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四观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

马克思复习提纲[五篇模版]第一篇:马克思复习提纲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唯物辩证法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难点: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学时安排:6学时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第一卷(节选)2、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节选)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谈谈辩证法问题》4、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具体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恩格斯第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马克思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的知识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

(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2、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剩余价值理论(1)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2)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2)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列宁主义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成果。

四、马克思主义的意义1、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马原资料第一讲导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非性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科学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刚刚战胜封建主义,现代社会刚刚取代传统社会,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没有任何保障,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

马克思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寻找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马克思也把工人阶级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与工人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繁荣昌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差别的社会,总有人处于社会低层和被剥削状态,在工业化社会,就是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人。

如果要想使工人阶级真正、彻底的获得解放,就只有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任何人都再压迫、剥削别人或被别人压迫、剥削。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就叫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工作主要就集中在论证两个问题:(1)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放(2)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对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决的研究,使他努力去研究社会的历史、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想以此来证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这项研究使马克思成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

对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问题的研究,使他去关心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推动各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各国工人运动,使马克思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成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

他们致力于探讨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途径和方法,致力于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各阶层之间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把这些工作视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一个台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时代背景1、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传统社会生产体制走到尽头。

马克思 复习资料

马克思 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6、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7、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务的内部矛盾。

8、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与作用。

9、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5、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16、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7、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8、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复习资料里的重点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理论的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 P222、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 P21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P4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它的精神实质6、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P2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P14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P17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P2110、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方法论P312、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有完整的世界观1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151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P415、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P1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说明事件,更为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1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P920、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P2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整体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5、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剩余价值的发现 P156、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做到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实践 P22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阐明的是自然、社会、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性8、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P3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1610、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认识的工具,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11、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P31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关系是不等同关系;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外,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后人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时代发展变化和新的实际进行总结所揭示的普遍真理 P31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P1014、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显示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本领15、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性体现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立;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P7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头脑并在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观点说明观念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的能动反映3、“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客观实在性 P30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P28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2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P43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个观点说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1、汉朝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P4713、矛盾的含义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P4314、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的表现出来 p4715、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P451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7、事物的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18、“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其余一切都是鬼话”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1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自然规律自发的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 P5520、实践的基本形式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 P351、所有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一性;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指对立统一关系;相对和绝对的关系3、人的活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人可以认识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为人服务4、恩格斯说时间和空间即“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时空的客观的;时空观念的客观时空存在的反映5、“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唯心论的观点,形而上学的观点6、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的7、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表现在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和否定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庸俗进化论,激变论9、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相互贯通的关系;相互转化的关系10、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有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外表矛盾;矛盾的既统一又斗争;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1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理在事先”;人的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12、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13、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满腔热情地支持;为她的成长鸣锣开道;促使其日臻完善14、人们头脑中有鬼神观念,这说明人的意识刻意歪曲的反映世界;人脑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构建出外部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外部世界存在鬼神的“客观”原型15、工人炼钢,渔民捕鱼,技术革新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3、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5、辩证唯物主义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6、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7、认识之所以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实践的需要8、“学而不思则罔”是指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对本质的认识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11、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12、相对真理是指一定限度和条件下的真理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它具有直接现实性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17、认识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1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19、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20、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社会实践的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所有科学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需要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思想和感觉到物5、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及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改造世界7、要正确实习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要有正确的行动方案;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同谬误根本对立的正确认识;对人类有用的认识10、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双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它们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它们是可以辩证转化的12、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会导致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1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要靠实践来确定;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无条件性;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此外别无其他的标准14、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的原则是真理原则,价值原则15、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实践,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和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1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这些都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1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都是有价值的;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互为前提;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从价值走向真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3、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4、民主集中制不属于政体的范畴5、“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7、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8、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9、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10、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11、“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表明了宗教是一种虚假的意识12、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13、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15、种族屠杀不属于“全球问题”1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表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7、“民事不可缓也”这句话说明一切为了群众18、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19、社会形态更贴的必然性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20、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1、社会基本矛盾的范畴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基础2、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3、社会历史观是指时势造英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4、关于道德与伦理的判断,正确的:道德指向人的内心发展,伦理指向人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的本质是私隐性的选择行为;伦理的本质是公共性的行为准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种伦理判断,而非道德判断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否定6、社会历史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7、“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话表明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而起到积极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8、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表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9、“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表明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10、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说明它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它违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2、如何理解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正确的说法: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过程13、“至今为止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表明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阶级斗争问题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不复存在14、18世纪近代社会转型的三个伟大杠杆是近代分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机器的广泛应用16、如何解决当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说法可行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使用价值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价值4、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定的因素是生产条件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1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14、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劳动力16、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1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18、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价值增殖过程1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超额利润2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不变资本2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资本积累23、资本的价值构成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2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不变资本比重增大25、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26、资本主义国际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27、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议院或国会28、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议会制29、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劳动二重性学说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4、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6、货币最基本的只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7、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用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8、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10、决定剩余价值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量;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11、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竞争的压力1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制度;选举制度13、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14、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15、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对应关系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1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个人归纳版)

马克思主义复习资料(个人归纳版)

