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以美国为例%2c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文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文今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有可能很多人没有想过。
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中西方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一点:上课方面的差异。
如果你来到美国,你会发现这里的小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教科书,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能力及一些上课表现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你去哪个老师的班级上课。
第二点:走廊走路的差异。
美国学生在走廊走路的时候,有姿势方面的要求,禁止打闹。
但在中国就没有走路姿势的要求。
同时,在走廊里有stop标志,如果老师带队走路,你看到这些stop标志时,必须停下来,如果不停,就会被惩罚。
停下来后等待老师的容许才能走。
如果没有老师在,必须直接走。
也许这是一些学校的规定。
第三点:在学校上厕所的规定。
在美国学校里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集体上厕所,除非你憋不住请求老师。
到了厕所后,等老师叫名字才能进入。
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如果多去一次就要受到惩罚,但惩罚额度很小。
而在中国课间休息随便去厕所。
第四点:学生的工作。
在中国的学校里普通的学生只需要值日,其他没有任何工作。
但在美国的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工作,有的的时候工作很简单,有时候需要做很久,有的还根本就做不好。
例如:发钱、扣钱、从图书馆取书、从班级把书送到图书馆、开门、帮老师拿器械等。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任务可干,不会闲着只会依赖别人。
第五点:班级的管理模式不一样。
在中国班级里有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帮助老师管理学生。
但是在美国的学校没有班干部,由老师一人管理。
这样就避免了班干部对自己的朋友特别好,而对别人不好。
在美国,如果老师走了,班级立刻陷入一片混乱。
但在中国就不会。
第六点:学校里的奖励。
在美国的学校有各种学校内部的钱币,每个班级每个集体的奖励也不一样。
有的是纸币、有的是塑料币、有的是画、有的是糖、有的还是美元……只要你在工作的.时候表现好,每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些纸币,但不是每周都发。
你可以用这些纸币换一些画,然后再换一些实物。
在中国就很少有这种奖励。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思想。
横向与纵向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
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经常运用的教育工具。
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反,中国的幼儿教师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
在中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常常是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作榜样的方式。
所以中国人从小就学会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中美不同的儿童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习惯于脱离群体,包括因出众而独立于群体。
于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便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动力。
因此,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结果与过程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师们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譬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容、形式、技法均不限,所以美国的孩子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作品”则让大人们不知为何物。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画画往往是照着老师的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所以中国的孩子总能画出挺像样的画,画技高超的小画家也层出不穷。
中国人重结果、重技能的掌握,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技能提高的程度;美国人重过程、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过程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中美教育孩子差异英文作文
中美教育孩子差异英文作文英文:Growing up in China and later mo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as given m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ng children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From my experience, I've noticed several distinct contrasts in both the approach and the outcomes of education.In China, education places a heavy emphasis on rote memoriz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hildren are often subjected to rigorous study schedules and intense pressure to excel in standardized tests. For example, I remember spending countless hours drilling vocabulary and mathematical formulas to prepare for exams like the Gaokao. This approach instills discipline and a strong work ethic but may also stifle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On the other hand,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tends to prioritize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ity. Whileacademic success is still important, there's greater emphasis on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and personal growth. In American schools, I foun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hands-on learning, group project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instance, I participated in science fairs and drama clubs, which allowed me to explore my interest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extbooks.Moreover,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the U.S. is often more relaxed and interactive compared to the more formal setting in China.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voicetheir opinions, ask questions, and engage in discussions. This fosters a sense of autonomy and critical thinkingskills from an early age. In contrast, Chinese classrooms typically follow a mor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her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 teacher without much room for debate or questioning.In terms of outcomes,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tends to produce students who excel in standardized tests and demonstrate strong academic prowess. However, this often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The intense pressure to succeed can lead to high levels of stress, anxiety, and even depression among students. In contrast, while American students may not always top international rankings, they often develop a broader range of skills such as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and adaptability, which are increasingly valued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Overall, both education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Chinese approach prioritizes academic excellence and discipline, whereas the American approach focuses more on individuality 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By recognizing and incorporating the best elements of each system, we can create a more balanced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ng children.中文:在中国长大后搬到美国生活,让我对这两个国家的儿童教育有了独特的看法。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中美教育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某高中交换学习一年。
