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 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 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专题15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考点解读】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

【高考典题】(202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限时练(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守住乡愁留住根)(建议用时:3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精神养分,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更好实现以文化人。

尊重人格。

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人本理念。

《论语》记载,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首先问:伤着人了吗?对人的重视可见一斑。

正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孔子赋予“仁”这个概念丰富的伦理含义:“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的外在表现是礼,礼的精神内核是“敬”,《礼记》所谓“毋不敬”。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而且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

彬彬有礼是尊重他人,也是自尊自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这就需要将礼仪之邦的精神气质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塑造人品。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和核心理念,包括对己和对人两方面内容,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对己主要是克己,以求达到仁的境界;对人主要是爱人。

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不断修身,以臻于至善之境。

儒家经典《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即“新民”,教人去恶从善、弃旧图新。

由个人、家庭到国家与天下,由爱亲人、爱他人到爱国家与天下,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融为一体,天下情怀与爱国主义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公宽信敏惠,对于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我们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用于提升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2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2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影戏源于中国,这是世界公认的观点。

一般把汉代方士设帐弄影招魂,视为影戏的肇始,李少翁为汉武帝早逝的宠姬招魂就是一例。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滥觞期。

当时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宋代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宋代都城汴梁的市井游乐中,就有傀儡戏之类的表演。

宋代影戏相当繁荣表现在出现了专门制作镂刻影人的艺人。

宋《武林旧事》有“小径纪,一项,记载有“镞影人”即刻镂影人的行业。

“武林”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别称,这说明从北宋至南宋,影戏又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需要众多,才会有专门刻镂影人的行业。

当时影戏还有不同的种类,《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章说“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滑稽影)”;《都城纪胜》“杂手艺”条说“有‘手影戏’一种”;《武林旧事》“元夕”条云“或戏于小楼,以人为‘大影戏’,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在南曲曲谱中有“大影戏”曲调一种。

元代统治者把影戏作为宫廷和军中之乐。

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影戏也被传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又辗转传入土耳其、希腊等国家,至今希腊和土耳其称影戏为“中国皮影”。

明代影戏在民间广泛流传,它不只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受到文人欣赏。

《剪灯新语》作者瞿佑有《影戏》诗一首,诗中描写影戏的情景,结句说“线索重看傀儡喜”,由此可知明代有称影人为傀儡的习惯,正如近代有人称“皮影”为“平面傀儡”一样。

经过明代二百多年的发展,至清代,中国皮影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形成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成熟和繁荣局面。

其一,流传全国,形成了七大影系,北到黑龙江,南至广东、海南,西至青海、甘肃,几乎是遍布城乡,处处皆有影戏,而且酬神祭社、节庆娱乐,具有多种功能。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江苏专版)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群文通练家国情怀(含解析)

群文通练家国情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张倩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忧患意识”最初是针对殷商时期人们听凭鬼神来决定自己生活的习俗而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个体在面对广阔的外在世界和种种困难时,应在敬畏之心的基础上,通过谨慎的态度、坚毅的行为来解决问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保持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在政权与民生的关系讨论中,衍生出深刻的文化批判功能。

与之相应,“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表现为情感和理智上热爱共同体,并自觉承担共同体责任,其核心也是责任意识。

在周初统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识中,已经洋溢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统治者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即是君王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演进,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一起,成为知识精英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并通过教化系统影响普通民众。

《孝经》《大学》等经典中建构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体系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凝练表达。

《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中,均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从立志、养德、行为等层面进行引导,表达士大夫阶层的文化诉求;而在百姓中广为流布的村规、民约,也把培育人们勤奋豁达的德性、持守道义的原则、居安思危的态度、和睦邻里的作风视为核心内容。

这种家国情怀在传统社会中,满足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礼制的维护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忧患意识奠定家国情怀的人文底蕴。

