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感知器节点使用说明

合集下载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

多层感知器算法原理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MLP)是一种前馈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一组输入向量进行非线性映射,从而实现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MLP由多个节点层组成,每一层都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相连,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带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神经元。

MLP 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反向传播算法,即通过计算输出误差对网络权重进行反向调整,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网络结构MLP的网络结构一般包括三层或以上,分别是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输入层接收外部输入的数据,输出层产生网络的预测结果,隐藏层位于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可以有多个,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特征。

每一层中的节点都与相邻层中的所有节点相连,每条连接都有一个权重,表示该连接的强度。

每个节点除了接收来自上一层的加权输入外,还有一个偏置项,表示该节点的阈值。

每个节点的输出由其输入和激活函数共同决定,激活函数的作用是引入非线性,增强网络的表达能力。

常用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双曲正切函数、ReLU函数等。

学习过程MLP的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前向传播是指从输入层到输出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输出,反向传播是指从输出层到输入层逐层计算节点的误差,并根据误差对权重进行更新。

具体步骤如下:前向传播从输入层开始,将输入数据乘以相应的权重,加上偏置项,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入。

对每个节点的输入应用激活函数,得到每个节点的输出。

将每个节点的输出作为下一层的输入,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出层。

在输出层,根据预测结果和真实标签,计算损失函数,评估网络的性能。

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开始,根据损失函数对每个节点的输出求导,得到每个节点的误差。

对每个节点的误差乘以激活函数的导数,得到每个节点的梯度。

将每个节点的梯度作为上一层的误差,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达到输入层。

在每一层,根据节点的梯度和输入,计算权重的梯度,并根据学习率对权重进行更新。

MLP的学习过程可以采用批量梯度下降、随机梯度下降或小批量梯度下降等优化方法,也可以使用动量、自适应学习率或正则化等技术来提高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

mlp使用方法

mlp使用方法

mlp使用方法MLP使用方法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简称MLP)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本文将介绍MLP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使用MLP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

MLP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多个神经元构成的多层网络来模拟人脑的神经元连接方式。

它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隐藏层可以有多层。

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激活函数,用于将输入信号转化为输出信号。

MLP的训练过程主要包括权重初始化、前向传播、误差计算、反向传播和权重更新等步骤。

我们需要准备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训练数据包括一组输入和对应的输出,用于训练MLP模型。

测试数据用于评估训练好的模型在新数据上的预测效果。

接下来,我们需要定义MLP的结构。

可以通过指定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来构建MLP模型。

隐藏层的神经元数量通常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数据集的大小来确定。

同时,我们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激活函数和损失函数。

在定义好MLP的结构后,我们可以进行模型的训练。

首先,需要对权重进行初始化,可以采用随机初始化的方式。

然后,通过前向传播将输入信号从输入层传递到输出层,并使用损失函数计算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误差。

接着,通过反向传播将误差从输出层传递回输入层,更新权重以减小误差。

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多次,直到模型收敛或达到预设的训练轮数。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可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数据进行预测。

通过将输入信号传递到MLP模型中,即可获取输出结果。

预测结果可以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解读和应用。

除了基本的MLP模型,还有一些改进的方法可以提升模型的性能。

例如,可以使用正则化技术来减小过拟合风险,如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批量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技术来加速收敛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总结起来,MLP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多层神经元的连接和激活函数的作用,实现对复杂问题的建模和预测。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定位算法的使用教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定位算法的使用教程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定位算法的使用教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是由许多分布在特定区域内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节点的定位是WSNs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准确的节点定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环境。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定位算法,并提供相应的使用教程。

一、距离测量节点定位算法距离测量是节点定位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测量节点之间的距离来确定节点的位置。

常用的距离测量节点定位算法包括三角定位法和多边形定位法。

1. 三角定位法三角定位法基于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节点的位置。

首先,选择三个已知位置的节点作为参考节点,测量参考节点间的距离和角度。

然后,通过计算未知节点相对于参考节点的距离和角度,使用三角学原理计算未知节点的位置。

使用教程:在使用三角定位法时,需要提前部署一些已知位置的节点作为参考节点。

首先,通过测量参考节点间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它们的位置信息。

然后,在需要定位的节点周围布置足够多的参考节点,测量它们与参考节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最后,通过三角定位算法计算出目标节点的位置。

2. 多边形定位法多边形定位法利用几何多边形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节点的位置。

首先,选择若干个已知位置的节点作为多边形的顶点。

然后,测量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并计算出多边形的边长和角度。

最后,通过多边形定位算法计算出未知节点相对于多边形的位置,从而确定未知节点的位置。

使用教程:使用多边形定位法时,首先选择若干个已知位置的节点作为多边形的顶点。

然后,测量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计算出多边形的边长和角度。

最后,在需要定位的节点周围布置足够多的参考节点,测量它们与多边形顶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通过多边形定位算法,计算出目标节点相对于多边形的位置,最终确定目标节点的位置。

