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第十一章
2021年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动作技能领会:对动作技能概念的分析:所谓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如书写、游泳、驾车、打字等都是动作技能。
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
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
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领会:动作技能的特征:第一,准确性。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二,动作的速度加快。
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为越快。
第三,多余动作的减少。
所谓多余动作是指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
如初学写字时,牙关紧咬;学打乒乓球时,非优势手拳头紧握等等。
等到熟练后,这些多余的动作就减少了。
第四,灵活性。
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领会:动作技能的分类:(一)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一类是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等;另一类是不操纵器械的,如唱歌、跳舞等。
(二)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如开汽车、滑冰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由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领会: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知觉学习。
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
(二)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
(三)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边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1、识记: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2、领会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
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11 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第十一章个体差异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来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相对于它的重要性,个体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实验心理学家的冷落,因为实验心理学家首先感兴趣的是发现和解释行为的一般规律。
而且由于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变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验研究的自变量选择、因变量测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中独有独特的困难。
所以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由关心实践和应用的心理学家们用非实验的方法进行的。
但尽管如此,个体差异的一些重要规律的得出还是得归功于实验方法的介入。
本章将会在介绍个体差异实验研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介绍能力和人格个体差异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个体差异研究中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各有何任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2.个体差异研究的自变量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自变量构成了个体差异研究的哪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两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3.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什么,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定义?4.个体差异研究的两类自变量在能力和人格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为什么?5.能力研究与人格研究中因变量各有哪些,各因变量相应的具体测量手段都有哪些?第一节个体差异的研究变量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
由于能力和人格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变量难以操作等特点,实证和两方面的研究并未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仍是十分紧密的。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旨在通过任何可用的手段测量个体差异来进行预测,并尽力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经常要根据一个人特定的能力和个性来做出一些关于个人的重要决策。
例如,根据个体特定的个性来选择工作,或根据能力的测量结果来进行选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甘肃财贸职业学院第一章测试1.个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参考答案:兴趣;理想和世界观;价值观2.个体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表现出个体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对3.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推动发展。
()参考答案:对4.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参考答案:青春期;潜伏期;性器期;口唇期;肛门期5.佛罗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要求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以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
()对第二章测试1.小班幼儿的兴趣多变,大班幼儿则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参考答案:从被动到主动2.《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是()。
参考答案:环境3.“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生理成熟4.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
参考答案:语言发展和感知觉发展上5.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方向性;不均衡性;个体差异性;连续性和阶段性6.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参考答案:爱玩、会玩;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7.就个体发展的整体而言,在某一个时期,其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8.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参考答案:对9.幼儿常常表现得活泼好动,难以控制自己,这是“抽动症”的表现。
()参考答案:错10.对3岁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不能说反话,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要具体。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天空中过往的小鸟、路边的鲜花会引起幼儿不由自主的注意,这是()。
参考答案:无意注意2.幼儿正在教室里画画,教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幼儿不由自主地探头去看或侧耳倾听。
这种现象属于是()。
参考答案:注意的分散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10.1复习笔记成年中期,即中年期,一般指35~60岁这段时期,中年期的年龄范围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年中期个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稳定与过渡并存。
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在智力、人格等多方面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另一方面,成年中期个体处于人生的中段,需要瞻前顾后,要知道自己人生的前半段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更要清晰地确定人生的后半段有些什么目标,需要如何去做。
一、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一)埃里克森的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成年中期处于第七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1.繁衍感“繁衍感”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任何一种行为,只要能帮助其他个体发展或者有益于未来几代人生活,都可以被称为是具有繁衍感的行为,如生儿育女、履行父母的职责、积极参与竞争、为社会做出贡献等。
