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doc
教育行业的5大变革趋势
教育行业的5大变革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教育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一对多授课模式到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行业正在向更加自由、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下面,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的5大变革趋势。
一、技术赋能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行业的格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教育技术工具,如智能黑板、在线课程等来提升教学效果。
而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端设备等多种方式进行在线学习,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便利。
二、教育资源共享传统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受到限制,很多资源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下被使用。
而现在,借助互联网技术,教育资源已经实现了共享。
在线课程、大型公开在线课程(MOOCs)、教科书、课件等资源,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获取和使用。
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学生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三、个性化教学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对多的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模式正在向个性化教学模式转变。
个性化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行业也在向国际化发展。
这不仅是学生留学的现象,更涵盖了教育资源、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和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职业教育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往往是以就业为目的的、单向的传授职业技能的方式。
而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育转变为综合素养教育。
职业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注重开展综合素养、心理健康、社交技能、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全面能力的职业人才。
总而言之,教育行业正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未来的教育将是更加自由、更加多样化、更加个性化、更加国际化、更加立足于职业发展的。
新冠疫情后的复苏全球教育系统的改革
新冠疫情后的复苏全球教育系统的改革新冠疫情后的复苏:全球教育系统的改革引言: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对全球各个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教育系统也不例外。
长时间的学校停课、远程教育的推行以及学生学习进度的滞后,都给全球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疫情也催生了全球教育系统的改革,督促各国加快创新并借鉴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新冠疫情后的全球教育变革。
一、远程教育的兴起新冠疫情期间,各国纷纷实行学校停课措施,这给教育机构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远程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了疫情期间保障学生继续学习的有效手段。
通过互联网技术,学校能够在线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家里接受教育。
这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也提高了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远程教育虽然解决了疫情期间学生学习的问题,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家庭电脑条件的不均衡导致了一些孩子无法正常参与远程教学。
其次,互联网教育的质量控制也成为了一个难题,一些学生在家自学的效果可能不如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因此,全球教育系统在远程教育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二、在线学习平台的改进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各类在线学习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平台不仅提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还能够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和评估。
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过程中,全球教育系统需要进一步改进在线学习平台,提高其教育质量和用户体验。
首先,针对远程教学的需求,平台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这包括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评估反馈。
其次,平台需要不断改进技术手段,提高在线互动的效果和稳定性。
在线教学需要满足学生与老师互动的需求,如实时讨论、在线答疑等,而这些都需要稳定和高效的技术支持。
最后,平台需要加强数据管理与隐私保护,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和学习数据的安全性。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疫情期间,学校停课导致了学生学习进度的滞后,因此,在全球教育系统的复苏过程中,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行业也不断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国际学生在海外留学的增加,还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跨国教育合作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并且从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跨国合作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全面了解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教育体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教育体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国际化需要改革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
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通常以本国标准为基准,但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学校需要更加灵活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全球学生和教师的多元需求。
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引入国际学校标准,采取国际化的管理模式。
其次,教育国际化需要推动课程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学校普遍认识到传统的本土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一些学校开始引入国际课程,如国际文凭课程(IB)、剑桥国际课程等,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
第三,教育国际化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
国际化的教育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
因此,学校开始加大对师资的培养力度,引进外籍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倡导学生参与主体性的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但在国际化的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等能力。
其次,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实践。
国际化教育强调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交换生项目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三,运用现代技术支持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方法也逐渐借助于现代技术来支持和推动。
