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

张楚廷《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张楚廷话题:张楚廷人是什么读书笔记知识产权马克思若要回答“教育是什么”,是必须以弄清楚“人是什么”为前提。

“人是什么”是“教育第一问”。

在今天相当宽松的环境下,如果教育还没有自己的脑袋,那会让人感到另一种羞愧。

11文化在一般意义下仅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且可以不包括政治而只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

文化与教育,经济与教育,政治与教育,都有关系,但关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是包含关系,后两者是平行关系。

12“教育就是教育”这一带着情感所说的话中所包含的理性确实是很有价值的,它至少表明了一个重要观点:从教育自身来阐明教育。

17学校与工厂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产品”自己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

23马克思对“人是什么”的回答有精妙的论述,他说人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的生命,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25-26人自己可以反身回头来看自己,即反身性或自反性,这是“人的根本”质疑,人的根本特性之一。

人的这一根本特性可令教育永远思索和寻味,它应是教育理论的立足之地,是教育学大厦的基石,亦应是教育之本源,亦应曰:教育之根本。

27-28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表达的是: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

32卢梭:“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页)35马克思:“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人,这种声明其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就在于这种生命可以其自身生命为对象,并通过这种对象性活动来发展自身,来增长自身,简而言之,就在于人具有反身性,并通过反身性而自增,而具有自增性,自反性与自增性一起描绘了人,使得人这种生命那样灿烂。

39人的新生命是与价值、意义而同时存在的,它亦可称之为意义生命、价值生命,换句话说,人是可获得价值生命或意义生命的生命。

本土高等教育哲学的个性特征——读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

本土高等教育哲学的个性特征——读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
2oo8年 第 4期
高 教 探 索
H 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维授 的 《高等教育哲 学》
李 峻
摘 要 :张楚廷教授 的 《高等教 育哲 学》体现 了我 国本土 高等教 育哲 学的雏形 和 个性 。作品在 哲 学的建 构 方式 、哲学基础 以及 思维特征 上展现 了与其他 高等教 育 哲学著作 不相 同的特 点。
收 稿 日期 :2008— 04一 l5 作 者简 介 :李 峻 ,教 育部研 究生访 学基 地 厦 门大 学教 育研 究 院访 学博 士生 ,华 中科技 大学教 育科 学研 究 院博 士 生。 (福
建 厦 门/361005)
· 18 ·
维普资讯
从 上个 世 纪 80年代 以来 ,虽 然 我 国高等 教育学 获得 了学科 设 置 的行政 “合 法性 ”,但是 ,它 是建 立 在 我 国业 已形 成 的 “教育 学 ” 基础 之 上 的 .而 我 国 的教育 学 本 身就 是 一个 尚未 认 真 清理 、毛 病 百 出 的 教 育学 基础或 “蓝本 ”,建 立在 这 种基 础上 的 “高等 教育 学 ”也必然 是毛病 百 出的。
· 博士论坛 ·
本 土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的个 性 特 征
来 .教 育 哲 学 体 系 的 构 建 方式 大 体 上 有 两 种 路 径 。 一 是 以 哲学 为 基 点 来 阐述 教 育 问 题 ,这 种 方 式 最 大 优 势在 于借 用 哲 学 原 有 的逻 辑 体 系 , 阐发 出 严 密 完 整 的教 育哲 学 体 系 ,一 直 为 学 者 所 推 崇 。然 而 ,完 全 用 哲学 的观 点 、基本 原 理 来 研 究 教 育 问题 ,忽 视 教 育 自身 的特 殊 性 ,把 教 育 当作 哲 学 研 究 的 一 个 特 定 的对 象来 研 究 .其结 果 就 必 然 会 导 致 教 育 理 论 过 于晦 涩难 懂 ,脱 离 了 生动 活 泼 的 教 育 实 践 ,因 此 很 难 发 挥其 应 有 的 对 实 践 的指 导 作 用 ,它 往 往 受 到 实 践 界 的 指责 。二 是 以教 育 的基 本 问 题 为 蓝本 来 作 哲 学 分 析 。它 没 有 什 么学 科 逻 辑 ,也 并 未遵 循 学 科 建 构 的逻 辑 起 点 ,更 无 一 套 体 系 演 绎 法则 ,这 样 的 高 等 教育 哲 学 让从 事 高等 教 育研 究 的人 们 感 觉 到 缺少 一 些 韵 味 。 什 么 韵 味 呢 ? 就 是 哲 学 韵 味 !缺 乏 成 熟 而 实 用 的哲 学 导 向 。

张楚廷教育哲学分解

张楚廷教育哲学分解

王爱萍
陈娟
连洁平
从哪里考查教育 人是什么 关系中的人
人发展什么
教育特性
人的问题 &
教育特性
讲课计划 09.05.12
陈晓静
陈雅丽
朱丽婷
教育公理
自由教育 教育社会性问题 END

一些感想
❖ 读完一遍混乱了就对了。 ❖ 我搞不清楚这是什么的什么。 ❖ 亦幻亦真的境界。 ❖ 从中收获的快乐大于知识的获得。
——张楚廷.教育哲学,P3
谢谢!! 敬请批评指正!!

