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
三、家庭教育时间太少 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背井离乡,流动
家庭的生存条件较为艰难,他们为了维持 在城市的生存,父母必须把绝大部分时间 和精力花在工作和生存上。长时间处于工 作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打工生活,已让 他们身心疲惫。而且许多家长以弥补的心 态,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却忽视对孩 子的精神关怀,放松对孩子必要的关心和 教育。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环境比较差
流动人口的职业特点和较低收入水平使得 他们暂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为子女提供 宽敞、独立的学习空间和良好己的房间,没有电脑,甚至没 有可以写作业的桌子。在很多经济困难的流动儿 童家庭中,大多没有独立的儿童用房,没有独立 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从而使其流动儿童的生活和 学习受到较大影响。
二、家庭教育内容单一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的具体成长 指导和学习指导方面却疏于管理。多父母 由于劳动时间相对较长,每天与孩子相处 的时间很有限,即使与孩子在一起,也缺 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沟通内容单 一肤浅,标准偏低,更关注孩子学习情况 和考试分数等,而对孩子行为规范和心理 烦恼等深层次的需要和变化知之甚少。
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
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流动儿童青少 年的父母自身文化程度并不高,因此学习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机会比较少。
五、教育期望的两极分化
由于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长自身的文化层次不 高,掌握的技术又很有限,因此,他们只能从事脏、 苦、累且报酬低的工作,这使他们体验到都市生活 的艰辛。他们很希望能改变这一现状,却又感到力 不从心,于是转而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自 己的孩子将来不要像自己那样辛苦,要像城市的 “体面人”那样轻松地生活。
一、《试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 成因及特点》 二、《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分析》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及其策略选择研究近年来,流动儿童问题在中国日益突出,这些儿童的流动性和家庭背景使得他们面临诸多社会融入难题。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现状、问题所在以及可能的策略选择。
首先,了解流动儿童的定义和特点是理解其社会融入问题的前提。
流动儿童指的是由于其父母因工作、经商或其他原因而经常迁居或在不同城市间流动的儿童。
这些儿童往往无法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和接受教育,这使得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流动性使得他们经常失去与同龄人建立稳定互动的机会,这给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带来影响。
其次,流动儿童在不同城市间的流动给他们的教育带来不确定性,许多流动儿童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使他们失去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可能性。
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采取策略。
首先,教育是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关键。
各级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流动儿童可以获得的稳定教育环境和质量教育机会,以确保他们的学习权益得到保障。
另外,学校应该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教育方案,重视关注他们的心理和社交发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教育资源,让流动儿童也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社区的角色也是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重要一环。
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促进流动儿童与本地社区的交流与融入。
例如,可以举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义工活动等,让流动儿童有机会与本地居民接触、交流并建立友谊。
此外,社区也可以设置一些帮助流动儿童适应新环境的服务设施,例如提供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处理流动带来的挑战。
最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流动性使流动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面临诸多困难。
家长应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家长也需关注自身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以更好地支持子女面对流动性带来的挑战。
总之,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在中国仍然存在,并需要多方面的策略与资源支持。
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
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儿童面临着流动的生活方式,例如跨境迁徙、跨地区迁徙等。
然而这种流动,也会对儿童受教育权利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确保儿童在流动境况中不失去他们的受教育权,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围绕着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展开。
一、儿童受教育权儿童受教育权是指所有未成年的人都有权接受教育,且门槛不受任何歧视,并且受到公平和质量教育的保护。
这个权利是确保儿童的自由和平等发展,成为有用的和全面发展的成年人,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首要条件。
二、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问题1、教育机会不平等因为流动,孩子往往需要转换学校,而转学对于考试和语言障碍等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加之家长工作繁忙,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辅导,这些问题都会进一步剥夺孩子的平等教育机会。
2、经济不足流动儿童家庭经常在经济上面临困境,因此可能无法支付学校的平均费用的常见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孩子的弃学、落后、受挫等等,从而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
3、学校安排不当很多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来分配学生,但由于儿童和家长的流动性,这种制度往往导致不同学阶段的儿童要半途之泉,从而失去了顺畅的教育机会。
三、研究流动境况中的儿童受教育权的方法和措施1、宣传教育需要对家长和儿童进行教育和宣传,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及时了解自己就学情况的权利。
在需要的时候,国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这方面的信息,以帮助家长和儿童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
2、可用经济支持如果因为经济原因而剥夺了孩子们的受教育机会,国家可以向这些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以支付学费和其他教育相关的费用,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失去自己的受教育机会。
3、建立教育服务机构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教育服务机构,以帮助儿童和家长解决因流动带来的教育问题。
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一些辅导和服务,帮助孩子们克服语言、学习等种种困难,同时也可以让学校更好地理解流动儿童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安全感等。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的良好发展。
学校文化融入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常年漂泊,其受教育机会较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完整。
在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难以与本地学生融入。
这不但影响了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影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对策: 1. 学校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课程,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2. 学校应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水平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外地,其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此外,父母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难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对策: 1. 政府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提高流动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3. 学校组织适当的课程,提高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
教育保障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常常变化,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稳定的受教育保障。
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在地没有学校或学校离家太远而无法上学。
