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济增长指的是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生产率的提高,而经济结构调整则是指经济在产业、区域和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与重组。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探讨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影响和互补效应。
其一,经济增长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意味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国家财富的增加。
这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和动力。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资源向重要领域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扶持创新型企业和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
其二,经济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和改善企业效益,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例如,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中国工业企业的总体效益不断提高,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此外,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各行各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各个领域的互补性,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冲突。
一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产生经济结构畸形和资源浪费问题。
另一方面,过快的经济结构调整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因此,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中,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更加密切。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效果既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国际市场的竞争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国家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
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
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
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
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
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
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
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
香港经济发展趋势
香港经济发展趋势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然而,近年来香港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香港经济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是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贸易摩擦的增加,香港的出口形势面临许多挑战。
此外,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香港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引擎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趋势方面,香港正在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资。
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机构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
香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和创新型企业在香港落户。
这些科技创新的投资和发展将为香港经济的未来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香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和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融合,香港的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
作为一个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市场的桥梁,香港将在国际金融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香港。
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香港拥有独特的文化和美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旅游消费的增加,香港的旅游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香港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提升香港的文化旅游吸引力。
然而,香港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压力增加,香港可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
其次,香港社会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高房价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香港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香港政府正在着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政府将继续支持创新科技和创业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文献号】1-511【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312【原刊页号】10~13【分类号】F14【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复印期号】200401【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作者】郑凯捷【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摘要题】香港经济【正文】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
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
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2)50-70年代本港工业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
在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
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从地缘经济学看香港结构转型及发展前景
、
环南海经济 圈的战略意义
首 先 , 我从 宏 观 角 度剖 析 环 南 海经 济 圈 的 让
融合对 于 东南亚 各 国 、 中国内地 与香港 的重要 性 。 环南 海经 济 圈位 于 东北亚板 块 与东南 亚板块 的结 合部 , 这 两 大板 块 间 物流 、 金 流 、 是 资 信息 流 以 及
东
蔡 冠 深
( 港 新 华 集 团 ,香 港 ) 香
北m
大
N
摘
学 学
要 :透过 国际化及地缘经济学这两个层面 , 分析 了香港与大珠三 角 泛 珠 三 角 、 三 角 以 长 及 内地其他区域合作 , 以带 动华 南 、 南亚 以至环南海 经济圈 的融合及发 展的必要 性。剖析 了香 东
文 献 标 识 码 :A
报
社
6 、 蚶 中 图分 类 号 :F 0 15
S
会 、 三 ;
时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及潮流 , 这要求我们 学 要 以前 所 未有 的精力 , 关注 、 研究 区域 合作 和驱动 版 这种 区域合 作背 后 的历史 、 地理 、 政治 以及经 济 因
人员 流动 的必 经 之地 , 东亚 经 济 结构 中具 有 汇 在
泰 国 、 埔 寨 等 在 内的 , 口约 62 柬 人 .5亿 人 , D G P 经济 总量 1 0 800多亿 美元 , 出 口商 品总值 超 过 进 1 0 美元 的超 大型 的经 济协 作 区域… 。 0 0亿 0
维普资讯
第8 第 6 卷 期 2 0年 l月 0 6 1
Vo. , . 18 No 6
