗冯骥才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
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
“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
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
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黝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
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
“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⑥他的烟斗是特别。
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
”他说。
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
“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6分)马子才,顺天人。
好菊,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
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
归至中途,遇一陶姓少年,与之论艺菊之法,马大悦。
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
”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
”陶趋车前向姊咨禀,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
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初,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
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
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种,遂款其扉,将就稍让。
陶出,握手曳入。
见荒庭半亩皆菊畦,数椽之外无旷土。
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
陶入室,俄献佳肴,烹饪良精。
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
”问:“何时?”曰:“四十三月。
”又诘:“何说?”但笑不言,尽欢始散。
过宿又诣之,新插者已盈尺矣。
大奇之,苦求其术,陶曰:“此固非可言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此?”又数日,门庭略寂,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去。
逾岁,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
问之去年买花者,留其根,次年尽变黑而劣,乃复购于陶。
陶由此日富。
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
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
而马妻病卒。
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
黄英微笑,意似允许,惟专候陶归而已。
年余陶竟不至。
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
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马。
考其寄书之日,即马妻死之日;回忆国中之饮,适四十三月也,大奇之,以书示英,请问“致聘何所”。
英辞不受采。
又以故居陋,欲使就南第居,若赘焉。
马不可,择日行亲迎礼。
后陶归,与人饮,卧地,化为菊。
久之,叶益憔悴。
马大惧,始告黄英。
英闻骇曰:“杀吾弟矣!”奔视之,痛绝。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2.了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3.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解题和拟题训练二、教学过程一)学情分析:请写出下列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可能不限一种)。
1.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联想、用典、对比)2.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对比、象征)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主客移位)4.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托物言志或象征)5.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对比、想象)6.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想象、用典)7.许浑《谢亭送别》:“劳歌ZYB点火增压燃油泵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8.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小见大、用典)9.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欲抑先扬(先扬后抑)、对比)二)知识归整: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衬托和对比。
衬托是指利用事物间相同或相对的条件,以一方作为陪衬来突出另一方的手法。
YCB齿轮泵利用事物的相同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相对条件来衬托另一方,称反衬。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用枯藤等几个意象营造的萧索意境来正面衬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动来反衬静。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孤傲绝俗;(2分)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辉光耀目、豪气冲天。
(2分)
(2)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
(答“象征”也可。
)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对比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
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寒菊 (画菊)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https:///6_6286/ 天下第九 呵呵,要将我们御家斩草除根?开什么玩笑!”御山和御峰当 空大笑。仿佛听到了世间最好笑的笑话。他们两人可是武王。 自认为可以睥睨天武王国的一切。你一个臭小子算什么?身边 有了一条狗和一个老道就敢拿着鸡毛当令箭了?“大哥,将他 们全部斩杀,一个不留!”御峰脚步移动,就像踩在水面上似 的,将虚空踩出一连串涟漪。“老夫正有此意!”御山双手横 在胸前,一团火焰暴涌而出,形成直径达八米的大火球,呼啸 而来。“狗砸,老道,出手吧,不用对他们手下留情。”叶凌 辰淡漠的瞥了两名武王一眼,对大黑狗和邋遢老道吩咐着,转 身抱着嘤嘤走下虚空。大黑狗利爪挥动,卷起一股利刃风暴, 刮向御山武王。邋遢老道抡动平底锅,好像操控一座大山,镇 压御峰武王。夜空中。爆发出精彩绝伦的大战。谁都没想到。 叶凌辰身边的一道一狗居然那么强悍。“敢跟我们御家的老祖 宗动手,你们是找死!”御离站在树梢上,非常不屑。御瑛苏 醒了过来。看到两位老祖宗和一道一狗激战正酣,也站起身, 大声道:“老祖不要手下留情,将他们一网打尽!”然而。让 两人大跌眼镜的是。御山武王和御峰武王与老道和大黑狗缠斗 没多久,便落入下风。大黑狗挥动利爪,将虚空撕成一道道裂 缝,黑暗的虚空产生强大的吸力,将御山武王的半个身子吸了 进去。趁此机会。大黑狗冲过来。爪子上的十根指甲长成半尺 长的利刃,对着御山武王的胸口戳了进去。可怜的武王强者, 瞬间被捅成了马蜂窝。“大哥!”看到御山武王重伤。御峰武 王凄惨大叫。老家伙脚掌一点虚空,便要冲过来,击杀大黑狗。 就在这时。邋遢老道端着平底锅,从天而降。平底锅上道蕴澎 湃,铭纹闪烁,散发着古老的气息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 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 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 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 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言志手法
例解古典诗词的托物⾔志⼿法借物抒情(托物⾔志)托物⾔志是诗歌散⽂中经常运⽤的表现⼿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诗中的物带有了⼈格化的⾊彩。
例1: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托物⾔志的⼿法,借荷花这⼀形象表达了⾃⼰洁⾝⾃好、保持⾼尚节操的⼈⽣追求。
例2:清代龚⾃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托物⾔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例3:茅盾的《⽩杨礼赞》,借中原地区常见的⽩杨树来表现解放区⼴⼤军民不屈不挠、⼒求上进的精神。
例4:古诗中,象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洁的品性不为时⼈所了解。
例5:陈⼦昂的许多感遇诗也往往采⽤托物⾔志的⼿法,或借助⾹兰杜若、或借助珍禽翡翠来抒写⼼中的怀才不遇之慨。
