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开采沉陷预测发展现状综述

合集下载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工作总结
采煤沉陷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
处理采煤沉陷,减少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煤矿企业在采煤沉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在我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在采煤沉陷的监测和预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
我们可以及时了解采煤沉陷的情况,并进行预测,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沉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对采煤沉陷进行全面监测,确保不漏掉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在采煤沉陷治理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治理
技术,如地下注浆、支护和补偿等,有效地减少了采煤沉陷对地表和建筑物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治理效果,确保治理工作的可持续性。

最后,我们在与周围社区的沟通和协调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们积极与周围
社区沟通,听取他们对采煤沉陷影响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工作方案,以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共同解决采煤沉陷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们在采煤沉陷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采煤沉陷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治理效果,确保煤矿开采对周围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最小化。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与社区和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共同解决采煤沉陷带来的问题,为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采矿塌陷区情况汇报
尊敬的领导:
我是某某矿业公司的工程师,现就我们所处的采矿塌陷区情况向您汇报如下:
首先,我们所处的采矿塌陷区位于某某省某某市,是一个典型的煤矿采空区。

经过多年的开采,地下煤层已经被抽空,导致地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现象。

这些塌陷区域不仅给周边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我们对采矿塌陷区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地质勘察和遥感技术,我们发现塌陷区域的范围大约为XX平方公里,其中有部分地方出现了地表下沉的现象。

而且,这些塌陷区域还存在着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侵蚀等问题,给当地的农田和植被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理方案。

首先,我们计划在塌陷区域进行地下水的补给,以提高地下水位,减缓地表下沉的速度。

其次,我们将采用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的措施,加强对塌陷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对周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采矿塌陷区的认识,避免在危险区域内进行居住和
生产活动。

最后,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采矿塌陷区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和预
警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各级领导的
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为采矿塌陷区的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采矿塌陷区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
工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我国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依然有沉陷问题发生,这就使我国煤矿开采事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众所周知,煤矿在实际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沦陷事故,一旦发生这种问题不仅给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现今较为先进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实际载采过程中发生沉陷问题,因此,对煤矿开采沉陷部分充填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开采; 充填开采技术研究1.充填开采的基本技术原理所谓的充填开采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沉陷矿区使用特定类型的浆液来进行填充,这样能够让采矿过程当中的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在进行充填开采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较多的技术方法,在这些技术当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膏体充填、浓度低及浓度高的较结体充填,在对不同位置的填充沉陷区进行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应该将重心放在充填冒落部位和采空部位。

总的来说,在充填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采空区,相关工作人员要使用浓度较高的胶体进行工作;相反,如果出现冒落部位,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注浆碎石的方法来对相应的区域进行充填操作,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相对浓度较低的非胶体由于其自身的综合特点,在高层区域是十分适用的。

为了能够保证煤层采掘工作正常进行,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将浓度较大的浆液填入到现有的空洞部位,这样能够为空洞区上侧得到有效的覆盖。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煤炭采掘量与充填开采必须的填料总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对于开采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为了能够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充填技术,相关人员就要对煤层充填实现局部或者整体性的操作。

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际的煤层充填期间保证现有的煤层不会出现冒落现象,在对采空位置进行充填的时候要提高一定的速度。

只有在以上的条件下,工作人员要将强度较高的填充体适用到完整性较好的岩层当中去,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在实际开采过程当中出现煤层沉陷的现象,对开采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

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汇报材料近期,我们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经过调查发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质条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一些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如煤层倾斜、断裂带等,往往容易发生道路沉陷现象。

另外,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从而引发采煤道路的沉陷。

二、采煤工艺。

采煤工艺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也有一定影响。

在采煤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或者支护措施不到位,就容易导致采煤道路的沉陷。

此外,采煤工艺的选择和施工质量也会直接影响采煤道路的稳定性。

三、采煤道路设计。

采煤道路的设计是影响沉陷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采煤道路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采煤工艺,导致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沉陷问题。

因此,合理的采煤道路设计对于减少沉陷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四、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不到位也是导致采煤道路沉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采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及时发现道路沉陷问题,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导致问题加剧。