互动页面(05.05)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是什么 依存和依附 3、教育独立说 如何从教育自身看教育? 双重解释理论 4、反身性、自反性与自我反身性 5、如果教育和政治经济谁也不决定谁,那么教育的反作用也是不成立的。 教育是怎样为政治服务的?
我们这一组(排名不分先后)
❖ 最佳统筹奖:王爱萍 ❖ 最佳组织奖:陈亚丽 ❖ 最佳逻辑严谨奖:陈娟 ❖ 最佳认真学习奖:朱丽婷 ❖ 最佳技术奖:连洁平 ❖ 最佳情感支持奖:陈晓静
每个学科都像一颗大树那样,一方面向天上 伸展,另一方面其树根也向地下伸展。人们 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它向上伸展的树干和枝叶 ,比较不容易看到的是它向下奋力伸展的树 根。
张楚廷的教育哲学 (上)
厦大教育研究院
2009.05.12
王爱萍 陈晓静
陈 娟 连洁平 陈雅丽 朱丽婷
目录
• 张楚廷先生生平简介 • 《教育哲学》基本框架 • 讲课安排
张楚廷先生生平简介
(1937-)
湖北省人 。1955年考入湖南
师范学院数学系。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79年以后,历任数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后研

浅析张楚廷素质教育思想

浅析张楚廷素质教育思想
2 0 1 3 年2 1 期
科技 嚣向导
◇ 高教论述◇
浅析张楚廷素质教育思想
陈 清 华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 摘 要】 张楚廷素质教 育思想理论主要 包括素质 的养成 、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 的关 系,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等方面 内容 , 这一理论使我 们
2 . 张楚廷素质教 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2 . 1 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并不矛盾 素质教育并非是对应试教育 的全盘否定 .它并不排 斥知识教育 。 的基础上才能生成对 民族 的 自 信、 对 国家 的自信 。 在素质教育 中, 张楚 在素质 教育中 . 知识学 习仍是基础性 的东西 . 只是要在 以人 为本的基 廷教授认为应更 多地 引导学生去询 问、 去发现 、 去欣 赏, 而不 是着重于 础上改进 我们的课 程体 系和教学方法 . 消除现有教 育的“ 应试 ” 弊端 . 说教 , 这样才能使学 生有更真切 、 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各方 面都主 使学生 的知识结构得到改善 、 使他们 的知识学 习提 升到一 个更高的层 动发展 ; 他还批评 了那种不 是靠学生体味到 、 感悟到 而是 硬塞的教育 , 次, 让他们在掌握知识 的同时 , 情感 、 态度 、 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 使学生 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 的 、 远离心灵 的 、 很肤浅 的、 低 水平 的、 零 效果 的 不止具备知识 和能力 . 还要有对科学真理 的崇 尚 . 对祖 国 民族的热爱 . 或接近零效果 的教 育 . 他认为我 们 目前的德育效果 比较差 . 一个重要 对生活 的执着 、 对创造 的热情 因由就是方法上的赤 裸裸 2 . 2 素质教育 的着重点在心理品质 的培养 1 . 2 就素质教 育形式 而言 素质教育关注 的不只是知识 而是重视通过教育改善人 的思维 品 张楚廷教授认为素质的培养 中不 只是有 显性 的教育 . 还应该有隐 质以及人的非认知心 理品质 ; 它在认 可知识 与才能的重要性 、 必要性 性 的教育 , 而后 者的作用有 时比前者更重要 . 隐性文化通过 静态和动 的同时 , 更 着重 于人的质的发展 , 把 知识 、 能力 、 素质统一起来 : 它所 特 态来形成 , 它是一种观念文化 . 是通过 心灵传 递到课 程 . 是更强有力 的 别强调的是 学生的非认知 心理 的培养 和完善 . 它重视学生认知心理 和 人文教育 ;他认为那种贴标 签式的教 育实在 是太 缺乏教育意味 的、 拉 非认 知心理 的协同发展 。如果忽视非认知 心理 系统的作用 , 素质教育 大 了与受教育者距离的教育。因此 。 为使学 生在校 园里就能感受到 自 的主要 部分将 落空 , 因而所有有利 于情感健康 、 有 利于信念形成 、 有利 己的民族和 国家 .他们在校 内修建古代文化 名人 如屈原等的雕塑 : 在 于心理健全 的方法应特别 注重 。 图书馆 大厅制作 了体现中华几千年历史的巨幅浮雕 : 同时保护校 园内 2 . 3教师素养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至关重要 的历史 遗址 和古籍 ; 在学 校课 程中提高 中国古典文学等 的地位 : 邀请 教师 的个 人素养对 于素质教育来说是 非常重要 的 .在素质教 育 全国知名的学者 、 艺术家做讲 座 : 举办全 国性 学术会议 和全 国性活 动 中, 教师不是简单地塞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 。 而是要 以渊博 的知识 、 乃至 国际会议 , 让学生体验到国家、 看到世 界 ; 他认为这些东西本身包 独特 的见解 、 广 阔的视 野引导学 生 . 教 给学生学 习 的方 法 、 思 维 的方 同时教师要 以高 尚的品德 和健全 的人格 . 以自己的大度和 自 信并 含着对学生 的许多教育资源 . 极可能给一个学 生更好地体验 自己民族 式 : 精神 和文化 的环境 .极有可能使学生更易感受到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并 引起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 培养学生对知识、 对科学 、 对生活 、 对 事业 、 对 国家和 民族 的热爱 ; 对他人 的尊重 、 关心 , 因此 , 我们 必须通过完 善 产生对 自己民族文化的尊重 . 对 自己民族 尊严 的崇 尚 教师的继续教育体制和提高继续 教育的质量以提 升在 职教师 的素养 1 I 3 对于教师和学校管理在素质教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 2 . 4校园文化建设 的重要 意义不 可忽视 张楚廷教授认为学校素质教育成 功与否 最终取决于教师 的素养 .