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受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帮助流动儿童接受教育。
2. 学校应积极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设立教育点。
与同龄人交往少由于常年漂泊,流动儿童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其社交能力受到影响。
对策: 1. 学校应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与同龄人的友谊。
2. 学校可邀请流动儿童参加更多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
结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通过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迁移到城市中的儿童,他们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在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城市本地儿童的同等教育资源。
许多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较为薄弱,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质量。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
这也使得流动儿童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
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种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推进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等,帮助流动儿童解决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和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宣传和报道,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公平、学校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和教育权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儿童群体作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流动儿童教育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政策与法规、资源与分配、心理健康与教育、家庭教育与支持、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以及创新模式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分析当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入城市生活,流动儿童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这些儿童的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许多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与挑战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
其次,家庭教育缺失,许多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
此外,社会认知偏见和歧视也给流动儿童的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法规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例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教育壁垒等。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与分配要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包括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质量。
同时,还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确保流动儿童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也是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与教育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其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和社会适应的困难,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2)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流动儿童,指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并接受教育的儿童。
他们通常处于城市边缘,或是城乡结合部,面对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文化的冲击。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资源不均: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施、课程内容等。
教育连续性受损:由于家庭迁移的不确定性,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经常受到影响,他们可能需要频繁转学,导致学习进度受阻。
文化冲突与适应: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城市的文化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对他们的心理适应产生挑战。
二、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特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定性需求:流动儿童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以减少频繁转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流动儿童对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多样化的需求。
心理支持需求:面对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流动儿童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政策倾斜: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如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整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城乡教育合作,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社会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四、流动儿童教育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某市通过实施“流动儿童教育支持计划”,整合各方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该计划不仅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
五、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流动儿童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教育公平化:随着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更加均等。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城市之间迁移,因而涌
现出大量的流动儿童。
这些孩子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学籍管
理困难、适应新环境等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流动儿童面临
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对策。
首先,城市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许多城市的
学校只面向本地居民,不接受流动儿童的入学申请,导致这些孩子
难以获得基础教育。
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增加中转
学校的数量,为流动儿童提供机会接受教育。
其次,城市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由于这些
孩子经常迁移,学籍管理难以跟进,从而导致学籍错误、重复和遗
失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学籍管理信息化平台,探索多地互联互通的管理模式等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城市流动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对于流动
儿童而言,由于家庭迁移频繁,他们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和文化。
同时,跨越不同地区也需要适应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风格。
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在中转学校增设心理辅导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疏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十分复杂,涉及政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
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为流
动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同时,学校、家庭亦应加强对流动儿
童的教育关注,让这些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1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儿童问题在社会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那么,这些流动儿童在社会中的融入到底是怎样的?如何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呢?一、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爱和支持。