因此,加强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道路沉陷问题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采煤道路沉陷情况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从地质条件、采煤工艺、道路设计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采煤道路沉陷情况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采煤道路的安全稳定。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采煤道路沉陷问题,为煤矿生产和安全保障做出积极贡献。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19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煤矿开采生产事业领域设置的第一个地表移动观测站,是经由开滦矿务局在林西矿区设置的,之后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先后在开滦矿区、抚顺矿区、阜新矿区、峰峰矿区、淮南矿区、大同矿区、鹤岗矿区、新汶矿区、阳泉矿区,以及本溪矿区开展了针对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设规划工作,逐步形成了丰富且有效的技术参考资料,以及权威性观测分析数据。

我国煤炭开采生产事业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在1965年编辑出版了有关煤矿开采生产作业空间地表移动基本规律的技术性专著,之后在1981年编辑出版了《煤矿岩层与地表移动》教材,以及《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技术专著,在1990年编辑出版了《矿山开采沉陷学》,在2003年编辑出版了《矿山开采沉陷工程》,逐步建构形成了充分契合中国煤矿开采生产事业领域基本技术条件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体系、控制理论体系,以及技术体系。

1 开采沉陷预计方法的分类典型曲线法。

所谓典型曲线法,就是在严格以观测数据信息作为基础前提下,借由对无因次典型曲线的运用,具体表现和揭示移动盆地地形结构主断面之上地表点的移动变形分布的方法。

到目前为止,已经制备形成的典型曲线,主要包含针对我国峰峰矿区的典型曲线,针对我国平顶山矿区的典型曲线、针对顿涅茨煤田的典型曲线,以及来源于英国的诺模图等。

源于典型曲线在制作形成过程中依赖和运用的分布函数特征信息,以及参数赋值结果都是直接来源于真实实测资料的,因此确保了典型曲线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备预计误差发生幅度小,以及预计数据结果真实可靠等基本特点,其主要缺陷,在于必须依赖较多的实测数据,并且在缺乏此项支持条件背景之下,无法建构形成针对特定矿区开采生产作业技术空间的典型曲线,在基本的适用范围方面仅局限于矩形或者是近似于矩形的工作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要合理规范开展坐标原点和坐标轴正方向的选取环节。

剖面函数法。

剖面函数法的实质,是遵照实地测量技术作业环节中获取的,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特点的下沉曲线特征数据信息,在选择运用适当种类的拟合函数条件下,借由运用适当种类的数据处理分析手段,具体确定函数解析式,或者是数学方程中包含的各项常数,之后将实际建构形成的函数或者是数学方程,用于开展针对地表移动主断面结构的移动变形预计技术活动。

煤矿开采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煤矿开采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降低人工成本和事故发 生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绿色开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绿色开采技术是指以保护环境、节约 资源为目标,实现煤矿开采的绿色化 、生态化和可持续化。随着社会对环 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绿色开采技术已 成为煤矿开采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煤炭行业的转型与升级,需要加强科 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和 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能源结构 ,提高安全保障和环保水平,实现煤 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03
煤矿开采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资源枯竭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资源枯竭
随着长期开采,煤炭资源逐渐减 少,一些矿井面临资源枯竭的问
题。
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求替 代能源和推动绿色能源转型,这给 煤矿开采带来一定的压力。
转型发展
煤矿企业需要积极转型,探索多元 化发展路径,开发利用新能源,以 应对资源枯竭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
煤炭市场波动与价格风险
01
02
03
市场波动
煤炭市场价格受到多种因 素影响,如供需关系、政 策调整、国际市场等,市 场波动较大。
价格风险
煤矿企业需关注市场动态 ,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 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风 险。
推广绿色开采技术,降低煤炭开 采对环境的影响,实现资源开发 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智能化发展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煤炭开 采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和安全水平。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煤矿开采领域的发展前景
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煤矿开采的整体水 平。
不同地区的煤炭资源品质和开采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水平和 开采技术也各不相同。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引言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快,但与之相关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却面临着很多难题。