比如,通过网络课堂、在线教育平台等,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给全球学生,推动教学的国际化。
国际教育机构转行方案
国际教育机构转行方案随着全球教育产业的发展,国际教育机构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国际教育机构也应积极转变思路,寻找创新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国际教育机构转行的几个方案:1.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线上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成为国际教育机构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际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搭建在线课堂平台,提供高质量的线上课程,满足学生和家长对灵活学习的需求。
此外,通过线上教育,国际教育机构还可以拓展海外市场,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
2.国内教育: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国内教育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国际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国内学校合作,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为中国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同时,国际教育机构还可以开设国内学校分支机构,直接进入国内教育市场。
3.教育咨询与顾问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留学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国际教育机构可以转型为教育咨询与顾问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留学规划和申请指导服务。
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规划和选校建议,国际教育机构可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4.教育项目开发与合作:在国际教育机构转型过程中,与国际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国际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开发和合作开办各种教育项目,如国际学校、夏令营、交流项目等。
通过与国际学校合作,国际教育机构可以借鉴和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
总之,国际教育机构转行的方案有很多,关键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机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同时,转行需要机构具备创新意识和灵活的运营能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与时俱进。
只有不断调整战略与方向,国际教育机构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作者:王竹立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0年第04期[摘; ;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即将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
今天教育遭遇了三大“认知门槛”。
后疫情时代对教育教学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教育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再一次凸显。
未来,学校教育应从教学生读书为主向读“网”为主转变,从传授硬知识为主向师生共同建构软知识为主转变;教育评价应从学习输入评价为主向学习输出评价为主转变;教学管理应从刚性管理、层级化管理向弹性管理、扁平化管理转变。
应着手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这个新型的教育教学体系可考虑以在线教育企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三方联盟的形式構建。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互联网+; 软知识; 新建构主义; 在线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 ; ; ; ; ;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王竹立(1963—),男,湖南衡阳人。
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时代学习、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研究。
E-mail:wzl63@。
如果一切按预期那样发展下去,这篇文章正式发表的时候,应该已经进入了本文提出的“后疫情时代”。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中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不可能还像没病之前一模一样,而是发生了很多生理、心理乃至行为方面的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教育尤其如此。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想想目前国内还不时有零星确诊的新病例,再想想世界多国开始的爆发性流行,而且还未采取强有力的防疫措施,从国外回流到国内的病例时有报道,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对学校教育而言,后疫情时代可从各级各类学校正式恢复学生大规模返校、开展面授时算起。
从那天开始,学校教育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教师教育发展五大国际转向
教师教育发展五大国际转向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学会融入世界: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报告,提出七项教育宣言以描绘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
其中,生态正义、人文主义、多元主义、跨学科融合等原则将成为指导人类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后疫情时期,不少国家的教育改革者一致认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工作母机”。
纵观各国教师教育最新发展趋势,国际教师教育发展正在呈现五大明显转向,即政策转向、问责转向、实践转向、研究转向与公平转向。
尽管这五大转向侧重点不同,却蕴含着一致的逻辑,即教师教育对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政策转向: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在教师教育领域,国际知名教师教育学者、波士顿学院讲座教授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认为教师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对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培训、教学能力建设以及政策设计进行探讨。
20世纪50至80年代,教师教育主要是由大学等专业机构来推动,这种范式实质是将教师教育概念化为一种正式的教育过程,旨在确保未来教师的行为与有效的教师行为相匹配。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教育工作者负责培训职前教师,确保其掌握有效教学研究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教师教育被重构为教师学会教学的问题。
这种范式假定合格的教师是对学科知识和教学法有充分理解的专业人士,教师教育项目的目标是设计适切的社会、组织和智力环境,使未来的教师能够拥有作为决策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格。
2000年以后,教师教育政策层面的问题成为改革与研究的关注点。
该范式的目的是利用实证数据指导政策制定者将有限的人力和财政资源投资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准备和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理论层面,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教育经济学家艾瑞克·汉纳谢克与德国经济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卢德格尔·沃茨曼合作的《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学习损失的经济影响》等教育政策咨询报告,促使不少欧美国家与国际组织对教师教育政策进行“矫正”与“整治”。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在经历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冲击后,教育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疫情期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当如何转型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疫情期间,线上教育迅速普及,成为了保障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一过程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比如,部分地区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流畅地参与线上课程;教师和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技术和方法不够熟悉,影响了教学效果;长时间的线上学习让学生缺乏与同学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对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教育首先应当更加注重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
