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图加 CT 图 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盆腔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幻灯片
MLN
all patients
46 %
Patients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s
87%
16
ULN:沿直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分
布的淋巴结
IMA
17
ULN:沿直肠上动脉和肠系膜下
动脉分布的淋巴结
all
Patients with positive
patients lymph nodes
9
10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 很多争议
恶性淋巴结大小可以位于正常值范围
增大的淋巴结未必是肿瘤性的
淋巴结与肿瘤播散路径的邻近程度,及 其影像学特征〔例如PET/CT或者增强 MRI〕,对鉴别恶性淋巴结还是反响性 增大的价值更大
11
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以直肠癌为例 〕
了解淋巴的转移规律,识别淋巴结位置,对于评 价一个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瘤是非常必要的。
上中:连 接髂内 下:闭孔 内肌后缘
闭孔内肌、 膀胱、 髂肌、腰 子宫或 大肌或髂 小肠 骨
26
右髂外动脉
右髂内动脉 总动脉
PS
Ing
Ob t II
PS
骶 前 淋 巴 结
淋巴结 上界
下界
前界
骶前
髂总分叉 S2下缘或梨 骶前 状肌上缘 10mm
后界
外侧界
L5-骶骨 梨状肌(连接髂 外或髂内区) 27
直肠癌放疗靶区勾画
必须照射的靶区〔CTV〕:整个直肠及系膜、 髂内淋巴结、局部闭孔淋巴结、骶前
直乙交界
28
直肠癌放疗靶区勾画
选择照射的靶区 肿瘤侵及膀胱、前列腺、妇科器官时需照射髂
外 肿瘤侵及肛管时可考虑照射髂外 直肠癌侵及肛缘、肛周皮肤或下1/3阴道时可
PETCT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五)PET-CT肿瘤诊断概述
•分子影像学:通过影像技术,在活体上显示 致病分子、疾病相关分子、疾病的分子机制, 并在分子水平完成疾病监测和治疗。 •实现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的活体化,完 成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第32页/共107页
• 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摄入FDG也异常增高,肿瘤细胞因此被显像。 这项技术最早由Warburg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但用于肿瘤显像还是近20 年的事。由于FDG在肿瘤细胞内优先累积,通过PET扫描仪,能够使亲FDG的肿 瘤显像。 PET图像反映的是代谢活动而非解剖结构。在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形成 肿块而使症状变得明显之前,亚临床肿瘤或正常大小的淋巴结也可能由于分子水 平代谢改变而被PET检测到。
所谓转秱瘤其实幵非转秱瘤而是原収肿瘤戒其他病发4444型型转秱瘤未显影转秱瘤以外也转秱瘤未显影转秱瘤以外也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未见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所谓转秱瘤其实幵非转秱瘤而是原収肿瘤戒其他病发18ffdg均没45454646未显影可能未显影可能转秱瘤已被清除18ffdg丌摄叏戒叐水肿4747转秱瘤以外见到异常放射性浓聚转秱瘤以外见到异常放射性浓聚生物学特征丌一致原収肿瘤可以显影484866协助治疗计划协助治疗计划准确确定幵収阻塞性肺炎肺丌张和胸腔积液患者肿瘤靶区提高淋巴结转秱诊断和靶区勾画的准确性4949传统的x线和ct都是通过观察解剖学改发収现肿瘤通过淋巴结的增大収现转秱
第42页/共107页
Ⅳ型 转移瘤未显影,转移瘤以外也未见异常 • 所谓放“射转性移浓瘤聚”灶其实并非转移瘤,而是原发 肿瘤或其他病变 • 转移瘤和原发肿瘤对18F-FDG均没有摄取, 即FDG低摄取或无摄取型肿瘤 • 病灶微小
第43页/共107页
• Ⅴ型 转移瘤未显影,但在转移瘤以外可见 异常放射性浓聚灶
【图】女性腹股沟淋巴结位置图资深医生为你详细介绍
【图】女性腹股沟淋巴结位置图资深医生为你详细介绍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位于左、右腹股沟部的浅深淋巴结,统称腹股沟淋巴结,分浅、深两群。
引流下肢,下腹壁和会阴部的淋巴。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浅表的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浅淋巴结,下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浅淋巴结。