文章 编 号 : 0 8 7 8 2 0 )6 4 3 5 1 0 —3 5 (0 6 0 —0 1 —0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以来,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经历了许多变化。
回归后,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约定,香港保持高度自治,并享有行政、立法和独立司法权力。
这一安排保证了香港的相对独立性和法治原则的延续。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有一定的干预权;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普选制度,市民有权选择行政长官和部分立法会议员。
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部分香港市民对普选制度的设计提出了不满和质疑,认为其不够民主和公平。
此外,一些政治议题和争端在香港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冲突。
尽管如此,香港政治的稳定和基本法的执行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变化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了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香港依然享有独特的地位,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调整。
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逐渐衰退,而金融、物流、商贸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商投资和内地企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然而,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香港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压力,特别是来自其他亚洲城市和中国内地的竞争。
此外,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文化变化香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亮点。
香港继续保持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化在香港特色中发生了交融和碰撞。
回归后,香港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
香港的电影工业影响着全球,并孕育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导演和演员。
然而,香港的文化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下,香港本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
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备受关注。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那么,各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全球范围内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和分析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经济增长速度首先,我们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之一是GDP增速。
根据最新数据,2019年全球GDP增速为3.0%,2020年则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降到了-4.4%。
在2020年GDP增速的前三位分别是中国(+2.3%)、越南(+2.9%)、台湾(+1.67%)。
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得益于大规模基建和消费扶持政策。
越南经济则引领东南亚地区整体增长,而台湾则发挥了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制造业领先优势。
虽然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曾在2020年5月指出,美国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大国中唯一一个开展大规模民生财政刺激计划的国家,但最终2020年美国的GDP增速仅为-3.5%,排名第八位,比中国低了5.8个百分点。
欧洲经济的表现一般,2020年德国、法国和英国的GDP增速分别为-5.0%、-8.2%和-9.9%。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则一般,印度2020年的GDP增速是-7.7%,巴西与俄罗斯则分别是-4.5%和-3.0%。
第二部分:经济结构其次,我们来看各国的经济结构。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特点和方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领导者将是那些初步摆脱了传统发展流程、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国家。
此类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较高,但增长会更加均衡。
此外一些文化原因、调整市场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极其重要。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更多地集中在服务业,如金融、医疗和教育等领域。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异,有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比发展中国家还要落后。
例如,日本和韩国的发展历程证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到2021年,物联网产业正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个重要领域美国、中国、韩国等国家的发展都很明显。
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香港已经成功地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与技术”来促进香港的经济发展。
一、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性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其特殊性。
明清时代,香港的农业、渔业、航运业、制盐、种植香料均有一定规模,据说香港是因为“种植和出口香料的港口”而得名。
香港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规律不太一致的是,香港第一产业的比重历来很低。
#$%#年到#&’"年,香港以鸦片贸易、转口贸易等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上个世纪’"年代开始过渡到以第二产业(即工业)为主,!"世纪$"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又逐渐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这种比例还在延续。
目前,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到#"+。
二、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年至#&’"年,香港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他产业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而运转的。
在这#""多年当中,第三产业是香港的主要行业,#&’"年,香港的制造业、建筑业加上水电煤气供应,即传统的第二产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
香港工业化的道路是从’"年代开始的。
一是#&’"年西方的对华禁运。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切断中国与国际的经济联系并防止中国进口战略物资,操纵联合国实施对华贸易禁运。
作为中国转口贸易港的香港的转口贸易连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只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
二是中国大陆解放战争的影响。
解放前夕,上海、天津、广州等不少城市的工厂搬迁到香港,大批资本、技术、设备和人才以及难民流入香港,使香港拥有了足够的资本、设备、技术人才、廉价劳动力等,有条件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
三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同时,他们向低工资、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购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品。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等地区。
香港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服务业和制造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必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地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产业结构香港的经济主要依靠服务业,其中金融、航运和旅游业是主要的支柱。