线上教学具有便捷、资源丰富、可重复学习等优点,线下教学则有利于师生互动、实践操作和情感交流。
未来的教育模式应当是将两者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选择。
例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增加线上教学的比例,而实验、实践类课程则以线下教学为主。
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让线上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效实用。
教育的内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意味着课程设置要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可以开设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 STEAM 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要增加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
教育评价体系也应当进行改革。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后疫情时代,教育评价应更加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
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
一、在线教育将成为主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形式。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老师可以在线授课,学生也可以在线参与讨论和交流。
未来,在线教育将成为主流,高等教育也将通过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来实现更广泛的教育覆盖。
二、混合式学习将兴起混合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和线上学习平台上进行学习的一种教育模式。
未来,混合式学习将成为主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在线上通过互动学习资源实现学习。
同时,在线学习平台上的教育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三、个性化教学将普及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师越来越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未来,个性化教学将普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
通过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
四、智能化教学将加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教学将加速发展。
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来设计课程和教学方式。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分析和学习,来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
五、云教育将改变教育行业的形态未来,云教育将改变教育行业的形态。
云教育提供了基于云端服务的教育资源,使得用户可以随时查看和使用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云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访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个性化定制和教育资源服务标准化等功能。
总的来说,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思路将围绕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个性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和云教育等方面展开。
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
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未来教育将不再是传统的教室和纸质教材,而是以创新、个性化和全球化为基础的全新教育模式。
本文将介绍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并探讨对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技术推动教学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教育将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将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名胜古迹,进行实践性学习;人工智能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性化地定制学习计划;而大数据的运用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
二、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未来教育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未来教育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学生将通过课外阅读、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独立,难以满足综合性问题的解决需求。
跨学科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力。
四、全球化的教育视野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未来教育将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学习外语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全球化素养。
五、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未来教育不再依赖传统的考试和分数,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作业、展示、交流和实践活动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动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将以技术推动教学改革、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的教育视野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为核心,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疫情下的全球教育转型与创新
疫情下的全球教育转型与创新近年来,全球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育模式,以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多元素质。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全球范围内的教育系统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和挑战。
在疫情的影响下,教育转型和创新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疫情下的全球教育转型与创新,并展望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在线教育的兴起面对疫情带来的学校停课和人员流动限制,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在线教育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资源的传递。
在线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内容传递到学生家中,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和灵活的学习机会。
此外,在线教育还允许学生在全球各地获取教育资源,拓宽了其学习的范围和机会。
在线教育的兴起也加速了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学校和教师通过教育平台和在线工具,实现了课程管理、作业布置、学生评估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操作。
学生也能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课程学习、作业提交和与教师的互动。