马克思主义(含义)1.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2.由马、恩创立的,由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观点与学说体系3.是无产阶级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阶级属性)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观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主要内容与对象)5.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6.具有最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最崇高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8.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物质论2.第一性问题(存在与思维谁是本源);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物质客观实在性,坚持一元论(物质独立,意识派生、依赖物质,不可脱离物质而独立)2.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而是未知)3.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共性(个性中有共性,相对中有绝对,暂时中有永恒,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以下特性:(1)客观物质性(主体,客体,工具;受客观条件限制)(2)主观能动性(人为的意识活动)(3)社会历史性(离不开社会联系)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与科学实践。

联系观1.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会影响、制约和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不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知识]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答案

[知识]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四观”》试题评分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唯物论,无神论;2、之本,之基,之源;3、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4、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相处;5、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经济生活;6、总头子,忠实工具,总根源,最大障碍;7、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间互相离不开;8、针锋相对、旗帜鲜明、重在治本、强基固本;9、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0、国家统一;11、求大同,存小异;12、自然根源,认识根源,阶级根源;1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14、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15、人类劳动;16、制止非法,抵御渗透;17、政治原则;18、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19、《四部医典》,《阿古顿巴的故事》;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反对分裂;24、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虚幻反映;25、劳动创造了文化;26、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27、一加强,两促进;28、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29、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30、民族团结;31、发展;3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破立结合,扬弃; 35、“三个代表”36、发展;37、劳动,劳动人民;38、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9、爱国主义;40、政治原则,道德准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41、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42、官家,贵族,寺庙上层僧侣;43、帝国主义;44、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45、民族文化,民族习俗;46、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47、国家统一,国家统一;48、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政治、经济;49、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50、“二为”,“双百”,破立结合;二、单项选择题1.C;2.D;3.C;4.C;5.B;6.A;7.C;8.A;9.A;10.B;11.D;12.B;13.A;14.D;15.D;16.A;17.C;18.C;19.D;20.B;21.D;22.A;23.C;24.D;25.A;26.A;27.C;28.D;29.C;30.A;三、多项选择题1、ABCD;2、BCD;3、ABCD;4、ABCD;5、ABCD;6、ABC;7、ABC;8、ABCD;9、ABCD;10、ABC;四、名词解释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待祖国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马克思复习整理

马克思复习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一: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或世界统一于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从主观出发(如拍脑袋)或从本本出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意识到能动性原理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避免消极等待和被动适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发挥意识到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辩证法联系的观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注意整体联系,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看问题发展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分析法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论(抓重点),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把普遍性的原理与具体情况相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如照搬原理,死套公式),反对经验主义(如轻视理论),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的认识方法矛盾的同一性注意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注意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性,避免鱼死网破、势不两立的极端做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承认矛盾,利用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不要否认矛盾,也不要害怕矛盾质量互变规律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反对庸俗进化论,反对激变论,反对拔苗助长、空中楼阁度的概念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过”或“不及”辩证的否定观既要肯定(保留、继承),又要否定(抛弃、创新),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否定之否定规律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反对直线论,反对循环论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既要重视必然性,努力寻找必然性;又要善于抓住机遇。

既要反对机械决定论,又要反对非决定论三: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重视实践经验。

反对文字游戏,纸上谈兵等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避免犯保守(右)和冒进(左)的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用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指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

2、在⼴⼤青少年学⽣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学习教育活动有何重要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在西藏,加强对青少年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西藏的未来和发展。

达赖集团妄图在教育领域⾥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争夺接班⼈,培植“藏独”后备⼒量。

如果,我们培养的接班⼈,没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神论常识,就不能和分裂主义思想作坚决的⽃争,就不能搞好民族团结,就会拜倒在神佛的脚下,不能摆脱愚昧,不能相信科学,也不能抵制披着宗教外⾐的分裂主义势⼒,就会在精神⽂明建设的主战场上让出阵地。

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进⾏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确保西藏教育战线成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所必需,是我们与达赖集团争夺未来、争夺下⼀代的⽃争中保持绝对优势所必需。

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战略⾼度来重视接班⼈的培养问题,要针锋相对,把争夺接班⼈作为教育的⾸要⽬标,坚持德育优先,培养德才兼备的⼈才,使我们的学⽣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度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始终坚定地维护祖国统⼀和民族团结,使他们在反分裂⽃争中旗帜鲜明地站在前列,在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认清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牢固树⽴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的观念。

3、什么是祖国?祖国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的敬爱的称呼。

4、什么是祖国观?祖国观是指⼀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的国家所持有的看法和观点,它包括:对祖国的历史、⽂化、⾃然地理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和领⼟、主权维护的责任感;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持的⽴场和态度等。

“四观”

“四观”