金融业是香港的核心产业,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亚洲最主要的资本市场。
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航运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旅游业也是香港的支柱产业,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香港,体验丰富的文化、购物和娱乐。
另外,制造业也是香港的一个重要产业。
随着中国内地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制造业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其中,香港的电子产品和塑料制品非常出名,另外还有珠宝和服装等产业。
香港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中,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
首要的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
毗邻中国内地和东南亚的香港,处于亚洲的中心地带,作为一个自由港口,香港具有很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体系。
另外,香港以其经济稳定和高效的法律制度闻名于世。
香港的法律制度是基于英国普通法系统的,同时香港是亚洲最为透明、法制健全的地区之一。
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安全、可行的投资和商业环境。
此外,香港的人力资源和教育系统也是其竞争优势之一。
香港的教育系统是全球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香港拥有顶尖的大学和私立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
香港的人力资源也是非常优秀的,香港的劳动力水平和工作态度很高,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服务于香港的产业。
如何发展香港的经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的崛起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了保持市场的竞争力,香港必须继续转型和升级。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和合作,这包括加强与内地的物流和贸易渠道,推动内地的金融市场和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行业的比重,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方面。
它与经济增长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结构中,不同行业之间的比重影响到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
例如,像中国过去那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发展空间显然受到限制。
但是在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现代化服务业、战略性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还为经济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资本和技术的利用效率上。
不同行业之间对投入、产出等资源的利用以及技术含量的不同,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本向具有优势的行业和领域倾斜,以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这就需要更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协作和对接,从而加强产业整合和增值效应。
第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可以促进就业,进而催生经济增长。
服务业的去产能可以回流到创新创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这些都会为国家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增加城镇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增长。
第四,经济环境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会带来不同的要求和机遇。
新兴产业的成长对经济增长作用日趋凸显,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从单一的家庭储蓄式经济和资本投资式经济过渡到以创新、创业、创作为引擎的创新型经济。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交通、制造、商业、医疗、教育等行业勇于创新,积极拥抱数字化赋能,将会说明我国经济的结构深度变革。
最后,经济结构的调整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过于保守,因为这会收到一定的限制。
政府应把握好那些能够推进转型发展的方向,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会议和金融支持,引导产业创新和合作创新。
公司也要加强全面战略和分析,尤其要把握对关键技术和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以便对市场和环境变化进行快速适应。
国际视野下的香港经济周期、主要股市的关联分析及港股投资机会
国际视野下的香港经济周期、主要股市的关联分析及港股投资机会要点:◆国际视野下的香港经济周期性变化◆香港经济支柱产业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经济增长周期与主要股指的关联关系◆香港恒生指数的趋势分析及投资机一、国际视野下的香港经济周期性变化中国大陆、香港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性变化香港经济周期:香港属于对外部资源和市场具有完全依赖性的海岛型市场经济体系。
100多年来香港能够逐渐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是在其完备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抓住了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的历史性机遇。
从1960到1980年代初,香港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转型的机会发展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周期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1985年以来,香港经济与中国大陆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有的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大陆,而服务业逐渐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
以GDP(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数据分析,香港经济于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呈现比较典型的5年期上升-下降变化周期(2年上升3年下降)。
1997-1998年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打断了延续前期的周期性变化节奏,1998年GDP出现负增长。
2000年香港GDP增长报复性反弹,到2003年,香港经济度过了连续三年的低迷阶段,2004年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表的2004年第一季度数据,香港GDP实质跃升6.8%,是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强劲的升幅。
第二季度数据,以市价计算的GDP为3109亿港元,与去年同期比较上升8.9%。
扣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香港GDP在2004年第二季度较去年同期实质上升了12.1%。
中国大陆的经济周期及对香港经济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5次比较明显的经济周期(宏观经济调控周期)。
其周期性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型投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宏观调控——产能过剩、需求不足、通货紧缩。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问题探析近年来,香港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在转型理论的指导下,以其他地区转型经验为借鉴,合理推进香港经济新一轮转型,重塑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在对经济转型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香港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经济转型理论香港经济转型CEPA经济转型理论综述(一)经济转型的定义及分类经济转型是指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可将其广义的理解为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两个层面的结合。
经济转型往往被理解为制度变迁的同义语,转型毫无疑问是一种制度变迁,但它不是一般的制度变迁,而是社会经济体制所涉及的一系列制度的整体变迁。