以浅近和优美传递深刻——张楚廷《教育哲学》读后

以浅近和优美传递深刻——张楚廷《教育哲学》读后

形而上 的书籍 , 可改变我们 的思维 方式 , 或 甚至影 响 阖 , 浅 出, 深入 充满灵性 和智慧 的美好 。作 者的哲学
到我们的人 生 旨趣 和态度 。由此 , 我开始了我的教育 充满着结构美 、 语言美和意境美 。
哲学阅读之旅 。

3深厚 的哲学情 结 .

《 育哲学》 教 的主要观点赏析
的逻辑 、 优美 的语言方 式 、 意且极 具个性 的言说 , 地谈起德 国哲学 的繁荣 ,对 于德意志 民族乃 至全人 诗 类 的意义 。
他说 ,在德 国, “ 自康德 以后 , 它拥有 多少位 世界
对“ 的研究是 所有哲学必须 面对 的一个核心 顶级 的哲 学家啊 !……与那些 世界顶级哲学 家 出现 人”
作者 的哲学探究过程 在欲罢不能 的层层追 问中 他 十分 推崇 恩格斯 的论 断—— “ 个 民族要 想 一
《 教育哲学》 一共有 8章 6 节 。作者通过考察和 展开 。这种不懈追问 , 9 源于其浓烈 的哲学情结 。 反思我 国教育 的种 种现状 ,提 出了教育要 回到教育
的最基本 , 即人本 身上来 的观点 ; 于对 于人 的最基 登上科学的高峰, 基 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这里 ”
第二个理 由则 是我在读 书批 注中写到 的 :作 为
教研 人员 , 乎需 要一 些 “ 而上 ” 确 形 的书 籍 , 一些 时 , 做 他也试 图构建和呈现美的哲学 。哲学 之美 主要寓 “ 形而上 ” 的思 考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而下者谓之 于思想 内容和表 现形 式之 中。作者用 自己独有 的方 器” 。所谓“ 与“ ” 道” 器 二者之间 的关系放在教 育教学 式表达 自己的思想 , 形成 了个性鲜 明 、 入问题本质 深 领域来看 , 应该就是观念与技术的关系吧。多读一些 的内容体 系。他对天 、 、 、 地 人 我及教育的论述纵横捭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作者:王洪才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05期摘要: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支撑他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的三个基本假设是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平等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信念,这种关于人的信念不仅是他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也是他的教育学术思想创作的活力源泉。

科学地理解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是人学”思想,能够为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筑牢地基,同时也呼唤更多的学界同仁参与到教育学思想体系大厦的建设中。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学;人学;《教育工作者自省》;实践教育学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5-0004-05收稿日期:2016-08-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研究”(13&ZD052)。

作者简介: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论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质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定 智 慧。勿 宁说 ,智慧 的意 义 即在于 敞 开人们 追 有人说 智 慧 即哲 学 ,但 这里 的哲 学 不等 于哲 学
求真 理 的勇气 与胸 襟 。
学说 。海德 格尔说 : “ 我们 长 年 累 日地钻 研 大 思 想
家的论文 ,这样 的事 实 也 根 本 没 有 保 证 我们 在 思 ,
我这 个做 学 生 的就觉 得 羞愧 了 ,因我 就没 有先 生那 种 在 问题 面前 的专 注 与谦 逊 ,更 没有将 问题 随 时记
下 以便 进 一步 思 考 的习惯 。 “ 际上 ,所 谓 哲 学 意 识 就是 问题 意 识 。活 跃 实
的教学 就应 当是充 满 了 问题 的教 学 ,生 动 的教 学就
足 。 大 体 划 分 一 下 , 可 以 说 ,前 一 个 二 十 年 , 我 操
个使用 哲 学 这 个 词 ,并 称 自 己是 哲 学 家 或 爱 智 者
的 ,是 毕 达 哥 拉 斯 ;因 为 他 说 过 , 只有 神 是 智 慧
的 ,任何人 都不是 。 ( 欧 根尼 ・ 尔修 :《 名哲 ” 第 拉 著
维普资讯
1 0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 0 8年第 4 ( 期 总第 10期 ) 1
是 问题构成 的空 间 。 [ ( 0) ” ]3 P5 从先 生教学 的课 堂上 ,我们 真实感 受 到了这 种 问题 空 间。先生 的 《 程 与教学 哲学》 是在 给我们 课 第一 届博 士生讲 授后 出版 的。 回想起来 ,课 堂那 种 问题 空间尤在 ,在这 问题 氛 围的带动 下 ,我这位 平
甚 至根本 没有 保证 我们 已准 备 去学 习思 。这种 研 究 哲学 的活 动 最 为顽 固地 给 我 们 造 成 假 象 :我 们 在 ‘ 弄哲 学 ’就是 在 思 。 - 弄 哲 学 是 占有 与把 玩哲 学 ”1 J

