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祭十二郎文选自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祭文。
文章中的“十二郎”指的是韩愈的姪子韩老成,韩老成是韩愈二哥韩介的儿子,过继给了大哥韩会。
文章通过叙述家常琐事,表现了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密切关系,表达了深切的骨肉之情。
这篇文章选自《韩愈文集》。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文学成就非常高,被后人尊称为“文圣”。
《韩愈文集》收录了韩愈的许多散文、诗歌等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祭文。
以下是全文:吾侄老成之丧,予以情而不能已也,为之哭矣。
呜呼!吾兄之生子,始十岁,而吾兄为之图官,有子如此,兄亦何忧!人之生子,贤者固为美矣,而不贤者,亦常在侧。
吾兄之子,独不在侧,而为官所图,兄亦何忧!然而吾兄之图官,未尝不以吾侄为忧。
吾兄之长子,其母也贤,而兄之图官,不与其长子图,而与吾侄图。
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吾兄之爱吾侄,可谓至矣。
呜呼!吾兄之爱吾侄,其可得而知也。
吾兄既没,吾侄其存乎?吾侄之生也,吾兄为之喜;吾侄之没也,吾兄为之泣。
吾兄之没,吾侄之存,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吾兄之爱吾侄,可谓至矣。
呜呼!吾兄之爱吾侄,其可得而知也。
虽然,吾兄之图官,吾侄之丧,其可得而知也。
吾兄之子,其母也贤,而吾兄之图官,不与其长子图,而与吾侄图。
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吾兄之爱吾侄,可谓至矣。
呜呼!吾兄之爱吾侄,其可得而知也。
吾侄既没,吾兄之图官,亦可以已矣。
然而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吾兄之爱吾侄,可谓至矣。
呜呼!吾兄之爱吾侄,其可得而知也。
虽然,吾兄之图官,吾侄之丧,其可得而知也。
吾兄之子,其母也贤,而吾兄之图官,不与其长子图,而与吾侄图。
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吾兄之爱吾侄,可谓至矣。
呜呼!吾兄之爱吾侄,其可得而知也。
吾侄既没,吾兄之图官,亦可以已矣。
然而吾兄之意,盖为吾侄之贤,而欲以官传之。
祭十二郎文
分析: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
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 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邪”“乎”“也”“矣”等 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明确: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
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 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 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 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 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 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 “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 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中年兄殁(于)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 葬(于)河阳。 哥哥在中年的时候死于南方,我和你都年幼, 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安葬在河阳。 (中年:在中年,名作状)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 离也。 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谋生,虽然零丁孤苦, 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 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 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一个你,在儿子辈 中只有一个我,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 影子也孤单。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死后如果有知觉,还有几天的分离?如果没 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 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 可保,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 壮的都保不住,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像这样的小孩,又能期望他们成长立业吗? 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成立: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形成建立)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02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 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 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 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03
其代表作有《师说》《获麟解》《进学 解》《送李愿归盘谷序》 《左迁至蓝 关示侄孙湘》等。作品非常多,现存诗 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进学解》
是一篇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文章构思别出机杼,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特点, 也是韩愈文章中别具一格的名篇。
CHAPTER 04
祭文传统与文化内涵
祭文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
祭文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对神灵、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福的一种文体。
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简单的祷告词,到汉唐时期祭文的成熟和多样化,再到宋明清时期 的规范化和文学化,祭文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祭文种类及特点分析
种类
包括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祖先等各类祭文,以及悼词、诔文、哀辞等相关文体。
特点
情感真挚、语言庄重、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注重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
儒家思想
祭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礼仪等观念,强调对祖先的敬仰 和感恩。
道家思想
部分祭文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自 然观念,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 顺应。
名家评价与影响
古代名家评价
列举古代文学家、评论家对《祭十 二郎文》的评价,如苏轼、欧阳修 等,展现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与 影响。
现代研究视角
介绍现代学者对《祭十二郎文》的 研究视角和方法,如文学批评、文 化研究等,展现其学术价值。
遗憾中的哀思,琐细间的深情——《祭十二郎文》和《祭妹文》赏析
《祭十二郎文》与《祭妹文》:哀思与深情的交织《祭十二郎文》和《祭妹文》两篇祭文,皆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篇章,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生者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与怀念。
尽管两篇文章所祭奠的对象不同,一为兄长的儿子,一为胞妹,但它们所表达的悲痛与思念之情却是同样的深沉。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纪念他的侄子而作,文章起笔即交代了丧事的时间和祭奠者的身份,随后直接进入主题,直呼亡者,展现出韩愈对侄子的深厚情感。