(1)埃里克森在比较成年期的几个发展阶段时,埃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知道你可以关心谁以及关心什么”(繁衍感),发展任务的核心不是生养子女,而是拓展自我,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体验关怀的实现。
(2)麦克亚当斯和圣奥寅麦克亚当斯和圣奥寅从文化需求、内在意愿、繁衍关注、种族信念、繁衍承诺、繁衍行为、个人叙事七个方面来描述繁衍感的特征,并编制了一套测量繁衍感的工具。
这套工具包括洛约拉繁衍感量表(LGS)、繁衍行为核查表(GBC)、生活故事访谈表(LSI),从个体是否具备繁衍动机和行为来具体测量繁衍感的水平。
2.停滞感对于长期持续拼搏的中年人而言,往往因工作超时而负担过重,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一旦感到自己不能一如既往地竞争与创造时,就逐渐进入停滞状态。
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往往感到精力枯竭、生活无趣,常常过分关注自己。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成年中期,每个人此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停滞。
因此,成年中期的主要任务是使个体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学前心理学 第十一章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幼儿行为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法 (二)间歇强化 (三)区别强化 (四)消退 (五)隔离 (六)代币制 (七)模仿与示范 (八)行为塑造法
四、行为干预实验方法
综合以上各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对儿童不良行为干预时,可以 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描述一个特定行为,即给所要改变的行为明确的操作性 定义;
四、幼儿同伴关系发生、发展的阶段
(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三个阶段 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 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 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 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 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
四、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幼儿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 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三)父母的行为对幼儿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模仿的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第六节
一)什么样的行为被视为问题行为,这取决于儿童的行为和他们 同等发展或成熟的幼儿所遵守的标准是否冲突。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行为 上所表现的偏差,往往显示出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冲突。其一般特征 为: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通教育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 现实。4、客观困难的存在。
第二节
一、依恋的发展
幼儿亲子、同伴关系的发展
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一)婴儿依恋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个月—3岁)特殊情感连 接阶段。 (二)婴儿依恋发展的三种类型 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安全 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 较积极,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离开前, 总是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目录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一、华生的生平二、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三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生平二、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四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维果斯基的生平二、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一、朱智贤的生平二、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二、成熟及其作用三、环境及其作用四、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二、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四、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动作)的发展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四、言语的发展五、情绪情感的发展六、意志的发展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一、个性的发展二、社会性的发展第八章个别差异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三、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第二节超常儿童一、什么是超常儿童二、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三、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四、超常儿童的诊断五、超常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第三节智力落后儿童一、什么是智力落后二、智力落后的诊断与分类三、智力落后的成因四、智力落后的预防和教育第九章学习概论第一节学习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学习二、学习的分类三、学习过程的模型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联结理论二、学习的认知理论三、学习的联结认知理论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三节影响学习的条件一、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二、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第十章认知领域的学习第一节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学习阶段一、知识与技能的划分和广义知识的分类的对应关系二、广义知识的分类与加涅认知学习结果分类的对应关系三、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第二节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分类三、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第三节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二、智慧技能的学习第四节学习策略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二、元认知三、学习策略的分类四、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五、影响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六、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概述一、什么是动作技能二、动作技能的特征三、动作技能的分类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二、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第三节动作技能的保持一、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二、影响动作技能保持的因素第四节学习的迁移一、什么是学习的迁移二、学习迁移的种类三、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四、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二、品德的结构第二节品德理论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二、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三、斯陶布的社会行为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和品德不良的转化一、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二、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认知理论二、动机的人本理论(人本主义动机理论)三、动机的强化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变化一、学习动机的形成二、学习动机的变化第四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一、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二、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三、