在线教育的数字工具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了更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二、虚拟实境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各种场景和情境中,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
在疫情期间,虚拟实境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无需离开家中就能亲身感受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或其他设备,访问虚拟博物馆、实验室和历史场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远程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远程教育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已经发展了数十年。
然而,在疫情期间,远程教育迎来了空前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远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和学习。
然而,远程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
首先,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的网络状况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和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导致学习体验的不平等。
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教学策略
后疫情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教学策略一. 后疫情时代,出国大趋势不会改变前几天,一组照片走红网络。
美国开放留学生入境之后,中国赴美留学生在上海浦东机场排队值机去美国读书,有的航班等待值机和送行的队伍长达千米,有的家长更是说,上午九点就开始排队等待值机,直到下午一点才顺利拿到登机牌。
根据《2021年度关注国际化教育家庭调查报告》显示,疫情当下,准备走国际化教育道路的家庭不减反增,仅有1.8%的家庭放弃出国留学,有73.8%的家庭坚定未来出国留学,初心不变。
很多学生已经为出国留学准备了很长时间,也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他们想出国见见世面,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学习一些更先进的知识提升自己。
出国留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国际教育?要知道,现代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培养学术能力,同时还需要让孩子满足面对未来社会的素质条件。
中西合冶,重点在“冶”,不只是关注学业,而是在培养学业知识和能力之外,关注孩子的人格、个性、性情,培养面向未来的全球竞争力。
全球化的趋势仍会继续加强,这个世界需要一批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这个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学生在留学过程中学到的、体会到的,而不仅仅是在书本中学到的。
新冠疫情更让我们看到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让我们了解到具备家国情怀、国际文化理解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将是未来所需。
培养全球竞争力,要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素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机会与挑战。
我们还是要追求个性的成长,追求人格的提升,追求潜力的发挥。
因此,我们还需要国际化的教育,需要一种独立思考、独立人格和自己的视野。
不管未来留学的趋势怎样,给孩子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融合教育,应该是不会变化的趋势。
二. 国际学校的人才培养策略目前,国际上最顶级的大学还是在美国、英国、加拿大。
不容置疑的是,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确实也存在很多的优势,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机会。
以NOIC开设的加拿大安省OSSD课程为例,不仅采用学分制教学体制——每位学生可根据其未来发展计划、学科专长以及学习兴趣自行决定选修的课程,真正跳出应试教育的范畴,而且还采用科学的评分考核方式——70%的平时作业+30%的考试成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考试成绩,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
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系统且切实可行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需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国际化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二、目标与愿景(一)短期目标在未来 1-2 年内,建立与 5-10 所国际知名学校的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课程合作等项目。
(二)中期目标在未来 3-5 年内,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发 2-3 门具有国际特色的课程,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长期目标在未来 5-10 年内,打造一所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主要措施(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经验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2、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问,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3、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教育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
(二)优化课程设置1、增加国际课程的比例,如国际语言课程(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国际文化课程(如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际政治等)。
2、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国际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艺术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与国际知名学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定期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国际游学、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育。
3、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如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教育机会。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1、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2019 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领域也未能幸免。
学校停课、线上教学成为主流,这一特殊经历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脆弱性和适应性。
如今,我们步入了后疫情时代,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疫情对教育带来的长期影响。
线上教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条件不均衡导致学习效果差异大,长时间的屏幕学习对学生的视力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等。
这些问题在未来的教育转型中都需要得到解决。
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兴趣、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转型的重要方向。
疫情期间,网络和设备的差异使得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入高速稳定的网络,拥有必要的学习设备。
同时,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线平台免费向所有学生开放,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
个性化教育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分析,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比如,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推送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和学习资料。
此外,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