第一,忧患意识是人努力把握自身命运、维系生活共同体的自觉,在中国文化的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重视主体性的品质,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推动中国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讲义例题抢分点练习专题练答案)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讲义例题抢分点练习专题练答案)

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信息筛选题——确定信息源,排查设误点突破点一精准读文,确定信息源,比对分析[典例]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思维流程]根据【读文示范】中的文本分析,请在表格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2020年高三二轮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

2020年高三二轮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
还有指代词、表范围的词、表类别的词、文中不 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等
精准突破2: 以高考题为例,分析比法
• 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 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 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 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 国莫忘记。 注意“因果” 和“如果”, 表述“绝对”有问题。 要想答案更保险, 比完内容比观点。
2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 系。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 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 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 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 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综上所述”“所以”“因此”等 标志性词语后面结论性的句子。
知识链接:快速把握结构
①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并且”, 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 然而”“但是”“与其相反”等。
②顺序词。如“首先、其次、再次” “ 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 时”等。
③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 论,一般是表示分总关系。
高三年级二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复习目标】
1.依据文体特征把握阅读技巧 2.依据命题规律总结比对方法
【学情报告】
1.似是而非,碰运气 2.有理有据,抠字眼
【精准突破】
1.怎么读? 2.怎么比?
精准突破1: 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读法
知识链接:快速把握论点
• 把握论点要重点圈划文章标题/出处, • 文章首尾段和段首句、段尾句, • “启示我们”“由此可见”“总之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1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

学界一般将其对分为两条线路:“南海丝路”与“东方海上丝路”。

但人们在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多想到的是“南海丝路”,却很少提及“东方海上丝路”。

实际上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提到,齐国与朝鲜做生意,进口朝鲜的“文皮(有花纹的兽皮,多指虎豹的皮)、毤服(即皮衣)”。

齐国还开辟了从山东半岛沿海起航,东通朝鲜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了政府倡导和组织海外贸易的先河。

考古资料证实,来自齐国的物品主要发现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境内,而在朝鲜半岛北部见到的则主要是来自燕国和赵国的物品, 至秦代,徐福之行拓展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史记》记载,徐福两次率大规模船队东渡,人员和货物中有懂各种技艺的工匠和五谷种子等。

近年来,中韩日三国学者从考古学、历史学、航海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对徐福船队的去向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其从山东半岛启航到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南下至日本列岛的东渡路线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今韩国南部一带和济州岛有许多关于徐福寻仙求药的传说,日本自古以来也有许多徐福的传说,我国南北朝时期及唐代的许多史料也都提到徐福到了日本。

汉代至隋唐时期,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通畅。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和《新唐书·地理志》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韩、日海上航路的具体路线,即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海,经庙岛群岛,到辽东半岛后,再“循海岸水行”,沿海岸线南下至朝鲜南部沿海,过日本对马岛,至日本九州的海上航路。

盛唐时期,东亚诸国纷纷派遣的朝贡使团,实际上也是贸易使团,使得唐代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荣。

唐代官方的“朝贡贸易”使东亚对中国商品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大批的民间商团加入了利润丰厚的中韩日海上贸易。

随日本遣唐使团入唐的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载有许多民间商船活跃在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上,其中还特别提到了朝鲜半岛新罗国的地方官员张保皋开展中韩日贸易的情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然而孝终究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

(课标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课标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高考能力突破
-20-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考查方向 突破方略 突破模型 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高考能力突破
-11-
考查方向 突破方略 突破模型 迁移训练
解题思路:第一比,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题干中有“不相符”一语, 表明本题是判断选项的正误。
第二比,将选项与文中对应语句进行比较:C项,与原文对应的内容 在第3段,“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缺 少前提,其前提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人的主宰地位始 终不会动摇”错,原文第3段为“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 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A项,对应内容在第2段和第3段;B项,对应 内容在第2段;D项,对应内容在第3段,都是与原文内容相符的。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高考能力突破
-4-
考查方向 突破方略 突破模型 迁移训练
理解概念、句子、文本内容 理解概念、句子、文本内容包含“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 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两个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常设考点之一。天津高考单一考查 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情况较少,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这一考 点常常涉及对文本重要概念内涵或外延的解说,或对文本中某一重 要句子含义的阐释,或对文本阐述的主要内容的概括等。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 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 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 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突破点一 突破点二 突破点三
高考能力突破
-10-
考查方向 突破方略 突破模型 迁移训练
1.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 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 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 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 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强化练:(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