其中,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前方的腹黄膜上,位于y.j两侧,称阴囊淋巴结;在位于乳房基部外侧皮下,称乳房淋巴结,引流腹腔侧壁和底壁,股部内测皮肤,y.j,包皮,阴囊和乳房的淋巴。
深在的淋巴咽后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胸背侧淋巴结,胸骨淋巴结,胃淋巴结,肝淋巴结,脾淋巴结,网膜淋巴结,空肠淋巴结,大肠淋巴结,盲肠淋巴结,小结肠淋巴结,内淋巴结以及腹股沟神淋巴结。
作用腹股沟深淋巴结,为一大的淋巴结簇,仅见于马属动物,长约8~12cm,含16~35个淋巴结,位于股管上部,股动、静脉内表面上,手记骨盆和后肢肌、腹壁肌的淋巴。
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接受一定部位的淋巴液。
如耳、乳突区的淋巴结接受来自头皮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接受颊粘膜、口底、齿龈等处淋巴液。
腹股沟上浅淋巴结收集下肢、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和腹前壁脐以下区域的淋巴液。
其输出管注入髁外淋巴结。
腹股沟下浅淋巴结收集除足外侧缘和小腿侧部以外的整个下肢浅层结构的淋巴。
人体淋巴结约有600~700个,临床上一般只能检查身体各种表浅的淋巴结。
健康人表浅淋巴结很小,直径不超过1厘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不易触及,无压痛与毗邻组织粘连。
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或癌肿时,微生物或癌细胞可沿淋巴管蔓延,到达该器官或该部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压痛,因而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盆腔常见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PPT课件
左侧腹股沟浅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转移
阴道癌
阴道下1/3的肿瘤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阴道穹窿 的肿瘤可转移至下腹部和闭孔淋 巴结;
阴道后壁肿瘤可转移至臀部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
最常见的是闭孔、髂内及髂外。 淋巴结均注入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也比较常见,胸导管至 乳糜池)
肿瘤变大时,可转移至髂内、外、总淋巴结
附睾肿瘤可直接转移到髂外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
髂外淋巴结
膀胱癌
最常见的为闭孔和髂内淋巴结转移
其余的转移少见
闭孔+髂内
结肠癌
直肠上段:淋巴引流是从肠壁、肠周淋巴结 到达中结肠细膜淋巴结,然后到达肠系膜下 动脉旁的淋巴结
直肠下段:1、沿直肠上动脉到达肠系膜及结 肠细膜;2、横向途径,沿直肠中下动脉到达 髂内动脉及闭孔淋巴结,最终到达主动脉旁 淋巴结。
左侧髂内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包括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腹股沟深 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 的皮下组织内,与股静脉和大隐静脉伴行。腹 股沟浅淋巴结位于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
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股沟浅深淋巴结
脏器周围淋巴结
脏器周围淋巴结位于盆腔各脏器的周围,属于 相应脏器的区域淋巴结,包括: 1、直肠系膜淋巴结:位于直肠系膜脂肪组织 内,沿痣上血管分布,汇入肠系膜淋巴结 2、膀胱旁淋巴结:围绕膀胱 3、前列腺旁淋巴结:位于前列腺旁 4、子宫旁淋巴结。
闭孔
髂外
髂内
阴茎癌
第一条途径:腹股沟浅淋巴结淋巴结转移, 可至腹股沟深淋巴结。 第二条途径:转移至髂外淋巴结,但很少直 接转移至髂外淋巴结(跳跃转移)
宫体癌
2.镜检及病理类型
⑴内膜样腺癌:约占80%,腺体显著 增多,上皮复层,并形成筛孔状结构。 癌细胞异型明显,核大呈多形性改变、 深染,分裂相多。分化差的腺癌腺体 少,腺结构消失,成实性癌块。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8)提出 内膜样癌组织3级分类法:
Ⅰ级(高分化腺癌):非鳞状或桑葚状 实性生长区域≤5%;Ⅱ级(中分化腺 癌):非鳞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区域占 6%~50%;Ⅲ级(低分化腺癌):非鳞 状或桑葚状实性生长区域>50%。
2.体征 早期妇检无明显异常,部分 患者有子宫增大,质软。晚期子宫增 大明显,合并宫腔积脓可有明显触痛; 双附件包块,子宫硬不活动及宫旁组 织增厚;偶可见宫颈管内癌组织脱出。 全身衰竭、贫血及转移灶相关体征。
【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宫颈刮片、阴道后穹窿涂 片及宫颈管吸片取材作细胞学检查,但其阳 性率低故临床价值不高。 2.B超检查 经阴道B超在辅助诊断子宫内 膜病变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可了解子宫大小、 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 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为临床诊断及病 理取材提供参考。据报道,绝经后妇女经阴 道测定萎缩性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 3.4±1.2mm,内膜癌者为18.2±6.2mm,并 认为绝经后其内膜厚度<5mm,可不作诊刮。
Ⅰ期癌局限于宫体 ⅠA期癌局限在子宫内膜 ⅠB期侵犯肌层≤1/2 ⅠC期侵犯肌层>1/2 Ⅱ期癌扩散至宫颈,但未超越子宫 ⅡA期仅累及宫颈管腺体 ⅡB期侵润宫颈间质 Ⅲ期癌局部或(和)区域转移 ⅢA期癌侵润至浆膜或(和)附件,或腹 水含癌细胞,
ⅢB期或腹腔冲洗液阳性 ⅢC期癌扩散至阴道 ⅣA期癌转移至盆腔和(或)主动脉 旁 ⅣB期淋巴结癌侵润膀胱黏膜和(或) 直肠黏膜远处转移(不包括阴道、盆 腔粘膜、附件以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转移,但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
妇科肿瘤学_PPT课件
[发病相关因素]
1.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长期刺激 2.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 3. 体质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 4. 绝经后延 5. 遗传因素
[病 理]
巨检:
⑴ 局灶型:息肉菜花状,癌灶小, 可浸润肌层。
⑵ 弥散型:面广,较少有肌层浸 润。
镜检:
⑴ 内膜样腺癌:最常见
[转移途径]
1. 直接蔓延 2. 淋巴转移
[临床表现]
2.体症 早期:一般无明显病症,局部患者子宫
增大,软。 晚期:子宫 明显增大,触痛。 附件 包块,增厚。 贫血、全身衰竭、恶液质
[诊 断]
1.病史:病症、体征 2. 分 段 诊 刮 : 最 常 用 、 最 有 价 值 的方法 3.辅助诊断: 〔1〕 细胞学检查:涂片找癌细 胞,作为筛选
〔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移行带区的未 成熟的鳞状上皮在一些物质刺激下,发生细胞 分化不良,排列紊乱、细胞核异常,有丝分裂 增加。CIN分三级包括不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 癌。
〔2〕原位癌:不典型增生的异常细胞累及上皮 全层,发生癌变,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 异型细胞沿宫颈腺腔开口进入宫颈腺体,但腺 体的基底膜完整,称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
宫颈浸润癌〔细胞分化分Ⅰ、Ⅱ、 Ⅲ级〕
病理
腺癌 占15~25% 〔1〕巨检 宫颈外观正常,
宫颈管增粗如桶状 〔2〕镜检 黏液腺癌
宫颈恶性腺病 宫颈腺鳞癌
宫颈癌大体标本
宫颈鳞癌
宫颈癌I期
宫颈癌II期
[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 2、淋巴转移
一级组:宫颈旁,闭孔,髂内,髂外,髂 总,
骶前
二级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1〕 HPV16、18、31、33等 HPV16—宫颈鳞癌,HPV18—宫颈腺癌
妇科肿瘤放射治疗ppt课件
21
• 约占5-15%
⒉腺癌:
• 多发生于宫颈管 的柱状上皮或宫 颈腺体
Adenocarcinoma • 多发生于年轻妇 女(30岁以前)
完整编辑ppt
22
⒊腺鳞癌:
Adenosquimous Carcinoma
• 组织内有明确的腺癌 和鳞癌成分。
• 各占比例可不同。 • 分化也各有不同。
完整编辑ppt
完整编辑ppt
50
治疗:
• ⒈手术治疗:
适用于0期、I期及
IIa病人
术式: ⑴原位癌及早浸癌:
全子宫切除、锥形切除
⑵浸润癌:广泛全
宫切除术加髂窝淋巴清扫
术(宫颈癌根治术)
完整编辑ppt
51
手术治疗
⑵浸润癌手术治疗-子宫 颈癌根治术
• 广泛全宫切除术范围:(子宫广泛 切除)阴道切3~4cm,输尿管游离、 主韧带2~3cm、骶韧带4~6cm。
完整编辑ppt
31