(六)什么是正确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利益 3、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错误的利益观) 享乐主义(错误的利益观)
二、怎样树立正确的“六观” 怎样树立正确的“六观”
(一)要加强学习
1、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要学好业务知识 3、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
1、要做到“四自” 要做到“四自” 自重、自省、自警、 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要做到“五慎” 要做到“五慎” 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慎情 慎独、慎微、慎始、慎终、 亲情观、人情观、 亲情观、人情观、色情观
一、 填空题: 郑培民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 众,始终把“_____、_____”作为 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官先做人,万 事民为先) 二、简答题: 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 益观?
1、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2、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四)什么是正确的权力观 ——权为民所用 ——权为民所用
1、权力必须服务于人民 2、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3、权力运行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4、必须克服“官本位”意识(错误的权力 必须克服“官本位”意识( 观)
(五)什么是正确的地位观 —— 情为民所系
1、爱民 2、亲民 3、为民 4、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错 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误的地位观) 误的地位观)
(一)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1、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决定的 2、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三)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辩证法: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私有制、按劳分配、市场调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3.2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什么是辩证法?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是什么?什么是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阶级斗争?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唯物史观是指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它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是指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四观的复习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祖国所体现的是特定人群共同与他们世代生息的地域之间的关系,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府、主权等若干要素构成的,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核心。

爱国主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

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中,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依据。

5、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概况地说,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

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异的消失而消失。

6、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国情依据:A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与意义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依据。

3、社会物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7、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8、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

马克思复习重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忠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第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唯心主义则相反。

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②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人们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马克思复习资料

马克思复习资料

1.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3.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新,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反作用于物质。

6.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得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7.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时间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8.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含义:一是矛盾这的对立面相互依赖。

二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9.矛盾不变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事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0.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度得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1、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2、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3、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是自己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的国家。

祖国观:祖国观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祖国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国家的实质: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国家的职能:1、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对内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2、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系统与其它系统发生联系时为协调和处理它们之间各种矛盾而具有的功能。

爱国主义:是马克思祖国观的核心。

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祖国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

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启示?1、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社会动乱、民族遭殃。

2、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保障。

3、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保持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保持国家长期统一、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为国家昌盛、民族强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形成了今天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7、西藏民主改革的内容极其重大意义?内容:第一,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

一是解散西藏地方政府。

二是建立人民政权。

第二,废除剥削制度,建立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第三,废除寺庙中的封建特权,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意义:第一,民主改革后开启了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第二,民主改革开辟了西藏生产力发展的新天地。

第三,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人权事业的新境界。

8、中国梦:内涵: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路径:必须周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本质:就是人民的梦,是在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实现的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的精神:它是强国梦,体现了刚键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重大意义、基本要求?意义:1、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2、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需要。

3、是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基本要求:1、坚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

2、坚持西藏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思想。

3、坚持西藏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幸福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的思想。

4、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大学生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1、民族: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对民族的概念做了全面阐述: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名族观:指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

3、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其特点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这个变化过程,如果是用暴力或特权等强制手段实施的,叫做强制同化;相反,如果这个变化过程是在自然情况下实现的,则叫自然同化。

4、民族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在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6、社会主义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首先,民族还将长期存在。

其次,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再次,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各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最后,一些旧的反动思想和政策的影响是不能跟随着剥削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它还要继续影响和腐蚀人们的头脑。

7、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民族平等原则。

二,民族团结原则。

三,民族自治原则。

四,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8、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目的和结果,二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9、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措施:基本特点:第一,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第二,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第三,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第四,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第五,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基本措施:一,坚持民族平等。

二,维护民族团结。

三,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四,培养和依靠民族干部。

10、“三个离不开”(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一,共同历史渊源。

第二,共同生产方式。

第三,共同语言。

第四,共同文化。

第五,共同风俗习惯。

第六,共同心里认可。

12、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重大意义:一,是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

二,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

三,是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需要。

基本要求:一,坚持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的思想,做新西藏的建设者。

二,坚持“三个不离开”的思想,做民族团结的坚定执行者。

三,认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坚定捍卫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宗教观:是人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宗教的态度和提出的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看法。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有哪些?1、信仰自用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4、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

1、划清正常宗教活动和利用宗教从事分裂活动的界限。

2、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界限。

3、尽到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的责任。

5、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掌握基本观点,做真正无神论者。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作四有公民。

3、不信仰宗教、积极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

6、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基本特点:1、长期性2、群众性3、复杂性7、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宗旨和任务:宗旨: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任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任务是依法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即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开展正常的教务活动。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1、文化观:是人们对文化的看法和观点,即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文化的特征:1、民族性2、阶级性3、继承性4、开放性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社会的经济、政治对文化有决定作用。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5、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通常主要是指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发展的反映。

6、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就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多数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9、党和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采取了那些措施?1、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2、有效保护文物古迹。

3、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

4、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

10、新时期文化强区战略:1、提升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

2、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战斗力3、提升主流舆论媒体的传播力。

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

5、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11、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1、科学认识民族传统文化2、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交流3、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12、藏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民族特色和丰富多样性并存。

二、宗教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影响广泛。

三、开放性和保守性并存。

第五章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1、如何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1、十四世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反动立场没有变。

2、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没有变。

3、分裂势力相互勾结没有变。

4、宗教势力的消极影响仍然存在。

2、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件大事、四个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和稳定,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

3、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社会存在的两个矛盾是(主要矛盾、特殊矛盾)及西藏工作的主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十四世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

西藏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决定西藏工作的主题必须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