专题强化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值:36分时间:5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高度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

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

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

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多维细目表考题年份卷别题号涉分考查内容选篇出处考点题型考查能力难度试题结构素养要求(高考方向)13分《论传统表演艺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课标全国Ⅲ23分术的保护与传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易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承》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13分《论杜甫七律之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2019课标全国Ⅱ23分演进及其承先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启后之成就》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全国Ⅲ1233分3分3分《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易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018课标全国Ⅱ1233分3分3分《“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13分考点2、3选择题理解、分析易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课标全国Ⅲ23分《留住乡愁》考点5选择题分析综合易四选一升、文化传承与33分考点3、6选择题分析综合中四选一理解课123分《明考点2、选择理解、易中四选思维标全国Ⅱ201733分3分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3考点5考点3、6题选择题选择题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中一四选一四选一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全国Ⅰ1233分3分3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考点2、3考点5考点3、6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理解、分析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易中中四选一四选一四选一思维发展与提升总计考点1考点2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平均分值3分3分3分3分占比2%2%2%2%考频9题/9卷18题/9卷9题/9卷9题/9卷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点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命题规律与趋势01考查内容04备考建议辨析论证逻辑的思维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

xx作品精选精练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言”。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占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3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3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3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

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

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是高度一致的。

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了各种民俗活动,如灭“五毒”,悬挂艾草、菖蒲,缠五色线、佩香囊等。

纵观诸多民俗,形式虽有差异,但,基本都是为了辟邪除祟。

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不一致,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以竞渡为例,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

但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

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

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以辟邪禳灾为目的,后来逐渐发展出纪念先贤的寓意。

1.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疾病增多,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B.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毒虫活动加剧,各种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C.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D.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疾病增多,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逻辑顺序等排列。

根据因果逻辑事理关系,因为“气温骤然上升”直接导致“各种毒虫活动加剧”;“毒虫活动加剧”导致“疾病增多”;“疾病增多”的结果是“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这里,“健康”与“安全”存在递进关系,“安全”应放在最后。

综合以上,应选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猜想创造不谋而合截然相反B.想象创造殊途同归截然不同C.猜想制造不谋而合截然不同D.想象制造殊途同归截然相反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受罗马社会政治体制的影响,丝绸成为宣示罗马皇权和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物资。

拥有和穿着丝绸服饰,是罗马权贵和富人阶层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进口大量丝绸成为罗马社会内在的政治需要。

远距离的运输、易货贸易和各中介环节的课税,使丝绸运到罗马后价格高昂。

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认为,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奢侈品贸易消耗了罗马社会的大量财富。

他在公元77年完成的《自然史》中写道:“以最低的估算,从我帝国每年流入印度、塞里斯和阿拉伯半岛的财富,合计达一亿塞斯特(Sesterces)铜币。

这就是我们的奢侈风气和女人让我们付出的代价!”那么,丝绸贸易是否会对罗马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呢?我们不妨从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首先,公元前1世纪末进入帝国时代后,罗马经济处于较为繁荣的阶段,大量奴隶和黄金流入罗马。

奥古斯都和后来的诸位皇帝都致力于发展工商业,废除了过境税和对商人的种种敲诈勒索,镇压了土匪和海盗,以丝绸和珠宝为代表的奢侈品消费也被看作拉动商业发展的力量。

提比略皇帝是奥古斯都的继任者,当有人向他奏请限制奢侈品消费时,他说:“我不知道在宴会以及社交的集会上大家对这类事情是厌恶的,都要求加以限制。

可是,如果决定用法律惩处这些东西,则现在诅咒这些东西的人又会起来说,这是国家的一场大祸,是对于全部显赫人物的致命打击,它会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犯罪。