采煤沉陷区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煤矿采空导致地表沉陷和地下空间塌陷的区域,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区,保护环境和人民生活安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旨在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进行一次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1.1 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机理采煤沉陷区的形成是由于煤炭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域失去支撑而导致地表塌陷,形成坑缝和沉陷区。

而地下空间塌陷则是由于采空区域导致地下岩层失稳而造成的。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地下和地表的两大问题。

1.2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困难和挑战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治理工艺和技术尚未成熟;三是不同区域的沉陷形式和程度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四是影响范围广,涉及到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3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现有成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工艺和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二是治理效果初显,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三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和标准。

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进展2.1 地下空间治理技术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是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地下空间治理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主要包括地下支护技术、地下充填技术等。

2.3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不仅仅是地下和地表的治理,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4 综合治理理论体系综合治理理论体系是综合治理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煤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煤矿地下开采技术一直是煤炭工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对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煤矿地下开采的技术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帮助煤炭企业更好地应对资源枯竭和环保压力,推动煤矿地下开采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煤矿地下开采工艺是指利用巷道、井巷等方式在煤矿内部采取煤炭,主要包括采煤工艺、支护工艺、通风工艺等。

目前,国内外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煤工艺目前,煤矿地下采煤主要有机械化采煤和人工采煤两种方式。

机械化采煤采用煤矿设备进行采煤作业,主要包括煤矿掘进机、煤矿综采机等设备。

人工采煤采用人工进行采煤作业,操作煤体局部崩落或者使用爆破等方式进行采煤。

机械化采煤相对于人工采煤具有效率高、安全性好等优点,逐渐成为煤矿地下开采的主要方式。

2. 支护工艺支护工艺是确保煤矿地下采煤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的支护方式包括采空区支护、巷道支护、煤柱支护等。

采空区支护是指对采空区进行支护,主要包括落煤法、矿山压裂法等。

巷道支护是指对煤矿巷道进行支护,主要包括钢支架、木支架等。

煤柱支护是指通过对煤柱进行支护,确保地表不会塌陷。

3. 通风工艺通风工艺是保证煤矿地下采煤作业安全、提高矿井工作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主要的煤矿通风方式包括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方式。

自然通风是指通过煤矿自身的地质条件实现通风,人工通风是指通过通风机等设备实现通风。

在通风工艺中,还需要考虑瓦斯抽采、尾气处理等问题,以确保煤矿地下环境的安全。

二、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发展趋势面对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环保压力,煤矿地下开采工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化采煤技术的发展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传统的人工采煤已经无法满足煤炭需求,机械化采煤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煤矿地下采煤将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采用更多的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如自动掘进机、无人驾驶采煤机等。

2023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3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

2023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煤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仍然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

然而,煤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陷问题给环境和人类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023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前景:一、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煤矿开采沉陷的形成是由于煤层开采导致地下空洞形成,进而引起地表沉陷。

因此,准确地了解煤层的分布、厚度、结构等地质信息对于控制和减轻沉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出现更加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如声波遥感、地电阻率成像技术等,可以提高对煤层地质信息的准确性,为沉陷防治提供更好的基础数据。

二、优化的开采方法: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如采场开采、直接煤柱法等,往往会导致大面积地表沉陷。

2023年,将会出现更加优化的开采方法,如剥采技术、无底柱开采技术等,可以减少煤矿开采对地表的影响,减轻沉陷程度。

三、智能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智能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是煤矿开采沉陷防治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和测量,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3年,将会出现更加智能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如遥感监测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等,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变化,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防治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据。

四、综合管理与维护技术:煤矿开采沉陷防治需要综合管理与维护措施的采取。

2023年,将会出现更加先进的管理与维护技术,如地下养护技术、地表补偿措施等,可以有效减轻开采引起的沉陷问题。

总的来说,2023年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将会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优化的开采方法、智能化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综合管理与维护技术的应用将使得煤矿开采过程对环境和人类安全的影响得以降低。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将为煤矿开采沉陷防治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作为煤炭开采的核心环节,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就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传统采掘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煤矿地下采掘技术主要包括煤矿井巷的开挖和支护、矿井通风系统的建设、矿井排水和瓦斯抽放等。

这些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采掘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等。

