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尽已无擎雨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赠刘景文》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赠刘景文》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赠刘景文》课文原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朋友刘景文的,诗中通过对秋末冬初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和期待。

赏析:
首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以荷叶和菊花的形象对比,展现了季节的变迁。

荷叶已经枯萎,失去了夏日遮雨的功能,象征着生命的衰退和时光的流逝;而菊花虽然花瓣凋零,但其枝干仍然坚韧不屈,象征着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提醒刘景文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这里的“橙黄橘绿”既是描绘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也象征着人生的丰收和成熟。

诗人借此告诫朋友,即使在生命中的秋冬之际,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这是收获和积累经验的时期。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含了人生哲理。

诗人以荷叶和菊花的形象对比,以及对“橙黄橘绿”时节的赞美,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和期待,希望他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保持坚韧和乐观的态度,珍惜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介绍: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的什么的一首勉励诗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的什么的一首勉励诗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作文优雅的语言传承着我们的智慧,经典使人更加光彩。

校园里的墙上写着“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从我们呀呀学语时,父母就教导我们:“要讲普通话,不能说脏话,不能骂人……”,可是,还是有一些不良少年整天脏话连天,不务正业,就知道吃喝玩乐,天天在网吧里上网,学业是一败涂地。

我们要争做一个文明的小卫士,去阻止那些不文明的现象发生。

因为我们是学生,是新时代的主宰人应从来不说一句脏话,不做一件坏事。

虽微不足道,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缺少的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再来。

出自《论语》的“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是呀,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礼仪与礼貌的语言的话,就算是压缩垃圾处理厂,也不会收没有礼仪,没有教养的人吧,如果没有礼仪,没有教养,那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中,会有立足之地吗?古人虽条件比我们新时代要落后,可是,他们个个牢记文明礼仪,从来不说一句脏话,不做一件坏事,而我们呢?吃穿不愁,玩乐尽有,却每天脏话连天,不务正业,落后时代都能做到的文明,为什么我们做不到?文明礼仪是自身的修养,它就如同一棵小树,只要你注重它,从点点滴滴的事去表现它,它就会在你的心中扎根,成长。

秋天的诗句——《赠刘景文》

秋天的诗句——《赠刘景文》

秋天的诗句——《赠刘景文》《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赠刘景文》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赠刘景文 - 冬景(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 - 冬景(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标签写景、惜时、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勉励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

这句诗出自《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作品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赏析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2、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3、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早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赏析三】【赏析四】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宋朝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犹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犹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犹的意思1.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呀,就好比人生路上,有时候我们失去了一些曾经拥有的庇护,但仍然要像那傲霜的菊花枝一样坚韧呀!就像我上次遇到困难,没了依靠,但我不也咬牙坚持过来了嘛!2. 这句话的含义呢,不就是告诉我们即使外在的美好消失了,内在的坚韧依然存在嘛!这就好像一场比赛,哪怕我们输了前面的部分,但只要有那股傲劲,还是能扳回一城的呀!还记得那次和朋友比赛,一开始落后很多,但最后不也差点反超嘛!3. 你们想想,“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说的不就是一种不屈的精神嘛!就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即使周围都黯淡了,自己也要闪闪发光啊!上次我在困境中,不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挺过来的嘛!4.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多像是在说生活呀,有时失去了一些东西,但还有别的值得我们坚守呀!就像那次我丢了工作,但我还有家人的支持呀!5.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即便失去了一些表面的繁华,内在的品质依然珍贵呀!这和我们成长一样,哪怕不再有儿时的无忧无虑,也要有那份坚强啊!我以前不懂事的时候,不也慢慢成长起来了嘛!6. 要我说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就是在提醒我们,失去并不可怕,关键要有那股傲霜的劲儿呀!就像那次面对挫折,我不也没被打倒嘛!7. 你们知道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能屈能伸呀!就像在风雨中前行,哪怕被吹得东倒西歪,也能站稳脚跟啊!我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不也过来了嘛!8. 哎呀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不是明摆着说要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嘛!就好像爬山,即使累得气喘吁吁,也得登顶呀!上次去爬山,我不就是咬着牙爬上去的嘛!9. 其实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明白,哪怕失去了很多,也要保持自己的骄傲呀!就像我虽然有很多不足,但我依然相信自己能行啊!10. 你们想想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不就是在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坚强嘛!这就和在大海中航行一样,哪怕风浪再大,也要勇往直前啊!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也是这样鼓励自己的嘛!我的观点结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要在困境中保持坚韧和顽强,要有那份不服输的精神,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坚持和骄傲。

菏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修辞手法

菏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修辞手法

菏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修辞手法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

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是他送给朋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比喻。

这句比喻用来比喻荷叶就像擎雨盖,擎雨盖即伞。

诗这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已经凋谢,那擎雨的荷叶也随之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枝干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