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华)剖析讲解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选文段讲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启示
文与可的画作对后世的启示在于其对自然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执 着追求。他的作品启示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启示人们追
求艺术的纯粹与真实。
影响
文与可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画家都受其启发,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艺术 特色。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艺术成就
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成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画家 之一。
社会评价
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 和推崇,被誉为“墨竹大师”
。
文与可的艺术成就
创新画法
01
文与可在画竹方面独树一帜,创造了“浓墨淡竹”的画法,成
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世
02
留下了大量的墨竹作品,其中《筼筜谷偃竹》等作品成为了传
03
画筼筜谷偃竹的创作背景与 意义
创作背景:文与可对竹子的热爱与观察
文与可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经常观察竹子的生长和形 态,对其特点了如指掌。这种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为他的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文与可的竹画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他内心世 界的写照。他通过画竹,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 理解。
世之宝。
艺术影响
03
文与可的画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画家都受其
启发和影响。
02
精选文段解析
文段一:描述竹子的形态与特点
总结词:生动形象
详细描述:该文段运用了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和特点。从 竹叶的细长柔美,到竹身的挺拔坚韧,再到竹节的独特质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讲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苏轼通过对与文与可交往的点滴回忆,尤其是围绕画竹这件事,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文章开篇先简单介绍了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文与可画竹的诀窍,也是苏轼极为赞赏的观点。
苏轼认为,文与可画竹之所以出色,就在于他在动笔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
这其实不仅仅是在说画竹,也是在讲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和清晰的思路。
接着,苏轼回忆了自己与文与可在洋州时的一段趣事。
文与可写信给苏轼,让他用绢来求画,并开玩笑说,如果苏轼不照做,他就把信寄给那些“当道”之人,让苏轼获罪。
苏轼则回信调侃说,自己那里有二百五十匹绢,正等着画万尺长的竹呢。
这里充满了朋友之间轻松幽默的打趣,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关系的亲密无间。
然后,苏轼重点讲述了文与可对自己画竹的指导。
文与可说“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意思是让苏轼自己去彭城求画,还说画竹剩下的下脚料都归苏轼了。
苏轼则回应说“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这种你来我往的交流,充满了风趣和智慧。
在回忆了这些过往之后,苏轼笔锋一转,写到了文与可的去世。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苏轼失去挚友的悲痛。
他看到文与可的画,忍不住痛哭,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到了何种程度。
苏轼在文中不仅仅是在怀念文与可,也是在借画竹这件事,传达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比如他强调的“胸有成竹”,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有计划、有准备,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同时,通过对与文与可交往细节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友情应该是什么样子——那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调侃、相互支持的深厚情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翻译、赏析[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第四课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剖析
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 与可没与陈州 通“殁”,死亡 2、 初不自贵重 古:以…为贵重 ;今,价值高 3、 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古:这样;今,也许 4、 废卷而哭失声 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5、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今,认为 6、 发函得诗 古:打开;今:发送 7、 而读书者与之 古:赞成;今:给 8、 以书遗余曰 古:赠送;今:遗失
一寸之萌耳 结构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 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 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指出文言句式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不学之过也。判断句
2、足相蹑于其门。 壮语后置 3、与可是日与妻游谷中。 状语后置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判断句
通过阅读苏文,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 些启迪和教益?