子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及转移情况
• ①宫颈旁
• ②宫旁
• ③髂内及闭 孔
• ④髂外
• ⑤髂总
• ⑥骶前
• ⑦腹主动脉 旁
• ⑧远处
• ⑨腹股沟深
完整编辑ppt
32
转移方式:
⒊血行转移:
• 少见
• 较多见于晚期癌 及分化差癌。
完整编辑ppt
33
完整编辑ppt
34
四、临床症状、诊断及分期:
率比25岁以上者高13.3倍;另一个报
告则为25倍。 完整编辑ppt
12
⒉发病因素
⑴婚育因素-------B
• 宫颈癌与多产密切相关--我国资料 分娩1~3次患病率为 110.38/10万, 4~6次为192.36/10万 7次以上者为377.52/10万 即7次以上者是1~3次者的3倍多
妇科肿瘤分期宝典:淋巴转移图谱
妇科肿瘤分期宝典:淋巴转移图谱妇科恶性肿瘤分期有两种描述方式:FIGO(国际妇产科学联盟)系统及TNM 分期系统,前者应用最为广泛,后者是基于临床及病理的分期系统。
妇科肿瘤 TNM/FIGO 分期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内容总结如表 1。
表 1 妇科肿瘤淋巴结浸润 TNM 及 FIGO 分期卵巢癌淋巴转移途径: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最常见)、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图1)、沿子宫圆韧带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淋巴结(卵巢癌早期较少见)。
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中,右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第2 腰椎水平),左侧卵巢癌转移的前哨淋巴结是左侧主动脉旁淋巴结(肾静脉后方)。
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中,肿瘤细胞沿子宫血管卵巢支,至阔韧带及宫旁组织,注入髂外淋巴结。
随着疾病的进展,肿瘤细胞可突破前哨淋巴结进入膈上乳糜池及胸导管,并通过胸导管进入左锁骨上淋巴结。
肿瘤细胞转移至纵隔可经过2 种途径:通过腹膜后淋巴结或从腹腔经过膈膜(具有丰富的腹膜下淋巴管网)进入胸膜表面。
图 1 示意图显示了卵巢癌最常见的 2 种淋巴转移途径影像检查:CT 是诊断卵巢癌分期最佳的影像检查方法(图 2),MR 虽然也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但与 CT 相比,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PET/CT 在疗效评估与术后肿瘤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图 3),同时与 CT 相比,它对腹腔外小转移灶更敏感。
图 2 女,65 岁,冠状位对比剂增强 CT 显示双侧卵巢区软组织肿块(*),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肿大(箭,直径约13 mm)。
分期为 N1 或ⅢA(ii)图 3 冠状位(a)及横轴位(b,c)FDG PET/CT 显示卵巢癌复发并转移至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及腔静脉后淋巴结(a 图白箭)。
同时 PET/CT 利用药物浓聚能够清晰显示亚厘米级的膈脚后(b 图箭)及主动脉腔静脉间(图 a 黑箭,图 c 箭)淋巴结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途径:与原发肿瘤发生部位有关,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图4)。
腹部淋巴结分布及转移PPT课件
胰下淋巴结
如果不是胰腺癌靠近胆管导致胆管梗阻,早期一般没有症状。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很多争议
与个人或者家族性的结直肠癌、息肉、炎性肠病有相关性。
三认分识之 这二一胰的解病剖十例特二位点于对指胰于肠头识,别前约转淋移30途%巴径的结很病有例帮与助吸,烟也有有关助,于20识%别的治病疗例后与复高发脂。饮食有关。
腹部淋巴结分布及转移
•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有关于腹部器官 正常淋巴引流的详尽描述,在影像诊断报 告工作中,了解腹部常见淋巴结引流的位 置及其描述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 本幻灯片主要介绍淋巴结位置,大多数常 见腹部肿瘤的局部淋巴结位置及其命名
• 识别淋巴结位置,了解可能的播散位置,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7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常常发生于40岁到70岁
胃小弯
