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说课稿范文
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
杜牧《赤壁》教案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牧《赤壁》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杜牧《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
《赤壁赋》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赤壁赋》说课稿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赋”的有关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文中体现出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体会课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人称他的这幅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祭侄文稿》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今天要接触的这位文学大家苏东坡他一样是一位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今天我们就要回溯到千年之前,回溯到黄州赤壁的那一个月夜,去走近这位宋代的大文豪。
二、“赋”的知识。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他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这个赋就是最早的“骚体赋”。
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汉代也是“赋”这一问题最兴盛的时期,这时的赋多用于歌功颂德,排比铺张因此被称为“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由于这种歌功颂德的作品出现久了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因此就出现了抒情小赋如三国是曹植的《洛神赋》。
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骈赋、律赋,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仗,并且讲究声律、江淹的《别赋》、向秀《思旧赋》就是其中的代表。
赋发展到唐代,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下。
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于是“文赋”出现了。
文赋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运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
三、作者了解。
在前面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明确了要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应该结合作者的生命体验。
赤壁赋说课稿范文精选
赤壁赋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到达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精品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选自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包括对课文文本的详细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词解析、句式分析以及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赤壁》全文,理解课文大意和词句含义。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3.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解读、艺术特色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把握。
难点:古文词句的准确理解、作者描绘手法的学习、古文朗诵技巧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字典、古文朗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和展示赤壁图片,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赤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结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描绘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
2. 重点词语和句子:列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方便学生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课文中的五个句子,分析作者描绘手法,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答案:略。
2. 课后练习:仿写一篇古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绘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解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2. 教学目标中的古文朗诵技巧和文学素养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古文词句准确理解和描绘手法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6. 作业设计中的古文仿写练习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和背景介绍《赤壁》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优美的山川风物,而且融情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与志趣融入写景之中。
《赤壁赋》是一篇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__,__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__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有难度。
特别是__中关于“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很难弄懂。
该阶段的学生在文言词汇上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单独处理__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__。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__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__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4年《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赤壁》。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解析,对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分析,以及赤壁历史事件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赤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解析,作者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解析资料、历史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分析课文主题、结构、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主题:赤壁怀古2. 作者:苏轼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排比、夸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课文《赤壁》的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课文主题: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1)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2)研究赤壁历史事件,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3)举办古典诗词鉴赏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赤壁(杜牧)说课稿
赤壁(杜牧)说课稿杜牧的《赤壁》是一首关于历史事件的诗歌作品,描绘了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
它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壮丽的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感悟。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一、诗歌的背景《赤壁》是杜牧创作于唐代宰相杨炯时期的作品,描绘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的情景。
作品以“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犹可赴凌烟,赋新诗”开头,直接点明了诗歌的背景。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合对抗曹操的一次重要战役,而杜牧选择以此作为创作题材,既是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也表达了对英雄壮举的赞美之情。
二、诗歌的结构《赤壁》共有五个十四言古体诗组成,采用押韵平仄的方式来编排,形式上与古典诗歌相符合。
诗歌的结构清晰明了,每一句都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揭示了文化隐喻和主题情感。
杜牧通过抑扬顿挫的音律,展现了故事中壮丽的战争场面和英雄豪情。
整首诗以七律的形式,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动人画面,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诗歌的意义《赤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文字的形象展示,传达了作者对英雄壮举的崇敬之情。
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以英雄壮举作为引子,中间以战火纷飞的场景为主线,结尾则以自我发声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佩。
首先,诗歌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残酷场景,用“折戟沈沙铁未销”形容了战斗战火连天、充满血腥和死亡。
这一描写直接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赴凌烟”来形容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投身战斗的壮举,使读者感受到英雄的勇猛和坚毅。
最后,诗歌以“赋新诗”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通过自我发声,杜牧将自己置于历史事件之中,体现了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整首诗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作者对英雄事迹的理解和赞美,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得以感悟历史中的英雄精神。
综上所述,杜牧的《赤壁》通过精细描绘赤壁之战的场景,展现了战争残酷和人性感悟的主题。
诗歌的结构清晰整齐,语言优美流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
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说课稿1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
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二说教法、学法《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
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
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赤壁》教案6篇
《赤壁》教案6篇《赤壁》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按照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读课文,理解课文。