我们要在作任何一件事前,都要对预 作之事认真分析,掌握客观事物的各种因 素和条件,预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和物质准 备,对所要做的事“胸有成竹”,这样才 能克服盲目性、无目的性和无把握性。
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简短的第 三段则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该文信笔挥洒, 舒展自如。文中有正论,对戏语,或引诗赋, 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 活,姿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 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而是始 终紧扣题目,紧扣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 图》来展开文章。
词类活用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做动词 ,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 形容词做动词 ,实,证实 3、与可厌之 形容词做动词 ,厌,厌恶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名词作状语,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而出,蛇腹 长出鳞一样。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千古妙品东坡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新西部》2007124期 千古妙品东坡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乔 翔(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濮阳 457000) 摘要:苏轼的这篇悼念文章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如同行云流水一般。
特别是画竹理论,体现了苏轼强调“自然”为核心的文艺主张,表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也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
另一个是必须把握好灵感涌现的最好时机,才能创作出自然传神的作品来。
通过三件戏笑之事,集中笔力描写文与可的性格及跟自己亲密无间的情谊。
关键词:苏轼;杂记;赏析 苏轼,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旷世无双的文艺天才,为后人留下了多少精妙的诗词文赋,充实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灵魂,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近日,笔者在讲授他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时,思绪万千,多次激动得热泪盈眶,为苏轼与他的表兄文同之间情真意厚的真挚情感所倾倒。
仿佛亲见两位友好生前戏笑的情景。
尤其是文同去世后,苏轼见画失声痛苦的场面,让人为之动容。
苏轼真不愧为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真乃文章圣手。
先看文同为何许人也?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苏轼的从表兄。
曾任洋州、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
他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是“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著有《丹渊集》。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三称赞他:“善画墨竹,富潇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
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卉,风旨简重,识者所多。
”筼筜(x ún d āng )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命名。
偃竹,是一种仰斜的竹子,为竹子中比较坚韧的一个品种,成竹可用来做农具(锄头、钉耙等)的长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作者:***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第10期原文阅读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阅读发现这段文字选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念,同时讲述苏轼自己在绘画实践中的体会。
苏轼原本是要通过讲述在绘画理念上自己和文与可之间的渊源,以表现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此文段却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为学之道。
好一个“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此句意为“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它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治学不但要有“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更需要达到“能然”这个目的。
在平时考试中,大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解题思路是正确的,解题的步骤也是正确的,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其结果当然是分数“不给力”了;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会解答,但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却不能全部完成,结果考试成绩不够好甚至不及格;试卷中的某一道题目,平时都会做,但是在考试的时候,却偏偏卡壳了,而考试一结束,稍加分析,却又豁然开朗。
没错,这些现象就是苏子所说的“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那么,该如何冲破这道难关呢?苏子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版剖析.
•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畴昔(chóu ) 2、笔砚(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shāo ) 6、筼筜(Yúndāng)
7、缣素(jiān ) 8、飞鹘(hú ) 9、蹑足( niè ) 10、轮扁(piān) 11、斫轮(zhuó) 12、箨龙(tuò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
刚刚
具备
像剑从鞘中拔出一样
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
名词作状语,
却
像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
像
仅仅
本段所阐发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本段引用苏辙《墨竹赋》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文与可画艺高妙,及自己对
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
形作意动,觉得贵重 定语后置句
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状语后置句 形作动,讨厌 之于
原指经过朋友的坟墓如不祭 奠,走过去肚子就会痛起来。 用来表示对亡友的悼念。
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
从前
没有隔阂
间如此也。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苏 轼
偃
竹
记
因画相知 因事相敬 因画思故
述竹论画 学习心得 记辙之语 戏取袜材 万尺之辩 赠诗喷饭
文同辞世 睹物思人 不禁恸哭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作者:刘有斌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10期《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
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
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
苏轼信手拈来“画”、“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
“画”、“笑”、“哭”三字中,“画”、“笑”当归结于“哭”。
“哭”是情感的落脚点,而“画”、“笑”则为“哭”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哭”来得真切自然。
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
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
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陷于窘态,使“与可无以答”,进而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有时又使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
可见苏轼是可使友“窘”,使友“笑”的朋友。
若非彼此感情至深,性情相投,是断不会如此的。
有了一二两段的铺垫、衬托,第三段中,作者在曝晒书画时,看到那感情至深、结为莫逆的挚友亲人(文与可系苏轼从表弟)所赠之画时,睹物思人,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目前,而如今斯人已逝,物在人非,因而不由得悲从中来,痛哭失声。
这样一来,这“哭”就来得再自然真切不过了,让人丝毫没有矫情之感。
由此看来,苏轼真不愧为文坛圣手,信手拈来“画”、“笑”、“哭”,看似散漫,实则文意贯通,逻辑清晰。
苏子的高明还不止于此,《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的风格也极具特点,是属于苏轼成熟时期的风格。
苏轼在《与侄简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⑧。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蜩(tiáo)腹蛇蚹(fù)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那么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那么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假设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⑧。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那么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那么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翻译及答案解析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⑧。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蜩(tiáo)腹蛇蚹(fù)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解读课件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 乎!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描画它,一叶叶地 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 呢?