文章中,韩愈以简洁的叙述,总结了侄子的生平,从童年时期到成年后的事迹,无不体现出他对侄子的关注与关爱。
他以沉痛的笔触描述了侄子的去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
”对于韩愈来说,侄子的离世不仅仅是失去一个亲人,更是心中的一份深深的遗憾。
而《祭妹文》则是由袁枚所写,用以纪念他的胞妹。
这篇祭文构思精巧,别具匠心。
袁枚以时间为线索,从胞妹的出生、成长、婚姻到离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她的生命轨迹。
特别是在回忆童年时期,两人一同捉蟋蟀、读书的情景,更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温馨。
在叙述胞妹的离世时,袁枚采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和感叹句,表现出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生命的惋惜。
而文中提到的“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则暗示了胞妹的离世并非意外,而是命运的无常。
两篇祭文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
《祭十二郎文》更注重叙述与情感的抒发,而《祭妹文》则在回忆中融入了更多的思考与追问。
但无论是哪一篇,都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遗憾。
总的来说,《祭十二郎文》和《祭妹文》都是中国古代祭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仅是生者对逝者的悼念,更是对人生、命运和亲情的一次深刻反思。
两篇文章都充满了遗憾中的哀思和琐细间的深情,值得我们在阅读中慢慢品味。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社会风貌的展现
01
文章描绘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展现了唐
代社会的风貌。
文化传统的传承
02
通过祭祀活动,体现了唐代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重视。
时代背景的反映
03
文章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对于
了解唐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唐代其他著名祭文欣赏
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选用日常词汇和句式
情感的自然流露
韩愈在文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用语和简 洁明快的句式,使得文章语言平实易 懂,贴近读者。
韩愈在文中对侄儿的去世表达了深切 的哀痛之情,这种情感通过朴实自然 的语言得以真实传递,触动读者心灵。
叙述口吻亲切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作者自身 的视角和口吻展开,增强了文章的真 实感和亲切感。
04
CATALOGUE
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
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
1 2
孝道观念 文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的核心观念,通过 作者对十二郎的悼念和自责,展现了儒家孝道的 重要性。
礼仪规范 文章遵循了儒家礼仪规范,从服饰、祭品到祭祀 过程,都体现了儒家对礼仪的重视。
3
中庸之道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既不过于悲伤也不过于节制,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亲情观
强调亲情的重要性,认为 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 感,应该倍加珍惜和维护
抒情部分:对十二郎的深切怀念与哀悼
怀念之情
表达对十二郎的深切怀念,回忆两人 相处的点滴细节,展现作者对故人的 思念之情
哀悼之情
抒发对十二郎英年早逝的悲痛之情,表 达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逝者的悼念
03
CATALOGUE
《祭十二郎文》
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 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 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 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 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 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 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 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 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
从韩愈的家庭遭遇中,我们应该得到什 么启发?
爱护亲人,珍惜亲情
带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主要字、词、 句的意思、特点,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闻汝丧
不省
(sàng)丞相薨
(hōng)
所怙
(xǐng)佐戎徐州 (róng) (jù) 汝遽去 (hù)
兄殁南方 (mò) 万乘之公相(shèng) (yǔn) 省坟墓 (xǐng) 殒其生 归取其孥 (nú) 窆不临其穴(biǎn) 尚飨 (xiǎng)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 实为兄弟。
取消句子独立性 健康强壮 去年孟东野往
忧伤 ,吾书与汝曰 :“ 吾年未四十 , 而 真实,确实 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 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 离开职守 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 接礼法或宗 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知道 法册定继承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 人为“嗣”.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 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能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 纯正明智 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 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 动词,继承 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 ……的事业 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确实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
,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
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
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
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便回朝任
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一日和十二
2024/2/29
20
《祭外姑文》简介及赏析
1
作者及背景
《祭外姑文》是唐朝韩愈所作,为其岳 母所作的一篇祭文。韩愈是唐代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此文体现了其对岳母的 敬重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及内容
文章开头即表达对岳母逝世的悲痛之情 ,接着回顾了岳母的品德和对自己的关 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激和怀念。最后, 作者表示要以岳母为榜样,继续前行。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
表达作者自幼失去依靠,依靠兄嫂抚养的孤苦无依之情。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叙述兄长去世后,作者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的经历。