二、信号强度测量节点定位算法信号强度测量是利用节点之间的信号强度来进行定位的方法,常用的信号强度测量节点定位算法有收集定位法和概率定位法。

多层感知器网络

多层感知器网络

y(l ) j
j (v j (n))
如果神经元j是第一隐藏层,即l=1,置
y(0) j
(n)

xj
(n)
这里 xj (n)是输入向量X(n)的第j个元素。如果 神经元j在输出层,令
y(L) j

oj
(n)
计算误差信号
ej (n) d j (n) oj (n)
④、反向计算。
计算网络的局域梯度,定义为
这样做是因为设计受到感知器的学习 算法的限制,对于多层网络,当然有更 好的学习算法,比如BP网络学习算法。
1.在学习率知识点中提到的动量常数 在整个计 算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2.假设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一定,那么隐藏层的层数 取不同的值时,对于多层感知器的计算能力的影响是 怎样的?
3.动量和学习率参数随着训练迭代次数的增加而调 整(通常是减少的),为什么?
以图2所示两层感知器网络来实现, 其中隐层为随机感知器层(net1),神 经元数目设计为3,其权值和阈值是随机 的,它的输出作为输出层(分类层)的 输入;输出层为感知器层(net2),其 神经元数为1,这里仅对该层进行训练。
图4 例子中的两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
(3)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MATLAB程序实现
(l )
e(j L
)
(
n
)
' j
( v(j L
)
(
n
)),对输出层L的神经元j Nhomakorabean) j

' j
(
v(jl
)
(
n
))
k(l1) (n)k(jl1) (n),对隐藏层l的神经元j
k

人工智能–多层感知器基础知识解读

人工智能–多层感知器基础知识解读

人工智能–多层感知器基础知识解读今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多层感知器MLP。

感知器(Perceptron)是ANN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概念,由Frank Rosenblatt于1950s第一次引入。

单层感知器(Single Layer Perceptron)是最简单的ANN人工神经网络。

它包含输入层和输出层,而输入层和输出层是直接相连的。

单层感知器仅能处理线性问题,不能处理非线性问题。

今天想要跟大家探讨的是MLP多层感知器。

MLP多层感知器是一种前向结构的ANN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能够处理非线性可分离的问题。

MLP概念:MLP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Perceptron)是一种前向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映射一组输入向量到一组输出向量。

MLP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向图,由多个节点层组成,每一层全连接到下一层。

除了输入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带有非线性激活函数的神经元。

使用BP反向传播算法的监督学习方法来训练MLP。

MLP是感知器的推广,克服了感知器不能对线性不可分数据进行识别的弱点。

相对于单层感知器,MLP多层感知器输出端从一个变到了多个;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也不光只有一层,现在又两层:输出层和隐藏层。

基于反向传播学习的是典型的前馈网络,其信息处理方向从输入层到各隐层再到输出层,逐层进行。

隐层实现对输入空间的非线性映射,输出层实现线性分类,非线性映射方式和线性判别函数可以同时学习。

MLP激活函数MLP可使用任何形式的激活函数,譬如阶梯函数或逻辑乙形函数(logisTIc sigmoid funcTIon),但为了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有效学习,激活函数必须限制为可微函数。

由于具有良好可微性,很多乙形函数,尤其是双曲正切函数(Hyperbolictangent)及逻辑乙形函数,被采用为激活函数。

多层感知器

多层感知器

h=j的留下
误差反传
n3 k 1
于是 所以
Eq s (2) j

Eq x (2) j x (j2) s (j 2)
(3) (3) f ' ( s (2) j ) k wkj
j(2)
(2) w(2) ji
Eq w(2) ji
(2)
Eq s (2) j
x )
7
(1)
y x (3) f ( s(3) ) f (W (3) x (2) )
2. BP算法
1)算法推导
第q个样本加在网络上,定义性能指标
n3 d q : 期望输出 1 1 T 2 Eq (d q yq ) (d q yq ) (dqj yqj ) 2 2 j 1 yq : 网络输出
n1 iwp b1
n 2 lwa1 b 2
a1 f (n1) tan sig (n1) a 2 f (n 2) purelin(n 2)
a tan sig (n)
a purelin(n)
a log sig (n)
15
① 构建函数: net=newff (a, b, c, d ) a: R 2 维矩阵, 由R维输入样本的最大最小值组成; b: 隐层、输出层节点个数; c: 各层节点作用函数; d: 训练用函数,若BP算法为:Traingd。 构建的BP神经网络权值、阈值均为随机数。 ② 设置权值、阈值函数为常值及随机数函数: 常值 net.iw{1,1} net.b{1} net.lw{2,1} net.b{2} 随机数 w=net.inputweights{1,1}.initFcn=‘rands’ b=net.biases{1}.initFcn=‘rands’ ③ 网络仿真函数: y=sim(net,u)

多层感知器AI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结构与模式识别

多层感知器AI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结构与模式识别

多层感知器AI技术中的多层感知器结构与模式识别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技术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

它是一种前向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多个神经元层次的连接来模拟人脑中的神经元网络,并用于实现模式识别。

本文将介绍多层感知器的结构以及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一、多层感知器的结构多层感知器是由多个神经元层次组成的人工神经网络。

典型的多层感知器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

1. 输入层输入层接收来自外部的数据输入,并将其传递到隐藏层。

输入层通常是根据具体问题设定的,可以是一组数字、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数据。

2. 隐藏层隐藏层是多层感知器中的核心部分。

它由多个神经元(节点)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前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相连。

隐藏层的层数以及每层的神经元数量都是可以调整的。

隐藏层通过对输入数据的加权求和和激活函数的作用,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出到下一层。

