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一个被统治者吹嘘出来的繁荣

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一个被统治者吹嘘出来的繁荣康乾盛世与文景之治、开元盛世、仁宣盛世等,被并称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几个时期。
名义上的康乾盛世起于康熙20年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截止于嘉庆时期的白莲教之乱。
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历史以后,就会发现所谓的康乾盛世,所建立的背景是持续几十年年的战乱和大破坏。
在这样基础上建立起了的盛世,又有多少人会承认呢?一、经济上的凋敝,使经济再也没有恢复到明朝万历时期的水平康乾盛世起于1681年止于1796年,时间长达115年。
真是吹都不会吹,中国历史上何时出现过超过100的盛世。
盛世的含义非比寻常,不是可以随意使用。
一般来说,一个王朝刚刚从混乱中建立,一般会使用治世的说法,例如文景之治、元嘉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彪悍的蒙古人也没有上来就出现什么盛世,还是大清国奇葩,一上来就是太平盛世,真是开天辟地头的一份。
而且盛世多为后世的评价,自己吹自己出现盛世真是没见过。
说它前无古人一点也不夸张,至于后有没有来着还很难说。
清朝康熙时期,平民思想家唐甄总结了康熙时期所谓盛世的经济状况,他的结果是四空:农空、工空、市空、仕空。
他认为清朝入主中原50多年来,百姓的生活日益贫苦。
当时的粮食价格虽然不高,但是普通百姓却吃不起,当时普通人家吃的最多的不是大米白面,而是从国外引进并大量种植的番薯。
当时布匹的价格也很便宜,但百姓们却穿不起,自能自己家织一些粗布勉强保暖。
英国派往中国的特使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无奈的写道:“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他们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像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在明朝的万历时期,中国可不是这个样子,当时西方有很多商人来中国进行贸易,当时的中国是西方商人暴富的地方。
二、文化的压制酿成了万马齐喑的后果清朝为了防止民间的反清思想滋生,严密控制文化的发展。
清朝的康乾盛世及其影响

清朝的康乾盛世及其影响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的存在对于整个中国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精彩的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康乾盛世及其影响。
一、康乾盛世的来临康乾是清朝乾隆帝的父亲,他在位的时间为1735年至1796年,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有能力的皇帝。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都变得更加稳定和强大。
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中国成为了一个日趋重要的国家,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二、康乾盛世的经济发展在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的贸易和商业非常活跃,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也非常自由。
与此同时,铸造、瓷器、丝绸、纺织等传统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了当时国际上的重要贸易中心。
三、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在康乾盛世,中国的文化非常繁荣和有活力。
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交流和互动非常频繁,艺术、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康乾时期,中国的艺术和文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如景泰蓝、翠玉、吹糖人、京剧、扇子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发展。
四、康乾盛世的科技进步在康乾时期,中国的科技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当时,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军事等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国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得到了提高,大力推广精耕细作,实现了穷耕牛耕的突破;在工业领域,铁器和炭化燃料得到了大大改善,木材烧制工业也得到极好的发展;在军事领域,近代战争的技术和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创新。
五、康乾盛世的影响康乾盛世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康乾盛世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康乾盛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时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值得人们探索和借鉴的宝贵遗产。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什么是“康乾盛世”?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但是不少学家都对康乾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康乾盛世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什么是“康乾盛世”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18世纪被视为清朝的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亦有学者指出尽管并非一切皆好、一点缺欠也没有,但从国家实现统一、国家疆土受一个政权管辖;经济发展繁荣、国家积蓄丰厚;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国力强大、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文化昌盛、教育发展等五大方面判断出以康雍乾三朝所取得的巨大甚至超越前代的成就,名为“盛世”是当之无愧的。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正面评价西方在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西方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
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
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
评价康乾盛世