– 腹腔干淋巴结 肝 局十部二肿指 瘤肠 的韧 可带 切淋 除巴 性结 取决17于大血管受累情况(注意事动脉,腹腔肝干、动肠脉系膜淋上巴动脉结)及大静脉受累或者阻塞长度淋(注巴意结事肠系膜上静
– 幽门部淋巴结 脉)。
N0 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大多数病变起自于腺瘤样息肉。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7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评估淋巴结情况比较困难,无论是CT还是MRI,准确性均有限。
N1 一个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N1 一个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 胃网膜淋巴结 N1 一个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 淋巴结的命名原则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VHL后血液透析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女性盆腔淋巴引流区横断面示意图
髂内淋巴结 IIN 髂外淋巴结EIN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髂内淋巴结 IIN 髂外淋巴结EIN 骶前淋巴结 SN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 淋巴结图谱
福建省肿瘤医院 倪晓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髂总淋巴结 CIN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腹股沟浅淋巴INs 骶前淋巴结 SN 子宫旁淋巴丛PL 直肠旁淋巴丛 PRL 膀胱周淋巴丛PVL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腹股沟浅淋巴INs 阴道旁淋巴结 PVgL 直肠旁淋巴丛 PRL 膀胱周淋巴丛PVL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髂外淋巴结EIN 骶前淋巴结 SN 子宫旁淋巴丛PL 直肠旁淋巴丛 PRL 膀胱周淋巴丛PVL
女性盆腔放射治疗横断面淋巴结图谱
Radiology ,June 1999 ;Martinez-Monge et al
髂内淋巴结 IIN 髂外淋巴结 EIN 骶前淋巴结 SN 子宫旁淋巴丛 PL 直肠旁淋巴丛 PRL
全身淋巴结横断面图谱
Prevascular nodes血管前淋巴结
Internal jugular nodes 颈内淋巴结
Retroaortic nodes主动脉后淋巴结
Internal mammary nodes内乳淋巴结
Right cervical paratracheal nodes
IN
RRH RLP IPN RPN IRN RUP JVN SAN LCP ScIN LGN SCN LPN SGL LRH SMaN LUP SMeN
主动脉前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描述。 图谱的局限性 本图谱不能作为诊断和预测淋巴结受累的工具,作为正常组织常规淋巴引流通道的指 南,能预测个体淋巴结播散模式。 当应用在三维虚拟临床靶区的勾画时,本图谱可以精确定位包含在CTV内的各组淋巴 结。将哪个淋巴结区域包含在CTV内取决于受累的概率水平,以及临床设定的特定的 疾病表现和在处方剂量水平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后两个问题是临床决策的难题,已 不是本图谱的研究范围。 POTENTIAL ADVANTAGES潜在的进展 各机构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系统描勾画CTV的图谱,包括临床相关淋巴结。然而,可 能是因为没有解剖学方面的共识,目前的趋势是在非解剖基础上定义CTV。某些进行 中的放疗协议选择用GTV外放一定的体积来定义CTV。CTV定义成GTV周围的一个数 学界限。 虽然这些约定是可改变的,这些定义存在严重的危险,如有小概率把肿瘤包在CTV内 或处于副反应的高危区域。 一个淋巴结图谱支持对包含在外科病理报告中的有用信息有更大的理解空间。由于这 些病例接受的是术后放疗,决策过程主要依据术中所见。提高在横断位CT影像上定 位高危区域(依据外科信息)的能力可以提高治疗计划和执行的质量。本文评价基于 外科的一系列淋巴结信息进行放疗计划重新设计的可能性和按本图谱的目的进行三 维重建。三维基础上的定义的CTV图谱有提高治疗效率的可能。 转移可能性很小的 淋巴结群排除于CTV外,从而使扩大野照射成为可能,并允许提高治疗强度。现在我 们也评价用淋巴结图谱或标准骨标志模拟定位照射的相应体积(正常组织剂量体积柱
breast disease
急性乳腺炎
Acute mastitis 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好发于产后3~4周哺乳期。