2. 先进采掘技术的应用为了提高煤矿地下采掘的效率和安全性,一些先进的采掘技术被应用于煤矿开采中。

例如,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巡查矿井的安全状况;激光测量技术可以用于精确测量矿井巷道的尺寸;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煤矿的智能化生产等。

3. 煤矿地下采掘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煤炭行业的发展,煤矿地下采掘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人化、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的一些重复性劳动将由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完成,实现无人化、智能化生产。

(2) 绿色环保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排水和瓦斯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更加环保的采掘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全面数字化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煤矿地下采掘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采掘效率和安全性。

(4) 多元化能源开采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未来的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将不仅仅局限于煤炭开采,还会涉及到其他能源的开采,如天然气、地热等。

二、趋势分析1. 技术创新的推动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煤矿地下采掘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采掘效率和安全性。

2. 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煤矿地下采掘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加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矿山采矿现状评估报告

矿山采矿现状评估报告

矿山采矿现状评估报告
经过对目前矿山采矿现状的评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采矿数量和规模:当前全球采矿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

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各种矿石和矿物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导致对矿山的开采需求也增加。

2. 矿山资源的递减:全球各地的矿山资源逐渐变得稀缺。

许多容易开采且质量优良的矿物已经被挖掘殆尽,而现在需要重新开采的矿石通常位于较深的地下,采矿难度增大。

3. 采矿对环境的影响:矿山的开采过程会对附近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常见的问题。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尾矿堆积在地球上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4. 人员安全和健康:矿山采矿业是一个危险行业,工人们面临着由于地质条件、采矿设备和作业流程等因素所带来的许多安全风险。

此外,由于采矿工作的固有的危险性,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常常受到威胁。

5. 技术进步和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矿山采矿业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采矿过程更加高效、安全和环保。

此外,新的勘探技术和开采方法也为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机会。

6. 可持续开采:矿山采矿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在满足资源需
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开采理念的推广和采用将是未来矿山采矿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于以上评估,我们建议制定更严格的矿业法规和政策来保护环境、确保矿工的安全和健康,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和可持续采矿实践。

只有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全球合作,才能实现矿山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开采沉陷及其预防对策分析

煤矿开采沉陷及其预防对策分析

煤矿开采沉陷及其预防对策分析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相对来说,天然气与石油的资源较少。

因此,我国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煤矿的开采。

煤矿能源在我国能源之中的比例占据一半以上,煤矿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会一直并长期主宰着我国的能源产业。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能源产业的需求。

因此,煤矿的开采规模也随之而增大,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煤矿的开采中,经常会发生地面沉陷等情况,本文主要针对此情况进行分析,并适当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业内人士带来帮助。

标签:开采沉陷防治对策充填注浆1煤矿开采沉陷形成原因及现状1.1开采沉陷形成的原因煤矿开采的沉陷情况是指,开采人员将煤从煤层采出后,地下的采空区和其周围本应有的水平应力,和土地的垂直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地面重新分布垂直应力,引起了岩层的破坏、变形,甚至发生土地的移动,并且在移动过程中,导致地表和土层的土地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就是开采沉陷。

开采沉陷的实质原因由于地下开采的不断扩大,导致岩石的内部应力发生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又会引起其他周围岩石应力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传播至地表,导致从采空区至地表全部岩层整体移动的结果。

采空区上覆的岩层内部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岩层的岩性往往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各个岩层内部存在着各种不连续的节理和裂隙,如果开采沉陷促使这些节理和裂隙相互导通,则会引起范围更大的岩层移动,如果这些岩层的移动向地表对地表不断地扩散,最终传至地表的岩层,这将引起更大范围的地表沉降。

如果煤层埋藏的深度比较深,地下的采矿活动的范围也比较的小,则由于开采造成的地表沉陷是非常小的,有时仅仅会引起地,下局部的岩层移动并不会引起地表沉陷。

反之如果煤层埋藏浅,地下的采矿活动比较剧烈,影响的范围很大,那么肯定会引起地表岩层的移动和变形,最后形成地表沉陷。

1.2煤矿开采沉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煤炭开采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开采方式。