2.按照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理解,来找出东吴胜利,曹军失败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
1.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歌。
2.说三国,道三国。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谈三国吧。
大家看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长江。
浪花淘尽英雄。
在《赤壁之战》中,我们熟悉了哪些人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周瑜、黄盖、曹操。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大将军指挥3万兵马,击溃了曹操的80万雄师,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真是了不起。
为什么东吴区区3万兵士却能打败曹操的威猛之师呢?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前,交战双方的形势怎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答案。
1.学生齐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说,并找出课文相应的词句。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
3.关于双方兵力的对比,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什么叫自不量力?句子中的鸡蛋指什么?石头呢?黄盖要使曹操相信,周瑜的什么行为自不量力?你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意思相同,但语气有所不同的句子吗?三.继续讨论。
1.教师提问:大战在即,黄盖观察到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向周瑜提出了什么建议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火攻。
周瑜听了黄盖的话,让黄盖把火攻的计策献上来。
2.教师提问:课文有没有通过黄盖的话直接把计策的具体内容写出来?我们大家比曹操聪明多了,我们都知道黄盖设计了一系列的计策来对付曹操。
你们怎么知道的?让我们分组朗读一下课文第三段,想一想火攻的计策是怎样实现的。
4.学生分组朗读后,教师指示:接下来,我们分成4人小组来讨论一下,黄盖火攻的计策是怎么一步步地实现的。
赤壁赋说课稿4篇
赤壁赋说课稿4篇赤壁赋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一、说教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__,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__“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__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__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二、说教法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能够诵读一定量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__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三、说学法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__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2、小组合作,理解__内容;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作者:作者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是黄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儋州惠州”苏轼写作赤壁赋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时候教师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轻重和变化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读音—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四、理清__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__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第二课时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的引导的形式来进行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了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当中秋风水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也随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五、结语(1)__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六、布置作业(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五、说教学效果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六、说板书设计(略)赤壁赋说课稿篇2一、说教材(一)教材定位在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赤壁赋》分别被收录在不同的教学单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本次说课将《赤壁赋》定位于第二种情况。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
《赤壁》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诗词曲鉴赏》,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该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赤壁》的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学会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杜牧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传承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教学重点:把握《赤壁》的内容,学习诗人的豪情壮志;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赤壁》,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课堂拓展:推荐相关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诗人:杜牧3. 诗歌内容: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4. 情感表达:豪情壮志5. 鉴赏方法:意象、修辞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赤壁》的意境,写一篇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其他与赤壁之战相关的诗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 例题讲解:分析《赤壁》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鉴赏古诗词。
赤壁课文教案5篇
赤壁课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工具,能够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前撰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加专注于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赤壁课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赤壁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
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
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
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
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
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
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
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
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
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
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
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
关于《赤壁》说课稿(通用15篇)
关于《赤壁》说课稿(通用15篇)《赤壁》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回忆“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2、掌握“戟”的读音3、解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4、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5、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懂得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7、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9、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四、说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咏史诗”2、诗歌结构的分析3、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难点:1、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2、“二乔”的象征意义3、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五、说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
“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2023年《赤壁》说课稿
2023年《赤壁》说课稿《赤壁》说课稿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缘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务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依次写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详细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缘由。
课前打算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背景资料,并通过预习,大致了解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老师:挂图、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依次及结构,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出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以少胜多根本缘由,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
二、抓住重点仔细分析1.指名朗读课文。
思索: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这部分的意思是:黄盖诈降,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2)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五至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
再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
思索“火攻”分几步。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
4.分组探讨分析。