”提比略皇帝之所以不想禁止奢侈品贸易,在于小农经济在罗马经济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工商业仅占据很少份额。

其次,城市经济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罗马城市一般只扮演邻近区域市场的角色。

即便是大城市,其商业贸易覆盖面也极为有限。

例如,罗马帝国东部的大城市安条克,其周边的较大村落都以自己的“草市”为工商业中心。

最后,除帝国政府和庞大官僚体系外,罗马社会中有能力消费丝绸的人主要是贵族、大官僚、富商、大地产主。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1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1课件

常见逻辑关系小结 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1 题选项中常见的表示内容关系的词语: 【但是】转折连词,引出下个分句中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 【从而】连接下文,用于陈述结果、目的,以作为对上文原因、方法的说明。 【也、并、而且】表并列,表示事物是同时存在或不分前后、主次等。 【由于】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连词,表示原因,多与“所以、因此”等配合。 【因为……所以】因果关系,表示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 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核心突破——学会分析论证
考向1 政论文
样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今,人类已经处在数字化时代。在传统文化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也已经 成为重要的国际趋势,如韩国在保护重要的文化遗产工作中,大量采用了数字化传承和创 新手段,建立起了由遗址、古村落保护、民俗生活体验、数字虚拟再现、4D 影像体验、 数字博物馆等项目构成的立体、动态保护圈。而我国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正深 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全面引入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成 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真实记录和存储人类传统 文化的发展轨迹,既是国际趋势,也契合我国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置于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展开论述,以突出 其必要性。 B.文章多处以发达国家取得的成就为例,说明我国在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文化 方面的差距。 C.文章阐述构建系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时,运用了因果论证法, 逻辑严谨。 D.文章既指出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又指出了所 面临的一些难题。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3课件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论述类文本阅读1_2_3课件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核心突破——学会分析论证
考向3 时评
样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的发展呈现出井喷 状态。然而,由于栏目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一部分作品缺乏质感、灵性和 情怀,格调低下,大有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有的栏目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经济 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这种创作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制约了栏目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 美功能的发挥,使其日渐成为粗制滥造、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消耗着观众的观看热情。 此外,不少栏目大量购买国外版权,“拿来主义”盛行,由于国内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的不同,国外栏目模式的综艺在国内市场遭遇“滑铁卢”的例子不少。在这种“泛娱乐化” 的背景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文化类栏目异 军突起,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从当下各类真人秀综艺栏目缺乏营养、没有深度、粗制滥造、只求经济效 益的不良倾向切入的。 B.文章第二段具体就四个代表性栏目进行评述,是为提出文化类栏目应当追求“缓 慢”与“深度”的观点蓄势。 C.文章以网友的盛赞和清华大学教授的观点论证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情关怀与回 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D.文章遵从了从某一文化现象到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继而提出对这类文化栏目 的深度思考的思路。
角度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A 解析:A 项的表述中,前件和后件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前件“真人秀综艺栏目 扎堆,同质化现象严重,风格雷同”会导致一些综艺栏目走向“愚乐”之途的不良趋势, 而非选项后件所述的“极容易成为营养匮乏的快餐文化”。 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3 题考查的角度集中在对作者的观点、态 度、思想等的进一步推理上,常见的词语有: 【如果……那么(就)】表假设,即假定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是列举的情况,其结果就是 “那么(就)”后面的内容。 【只有……才】表条件,即给出的内容是如此,才可能会有某种结果。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

2020 届高三二轮专题卷:阐述类文本阅读(一)(山西)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 3 题目。

