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一)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一)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一)论文关健词:通感表现个性想象论文摘要: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其数量之多,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表为突出的。

客现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

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

在这种切刽组接中,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健作用。

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通感原为心理学概念,是一种心理现象,也称“感觉移借”或“感觉变换”。

“人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们虽由不同的器官分别感受,并由不同的神经分别传送,但在神经中枢却可以发生这样的‘暂时联系”’仁‘〕。

而这种“暂时联系”,往往表现为由一种感觉引起对另一种感觉的联想,也称为“感觉转移”。

这种心理活动,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描对象,其文学表现方法,钱钟书先生6O年代的哎通感》一文借用心理学上的术语,称为“通感”。

张寿康先生在《关于移觉修辞格》一文中,把“感觉变换”和表现“感觉变换”的修辞格分开,且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给这种修辞格取名为、‘移觉”。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为了突出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或突出表现某种感情,常需运用联想或想象活动,把某一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通过另一感官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就是通感手法的表现。

通感的表现可以强化事物的某种特征和性状,可以巧妙地揭示作家瞬间的艺术感受。

反应在诗歌上则更为生动,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各种官感,在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里统一起来,使之表现得新鲜生动。

华兹华斯的诗句:“布谷鸟啊!你可是一只鸟儿,还是一个飘荡的声音?”诗人的主观感受上,布谷鸟已不再是一只鸟儿,而是倏忽飘荡着的美妙的声音。

这一形象不是比鸟的客观形象更加空灵美好么?通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也有它生动、鲜明的表现。

王维《过青溪水》’‘色静深松里”,以触觉表现视觉感受到的松林的幽静、凝绿之美。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哀响馥若兰”一句,用嗅觉中兰草的幽香表现听觉中婉转动听的琴声,形象而又真切。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古诗中的“通感”透出的美学价值“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

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

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

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

他的《通感》就是论析这一修辞手法的专文。

钱钟书对其解释:“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

”(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卷)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

清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再如杜甫《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

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

“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

“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

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正是这“暗香”,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写绝了!“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

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古诗文中运用通感的诗句

古诗文中运用通感的诗句

古诗文中运用通感的诗句
答案:
1.绝句
宋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
唐李白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山园小梅·其一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3.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使用通感的诗句

使用通感的诗句

使用通感的诗句
标题:通感的诗句
正文:
在诗歌的王国里,通感是一种美妙的修辞手法,它能通过感官的互通,将抽象的情感和意象转化为具体而生动的文字。

试看这句著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王安石巧妙地运用了通感,将春天的气息转化为绿色,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景物,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通感在诗歌中不仅可以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通过通感将风声、天声、猿声转化为水声、鸟声,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登高的悲凉和寂寥。

除了诗歌,通感也可以在其他艺术形式中使用,比如绘画、音乐、文学等。

比如在毕加索的画作中,他经常运用通感将色彩和形状转化为抽象的情感和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绘画的艺术之美。

在古典音乐中,通感也可以是指将不同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通感是一种强大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和情感。

无论是在诗歌、绘画、音乐还是文学中,通感都可以创造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美。

浅谈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浅谈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浅谈李贺诗歌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冯琴【摘要】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唐诗人李贺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构思精妙,体现出一种奇异、冷艳及瘦硬的风格。

本文阐述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和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Shazitang New City New World Primary School Changsha China Feng Qin Synaesthesia a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literary performance practic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famous poet Li He, who lived in the mid-tang dynasty, displayed many artistic technique of synaesthesia in his poetry with vagaries of fly fast, sophisticated ideas, to reflect a strangeness, elegant and thin-hard style. The article elaborate the implication of synaesthesia and its effect in the poetry and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e synesthesia rhetoric in the poetry of Li He.【期刊名称】《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李贺;诗歌;通感【作者】冯琴【作者单位】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新世界小学,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一、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通感就是人的诸种感觉的相互交通,也叫“移觉”或“感觉借移”。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

简析《荷塘月色》通感手法的运用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之作《荷塘月色》之所以脍炙人口,为人所乐道,究其原因,是诸方面的,但也不乏通感之功。

先生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展现的是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作者在描绘这一幅具有“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的图画时,调动了人所有的感官,准确生动而又精练形象地把诸种感觉相互沟通起来,全面地、主体地刻画、呈现出梦幻般的诗意。

文中特别值得揣摩的是: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花与景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此处,把“荷花”的“清香”比着远处的“歌声”,这就把嗅觉形象当成了听觉形象;用“梦”喻月色下的“叶子和花”,就把视觉形象转移为所有的感觉形象;将“月色”比为“奏着的名曲”,这就把视觉形象比成了听觉。

运用不同范畴的事物打比方,主体与喻体必须有较明显的相似点;上面的比喻却超出了这个范围,那么应如何去感知体味呢?其实这就是通感的艺术魅力。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这种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就是所谓的通感。

一般认为通感可分为形容的和比喻的,前者如“红杏技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后者如前文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不管怎样去界定它的类别,究其结果,不外乎是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增强文章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感,生发出耐人咀嚼的意韵。

从读者的期待视野来看,我们知道,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接受屏幕”要求外界客观的物象进入主体要以主观的情感体验为基础,通过这个“屏幕”作窗口而摄入。

表现“通感”手法的句子!