几乎所有病人都是 产后哺乳的产妇 初产妇更为多见
病因
乳汁淤积:引起乳腺炎的重要原因
1、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 2、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 3、乳管不通,影响排乳
细菌入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特殊检查
钼靶x线摄片检查:根据乳体与脂肪透亮度,诊断
率70%,用于普查。 影。
红外线扫描仪:各种密度组织可显示不同的灰度
热图象检查:利用肿瘤表面皮肤温差进行诊断,
阳性诊断40~50%。
B型超声仪:鉴别实性、囊性,肿块血流情况。 CT扫描:了解肿块与周围浸润情况。
乳腺癌钼靶片
乳腺癌B超图片
乳房疾病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孙淑明
解剖和生理概要
成人女性性征器官
位置、乳头、乳晕 正常乳房腺体最多的是外 上象限、乳腺腋尾部 15一20个腺叶,以乳头为 中心,呈轮辐状排列、腺 小叶、腺泡和小乳管
解剖和生理概要
每一腺叶有独立的腺管、小 乳管汇致大乳管,最后开口 于乳头。 大乳管 靠近开 口的 1/3 段略 为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 的好发部位。最后开口于乳 头
部穿透形成乳房后脓肿。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
1、乳房肿胀疼痛
2、压痛的硬块 3、表面皮肤红热 4、腋窝淋巴结常肿大
全身表现:
寒战、高热,脉率加 快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 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诊断性穿刺 在波动最明显的部 位或压痛最明显的区域穿刺,抽到脓液表 示脓肿已形成,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及药物 敏感实验。
解剖图加 CT 图 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解剖图加CT 图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2016-06-25 20:35来源:丁香园作者:木南41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前分期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泌尿系肿瘤类似,妇科肿瘤常沿着盆腔器官正常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
作为影像科医生,熟悉淋巴结特征及转移途径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有效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引流途径内的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对于引流途径外的结节则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小。
常规影像学方法包括CT 及MRI,主要根据淋巴结形态及大小进行良恶性鉴别,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18F-FDG 代谢显像、基于淋巴结生理活性的淋巴结显像以及淋巴结定位方法能够精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先来了解一下正常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解剖情况,帮助了解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子宫内膜、宫颈、阴道及外阴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正常解剖图1~6 显示了五组淋巴结前后位解剖示意图及对应横断位CT 图,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
图1 图中显示了与妇科肿瘤相关的主要淋巴结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橙色)、髂总组淋巴结(紫色)、髂内组淋巴结(黄色)、髂外组淋巴结(绿色)、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图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根据与腹主动脉(a)及下腔静脉(b)的关系分为7 个亚组:腔静脉后(RC)、腔静脉前(PC)、腔静脉旁(LC)、主动脉腔静脉间(AC)、主动脉后(RA)、主动脉前(PA)以及主动脉旁(LA)淋巴结图3 髂总组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总组淋巴结包括三个亚组:外侧组(LC),位于髂总动脉(a)外侧,由髂外淋巴结外侧链延伸而来;内侧组(M),位于两侧髂总动脉之间的三角区,包括骶岬淋巴结;中间组(MI),由腰骶窝淋巴结组成,内后方与下腰椎或上骶椎椎体毗邻,前外侧与腰大肌毗邻,前内侧与髂总动脉及髂总静脉毗邻图4 髂内组淋巴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剖图加CT 图轻松掌握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2016-06-25 20:35来源:丁香园作者:木南41