打设立井、斜井,或平硐的井工进行开采。

对山东省菏泽市矿山开采地面塌陷现状综合分析

对山东省菏泽市矿山开采地面塌陷现状综合分析

29M ine engineering矿山工程对山东省菏泽市矿山开采地面塌陷现状综合分析杨迪钦(西安煤航遥感信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199)摘 要:山东省探明矿种比较齐全且矿产储量总量较大,储量丰富的一些重要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胶东地区矿产主要分布有贵金属、有色金属以及部分非金属矿产,重要矿产有金、铜、菱镁矿、辉石、膨胀土等;鲁中地区主要矿产有黑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

重要矿产有铁、铝土矿、石膏、金刚石、玻璃用砂岩、耐火粘土、岩盐等;鲁西北地区蕴藏矿产较为丰富;鲁西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优势。

正是由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涉及土地面积较广,因此,矿产开发开采导致环境的破坏,地质灾害较为突出。

关键词:矿山塌陷;地质灾害;现状;危害与防治中图分类号:TD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8-0029-2收稿日期:2021-04作者简介:杨迪钦,女,生于1987年,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矿山环境监测等。

1 山东省菏泽市概况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4°39”-35°52”,东经114°45”-116°25”之间。

南北长157公里,东西宽140公里,总面积约12228平方公里。

菏泽市下辖2个市辖区、7个县,分别是牡丹区、定陶区、曹县、单县、成武县、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

2 山东省菏泽市矿产资源分布及开采现状菏泽市探明矿产资源种类较少,从截止2019年度矿山开发占地统计数据来看,主要以能源矿产和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包括: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石料用灰岩和石灰岩)为主。

非金属矿产均为小型规模,其中砖瓦用粘土矿620处,建筑石料用灰岩矿22处,石灰岩矿仅有1处。

如图1所示。

图1 菏泽市矿产资源种类统计(单位:个)3 矿种分类及其对比(能源、金属、非金属等)菏泽市矿产资源种类按能源矿产、非金属矿产两类划分,没有金属矿产。

我国煤矿深部开采现状及灾害防治分析

我国煤矿深部开采现状及灾害防治分析

环球市场/施工技术-190-我国煤矿深部开采现状及灾害防治分析刘全福 刘 坤 孔 伟山东义能煤矿有限公司摘要:我国煤炭预测总储量中73.2%埋深在1000m 以下,浅部储量较少。

目前,我国东部煤矿正以每10年100~250m 的速度发展,预计在未来20a,很多煤矿的开采深度将达1000~1500m。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与地表移动问题十分复杂,也带来了新的地表沉陷预测与控制问题。

同时,深部开采中遇到的“三下采煤”、保护煤柱留设、矿压、地热、瓦斯等主要技术问题日益增多,对当前的煤矿生产和今后矿井建设的影响日趋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 研究。

下面文中将会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工程;深部开采;灾害伴随着煤矿采掘机械化、开采规模、开采强度和深度的加大,煤矿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大型、高度机械化的煤矿如发生矿井地质灾害其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

煤矿矿井地质灾害复杂多样,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断层、陷落柱、含水层(体)、岩浆岩、采空区、煤层结构变化等是不可忽视的灾害性地质异常体,它们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严重降低机械化采煤的效率,甚至可以引发透水,瓦斯突出等事故,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

1 国内外煤矿深部开采的现状煤矿深部开采是世界上大多数主要采煤国家目前和将来要面临的问题。

在世界主要采煤国家中,德国、英国、波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采矿业较为发达,煤矿开采深度每年以8~16m 的速度增加,率先进入了矿井的深部开采。

国外部分煤矿深部开采现状见表1。

表1 国外煤矿深部开采现状我国的国有重点煤矿中,采深大于700m 的有75多处,约占我国煤矿开采总数的12.5%,分布在开滦、北京、鸡西、沈阳、抚顺、新汶、徐州和长广等开采历史较长的东部矿区。

在采深超过1000m 的矿井中,有沈阳彩屯矿(1199m),开滦赵各庄矿(1160m),新汶孙村矿(1055m),北票冠山矿(1059m)和北京门头沟矿(1008m)。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研究综述与展望采煤沉陷区是指因为地下煤矿开采导致地表出现下沉或者塌陷的区域。

