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基础》课程主要内容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10cf31ab51e79b89680226ee.png)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d6340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14.png)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1第一章绪论ⅰ课程内容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构成的标志。
继后《痢疾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到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其一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其二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ⅱ考核目标-、教学要求1.介绍中医药学就是个了不起的宝库。
2.熟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发展。
3.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控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6.面授时数:1学时二、自学建议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间密切相关来认识。
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来理解。
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9d44b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5.png)
中医基础学,中医教材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讲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概念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医诊断学主要讲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以及各种病证的辨析和诊断方法。
中药学主要讲述中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基本知识,以及中药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方剂学主要讲述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规律、加减变化等基本知识,以及各种常见方剂的组成和用法。
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学好中医基础学,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基础学也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除了中医基础学外,中医教材还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教材分别讲述各种常见病证的辨析、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是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总的来说,中医教材是中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中医师的重要保障。
学好中医教材,对于提高临床技能、掌握中药知识、辨析病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46d5e29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0.png)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人体解剖生理基础》《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基础知识提升药学服务相关能力,为后续《常见病用药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药学服务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需求,围绕药学服务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药物的作用与应用为主线,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熟悉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能说出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患者用药期间的病情变化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针对病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与咨询,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确保药品和药事服务质量。
4.具有准确阅读、理解、获取药物信息的能力,能识别医药商品购销、药品处方调配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记录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
电子教案与课件:《医药学》 第三节 医药商品基础知识
![电子教案与课件:《医药学》 第三节 医药商品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6beddcb964bcf84b8d57bc3.png)
(三)按照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
处方药 简称 Rx药
麻醉药品
•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实和 使用 的药品
非处方药 简称 OTC药品
• 消费者可自行 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消费者按照药品 标签和说明书就可自行使用
(一)医药商品包装的功能 麻保醉药护品商品 保证药效 便于流通 美化商品
(二)医药商品包装的分类
1. 按照包装在流通领域中的作用进行分类
麻醉药品
销售包装
• 销售包装与药品一起到达销售终端,其主要目 的 是促进销售
储运包装
• 储运包装是以储存运输为主要目的的包装
(二)医药商品包装的分类
2. 按照包装技术与目的进行分类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教材
《医药物流管理技术》
第一章 医药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 医药商品基础知识
姜云莉
医药商品是指满足消费者防病、治病、保健等方 面需求的特殊商品,正确掌握医药商品基础知识才能 准确识别医药商品,对药品储存、养护、运输等环节 才能做到精准决策。
一、医药商品的分类
医药商品的分类 是从不同的角度 来对医药商品进 行归类,以便于对 其进行储存、养 护、 运输等操作。
植物性药 取植物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的药物
• 利用生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
抗生素
生有机物制成的药物
生物药
• 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 、微生 物和动物的毒素、人和动物 的血
液及组织等制成的药物
• 直接利用矿物或经过加工而制成的
矿物药
药物
人工合成 • 利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药物
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什么科目
![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什么科目](https://img.taocdn.com/s3/m/7635f6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77.png)
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什么科目医学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学科,其基础知识涵盖了多个科目。
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系统掌握这些基础科目知识,为日后的深造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将介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的主要科目:1. 解剖学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人体内外形态、结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学生通过解剖学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的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为后续的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打下基础。
2.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各种功能活动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细胞、组织、器官和器系之间的调节关系。
通过学习生理学,可以了解人体各个系统如何运作,为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基础知识。
3.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代谢和功能。
医学生需要学习生物化学知识,了解人体代谢的基本过程、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代谢疾病的发生机制。
4.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学,可以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是将生理学和病理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疾病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生理代偿过程。
医学生需要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以了解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6. 药物学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来源、性质、作用、剂量、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各种规律的学科。
医学生需要学习药物学知识,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用药原则及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7. 病原生物学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结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学科。
医学生需要学习病原生物学知识,了解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及感染方式,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基础支持。