在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以下是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二、中美教育差异案例1. 课程设置在中国,高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需参加高考,课程内容较为固定。
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
小明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案例一:中国高中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为辅。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
而在美国,课程设置更为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案例二: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辩论等。
小明在美国选修了编程课程,发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而在中国,这类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2. 教学方法在中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小明在美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案例一:在中国,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完成大量的习题。
而在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明在美国课堂上,经常与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让他受益匪浅。
案例二: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主动提问,而在美国,他学会了质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评价体系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而在美国,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等。
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相关推荐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中美两国由于社会体制不同,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两国在各方面发展得都比较好,所以经常性地被放在一起比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欢迎阅读!中国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家长们参考: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
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
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
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美国与中国儿童时期教育的差异
185文|王凯圣美国与中国儿童时期教育的差异摘要:众所周知,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在对儿童的教育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而中美幼儿教育在社会家庭、文化与教育基础、社会价值观、教育传统等方面差异显著,美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真实、自由、质疑、创造性等特点,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则体现出了灌输思想、标准一、强迫学习、轻视实践等特点。
关键词:儿童学校教育思想;灌输思想;独立能力;社会价值观中西方的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就美国的儿童时期的教育与中国儿童教育做出对比。
曾有学者将儿童期分为七个阶段:①围产期。
②新生儿期。
③婴儿期。
④幼儿期。
⑤学龄前期。
⑥学龄期。
⑦青春期。
那么儿童的成长时期在学龄前期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中美的学前教育差异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
在幼儿期时大多家长都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中。
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
也有的兼容各种教育理论思想。
但不管是什么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
而家长下午接孩子时通常也是问“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兴吗?)。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
例如,国家教委规定的“幼儿五大领域教学”,儿童在学前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学,而且,教委对每家幼儿园还要进行一定的考核。
并且,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美国家长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是希望孩子结交朋友,学会独立;而中国家长,则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开始教孩子学习。
二、中美的家庭教育差异从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方面,我认为两者最突出的差异是引导与灌输,美国家长善于引导孩子思想,而中国家长善于灌输孩子思想。
浅析中美幼儿教育的异同
浅析中美幼儿教育的异同一百年来,中国的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幼儿教育教育是和中国社会一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幼儿教育是真正的平民化的、大众化的事业。
今天,幼儿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园幼儿达2400 多万。
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30年来美国托幼事业也不断发展。
现在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普及,三四岁幼儿入保育学校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为11%,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48%,入各种日托中心与家庭托儿所的五岁以下的孩子现达1300万。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
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着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人们的正确认识。
中美两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美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一些制度上。
在美国,学前教育已纳入与小学、中学统一的一个轨道,称P-12教育,即学前(Preschool)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一条龙基础教育。
中美儿童教育
中美儿童教育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与合作的增多,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儿童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美儿童教育的特点和差异。
一、课程设置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除了学习语言、数学和科学知识外,还强调学生的文化与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的儿童教育倡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教育更加注重学术成绩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程设置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往往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和标准化评价。
二、教育理念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则强调纪律和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纯粹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强调学生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