随着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采煤沉陷区面积和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区,减轻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力度。

本文旨在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现状1. 采煤沉陷区的影响采煤沉陷区不仅会导致地表下沉和塌陷,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还会影响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2. 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已经涌现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包括地下水利用与管理、地表沉陷监测与预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3. 存在的问题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采煤沉陷区的地质条件和地表变形特点复杂多样,现有的综合治理技术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采煤沉陷区。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清晰等问题。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目前仍然缺乏相关的资金支持机制。

1. 深化基础研究针对采煤沉陷区的地质特点和地表变形规律,需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深化对采煤沉陷机理的认识,探索采煤沉陷区的治理规律。

通过开展前沿性的地质勘探、地下水动力学模拟、地面变形监测等研究工作,为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 推进技术创新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需要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开展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技术研究,探索灾害诱发机理与预警体系构建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技术等。

矿山开采区沉降现状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矿山开采区沉降现状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

矿山开采区沉降现状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摘要:随着矿山开采工作的不断发展,矿山地质中的土地沉降监测防治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

矿山地质沉降的问题会造成很多的危险,不仅矿山生产本身会出现安全事故,矿山周边的居民也会受到矿山沉降的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会被破坏。

所以,矿山地质沉降研究工作也是重中之重,是常规性和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

关键词:矿山地质;土地沉降;监测防治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矿山会对地表造成裂缝,而在裂缝出现的同时,地面也可能会出现倾斜,会造成陡峭的斜面,导致滑坡的形成,造成安全隐患。

矿山地质中土地的监测防治工作是一项很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本文主要是就矿山地质土地沉降监测防治研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表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以及分析能够使为相关行业提供一些帮助。

1矿山地质中土地沉降发生的规律在矿山开采工作运行的工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部分区域地质沉降的情况。

这将会对地质的平衡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是不可改变的影响。

在矿山地质中,一般矿山地质发生沉降都是因为上层压迫出现的力学现象,严重破坏了平衡状态,本文总结出三个阶段。

1.1煤层上方出现变形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因其受到两边矿山支助的支撑,矿山上方就可能出现变形的现象,出现微笑的裂痕等。

1.2地质表面出现弯曲在矿山开采的工程中,如果采空区长度和深度过长的时候,开采区域的上层就可能因为重力因素,在拉伸力和重力之下产生变形,从而导致地质沉降的现象。

1.3地质表层垮落在矿山开采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采空区的长度也会慢慢变长,开采的深度也会不断变深,在上层出现的细小裂痕也会更加的大出现断裂的情况,矿山上层出现断裂和垮落。