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的作用四、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五、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六、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第十四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一、教书的角色二、育人的角色三、管理的角色四、代理的角色五、研究的角色第二节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三、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第三节教师的品质一、教师的教育能力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三、教师的教育机智第十五章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第一节学业成绩测量与评价的概述一、测量、测验与评价二、学习测量与评价三、学习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学习测验的类型一、教师自编测验二、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测验的质量分析一、测验项目的质量分析二、测验整体的质量分析第四节学习评价的类型一、诊断性学习评价二、形成性学习评价三、终结性学习评价四、三类学习评价的比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6
心理辅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活动 课、课程渗透、团队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小组辅导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 目标是一致的。
三、心理辅导:
7
中学生心理健Leabharlann 的辅导模式 指导模式 治疗模式 发展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
8
四、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尊重与理解并重; 学生主体性; 个别化对待; 整体性等。
9
(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惩罚法 6、自我控制法。
10
(三)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2、系统脱敏法 3、肯定性训练(又称:自信训练、果敢
训练) ——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
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 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 行为。 (四)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ABC法”
11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
表现为个人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 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健康: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 三个方面。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增加了:道德健康
⑶个体心理因素①心理冲突②特殊的人 格特征
4
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
⑴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 ⑵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能力【考试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分才能与天才;掌握能力的分类,识记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晶态能力、液态能力的概念;掌握能力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懂得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测量方法,重点识记一般能力测验中的智商计算公式;把握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识记信度、效度与常模;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能力(一)能力概念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活动的区别与联系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当然,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能力可能会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也会需要多种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
1.已有能力:已有能力亦即现实能力,指已经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可以通过活动显现的能力。
2.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一)知识与技能的概念1.知识: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2.技能: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课件 第十一章
(二)中年人身体健康的维护
1、合理的营养与饮食 2、运动
二、更年期(p371-372)
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一般是指个体50岁前 后(女性早些,男性晚些)由壮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 这是衰老的起点,即老年期的一切生理和心理开始暴 露的起点。由于男女性别不同,人的体质情况和外界
环境条件不同,每个人进入更年期的具体年龄和更年
(一)职业发展特点
1、从心理角度讲
2、从医疗卫生保健角度看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二)职业适应的表现
1、首先取决于成人早期对职业的选择 2、取决于事业心
3、工作中职务的升迁与工作类别的变化
4、人际关系
三、中年人的人际关系
(一)亲子关系 (二)婆媳关系
四、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一)中年人生理、心理所遭受的威胁
1、生理上
2、心理上
(二)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11章
中年期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年龄界定 二、基本特点
(一)中年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时期 (二)中年期是一个负重的时期 (三)中年期是一个有成就的时期 (四)中年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 (五)中年期是一个再适应与欲求发展的时期变化
期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一)女性更年期(围绝经期)
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变化主要有如下临床表现:
1、焦虑,患者疑虑重重,怕衰老,担心因记 忆力减退而影响工作。 2、悲观,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特别是 一些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妇女。 3、个性及行为改变,多疑、自私、唠叨、急 躁甚至不近人情,无端心烦意乱,有过度兴奋与 好斗倾向。抑郁也较常见,伴有身体疲劳和不适, 甚至有自杀念头等神经官能症表现。
(二)男性更年期
第三节 中年期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
第十一章毕生发展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发展P278 2.个体发展心理学P279 3.关键期或关键年龄P281 4.横断研究法P2845.纵向研究法P285 6.社会性发展P297 7.道德认知P300 8.认知P292 9.依恋行为P29710. 性别社会化P297 11.第二性征P305二、单项选择题1.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是( )P284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2.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进行系统的定期观察和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P285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3.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跟踪研究。
这种方法是( )P286A.横断研究法 B.纵向研究法 C.群体序列研究法 D.交叉研究法4.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 )P294A.相似的 B.不同的 C.部分相似的 D.无关的5.主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提出人脑先天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P295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皮亚杰 D.乔姆斯基6.所谓有序的变化,是指变化是一层一层上升的,而且在变化中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征,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