总的来看,转型是指整体性的经济制度结构的更替,以及在这种更替中一系列制度变迁的系统工程。
西方学者的转型理论都属于对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体制如何转向市场体制的解释和指导层次上的研究和论述,并没有揭示转型深层次的规律和一般性的理论。
经济转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大爆炸(或休克疗法)转型,另一种是常被称为渐进主义或增量主义的转型。
“华盛顿共识”是以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从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三方面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大多数经济学家最初都是从“华盛顿共识”出发来对俄罗斯、东欧、中亚等转型国家的实践加以指导。
渐进主义转型观点在学术界比在国际政治界得到更多的支持,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其植根于以下几种理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所提供的制度观点,其方法论体现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方法的理论;哲学上的怀疑论。
(二)经济转型的意义经济转型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和重组。
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分析,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改进要素的配置和财富的生产、分配。
因此,一方面,经济转型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一个经济体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必然要求要素的组织方式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持续的活力和竞争力,进而提高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创新力。
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香港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战后香港因国共内战造成大量中国难民来港,为香港制造业发展提供大量廉价劳工。
1950到80年是香港工业发展期,亦是本港GDP高增长期,经济成果人人共享,人人生活条件皆获得改善(无论草根、中产阶级或上层社会)。
随着深圳特区开发,1981年起本港制造业内移,香港一百多万制造业工人成为受害者,他们必须在其他低收入行业找出路,令本港下层社会人士收入自1981年起扣除通胀率后再没有上升。
香港制造业内移,带动了香港金融、房地产、批发、运输、保险等行业需求上升,令中产阶级迅速冒起。
即是说,1981年起本港中产阶级同上层社会人士继续享受本港经济增长的成果,但下层社会却未能分享(即中产阶级家庭收入同下层社会家庭收入差距渐拉阔)。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加上电脑普及且功能大幅提升,企业为了精简人手,纷纷向中层开刀,中产人士薪金不是下调就是停滞不前,只有高收入阶层(例如管理层或拥有特殊技能专业人士)的收入才可继续按年上升,其中升幅最大是金融业。
到2007年10月CDO 危机出现后,高收入人士亦面对裁员兼减薪局面。
自2008年开始,香港经济结构重返金字塔形,即社会上4%人口拥有全港全部财富的50%,其余96%人口分享余下50%财富。
从香港迪斯尼发展历史看,签约伊始,建筑商最受益;在建设过程中迪斯尼的零售业务大规模开展,零售行业领先于其他消费子行业启动;开园前1年左右,旅游酒店类的股票将开始表现;开园后,餐饮连锁、交通运输开始受益。
从各受益行业代表性公司股价变动的情况,可初步了解迪斯尼项目的投资时钟。
从香港回归到今天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
从香港回归到今天回顾香港的发展历程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从1997年7月1日开始,香港恢复了中国的主权,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
自回归以来,香港发生了很多变化和发展,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本文将回顾香港自回归以来的发展历程。
一、回归后的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行政、立法、司法、财政等方面享有广泛的自治权,香港居民也享有法治、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和保障。
在香港回归后的20多年时间里,香港政治发生了很多变化。
由于香港和内地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香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政治分歧和对立。
例如,2019年“修例风波”就引起了香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揭示出香港社会一些矛盾和问题。
二、经济变化回归后,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的经济主要以服务业为主,香港的金融、航运、贸易、旅游等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
同时,香港也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改善。
香港的居民也拥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创业的机会。
香港的人口整体素质也明显提高,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三、文化变化香港的文化多元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回归后,香港政府也非常注重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香港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艺创作得到了发展和推广,香港的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
同时,香港也吸引了众多国际文化活动和展览进入香港,成为了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中心之一。
四、社会变化在回归后的20多年间,香港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香港的社会结构经历了逐渐变化的过程,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内地经济新常态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内地经济新常态对香港经济的影响作者:刘文娟来源:《开放导报》2015年第02期[摘要] 中国内地经济呈现出创新驱动、结构合理、增速稳健的“新常态”,简政放权、制度优化、产业升级以及高水平对外开放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战略。
内地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对与其联系密切的香港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有严峻的挑战,但更多的是难得的机遇。
香港经济也将在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新常态”,进而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继续承担国家赋予的重任。
[关键词] 新常态新趋势香港经济[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2-0026-03[作者简介] 刘文娟(1984 —),北京人,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经济室,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港澳经济。
香港经济与内地联系紧密,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助力招商引资,成为内地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超级联系人”,为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内地的持续繁荣,传统和新兴产业均获得了长足进步,综合竞争力也有大幅增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意味着中国下阶段宏观经济整体态势以及相应的政策选择都将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特征。
这些新特征不可避免地将对香港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为香港经济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香港经济也将由此迈入属于自己的“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内涵与要求在2014年11月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总书记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习总书记的阐述,我们能够理解新常态的内涵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将逐渐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将产生与以往30年截然不同的新变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结构调整指的是对经济各个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比重、比例、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升级。