中国的教育体系追求学生的完美和统一性,有时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三、教育环境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环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强调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经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课程。
美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
中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环境上相对封闭和单一。
学生一般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择学校,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资源较为统一。
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
中美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研究【摘要】幼儿教育作为一个人最早期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今后的行为和习惯,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而中美的幼儿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通过对中美幼儿教育文化上的差异分析,找出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通过美国幼儿教育对我国的影响,分析我国幼儿教育中已经出现重大进步的方面。
希望文章能够给家长们或教师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美;幼儿教育;比较分析一、中美幼儿教育的背景比较(一)社会背景比较与家庭差异中美从文化、历史、政治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从社会的整体背景看,美国的教育以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为传统,孩子从小就接受独立、自立的观念,在一个追求个性和自主的环境下长大,虽然近期美国的家庭教育开始突出大人对孩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由于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使然,使得家庭教育仍然以“独立、个性和自我奋斗”为主导。
中国的历史厚度远远超于美国,我国的儒道佛文化的从古至今一直潜意识影响着人们。
中国又是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因而,我国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较为稀缺,教育的现代化程度较美国低,整体的教育水平还不够高。
我国的幼儿教育总体来说依托于家庭,即便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隔代教育的条件逐渐减弱,一些现代化的早教中心和私立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快速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也在逐步的脱离家庭,而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深,我国的集体主义精神突出,且孩子对家长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甚至家长包办子一代的教育,这样的文化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
(二)文化与教育基础差异美国一直把自己定义为“移民国家”,其文化随着移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而这样的文化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很强的追求民主自由的氛围,美国人崇尚自由平等的环境,崇尚竞争和创新,讲究实用,并且突出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些都基于移民文化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上也体现在个人塑造上,尤其是体现多样化发展的包容且特立独行的性格。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措施-比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
美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措施-比较教育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受到的教育,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昌盛。
然而当前社会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严重,并引起了重视。
二、美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1.产生的原因。
在美国,普遍存在着为了就业与生存而不得不四处迁徙的家庭。
这些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渔业、林业、畜牧业、农业的家庭,在不断的流动之中,不知不觉地为美国社会制造出了数不胜数的流动儿童。
这些产生于上述变动不居的流动家庭中的流动儿童,在儿童时期接受的家庭教育异常欠缺,其身心健康也遭到了一定的损害。
从农村流动儿童教育层面来看,虽然美国政府在1920年前后已经对之加以了某种程度的关注,但是终究没有得到美国主流社会与联邦教育机构的强烈关注。
直到1960年前后,随着美国社会出现的诸多层面的变故(如轰轰烈烈的运动、约翰逊总统提出的改善贫困运动、建设繁荣经济社会等),美国主流社会才对美国农村流动家庭的儿童教育问题加以密切关注。
2.加强流动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流动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
在流动学生中,学习困难者占全体学生的52%,而在非流动的学生中,只有27%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2)降低流动学生的留级率。
在美国社会各家庭的收入分组中,流动学生的降级率高于非流动学生的降级率。
在6年转校3次以上的流动学生中,非流动学生要比流动学生提前一个学年毕业。
(3)降低流动学生的辍学率。
8年中3次转学抑或3次以上转学的流动学生,其辍学率是非流动学生辍学率的4倍。
(4)流动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格洛里亚辛普森和玛丽福勒的一项针对流动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中,他们把儿童按照流动次数分为三类:无流动;流动1~2次;流动3次以上。
通过调查发现,在儿童的很多情绪与行为问题上,流动次数越多,问题越普遍。
儿子在美国求学后体会到的中美教育差异(5篇范例)
儿子在美国求学后体会到的中美教育差异(5篇范例)第一篇:儿子在美国求学后体会到的中美教育差异儿子在美国求学后体会到的中美教育差异2014年05月08日10:42 新浪教育微博收藏本文我儿快7岁了,目前就读美国洛杉矶附近的公立学校一年级,通过他在公立学校学前班及一年级的经历,我想写写自己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感悟,供儿童在中国国际学校或将来打算送孩子来美就读初、高中的父母及老师们参阅。
1、美国和中国数学教育的差异美国和中国在数学教育上,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数学基础的认知教育。
美国教育强调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并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和理解。
现在是秋天,老师会让孩子们去观察落叶的颜色,孩子们会注意到绿叶子越来越少,黄色、红色叶子越来越多,通过1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的练习,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
并且通过绘画和自己编写简单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加强对数从具体(色彩分明)到抽象(数学题)的过渡。
同时,美国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不在于会快速进行加减运算,那些工作可以交给计算器,而是学数学是为了什么?看似很深奥,其实答案很简单: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所以美国学前班数学除了熟知1到10,了解11到50以外,主要学习“模块排序”,即在一排不同图形或模块后,找出下一个图形或模块是什么?举例说,一个从左到右为圆圈、三角形、正方形、圆圈、三角形、正方形,问下一个图形最可能会是什么?这种看似简单的练习与数学无关,但是在以后的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寻找数之间的排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在日后的生物、化学、物理等的实验数据中,通过似有似无的排序,寻找可能的方向和答案。
提升到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重复、重叠了许多可能的排序,都是耐心的抽丝剥茧后,才有结果摆在人们面前。
正是因为美国数学的落脚点在于生活,所以在儿童学前班的一年时间里,反复的通过孩子们玩模块、绘画、表演等触觉、视觉、身体等全方位感受排序的概念和快乐。
中国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不同,重在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字的敏感)。
浅析中美小学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影响(完整版)