在地质垮落后表层的残渣也会堆积起来,导致煤层锻炼更加的严重。

2矿山地质沉降的监测防治模型矿山地质的监测防治通常是要经过严格的把关来做出相应的规划:第一,对很多方面产生的影响做出预算和计划安排。

先是对于只需要开采单个地方时产生的地表预算点的下沉量进行计算统计分析,然后对每个计算出来的多个地面的下沉量进行叠加。

煤矿开采深度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开采深度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矿开采深度现状及发展趋势
任 华友( 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 限责任公 司 , 新疆 哈密 8 3 9 0 0 0 ) 摘 要: 我 国煤矿 开采深度问题主要局限于开采技术方面 , 同时地理环境对煤矿深 度开采工作 影响也相对较 大 , 所 以 需要摸清煤矿开采深度现状 , 而后根据实际状况对煤矿 开采深 度进行 评估 , 根据最 后结 果 , 做 出详细开 采计划 , 以此进 一 步加深现有煤矿开采深度 , 推动我国煤矿开采行业 的稳 定发展 。 关键词 : 煤矿 ; 开采 ; 现状 ; 发展趋势
中图分 类号 : F 4 2 6 . 2 1
l煤 矿开 采深 度概 述
文 献标 志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8— 0 1 5 5 ( 2 0 1 7 ) 0 7— 0 0 1 1— 0 2
我 国 现 有煤 矿 开 采 深 度 最 高 达 到 2 k m左右 , 部 分地 区 受 环 境 影 响限 制 , 开采深度 1 . 5 k m。 以 2 k m开采深度为基础 , 其总资源 量为 4 . 0 T t , 由此 可知 , 深度 的增 加必 然会 提 升 煤 矿 实 际开 采 总量 , 开采深度每增加 0 . 1 k m, 开采资源总量的增加即 可达 到 2 0 0 G t , 而在 1 . 5 k m 的开 采范 围 内 , 开 采 深 度 每 增加 0 . 1 k m, 其开 采 总量 即可 增加 2 5 0 G t 。 由 此看 出 , 如将现 有 开采深 度 增加 0 . 5 k m 左右 , 则 可 增加 我 国可用 煤炭 资源 的 6 0 % 以上 。 在我 国煤 矿 采 矿 工 作 开 展 的 初 期阶 段 , 开 采 技术与相关人员较为 匮乏 , 开采设备也难前 , 国际 上主要 以开采深度作 为煤矿 分类 的主要标准 , 现有煤矿深度分类主要以俄罗斯 、 德 国及波兰等 国标 准 为主。俄 国煤 矿分 类较 为简 单, 主要有两种 : 首先是深度在 0 . 7 k m至 1 . 0 k n 的 i 煤矿 , 即为深矿井。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 俄国大 部分 地 区煤 矿 开 采 地 质 层 较 为稳 定 , 因 而 深 矿 井 开采 技术 含 量要 求 也 相对 较 低 。而 深 度在 1 . 0 k m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

引言:煤矿开采沉陷是指由于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变形现象。煤 矿开采沉陷不仅对矿区生产安全和地面设施造成影响,还涉及到土地资源、水资 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对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对于保 障矿区生产安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重点探讨煤矿开 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不足和建议。
三、管理措施
1、完善制度
加强煤矿开采沉陷控制的制度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明确企业对环境 保护的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
2、加强监测
增设监测设备,对矿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同 时,对开采沉陷进行定期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控制措施。
四、经济效益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其中,基于GPS、GIS、RS等技术的监测系统是研究的重点。这些技术可以实 现对开采沉陷区域的实时监测,获取地表变形数据,为开采沉陷的分析和控制提 供数据支持。
二、应用
煤矿开采沉陷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首先,在采煤作业中,该系 统可以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保障采煤作业的安全。 其次,在矿区环境保护方面,该系统可以监测矿区地表塌陷、裂缝等问题,为矿 区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自动化监测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矿区土地复垦、 灾害预警等方面。
2、生态失衡
煤矿开采沉陷会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等 问题。通过采取新的控制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降低生态 失衡的风险。
六、结论和建议
煤矿开采沉陷有效控制的新途径为矿业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 采用充填开采和条形煤回采等技术手段,结合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加强监测等措施, 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有效保护矿区环境,减少 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山开采沉陷预测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矿山开采沉陷学是一门综合了采矿、测量、地质、建筑和力学等多个专业的边缘学科,对于地下矿产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问题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开采在带给我们来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建筑物及构筑物造成破坏,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留下塌陷的采空区和荒芜的采矿场,对此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矿山开采沉陷预测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矿山开采沉陷沉陷预测发展方向
20世纪以来,地下矿产资源开采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代,矿产资源开采所带来的地表沉陷及开采损害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呈现在大家面前。

近些年,各国矿区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新难题,一大批企业厂房、建筑群、大跨度隧道、桥梁、高速公路等急需在采空区地表建设,而原有的地表沉陷预计理论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新理论、新思路在该课题中的研究运用成为势在必行。

地下矿产资源开采以后,采空区周围岩层原有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应力重新分布,进而引起矿山岩体移动,地表沉陷,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这类运动具有显著的随机性,视条件不同,其运动过程及地表沉陷结果也不同[1]。

1 开采损害
开采损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上的开采损害是指由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地上、地下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所受到的影响。