3. 输出层输出层接收隐藏层的输出,并生成最终的输出结果。

输出层通常根据具体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激活函数,比如用于二分类问题的Sigmoid 函数或者用于多分类问题的Softmax函数。

二、多层感知器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多层感知器在模式识别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图像识别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图像识别任务,比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

通过将图像数据输入到多层感知器中,隐藏层的神经元可以学习到图像的特征,输出层可以输出对应的分类结果。

2. 文本分类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文本分类任务,比如垃圾邮件过滤、情感分析等。

将文本数据表示成向量形式,输入到多层感知器中进行分类,可以实现对文本的自动分类。

3. 语音识别多层感知器可以用于语音识别任务,比如语音指令识别、语音转文字等。

将语音信号转换为频谱图或其他形式的特征表示,并输入到多层感知器进行识别,可以实现对语音的自动识别。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算法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算法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络算法提到⼈⼯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家都不会陌⽣,在现今⾏业领起风潮,各⾏各业⽆不趋之若鹜,作为技术使⽤者,到底什么是AI,我们要有⾃⼰的理解.⽬前,在⼈⼯智能中,⽆可争议的是深度学习占据了统治地位,,其在图像识别,语⾳识别,⾃然语⾔处理,⽆⼈驾驶领域应⽤⼴泛.如此,我们要如何使⽤这门技术呢?下⾯我们来⼀起了解"多层感知器",即MLP算法,泛称为神经⽹络.神经⽹络顾名思义,就像我们⼈脑中的神经元⼀样,为了让机器来模拟⼈脑,我们在算法中设置⼀个个节点,在训练模型时,输⼊的特征与预测的结果⽤节点来表⽰,系数w(⼜称为"权重")⽤来连接节点,神经⽹络模型的学习就是⼀个调整权重的过程,训练模型⼀步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理解了原理,下⾯来上代码直观看⼀下:1.神经⽹络中的⾮线性矫正每个输⼊数据与输出数据之间都有⼀个或多个隐藏层,每个隐藏层包含多个隐藏单元.在输⼊数据和隐藏单元之间或隐藏单元和输出数据之间都有⼀个系数(权重).计算⼀系列的加权求和和计算单⼀的加权求和和普通的线性模型差不多.线性模型的⼀般公式:y = w[0]▪x[0]+w[1]▪x[1] + ▪▪▪ + w[p]▪x[p] + b为了使得模型⽐普通线性模型更强⼤,所以我们要进⾏⼀些处理,即⾮线性矫正(rectifying nonlinearity),简称为(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或是进⾏双曲正切处理(tangens hyperbolicus,tanh)############################# 神经⽹络中的⾮线性矫正 ########################################导⼊numpyimport numpy as np#导⼊画图⼯具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导⼊numpyimport numpy as py#导⼊画图⼯具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成⼀个等差数列line = np.linspace(-5,5,200)#画出⾮线性矫正的图形表⽰plt.plot(line,np.tanh(line),label='tanh')plt.plot(line,np.maximum(line,0),label='relu')#设置图注位置plt.legend(loc='best')#设置横纵轴标题plt.xlabel('x')plt.ylabel('relu(x) and tanh(x)')#显⽰图形plt.show()tanh函数吧特征X的值压缩进-1到1的区间内,-1代表的是X中较⼩的数值,⽽1代表X中较⼤的数值.relu函数把⼩于0的X值全部去掉,⽤0来代替2.神经⽹络的参数设置#导⼊MLP神经⽹络from sklearn.neural_network import MLPClassifier#导⼊红酒数据集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wine#导⼊数据集拆分⼯具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wine = load_wine()X = wine.data[:,:2]y = wine.target#下⾯我们拆分数据集X_train,X_test,y_train,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y,random_state=0)#接下来定义分类器mlp = MLPClassifier(solver='lbfgs')mlp.fit(X_train,y_train)MLPClassifier(activation='relu', alpha=0.0001, batch_size='auto', beta_1=0.9,beta_2=0.999, early_stopping=False, epsilon=1e-08,hidden_layer_sizes=(100,), learning_rate='constant',learning_rate_init=0.001, max_iter=200, momentum=0.9,n_iter_no_change=10, nesterovs_momentum=True, power_t=0.5,random_state=None, shuffle=True, solver='lbfgs', tol=0.0001,validation_fraction=0.1, verbose=False, warm_start=False)identity对样本特征不做处理,返回值是f(x) = xlogistic返回的结果会是f(x)=1/[1 + exp(-x)],其和tanh类似,但是经过处理后的特征值会在0和1之间#导⼊画图⼯具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from matplotlib.colors import