浅析中美小学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影响王婷婷(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本文介绍了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美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美小学;教育理念;差异;影响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0-0099-02一、中美小学教育的现状教育事业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成败,而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根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中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教育体制,从古至今教育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是小学教育。
近年来,随着中国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小学教育多数还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方面,中国小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却缺乏将已有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见,中国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这些无疑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专业性的发展,禁锢了其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充分发挥。
(二)美国小学教育的现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上。
美国制定的教育标准是:自由、独立、创造。
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对教学方面的意见。
美国小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教育学生通过理解、思考、创新来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在的才能,而且对美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小学教育吸收并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非常注重精英的培养。
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美国小学课堂过度开放自由,只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差。
论中美小学教育之差异
论中美小学教育之差异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对两国小学教育的影响。
从教育理念来看,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提高。
这一差异导致了美国小学生可能在课堂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上表现更出色,而中国小学生可能在数学和科学等学科上表现更优秀。
课程设置方面也有所不同。
美国小学教育实行的是“综合课程”,即不同科目之间相互融合,例如历史、数学和科学等科目可能被整合在一个主题下。
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分科教学,不同科目之间相对独立。
这种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上,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老师通常会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项目制学习等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评估体系方面也有所不同。
美国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
而中国小学教育则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这种评估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等方面。
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两个国家的小学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美教育文化差异点:教育理念不同:中国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中国,学生需要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范,而在美国,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中美家庭儿童教育差异
中美家庭儿童教育差异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而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会导致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美两国家庭中,教育方式的不同带来了儿童教育上的种种差异。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理念、学习压力、自主性培养和家庭参与等方面比较中美家庭儿童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家庭普遍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绩的突出,强调孩子的成绩是对家庭的荣誉。
这种观念体现在课外辅导班的普及、强化班的盛行等现象上。
与之相对,美国家庭更注重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快乐成长。
学习压力的差异中国教育制度中的功利性导致学习压力常常成为中国儿童和家庭的负担。
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和各类升学压力。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强调常规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平衡。
美国家庭通常更加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社团活动。
自主性培养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纪律和顺从,在家庭中也反映出来。
孩子被要求遵守规则,服从长辈的安排。
相对而言,美国家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他们鼓励孩子主动决策,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实际问题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决策权。
家庭参与的差异中国家庭普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介入,力求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
父母会陪同孩子完成作业,为他们安排各种活动和课外班。
而美国家庭倾向于更多地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策,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美国家长更多地扮演导师的角色,引导孩子发展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通过比较中美家庭儿童教育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碰撞。
中美教育各有优势,无法简单地界定哪种方式更好。
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结合孩子个体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式。
总结:无论是强调成绩还是注重全面发展,培养自主性还是侧重兴趣培养,中美家庭儿童教育都各自有其特点。
中美教育的差异不仅体现了两国的文化差异,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形式。
在中美两国,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家庭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儿童自主性、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来探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儿童自主性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施加更多的控制。
家长会制定详细的规则和要求,期望孩子能按照这些规则和要求行事。
父母会为孩子安排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音乐、绘画、舞蹈等,以培养他们的多元才能和素质。
同时,父母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期望,常常会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度。
而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允许他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通常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学习安排,而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
二、家长的角色定位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被赋予更高的权威地位。
他们要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负责,扮演着严厉的监督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父母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和纪律,以确保孩子按照既定的方式成长。
他们会细致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包括考试成绩和学习时间等方面。
父母会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频繁地考察和问询,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扮演着孩子的伙伴和支持者的角色。
他们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策。
父母与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
