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摘要:
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关键,而流动儿童的教育则是教育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作者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部分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考察,从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学校、孩子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论述,发现了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如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问题严重等问题,并对其原因作了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会更加突出。

而隐藏在此类问题后面的,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与之相关的影响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一、西安雁塔区流动儿童教育情况我于暑假期间即 7 月 20 日到 8 月 10 日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部分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

我调查的方式主要是走访,与大量流动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交谈。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了流动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年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

90 年代初中期,有调查已经涉及浙江村里的幼儿园,有些报
1 / 11
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

但是,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

能够被吸引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很少,问题的解决也就越来越迫切了。

90 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继续留在城市。

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意义。

儿童是流动人中的一个特殊部分,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

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

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的憧憬和愿望。

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决定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对儿童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或者说,在儿童面前,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面前,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令人不能容忍。

流动儿童问题,不仅呼吁义务教育体制调整,而且呼吁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最新资料推荐------------------------------------------------------ 对于流动儿童边缘的第二代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心理轨迹的变迁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这代人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不同于上一代,在这里存在着两种观点:
第一,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可能更激进,并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

第二,与主流社会成功融合。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两种情况都还是基于异域通讯基础上的一些探讨。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群体边界和主导心态尚不明朗。

二、流动儿童与周围环境在西安市雁塔区杨家村调查的二十几天中,我接触了很多孩子。

通过与他们多次交谈,我对他们的生活经历及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家庭,对父母,对流动生活, 对社会、对自己、对学习, 对打工子弟等等的态度和认识,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他们的精神面貌。

我把对他们的了解分类整理,记录在下面:
(一)孩子与父母。

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

3 / 11
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在户籍上仍是农村户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

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

(二)孩子与学校。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家庭的流动使这些孩子的教育也具有了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

许多孩子曾有过或长或短的辍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学校的大门之外。

(三)孩子与社会。

流动农民是处于中国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缺乏规则,也没有稳定感,对成人来说这种生活就是忍耐和拼搏。

而孩子们首先要摆脱的是被歧视和漂泊感等种种压力,他们的人生观有着极强的个人奋斗色彩。

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认识不同于那些处于优越地位的人们,在他们这里,粉饰的太平依旧黯然失色。

处于这种生存环境中的孩子,自小就形成了对社会的独特体会。

一个孩子跟我说:
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社会不公平。

---------------------------------------------------------------最新资料推荐------------------------------------------------------ 有的孩子甚至说:
我恨我们这里的领导。

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批判认识直接出于他们所实际感受的社会生活,这比任何宣传教育都更有力的影响着他们的头脑,但贫穷天然地与暴力和反抗伴随,贫穷产生的只是直接改变现实的愿望,而当努力遭遇到不公平时,首先产生的是对公平的渴望,这种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才会产生激进,产生反抗。

而消除激进与反抗的前提是要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当资本和权力之光长期照耀不到底层的时候,当改革和发展不能被社会上的大多数所分享,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断层线就会出现。

流动农民对这种断层的体验最为真切,他们对公平的呼求也最为急切。

三、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中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儿童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一些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情况,这种权利在很多指标上没有得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不能在可受教育的年限及时入学。

据抽样调查,在西安 200多万流动人口中, 6-14 岁的学龄儿童占 36%,达 7 万多人,而其入学率只有 12. 5%,也就是说
5 / 11
87. 5%的流动儿童被排斥在校门之外。

(二)孩子由于家庭四处流动,其中很多人有辍学的经历。

超龄入学问题十分严重。

例如,在杨家村的民达小学中三年级有 53 个学生,竟有 15 个超过 14 岁,而正常的三年级学生应为 10 岁。

在明德小学中,有的学生 18 岁才上二年级。

在明翔流动学校中,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的差距多达 5. 6 岁。

这个学校的学前班有 54 人,按 6 周岁入学的标准,共有 9 人超过 6 岁,超龄率为 16. 7%;一年级有 46 人,共有 13 人超过 7 周岁,超龄率为 28. 3%;二年级有 30 人,共有 7 人超过 8 岁,超龄率为 23. 3%;三年级 18 人,共有 13 人超过 9 周岁,超龄率达到 72%。

全校共有 148 人,超龄就有 42 人,超龄比率达到 28. 4%。

全校四分之一的学生超龄。

(三)流动子女失学情况普遍。

流动子女失学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对 21 个有失学儿童家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年级,失学现象都普遍存在,越到高年级越严重;家庭经济负担不起是最主要的原因;失学儿童或处于闲散状态,或过早从事一些劳动,有些人甚至在家庭经济不支的情况下选择结婚。

在西安近一个月的暂住中,我发现许多和我们同龄其至比我们还小的女生连孩子都抱上了。

---------------------------------------------------------------最新资料推荐------------------------------------------------------ 这样引发的就不只是教育问题,同时也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制造了很多麻烦。