ListedColormap#定义图像中分区的颜⾊和散点的颜⾊cmap_light = ListedColormap(['#FFAAAA','#AAFFAA','#AAAAFF'])cmap_bold = ListedColormap(['#FF0000','#00FF00','#0000FF'])#分别⽤样本的两个特征值创建图像和横轴和纵轴x_min,x_max = X_train[:, 0].min() - 1,X_train[:, 0].max() + 1y_min,y_max = X_train[:, 1].min() - 1,X_train[:, 1].max() + 1xx,yy = np.meshgrid(np.arange(x_min,x_max, .02),np.arange(y_min,y_max, .02))Z = mlp.predict(np.c_[xx.ravel(),yy.ravel()])#给每个分类中的样本分配不同的颜⾊Z = Z.reshape(xx.shape)plt.figure()plt.pcolormesh(xx, yy, Z, cmap=cmap_light)#⽤散点图把样本表⽰出来plt.scatter(X[:, 0],X[:, 1],c=y,edgecolor='k',s=60)plt.xlim(xx.min(),xx.max())plt.ylim(yy.min(),yy.max())plt.title("MLPClassifier:solver=lbfgs")plt.show()(1)设置隐藏层中节点数为10#设置隐藏层中节点数为10mlp_20 = MLPClassifier(solver='lbfgs',hidden_layer_sizes=[10])mlp_20.fit(X_train,y_train)Z1 = mlp_20.predict(np.c_[xx.ravel(),yy.ravel()])#给每个分类中的样本分配不同的颜⾊Z1 = Z1.reshape(xx.shape)plt.figure()plt.pcolormesh(xx, yy, Z1, cmap=cmap_light)#⽤散点图把样本表⽰出来plt.scatter(X[:, 0],X[:, 1],c=y,edgecolor='k',s=60)plt.xlim(xx.min(),xx.max())plt.ylim(yy.min(),yy.max())plt.title("MLPClassifier:nodes=10")plt.show()(2)设置神经⽹络有两个节点数为10的隐藏层#设置神经⽹络2个节点数为10的隐藏层mlp_2L = MLPClassifier(solver='lbfgs',hidden_layer_sizes=[10,10])mlp_2L.fit(X_train,y_train)ZL = mlp_2L.predict(np.c_[xx.ravel(),yy.ravel()])#给每个分类中的样本分配不同的颜⾊ZL = ZL.reshape(xx.shape)plt.figure()plt.pcolormesh(xx, yy, ZL, cmap=cmap_light)#⽤散点图把样本表⽰出来plt.scatter(X[:, 0],X[:, 1],c=y,edgecolor='k',s=60)plt.xlim(xx.min(),xx.max())plt.ylim(yy.min(),yy.max())plt.title("MLPClassifier:2layers")plt.show()(3)设置激活函数为tanh#设置激活函数为tanhmlp_tanh = MLPClassifier(solver='lbfgs',hidden_layer_sizes=[10,10],activation='tanh')mlp_tanh.fit(X_train,y_train)Z2 = mlp_tanh.predict(np.c_[xx.ravel(),yy.ravel()])#给每个分类中的样本分配不同的颜⾊Z2 = Z2.reshape(xx.shape)plt.figure()plt.pcolormesh(xx, yy, Z2, cmap=cmap_light)#⽤散点图把样本表⽰出来plt.scatter(X[:, 0],X[:, 1],c=y,edgecolor='k',s=60)plt.xlim(xx.min(),xx.max())plt.ylim(yy.min(),yy.max())plt.title("MLPClassifier:2layers with tanh")plt.show()(4)修改模型的alpha参数#修改模型的alpha参数mlp_alpha = MLPClassifier(solver='lbfgs',hidden_layer_sizes=[10,10],activation='tanh',alpha=1)mlp_alpha.fit(X_train,y_train)Z3 = mlp_alpha.predict(np.c_[xx.ravel(),yy.ravel()])#给每个分类中的样本分配不同的颜⾊Z3 = Z3.reshape(xx.shape)plt.figure()plt.pcolormesh(xx, yy, Z3, cmap=cmap_light)#⽤散点图把样本表⽰出来plt.scatter(X[:, 0],X[:, 1],c=y,edgecolor='k',s=60)plt.xlim(xx.min(),xx.max())plt.ylim(yy.min(),yy.max())plt.title("MLPClassifier:alpha=1")plt.show()总结: 如此,我们有4种⽅法可以调节模型的复杂程度: 第⼀种,调整神经⽹络每⼀个隐藏层上的节点数 第⼆种,调节神经⽹络隐藏层的层数 第三种,调节activation的⽅式 第四种,通过调整alpha值来改变模型正则化的过程 对于特征类型⽐较单⼀的数据集来说,神经⽹络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数据集中的特征类型差异⽐较⼤的话,随机森林或梯度上升随机决策树等基于决策树的算法的表现会更好⼀点. 神经⽹络模型中的参数调节⾄关重要,尤其是隐藏层的数量和隐藏层中的节点数. 这⾥给出⼀个参考原则:神经⽹络中的隐藏层的节点数约等于训练数据集的特征数量,但⼀般不超过500. 如果想对庞⼤复杂⾼维的数据集做处理与分析,建议往深度学习发展,这⾥介绍两个流⾏的python深度学习库:keras,tensor-flow⽂章引⾃ : 《深⼊浅出python机器学习》。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教程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教程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教程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神经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尤其是图像识别。