父母通常对孩子的成绩和学习进展持更加宽容和开放的态度,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业压力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学业成绩常常被视为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
父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和辅导孩子的学习,以确保他们能够取得好成绩。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孩子们通常要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学习专业课程和考试。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使得中国的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有时会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
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在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虽然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差异较大,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两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中美两国对于儿童的教育重视程度都很高。
中美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成为优秀的人才。
另外,在家庭中,父母通常会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其次,中美两国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儿童的品格培养。
中美家长都强调孩子的良好品行和道德教育,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美国,一些家庭还会将宗教信仰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和道德素养。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仍然较大,家长通常会强调孝道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
然而,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很显著。
首先,在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中美家长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许多家长会采取比较严厉的教育方式,督促孩子学习、规范言行。
而在美国,家长通常更倾向于采取开放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表达自我,自由发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方法上,中美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习成绩一直是衡量孩子成长的主要标准,因此很多家长会强调孩子的学习,采取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如功课辅导、罚款等。
而在美国,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
最后,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反映在孩子的性格和教育成果上。
在中国,许多孩子呈现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等问题,而在美国,虽然孩子相对更加乐观自信,但是也存在着自卑、焦虑等问题。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共同点,但在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上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交流与比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相互借鉴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下一代。
中美儿童教育差异
中美儿童教育差异近年来,随着中美交流的增加,中美儿童教育差异备受关注。
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进行探讨,以期加深我们对中美儿童教育的了解。
一、教育理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强调学生在考试中的高分成绩。
而在美国,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个体的发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二、课程设置的差异中美儿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学校教育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如语文、数学和英语。
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安排紧凑。
而在美国,学校注重提供全面的课程,包括科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
美国学校鼓励学生通过选修课程来开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中美儿童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教师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权威人物,注重讲解和传授。
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的角色参与教学。
而在美国,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标准的差异中美儿童教育在评价标准上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考试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学业表现主要依靠考试来决定。
而在美国,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术表现、社交能力、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
美国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培养,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综上所述,中美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体系各有其特点,强调的重点和目标也有所不同。
通过了解和比较中美儿童教育的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势,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背景: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之一,而家庭教育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两国之间的教育差异和共同点,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中国,家庭教育侧重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注重自律和孝顺。
父母往往会有较高的期望值,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塑造优秀品德。
而在美国,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倡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和发展。
这种差异的根源可能源于中美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通过对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教育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育经验的交流和共享,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字数:269】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在深入了解两国家庭教育理念、方式、成效、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寻找差异和相似之处,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探讨如何借鉴对方的经验和优势,为优化和改进我国少年儿童家庭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促进中美家庭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幸福感和成长品质,推动家庭教育向更加科学、健康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1.3 研究意义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中美少年儿童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各国家的教育理念、方式、成效以及问题,进而为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中美家庭教育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比较中美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提高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实践水平。
农村流动儿童教育权利保障的国际观察与启示——以美国的“流动学生教育计划”政策为参照
时 f或季节性 的农业或渔业就业机会 ;第 四,这些工 生 作是否是该家庭解决生计 问题 的必需手段 。如果符合 以上 四项 标准 ,那 么这样 的儿童 就被认 定 为流 动儿 童 ,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相应 的服务 。