评价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长而富有繁荣的时期,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乾隆朝。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为中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的和平时期,也为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康乾盛世期间,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商业贸易繁荣,工艺品制造精湛,这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
同时,康乾盛世也见证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如四库全书的编纂,徽派绘画的兴起等。
然而,康乾盛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局限性等,这些问题最终也对中国的后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说,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但也有一些复杂的因素需要权衡。
论康乾盛世_高三议论

论康乾盛世论康乾盛世用比较历史学的眼光看历史是一种正确的看历史的方法。
清朝在历史上总共存在了268年,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占了134年,时间很长,成绩也很突出。
尤其是康熙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非常有才华,非常有学问,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也是我最为钦仰的政治家之一。
雍正也是个很杰出的皇帝,医生致力于国事,生生的累死了。
乾隆也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把他爷爷和父亲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尽管我是很烦这个人的。
一般来说,在封建皇朝,皇帝的优劣极大的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毫无疑问,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是自秦以来很为少有的杰出的君主,所以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繁荣兴盛的局面,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准确的说法是康雍乾盛世),但是现在有的人却极力的否认盛世之说,我认为这个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盛世是有五个标准的:其一,就是国家完全统一。
这个清朝无疑是做到了的,而且很是出色,疆域大而且稳定,我们中国现在能有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就是在康乾时期奠定的扎实的基础。
不少人说宋朝也算盛世,我承认宋朝的经济是极为繁荣和发达的,但是它一直被别国欺负,始终没有统一,始终是那“半壁江山”,这样的条件而称盛世,滑稽!其二,经济发展。
在那个时代当然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耕作土地面积的增多。
不读史书,就看那些现在很火爆的清宫戏,就可以知道,那时的生产力很有提高,国家财力充足,储备雄厚,这不是偶尔如此,而是长期如此。
其三,国力强大。
这个主要指军事实力。
没有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一切就没有保障,都是鸡蛋,掉到地上就碎。
其四,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
在很长的时期内,很少发生叛乱,历史上最爱作乱的边疆少数民族一直和清中央王朝保持较好的关系,即使有叛乱发生,也很快就被平定。
不像很多朝代,一直和边疆地区纠缠不清,欲进不得,欲守不能,夹在中间,来了就打,不来就散。
其五,文化繁荣。
这一点,清朝也很做到了,最让人瞩目的就是编书,比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什么是“康乾盛世”?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但是不少学家都对康乾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康乾盛世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过不少,康乾盛世是其中的最后一个。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康雍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此期间,局势较为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财富有所积累,疆域辽阔,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处发展阶段。
清朝在康雍乾三朝时达到顶峰,18世纪被视为清朝的最繁华时期,有学者认为这段时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有学者认为虽然康乾时期的人口和粮食产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英国来横向比较的话,无论从存量还是从增速来看均具有较大差距。
亦有学者指出尽管并非一切皆好、一点缺欠也没有,但从国家实现统一、国家疆土受一个政权管辖;经济发展繁荣、国家积蓄丰厚;政局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国力强大、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文化昌盛、教育发展等五大方面判断出以康雍乾三朝所取得的巨大甚至超越前代的成就,名为“盛世”是当之无愧的。
对康乾盛世的看法正面评价西方在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西方人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
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
对中国风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
这种时尚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
法国传教士乔治;安森在《耶稣会环球旅行记》中说:“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最富饶、经济最富裕的国家,中国皇帝之崇高、官员之福利超出世界上的一切国家。
历史趣谈:后世对于康乾盛世评价是怎样的 康乾盛世时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后世对于康乾盛世评价是怎样的康乾盛世时间
导语:康乾盛世评价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期间,同样经过了艰辛的创业时期、辉煌时期、没落时期、衰亡时期。
康乾
康乾盛世评价
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期间,同样经过了艰辛的创业时期、辉煌时期、没落时期、衰亡时期。
康乾盛世可以说是清朝的最为辉煌的时期,那么后世对于康乾盛世评价是怎样的呢,又都是从哪些方面对康乾盛世展开评价的呢?对于康乾盛世评价的依据又是否真实准确呢?