对阐释学的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

对阐释学的阐释作者:张楚廷来源:《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02期摘要:理性主义哲学与结构主义哲学都存在缺陷:前者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忽略人的特异性;后者在寻求普世性的、与人无关的境界时,排斥个体的人的世界。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是对理性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质疑与逆动:拆解普世性结构,重构个体性视野中的结构,让每个人都进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境界,让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心灵和特有的视角走进文本。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不止对于人文,而且对于自然,有存在的必然性,因为每个个体都是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和不可以复制的人,而自然界也远不是单一性与唯一性所能解释的。

阐释学体现对每个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阐释学哲学与后结构主义哲学,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较之理性主义与结构主义,更能张扬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理性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哲学;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3)02-0039-03哲学是寻根究底的学问。

也正因为哲学的这种性格,它常常走极端。

所以,哲学家们通常不是偏于理性主义,就是偏于非理性主义,并且,都认为自己已经把宇宙和人间的一切都说明白了,至少是能自圆其说了。

一、理性主义的缺陷理性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说出个所以然来的,都是有来龙去脉的。

自然哲学家们和思辨哲学家们都在身体力行,都在努力寻找因果律和来龙去脉,亦真可谓乐此不疲。

然而,理性主义哲学在特别关注普遍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人间的特异性。

人间在世间,没有把人间的事情说明白,是一部分哲学家特别不甘心的。

然而,只关注理性,恰好难以说明人间的奇妙。

二、阐释学视域中的文本阐释学,作为学问,被认为是“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1]。

哲学之哲,辞典多注释为智慧[2]或明智与智慧[3]。

哲学当然就是指智慧之学了。

张楚廷先生“大学超越性”思想浅析

张楚廷先生“大学超越性”思想浅析

张楚廷先生“大学超越性”思想浅析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张楚廷先生大学超越性的七个方面,即:超越实用、超越既有、超越实际、超越规律、超越自身、超越时限以及大学引领超越。

大学超越性思想对当前的高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超越性【中图分类号】g640大学是否具有超越性一直是一个争议性话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适应论观点、超越论观点、适应与超越相统一观点。

张楚廷先生提出了”超越是大学的本性”这一观点,其大学具有超越性的思想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有多名学者针对他这一思想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论述。

文章主要是围绕张楚廷先生大学超越性的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张楚廷先生认为:大学是为真理而生的,是为探索宇宙与人世间的奥秘而生的。

从另一方面说,大学也就是为消除人世间的迷雾而生的,是为破解那些神秘莫测而生的。

换言之,大学为超越而生,为解放而生,为精神生命的活力永在而生,为人而生。

他说”大学的超越是难以用与时俱进来描述的,并非只是时间进我亦进,大学能超越时下,超越时限,超越时代。

”在其《高等教育哲学通论》等著作中具体论述了大学超越性的七个方面。

(一)超越实用张楚廷先生认为以实用的观点无法理解大学的超越。

一些重大的发现,一般并不直接指向实用。

这是在许多大学和校长的理念中得以阐发过的观念,其有效性与先进性亦为事实所证明。

并且,一般来说,对于发现的实用价值并不是很容易预料的。

过分强调实用常使得我们丧失无用之大用,同时当然也使得大学的处境不佳。

只要超越,即必超越想象,超越人们限下能看到的实用。

张楚廷先生用很多实例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在上课中说,如今圆周率的计算就大大超越了实用。

大学超越实用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中国的大学普遍将焦点关注于实用性,”学这个有什么用”几乎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闪现过。

大学生就业情况、高校应如何促进学生就业等类似问题是目前高校关注的重点之一,甚至有研究者指出,应该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来评价该专业的优劣或决定是否设置该专业。

保守性:不可或缺的教育“天性”

保守性:不可或缺的教育“天性”

保守性:不可或缺的教育“天性”作者:张伟秦德林来源:《江苏教育》2009年第04期摘要:保守性是教育固有的天性,它是由教育所特有的文化性、教育所蕴涵的人本性中的向善性以及教育内在的公理(或规律)性决定的。