但是,由于他们经常需要更换居住地和学校,常常失去家庭与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孩子经常亲身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感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
流动儿童往往感到自己处在社会边缘地带,其社会认同感和对未来的期望受到影响。
他们需要经历良好的教育,以了解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即时面临的问题。
由于经常需要更换学校,他们很难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学位。
许多流动儿童也无法享受到公共教育。
这导致了流动儿童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建立具有流动性质的学校,并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援助。
三、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家庭因素、教育状态等差异,流动儿童在融入社会时存在一定困难。
许多流动儿童很难找到工作,失去了成为自立人的机会。
更进一步,许多流动儿童无法适应良好的社交环境,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也不知道如何与当地人交往,建立合适的社会信任关系。
因此,为了帮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儿童发展项目等,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交技巧和社交智能。
四、流动儿童的社会作用尽管流动儿童在面临许多挑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在社会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甚至富有潜力。
在中国,流动儿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促进了各地区的有序转移。
此外,许多流动儿童在农村地区的家庭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角色。
这些孩子在家庭、社区和学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流动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教育等原因而频繁迁徙的儿童。
他们可能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也可能是跟随游牧民族的孩子,或是因为家庭变故而频繁搬迁的孩子。
这些流动儿童通常会面临种种适应问题,比如教育、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因为频繁搬迁,他们可能会面临学校无法稳定入学的问题。
而且,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各不相同,也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业上的困难。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的真实情况。
也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比如成绩表现、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区学校的调研,可以了解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从而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测评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比如适应性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状况。
由于频繁迁徙和社会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适应困难、家庭变故等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有影响。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
通过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比如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
通过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社会融入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逐渐进入视野的研究课题(1)孩子与父母。
农村流动人口是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
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数以百计,虽然他们在户籍目前仍然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
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变革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
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愈来愈可以更远距离地看流动农民这一群体的生活原貌。
家庭在这些孩子的心目中,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都是菜农,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
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后,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
有一年八月二十七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
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妇女,孩子越多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爸爸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到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所写道: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炸鸡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
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中。
爸爸妈妈,你们七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故去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2)孩子与学校。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群集农民的最小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之中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爸爸妈妈营收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学校。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一位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切入点,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例描述(一)主人公简介小明(化名),男,10岁,来自我国某农村地区。
小明随父母来到城市打工已有3年,目前就读于某城市小学三年级。
小明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对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二)家庭教育现状1. 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教育。
小明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为了生活奔波劳累,无暇顾及小明的学习。
小明放学后独自回家,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关爱。
2. 教育观念落后。
小明的父母认为,只要小明吃饱穿暖,有个好身体就可以了,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3. 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小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如打骂、体罚等。
这导致小明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
4. 缺乏与学校的沟通。
小明的父母与学校沟通较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不足。
这使得学校难以了解小明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利于学校和家庭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三)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观念滞后。
小明的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责任,与家庭教育关系不大。
这种观念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 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小明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教育。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性格孤僻。
3. 教育资源匮乏。
流动儿童家庭普遍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如缺乏课外辅导、学习资料等。
这使得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4. 社会支持不足。
流动儿童家庭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社会支持。
这使得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三、对策与建议1. 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
农村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
一
二一
村 流一 农一
改革 开放 以来 ,尤 其是 九 十 年代 以来 ,中 国 出 现 了 大规 模 的 “ 工潮 ” 务 。来 自中西 部 地 区落 后 省
份 的农 民大批 涌人 北京 、上 海 、广州 等一 线城 市 寻
1 .研究对象
本次个案研究选取 的对象——某市民办学校 ,在总 儿一
早于 国家级政策 ,其中包含流动人 口 “ 子女 人托 、人 学 等 享 受 与 常 住 户 口人 员 同 等 待 遇 ” 的规 定 。 自 20 0 0年起 ,该省政 府多 次发文 规范 “ 借读 生 ”及 该 群体应缴纳 的 “ 借读费” 的有关 内容 ,界定 了 “ 异地 借读 生”的含义 ,下令整治乱 收费行为 。在农 民工
公办 中小学为 主—— 的政 策指导原则 ,对地方政府具
主旦壹笙 壅= !
!