从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看,存在着三个主体,需求方:
有上学儿童有打工农民,供给方:
打工子弟学校,西安市学校,教育的主体:
适龄儿童。

流动儿童教育严重贫乏的主要原因是:
一、外来人口的城市的管理体制限制,供给有限;二、打工者的经济条件限制、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

对于有学龄子女的流动人口的家庭来说,在城市的生活不仅仅要承受生存、就业的压力,也面临着学龄子女接受正常教育的压力,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龄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从本次调查的需求方的生存状况来看,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首先,从总量上来看打工者流动仍很频繁,对于相当一部分打工者来说,因为只有在一个地方时间比较长,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社会资源和降低流动的成本,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他们倾向于在某个城市长期居住,心态逐渐趋稳。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
23. 6%的外来人口在西安生活已经 5 年以上,有的甚至生活了将近 10 年,问及未来的打算,四成以上的打工者明确表示想长期
7 / 11
在西安生活,在西安安家,移民倾向渐趋明显。

如果总的趋势不变,随着留在城里的打工者进入生育年龄的数量逐渐增多,学龄子女的总数会进一步增长。

打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如果没有明显的改变,问题将更加突出。

其次,选择以家庭的方式在西安求生存的打工者越来越多。

农民工的家庭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基本单元,即家庭主要成员共同外出到某个城市共同生活。

在我调查的家庭中,一多半打工者最初就是大家一同出来到西安打工的。

在一段时期后,另一半的多数也将其爱人带到西安。

目前有近四分之三的打工者是夫妻共同生活在西安。

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外出打工不再仅是为多赚一些钱,而是寻找更适合或更好的生存空间,尽可能的融入城市生活,城市定居的促局越来越明显。

打工者的生存状况严重制约着学龄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从有学龄子女的打工群体的生存状况来看,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普遍较低,就总体收入水平而言,他们仍是城市里面的低收入群体,以他们自身的实力很难弥合和城市教育条件之间的巨大差异。

从有学龄子女家庭的生存状况来看,受普遍教育程度较低,外来打工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均文化水平只有初中学历,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

从事的职业类型最多的是个体经营(52. 5%),然后是雇工(17.
---------------------------------------------------------------最新资料推荐------------------------------------------------------ 6%),散工(9. 9%)和租地农民(8. 8%)等。

从从事的具体职业来看,卖菜/卖小商品/卖食品的比例最大,然后依次为种地、建筑、装修、收藏品、保洁员等。

主要的就业类别基本上属于高强度低收入的职业,生计艰难,剩余有限,用于教育的经费不足。

从收入来看,平均家庭月收入在 1300 元左右。

总体来看,流动人口的收入剩余有限,从收入剩余的支出方向来看,用于教育的比例为 17. 1%。

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制约着对子女教育的投入。

外出打工的家庭多子女现象突出,有些农村家庭将外出打工作为逃避计划生育的手段,现在城市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不能有效的限制超生。

从调查给果来看,有两个以上子女的家庭达到 57. 0%,子女多使得家庭负担沉重,使有限的收入在使用上更加分散。

虽然西安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西安市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政策在近年并没有明显发生有利于外来民工长期居住的变化,近六成的打工者认为当前西安市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不利于在这里长期生活。

有 10. 5%的人表示子女上学困难是在西安市长期生活最大困难。

就业困难,收入水平低,政策管理严,孩子上学等问题,都
9 / 11
长期困扰着外来的打工者。

由于政策环境导致的不稳定的生存状况使得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些对子女教育的稳定性,持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的现实选择。

(1)选择学校质量,就大半在家乡。

对于那些长期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来说,其女子可以选择的正规就学渠道有两条:
要么离开父母在家乡的学校就学,要么到城市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流动人口的学龄子女(615 岁)大部分仍然在家乡学校就读,其它较为主要的是郊区一些非重点学校。

对于学校的选择要素,流动人口家庭对学校质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收费高低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愿望美好,现实残酷。

中国人把自己下一代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接受调查的大多数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业寄予深切的期望,希望孩子拥有大学以上的学历。

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受经济状况的困惑,对孩子的未来感到茫然。

一方面是不堪重负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深切期望,很多家庭生活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状态中。

---------------------------------------------------------------最新资料推荐------------------------------------------------------ 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家庭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救助,以使他们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这样才不会因无法支付读书费用而导致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

四、备注:
这次社会调查是根据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

有些数据是参考某些资料而得,由于这次调查完全是我个人的行动,也不知道该拿到哪去盖章,便特请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学院的一老师给予了评价。

在西安市杨家村近两个月的生活及对一些家庭及儿童的调查让我对流动人群所存在的教育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