文言之现代生命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目不暇接。

在这样一个日异月新的背景下,学习文言能否有必需的问题却向来没有解决,并且这一问题在今日越加突显出来。

好多人其实不否定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需培育少量专业人员, 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文籍就能够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日,学习文言得失相当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许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后来;或许说它是体匿而性存。

并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泉,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没法离开母体、阻断来源的。

“总而言之” “闻过则喜” “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文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

在这些文籍的滋润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想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脸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其文明向来持续没有隔离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拥有强盛的生命力,文言功不行没。

文言超越时间、空间,拥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结性,使地区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停。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先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全部。

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瞠乎其后的。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

一个人拥有深沉的文言涵养就能够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熟练。

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

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文言的学习正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期间,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批累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顺序渐进,不但能获取民族文化的滋润,获取审美的陶冶,确立人文精神的底色,并且能够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取文言阅读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30分钟分值: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论文化创意创意被称为创造,也叫创新,但又不同于创造和创新。

创意通俗地讲就是点子,指的是观念、理念、观点、意见、想法等。

创意是整个计划、整个行动中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的想法和主意,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出发点。

相对于创意的这种原初性和出发点特征,创造只是在这个原创性基础上和出发点之后的行动,是过程。

而创新则是整个创造的结果达到了别人所没有的新水平和新境界。

例如,北京奥运场馆的“鸟巢”“水立方”形状和结构就是创意,这个创意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创造和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实质上就是把文化创意按照经济规律,转化成财富的一种智慧型、知识型的新型产业。

但文化的创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意,而且还有文化事业方面的创意。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需要创意,但创意并非都是产业,也未必都要产业化。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文化创意事业则注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发挥。

功能不同,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软指标。

我们之所以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提倡文化创意事业,是因为文化本身兼具意识形态性和产品的经济属性,而且任何创意都是有价值属性的。

通俗地说,点子是有好点子、歪点子、鬼点子之分的。

因此,同时注重创意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就是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矫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不考虑文化主体性的做法。

文化创意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则极有可能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比如,一盒88 888元的月饼,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创意,但在价值背离的背后却是铺张和欺骗。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两翼,不可或缺,不可偏废。

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

但文化创意的灵魂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要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智慧,把文化创意事业搞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

文化创意无法用金钱计算,但带来的社会效应和文明进步却是巨大的。

它在人们愿意接受的范围内,唤起责任心,强化文明感。

因此,只有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选自2012年2月8日《甘肃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创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创意虽然不同于创造和创新,但又与创造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与创造相比,创意具有“最原始、最基本、最关键、最具有决定性”等特征。

C.创意为创造提供了原创性基础和出发点,是创造活动应遵循的整个行动计划。

D.创意虽然只是一个理念或一个概念,但它决定着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的水平。

[2.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关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都属于文化创意,前者侧重于“利”,后者侧重于“义”,功能不同,相互补充,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B.文化创意产业以GDP增长为标准,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而文化创意事业以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为目标,是一个可急可缓的软指标。

C.文化创意产业只追求经济的增长,文化创意事业只追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二者对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D.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事业的属性不同,前者具有经济属性,后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只有两者一起抓,才能使文化创意的功能得到全面、合理的发挥。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创意转化成的新型产业,它应该在文化创意的价值属性制约之下谋求发展。

B.文化创意有好坏之分,一旦脱离了价值属性制约,就会变成资本的伪装和对消费者的欺骗。

C.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提倡文化创意事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D.文化创意是文化发展的起点,是原动力,文化创意事业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说“俗”道“雅”谈文化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

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

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

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我国是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且地域广阔。

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

“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

“雅”实际上有文化整合的意味,经过整合并得到提升的文化会得到“雅正”的评价。

“雅”不仅存在于“文化整合”之中,而且体现为整合后“文化范式”的确立。

即以“雅”为“正”。

相形之下,雅、俗之间就有了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也就渐生“陋意”,渐趋“庸境”。