例6:“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品格⾼洁的⼈,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能声名远播,从⽽表达出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度⾃信。
例7:“⼀陂春⽔绕花⾝,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北陂杏花》)【析】杏花,绚丽⽽脱俗,傍⽔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
本诗写临⽔开放的杏花,是⼀⾸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境,⾼洁⼈格,宁为⽟碎,不为⽡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托物⾔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①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种思想。
②托物⾔志,更重要的是诗⼈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迹,以及⼈⽣的态度和对⼈⽣的感悟。
托物⾔志与象征、⽐兴、⽐喻的关系托物⾔志与象征、⽐兴、⽐喻有密切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译文你任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任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筒: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末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上,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i'j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己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提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宋)郑思肖《画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宋亡以后写的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菊?诗人与菊的形象是如何结合的?答案:诗人写菊运用了拟人手法。
诗人以一枝叶简花疏、昂首怒放的孤菊自喻自比,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原文及翻译赏析《菊》原文及翻译赏析《菊》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翻译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儿。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菊花诗大全
菊花诗大全一、《菊花》唐代: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借菊花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期望。
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品格高洁,令人佩服,可是,岁月无情,时光易老。
愿意留在水边畅饮的人的鹦鹉杯中,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一展自己的风华。
李商隐借菊花表达锐意进取,能够进入朝廷,一展抱负的志向。
二、《画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以菊花象征忠于故国,永不屈服的气节。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伍。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郑思肖是南宋遗民,南宋灭亡后,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他气节的写照。
三、《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黄巢笔下,菊花是豪迈的战士。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
四、《菊花》唐代: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也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开过,就无花可赏了。
丛丛秋菊围绕房舍,好似到了陶潜的故居。
围绕篱笆观赏菊花,不知感觉太阳西斜。
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五、《华下对菊》唐代:司空图清香裛露对高斋,泛酒偏能浣旅怀。
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
司空图赞美菊花甘于寂寞的品格。
菊花不像春天的花朵那样在春风中争奇斗妍、尽显俗态,去讨好那些脂粉女子,而是能够甘守寂寞,在清冷的秋天开放在冷寂的书斋中,与文人雅士为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啊!六、《九月十日即事》唐代: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白居易《咏菊》郑思肖《寒菊》阅读答案
白居易《咏菊》郑思肖《寒菊》阅读答案
白居易《咏菊》郑思肖《寒菊》阅读答案
咏菊
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①初开晓更清。
寒菊
宋·郑思肖②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宋末太学士,宋亡后隐居吴下,画兰不画土,意谓土地已被外族人夺去了。
1、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菊花形象: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
2、“宁可枝头抱香死”一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赏析点评。
答:一个“抱”字十分传神,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寒菊在北风中的顽强和坚贞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诗人对故国的忠贞与热爱。
注:①金粟:形容菊花色泽金黄,形态娇小。
②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宋亡后,孤身隐居苏州,改字忆翁,以示不忘故国。
1.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什么样的'品格?又分别突出了菊花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4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试作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独立、耐寒的品格;(2分)白诗突出了菊花在寒冷的秋晨,凌霜怒放的清新美丽,郑诗则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2分)
2答案:白诗运用反衬手法,以“蕉折”“荷倾”衬托菊花“金粟初开”,赞美了菊花之美;郑诗运用拟人手法,借菊花的独立疏篱、
抱香不凋,抒写了白己不惧强暴、忠于大宋的情怀。
画菊原文翻译赏析
画菊原文翻译赏析画菊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shū)篱(lí)趣未穷。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译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画菊原文和赏析
画菊原文和赏析画菊原文和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菊原文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朝代:宋代作者:郑思肖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画菊阅读答案-薛宝钗
画菊阅读答案-薛宝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画菊阅读答案-薛宝钗画菊①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画菊》原文及译文
《画菊》原文及译文《画菊》原文及译文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菊》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画菊郑思肖〔宋代〕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抱:带有,怀着,指坚持,不放弃香:菊花的香气,指气节,诗人崇尚的那种高洁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抱香:菊花宁在枝头绽放、枯死,菊花的这种品性,宁愿在枝头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风中,沾染肮脏。
赏析1: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寒菊》的赏析
《寒菊》的赏析《寒菊》的赏析这是出自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篇二: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注】郑思肖(1241 1318),南宋故臣,诗人、画家。
(1)诗人抓住了菊花的哪些特点来刻画菊花形象的?(4分)
(2)全诗采用了什么手法?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篇四:画菊郑思肖阅读答案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
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