康乾盛世
为了解康乾盛世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看看康乾盛世的评价。
第一、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回光返照时期。
虽然在康乾盛世时期,我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增长速度空前迅速,但是仍然不能掩盖康乾盛世已呈现出强弩之末之态势,仅从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制度落后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康乾盛世的末路。
第二、康乾盛世是一个闭关锁国、停止对外关系的落后时期。
康乾盛世虽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它所存在的缺失可能更多,只重视农业不重视工业、军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欧洲诸国,在英国人眼中,他们对中国的评价为“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第三、康乾盛世时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历史的倒退,在明朝出现的百家思想逐渐被清朝的中央机构进行了镇压,康乾盛世发生了大量的文字狱,自此以后清朝开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统治,人民的思想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的康乾盛世: 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康乾盛世是清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实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康乾盛世所带来的变革。
一、政治变革康乾盛世是清朝政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首先,康熙、雍正两代的政治制度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康熙通过实施摊丁入亩、收编兵户以及修筑流通于中原的运河等一系列政策,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雍正继位后,继续深化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完善的地方行政机构,提高了统治效能。
其次,清朝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转变。
在康乾盛世期间,清朝更加注重与外国的交往和外交政策的发展。
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朝与欧洲列强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与西方建立了贸易关系,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范围。
二、经济变革康乾盛世是清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首先,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例如实施佃户法、开垦荒地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粮食产量。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康乾盛世也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反商的新篇章。
清朝政府积极地推行对外贸易政策,发展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并与欧洲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开放了一些沿海城市。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三、文化变革康乾盛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首先,清朝皇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提高了文化教育的地位。
他们鼓励文人的才能,推崇儒学。
同时,清朝皇帝还相继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丰富了社会的知识面,促进了学问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康乾盛世时期,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康熙任命了一些有才华的画家和书法家入宫,使得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在康乾盛世期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结:清朝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说明】这是姚念慈先生2009年10月在庆祝王戎笙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稿,经作者同意,象牙塔网络发布。
对“康乾盛世”这样的大题目,我没有什么发言权。
我对清初历史做的一点探讨,都属于实证性和辨析性的,至多只是透过具体的分析来窥视清前期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类似管中窥豹。
而“康乾盛世”则属于综合性的讨论,我还没有充分的思考,只能就所看到的一些论述提出一点感受。
讨论“康乾盛世”,实质上就是对清前期进行历史定位,我觉得首先必须分疏出许多分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才谈得上综合性的结论。
可是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在具体研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预先设定一些前提,并以这些预设前提来指导具体的研究。
当前清史研究的“主流”对清前期的研究,约而言之,就是以“统一中国”、“满汉平等”、“康乾盛世”这三言十二字要诀作为基本预设,然后在这些预设下进行具体“论证”。
但这些预设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究竟是否成立,其实很难定论。