8. 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结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致病生理、致病力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医药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中
![医药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194693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3.png)
医药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初中一、药物的分类1. 药物按照用途可以分为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试剂和生物制品。
2. 药物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化学药物、中药药物和生物药物。
3. 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1. 药物的作用可分为治疗作用、预防作用和诊断作用。
2.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作用、抑制作用、代谢作用和影响细胞膜通透性等。
三、药物的剂量1. 药物的剂量是指用药的数量和用法以及用药的时间。
2. 药物的剂量可以根据疾病的情况、患者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
四、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1.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除了治疗疾病以外的不良反应。
2. 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3. 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会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剂量、患者体质以及用药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用药的原则1. 用药的原则包括合理用药、安全用药、适当用药和经济用药等。
2.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法。
3. 安全用药是指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毒性,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4. 适当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特点、年龄、体重、性别等进行用药调整。
5. 经济用药是指在满足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价格合理的药品。
六、药物的储存和使用1. 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和防鼠虫等。
2. 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来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进行用药。
3. 药物使用完毕后,需要妥善处理药品包装,避免儿童误食,以及不合理的药品丢失和浪费。
七、药物的制备1. 化学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来合成药物原料。
2. 中药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采用中药材,然后经过炮制、炮制、浸泡、提取等工艺来制备成中药饮片。
3. 生物药物的制备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来获取生物制剂。
八、用药的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谨慎,避免使用有害物质或者对胚胎、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a88801f90f76c660371a6a.png)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af4901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1.png)
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具备中医诊断和辨证的基本技能,为今后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临床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初步的中医康复治疗技能和继续拓展学习的能力,并树立热爱中医、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康复治疗技术等中医药类各专业使用,教学目标围绕课程性质和任务制订,致力于为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具体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组成、生理功能;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与病机;四诊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要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独特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经络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流注;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体质的概念、形成、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基本内容;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3.了解中医学形成发展概况;经络的循行、主病和临床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特点及基本内容;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进行望、闻、问、切中医四诊的能力。
2.具有运用中医学基本知识辨证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4.具有对后续中医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1•培养、树立热爱中医文化、服务中医药健康事业的思想。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有哪些内容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有哪些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e83cb9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9.png)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有哪些内容在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起着扎实的基础教育作用。
这些基础课程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以下将介绍医学专业中常见的基础课程内容。
生理学生理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它研究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包括机体的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生理学课程通常包括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内分泌学、免疫学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生理机制,为后续的临床学习打下基础。
解剖学解剖学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结构和组织构造,包括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关系。
解剖学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内容,通过解剖学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生化学生物化学学科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研究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和物质代谢过程。
生物化学课程通常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调节机制。
生物化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体内各种生命现象的化学基础。
病理学病理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病理学课程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和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药理学药理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药理学课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途径和不良反应,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基础。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和致病机理。
微生物学课程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基础知识。
免疫学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以及机体对抗病原体和异物的免疫反应。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 (4)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 (4)](https://img.taocdn.com/s3/m/aaa6c2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4.png)
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1. 介绍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医学教育的基石,它涵盖了医学、药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
对于学习医药卫生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医药卫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药学和卫生学三个方面的知识。
2. 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科学和临床医疗的学科,它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
2.1 基础医学2.1.1 解剖学解剖学是描述和研究人体结构的学科,包括人体器官、系统和组织的形态结构。
2.1.2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学科,包括人体系统的功能和机制。
2.1.3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的学科,包括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个方面。