妇科恶性肿瘤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前分期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泌尿系肿瘤类似,妇科肿瘤常沿着盆腔器官正常淋巴引流途径扩散到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
作为影像科医生,熟悉淋巴结特征及转移途径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有效判断是否存在转移。
对于引流途径内的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结转移,对于引流途径外的结节则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小。
常规影像学方法包括CT 及MRI,主要根据淋巴结形态及大小进行良恶性鉴别,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18F-FDG 代谢显像、基于淋巴结生理活性的淋巴结显像以及淋巴结定位方法能够精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先来了解一下正常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解剖情况,帮助了解妇科恶性肿瘤(如卵巢、子宫内膜、宫颈、阴道及外阴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腹主动脉旁及髂腹股沟淋巴结正常解剖
图1~6 显示了五组淋巴结前后位解剖示意图及对应横断位CT 图,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淋巴结。
图1 图中显示了与妇科肿瘤相关的主要淋巴结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橙色)、髂总组淋巴结(紫色)、髂内组淋巴结(黄色)、髂外组淋巴结(绿色)、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
图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根据与腹主动脉(a)及下腔静脉(b)的关系分为7 个亚组:腔静脉后(RC)、腔静脉前(PC)、腔静脉旁(LC)、主动脉腔静脉间(AC)、主动脉后(RA)、主动脉前(PA)以及主动脉旁(LA)淋巴结
图3 髂总组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总组淋巴结包括三个亚组:外侧组(LC),位于髂总动脉(a)外侧,由髂外淋巴结外侧链延伸而来;内侧组(M),位于两侧髂总动脉之间的三角区,包括骶岬淋巴结;中间组(MI),由腰骶窝淋巴结组成,内后方与下腰椎或上骶椎椎体毗邻,前外侧与腰大肌毗邻,前内侧与髂总动脉及髂总静脉毗邻
图4 髂内组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内组淋巴结由沿髂内动
脉(a)及髂内静脉(v)内脏支分布的淋巴结链组成,包括骶淋巴结(S)及位于髂内外动脉之间的结合部淋巴结(J)。
a』:髂外动脉,v』:髂外静脉
图5 髂外组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髂外组淋巴结位于髂血管与腹股沟韧带分叉处。
髂外组淋巴结由三个亚组组成:外侧组(L)是沿髂外动脉(a)外侧分布的淋巴结;中间组(Mi)是位于髂外动脉及髂外静脉(v)之间的淋巴结;内测组(M)是位于髂外静脉与闭孔内肌内后侧的淋巴结,也称闭孔淋巴结。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闭孔淋巴结位于闭孔神经前方
图6 腹股沟组淋巴结。
示意图(图a)及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图b)显示腹股沟组淋巴结(红色)分为腹股沟浅淋巴结(S)及腹股沟深淋巴结(D)。
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韧带前方的皮下组织内,与股静脉及大隐静脉伴行。
腹股沟浅淋巴结中最重要的淋巴结位于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
腹股沟深淋巴结沿着股动脉及股静脉分布,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图c 显示了腹壁下动脉及旋髂血管(cx)的起始部,这两个结构也是腹股沟深淋巴结与髂外淋巴结内测组(M)的分界标志。