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不一定自封“高雅”,但大多自命“清高”,不一定都能“超凡脱俗”,但大多鄙夷“谄世媚俗”。

拒绝媚俗可以是为着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可以是为着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也就是说,“俗”还是“雅”作为一种价值评判,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习惯,它还是包括品位、境界在内的文化人格。

所谓“文化”,意在“以文化人”,在于使人脱离蒙昧、超越本能、发展智慧、趋赴道德。

也就是说,“文”是构成而“化”是功能,相对于“化”之功能取向而言,“文”之构成往往更具有稳定性。

“风俗”作为“人文”的重要构成,需要一定的坚守来维护稳定,也需要一定的迁变来谋求发展。

“风俗”在需要稳定时,是作为正面价值呈现的,背弃者被斥为“伤风败俗”;而“风俗”在需要发展时,是作为负面价值披露的,变革者被誉为“移风易俗”。

文化的“以文化人”,主导倾向是“化人以雅”,是使人的品貌、趣味、格调、境界都渐至“文雅”起来。

在这里,“雅”成了“文”的内涵,“文”成了“雅”的表征。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文化人格的追求并不都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始终如一。

既然人们鄙夷“谄世媚俗”,藐视“跟风从俗”,就不排斥有人以“文雅”来装装门面,垫垫柱基。

因此,我们在远离低俗、拒绝庸俗、摒弃媚俗之时,更要养文心、修文德、循雅道、育雅趣,通过文化自觉陶塑文化人格并提升文化境界!4.下列关于“俗”和“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人类社会初期,“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和适应,是特定人群中产生的一种不成文的、无需言明的默契。

B .在人类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和精密后,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C.“雅”是一种“公约”,这种“公约”的特点是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是一种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

D.“雅”是一种价值评判,讲究品位、追求境界的文化人拒绝媚俗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5.对于“俗”和“雅”的关系,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俗”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雅”是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故不具有道德层面的约束功能。

B.“雅”“俗”之间有高下之别、庄谐之别乃至文野之别。

“俗”的意涵具有陋意,是庸俗的;“雅”则是高尚的、脱俗的。

C.“俗”是小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和遵守的无需言明的约定。

“雅”则是面[ 向更大的社会层面,对诸多的“俗”进行共性整合,进而形成的书面约定。

D.“俗”具有群体性,但这种群体性又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局限性;“雅”则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体“和而不同”,是对“俗”的局限性的超越,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积习”可成俗,“约定”也可成俗,但是“俗”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全方位适用的,地域不同、时间不同而“俗”不同。

B.“雅”是文化整合的结果,也是文化提升的产物。

“雅”与“俗”是相对的,追求“雅”就是要逐渐消除“俗”的影响乃至消除“俗”的存在。

C.“风俗”是人文的重要构成,但它直接受人的好恶的制约。

人们认可它时,它便作为正面价值呈现;人们厌恶它时,它便被作为负面价值披露。

D.“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化人以雅”使人脱“俗”。

因此,我们应该自觉远离和拒绝俗文化,培育雅趣,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中医文化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的。

西方医学还没传到我国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

此前,“中医”有很多称谓: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

每个名称都与一个有趣的故事相关。

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岐黄”来自《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天师”的岐伯讨论医学的书,后世的人们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为“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岐黄”就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又如鲜为人知的“橘井”,说的是西汉道士苏耽的故事。

苏耽事母至孝,成仙之前告诉母亲将有瘟疫流行,饮服井水泡橘叶可防治。

第二年疫病爆发,他母亲用这个办法救治了无数病人。

为纪念其功德,后人用“橘井泉香”来称赞中医。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话。

意思是有病而不医治,却常常因为合乎医理而自己痊愈。

这并不是让我们有病扛着不治,而是强调人体自身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

人体常常通过自身调节达到阴阳平衡,这样病痛往往不药而愈。

这正是中医的奥妙:通过调节人体各项机制,使之达到平衡而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

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别中西医学,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