继续存在下去 ,而且有增加 的趋势 ,这样 流动儿童 的 教育 问题也就 日益引起有关部 门的关注 。
其家庭 为了寻 找就业 机会 的需要 而离开家 乡的学 区到
农业 、渔业 、林业或者奶 牛场 以及食 品加工地就 业 的 流动 家庭 的儿童 。鉴 别是 否属 于流 动儿 童 的标准 如 下 :第 一 ,在过去三年 内是否独 自或者 随父母及 其他
题 。为此 , 美国联 邦政府 开始 着手 实施 “ 流动 学生教 育计 划” 目, 项 在解决 美国流 动 中小学生就 学方面积 累了丰 富经验 ,为当前我 国解决农村 流动儿童教 育问题
提 供 了可 资借 鉴 的 经验 和 启 示 。
关键词 :农村流动 儿童; 育权利保 障; 示 教 启
因此为 了寻找就业机会 ,这些家庭 只能不断变换 自己
的工作地域 。这种变动不居 的生 活方式 以及工 作形 式
给流动家庭 中的儿童 的教育带来 了严重 的影 响 。这些 影响具体表现在几方 面 :
国宣堡婴窒= :
/
Q Q
维普资讯
》} 》 厂——
言技能 的障碍制约流动学生 的正常学习 。
性及农业生产 的特殊 性 ( 有些农业 生产 活动不 能完全
实行机械化 ,必须靠 劳动 密集 型的方式 ,如蔬 菜水果 的采摘 以及花卉 的栽培) ,因此仍然 存在 大量 随季节 变化而在 国内不定期 流动 就业 的农业工人 。这 些家庭 主要 从事 的行业 特别是农业 生产具 有很强 的季节性 ,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教育的差异性分析
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教育的差异性分析前言国内外的儿童青少年教育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育制度国外教育的制度多种多样,包括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宗教学校、民办学校等。
在美国,由于宪法规定不得将宗教教育与政府财政挂钩,因此各类型学校均可得到政府经费的支持。
而我国教育体制则相对单一,基本由公立学校负责,民办、宗教学校较少,私立学校规模也不大。
课程体系国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了基础课程之外,还有很多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音乐、体育、舞蹈、戏剧、美术、手工等。
在我国,虽然国家也提倡综合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可以更加深入。
例如,针对与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实践课程不够。
教学方法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受到重视。
教师除了进行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外,还要辅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此外,教育中还很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动力。
而在我国,教育注重应试成绩、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通常会采取“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
评价体系在国外,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学校还会通过学生的作品、项目、研究、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在我国,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被视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结语教育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差异性,造就了国内外儿童青少年教育的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然而,我们应不断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 以美国为例,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喻 佳 中华女子学院【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户籍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务工,种种问题也逐渐产生,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更是凸显。
本文试图通过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比较,为我国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流动儿童 政策 中美差异【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0-02一、前 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的拉大。
农民无法再以务农维持生活,因此大量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起初农民工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外出务工,但随着在外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经济得到改善等原因,他们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外流动,流动儿童因此产生。
流动儿童指的是14岁以下,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在城市中生活的儿童。
而农民工工作的短期性与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中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与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进行比较,以获得启示,为中国的流动儿童教育事业提供些许建议。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迁子女则有3000万以上,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
并且流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
农民工子女可以分为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两类,留守儿童由于户口所在地在家乡因此教育问题并不明显,但是随迁儿童却受到我国户籍政策的影响,教育问题显著。
在细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现下进入学校已不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种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以及部分公办学校借读生政策的实施,进入校园学习并不难,难的是获得较好的学习环境。
据目前各项调查显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办学资金短缺且缺乏保障,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办学环境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学校生源不稳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基础。
而公办学校主招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具有较高门槛,又使得流动儿童想要进入城市“高等”学校就学成为“奢侈”。
广东省东莞市H镇曾试行“积分制”来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但是该制度与申请人父母的学历、职称、在莞服务年限、居住条件、缴纳社保、纳税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14项证明挂钩,而与申请人个人的学习成绩基本无关。
这一制度的实行得利者只会是具有高学历、高工资或社会网络宽广的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而对于那些即使成绩优异却没有很好家庭基础的外来人员子女,这依旧只是一种摆设。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无法就学,而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不是没有路径,而是路径过于狭隘以及潜在的不公平。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全球化的不断实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机,不断学习,以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来逐步改善我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三、美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1.NGO组织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公立学校为每个孩子敞开了教育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黑人、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在分享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机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国社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主要实行的计划有“为美国而教计划”、“流动教育计划”、“知识就是力量计划”。
在这些计划中,公益组织成为主导,他们组织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共同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从美国所实行的这些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相当重视NGO组织的作用。
在这些组织中教师主要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志愿者,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加入可以为孩子带来社会关怀,但是如果我国想要采用这一方法,就必须注意志愿者的素质选拔。