a:股动脉,v:股静脉,v』:髂外静脉
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
妇科肿瘤淋巴结转移途径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位置,且转移途径往往不止一条,因此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相比其更为复杂。
目前,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淋巴结传播途径是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以及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
1. 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
腹股沟浅表淋巴管是会阴部肿瘤(包括外阴肿瘤及阴道下1/3 肿瘤)的主要转移路径(图7)。
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是这条淋巴引流途径上的前哨淋巴结,它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和髂外淋巴结,是肿瘤细胞扩散至腹股沟其它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所必经的第一批淋巴结。
图7 腹股沟浅表淋巴管引流途径。
示意图显示了大隐静脉与股静脉汇合部淋巴结的位置,通过此前哨淋巴结,肿瘤细胞将扩散至腹股沟深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
2. 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
盆腔原发肿瘤淋巴转移途径有4 条,包括盆腔前部途径、外侧途径、下腹部途径(髂内途径)、骶前淋巴结途径。
对于妇科恶性肿瘤,主要是后三种转移途径(图8)。
盆腔外侧途径引流盆腔脏器的淋巴至髂外组淋巴结的中间链,这是宫颈、子宫内膜、卵巢以及上2/3 阴道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主要途径。
下腹部途径引流盆腔大部分脏器的淋巴,沿髂内组淋巴管的内脏支注入髂内外结合部淋巴结(位于髂内外血管分叉处)。
子宫内膜、宫颈以及上2/3 阴道恶性肿瘤可通过该淋巴途径转移。
骶前淋巴结途径起自骶骨和尾骨前方的淋巴丛,向上引流到髂总淋巴结。
盆腔下部器官如宫颈肿瘤,可通过直肠周围淋巴管沿着宫骶韧带进入骶前间隙。
图8 盆腔淋巴管引流途径。
示意图显示了妇科肿瘤淋巴转移的3 条主要途径,即外侧途径(绿色箭)、下腹部途径(髂内途径)(黄色箭)、骶前淋巴结途径(紫色箭)
3. 腹主动脉旁引流途径
这是卵巢癌淋巴转移最重要的两条途径之一(图9)。
卵巢癌细胞可通过卵巢淋巴管沿性腺血管上行,绕过盆腔淋巴结在肾门水平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或腔静脉旁和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
图9 腹主动脉旁转移途径。
示意图显示卵巢癌细胞可通过卵巢淋巴管沿性腺血管上行,绕过盆腔淋巴结直接注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4. 其它不常见的淋巴引流途径
虽然以上介绍了妇科肿瘤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但在手术、化疗、放疗等可能会改变淋巴结转移的模式,其它少见的腹部转移途径也可开放,如性腺淋巴转移途径(图10)、肠系膜淋巴转移途径(图11)以及膈下淋巴转移途径(图12)。
因此了解肿瘤原发灶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图10 性腺淋巴转移途径。
女,52 岁,5 年前接受了卵巢癌Ⅲ期手术及化疗,腹膜后及盆腔均有肿大淋巴结。
随访中发现性腺血管周围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对比剂增强横断位CT 显示最大者位于左侧性腺血管(箭头)附近,直径约12 mm(箭)。
这可能是腹膜后淋巴结逆向转移所致。
图11 肠系膜淋巴转移途径。
女,43 岁,卵巢癌ⅣB 期。
对比剂增强冠状位CT 显示肠系膜可见肿块(箭头),双侧髂外淋巴结(白箭)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黑箭)肿大。
病理结果示小肠浆膜层发现癌细胞,提示此病例为肠系膜淋巴转移(* 双侧卵巢肿块)
图12 膈下淋巴转移途径。
女,50 岁,卵巢癌术后,右侧膈肌转移灶切除术后(弯箭)。
对比剂增强冠状位CT 显示右侧膈下可见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3 mm(直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