然而,教育的保守性在现实中却常常遭到尴尬和不幸。

适度地坚守教育的保守性,须持有沉潜的心态,怀有古典的情怀,拥有哲学的理路。

关键词:教育保守性天性坚守2008年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单中惠教授为我们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协会的老师讲课,他展示了一百多年前国外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景(包括教室布置、上课、集会等)的一组照片。

对比之下发现,它与我们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景有不少相似相同之处。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时过境迁,教育在“变”的同时也有其“不变”的另一面;教育者有必要保持和坚守教育本身的一些“元素”。

易言之,不管如何改革与超越,教育都还应当是教育,而不应当是其他什么。

这或许就是教育的“保守性”。

其实,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教育既有其保守性,又有其超越性,是保守性与超越性的对立统一。

但在关于教育的言论或理解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的超越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乃至无视教育所固有的保守性。

一、保守性是教育固有的“天性”“保守”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保持使之不丢失,如“保守秘密”。

②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或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如“思想保守”、“计划保守”。

本文所言的“保守”,显然是第一个义项。

所谓教育的保守性,即指保持和坚守教育最原本、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元素和属性,使之不再丢失,以确保教育仍然是教育。

最近翻阅张楚廷教授的《教育哲学》一书,他认为:“教育的保守性是人性在教育上的体现,人性是教育良心的来源,亦是其保守性的来源。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人本是怎样’的探讨,使我们更加确信,教育保守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正是使人的本源不致丧失,教育所保守的是人的本性,也因此成为教育的天性。

另一方面教育保守的是人类已创造的文明成果……”关于教育的保守性,张教授主要是通过对“人本是怎样”和“教育本是怎样”的理性追问与哲学探讨来进行阐释和解读的。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 0{
中国高等教 育哲学 的发展 : 回顾 与反思
景 时
华 中师范 大学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9
摘 要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始于对布鲁 贝克经典著作《 高等教育哲 学》 的解读。布鲁 贝克提 出的“ 两点论” 对 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通过对“ 两点论” 的阐释 、 批判与超越 , 中国高等教 育哲学经历 了从解
章 以述 评 或 读 书 报 告 的形 式 出现 在 国 内各 大 高 等 教 育类 期 刊上 。2 0 0 4 年 以后 , 以张楚 廷 教 授 出版 的
贝克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 对高等教育存在合 法性的基础的划分。布鲁贝克开篇就指出 : “ 在2 0 世
纪, 大 学 确 立 它 的地 位 的主 要 途 径 有 两 种 , 即 存 在
关 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哲学; 回顾 ; 反思


问题 的提 出
回顾 这 一 发展 过 程 中 的成 就 与缺 失 , 可 以使 我们 更 深 刻 地 认 识 到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哲 学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
高等教育哲学特有的反思 、 批判 、 追问 、 创造的
思 维方 式 与前 瞻 引领 性 功 能是 高等 教 育 发 展 进 程 中所 必不 可少 的武 器 。高等 教育 哲学 的任 务就 是对
读 经典 到建 构本 土理 论 的发 展 过程 。 中国 高等教 育哲 学本 土理 论 由于 受到 演绎逻 辑 思维 方式 的影 响 , 因而缺 乏理 论 的丰 富性 与现 实的解释 力 。在 未来 的发展 中 , 中国 高等教 育哲 学应该 摆 脱 演绎逻 辑 的桎梏 , 走 向基 于

张楚廷独立人格思想研究

张楚廷独立人格思想研究
・哆 2 ・ ‘ 盎 I , 场
●2 8 0 年第1 0 2 期●——
张 楚 廷 独 立 人 师 范 大 学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湖
【 摘 要]张 楚廷 先 生 的 独 立人 格 思 想在 其 理论 体 系 中一脉 相 承 。 自信 、质疑 、 自由是 解读
中外 学 者 至 今 没有 定论 。我 国学 者 沙莲 香 主 编 的 《 社
会 心 理学》 一 书 中是 这 样表 述 的 :“ 在科 学 心 理学 的范 畴 中 ,人 格 被 界 定 为在 自然 与 社 会 因 素作 用 下 所 形 成 的个 体 特 有 模 式 ,这一 模 式 是 一 个 人 思想 、情 感 及 行 为 的统 一 体 ,它 包 含 了一 个 人 区别 于 他 人 的稳 定 的心 理 品质 。 …”在 社 会学 上 ,特 定 的社 会 群 体 所表 现 出 来 的社 会 心 理 和 行 为 ,构 成 了群 体 人 格 。所 谓 独 立 人 格 , 当代 学 者 许 纪 霖 先 生 是 这 样 概 括 的 :“ 含 着 哲 蕴
张楚 廷 先 生 长 期 以 来 致力 于教 育 学 研 究 ,坚 持 独
人格 ,才 能 体 现 自己 的存 在 ,才 能显 示 自己的 特 殊 性 和不 可 替 代性 ,社 会 也 才 能 显 示 其 巨大 的活 力 和 创 造
力 [。 3 1
立思 考 ,笔 耕 不 辍 ,至 今 已 出版 了十 卷 本 的教 育 学 文
张 楚 廷 独 立 人 格 思 想 的 三 个 关键 词 。 自信 是 基 石 , 质 疑 是 途 径 , 自 由 是 环 境 , 三 者 紧 密 联 系 , 最
终 指 向独 立人 格 的 自主建 构 ,这是 贯 穿其 一 生教 育思 想 的主 线。