在图像识别中,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这篇文章将介绍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并提供一个实际的应用教程。

一、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是一种前向传播的神经网络模型,由一个输入层、一个或多个隐藏层和一个输出层组成。

每一层都由多个神经元组成,神经元之间通过权重连接。

在图像识别中,我们可以将图像看作是一个矩阵,其中每个元素表示像素的灰度值或颜色值。

我们需要将这个矩阵转换为一个向量作为输入层的输入。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每个神经元都具有两个主要功能:激活函数和权重。

激活函数对输入的加权和进行非线性变换,而权重表示了每个神经元与其前一层神经元的连接强度。

训练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需要使用反向传播算法。

该算法通过比较网络输出与预期输出之间的差异来更新权重,以让神经网络逐渐学习到正确的输出。

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应用教程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图像识别案例来演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应用。

任务名称:识别手写数字图像1. 数据准备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手写数字图像数据集作为训练集。

这个数据集可以包含从0到9的手写数字的图像,每个图像的尺寸应保持一致。

2. 构建神经网络我们可以使用Python中的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或Keras,来构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具体的网络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通常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隐藏层,每个隐藏层包含128到256个神经元。

输出层的神经元数量应与分类的类别数相等。

3. 数据预处理在输入图像进入神经网络之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将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调整图像尺寸,并将图像像素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4. 网络训练将预处理后的图像作为训练集输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网络训练。

mlp的层数和节点数确定方法

mlp的层数和节点数确定方法

mlp的层数和节点数确定方法
在机器学习中,多层感知器(MLP)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网络模型。

确定MLP的层数和节点数是设计模型的关键部分,下面介绍几种确定方法。

1、经验法则: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法则来确定MLP的层数和节点数。

一般而言,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或两个隐藏层,每个隐藏层的节点数可以根据训练数据的大小和复杂度进行调整。

2、交叉验证:交叉验证是一种常用的模型选择方法,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来确定MLP的层数和节点数。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训练不同层数和节点数的MLP模型,选择测试集上表现最好的模型。

根据测试集上的表现来确定最佳的层数和节点数。

3、网格搜索:网格搜索是一种寻找最佳超参数的方法,可以通过网格搜索来确定MLP的层数和节点数。

首先确定层数和节点数的范围,然后使用不同的参数组合训练不同的MLP模型,选择表现最好的模型。

根据表现最好的模型的层数和节点数来确定最佳的参数。

总之,在确定MLP的层数和节点数时,需要根据问题的复杂度和数据集的大小进行调整,并可以使用交叉验证和网格搜索等方法来寻找最佳的参数组合。

- 1 -。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中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与调整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中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与调整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中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与调整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器学习任务中。

在构建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时,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与调整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隐藏层节点数不能过少,否则网络的表达能力会受限,无法很好地拟合复杂的数据模式。

然而,隐藏层节点数也不能过多,否则容易导致网络过拟合,出现过度学习的现象。

为了选择合适的隐藏层节点数,可以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来评估不同节点数下网络的性能。

交叉验证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在训练集上训练网络,在验证集上评估网络的性能,从而选择最佳的隐藏层节点数。

另外,隐藏层节点数的选择还可以参考经验法则。

一般来说,隐藏层节点数可以设置为输入层节点数和输出层节点数之间的平均值。

这样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网络的表达能力和泛化能力。

除了选择隐藏层节点数,还需要对隐藏层节点数进行调整。

在网络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网络的性能和泛化能力来动态调整隐藏层节点数。

如果网络的性能较差,可以考虑增加隐藏层节点数,以提升网络的表达能力。

如果网络的泛化能力较差,可以考虑减少隐藏层节点数,以防止过拟合。

调整隐藏层节点数的方法有很多种。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逐步增加或减少隐藏层节点数,观察网络的性能和泛化能力的变化。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正则化技术,如L1正则化和L2正则化,通过对网络的权重进行约束来控制隐藏层节点数的数量。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和调整隐藏层节点数还需要考虑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

隐藏层节点数越多,网络的计算量越大,训练时间也越长。

因此,需要在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适当的隐藏层节点数。

总之,选择和调整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中的隐藏层节点数是一个关键问题。

合理选择和调整隐藏层节点数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通过交叉验证和经验法则可以选择合适的隐藏层节点数,通过逐步增加或减少隐藏层节点数和使用正则化技术可以调整隐藏层节点数。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应用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应用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应用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工作的计算模型,它可以通过训练学习数据,从而得出模式和规律。

多层感知器(MLP)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网络结构,它由多个神经元和多个层级组成,可以用于分类、回归、图像处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原理与应用。

一、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原理1.1 感知器模型感知器是一个二元分类的模型,输入层的神经元接收外部输入,输出层的神经元输出一个二元结果(0或1)。

感知器可以用来解决线性可分问题,也就是能把不同类别的样本完整的分隔开。

1.2 多层感知器模型多层感知器(MLP)是一种前向神经网络,至少包含一个输入层、一个输出层和一个或多个隐藏层。

隐藏层和输出层中的每个神经元都接受前一层中所有神经元的连接和计算,从而形成多个线性和非线性变换,建立了一种非线性的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关系。

1.3 反向传播算法反向传播算法是用来训练神经网络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首先随机初始化权重参数,然后通过前向传播来计算输出结果,再与样本标签进行比较计算误差,最后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权重参数以减小误差。

通过反复迭代训练,最终可以得到模型参数的优化参数,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实现预测。

二、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应用2.1 分类问题多层感知器算法可以用于分类问题的解决,如判别某个人物是否是男性或女性、鸟类的种类是何种等等。

在处理分类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对网络进行训练以便它能够识别和预测样本标签,从而对新的样本进行分类。

2.2 回归问题多层感知器算法也可以用于回归问题,如预测某个房子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的输出层通常只有一个神经元,并且它的权重与偏置的调节也有所不同。

反向传播算法的目的在于将预测结果与样本的真实值之间的误差减小到最小。

2.3 图像处理多层感知器算法还可以用于图像处理方面。

在图像处理中,网络需要学习特征以便识别出不同的对象和图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这一更为复杂的结构,它能够更好地处理图像数据和特征提取。