h j Ya
Z ZS u = = = o h n
体 工作 的开展起 到重大指导作 用。
校靠拢 ,在课后兴趣活动举办上甚至超过 了公办学校
( 省级制度政策 。在地方政府层 面上该省 的突 2 ) 出特点是 ,依托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出台给予 教育经费
子弟 学校 办学方 面 ,该 省政府 坚持 多种形 式办 学 [ 3 ] ,
校每年都会有 大批插班生 ,而来 自不 同地区 的插班生
的学习基 础不一 ,对新环境 的适应能力不一 ,再加上 该校的心理辅 导领域几乎空 白 ,给教学活动提升 了难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面向非户籍常住人 口子女 的公益性 学校 ,并提 出 “ 可从城市教育费 附加 中安排一部分经 费用 于改善相关非户籍常住人 口子女义务教育学校办 学 条件 ”4 ¨ _ 。至此 ,该省对 于就学 问题 的安排 ,不仅 仅有 了政 策上的支持 ,还 明确指 出了经 费来源 。 ()市级制度政策 。在农 民工 子弟学校办学 和 3 农村 流动儿童就学 问题的安排上 ,某 市规定各 区政府 应设 立 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 ,农 民工 子弟学 校皆为 民办学校 ,可从中受益。值得一 提的是 ,该市将 中小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的随迁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读困难和成才难等问题已成为流动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学业问题流动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不高。
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陪孩子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流动儿童短时间内频繁地转学,每次转学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流动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支持,他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成绩差是必然的。
2. 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子陪伴,加上持久的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的出现,会扰乱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自我认识,更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
3.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长期处于异地状态,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经验,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交问题。
虽然现在能够通过手机等手机维系远距离的联系,但是由于本身的异地环境,社交交流的机会很少,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这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些更会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1. 加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旁人无法替代的地方,就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技能。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落实到家中,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让他们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提 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教育 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问题
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相对较少, 且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户籍限制
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儿童 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 导致他Βιβλιοθήκη 无法享受到与城 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学籍管理困难
由于户籍不在城市,流动 儿童的学籍管理存在诸多 困难,如转学、升学等问 题。
社会保障缺失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知识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改进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家校合作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
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 平现象。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包括深入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比较分析不同地 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教育情况,以及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合作等。此外,还需要关注 流动儿童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和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压力大
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部分孩子可能会 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对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受教育不连续性问题的原因探究
对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受教育不连续性问题的原因探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商贩开始带着家庭及子女转移流动,跨越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进入城市体制内。
尤其是建设了大量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的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升初中也成为了流动儿童家庭和孩子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这种背景下,对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受教育不连续性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社会背景因素1、城市体制内限制性因素。
城市体制下的户籍限制制度,基本上确定了各地公立初中对未参加本市小学毕业生的录取不予接受。
因此,流动儿童小学的文化程度不足、学科重点分配不合理,对流动儿童初中受教育构成了障碍,因此初中升学率比城市学生低。
2、学生自身课堂习惯背景因素。
许多流动儿童在家长的影响下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外向特质,但在小学课堂上面可能会显得比较被动,喜欢做笔记,不太喜欢主动提问题。
这在初中将会成为课堂不适应的原因之一。
3、实际生活难题。
流动儿童升初中之前,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和住处,有无稳定的生活保障。
如果不能解决生存问题,便无法关注到孩子教育问题。
再加上流动的特殊性,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更多停留于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孩子适应性下降带来的后果将不可避免。
二、对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受教育不连续性问题的原因探究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许多农民工家庭中,一些父母只关心孩子能否帮忙打工赚钱,无意识地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将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如果流动儿童的家长缺乏对孩子教育的充分关注和重视,那么孩子的教育就可能受到不必要的干扰,造成流动儿童小学升初中受教育不连续性问题。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要相对薄弱一些,教育条件限制因素也相对较多。
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宿舍、课间操场等设施也有所欠缺。