例如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究竟是“统一”战争,还是民族征服?或者还是什么“轮流坐庄”?是否因为明清之际距离世界近代民族国家潮流尚早,或者因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就可以模糊和淡化对清军入关的正义性的质问?清廷对蒙古,尤其是厄魯特蒙古的战争,究竟是克服分裂势力,还是扩张?清廷的民族政策究竟是满洲统治者所标榜的“满汉平等”,还是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都是还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如果再深入进去,又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子课题,甚至像“中国史”的基本定义或“历史上的中国”这样的重大问题。
只有在这些具体课题有了相对明确的结论,或者达成基本共识之后,才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研究。
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论。
目前清史的研究状况和思想分歧,似乎并未成熟到可以进行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的程度。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
今天我们论述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
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清前期是否出现过“康乾盛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应该有不同的陈述和不同的标准。
因为这不是一个事实的认定,而是一种价值判断。
论述者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然会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投射在他的历史研究上。
故而他就不能只是一个历史从业者,而且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
从表象而言,知识分子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精神。
但我们必须说仅此还不够,仅仅具有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并不见得就具备知识分子的良知,还要看他对谁保持独立,他的批判对象是针对谁。
众所周知,乾嘉时期的章学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他对清廷统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政治上毫无批判精神。
他是痛恨当时占据学术主流的知识分子群体拿了官方的科研津贴却又游离于政治之外,而他自己虽不具备资格享受官方津贴,却偏要自觉地站出来做满洲统治者的“卫道士”,来颂扬清朝统治的“时为大”。
这就是他的所谓“救弊补偏”、“扭转世风”。
所以,撇开学术不论,从思想潮流来看,章学诚绝对算不上进步的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必须作为人民大众主体利益的自觉代言人。
当统治者或者强势集团的利益与弱势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方。
人道主义应该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与历史研究的理性精神并不矛盾。
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寻求历史的现实意义时,在以现代史学的要求来诠释中古史时,就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准则,即从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对近现代社会的形成贡献了多少积极的因素这一点出发,来衡量中古史晚期,也就是从所谓“近代社会转型”的视角来给清史定位。
如果以这样的立场来对待清前期的历史,在今天是否还值得大力宣扬所谓的“康乾盛世”呢?我觉得是大可怀疑的。
如果研究清史、尤其是政治史,完全以清统治者的立场为皈依,或以官书的基调为准则,那么我们就很难说他的研究能体现现代知识分子的特征。
当下一些著作常用以支撑“康乾盛世”的基本根据,例如疆域如何广大,国库如何充盈等等,这些东西确实可以说是客观事实。
但客观事实很丰富,问题是当你选择某些“客观事实”作为“康乾盛世”的支撑时,所从事的其实也是一种历史意义的主观采择。
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者,对各种“事实”完全可能赋予不同的意义,进行不同的史实采择。
进而言之,对于同一个历史事实的判断,也完全可能出现根本对立的标准。
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对历史事实的选择和判断很可能截然不同,彼此之间是无法进行对话的。
比如说,康熙后期国帑积累四、五千万两,康熙五十年实行三年内全国轮蠲一遍,随后又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确实在历史上发生过,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事实。
但这些事实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否代表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程度的提高?人民大众生活的安宁富裕,应该是“盛世”的主要标志之一,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康熙朝何以能实行大量蠲免的“德政”?清史研究者们往往忽视清代赋税的沉重。
稍微比较一下明清赋税,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清初全国赋税总额是以明朝万历末期至崇祯时期的横征暴敛为基准的。
直至康熙末年清朝的人口土地并未超过明万历时期,然而其赋税收入却较明万历初期增加了许多倍。
清廷统治者立国的基础,就是过于沉重的高额赋税。
康熙朝实行的大量而频繁的蠲免,实质上是变换手法,将竭泽而渔也无法获得的部分宣扬成朝廷的惠政。
至于康熙朝百姓的生活状况、地方财政保证如何?清廷的官书当然是讳莫如深,即使有,也是粉饰、歪曲的记录。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当时人邵廷采、唐甄、方苞、甚至靳辅的论述中发现一些相反的看法,民间社会的富裕程度和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实际上是在倒退。