画匠们违背了竹子生长的自然规律,生硬笨拙地一节 一节,一叶一叶地去画 ,感觉支离破碎,怎么能画好竹 子!主张整体的神似,而非枝节的形似。
传统绘画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文人画多是简 括的写意式的书法式的。
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阐发 自己的创作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竹子开
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 备了。
苏轼主张随物赋形,故从竹的生长写起。 一寸之萌,而节叶具焉。是说很小的竹笋便有叶有节 了。与生俱来。实际上初生幼笋有节而无枝叶,外面包着笋 皮,四川叫笋壳叶。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蜕、蛇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 到八丈高,都是生来就有的。
蜩腹蛇蚹:以蝉壳、蛇鳞形容竹子初生时的形状。 蜩腹,指蝉的腹部有一道道横纹。蛇蚹,指蛇腹部的横 鳞,用人们熟悉的纹理来形容幼笋的外貌。 比喻生动形象,唤起联想,增强色与形的真实感觉。 剑拔十寻:形容修长的珠子如剑出鞘,挺拔有力。 寻,古为八尺。十寻,即八丈。这是高大竹子的一般高 度。并非夸张。 生而有之,指竹子生长本来的情态就是这样。 着重强调 整体感,为下文批评今画者作好准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筼筜谷,陕西洋州地名,谷中多偃竹。偃竹是一种竿粗节长的 迎风仰斜的竹子。
文与可,名同(1018—1079),世称石室先生。 四川梓潼人,北宋皇佑年间进士,是苏轼的表 兄和过往甚密的知己。宋神宗熙宁八年,与可任陕 西洋州知州,曾送给苏轼一幅《筼筜谷偃竹》图, 两人和诗三十首。 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与可病逝于陈州。 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潮州太守任上晒书画时,看见 亡友的画作,往事涌上心头,因而写了这篇题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讲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义一、作者与背景《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文与可,名同,是苏轼的表兄,也是北宋著名的画家,以画竹闻名。
这篇文章创作的背景是苏轼与文与可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交流和感悟。
二、文章内容解析1、忆往昔情谊文章开篇,苏轼回忆了自己与文与可相处的点滴,尤其是他们在“袜材”上的有趣争论,展现出两人之间亲密无间、随意洒脱的关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这一段苏轼阐述了竹子生长的自然规律,为后文论述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做铺垫。
2、论画竹之法苏轼通过讲述文与可教导他画竹的心得,“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强调了画竹之前要在心中构思成熟,然后一气呵成。
这种创作理念不仅适用于画竹,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创作甚至是做事的方法。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苏轼坦诚自己虽然做不到像文与可那样胸有成竹地作画,但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
3、悼念亡友文章的后半部分,苏轼写到文与可的去世,“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沉痛悼念和深切怀念。
4、艺术与人生的交融整篇文章,苏轼不仅仅是在谈论画竹,更是在借画竹之事,抒发对人生、对友情的感慨。
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和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苏轼与他之间真挚的情谊,都在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三、艺术特色1、真挚情感文章情感真挚,苏轼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贯穿始终,令人动容。
2、夹叙夹议在叙述与文与可的交往故事中,融入了对画竹理论的探讨,使文章既有生动的情节,又有深刻的哲理。
3、自然流畅语言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毫无雕琢之感。
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
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中学语文论文形散神聚文淡情浓——苏轼《文与可画簧筜谷偃竹记》赏析魏倩倩《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在新课改后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
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文章,乍读选材零碎、毫无头绪,细读却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散而不乱,气贯中脉”。
前文苏轼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回忆与友人文与可的交往,直到最末一段出现“废卷而哭失声”之句,才让人了解到这戏笑背后蕴藏着如此沉痛而浓烈的感情。
这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
再看看本单元其他文章,《六国论》和《伶官传序》偏重写理,史实虽然复杂庞芜,但历史教训清晰明白;《祭十二郎文》偏重写情,作者回忆与十二郎的孤苦身世、聚少离多的命运,那么满纸“呜呼哀哉”的情感亦不难领会;而这篇文章在理解上明显难度大增,前文记录许多戏笑的内容与文末沉痛的情感是怎样联系起来呢?当然,授课老师大可以以“以乐衬哀,倍增其哀”的写作技巧来解释,但终难点到实处。
所以,引导学生理解这篇文章选材和情感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尝试解读:一、于平淡处见人格。