回到最基本——张楚廷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回到最基本——张楚廷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为 了人 的教 育一 张楚 廷教育思想 和教 育实践 的源和流


张楚 廷 先 生 对 ‘ ‘ 人是 什 么 ” 思 索 , 其 建 构 的 是 紧 紧 抓 住 — 个 核 心 : , 个 基 本 问 题 : 程 与 教 教 育理 论 的 基 石 , 是 其 人 本 教 育 思 想 的 原 点 。 人 两 课 也 学 展 开 的 。 特 别 是 他 的 人 观 ,, 的 追 问 , 课 张楚 廷 先 生 把 “ 是 什 么 ” 为 教 育 的 第 一 问 。 x" - J 人 对 人 作 程 和 教 学 问题 的研 究 及 对 教 - 、 等 教 育 和 中 国 他 认 为 , 要 回答 “ 育 是 什 么 ” 首 先 要 弄 清 楚 g 高 若 教 , 传 统 教 育 思 想 观 念 的反 思 和 清 理 , 他 教 育 研 究 “ ’ 是 人 , 霆什 么 , 是 教 育 内部 基 本 的 、 要 的 成 分 , 人 主 创 新 的 精 华 , 大 地 丰 富 和 深 化 了 人 们 对 教 - 本 只 有更 全 面 、 深 入 地 理 解 人 , 能 真 正 把 握 教 极 g 更 才 质 乓 现 机 制 的 认 识 。 实 育 的 特 征 。张 楚 廷 先 生 认 为 教 育 的 独 特 性 体 现
中图分类号 :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4 13 (0 80 —00 —0 G4 A 17— 70 20 )3 12 6
收稿 日期 :0 8 0 - 2 20 - 3 5
作者简介 :4 文仁义(90 )男, 16一 , 甘肃天水人, 教授, 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和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高 等 教 育 哲 学 的 奠 基 人 ” 他 的 研 究 成 果 的 突 出 开 发 自己 潜 能 的基 本 途 径 , 是 教 育 展 开方 式 的 。 这

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及其价值

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及其价值

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及其价值作者:段慧兰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第6期段慧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来教育学的“入土”和诸多西方理论的“移植”,已被实践证明解决不了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

中国教育走出当下的现实困境亟需本土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哲学的引领。

中国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不排斥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吸收,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重视本土教育人物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提炼,因为本土教育人物的教育思想,有不少是立足中国的文化范式与国情,通过研究真正的中国教育问题而形成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既具有“中国性”,又具有“教育学属性”,是建构本土教育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张楚廷先生作为改革开放以后在本土教育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校长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人其思想正是如此。

张先生立足数十年的大学管理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改造传统教育观和剖析现实教育问题,撰写出版了《课程与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人的哲学》《人论》《教育基本原理——一种基于公理的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哲学通论》等系列学术著作,先后提出了课程的“五I”构想、“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教育的五大公理,成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为本土教育理论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张楚廷“人”的教育思想体系之具体建构(一)面向人的“五I”课程构想张楚廷先生在课程哲学领域进行了具有独创意义的探索,其课程与教学思想经历了从前期的逻辑探究转向哲学悟思、由科学与人文的潜在融合转变为显在的人文引领的过程,尤其是其“五I”课程构想的提出,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与活力。

“五I”课程构想是张楚廷先生针对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多尔的“‘四R’思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提出来的。

“五I”即“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直觉(Intuition)、智慧(Intelligence)”。

走向人的自觉张楚廷教育思想历程研究

走向人的自觉张楚廷教育思想历程研究

2、多元化培养: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培养,包括课程设置、 教学方式、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 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全球化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国际 合作和交流。通过与国外高校、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和机会。
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末,当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越来 越意识到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推行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 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例如,美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甚至成立了 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
三、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都得 到了广泛的和重视。各级政府和学校积极推动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通过 政策扶持、课程建设、实践平台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技术化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技术化 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数字化工具,改进教学方式和内 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内容三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走向人本,当代中国教育自 觉的回顾与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中国, 教育体系不断进化,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然而,这些变 化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问题已被完全解决。本次演示将从教育走向人本和当代中国 教育自觉的视角,对当前教育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二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就业教 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知识,使其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并适应工作环境;而 创业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使其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