神经网络中的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中的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

神经网络中的感知器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人类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学习和自我适应来完成任务。

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感知器和多层感知器是神经网络中最基本的结构,本文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原理、应用和局限性。

一、感知器(Perceptron)感知器是神经网络的最基本单元,它基于线性分类模型,能够将输入数据进行分类。

感知器的构成由输入层、权值、偏移量、激活函数和输出层组成。

1、输入层:输入层是感知器的数据源,同时也是神经元的接收器,输入层的节点数决定了输入数据的维度。

2、权值:输入信号与感知器之间的连接是用权值来表示的,权值决定了输入节点的重要程度。

权值的调整也是感知器训练的核心。

3、偏移量:偏移量是一个常数,它与权值结合起来作为阈值判断的依据。

4、激活函数:激活函数是连接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唯一方式,也是用于处理输入数据的函数,它将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到输出层。

5、输出层:输出层的节点数决定了对数据进行分类的结果。

可以是二分类或多分类。

感知器的训练过程就是通过上面的结构来不停地调整每个输入节点的权值,从而不停地改进分类结果。

感知器的应用:感知器广泛应用于二元分类的问题中,例如数字识别和人脸识别。

感知器的局限性:但是,感知器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只能进行两类问题的分类。

因此,需要使用多层感知器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多层感知器(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多层感知器是感知器的扩展,通过添加多个隐藏层使其可以处理非线性分类问题。

隐藏层的加入使得神经网络学习到了更加复杂的特征,并且可以解决分类问题。

多层感知器的结构与感知器相似,只是中间加入了隐藏层,隐藏层将原数据进行转换和处理,以得到更好的输入数据。

隐层和输出之间的连接仍然可以使用任何激活函数,例如Sigmoid函数。

多层感知器的训练过程和感知器类似,也是不断地调整权重来训练,但多层感知器的训练相较于单层感知器显得更加复杂,因为它需要在每个隐藏层之间做权值传导和梯度求导。

Multisensor使用说明书

Multisensor使用说明书

Multisensor使用说明书1.产品功能Multisensor是一个集温度/湿度/光照度及移动感应于一身的传感器.用于温度/湿度/光照度测量及移动感应报警. 配合应用层可实现智能化家居控制及安防报警.2.外观说明Multisensor外观如图1.3.安装与设置3.1 Multisensor硬件组装如图2.3.2 Multisensor供电安装4节AAA电池(或USB供电).如果LED亮,代表供电正常.注:4节电池中不可新旧混用.电池和USB供电两种方式在添加入网后不可切换.3.3 Multisensor添加入网因为该设备是“睡眠”类设备,故只能从通过CU端(手机、PAD)添加设备,见图4.a.运行“家居服务”应用程序.b.点击“注销”,并按确认键.c.按一次Multisensor的“PROG”键.(此时“z-wave”灯闪烁并熄灭)b.点击“登记”,并按确认键.e.按一次Multisensor的“PROG”键.(此时“z-wave”灯闪烁并熄灭)f.当CU端提示“您所登记的是wakeup设备,请手动wakeup改设备”时请长按“PROG”键5秒,然后松开,g.重复“长按PROG键5秒,然后松开”这一动作,直至CU端提示“您所登记的是wakeup设备,请手动wakeup改设备”这一对话框消失建议:当CU端提示“您所登记的是wakeup设备,请手动wakeup该设备”时不要点击“取消”按键.注:1.添加设备时,设备和智能网关(PU)距离应足够近,建议在3米范围内.2.通过CU端添加设备时,应使用“InHome”模式进行操作.图3图1图23.4 配置3.4.1 关联设置(Association)a.进入网页界面,并找到已经添加的Multisensor设备,见图5.b.点击“详细信息”,进入设置界面,见图4.c.在“设备关联设置”的组内输入“1”,并按“GO”键.d.点击“增加”按键,弹出节点选择菜单,见图5.e.在“节点选择菜单”中,至少勾选“1”及“?”,见图5.注:节点“1”是用于接收温度/湿度/光照度的数据节点“?”是当移动感应检测到移动时要响应的设备,如开关、报警器,如果不需要有响应,仅需勾选“1”.f.当网页提示成功后,常按Multisensor的PROG键5秒,然后松开.3.4.2 设置接受报告者a.进入网页界面,并找到已经添加的Multisensor设备,见图5.b.点击“详细信息”,进入设置界面,见图4.c.在“参数设置”的组内输入“101”,并按“GO”键.d.在“操作”栏中输入“00,00,00,E1”,见图5.e.点击“设置”.f.当网页提示成功后,常按Multisensor的PROG键5秒,然后松开.3.4.3 设置自动报告间隔时间a.进入网页界面,并找到已经添加的Multisensor设备,见图5.b.点击“详细信息”,进入设置界面,见图4.c.在“参数设置”的组内输入“111”,并按“GO”键.d.在“操作”栏中输入“00,00,00,F0”,见图6.注:当用电池供电时最小的时间间隔为4分钟,当用USB供电时最小的时间间隔为1秒e.点击“设置”.f.当网页提示成功后,常按Multisensor的PROG键5秒,然后松开.3.4.4 设置移动Time-out时间(仅当使用移动感应功能时适用)a.进入网页界面,并找到已经添加的Multisensor设备,见图5.b.点击“详细信息”,进入设置界面,见图4.c.在“参数设置”的组内输入“3”,并按“GO”键.d.在“操作”栏中输入“00,05”,见图6.注:设置间隔时间为5秒,可根据需要设置e.点击“设置”.f.当网页提示成功后,常按Multisensor的PROG键5秒,然后松开.注:当Multisensor检测到移动要触发某个设备时,务必在3.4.1的步骤e中勾选节点“?”更多功能设置见下表,步骤与3.4.2或3.4.3或3.4.4同,唯一区别是参数不同图4图6图5。