文章的选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了苏轼与文与可在人格和性情上的高度契合,苏轼对文与可清廉淡泊的人格操守和天真洒脱的赤子情怀的深深敬仰与缅怀。
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湖州画派”开创者,也是苏轼的从表兄。
苏轼交友甚广,文与可是他极为重要的一个朋友。
文章回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文与可“踏绢为袜”,当时已经享有盛名的文与可举手投足自然受到士大夫们的关注,而他竟不顾身份将他人求画的绢掷于地上踩踏,足见其任性天真,淡泊名利。
第二个故事是文与可与苏轼的书信来往。
这次“笔战”缘起于文与可的一个玩笑“袜材当萃于子矣”,文与可开起玩笑来怎么会是苏轼的对手,苏轼马上抓住文与可信中“扫取寒稍万尺长”一句进行诡辩——“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在这里苏轼故意将艺术世界中的竹和现实生活中的竹混淆,文与可明知其为诡辩,却无以作答,只能认输“吾言妄矣”,然而苏子似乎来了兴致,继续不依不饶地追问“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言下之意,你看诗歌中不就有“千寻竹”吗?文与可被苏子追问得无话可说,只能“笑曰:‘苏子辩矣’”,并送给苏子一副《筼筜谷偃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品课件)解析
性格
狂放淡泊 为人
才情过人 为画
无拘率直
为官清廉 为官
◆阐述与可的画论: 胸有成竹——意在笔先 振笔直遂——自然连贯 少纵则逝——捕捉灵感
◆谈自己的心得: 学习和实践
齐白石
作者谈自己对画论的实践体会时 说:“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 独竹乎!”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初不自贵重: 古:看重; 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
初不自贵重: 古:看重; 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这样; 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 古:停下,放下; 今:废弃
吾将பைடு நூலகம்为袜: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叙为文之由
信笔挥洒,姿态横生, 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今语士大夫:告诉
文
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言
实 词
不学之过也:过错
过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文 言 虚 词
自视了然:
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绢:
文 言 虚 词
自视了然:……的样子
然 予不能然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品课件)解析精编版
文 言 实 词
执笔熟视:仔细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文 言 实 词
执笔熟视:仔细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今语士大夫:
文
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
言
实
词
执笔熟视:仔细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今语士大夫:告诉
文
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
言
实
词
执笔熟视:仔细
熟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今语士大夫:告诉
“亲厚无间”
抒情
阐画竹之理 忆戏笑之言 叙为文之由
神聚
形散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 只是随事记录便是文。”
王圣俞《苏长公小品》
与可没与陈州:
与可没与陈州: 通“殁”,死亡
与可没与陈州: 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与可没与陈州: 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 通“稍”,稍微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发函得诗: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发函得诗: 古:打开; 今:发送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发函得诗: 古:打开; 今:发送
而读书者与之:
吾将以为袜: 古:把……当作; 今:认为
发函得诗: 古:打开; 今:发送
而读书者与之: 古:赞成; 今:给
文 之 临事忽丧之:
言
士大夫传之:
虚
而读书者与之: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文 之 临事忽丧之:
言
士大夫传之:
虚
而读书者与之:
词
竹之始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畴昔(chóu ) 2、笔砚( 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shāo ) 6、筼筜(Yúndāng )
7、缣素(jiān ) 8、飞鹘( hú ) 9、蹑足( niè ) 10、轮扁(piān) 11、斫轮(zhuó) 12、箨龙(tuò )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
苏轼 (1037-1101 )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全 才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然而不能然者, 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
内外不一,心手 不相应,不学之 过也。故凡有见 于中而操之不熟 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焉丧 之,岂独竹乎?