这种有序的变化就是( )P278A.发展 B.进化 C.成熟 D.提高7.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是( )P279A.发展心理学 B.个体发展心理学 C.民族心理学 D.老年心理学8.12岁至18岁的学生处于发展的( )P304A.婴幼儿期 B.儿童前期 C.儿童后期 D.青少年期9.儿童在2至3岁时是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时期?( )P281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本族语言10.儿童在4至5岁时是开始学习哪种语言的关键年龄。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一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重点试题解析[日期:2008-12-25]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一、选择题1.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
A.自我认知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D.自我感觉2.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
A.社会自我B.投射自我C.生理自我D.心理自我3.一般说来,( )是个人追求的目标。
A.社会自我B.理想自我C.投射自我D.心理自我4.个体的自我意识萌芽发生在( )。
A.出生8个月左右B.1岁左右C.1岁以后D.2岁左右5.个体社会自我的获得一般是在( )。
A.1岁左右B.2岁左右C.2~3岁D.3岁以后A.自我矛盾型B.自我扩张型C.自我否定型D.自我萎缩型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点。
A.丰富性B.完整性C.概括性D.稳定性9.有些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
这说明他们( )。
A.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的特点B.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点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D.自我认识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的特点10.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n15861c1178.aspx二、填空题1.自我意识包括个体( )和( )两个方面。
2.意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 )和( )两个特点。
3.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 )、( )和( )。
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11)
守恒(conservation):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若某物体只是发生了形式上或量度上的改变而实质未变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对其原有概念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即当物体的外部特征发生改变时,儿童能够透过其外部特征发现物体本质的不变性。
守恒的形式很多,包括数量守恒、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等。
个体达到各种守恒的年龄不同,如达到物质守恒的年龄约在7~8岁,达到重量守恒的年龄在9~10岁,达到体积守恒的年龄在11~12岁。
补偿(compensation):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物体改变形状而不改变质量时,其某一维度的改变将会在另一维度上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
如同等质量的橡皮泥的体积改变会体现在其面积的变化上。
可逆性(reversibility):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通过颠倒顺序可以恢复初始状态的认知操作特征。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在心理上设想一个动作的倒转顺序,而无须具体执行这些动作。
有两种形式,即逆向性与互反性。
前者将逆向运算与相应的正运算结合,结果两者相互抵消,主要支配类系统;后者将原运算与相应的互反运算结合,产生一个等值,主要支配关系系统。
上述两种形式在具体运算阶段单独出现,在形式运算阶段才结合在一个运算系统中。
逆向性(inversion):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思维可逆性的两种形式之一。
特点是将逆向运算与相应的正运算结合,结果两者相互抵消。
如+A即-A的逆向。
参见“可逆性”。
互反性(reciprocity):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思维可逆性的两种形式之一。
特点是将原运算与相应的互反运算结合,产生一个等值,如A=B,则B=A是其互反。
参见“可逆性”。
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亦译“客体永久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形成的客体不依赖于自己的知觉而永久存在的观念。
客体永恒性的获得是儿童运动协调性发展而形成新的经验结构的产物,表明此阶段的儿童形成了稳定性客体的认知格式,对空间组织达到一定水平,表现出因果性认识的萌芽。
幼儿心理学教案-幼儿个性的发展
章节课题
第二节幼儿个性心里特征的发展与培养策略
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幼儿气质、能力和性格的发展与培养策略
能力目标
能初步针对幼儿气质类型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素质目标
重视幼儿的气质类型,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幼儿气质、能力和性格的发展与培养策略
教学难点
能初步针对幼儿气质类型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1.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
3.幼儿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养
1.成人对幼儿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幼儿的气质特点。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不足之处。
3.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二、幼儿性格的发展与培养策略
讨论:如何提高幼儿自我评价的能力?
1.成人对幼儿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3.加强幼儿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三)幼儿自我监控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是逐渐产生和发展的,表现为幼儿开始时完全不能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刺激与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后来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在环境的教育作用下,幼儿逐渐能够按照成人的指示、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
课堂小结
一、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3个部分。
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
二、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适应生理上的变化;
b.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c.形成新的生活结构。
②四项发展任务
a.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b.促进智力发展;
c.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d.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5.传统发展观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依据是( )。A.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机体发展而发展,随机体衰退而衰退B.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C.认为年龄(即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依据,而且是普遍适用的D.认为是遗传因素使然
【答案】ABC
6.老年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包括( )。
第十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衰退最早的心理机能是( )。[统考2011研]
A.感觉和知觉B.记忆C.想象D.思维
【答案】A
【解析】人进入中年后,老化倾向明显。感受功能衰退,尤其是视听能力衰退和减弱明显。
2.认知功能的老化与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关系密切。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统考2009研]
二是持续性,即增长或发展并没有终止,而是在持续进行;
三是差异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心理机能老化的早晚和速率不同,另一方面表现在个体之间。
老年人情绪情感有如下一般特点: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4.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感水平较高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成年晚期面临三大挑战和四项发展任务:
老龄指进入老年期的年龄。
(人口老化即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