2.2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包括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
2.2.1 内科学内科学是研究内脏器官疾病的学科,包括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消化病学等专科。
2.2.2 外科学外科学是研究手术治疗的学科,包括普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专科。
2.2.3 妇产科学妇产科学是研究妇女生殖系统和妇产科疾病的学科。
2.3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疾病预防和促进健康的学科,包括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等方面。
3. 药学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现、制备、配制及其应用的学科,它包括药物化学、药物学和临床药学等方面。
3.1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研究药物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学科,它为新药的发现和研制提供理论基础。
3.2 药物学药物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应的学科,它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3.3 临床药学临床药学是将药物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包括合理用药、药物治疗监测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
4. 卫生学卫生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学科,它包括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等方面。
4.1 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研究群体健康状况和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学科,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卫生数据,为卫生政策制定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中医学基础上册教学设计
![中医学基础上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f11e4e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9.png)
中医学基础上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中医学术语、中医药知识、病症分类和中医治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熟悉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分类;3.熟悉常见病症的分类和中医治疗方法;4.学习掌握观察舌、诊脉等中医诊断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中医学基本概念和中医学历史概述;•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的讲解。
2. 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分类•中草药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中药炮制方法的介绍;•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3. 常见病症的分类和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学治疗常见病的概述;•对于不同疾病分类,中医的治疗方法介绍;•中医药的配伍和服用方式。
4. 观察舌、诊脉等中医诊断方法的学习•观察舌的形态、颜色、质地等,了解相应的病理和中医治疗方法;•掌握中医诊断的脉图图式,分析诊脉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 + 经典案例讲解 + 症状辨证练习 + 小组讨论”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媒体通过PPT、视频、教材和临床案例等多种媒体进行授课,并配合中医诊断模型进行现场实践演习。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在课程结束时开展现场小组讨论,用于测试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将通过模拟诊断病人的实践测试学生的中医诊断能力。
评分方式主要依据学生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
五、教学实施1. 教学时间本课程总共教学 10 周,每周两个小时,共计20个学时。
2. 教学设备教室内需配备干净整洁、安静明亮、黑板、投影仪等家教学设备。
六、总结本课程集中介绍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病症的分类和中医治疗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树立了对中医学科的了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医药基础课程示范教学项目
![中医药基础课程示范教学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89fbf78c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c.png)
中医药基础课程示范教学项目《中医药基础课程示范教学项目》一、课程背景及目标1、课程背景中医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健康和疗效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逐步被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采纳。
中医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熟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实践进行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针对性疗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充分认识中医药科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中医药的疗法,为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可靠数据支持,从而起到保健作用。
二、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学生可以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即以辨证为主的认识观;理解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原则。
2、实践技能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中医药的传统疗法,掌握中药的制备和运用;掌握中医药理操作的实践技能。
三、教学内容中医药方面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体质分类,辨证施治,治未病,防病,以及中医典籍和传统文化等。
2、实践技能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教师将布置实践性强的教学任务,包括中药的制备,药物的熬制,运用有效的按摩手法,运用中医药理操作的实践技能。
3、综合案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医药的综合应用,在课后,教师将组织一系列综合案例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医药的理解和实践技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师采用一般讲授的方式,以基础知识为主线,结合实践任务来深入理解中医药基础理论。
2、全面化设计在基础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将不仅是学生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还将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以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反思在每次实践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五、课程考核学生将进行期末理论考试,来考核他们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2、实践考试学生将进行实际应用的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药理操作的掌握情况。
六、辅助措施1、发放教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将及时发放教材,以方便学生学习中医药的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药物(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物:能够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
药物通过药效学到机体,机体通过药动学到药物
第四章.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用药
三菌四体一毒——三菌:细菌、真菌、放线菌;四体:支原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一毒:病
第三节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体症 1 咳嗽 2 咳痰 3 咯血 :喉及喉以下的部分出血经咽排出 4 呼吸困难 5 哮喘特征: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和可逆性气道堵塞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变现 :1 普通感冒 2 病毒性咽炎,喉炎,支气管炎 3 细菌性扁桃体炎 药物治疗: 1 抗病毒 2 抗生素 3 对症治疗 二 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表现: 咳 痰 喘 炎 药物治疗:1 解痉,祛痰,镇咳 2 控制感染 三 哮喘 临床表现 :咳嗽,胸闷,严重喘息 药物治疗:控制感染 四 肺炎 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感染方式:原发性,继发性,血行播散性 病程: 急性 ,慢性 药物治疗:1 对症治疗 2 抗菌性治疗 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药物治疗:1 支气管扩张剂 2 糖皮质激素 3 抗菌药物
著增多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结局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纤维包囊,钙化,囊肿 机化:坏死物、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
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损伤和修复 肉芽组织: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三部分组织,阴
