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三、新文化运动
(一)背景 (二)概况 (1)标志——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 (2)主要阵地—— 《新青年》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2008·广东)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 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 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参考: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 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 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 会变革奠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 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参考:“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 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2、内容:
(1)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核心)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
(2)后期:
D宣传马克思主义
(2011·天津)《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 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 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 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 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1、“短暂的春天”的含义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 2、发展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 除了一些障碍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3、发展概况 4、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王娟清末民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社会性质,还是民众生活,事无巨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普通百姓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同时也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参与者。
民国初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确定,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这些都体现在广元地区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尝试从广元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物质生活,及文化精神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了民国初期广元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的图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渗透,是由沿海——沿江——内地这样的顺序次第渐进并逐步蔓延开来的,这迅速的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发展轨迹,使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偏居西南的四川所受到的这场“欧风美雨”洗礼的影响也是滞后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在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与之前的传统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一时代不是完美和理想的时代,而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充满矛盾的时代,新与旧,中与西,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和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错,体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独有的特色。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莫不如此,中国社会就是在混乱矛盾中发展前进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体现。
1 物质生活1.1 日常生活以广元人日常生活取货煮饭为例,千百年来普遍使用一种叫“火镰”的铁器。
生火时将“火镰”撞击碰撞出火花,然后点燃“火棉”才能生火、煮饭,如此折腾既费工又费时,民国初年,广元才传入一种叫“火柴”的东西,寸长木杆,又称火柴杆,火柴杆一头有黑色药物涂染,数十根火柴杆装于精致的小盒内。
需要用火之时,只需取出一根,在粗燥的平面上轻轻一擦,火苗顿出,十分方便,百姓见之,称奇不已,呼之为“洋火”,广元与同时期的四川相比,四川省最早的火柴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旅日川商卢干臣在重庆市王家沱开设的森昌泰火柴厂;成都最早的火柴厂——汇昌火柴厂,创建于1904年;川南泸县1907年创建的溥利火柴厂……广元地区民众日常生活尚且如此艰辛,经济发展更是道阻且长。
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在近代,由于受西式 建筑风格的影响一级 都市化程度的提高, 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 人也开始修筑西式或 半西式住宅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三)建筑的变化 • 钢筋水泥结构、布局合理 的西式建筑成为巨商富贾 和大官僚炫耀财势的资本, 同时也为我国建筑业增添 了新的内容; • 电灯的使用为广大市民的 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也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 习惯,人们可以充分利用 夜晚的时间来学习或娱乐。 以上因素均使近代中国居 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 俗发生重大变化
府院之争导致了张勋复辟,复辟 后的张勋解散了议会,段祺瑞镇压了 张勋后却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满段祺瑞的做法, 成立了非常国会和广州军政府,随即 发动了护法战争。 结果,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实力派 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 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 目的,遂于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 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三、文化生活的变化
(二)饮食的变化 • 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 尚,洋式风味的饮料先 后进入中国市场,外国 传来的大量排挤着本土 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 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 业发生了变化; • 自来水的使用省却了挑 水的痛苦,更有益于提 高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 是近代城市居民饮食卫 生方面的一大进步。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二)民族工业的“黄 金时代”
背景:欧战时西方国家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侵略;宽松的政 策(共和制度的建立, 实业家当政,如张謇, 周学熙等)。
图 1 : 1895 年 , 张 謇 开 始 筹 办 大 生 纱 厂 , 1899年春开车生产
二、经济生活的变化
1、轻工业 1)棉纺织:在民初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的纺织 厂1913年前有231家,资本额为3254.7万元,1920年 已增到475家,资本额达8275万元;全国的纱锭 1913年为65万枚,1919年增加到118万枚,各厂的 织布机同期也由2016台增加到5800多台——厂数, 纱锭和织布机在短短几年内超过以往20多年所有积 累的两倍多,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2)面粉:全国民族资本开设的面粉厂1896—1912年共 有47家,1913—1921年间有105家;中国的面粉出 口数1915年第一次出超5万担, 1918年增到200万担, 1920年更猛增至400万担。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作者:上海市育才初级中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概述课文内容,识记: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社会性节日和政治性节日;电影广播的传入与发展。