多层感知器

多层感知器
y = f ( wT x) ,说明 wT x < 0 , 由 w和 x 成钝角。为正确分类, 要求权矢量 w应向与 x 成锐角 的方向调整,而算法中 Δw(n0 ) = η (d − y ) x = η x Δw(n0 ) 与 x 同向,由图可见, 这时算法确实是使 w(n0 + 1) 和 x 逐步成锐角,与要求的 方向一致。
第三章
多层感知器网络
两层感知器网络 线性阈值单元组成的多层感知器 BP网及BP算法
一、两层感知器网络
基 函 数:线性函数 激活函数:硬极限函数 输入矢量: x = ( x1 , x2 ,..., xn )T ∈ R n 权 矩 阵: W = ⎡ wij ⎤ ∈ R n×m ⎣ ⎦
wij 为输入节点
η (d ( m ) − y ( m ) ) z ( m ) = w* − w( m )
转置后乘z(m)得
η (d
若输入x属B类,则 d = 0,但 x 被错分为A类,即 y = 1。
y = f ( wT x) ,说明 wT x > 0 , 由 w和 x 成锐角。为正确分类, 要求权矢量 w应向与 x 成钝角 的方向调整,而算法中 Δw(n0 ) = η (d − y ) x = −η x Δw(n0 ) 与 x 反向,由图可见, 这时算法确实是使 w(n0 + 1) 和 x 逐步成钝角,与要求的 方向一致。
+η z
2
(m) 2

+ 2η ( d ( m ) − y ( m ) )( w( m ) − w* )T z ( m )
(d [注意: ( m ) − y ( m ) ) 2 = 1 ]
对于被错误分类的模式z(m)存在两种情况:
(1) d = 1, y = 0, w*T z ( m) > 0, w( m)T z ( m) < 0 (2) d = 0, y = 1, w z

多层感知机——精选推荐

多层感知机——精选推荐

多层感知机多层感知机多层感知机的基本知识使⽤多层感知机图像分类的从零开始的实现使⽤pytorch的简洁实现多层感知机的基本知识深度学习主要关注多层模型。

在这⾥,我们将以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为例,介绍多层神经⽹络的概念。

# 隐藏层下图展⽰了⼀个多层感知机的神经⽹络图,它含有⼀个隐藏层,该层中有5个隐藏单元。

# 表达公式具体来说,给定⼀个⼩批量样本X∈R n×d,其批量⼤⼩为n,输⼊个数为d。

假设多层感知机只有⼀个隐藏层,其中隐藏单元个数为h。

记隐藏层的输出(也称为隐藏层变量或隐藏变量)为H,有H∈R n×h。

因为隐藏层和输出层均是全连接层,可以设隐藏层的权重参数和偏差参数分别为W h∈R d×h和b h∈R1×h,输出层的权重和偏差参数分别为W o∈R h×q和b o∈R1×q。

我们先来看⼀种含单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的设计。

其输出O∈R n×q的计算为H=XW h+b h,O=HW o+b o,也就是将隐藏层的输出直接作为输出层的输⼊。

如果将以上两个式⼦联⽴起来,可以得到O=(XW h+b h)W o+b o=XW h W o+b h W o+b o.从联⽴后的式⼦可以看出,虽然神经⽹络引⼊了隐藏层,却依然等价于⼀个单层神经⽹络:其中输出层权重参数为W h W o,偏差参数为b h W o+b o。

不难发现,即便再添加更多的隐藏层,以上设计依然只能与仅含输出层的单层神经⽹络等价。

# 激活函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全连接层只是对数据做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多个仿射变换的叠加仍然是⼀个仿射变换。

解决问题的⼀个⽅法是引⼊⾮线性变换,例如对隐藏变量使⽤按元素运算的⾮线性函数进⾏变换,然后再作为下⼀个全连接层的输⼊。

这个⾮线性函数被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多层感知器

多层感知器

感知器
感知器是基本处理元素 简单感知器
并行感知器
训练感知器
使用在线学习原因 这使得我们不必在外存存放训练样本,不必在 优化时存放中间结果 问题可能随时变化,这意味样本的分布不固定 可能存在系统的物理变化
在线学习
我们不需要全部样本而是需要单个实例上的误差 函数。从随机初始权重开始,在每次迭代中, 我们都对参数稍加调整,以最小化误差,而不 忘记我们先前学到的。
学习布尔函数
XOR函数
多层感知器
MLP作为通用逼近器
MLP作为通用逼近器