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教育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教育行业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全球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制定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成为了教育机构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策略,旨在为教育领域的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多元化课程设置为了适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机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更多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相关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国际贸易、跨文化沟通、国际法律等。
同时,教育机构还可以引进一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是决定其是否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
因此,教育机构需要积极引进国际化的教师,或者与外国高校合作,开展师资交流计划,以增加师资的国际化素养和国际化教育经验。
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教育机构应积极与国际间的机构和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共同发展。
可以与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或者与国际教育组织合作,共同推动教育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四、提升教育品牌的国际知名度教育机构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其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教育交流会议、举办国际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教育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提升教育机构的在线知名度,吸引更多国际学生的关注。
五、灵活运用国际教育资源在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机构可以灵活运用国际教育资源,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校授课,组织学生参与国际项目和交流活动,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验。
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教育项目申报,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
六、深化国际教育合作教育机构应积极与国际间的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与国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活动。
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
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改革成为了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以下将探讨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五大趋势。
一、个性化学习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学习风格。
个性化学习正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个性化学习意味着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进度和特点来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教育者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答题情况和时间投入,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和拓展资源;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基础练习。
此外,个性化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主题和项目,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
二、强调跨学科融合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叠加,而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比如,在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课程中,可能会融合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三、注重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 21 世纪,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教育者开始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
课堂上,会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和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科技创新活动、艺术创作和创业项目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实施路径
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实施路径引言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挑战和机遇。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或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压力和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中国实施路径,并提出具体建议。
一、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1. 教育云平台的兴起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机构选择构建教育云平台,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教育云平台可以集成教育内容、在线学习工具、学生管理系统等功能,提供个性化和灵活的学习环境。
2. 在线课程的发展在线课程的兴起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视频教学、在线讨论和互动等方式,教师和学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实现面对面的教学体验。
在线课程还可以实现大规模教学,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教育需求。
3.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VR和AR技术,学生可以参与虚拟实验室、实景考察等活动,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体验。
这种方式可以提供多样化、趣味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学习管理系统和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
然而,仍有较少的高校能够实现个性化教育和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共享。
此外,教育云平台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很多高校尚未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教育云平台。
三、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
因此,中国高校应当加大投入,改善网络和计算设备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2.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构建教育云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动。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国际化趋势。
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培养全球化的思维和竞争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行业国际化的趋势,并讨论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机构的全球化合作教育机构之间的全球化合作已成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和大学之间的合作项目、学生交流和合作研究活动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与国外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这种全球化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