表现“通感”手法的句子!

表现“通感”手法的句子!表现“通感”手法的句子!利用通感的诗句: 1、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2、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附录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鉴赏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

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

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

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

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

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使用通感的诗句

使用通感的诗句

使用通感的诗句
标题:通感的诗句
正文:
在诗歌的世界中,通感是一种美妙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一个感官词汇与另一个感官词汇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感的诗句:
1.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诗中的"绿"字不仅仅是描述江南岸边的颜色,更是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2. "月色如水照山林",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诗中的"水"和"月"不仅仅是描述景色的元素,更是创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3. "繁花似锦觅安宁",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诗中的"花"和"锦"不仅仅是形容春天的美景,更是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美好。

4. "飞鸟相与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的"飞鸟"和"还"不仅仅是描述景象的元素,更是创造出了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意境。

拓展:
通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歌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使用通感,诗人可以将一个简单的词汇转化为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形象,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
艺术价值。

不仅如此,通感还可以帮助诗人更好地表达生命和情感,让他们的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古诗中的通感

古诗中的通感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 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凤吹声如隔彩霞”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 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 超凡入神。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 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 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 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 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 新鲜。

“疑有碧桃千树花 ”

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前“隔彩霞”呼应, 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 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复绚丽的景 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间的音乐,宜乎 如此奇妙的、非人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 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 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 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 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 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 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 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

通感的类型:
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严遂成《满城道中》
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 ——黎简《春游寄正夫》 ——柳宗元《渔翁》
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泛泛凉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白《酬殷明佐见赠》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应用

折花绣香,闹字当头——浅谈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价值什么是通感?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

通感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移的一种表述,而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比如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冷的色调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还有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一种由抽象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诗中通感是“闹”字当头。

宋祁的《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

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大好春光都点染出来了。

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在古诗中有很多种通感的类型,比如以听觉表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

(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与嗅感、视觉和嗅觉(哀响馥若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触觉与听觉、触觉与视觉(“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杨花扑帜春云热”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通感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苏轼《夜行观星》
“闹”字当头
• 鉴赏 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了。 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在一 个"闹"字。“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 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 点染出来了。“闹”字写出杏花争鲜斗艳之神, 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闹”字不仅有色, 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 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 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 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 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 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 《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 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 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
物有所通 心有所感
•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 移的一种表述,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 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
• 因为心中有和谐的旋律,才会动用自己的 身心来感触周围的一切。
•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
通感之与诗词
•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 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 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 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什么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

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通感的运用及效果
• 你笑得很甜。
• 点评:“甜”是用来形容味 道的,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 容视觉,就是通感。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点评:“歌声”是听见的声音,用 形容听觉的词来形容嗅觉,就是通 感。
• 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 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 一曲欢腾的乐曲。
• 4. 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 酽的歌喉,运河边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 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自清《威尼斯商 人》)
• 5.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 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训练巩固2
•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1-3个 5个运用 通感的句子。
《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思考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呢? 是用什么来形容的?
• 这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呢?
什么是通感?
•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等)沟通起来, 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修辞手 法。
•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 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 量。
• 点评:用形容听觉的词语“乐曲” 来形容视觉,是通感。
• 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 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 点评:用形容味觉的词语“甘甜” 来形容听觉,是通感;用形容触觉 的词语“柔软”来形容听觉,是通 感。
思考
• 运用通感会带来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通感可以使表达的语言更活泼、新 奇,鲜明生动;使抒发的情感更易 于和读者产生共鸣;增强了文采。
训练巩固1
• 说出下列句子,各沟通了哪些感官感 觉?都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感的诗句

通感的诗句

通感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

《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5。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7。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8。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9。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2。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4。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张仲素: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5。

《卜算子》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浅议李贺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浅议李贺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王维 的 《 过香积 寺》 “ 知香 积寺 , : 不
在 李贺 的诗 《 南府试 十二 月乐 河 词・ 四月》 中 : 晓凉暮凉树如盖 ,千山浓绿生云外。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f. li ,霜重鼓寒声不起 。 f ll  ̄ l易水 i