而狭义的开采损害是指地表和岩层受开采影响而发生的大量变形和移动所导致的后果,前者强调现象,后者注重理论系统。

根据采动对象、地表变形大小和性质,开采损害形式可以分为地表沉陷损害、地面倾斜损害、地面弯曲损害、地面水平变形损害、山区地表滑移与崩坍及矿区地表水位下降六种。

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关开采损害的经验和资料,以它们为基础进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可用于可行性设计的一般性规律。

苏联建筑师叶尔马科夫在1939年提出了不同保护等级建筑物的地表允许变形指标。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各国对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都做了统一的规定。

我国对砖面结构建筑物破坏等级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2 我国现状
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开采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及建筑物、构筑物造成破坏,影响到整个环境系统,留下塌陷的采空区和荒芜的采矿场。

根据加拿大矿产矿物公司统计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3×106 hm2的土地遭受露天采矿的破坏,仅在我
国就占有(1.4~2.0)×106 hm2,除此之外,我国的土地破坏量还以每年2.0×104 hm2的速度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每年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土地有2.4万公顷,平均每采1万吨煤炭就有0.2 km2土地坍塌,至1990年底,我国已有30万公顷土地因煤炭开采而坍塌,然而这个数据竟在近20年内被翻了一番。

土地沉陷不仅影响整个环境系统,也影响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

因此,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提高地表沉降预测的准确性,控制地表沉陷引起的破坏,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 国内外研究概况
地表沉陷研究历史悠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英国和比利时的预防开采损害法。

1825年对列日城地表沉陷的调查为最早可见的文献,此文献中提出了垂线理论,后被Gonot修正,直到杜马特(Dumont,1858)提出下沉量计算公式W=m.cosα(m为煤层开采厚度;α为煤层倾角)。

20世纪以来,全球进入一个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地表沉陷研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03年Halbaum提出了采空区上方地表应变与曲率半径成反比的结论,此后一大批研究者也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与假设,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09年Korten的水平变形和移动分
布理论,1913年艾卡特(Fckardt)的各岩层逐步弯曲理论,1919年莱曼(Lehmann)的地表沉陷褶皱理论,以及Schimizx(1923)、Keinhost(1925)和Bals(1932)提出的影响函数概念[2]。

二次大战后,地表沉陷研究趋于系统理论化。

在苏联,阿维尔辛(1947)提出了水平移动正比于地表倾斜的观点,并首创下沉剖面方程,而后,萨乌斯托维奇在1953年运用弹性基础梁理论解释了下沉盆地边界鼓起现象。

在波兰,Knothe和Budryk(1950)利用几何原理得出了正态分布影响函数,后被李特维尼申(1954)修正,最终发展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概率积分法。

在英国,Berry(1960)和Wales(1961)在假设采场顶底板为不接触、部分接触和完全闭合等不同情况下,根据弹性理论推导得出了地表移动表达式。

在德国,Brauner(1961)提出了圆形积分格法计算地表移动的方法,克劳奇(H·Kratzsch,1978)发表了《采动损害及其防护》。

我国地表沉陷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系统的研究工作,但在老一辈长期实践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跻身世界之林。

第一次将开率积分法全面系统的引入我国地表沉陷研究中,是有刘宝琛教授和廖国华教授在1965年共同出版的《煤矿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一书,同年,刘天泉教授提出了急倾斜煤层开采地表沉陷的研究方法。

1981年,何国清教授、马伟民教授和王金庄教授提出了碎块体理论,同年,刘天泉教授等人在对地表沉陷预测深入研究的同时,提出了沉陷计算方法。

1983年,周国铨教授提出运用负指数
函数计算地表沉陷的方法。

此后几年间,也有大批科研工作者提出大量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地表沉陷预测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 结语
煤矿地表沉陷预测研究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对地表沉陷预测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在新阶段的研究中应该运用新思路、新方法,结合实例,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

煤矿地表沉陷预测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连续介质岩层向非连续介质岩层研究方向转变。

(2)地表沉陷二维动态预计体系向三维预计体系转变。

(3)地表沉陷静态预测研究向动态研究方向转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随着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还会不断增加,对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地表沉陷研究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该领域必将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
大学出版社,1991.
[2] [波]M·鲍莱茨基,M·胡戴克.矿山岩体力学[M].于振海,刘天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