当然,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也存在差异化,但与农村比较起来,城市的教育资源要相对充足一些。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计划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本计划旨在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1.数据分析:收集并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包括学习成绩、学习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实施策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提高其学习成绩。
针对学习环境不足的问题,争取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所。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育资源。
3.跟踪评估:对实施策略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定期反馈实施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方案。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进流动儿童教育的改善和发展。
本计划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流动儿童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助力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在城市流动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户籍制度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享受和当地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也容易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本计划将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工作内容本计划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了解流动儿童在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实施策略制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现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提高其学习成绩。
针对学习环境不足的问题,争取与学校、社区等机构合作,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场所。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教师培训和引进优秀教育资源。
3.跟踪评估与改进:对实施策略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
现象。
政策切入点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 并不是说单纯的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关键之处在 于逐步减弱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 离的各种制度。这首先就得从消除城镇居民 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地域优越感做起, 从而杜绝 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和歧视态度做起。 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做出巨 大贡献的同时,有种成就感、找到满足感和对 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归属感。第二,城市政府应 该像对待本市市民一样对待农民工,应该在社 会保障、就业、居住、生活等问题上保障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从而保障劳动力合理流动。 第三,应该逐步完善户籍制度和考试制度。政 府应适当鼓励和支持流动儿童进城上学并为 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当地 社会。第四,要逐步改变教育资源的等级流动 形式。农村相对于城镇来说,其教育事业的发 展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所以,教育资源的 流动可以优先考虑农村,形成一种农村—乡 镇—县城—中心城市—省府—首都的资源分 配模式。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口 口 人 人 比 流 动 人 例
2、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而人口结
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适龄就学儿童逐步减 少,部分学校开始出现招不满学生的现象, 96年开始,国家裁撤了很多公立学校,值得 注意的是,在东南沿海城乡结合部出现了大 量的打工子弟学校。本来闲置下来的教学资 源可以解决当时以及以后的流动儿童教育问 题,但当时没有预见性的政策,从而流动儿 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体制
九年义务教育是全国适龄儿童少年都有 权享受的一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我国政 府应当力争使义务教育在全国各地区和 城乡得到比较均衡的发展,以充分体现义 务教育的平等性、全民性、普及性。系 统论的思想告诉我们,义务教育是一个整 体,政府应当把城乡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 体来进行系统思考,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 决定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要从农村抓起,用 于普及义务教育的财政应该倾向于发展 农村的义务教育。要想早日实现城乡义 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求政府认识到城乡教育发展的不 平衡的根源,正视城乡教育负担能力的差 异,从而在政策上有的放矢地为弱势地区 和群体办实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实践报告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1)孩子与父母。
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
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
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
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看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
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
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
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责任感。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
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
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2)孩子与学校。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收入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从下面这篇作文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孩子曲折的就学过程:“……我姑姑在北京,后来我家就到北京打工。
北京找工作很难,后来就卖盒饭、卖水果、烙大饼。
父母整完了他们的事,又为我的事操心,因为我在北京不上学,找不着学校,北京的学校学费太贵了,差不多得二、三万。
后来我们听人说有一个打工子弟小学,我们就到学校去跟校长说,校长不同意,我妈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学。
……过了一个学期,该上六年级了,我又来了北京,到打工子弟小学跟校长说,后来校长说考试能考上就能念,最后我考上了就在这念书了。
我妈妈和爸爸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好好学习。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的机会是得来不易的,他们的天然受教育权利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取决于社会能不能允许和提供给他们机会。
(3)孩子与社会。
流动农民是处于中国社会底层的群体,他们的生活缺乏规则,也没有稳定感,对成人来说这种生活就是忍耐和拼搏。
而孩子们首先要摆脱的是被歧视感和漂泊感,他们的人生观中有着极强的个人奋斗色彩。