简答:什么原因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和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敏感 差异? 由二者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除含 15-50 层肽聚糖外,大多数含有磷壁 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除含 1-2 层肽聚糖外,上有特殊的组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 糖三部分组成) 青霉素抑制细菌黏肽的生成,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成。 细菌代谢产物和在医学上的意义 致热原,毒素:内毒素(本质是脂多糖),由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热稳定性好:外毒素(本质是蛋白 质),由革兰氏阳性菌释放。 糖皮质激素抗休克的机制,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 。 按感染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将感染分为隐形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感染。 显性感染:1.局部
期肉眼观察呈鲜红色,质柔软,颗粒状,似鲜嫩肉芽 修复和再生:组织损伤后由临近健康细胞组织来修复使其恢复,细胞在修复过程中分裂再生
简答: 为什么创伤愈合过程中要避免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抑制炎症渗出,毛细血管新生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可影响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合成。 炎性介质包括血管活性氨(组氨,组羟色胺),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溶酶体释放的介质,细胞因子, 一氧化氮 NO 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后期是损伤修复过程,肉芽组织的生成,机体功能障碍。通常 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增生
毒(类病毒、朊粒)Fra bibliotek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生物
一.细菌形态:按外形有球菌,杆菌,螺形菌 二.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的细胞壁共有:肽聚糖(粘肽) 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较厚,除含 15-50 层肽聚糖外,大多数含有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 除含 1-2 层肽聚糖外,上有特殊的组分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二.解剖学姿势及常用的方位术语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近腹者为前,近背者为后
正中矢状面
近管远腔者为内,远管腔者为外
近皮肤者为浅,远皮肤者为浅)
近距肢体根部为近侧,远肢体根部为远侧)
三.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1.组织和细胞的适应反应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刺激而转变为另一种相同类型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出现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各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
第五节 镇咳 祛痰 平喘药 1 祛痰:能稀释痰液或溶解黏性痰液使其排出的药物
分类:黏性分泌促进药 黏性溶解药 2 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药 外周性镇咳药 3 平喘药:气管扩张药:a β-受体激动药 b 茶碱类 c 钙通道阻滞类 d 抗胆碱药
抗炎抗过敏平喘药:a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b 抗过敏平喘药(预防) 、 c 炎症介质结断药
杆菌 破伤风感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白喉杆菌
痢疾杆菌,伤寒杆菌
炭疽杆菌
百口咳杆菌(多)
结核杆菌不用 G 染色,用抗酸染色,叫分枝杆菌
六.病毒
1. 吸附和穿入 2.脱壳 3.生物合成 4.装配与释放
七.抗病原微生物药
药物
防治疾病或不良反应 机体
机体
体内过程
药物
机体
抗病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致病
机体
药物
抗菌作用
第五章
呼吸系统
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过程包括: 内呼吸(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及组织细胞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外呼 吸(又称肺呼吸,外界环境与肺的气体交换及肺与血液气体交换), 气体运输(血液循环把氧气由肺部运 输到组织,同时把二氧化碳由组织运输到肺部的过程)。
简答: 前列腺素(炎性介质)引起炎症的机理: 磷脂在磷脂酶 A2 的作用下生成花生四烯酸,然后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PG), 在 5-脂氧酶的作用下生成白细胞三烯。
简答: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抑制环氧化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炎症的经过,周围健康组织修复(完全痊愈),有肉芽组织生成,出现瘢痕(不完全痊愈) 结局:完全愈合,不完全愈合,转为慢性炎症,蔓延扩散
四.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释放内毒素,蓝色。。革兰氏阴性菌释放外毒素,红色。。都可以导致发热 基本环节:发热激活物作用引起内生致热原的释放,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前列腺素合
成增加,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增加散热下降体温升高 解热机制:通过抑制下丘脑合成前列腺素
五.休克 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血流量减少,,以 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分类: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低排高阻型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耐药性
药物
1. 常用术语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抑菌谱:只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杀菌药:不仅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还能杀灭病原微生物 最小抑菌浓度: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药物的最低浓度 抗菌药物后效应: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2. 作用机制 干扰细胞壁合成; 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抗叶酸代谢(碳铵类药物); 抑制核酸代谢 3.耐药性极其机制 产生灭火酶; 靶位血修饰和变化; 降低外膜通透性; 加强主动流出系统; 4.抗生素的分类 贝塔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类:万古心,林可,磷
茶碱类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机制 1 阻断腺苷受体可预防腺苷对哮喘患者呼吸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2 抑制过敏介质释放和降低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转运
3 抑制细胞 PDE 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 CAMP 水平而舒张支气管
第六章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食物在体内被分解成为结构简单可吸收的小分子构成。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第一节: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消化管结构 1.咽: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2.食管生理性狭窄:1,咽和食管的相继处,距中切芽 15 厘米。。2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芽
2.全身:A,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 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B.内毒素血症:革兰氏阴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 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C.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易过性的通过血流 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结构 一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组成。
上呼吸道 下呼吸道 鼻:包括外鼻,鼻腔,鼻旁窦 咽腔:鼻咽部,口咽部,喉咽部 二 . 肺 (左二 右三 叶)
第二节 呼吸生理 一 肺通气 1,肺容量 :由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四部分组成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2,,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二 气体交换 1,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 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2,组织交换气:组织细胞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第三节.消化系统常见症状,体症 呕吐,腹痛,便秘,呕血,黑便,黄胆
第七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解剖结构和生理
一.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组成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一次收缩和舒张的时间 0.8 秒 收缩期包括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舒张期包括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快 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每搏输出量:一次心跳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钟输出的血液量(心率 X 博输出量)。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空腹和安静时的心指数。 射血分数:博输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博出量: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心肌组织的四种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