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华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精选文段讲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启示
文与可的画作对后世的启示在于其对自然景物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执 着追求。他的作品启示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用心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启示人们追
求艺术的纯粹与真实。
影响
文与可的画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画家都受其启发,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艺术 特色。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艺术成就
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成为北宋时期的代表性画家 之一。
社会评价
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广泛赞誉 和推崇,被誉为“墨竹大师”
。
文与可的艺术成就
创新画法
01
文与可在画竹方面独树一帜,创造了“浓墨淡竹”的画法,成
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世
02
留下了大量的墨竹作品,其中《筼筜谷偃竹》等作品成为了传
03
画筼筜谷偃竹的创作背景与 意义
创作背景:文与可对竹子的热爱与观察
文与可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经常观察竹子的生长和形 态,对其特点了如指掌。这种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为他的创 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文与可的竹画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他内心世 界的写照。他通过画竹,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 理解。
世之宝。
艺术影响
03
文与可的画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画家都受其
启发和影响。
02
精选文段解析
文段一:描述竹子的形态与特点
总结词:生动形象
详细描述:该文段运用了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和特点。从 竹叶的细长柔美,到竹身的挺拔坚韧,再到竹节的独特质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三、文言特殊句式(二)判断句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与可画筼筜⾕偃⽵记》原⽂及翻译苏轼《⽂与可画筼筜⾕偃⽵记》原⽂及翻译 ⽂与可画筼筜⾕偃⽵记 苏轼 ⽵之始⽣,⼀⼨之萌⽿,⽽节叶具焉。
⾃蜩腹蛇蚹以⾄于剑拔⼗寻者,⽣⽽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为之,叶叶⽽累之,岂复有⽵乎!故画⽵必先得成⽵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识其所以然。
夫既⼼识其所以然⽽不能然者,内外不⼀,⼼⼿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操之不熟者,平居⾃视了然⽽临事忽焉丧之,岂独⽵乎? ⼦由为《墨⽵赋》以遗与可⽈:“庖丁,解⽜者也,⽽养⽣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之托于斯⽵也,⽽予以为有道者,则⾮耶?”⼦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初不⾃贵重,四⽅之⼈持缣素⽽请者,⾜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骂⽈:“吾将以为袜材。
”⼠⼤夫传之,以为⼝实。
及与可⾃洋州还,⽽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近语⼠⼤夫,吾墨⽵⼀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矣。
”书尾复写⼀诗,其略云:“拟将⼀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长万尺,当⽤绢⼆百五⼗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已。
与可⽆以答,则⽈:“吾⾔妄矣,世岂有万尺⽵哉!”余因⽽实之,答其诗⽈:“世间亦有千寻⽵,⽉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苏⼦辩则辩矣,然⼆百五⼗匹,吾将买⽥⽽归⽼焉。
”因以所画筼筜⾕偃⽵遗予,⽈:“此⽵数尺⽿,⽽有万尺之势。
”筼筜⾕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咏,《筼筜⾕》其⼀也。
予诗云:“汉川修⽵贱如蓬,⽄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与其妻游⾕中,烧笋晚⾷,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年正⽉⼆⼗⽇,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七⽇,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废卷⽽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有“车过”、“腹痛”之语。
⽽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文章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胸有成竹的出处为此文章,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苏轼与画竹名家文与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是苏轼称赞文与可的话,说文与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
【写作背景】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属四川盐亭)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
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
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文同,字与可,与苏轼中表兄弟。
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种,生长在水边,竹竿粗大,竹节间的距离也长。
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
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到熙宁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
《筼筜谷偃竹》就是这个时候画的。
【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全诗翻译及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萌:嫩芽。
蜩(tiáo)腹:蝉的肚皮。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全文分三段。
而且全文好似从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泪泪,毫无滞碍,所用语言不加雕琢,文从字顺,活泼流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宋代: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斲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苏轼〔宋代〕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
自蜩腹蛇蛆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
与可之教予如此。
这是与可教给我的。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
岂独竹乎?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日: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四方之人,持续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 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 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 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 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 为“唐宋八大家”。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 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 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 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 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 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 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tuó)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 滨千亩在胸中。”
• • •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海南岛东坡书院
东坡笠屐图
苏轼撰文同偃竹记
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
散文。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 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 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 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 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 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 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
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
偃竹,倾斜的竹子。
记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 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 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 (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 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苏
轼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偃 竹 记
•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 任尔东西南北风。 • 此诗着力表
• 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
衙斋卧听萧萧竹, • 疑是民间疾苦声。 • 此小吾曹州县吏,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这是清代著名 • 书画家郑板桥身为 • 知县时的感怀。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 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 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 于胸中”。
文与可(1018~1079),名同,字与可, 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的表兄弟, 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开后世“湖州竹派”。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 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 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 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 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育才中学高一年级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 称“成竹在胸”。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文与可画 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 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 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 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 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 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 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未出 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这两句 诗便是对竹子品性的最好概括。梅兰竹菊 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 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 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 思想的内涵。
家桃 李 杏 春 暖 一
将下列这副春联补充完整
友 松 梅松 竹 竹 梅 岁 寒 三
“岁寒三友” 与“四君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 ,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 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 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 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 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 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 予以人格化。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 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 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畴昔(chóu ) 2、笔砚( 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shāo ) 6、筼筜( Yúndāng ) 7、缣素(jiān ) 8、飞鹘(hú ) 9、蹑足( niè ) 10、轮扁(piān ) 11、斫轮( zhuó ) 12、箨龙(tuò )
文 艺 全 才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 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 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 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 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 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 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第一段
全 文 结 构
介绍文与可画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追忆厚情谊, 怀念痛悼亡友。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 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 叶都具备了。从蝉腹、蛇鳞 竹之始生,一寸之 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象剑 萌耳,而节叶具焉。自 拔出鞘一样达几丈高,一生 成:完全的。成竹:枝叶 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 茂盛长成了的竹子。原指 长就是有节有叶的。如今画 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 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 寻者,生而有之也。今 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 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已 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 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 有成熟的计划。 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纵:放;逝:消失。 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 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 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 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 了。形容时间或机 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 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 会等很容易过去。 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 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 流畅。 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 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