(出示下面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仔细分析归纳合并。
)第五自然段: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
第六自然段:趁东南风,黄盖驾船驶向曹军。
第七自然段:黄盖的船中装的全是火药。
第八自然段:黄盖驾船直冲曹军,曹操毫无防备。
第九自然段:黄盖吩咐士兵点火,火烧曹营。
第十自然段:曹营中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第十一自然段: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学生汇报:(第五自然段为一层:黄盖写诈降书给曹操;第六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黄盖趁东南风,驾着装满火药的船,飞速地驶向曹军。
第九、第十自然段应合在一起,是写火烧曹营的状况;第十一自然段是写曹军大败,曹操逃跑了。
那么,火攻就是分四步进行的。
)下面我们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
请大家接着分组探讨,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
《赤壁》教案5篇2
《赤壁》优秀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赤壁》这一古文名篇。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与解析,课文内容探讨,以及课后作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赤壁》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古文的韵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难点字词,如“瑜、亮、哉、赋”等;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
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主旨的把握,以及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背景介绍:讲解《赤壁》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3.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言文阅读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赤壁》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课文内容解析、课文主旨3. 重点难点:难点字词、文言文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
(2)解释下列词语:瑜、亮、哉、赋。
(3)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赤壁》的主旨。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文解析。
(3)课文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赤壁》的基本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其他篇章,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024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通用8篇)
2024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通用8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1一、说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
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
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杜 牧赤壁说课稿
杜牧赤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歌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还能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培养其思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古诗的基本格律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而,他们对于诗歌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诗人复杂的情感体验,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这首诗。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借古讽今的忧思,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体会诗人借物咏史的手法。
2、教学难点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赤壁说课稿
赤壁说课稿赤壁,古代中国汉朝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让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它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为经典的章节之一。
赤壁之战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影响三个方面对赤壁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汉朝末年,天下大乱。
黄巾之乱爆发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急转直下。
失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地方官员和军阀越来越强大,相互之间争权夺利。
于是,各路群雄涌现,其中三国鼎立的情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当时的皇帝刘备和曹操之间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导致双方势成水火。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军队进攻荆州,刘备为避免曹操的围攻,选择了离开原来的领地,用荆州兵力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但刘备的迁徙并没有制止曹操的行动,曹操仍在继续追赶。
二、战役经过赤壁的地理位置在长江下游,是一处自然屏障,水路纵横,阴险复杂。
刘备得知曹操派出一支大军来讨伐自己,于是和孙权联合迎击曹操。
赤壁之战分为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战斗是刘备派出周瑜率领的一支小部队强攻曹营,企图制造混乱。
周瑜利用火攻的方法,引起曹军内部的恐慌和混乱,迫使曹操只得率领主力部队撤退。
第二场战斗,曹操出动水军,意图通过水路进攻荆州。
但孙权准备充分,设法将曹操的船只封锁在江上,并放火攻击,使曹操大势已去,只得乘船撤退。
第三场战斗是刘备、孙权攻打曹营的炮制,期待大败曹操。
但曹操也有反击之策,在片刻间就把营地重新构筑起来。
赤壁之战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场战斗相互交错,期间充满了严重的火灾、混乱和惨烈的战斗。
最终,曹操败北,士兵大量失踪,纷纷逃往北方。
这场战争中,曹操差点就毁灭了,而周瑜也因战争过度劳累而突然病逝。
三、影响赤壁之战是中华文化史上最优秀的反击战之一。
它的胜利为汉朝的存亡保护了一段时间,保证了后来三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此外,赤壁之战的独特美感也让人难以忘怀。
它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经典,代表了中国人的抗争和奋斗的勇敢精神,并传达着人们所信仰的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杜牧的《赤壁》这首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赤壁”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抒发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有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内容的能力已经知道有关绝句的常识
三、说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基于这一指导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⒈“折”这个字的三个读音并区别用法⒉掌握“戟”的读音⒊解
释“销”、“将”、“与”等字的意思⒋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⒌识别并掌握“兴、用典”这两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⒍懂得分析诗
歌要知人论世学会分析诗歌“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的运用⒎通过对该诗结构(由记叙引发议论)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议论文写作技巧: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⒏理解文章所抒发的情感⒐懂得在生活中要抓住机遇的道理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⒈了解“咏史诗”⒉诗歌结构的分析⒊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运用
难点: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的分析、讲解⒉“二乔”的象征意义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诵读涵泳法、揣摩语言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细致揣摩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性的认识这首诗“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而我还运用“提问对话法”共同挖掘、深讨该诗理性的认识本诗
六、说教学流程
提前布置好预习: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做到会读会写
导入:导语:大家还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以此引出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杜牧(看屏幕)我们今天呢再来
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赤壁》这首诗呢作者不再描写眼前的雨景通过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临历史的战场亮标:让学生対本课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切入:⒈解题:幻灯片展示赤壁的图片并介绍赤壁之战让学生对赤壁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教师幻灯片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目标
1、2检查预习情况
⒊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把握古诗的诵读节骤请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全班一起朗读
⒋分析诗歌内容①落实字词:幻灯片展示“戟”、“销”、“将”等字让学生回答这些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完成目标3
②理顺诗意:请一位学生读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学生翻译诗意完成目标4
推进:⒈分析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让学生默读该诗并思考问题“前两局和后两句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联系?”完成目标
7
⒉分别研究前后两句让学生知道前两句记叙是实写后两句议论是作者的感慨是虚写从而引出“兴”这个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这一表现手法
⒊提问“诗人的感慨因何而发?”引出“以小见大”这一表现手法
⒋老师指出这首诗写了历史事件介绍“用典”这一修辞从而完成目标5、6深入:⒈提问:“二乔”在诗中有几层涵义?分别?
⒉提问:作者写了“赤壁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他仅仅为了写历史?完成目标8收束:小组讨论:有人说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不过还有人说作者假设东风不帮助周瑜历史就将重写来论证机遇对人生的重要性你觉得呢?完成目标9
七、说板书设计: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八、说课外作业布置:
⒈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⒉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