2024/2/29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强调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十二郎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
24
分享交流
分享内容
分享目的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践行孝道的经历和感 受,包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承担家务 等方面。
通过分享,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践行 孝道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增强学生的家 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分享时间
10分钟
2024/2/29
分享方式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 予掌声鼓励。
情至笔随,情文并生——《祭十二郎文》赏析
情至笔随,情文并生——《祭十二郎文》赏析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
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在这里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是使其真挚、深沉的情感紧紧融注在日常平凡琐事的叙述之中。
让绵密深沉的主体情感,直接投射于与十二郎有关的生活细节之中,反复抒吐,与之融铸成完整的审美意象,释放出强烈、隽永的感情光芒。
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开头形式。
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开头,为全文拉开序幕。
作者的笔触,以对过去的回忆为起点,“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韩愈三岁时丧失双亲,跟随长兄韩会夫妇生活。
后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广东省曲江县),不久死于任上,韩愈始十岁。
文章选择记叙了韩愈与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因三兄皆早世,嫂“抚汝指吾”感叹“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等充满坎坷、辛酸的生活境况、情形,充满感情地说明了叔侄二人从儿时孤苦相依发展起来的特殊深刻关系,以及两人在韩门“承先人后”的独特地位。
作者饱经沧桑的笔调挟带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十二郎,令人在一开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绵远深重。
其后追忆延展,写两人成年后的几次见面和离别,特别点出近年间作者与十二郎几度约好会合又因变故使其“不果来”,突出了两人相互依恋的感情。
《祭十二郎文》
传世成语与名言
• 不平则鸣、蝇营狗苟、 同工异曲、俱收并蓄、 落阱下石、动辄得咎、 杂乱无章、一发千钧、 佶屈聱牙、俯首帖耳、 摇尾乞怜、痛定思痛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若俯首贴耳 ,摇尾而乞怜,非吾志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韩愈的重新选择——回归亲情,有仕途坎坷、几 经起伏波折后,对当年“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 禄”的否定与厌倦,但更多的是对整个人类普遍 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的深刻的洞察与体验。正是 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深切思考和人类这种悲剧性命 运的空前感悟,他的精神生命由此走向丰富、复 杂、深刻和辉煌。而我们也在阅读这篇“祭文中 千年绝调”时,得到心灵涤荡与人性升华。珍爱 生命!珍爱亲人!让亲人带爱远行!
注:加方框的为写此文时已去世者
1 2—3 4—5 6—7
引子 与十二郎的骨肉深情 十二郎之死 吊慰死者,告以其 身后之事
1、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 忆孤苦相依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 也。”
• 悲家事不幸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 悔旅食京师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除潮州外,阳山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景韩诗、崇韩文、 祀韩联、韩愈的故事和传说,贤令山、韩愈纪念 馆等都是纪念韩愈的。
袁州(今江西宜春)也有很多纪念建筑,如:景韩 堂、仰韩堂等,现存的有昌黎书院。
韩愈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友。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
2、第二人称的写法,真切感人
语文选修-古文-祭十二郎文-韩愈(改良精华版)分析
……的事业 确实
虽然这样 虽然,多吾久 自今年来,苍苍者将 欲化而为白
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 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精神
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
期也。 才
幼儿儿童 希望
成长立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
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
呼哀哉!呜呼哀哉! 近来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
身世家世 三别三会 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 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 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 实为兄弟。
取消句子独立性
祭十二郎文
韩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 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 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 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 “千古绝调”。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抒 情散文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县人,世 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 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 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 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 语言要新颖流畅。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 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 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 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 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从“骈散之争”看《祭十二郎文》
从“骈散之争”看《祭十二郎文》作者:班汉祥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祭十二郎文》作为古文运动旗手韩愈的作品,其散文性在当时的骈散之争中具有特殊意义。
时人偏好骈文积习,是“重偶厌奇”的心理使然。
在此基础上,《祭十二郎文》利用奇数词促进了悲情的表达;用散文形式巧妙构建了“失偶”的隐喻。
另一方面,文章又通过语气词的连用,获得了骈文般的规模效应和表现张力;通过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对比互证,完成了跨文章的新“对偶”“押韵”,最终实现了对散文形式的超越。
关键词:韩愈《祭十二郎文》散文骈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散文名篇,也入选了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1]”但作为祭文,《祭十二郎文》的散文特质却在当时显得特立独行。
有唐一代,延续六朝八代的风气,辞赋渐盛,骈文写作成为积习。