二、国际课程和双语教育的普及国际课程和双语教育的普及是教育行业国际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引入国际课程,如国际文凭课程(IB)、剑桥国际课程等。
这些国际课程以其灵活性和全球通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领域和发展机会。
同时,双语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虚拟学习环境等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
同时,技术的应用也促进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教育机构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学校和教育机构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国际文化节等,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性和开放性,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五、教育服务的国际化除了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化外,教育服务的国际化也得到了广泛推动。
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咨询机构和留学中介机构涌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留学申请、语言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服务。
这种国际化的教育服务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国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未来教育——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路径
未来教育——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路径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必须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全球化和数字化挑战的创新路径。
一、全球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加频繁。
教育作为一种跨国交流和传播知识的方式,也必须紧跟全球化的步伐,逐步适应跨文化的特点。
教育的全球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国际化,即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相互借鉴和交流,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二是教育本土化,即将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本地教育实践中,以适应本地教育环境和文化背景。
对于全球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多元文化的教育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移民和留学生来到不同的国家进行学习。
这就需要全球化的教育要更加关注多元文化的需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2.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跨学科教育变得重要。
跨学科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跨领域思维,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3.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环。
利用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教育跨越时空的限制,打破地理和物质的障碍,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使教育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数字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应该立足于现代技术,借助新技术手段改变教育的方式。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应该包含以下几点:1.在线教育的应用在线教育成为数字化时代下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
2.智能化教育智能化教育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情之后,未来二十年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五大”转型思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加深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俩强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教育也将面临转型,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
本文将在观察全球现状、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化教育的五大发展方向。
这次冠状病毒引起的全球疫情给中国与整个世界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全球化的现状与未来的进程。
中国与世界现有的关系与未来的联结、这几年深受特朗普逆全球化经贸政策影响的国际政经格局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虽然全球化进程已是我们人类发展必经之路,资本、人才、信息、产品的全球流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这次病毒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的肆虐,以及各国在不同阶段因不同国情、文化与制度的应对策略与方式,也确实暴露了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
民族国家的认同与凝聚力,国境边界的关闭、人员流动的限制,国际间交通来往的大幅减少,全人类似乎一夜间又回到了前全球化的时代。
也许,疫情过后,一切又会慢慢恢复原样,但正如不少有识之士如基辛格所担心的,有些全球化进程中曾经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共识,也许会被一些更传统保守的信念与政策所取代。
民族国家的意识与自我利益会进一步被置于优先,各国原先对世界大同、融为一体的憧憬与向往,也会被各国在疫情中首先确保本国安全的做法所冲淡。
欧洲疫情暴发后,所有欧盟的国家都先后封闭了自己的边界,意大利最初的求援,也没有得到欧盟友邦的积极响应。
各国各自为政,自顾不暇,大都在“自扫门前雪”。
疫后的世界,会有更多的猜疑、不信任、更多地对“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的怀疑与抵制。
尤其是在抗疫过程中,中国社会所显示出的极强的动员组织力,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中美间在疫情前后的“合作”与“较量”,也为疫后两强国在未来世界的影响力和彼此间的互动,埋下了很重要的“伏笔”。
中美关系,很难再回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力只及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时的“蜜月期”。
在这大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也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也正好是“转型”的契机。
疫情前的主流模式与格局会遭遇国内外政经趋势及国际关系大势变化的冲击。
原有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升学途径、培养目标,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
回顾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历程,源于清末民初,也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当年的南洋公学、中西女中、清华留美预备学堂、那时西学东渐,与中国的传统教育互补融合,也确实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现代化的人才。
四九年后,转向苏联,以后中苏交恶,中国国际化教育也就停止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引进了美国、英国或香港的一些国际学校,都是为外籍或港台人士的子女所服务。
一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一些为中国学生服务的国际化学校。
慢慢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日益接轨,以及中产阶级的兴起,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日增,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国的沿海及内地的不少城市,己有各种类型的上千所能招生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学校。
国际化课程也了不少家长争相追逐的“香饽饽”。
目前在中国各类国际化学校就学的学生,也应有几十万。