老化是指个体在成熟期后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功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
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
1.传统的发展观
(1)主要观点人自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以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然后便开始衰退,年龄越老,心理活动的衰退越明显,这种变化只能称做“老化”而不是“发展”。
A.感觉功能理论B.加工速度理论C.抑制理论D.工作记忆理论
【答案】A
【解析】感觉功能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老化是因为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导致的。而加工速度理论认为老年人的思维变慢,心理加工速度减慢;抑制理论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抑制功能降低。
3.老年人采用一些助记方法,其记忆力可能表现并不差,这说明老年人(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4.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2005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B.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C.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D.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答案】C
【解析】老年丧失期观认为从出生到成年,心理机能是不断发展的,而到老年期以后便开始衰退。这种变化只能称作“老化”,不能称做“发展”。这种观点把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并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并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4.发展心理学家巴尔特斯认为( )。
A.发展的内容多种多样,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B.不同的内容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C.每一种内容的发展都是获得与衰退的复杂结合D.衰老可以通过干预来适当延缓
【答案】ACD
【解析】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的毕生发展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①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②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③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整个发展总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组成;④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内部可塑性(个体内部的可变性);⑤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等三种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毕生发展观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老年心理变化观,认为衰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延缓的,并采取某些干预策略或措施来改善成年晚期的心理状态或预防心理衰退。
二、多项选择题
1.老年期记忆力下降是因为( )。[2009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B.工作记忆容量变小C.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快D.工作记忆容量变大
【答案】AB
【解析】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解释:①加工速度理论:加工速度减慢是老年人认知(记忆)减退的主要原因;②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发生认知(记忆)功能衰退是因为他们缺乏信息加工资源,即缺少一种“自我启动加工”的能力。因此,工作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减退的另一根本原因。
A.记忆广度不变,但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减退或下降B.记忆广度、机械识记下降,但再认和回忆等保持稳定C.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D.再认下降较多,而回忆下降并不明显
【答案】C
【解析】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7.自愿退休的人对退休抱以期待的心情,而不愿退休或被迫退休的人则相反。这是退休过程中的( )。
A.社会文化维度B.人际关系维度C.国家维度D.个人维度
【答案】ABD
【解析】老年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包括多种维度:第一,社会文化维度,例如,对文化、种族和性别的反思;第二,人际关系维度,例如,与家庭成员或朋友分享生活、保持亲密感;第三,个人的维度,这涵盖了对人生意义和一致性的创造和发现。
三、简答题
老龄与老化
2.按照传统观念,老年丧失期指的是( )的丧失。[2004年6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心身健康B.经济收入C.社会角色D.生活价值
【答案】ABCD
【解析】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期是在人生老化之前,一生获得的丧失的时期。具体指“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这些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的相继丧失,被认定是老年期的基本特征。
(4)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个体生活条件和经验的变化,发展可有多种形式。
(5)心理发展是由多重影响系统共同决定的。个体发展的任何一个过程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非规范事件一的影响因素。
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
一是退行性变化,即总的趋势是减退或老化而不是增长或发展;
A.再认能力下降B.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C.记忆力没有减退D.信息加工速度慢
【答案】B
【解析】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从编码过程而言,老年人不善于运用记忆策略。如果提醒他们使用记忆策略,其记忆力表现得并不是很差。从提取过程而言,和回忆相比,老年人的再认能力下降得不是太多。因此,老年人“知道”很多事情,只是不能很快地把这些事情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5.老年人长时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 )和组织加工的效率降低。[2004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再认能力减退B.对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动性C.回忆能力明显减退D.理解性加工能力减退
【答案】B
【解析】在长时记忆的组织加工方面,老年人记忆衰退的主要表现是:对材料的加工缺乏主动性;组织性加工的效率降低。
6.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 )。
(2)发展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的方向因心理和行为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有的心理能力发展较早,衰退也较早;反之亦然。有的心理能力的发展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期,而有的则很快衰退,有的却很少变化。在同一个年龄阶段内,不同的心理能力可以处于不同的发展方向。
(3)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而是由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组成的。
2.毕生发展观
这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的新的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以德国的巴尔特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1)个体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发展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一个时候发生,亦即从胚胎形成到衰亡的整个一生都在发展,发展不仅仅限于儿童和青少年,中年、老年也在发展。
A.稳定期B.适应期C.退休期D.期待期
【答案】D
【解析】适应退休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时期:①期待期,自愿退休的人对退休抱以期待的心情,而不愿退休或被迫退休的人则相反;②退休期;③适应期;④稳定期。
8.老年期认知活动的总趋势是( )。
A.退行性变化B.迅速发展C.继续上升D.发展停滞
【答案】A
【解析】认知活动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总趋势的一个特征,但不同的心理机能老化的速率也不一样。
3.老年丧失期的观点认为老年期的基本特征是( )。[2003年8月心理咨询师三级,2003年12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发展B.衰退C.老化D.丧失
【答案】BCD
【解析】老年丧失期观点认为从出生到成年,心理机能是不断发展的,而到老年期以后便开始衰退。这种变化只能称作“老化”,不能叫做“发展”。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