祭文作为设祭时拿来宣读的、比较正式的文体,更讲究对偶和押韵。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在对文章进行分类时,就把“哀祭”放在临近“辞赋”的位置,可见二者的近似[2]。
王力也指出,祭文一般是完全的骈文、韵文,因此从语言角度看,祭文和辞赋是同一性质的[3]。
汉代如扬雄的《元后诔》,魏晋如阮籍的《孔子诔》,唐代如张说的《为伎人祭元十郎文》,都是骈文。
若有需要,作者会在祭文的前面用散文小传的形式自由叙述,而在正文部分坚持对偶、押韵。
就连徐铉为韩愈写的祭文《祭韩侍郎文》、韩愈弟子李翱的《祭吏部韩侍郎文》、乃至韩愈自己创作的《祭柳子厚文》,都是骈文。
可见祭文在韩愈其时的固有传统如何。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以散文的形式写作《祭十二郎文》,便具有了特殊的、开拓性的意义。
王力就指出:“祭文也有完全不押韵、对偶的,这种情况极少见。
《祭十二郎文》便是一例。
[4]”《祭十二郎文》以散文的自由形式,形成了质朴真实的文笔,不但清晰反映了韩愈“惟陈言之务去”、不避“怪怪奇奇”的文学立场,自身也从当时以骈文为主的祭文中脱颖而出,名垂后世,且深刻影响了后人的同类创作——后世知名、流传至今的祭文如欧阳修《泷冈阡表》、袁枚《祭妹文》,都是散文了。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2023)
——《野棕榈》 面对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忘却,而是把他保留在 记忆中,保留那分美好。
【 小结(2)】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什么感情?分几个层次写?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5)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
述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 言己之衰、言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如何理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 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一句的悲凉?
比共同死去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再去思念。 董卿说:“想念,让朱砂变长了,让不及的人变近了, 让我们最终明白,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盛德:美好的品德。 •夭:使……夭亡。 •嗣:继承人. •纯明:纯正明智 •克蒙:能够承受 •泽:恩泽 •其:语气词,大概。 •信然:其实,确定。 •业:名作动,继承……的事业。 •诚:确实。 •测:推测。 •明:明白 •理:天理。 •推:推测。 •知:预知。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 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致诚,使建中远具时 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古人起草时通 常省写具体的时间,待誊抄时再补上。 •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古人的排 行依次是:伯,仲,叔,季。 •丧(sàng):死。 •衔(xián)哀:衔:含着。心中含着悲哀; •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指美味的食物。 •奠 (diàn):这里指的是祭品。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由韩愈的《马说》《师说》;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言引入新课教学。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祭十二郎文》
韩愈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诗韩笔”——杜牧 “文起八代之衰”——苏轼 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
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兄嫂抚养,与十二 郎情同兄弟,情深意笃,十二郎的死, 悲痛欲绝,勾起他的辛酸回忆,从前的 生活情景一时涌上心头,而自己的哀痛 , 子孙幼小,眼前的现实,又汇成一股感 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 情不能已,因而写成这篇被誉为“祭文 中 的 千 年 绝 调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祭文:
是古代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 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 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 思,激励生者。
《祭十二郎文》却与一般祭文不同。
祭文(悼词)一般写法: 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 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 悼之情; 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 功德贡献; 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 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祭十二郎文》
韩愈回忆自己与十二郎的往事,包括 两人之间的亲情、共同经历的困难和 欢乐。
韩愈对十二郎的品德、才能和成就进 行赞美,并表达了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
主题与思想
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维护,强调家庭关 系的深厚和持久。
赞美年轻一代的优秀品质,鼓励人们追求进 步和成长。
反映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 念,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家庭观念和 亲情意识。
对友情与亲情的对比
韩愈在文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厚友情和 对家人的亲情,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情感
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06
作品中的文学现象解读
意象的运用与象征意义
意象
文中出现的“波涛”、“风雨”、“烟雾” 等意象,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悲愤之情 ,同时也暗示着十二郎人生的曲折和不幸。
象征意义
意象的运用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将 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并使读者更加深入地
03
亲戚称呼的用法
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亲戚称呼,如“ 侄”、“嫂”等,这些称呼都具有浓 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展示了古代亲 戚之间的交往方式和称呼习惯。
家族观念与亲情关系的展现
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亲属关系的纽带
韩愈在文中反复表达了对十二 郎身后荣誉的关切,这体现了 古代家族观念中荣誉至上的特 点。
韩愈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十二 郎的怀念,还对其家人表示了 关切和慰问,这体现了古代亲 情关系的重要性。
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童年时与十二郎的相处 到十二郎的离世,娓娓道来,层次分明。
细节描写
文章对十二郎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 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他的形象。
对比手法
文章通过对比童年时与十二郎的相处和现在对他的怀 念,表现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惋惜。
韩愈给侄子写的祭文
韩愈给侄子写的祭文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其早逝的侄子韩老成所写就的一篇著名祭文。
在这篇祭文中,韩愈用浓厚的哀思和深深的自责来表达他对侄子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未能尽到责任的懊悔。
他写到“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这些文字充满了韩愈对侄子的深深愧疚和无尽哀痛。