那么,经济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一、结构调整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产品不断涌现,这些新的因素都在推动产业升级。
结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各个产业的比重,对优势产业加大扶持和投入,对瓶颈产业进行改革和转型,同时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这些措施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结构调整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除了促进产业升级之外,经济结构调整也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结构调整能够促进各个产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知识共享,不断扩大科技领域的创新空间,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通过结构调整,可以加强科技支撑,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产学研合作,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
三、结构调整对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结构调整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现象,实现资源更加节约的利用。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可以鼓励和推广绿色技术和产品,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益于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也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结构调整对地区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等条件往往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结构调整可以通过扶持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引导优势地区的产业向产业链中低端迁移,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结构变化与香港经济增长(一)内容提要:本文从阐述经济结构一般概念入手,分析了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方式、质量、周期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影响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性因素,如: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准、科技创新、政府政策、城外需求及经济变化等。
针对香港属高度开放、自由经济等特点,从香港经济结构的缺项性对香港经济增长点分布的影响,从经济结构快速转换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影响,从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对经济增长阶段性的影响,从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对经济增长波幅的影响,从经济结构吸纳资源的偏好性对经济增长的导向性影响,从经济结构的趋软性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等六方面探讨香港经济结构变化对香港经济增长的不同方面作用;文章最后则分析了影响香港经济结构变化的八方面因素:社会票赋资源、地理位置、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城市规模、营商环境。
关键词经济结构香港经济经济增长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之中,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在近些年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香港属具有较高对外依存度的都会经济体系,因其经济结构与一般社会不同,影响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异于其它社会,因而其经济增长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反应亦同其它类型的经济体系不尽相同。
一、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分析经济结构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一方面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份、要素互相联结、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各类经济行为体在各个不同的经济领域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构造具不同效能的经济侧面,进而介入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都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就经济结构的组成而言,它会涉及到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等等。
无论社会生产力处何等发展水平,也不论社会在何种制度下存在,只要是社会性的经济行为,都必然是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中活动的,并同经济结构形成互动的关系。
经济发展或增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经济结构不断演化的过程,也是经济活动内容不断增添的过程。
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是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具有较强关联性的两方不同的侧面。
如果把经济增长视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而一定时期的经济总量实际上又等于所有结构的总量的话,那么,经济增长也就等于结构总量的增长。
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分析经济增长总是不能离开经济结构这一前提的,任何增长都是在一定经济结构条件下的增长,经济结构会从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比如,能否形成与市场要求相吻合的社会经济结构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经济结构的状态如何取决于各类要素在各个经济领域的聚集起向及聚集程度,而现代经济意义上的增长应是指可满足社会需求、能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包括商品和服务内容在内的社会总产品在量上的增长,因此,各类要素在不同经济空间的集聚如果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是符合外部各项需求的,那么,这种经济结构就会对经济增长带来有利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自然就会快一些,各类资源就会高效得到利用;反之,经济结构就会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经济增长就会放慢或者停顿,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另外,经济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的方式方法,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
在不同的经济结构形态之下,对要素的占有要求是各有不同的,各种要素间的相互替代水平亦不同,经济增长的源泉构成也势必会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彼特就按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属性,把经济增长分为了“要素(劳动力、土地及其它初级资源)推动”的增长、“投资推动”的增长、“创新推动”的增长和“财富推动”的增长。
不言而喻,这四种不同的增长形式都是要在一定的经济结构条件才会出现的。
比如,当经济结构处初级形态之时,社会的经济增长只能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土地和其它初始资源的大量投入,经济成份间的聚合要求较弱,社会生产力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水平。
而当经济增长进入“创新阶段”之时,创新技术成份将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要素将大量地被技术创新所替代,创新将成为增长的主导部门。
再则,经济结构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增长的质量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即效率与微观的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经济变量。
说的直接一些,也就是投入产出的化率。