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摘要]张楚廷先生的哲学思考是“学问”的过程,体现了哲学的智慧本性;他通过考察和反思我国教育学思考的观念事实,主张回到教育的最基本,即人本身上来;对于人的最基本的哲学思考,促使他构建了“教育公理”;他的教育哲学反映了其不懈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即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张楚廷;教育哲学;思想一、哲学寻思:“学问”的过程古希腊人认为哲学是“爱智慧”,据说,“第一个使用哲学这个词,并称自己是哲学家或爱智者的,是毕达哥拉斯;因为他说过,只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

”在此,“爱”为追求之意,追求什么?追求真理。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爱智慧就是爱真理,而爱真理是开放性的追求、探求真理。

在这里,智慧是苏格拉底那种“我自知我无知”的状态,只有这样的“无知”才能激起对真理的渴望。

因此,智慧是思,是沉思,它保持人们的惊异与深沉,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之事也能穷究其根由。

所以,智慧不同于人们一般的“知”,即使你学富五车也并不一定智慧。

勿宁说,智慧的意义即在于敞开人们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胸襟。

有人说智慧即哲学,但这里的哲学不等于哲学学说。

海德格尔说:“我们长年累日地钻研大思想家的论文,这样的事实也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在思,甚至根本没有保证我们已准备去学习思。

这种研究哲学的活动最为顽固地给我们造成假象:我们在‘弄哲学’就是在思。

”[1]弄哲学是占有与把玩哲学知识,它只是在哲学的外围圈子围绕着哲学转。

‘思’是进入哲学,进行哲学思考,是创造性的发问与沉思。

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哲学探究过程正体现了哲学的本性。

他说:“学问一词,意即知识、学识。

从词的结构看,当把学视为谓词时,‘学问’意即学习着问。

这样,学问与‘学问’的含义就有所不同了。

可是,‘学习着问’即‘学问’与学问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表明汉语中学问一词有其科学含义,他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没有‘学问’,甚至就不会真正有学问。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

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对高等教育研究功力颇深,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杰出成就,是高等教育“批判-行动研究”的典范,中国实践教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他的全部教育学思想都凝聚在“教育学是人学”这个基本判断上,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真人”教育目标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力行之,《教育工作者的自省》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标签:张楚廷;教育学;人学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是我国教育学界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整理张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对于提升和完善我国教育学思想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因此,如何认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学术思想就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笔者与张楚廷先生的长期接触及对张楚廷先生教育思想的研读心得,在此试谈一点个人的领悟体会。

一、作为实践教育学的代表人对“张楚廷先生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这个论断,在教育学界大概不会引起多少人質疑,但对张楚廷先生属于哪一个类型的教育学家则可能分歧比较大。

仅从张楚廷先生著作等身这一点看他就足可以配得上“教育学家”的称号,①但我不认为他是一种学院派的教育学家,而是属于实践派的教育学家,所以我一般把张楚廷先生归为实践教育学一派,而且是作为“批判-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出现的,②当然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

张楚廷先生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三个杂志上经常能够看到他的高论,甚至每年都出现好几次。

这当然表明了张楚廷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之大,同时也表明这些刊物对张先生的敬重与偏爱,而张楚廷先生别具一格的思想表达方式也扎实地对于活跃学术风气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们从张楚廷先生的文章中经常能够读到一种诗意的特质,能够读出张楚廷先生那种诙谐睿智的性格,同时还能够辨识出他对现实状况的幽默讽刺和批判。

毋庸讳言,他是有资格这么做的,因为他具有一个成功的大学校长的经历,从而让人感到他的批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

游刃于形而上下之间——读张楚廷先生《高等教育学导论》

游刃于形而上下之间——读张楚廷先生《高等教育学导论》

游刃于形而上下之间——读张楚廷先生《高等教育学导论》李碧虹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期待已久,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版)与读者见面了.不论是与其他高等教育学著作比较,还是与作者其他著作比较,这都是一本全新的著作,且又与其他优质高等教育著作一样,促成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与作者既往的<高等教育哲学>等著作异曲同工的是,该书又一次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带来里程碑式的探索.
【总页数】2页(P封2,107)
【作者】李碧虹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本土高等教育哲学的个性特征——读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
2.人本观下的高等教育哲学--读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
3.走向哲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读张楚廷先生的《课程与教学哲学》
4.岳麓山下六十载教育星空守望人——张楚廷先生和《张楚廷教育文集》
5.《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教育学意蕴解读——兼与张楚廷先生商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读后感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哲学读后感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张楚廷教育哲学——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
摘要:毫无疑问关于什么是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历来被学者所广泛关
注和重视。

本文试图从张楚廷先生关于个性发展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想出发,为个
性教育和功利主义提供一些借鉴以及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功利主义
1.张楚廷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思想
张楚廷先生在书中关于‘全面’发展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所谓的全面不是多,它更重要的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具体的人,归根结底其实是个
性的发展”,在文中先生问:姚明算不算是全面发展?陈景润算不算全面发展?他们又算不算好的发展?毫无疑问,他们的成就是巨大的被我们所熟知,但是姚明
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数学才华,同样陈景润也没有姚明那样的运动才能。