他们的经历使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态度和认识不同于那些处于优越地位的人们,在他们这里,粉饰的太平黯然失色。
处于这种生存环境中的孩子,自小就形成了对社会的独特体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流动儿童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
90年代初中期,有的调查已经涉及到“浙江村”里的幼儿园,有些南方报刊也有关于深圳郊区的“铁皮房”识字班的报道。
但是,那时的流动儿童问题特别是这些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重视,也没有成为专门的有标志性的现象是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
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著名的流动儿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社会问题的象征。
国内多家媒体都曾做过专题报道,若干海外媒体如《纽约时报》等也有长篇报道。
可以说,对于这个学校的最初报道,启动了大众传媒对于这个问题的广泛关注。
循此线索我们联想到在北京肯定还有一些这样的学校,于是便有了后来课题组关于这1百多所学校的寻访调查和组织的一系列援助活动。
近两年,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广泛重视,吸引的国内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介入援助活动的海内外慈善机构也越来越多。
当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方面重视的时候,问题的解决也就越来越临近了。
我们由此而感到振奋。
在研究者来说,流动儿童问题是现实生活本身提出来的新课题。
90年代后期以来,流动农民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
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而继续留在城市。
儿童问题的突出使得流动从根本上超越了“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儿童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个特殊部分。
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
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的改变自己命运憧憬与的冲动,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
儿童问题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或者说,在儿童面前,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面前,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流动儿童问题,不仅呼唤义研究课题组于1999年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总共寻访到114所打工子弟学校。
xx年6月,课题组在北京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区——丰台、海淀、朝阳抽样调查了619名有学龄子女的农民工,了解其子女教育问题。
在xx年大部分时间,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和其它援助活在北京的居民区、到处可见农民开的卖菜的摊子,卖菜的大人的身后,经常可以看见有5、6个3-5岁的儿童;他们是中国的民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目前尚未消除的城乡壁垒下,他们有的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就出生在父母打工的城市,伴随着中国的民工潮,他们出生成长,并面临着充满变化的未来,户籍制度及由此而来的身份差别、城市繁荣的诱惑与拒斥,在他们眼里是如何反映的,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了什么?她们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受教育的情况到底如何?这些问题,是本报告试图回答的。
(1)(2)(3)(4)1北京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地位,导致城市服务业的不发达,所以北京的流动农民的进入是独特的,比较典型的有浙江村那样的产业-社区型进入,即把家乡的一种成熟的小工业生产体系平移到北京,在此基础上形成社区;另外一种是城市服务功能补偿型的进入,在北京人不爱从事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餐饮业、日常菜品供应业、零售业,农民迅速进入并且填充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这两种进入方式在流动形态上有别于珠江三角洲由于工业化对农村廉价劳动力大量需求所产生的农民流动,也有别于另一种规模较大的进入方式:建制式流入—如建筑工人、保安人员等。
产业社区型流动和城市功能补偿型的流动在流动形态上的突出特征是以家庭为流动单位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北京的流xx年6月针对有学龄子女的打工者所做的调查,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共有903个子女。
性别构成中男女比例为1.41:1。
在北京出生的占11.4%。
在老家出生的占88.0%。
现在在北京的比例为31.7%,(其中家乡出生,带到北京来的比例为20%左右),打工者的子女大多数仍然在家乡。
初步估计北京的流动儿童群体总数在15万人左右。
其中学龄的儿童大约有10万人左右。
如果以在城市出生在城市长大为二代移民的定义,这一群体占打工子女总数的10%左右,如果不论出生地,以现在在城市计,则二代移民群体占打工子女总数的30%。
考虑只有真正的在城市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才可以称作二代移民。
由于缺少长期跟踪监测的过程,二代移民仍然是一个很难界定的群体。
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上海,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外来人口已达387.11万人,在上海居住半年以上的有305.74万人,以家庭形式在沪居住的占总量的61.8%流动儿童的研究,最受瞩目的首先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受教育问题,其次是作为一个城市的边缘群体与城市的融合问题。
2对于流动儿童—边缘人的第二代的未来发展,尤其是心理轨迹的变迁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代人价值系统、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不同于上一代,在这里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可能会趋于激进,并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其二,与主流社会成功融合。
(据秦晖先生、蒋达勇先生在南方周末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这两种情况都还是基于异域理论基础上的一些探讨。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群体边界和主导心态尚不明朗。
在课题组1999年的打工子弟学校调查中,我们翻阅并收集了大量学生作文。
在这些作文中,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生活的认识。
他们对家庭、对父母、对流动生活、对社会、对自己、对学习、对打工子弟学校等等的态度和认识,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他们的精神面貌。
我们把这些作文分类整理,记录在下面:认,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知道爸爸挣钱不容易,我知道这个社会不公平。
”有的孩子甚至说:“我恨我们那里的领导。
”这种处于萌芽状态的批判认识直接出自于他们所实际感受的社会生活,这比任何宣传教育都更有力地影响着他们的头脑,在这些孩子的作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内容:“我的家是很贫穷的,前几年穷的连饭吃都没有,这几年还老家是个种田人,就靠着几亩地过日子,生活越来越艰难,就来到了北京。
”“随着改革开放,党的政策好,我们的学费越来越多。
”正由于此,流动农民怀有改变自身社会处境的强烈愿望,他们通常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在作文中写道:“爸爸每天休息的时候对我说,孩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不要和我一样,做这么苦的事。
”目睹当前的社会现实,有的流动农民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我当个什么官,既有权,又有钱……”。
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是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所以,对这些孩子来说,学习是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一种出路,“穷则学,学则变”,对于一切出身下层社会的有志向的孩子,恐怕都是如此,我们从以下一组作文片段中不难认识这一点。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