而投入产出既同经济结构的需求结构有关,又同经济结构中的供给结构有关,如投入会影响需求的水平,产出会影响供给的水平,需求和供给又与社会的收入水准和分配结构紧密相联。
因此,如果经济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相互协调,各要素能量可得到充分释放,那么,“经济增长价格”便会相对减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
此外,经济结构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周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渗透于经济各部门的,如制造业、贸易、金融业等。
所以说经济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周期是因为经济结构变化始终是以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等因素增减为条件的,社会产业生产力构成(包括中间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固定资产的结构和技术结构)当然地会对经济增长周期产生影响。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无论是企业增大存贷投资,还是机器设备投资,或是房屋建设投资,乃至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如道路、码头、隧道等,都必然会引起总需求变动,引至生产和就业的增加,使经济增长增添新的上升动力,改变经济增长的曲线,或者是延长增长的上升时间。
而经常在经济长波下降阶段出现的重大技术创新,可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增长快的产业,藉此则可克服下滑趋降波段的低速增长,把社会经济带入另一个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时期。
最后,经济结构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影响,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世界性的特征,各种社会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相互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开放度、该社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及经济专业化程度、产业转换的弹性大小等方面,都会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带来影响。
如一社会的出口商品在需求方面有高度收入弹性的话,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出口增长会表现为快过国民收入的增长;若一社会经济增长依赖的是易于受外部景气影响的产业,那么,这一社会的经济增长稳定性就会较弱。
二、香港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分析同其它的经济体系一样,战后的香港经济增长一直是同香港的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联的。
因此,战后香港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起也结构、落也结构,兴也结构,衰也结构”。
香港经济结构及其变化速率对香港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结构的缺项性决定了香港经济增长点分布的偏集性。
受自然资源条件所限制及地理位置所影响,香港经济结构呈现着缺项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直是“发育不全”的经济结构。
这里没有生产资本品的重工业,没有农牧业,微乎其微的采矿业初期在经济结构中只是处于可忽略不计的地位,后来亦因资源的枯竭而成为消亡的产业。
因此,香港永远不可能建立形成产业门类齐全的经济体系,社会经济增长支柱也不可能像一些国家经济那样全面、均衡地分布,战后香港经济结构虽不时变换,但基本上体现为数量有限的几个主导性产业相互间在结构上的比例增减,植根于海港经济土壤之上的对外贸易及配套形成的其他相关产业始终在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香港靠在全球经济活动中长时间扮演“贸易中心’的角色而推进本身的经济增长。
若能俯瞰战后50余年香港经济增长变化图像,很容易就会看出,其增长点并不是多方位分布的,相反,却表现出了高度的偏集性,即经济增长点偏于集中,归根结底,这是由经济结构的缺项性所决定的。
其次,经济结构快速转换性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日本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渡边利夫在分析东亚经济之所以能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现象时,提出了结构转换连锁理论,认为东亚经济所以能长时期地得到发展,关键在于其有很高的“转换能力”,即东亚各国和地区在根据条件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向更加高度化的产业结构转换的应变能力方面,“显示出比其他地区更加超前的力量”;而且在该区,由于各国都具有很高的结构转换能力,一国的结构调整和转换会立即诱发他国的结构转换,从而产生一种结构转换连锁效应,使整个区域经济保持一种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作为区内的重要经济成员,香港在战后50余年的发展中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结构转换能力,从而也推动了自身经济的长时期快速增长。
回顾香港战后50余年的经济结构转化,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一是结构转化速率决,如从经济成长阶段上看,香港在50年时间内数度转换经济结构,这在其他的经济体系中是难得一见的;二是可快速催生某一产业的产生和崛起,如现代制造业可在香港迅速发展壮大,并使香港较快实现社会工业化;三是完全依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如香港工业可因50年代贸易的受阻而异军突起,亦可因80年代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外移;四是支柱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快,如香港的第三产业由初期的批发零售、出口贸易、餐厅和酒店等传统行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由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商用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占主导地位仅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这样一种从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结构转化速率无疑会对因条件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增长阻力产生化解或减弱作用,因而使社会经济获得长时期增长的前进动力。
第三,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也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经济结构的升级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始终要被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技术状况的阶段性所左右,并最终使经济增长呈现出阶段性的增长特征。
比如,战后初期,香港本身生产能力低弱,社会经济活动主要围绕转口贸易展开,经济增长则表现出了靠贸易发展带动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而自50年代起,当香港的外部资本流入迅速增多,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技术成份出口增大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则提升至另一层次,香港经济增长也进入到靠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共同带动的阶段。
当社会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达到较高丰裕程度时,香港经济结构则显出了第三产业迅速壮大的阶段特征,香港的经济增长也因此表现为主要靠第三产业发展所推动。
第四,经济结构的开放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波幅的变化性。
对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可依其与域外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大小而对其开放性作出划分判断。
显而易见,与域外经济联系程度高的经济结构即应为开放性大的经济结构,反之,即为开放性小的经济结构。
而不同经济体系的经济联系一般是以相互间的要素交流为联结纽带的,主要体现为资本和商品在相互间的流入或流出。
因此对一经济结构而言,如果对外贸易和国际间的资本交流活动在其中占较大比例的话,这一结构即应属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结构,反之亦相反。
而经济结构的开放性大小或程度高低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经济体系对外依赖程度的高低,因此经济结构开放性如何势必会对经济增长的波幅产生影响:经济结构开放性大,其对外的依赖程度也大,这种结构之下的经济增长受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大;相反,经济结构开放性小,其对外的依赖性也小,这种结构之下的经济增长受外部变化的影响也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