难道这样
就可以说他们没有全面发展?他们的个人发展不是好的和谐的发展吗?当然不是,全面发展肯定不是量的发展,它是质的发展,是关于一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文中先生指出:发展是质,全面是量,质决定量。

因此,发展才是前提,发展才
是根本。

没有了好的发展,全面也就无从谈起。

反观我们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
的个性发展以及全面发展落地了吗?高中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就连最基本的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何谈发展?何谈个性?我们的学生都是
千人一面,如果有个性的话估计在早早地被扼杀在应试教育的摇篮里了。

有的地
方想让学生全面发展,他们的初衷是好的。

但是他们的方法错了,他们认为所谓
的全面发展就是多面发展,不停的给孩子们上补习班,报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美
其名曰兴趣班,可是又有多少孩子真正的喜欢。

我们大多数家长关于全面发展的
观点就错了。

因此只有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全面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更好
的更和谐的发展。

2.张楚廷功利主义思想
在文章中张先生提出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古代,其历史之悠久不亚于西方,在
当今的中国功利主义依然大行其道,学以致用,学点东西就要有用,要用的上,
还要急于先学,这是很普遍的观点,并且这种观点是那样的深入的影响着教育!
对比,笔者深有感触,现在我们的教育的确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被人们狂热的信仰,奉为圭臬。

从小我的读书的时候特别是上初中,高中的时候,老师只会讲一些考试要考的知识,什么,体育,美术,音乐,舞蹈,通通靠边站,一切向中考,高考,让路!在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体育老
师老是有事,或者生病,这让我们大惑不解,为何,体育老师看起来那样的壮实,身体素质竟然如此的差!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
了一些“无用”的知识,立马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怒,他们大声的质问老师:“老师,
你讲的这个有什么用!”那个老师当时非常难受的说:“同学们,这个才叫做教育!请你们容许我真正的做一次教育!拜托了!”当时听到这里,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是何等的悲哀,让人心疼又难受,我们的教育怎么会到了如此地步!可能有人
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不是实用主义就一定错了?是不是务实
的就一定比务虚的不好呢?本人觉得实用主义当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务虚的
也反之。

中国的实用主义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教育的先哲孔子就
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而老子就是务虚的。

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它们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由于一些实验的意外,或者由于一些平时的
积累而不断出现的,而西方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他们始终相信逻辑比事实更重
要的。

张衡的地动仪和托洛米的“地心说”就是再也恰当不过的证明了。

中国人的
思维模型就是实体模型,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型就是逻辑思维。

当然了,这个没有
优劣之分。

而我们的教育是必须要务虚的,所以更应该不去问这个有什么用?正
所谓无用为之大用!老子在道德经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

其实很
多人搞不清楚无为为什么会无所不为,以及无为和有为的关系问题!其实我们的
有为的最终归宿是为了无为!当然了,无为并不是要求你什么都不做,而是没有
文明的作为!就是你的作为一定要合乎道。

这样才不会有文明的灾难!
中国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就对于自己的文化缺乏极度的自信心,总
是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这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可以的。

但是到了现在不能在继续学习了。

其实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趋向于保守,而
西方的文化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不断的进步,创新。

它的确当时取得了一系列的
进步,这个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崇拜和信仰!而看看现在的西方,他们已经开始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错误,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些人可能认为,1840年以来西方的文化强大,而中国的文化衰落了。

所以落后就要挨打。

西方的文明比中国的文明更先进。

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的文明。

殊不知在宇宙间有这
样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如果一个学说或者文明,比后来的学说或者文明
打败,或者证伪。

那么只能说明后来的那个文明越糟糕,越不堪。

有的可能不太
理解这个道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初的托洛米的地心说出来的时候经过了很
长时候才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证伪。

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出现没有多长时间就被
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证伪而相对时空观更快的比后面的那个不堪的学说更迅速
的证伪!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3.结语
所以,综上所述,教育的确需要务虚,但是也不是说我们中国的实用主义错了,也不是说我们自古以来的实体模型有问题,相反它更具有稳定性,进步的创
新的,往往不一定就是好事!张楚廷先生关于全面发展的主要的观点就是个性的
全面发展。

关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本人大致理解为就是找准自己最擅长的某一方面,去全面的发展培养。

全面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为我们从多元智
力结构中就可以知道,其实人和人的智力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何人和人之间
的差别往往如此悬殊,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用智方式不同而已了,有的人可能擅
长空间想象。

有的人可能擅长记忆,有的人擅长运动,等等而已。

笔者曾经调查
过一些学生关于他们的弱势科目如此提高,得到的答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基本上
花费多少时间效果也不是很显著,相反优势科目一直很强势。

所以我们不能苛求
每个人都样样精通。

这也不符合生理构造规律。

其实聪明的教育家,往往注意培
养学生的长处,让他们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这样才会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去不断
的补他的弱势。

有的人可能会问了,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本笔者认为那就
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般来说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就是自己的优势。


有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这样才会成为一个实现自己价值
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卡尔·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赵远航(1994.01-)男,陕西宝鸡市人,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