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道德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更为重要。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对于他们的培养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注重身心。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使得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没有归属感,而本该具有归属感的农村却是他们真正陌生的地方。
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认可。
他们敏感,易被外界影响,他们更容易关注他人对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要带有一点轻蔑色彩就足以让他低下头。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志愿者的素质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社工素质”,懂得助人自助、尊重他人。
在与儿童亲密接触时,使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得到尊重。
论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五、结束语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材料力学》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答案,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热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材料力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1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 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1):36~383 陈立群.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4(3)-100-2012.12下┃青年与社会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ResearchNGO组织在美国的良好发展,为我们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差异。
在美国NGO组织不需要过多的依赖政府,资金来源也具有多种渠道,基金、捐助等都可以。
但是中国不同,由于政策的特殊性NGO必须依赖于政府,在现阶段社会组织在教育事业中只能够以开展课后辅导班的形式进行,而无法成立正规的学校。
同时,美国是一个社工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但是中国的社工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NGO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想要发挥较大作用,其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就需要健全,同时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政策也需要放宽。
2.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根据其实施的范围可分为总政策与区域政策。
“流动教育计划”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总政策,尽管联邦政府对美国各州的教育采取分权政策,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国会却采取了相同的意见,即对各州流动儿童的教育进行政府干预。
在资助对象符合相关的界定标准时,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总政策的指引下,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区域政策又可分为公立学校政策和州政策。
美国政府规定公立学校必须接受学区范围内的任何一个适龄儿童,条件只是提供一个属于该学区的居住地址。
而对州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特许学校的建立。
特许学校是政府对于各州的一种分权政策,任何个人、教师、团体、公司都可以依法创办学校,并且学校可以自己决定聘任校长、聘用教师、选订教材。
同时,特许学校仍然被认为是公立学校,不得收学费,不得用任何有选择性的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并且学校要和教育公共管理部门签一个合同,保证对学生承担责任,以及学习质量,之后公共管理部门才可以把本地的生均经费给该学校。
美国的这些政策特点与他的国家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政府远小于市场。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我们将长期保持大政府小市场的状态,政府对于教育的干预在所难免。
即使与特许学校具有很大相似的打工子弟学校近几年在社会中广泛出现,他们可以由个人、公司等开办,但是却得不到国家的认同,因此无法获得国家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得能够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着普遍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条件差的特点。
因此,要想解决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放宽教育经费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探讨中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户籍制度总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美国的“一视同仁”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户籍制度的推行是为了规范社会流动,使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分配。
试想假如人口大量地向一个地方流动,那么对于人口聚集少、流入少的地方,再进行资源分配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现下我国的状态中,户籍政策的实施依旧具有其必要性。
同时笔者认为当下中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最大的除了户籍制度,还包括社会隐性因素。
美国可以允许非法移民入读公立学校,但中国却无法让五证不全的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因为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对于孩子自身而言也并不一定是好事。
城市儿童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课外教育的多样化、家庭丰富的娱乐生活等,都将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中国的贫富差距阻挠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当前形态下,户籍制度将长期伴随社会发展,同时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社会收入制度的完善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
3.市场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社会的小政府大市场格局注定了市场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特许学校”与“教育管理公司”两个方面,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很大。
教育管理公司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公立学校缺乏问责制的问题,使教育经费真正运用到教育,而随着私人企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是意识到了市场的利处。
教育管理公司盈利主要依赖于教育效率的提高,并不与教育本身存在冲突,并且学员数目越多,所获得的教育经费越多,这使得教育管理公司对于学员的招收将更一视同仁,使得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教育市场化,使政府投入相同的资金,即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又减少了监管支出。
而监管支出实质上已经融入到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当中。
因此政府的总支出减少,而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完善都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中国却无法实施这一制度,主要还是在于中国缺乏实行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整体社会受政府限制太大,即使民办学校改为公办学校,但是学校领导班子的不变以及教材的统一,使得市场机制始终无法真正进入教育,教育管理效率依旧无法提升。
因此中国实行教育管理学校的可能性不大。
4.美国经验小结美国的教育政策对于我们的启示很大,NGO的涉入能够促进社会再分配,但是我们应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
而市场对于提高教育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基于贯彻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市场进入教育事业的条件并不完善。
因此我们必须将解决教育问题的下一步致力于政府政策的推进,使经济平衡发展、社会收入制度更加完善,并放宽政府的教育经费制度。
但就户籍制度而言,其本身并不具有劣质性,恰恰是它的强大作用使得社会可以依旧维持相对平衡。
因此我们因不断地完善它,并出台辅助性法律文件,为市场的进入、NGO的介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四、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总结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