韩愈在祭文中还表达了他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庭的责任担当。
他写道:“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这表明他当年离家进京求取功名,也是为了能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然而,当他有能力改变现状时,却未能及时回到侄子身边,这使他深感懊悔。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悼词,它不仅展示了韩愈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家庭责任的深刻认识和自责情绪。
这使得这篇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正如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所说:“读诸葛孔明《 出师表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 陈情
表 》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同样,阅读《祭十二郎文》而不动容的人,恐怕也很难理解亲情之于人的重要性。
读《祭十二郎文》
读《祭十二郎文》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苏轼: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古文观止》: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历经患难,感情专门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漂泊,与十二郎专门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的噩耗。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形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痛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正音:闻汝丧sàng衔xián哀抚fǔ汝省xǐng坟墓不省所怙hù妻孥nú遽jù去辍chuò汝万乘shèng嗣sì几jī何几jǐ时颍yǐng水尚飨xiǎng字词:幸皆不幸早世幸运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期望省不省所怙明白汝来省吾探望其请归取其孥代词,他的其能久存乎副词,表反问,难道其信然邪,其梦邪连词,表选择曷其有极副词,表反问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副词,表揣测,大致死而有知,其何离副词,表揣测,大致虽以为虽暂离别连词,表转折,尽管虽万乘之公相连词,表假设,即使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副词,刚,初次汝之子始十岁副词,才重点难点句子:1、遇汝从嫂丧来葬:遇见你护送嫂子的灵柩来安葬。
2、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3、其能久存乎:难道能长活在世上吗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确实的呢?依旧在做梦呢?依旧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假如是)确实,(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了后呢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那么)纯正明智反而不能承担他的恩泽呢7、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8、其信然也:大致是真实的了9、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说的苍天确实难以估量,而神意实在难以明白了10、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坚决者欲脱而落矣: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11、吾实为之,其又何尤:这差不多上我造成的,又能埋怨谁呢文章结构:叔侄深情: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身噩耗传来:信然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其梦邪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信然矣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己身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冀孩提成立死因软脚病祭奠亡灵:吊慰家属改葬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作者邮箱:liangwannian@tom读《祭十二郎文》(网友来稿)。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
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祭十二郎文》背景:《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按《文苑英华》说是写于五月二十六日,应是笔误,因是年六月下旬十二郎还写过信),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
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原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祭十二郎文选自
祭十二郎文选自
【原创版】
目录
1.祭十二郎文背景介绍
2.祭十二郎文的主要内容
3.祭十二郎文的文学价值及影响
正文
祭十二郎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名篇,选自《古文观止》。
该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他在文中祭奠了因病早逝的侄子十二郎。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了古代祭文佳作,受到了后世的推崇。
祭十二郎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
首先,韩愈对十二郎的早逝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描述了自己与侄子从小相依为命的情感。
接着,作者回顾了十二郎的一生,对其品行和才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韩愈对十二郎的英年早逝表示了无尽的惋惜,寄托了自己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祭十二郎文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它在文学风格上独树一帜,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文笔著称。
其次,祭十二郎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该文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风貌和家族伦理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总之,祭十二郎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不仅展示了韩愈高超的文学才华,还传递了他对亲情、友情的真挚情感。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祭十二郎文》背景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对其侄十二郎的祭文。
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
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的关系,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六岁,十二郎稍小一些,都正当人生的壮盛时期;就韩愈而言,他与十二郎虽暂分离而此后必然有很长时间相聚,可以充分体味叔侄之间的天伦乐事。
但是,令韩愈想不到的是十二郎竟先己而死,于是对家族、亲情的悲痛回忆和自己与十二郎聚少离多的遗恨便一下子涌上笔端。
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
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去世的噩耗。
韩愈尤为悲痛,写下这篇祭文。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
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
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
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