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实践的 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 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 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 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 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 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 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 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 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之流,畅振。笔直遂,以追其 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
所见,如兔起鹘落,少 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
纵则逝矣。
消失了。
蜩 腹 蛇 蚹
与可之教予如此。 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
予不能然也,而 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
心识其所以然。 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
夫既心识其所以 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
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
竹之始生,一寸
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 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象剑
之成萌:耳完全,的而。节成叶竹具:枝焉叶。 拔出鞘一样达几丈高,一生
自茂蜩盛腹长成蛇了蚹的以竹至子于。剑原拔指 长就是有节有叶的。如今画 十今叶乎于见画子有鹘禽飞也其寻 画 叶 ! 胸成竹 的。: 扑 比所者 而 故 中者熟子形兔打下喻纵稍了会的要象欲乃 累 画 ,,子猎去绘: 微 。 等计在 。竹画生节之执刚用 。 画放 一 形 很划心 比者节而必,笔跳的 比 或; 放 容 容。里 喻起鹰 喻 写,而岂有先熟逝 松 时 易有 做来一 动 文急得为复视之: 就 间 过一 事,类 作 章起有成也 之 ,消消或去幅前鹘的敏迅失失机。从竹竹。 , 乃竹已就猛捷捷。。竹一还画竹去子作的会竹子,画叶,人有必形急,就叶看完定象速地都一到整要起是气堆,了的 心 身一呵拿积他节 成竹 里 跟起它所节子 先 住笔,,想地来呢 有 它这以画画? 完 ,样追仔的所 整 动哪上它细竹里以 的 手他看,
偃竹,倾斜的竹子。
记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 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 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 (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 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 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 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 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 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 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 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
朗读课文
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诗着力表 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
衙斋卧听萧萧竹, • 疑是民间疾苦声。 • 此小吾曹州县吏,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这是清代著名 • 书画家郑板桥身为 • 知县时的感怀。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 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 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 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 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 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子由为《墨竹赋》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
以遗与可曰: “庖丁,解牛者 也,而养生者取 之;轮扁,斫轮 者也,而读书者
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 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 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 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
与之。今夫夫子 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
之托于斯竹也, 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
2.乃见其所欲画者
(代词,自己)
岂独得其意
(代词,他的)
而予亦悔其随之(《游褒禅山记》)
(代词,自己)
解读第一段: 1、本 ②自己学习与可画论的心得。 ③引用苏辙的话, 指出与可绘画 技艺的精妙、深邃。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自 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墨 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未到任 而卒,人称文湖州。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 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 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苏轼撰文同偃竹记
而予以为有道者,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
则非耶?”子由 未尝画也,故得 其意而已。若予
由没有画过画,所以只得到了 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
者,岂独得其意,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
并得其法。
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解读第一段: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副词,却 竟 乃见其所欲画者 然(就) 是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