即使进入雍、乾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总量的提高,也不见得就代表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典范。
他在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将其与工人阶级的家庭收入与劳动时间的延长、劳动强度的增加、以及家庭成员卷入劳动大军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并多次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以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而且是以他们的绝对贫困为代价的。
那么,在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极其严重的清前期,生产者主体的生活水平出现类似的下降和倒退,并不是不合逻辑的。
而紧接着“康乾盛世”之后,清帝国大厦在乾嘉之际的砰然倾倒,败相毕露,并不是受到西方殖民主义蚕食鲸吞,而是长期潜伏着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总爆发的结果。
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五省白莲教起义的具体原因的探索,更不能将农民大起义仅仅归结为官吏腐败或所谓“和珅现象”,而应该从“康乾盛世”中追寻社会矛盾的根源,追寻人民大众贫困化的积累过程。
很遗憾,现在清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还很少看到这方面令人满意论著。
再说,一个王朝出现了大规模的下层民众起义,这个王朝当然不能说是盛世。
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一个王朝没有出现大规模起义,就是盛世一个标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一个王朝的社会秩序稳定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与人民大众对这个时代的统治是否接受、拥护的程度,并不形成对应关系。
简言之,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不是论证“盛世”的充要条件。
现在许多人喜欢谈汉唐盛世、康乾盛世以及别的许多盛世。
不知道什么原因,时下的论说一下子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扩大了许多。
例如西汉盛世,传统史学是以武帝一朝为代表。
而依照戴逸先生的概括,则是从汉文帝算起,将文、景二帝都包括进来;论唐代盛世,则将太宗时期也包括进来。
他论清代盛世超越前代,比前代的盛世时间更长,自然要将康熙一朝包括进来。
但这似乎不太符合他本人概括的清朝的历史特征,即“兴、盛、衰、亡”。
顺便说一下,兴盛衰亡不仅可以概括清朝历史,也可以用来概括许多以前的封建王朝。
但是,“兴”和“盛”应该还是有差别的。
文帝对匈奴屈辱,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叛乱,西汉前期的经济状况《史记•平准书》记载得很清楚,也还是比较贫乏的。
所以文景时期还是称作治世,即传统说法“文景之治”,比较符合实情。
唐太宗时期传统上也是称为“贞观之治”,好像没有见到称作“贞观盛世”的。
历史上有些人对前朝称为盛世,许多也只是出自一种情感上的追忆。
如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见《忆昔二首》。
只是说开元时“全盛”的日子,并不见得就是在论证开元盛世。
清朝初年东南士人追忆往昔的繁华,也曾将明万历描写得很繁华富裕,称为“全盛”。
顾梦游《秦淮感旧》:“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
”任源祥《熟荒叹》:“昔在万历石米四五钱,百货皆贱国课時見蠲。
”并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
在陈寅恪的笔下,清末垂亡之际似乎也是很美好的日子。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
”有的论著为了证明康熙朝是盛世,花了很大气力去搜寻康熙时期人们颂扬盛世的史料。
但凡此都不过是一些个体人物一时的情感流露,好像不能用来作为历史学论证的根据。
而像康熙朝君臣互相谀頌本朝为“盛世”,则属于满洲统治者自我标榜,是玄烨倡导“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政治效应。
如康熙六十年的“圣诞”,满汉朝臣给玄烨上尊號,列举了玄烨的十二項“自古所未有”。
对此我说过,“只有在最无耻的时代,才会产生这样的文字。
”这类记载,当然更不应成为今天我们证明存在“康乾盛世”的证据。
据我个人看到的材料,清廷正式提出本朝是“盛世”,始作俑者是康熙君臣。
(见《康熙起居注》53、6、6,玄烨在热河与满洲大学士揆叙、松柱对话及《清圣祖实录》同日上谕。
)而高唱“自古得天下最正”,是在康熙朝晚期两废皇太子其间,具体地说,是在两废太子期间的戴名世案中出现的,(见《戴名世集》附录《记桐城方戴两家书案》)几年之后,在康熙的面諭即所谓《遗诏》中公诸于众。
康熙末期,在经历过一段短暂虚假的“承平之世”之后,各种危机都暴露出来,玄烨提出这样的口号无非是自欺欺人,以此掩盖清统治者的内心惶恐。
而清廷之所以需要而且能够在康雍乾三朝积极营造所谓“承平之世”,是以沉重的高额赋税、暴力专制、思想禁锢为前提的。
清廷统治者之所以一定要宣扬所谓“盛世”,不仅与坚持维护满族的统治民族地位有关,而且与其意识到必须争取人数众多的被统治者的汉族接受其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有关。
由最高统治者自己出来倡导本朝为盛世,这可能是清代的“盛世”与前代“盛世”的一个重要差别,果尔,就更值得我们注意。
我个人以为,有意识地积极营造出一个当时的“盛世”,其最初出发点乃是满洲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时下“康乾盛世”论似大有一统之势。
而夷考其实,就不难看出“康乾盛世”论者所作的工作,遵循着这样一种模式:首先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这一纯属偶然性的结果解释成历史的必然性;然后从“必然性”扩充成为“历史潮流”,并以此来评判当时的人物事件思想言论;继此之后,又对清初以来的绝对皇权专制、严厉实行民族歧视、思想封禁,国富民贫、穷兵黩武等基本特征视而不见,或竭力淡化,来“论证”一个“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