这些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大都引进了一国外最主流的课程,如IB 、IGCSE、A-LEVEL、AP 、或加拿大、澳洲某省、某州的课程。
这也是现阶段主要以引进原汁原味西方主流课程,再配上外方校长、外教、参加西方标化考试为模式的国际化教育。
当然,犹如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企一样,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在中断了近四十年后,人才断层,理念课程都缺失,只能先“全盘引进”,在引进中借鉴学习,并逐渐培养管理人才及师资队伍。
最近这十多年来,己经有一些学校,在引进的基础上,逐渐在探索中西融合的课程与课堂,在努力构建双语同步发展,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国国家课程与西方课程融汇交互的国际化教育体系。
原有的单一纯西方课程,先是过渡到物理式的双向并列,既要学中国课程,又要学西方课程(三七或五五开)。
现在又慢慢尝试课程整合,如中外数学、科学课程的统整、项目式、主题式学习的统整。
由物理式并列上升到化学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
但为了确保国外的升学,教学大纲、教材、标准、内容、应试科目的主要教学语言都是以西方为主。
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化学校的学术内芯还是“舶来品”。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与对国家认同的提升,以及国际上由于各国实力地位消长变化以及对中国崛起可能引起现有世界秩序与地缘政经格局重构变动的种种误判与担忧,对中国的提防、限制、打压会以各种方式呈现,犹如对华为五G通讯产品出口的打压及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以及阻挠或限制在敏感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研究与交流。
知识、信息甚至人才之间的流通,也会受到各种干扰与障碍。
中国也被迫转向更多的“自主开发”。
这些强调自主内生的创新与发展,也会体现在中国的教育领域。
近几年政府强调义务制教育阶段不能办国际班,不能采用国际教材,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也是要强调教育主权,确保教育的自主性和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
确实,中国的国际化教育,面对这些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变化,必须进行深层反思与结构性的调整。
要好好思考,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教育?第一,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一定会从前二、三十年的“全盘引进”,尽可能“原汁原味”向立足本土,为我所需,有选择的引进而过渡。
国外成建制的课程系统会被“分解消化”后,其优质特色部分会被嫁接到国内课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性的国际化课程会逐渐成型,最后逐渐取代引进课程。
很难想象,一个世界大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传统,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脱离其国民教育系统,从小在自己的国家受着国外的教育。
由“输入型”向“内生型”的转变,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一次根本性转型,这会对我们现有的国际化运营与办学模式带来结构性的冲击与改变。
这一转型,首先会体现在从英语优先、母语弱势向母语优先、双语共同发展的转变。
现有不少国际教育化学校从家长到校长,都是抱着一种心态,国际化教育,就是英语教育,学好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
普遍地重“英”轻“中”,有的学校和家长,恨不得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的课程全都用英语来教,孩子们的母语教学变成了“对外汉语”。
这样的国际化教育,让中国孩子的母语“错位”,给孩子未来的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带来终身的“困惑”与“错位”。
母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一个人自信、自尊、自强,精神心理安全感及自我意识的基石。
母语错位,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与“伤害”。
母语优先,不是不重视英语,最适合中国孩子终身发展的国际化教育,一定是在夯实母语的基础上,学好英语,真正的中英双语人,一定是有母语作为坚实基础的,这己为民国以来所有成功的双语人才的成长经历所证实。
胡适、陈寅恪、林语堂、钱钟书,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双语人,但他们的学问与身份认同,都是以他们厚重扎实的母语为根基。
母语优先的双语教学,对中英双语如何协同发展,是比单语教学有着更具挑战的教学要求。
哪些课是用哪种语言来教更有效、语言与学科内容如何整合,何时是孩子的英语语音敏感期、中英双语读写能力素养如何融汇贯通、学科词汇与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双语多元思考力在分析、判断、综合等高阶思维及元认知中的互补迁移……这些问题的深度探索,是中国国际化教育转型必需面对的真问题。
第二,中国国际化学校现有的以引进西方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架构要逐渐过渡到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融合式”体系。
课程架构的变化,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需要静下心来,做细致认真的中外课程理念、标准、内容及知识点的梳理整合。
可先从数、理、化、生、信息等理科课程着手,然后再涉及社会、人文层面。
课程架构的调整,千万不能停留的理念宏观层面,这是微观层面的分析、梳理、对比、联接、整理、综合等一系列的具体教研与教学过程,是一线专家老师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精心备课、研究比较中外课程内容后的结果。
IB课程中的EE与TOK便是值得借鉴,如何与中国国家课程中的拓展、研究型课程相整合。
IGCSE或A Level 课程中的各学科的知识内容都能与中国本土课程相对应联接。
但要注意的是,学科知识点的融汇贯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西方一些优质课程的学科思想与理念,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高阶思维认知素养目标、批判性思维及元认知的反思力、创意想象力及动手实践力,这些比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学术深层素养价值,在我们整合西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丢失,这些才是西方优质课程的精华。
中外课程的深度整合与融合,也是为中国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学生,打下更宽广的学业基础,能让学生避免“一条道走到黑”。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要给孩子铺好多元化升学途径的准备,既能走得出去,也能留得下来。
第三,要从以外方校长、外教为主的管理与教学模式变为真正中西融合的模式。
要尽快培养一批立足本土,但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同时具有双语、跨文化沟通力、并熟悉了解中外社会、文化、课程、课堂的教育人。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也决定了这所学校的课程的实施力,一个完全不熟悉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语言、课程的外方校长,是很难引领中外课程的整合融合。
同样,过多地依赖于外教,真正中西融合的教学实践很难落地。
中外校长、中外教的合作互补、交流,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会议或社交礼仪层面上,要有共同参与的备课、听课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测评的设计与阅卷、质量分析、各种教研活动、校本培训与家校沟通。
中国的国际化学校,无论怎么转型,都会有一批优秀的外方校长与外教。
但犹如中国的外资及合资企业,高管与核心骨干的本土化已是大趋势。
未来中国的国际化学校,随着本土国际化人才的不断涌现,会有更多的双语人,成为中国国际化学校的掌门人与教学骨干,这也为中国国际化学校转型提供了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第四,中国的国际化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只有“洋味”而没有“本土味”。
一所办在有五千年历史与深厚教育传统,又正在复兴崛起的大国土壤上的学校,只认西方节假日,只知晓华盛顿、林肯,对西方社会、历史、人物烂熟于心,对自身国家、民族、历史知之甚少,也无深厚的情感认同,是会出大问题的。
更可怕的是,“重洋轻中”的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与身处的社会隔离开来,视自己为“他者”。
这会使这些国际化教育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失去最重要的根基。
其实,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不能培养“空心化”的国际人,任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格成员,都是根扎本土,有根有源,但又兼具国际视野情怀的Global citizen。
一个根扎中国大地,但又不偏激、狭隘、走极端,深具同理心、愿分享分担、将小我与民族国家、全人类命运联接一起的人,才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