着重 运用 突 出的颜 色 来表 现
不 同 的 感 觉体 验
二、通 过 写气 味而渲 染不 同 的感
觉体 验
在李 贺的代表诗作 《 雁门太守行》 中 ,诗句 用浓烈 的色 彩表 现 出紧 张悲
壮 的战斗场 面 :
在 我 国古 代 诗 文 的 描 写 手 法 中 ,
通感 是常 用 的一种 。唐代 是诗 歌 创作 的繁荣 期 ,许 多诗人 在诗 中运 用 了通 感 形式 来 表现不 同的感觉 体验 。诗 人
学术研究
XU E sHU YAN 删
浅议李贺诗中通感手法的运用
郑州工业贸易学校



要 :在李贺的诗歌 创作中 ,通感手法的运用较 为多见 ,艺术感染力突出。视 觉、味 觉、触觉和听觉等人体感官的不 同功能 ,在李贺
的诗 中相互贯 通 , 调动 着、激发着诗人 所有的感觉体验 。 关键 词:李贺诗歌 ;通感手法;运用
嗅觉并 不能表 现 出春 雨 的特征 。但 用
“ 雨 ”两 字足 以写 出 四月 春景浓 绿 、 香
仿 佛 置身其 间 ,增添 了深 山丛 林 的僻 静 之 感 。 自居 易 的 诗 歌 《 琶行 》 琵 :
“ 弦 嘈嘈 如 急雨 ,小 弦切 切 如 私 语 大
… …
春花清香 的雨 中景象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修辞学中,钱钟书先生首先用到了“通感”的概念,他是在 总结许多诗文的写作手法时,找出其规律的。
《列子*汤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它把听觉的形象转换成可 看见的“绕梁”丝带,这样的视觉形象,给人以更形象、真实的感受。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孔子在谈他听 到美妙的韶乐后的感受,他不是直接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而是用味觉来 感受,美味佳肴的感觉和优美的音乐是一样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精选
通感的类型
• 视觉与听觉间的通感
唐代学者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 如此。”
以听觉表现视觉,给事物以动态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以视觉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实话,音本无形,用视上 的形象化来形容,更是虚实结合。(大珠小珠落玉盘)
精选
通感的类型
• 听觉与嗅感 视觉和嗅觉
• “哀响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原》 •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佐明
精选
什么是通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 感,同时每个人的眼、耳、鼻、舌、身各个感官的领域也都不是绝缘的。 通感就是“向人这个整体说话”的。它把人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 觉、触觉乃至情感、思绪、意念等都沟通起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称红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白色为 冷色,这就赋予颜色以温度特点。我们称赞歌手的歌声圆润、甜脆,仿 佛声音有了形状滋味的特点。
精选
物有所通 心有所感
• 通感是人们对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的转 移的一种表述,正是因为赏者有情,才会 对环境有所独特的感触。
• 因为心中有和谐的旋律,才会动用自己的 身心来感触周围的一切。
•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
精选
通感之与诗词
•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 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 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 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愉快
精选
我说通感
• 通感不是某个时代某位诗人的创造,从本 质上讲,它是来源于人的本能
• 从艺术上说则是人的想象所造成的。通感 的手法用于文学的创造,便赋予了文学作 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 通感用形象化的比喻展示出了没有具体形 象的事物。重在表达对某种事物的体验感 受,是不同感官之间相同部分的联系。
精选
大量经验表明通感对于沟通造型艺术与语 言艺术的意境表达、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的意境感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文艺中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乐中有 画”“画中有乐”的意境,离开了通感, 便都成了无稽之谈。
见赠五云裘歌》)
精选
通感的类型
• 触觉与听觉 触觉与视觉
• “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台上寺远眺》) • 以触觉上的寒形容磬声的深远,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
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
• “杨花扑帜春云热”(李贺《蝴蝶飞》) • 杨花在春风中飘落,而春云也让人产生了热的感觉,春意
热闹盎然的意境因“热”字而更形象。“
精选
❖再见
精选
• 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还有助于使艺术形 象被感受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起来,扩 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感受的范围
精选
通感之与诗词
唐代的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 牛织女星”。“夜色”怎么会和凉水一样呢?其实, 这完全是靠人的五官通感去感受的,因为冷的色调 和冰凉的水给人的感觉是一致的,因此诗人抓住了 这样的感觉,让人有了立体的感受。
精选
在修辞过程中,通感还往往 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 融合在一起。运用通感所塑造的 艺术形象,能够使读者在欣赏中 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 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身 受其冷暖的真实感。它能够调动 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形象 的内涵,领略美感。这比某个感 官单一感受所得到的艺术享受更 丰富,因而领会的更深刻、真切。
宋代的林浦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里“疏影”与清浅水, “暗香”和黄昏月,被联系了在一起,一种由抽象 变具体,由可感成可见的现象自然呈现了出来,人 们的感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容。
精选

典 再
诗中通感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榖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精选
Hale Waihona Puke “闹”字当头• 鉴赏 红杏枝头饱含春意,竟然“闹”起来 了。以"红杏"表春,诗词习见。词人独得, 在一个"闹"字。“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 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 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写出杏花 争鲜斗艳之神,也表现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