我们可以将这些扩展到输入是连续值的情况
具有一个隐藏层的MLP可以学习输入的任意非线 性函数
后向传播算法
训练多层感知器与训练感知器一样的;唯一的区 别是现在的输出时输入的非线性函数
非线性回归
计算的非线性回归
误差函数
线索
可以使用线索创建虚拟实例 不变性可以作为预处理阶段实现 线索可以纳入到网络结构中 可以通过修改误差函数纳入线索
调整网络规模
破坏性方法;我们从一个大网络开始,逐步删除 不必要的单元和/或连接。 建设性方法;我们从一个小网络开始,逐步增加 改善性能的单元和/或连接。
权衰减,基本思想是删除不必要的连接
权重
非线性回归
训练过程
梯度下降优点 即权重的改变只使用前后突触单元和误差值 动能 自适应学习率



过分训练

随着训练继续进行,新的参数添加到系统中一 样,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导致糟糕的泛化。

停止训练的最佳点和最佳隐藏单元数通过交叉 确认确定
构造网络
在某些应用中,我们可能相信输入具有局部结构 在设计MLP时,并不是将隐藏单元连接到所有的 输入单元,并非所有的输入都是相关的 通过权重共享进一步减少参数的数目

关于多层感知器隐节点的研究

关于多层感知器隐节点的研究
图 2 是结构为 2 × 2× 1 的网络解决二输入 XOR 问题的具体过程。图 2(b)中的阴影区域是两个隐节 点总输入φ1 、φ2 同时大于 0 的区域,它只将样本(1,1)包含在其中,不仅如此,由隐节点总输入等于
零在输入空间决定的两个平面的法方向完全相同。此时,我们根本不能对样本进行分类。在隐节点总 输入张成的空间上,4 个样本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显然是线性不可分的。经过标准 Sigmoid 活化函数变 换后,这 4 个样本在隐节点输出张成的空间上变得线性可分了。由此说明,由隐节点总输入等于零决 定的超维平面而围成的区域不一定是分类区域,位于超维平面上的点只不过表明对应隐节点输出等于 0.5。这些与采用阈值活化函数的单隐层感知器的分类机理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调整权值的学习过程实 质上是确定一个个权值向量的方向,大小,及其始点的过程。隐节点的作用是对输入空间线性不可分 的样本施行了一种非线性变换,使得不同类别的样本在隐节点输出张成的空间上线性可分。
1
n
p(x / wj ) p(wj )
1 + exp(-a)
j =1
= f (a)
(1)
其中
n
∑ p(x / wk ) p(wk )
a = ln k =1,k ≠ j
(2)
p(x / wj ) p(wj )
当训练集样本无穷多时,网络学习过程就是逼近类别后验概率的过程[2-6]。但这种观点的假设与 以下事实不符:(1)实际问题的样本不可能无穷多;(2)同一类别的样本不一定分布在同一个区域。
对采用 Sigmoid 活化函数的多层感知器的分类机理,很多学者作了完全类似的推理[2,11]。文献 [2]指出:“超平面分类器在输入空间中通过由隐节点构成的超维决策分界面形成决策域。”一种较为流 行的观点是:Sigmoid 活化函数与经过变形的后验概率表达式十分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节点设置参数页面 (1)
1.1最大迭代次数 (2)
1.2隐藏层个数 (2)
1.3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2)
1.4随机种子 (3)
1.5忽略空值 (3)
2. 节点使用过程 (3)
3. 注意事项 (4)
多层感知器节点使用说明
作者:王方舟多层感知器节点是Data Studio建模节点分类中的一个分类算法节点,该节点实现的算法是Rprop(后向传播的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学习节点训练出神经网络模型来进行预测测试集数据的分类情况。

该算法通过指定目标变量、参与变量并设置算法的相关的模型参数:最大迭代次数、隐藏层个数、隐藏层神经元个数、随机种子、是否忽略空值等。

1.节点设置参数页面
多层感知器节点设置界面如图1所示。

图表 1 多层感知器模型设置界面
各模型参数意义将分小节介绍。

1.1最大迭代次数
最大迭代次数是指算法在未收敛之前(神经元输入输出、权重保持不变),最多迭代计算的次数,通常在10万个周期之内,算法会收敛,此节点默认值为100。

1.2隐藏层个数
隐藏层个数用来规定神经网络隐藏层的层数,默认为1层。

1.3隐藏层神经元个数
隐藏层神经元为每层隐藏层内,所包含的神经元个数,当隐藏
层神经元增多时将增高算法的执行代价,但足够多的神经元可以逼近任何函数。

1.4随机种子
随机种子是用来在算法执行开始时随机每个神经元连线的权值和偏差的,当使用同样的种子来产生随机值时,每次算法的权值和偏差都将相同。

1.5忽略空值
勾选此选项时,输入数据中的MissingCell行将被忽略。

2.节点使用过程
多层感知器节点在连接数据以后打开设置界面,选择参与变量和目标变量并设置算法参数,点击确定保存设置,点击执行即可执行多层感知器算法生成神经网络模型,点击右键可预览算法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图。

执行后果将在模型视图内生成多层感知器预测节点,该节点将使用神经网络进行样本分类预测,将其拖入到工作区,连接测试样本数据,选择输出数据表是否添加输出神经元的输出值,或者只显示预测结果列。

点击执行后,右键查看数据可获得预测结果。

3.注意事项
1.当迭代次数设置较小时,算法无法在迭代次数内收敛,因此输
出神经元的输出结果不为1或0,而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
2.通过调整隐藏层个数、隐藏层神经元个数可以获得预测结果更
准确的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