理解:节日、电影广播的社会影响。
2、能力与方法:从具体史实进行思考,学会推论。
如:为什么会有两个青年节?由此推论节日在社会动员方面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学生以衣、食、住、行为主线介绍民国时期的城市生活:衣——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的一大要素,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
近代上海的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所决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介绍材料如下):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
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
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则可不拘。
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们常在长衫之外,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
从20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
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20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
发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主宰其变化者即上海的服装界。
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转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之时,索性穿起无领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改为短式,短至膝盖,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梁实秋《雅舍谈吃》
食
北平中秋以后,螃蟹正肥,烤羊肉亦一同上市。口
外的羊肥,而少膻味,是北平人主要的食用肉之一。说
起烤肉就是烤羊肉。南方人吃的红烧羊肉,是山羊肉、
有膻气,肉瘦,连皮吃北方人觉得是怪事,因为北方的
羊皮留着做皮袄,舍不得吃。
除了专门卖鸭的餐馆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
(即酱肘子铺)发售的。在馆子里亦可吃烤鸭,例如在
利:
江西留日毕业女学生张维 英等创设自由结婚演说会
1912年成立的“女子参政 同盟会”,在发布的十一 条政治纲领中,提到“男 女权利平等”、“实行一 夫一妻制”等
2.名人风尚引领:
蔡元培再婚:提出五项征婚条件,其 中就有“男子不能娶妾”、“夫妇意 见不合时可以解约”、“夫死后妻可 以再嫁”等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自由恋爱结婚
3. 政府引导:
《中华民国国民法》规定中提出禁止 早婚、重婚、多妻制,规定婚约由男 女当事人自己订定,允许离婚、再婚。
反映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崇自 由,尚平等
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拥有独立 人格,可以经济独立
抵制社会陋习(买卖婚姻、童养 媳、寡妇守节等)
提倡节俭,反对奢靡,社会崇尚 简约文明
范围局限:婚俗变迁局限于北平、 上海等大中型城市,局限在中上 层社会,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受到 影响
变革不彻底:婚姻法中没有明确 禁止男子纳妾,存在某些传统的 残余
总结
称谓的变化
总的来说,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 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 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 公文署名程式也走向统一。这让公文形式日益简单、 明了,更适用于政务处理,公文的效率自然能够提 高。
普通话推广
第20课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武昌起义) (开国大典)
3月29日
5月4日
(黄花岗起义) (五四运动)
每年3月8日 每年5月1日
情景模拟题一
1946年,生活在上海的小张诞生在青年节。 同年,生活在延安的小李也诞生在青年节。 提问:小张和小李是否同一天生日?你判 断的理由是什么?
• 答案:否; • 小张生活在国统区,国民政府规定的青年节是3月29日
第20课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上海市包头中学
管倩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节日? 人们过节方式有哪些?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⑴社会性节日:元旦、 教师节、 儿童节
⑵政治性节日:国庆节(10月10日) 青年节(3月29日)
⑶国际性节日: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 ⑷革命根据地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建党日、
• 食:西餐;衣:中山装、西装; 住:洋房;行:小轿车
• 刘某经济迅速下滑后
食:有一顿没一顿;衣:布衫;
住:石库门乃至棚户区;
行:人力车乃至步行
民国时期的电影广播
情景模拟题三
小李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他想了解20世 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请你介绍一 下。
•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 其他:《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
八一建军节
民国时期的新式节日
过节方式的丰富
• 听书、看戏、聚餐、游园、 集会、演说、游行
• 张灯结彩、龙腾狮舞的节日环境 充满标语、口号、旗帜的庄严场面
不同时期的节日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国定节日对比简表
节日名称 南京国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庆节
青年节
妇女节 劳动节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

浅析清末民国广元地区的社会生活作者:王娟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5期清末民国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社会性质,还是民众生活,事无巨细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普通百姓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者,同时也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参与者。
民国初期,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确定,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这些都体现在广元地区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尝试从广元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物质生活,及文化精神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了民国初期广元地区社会生活的历史性变迁的图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渗透,是由沿海——沿江——内地这样的顺序次第渐进并逐步蔓延开来的,这迅速的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发展轨迹,使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偏居西南的四川所受到的这场“欧风美雨”洗礼的影响也是滞后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在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与之前的传统社会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一时代不是完美和理想的时代,而是一个过渡的时代,充满矛盾的时代,新与旧,中与西,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传统与现代并存,反对外国侵略和向西方学习同在,各种矛盾纵横交错,体现出一个极端混乱的时代独有的特色。
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大变革时代莫不如此,中国社会就是在混乱矛盾中发展前进的”。
清末民初,川北地区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体现。
1 物质生活1.1 日常生活以广元人日常生活取货煮饭为例,千百年来普遍使用一种叫“火镰”的铁器。
生火时将“火镰”撞击碰撞出火花,然后点燃“火棉”才能生火、煮饭,如此折腾既费工又费时,民国初年,广元才传入一种叫“火柴”的东西,寸长木杆,又称火柴杆,火柴杆一头有黑色药物涂染,数十根火柴杆装于精致的小盒内。
需要用火之时,只需取出一根,在粗燥的平面上轻轻一擦,火苗顿出,十分方便,百姓见之,称奇不已,呼之为“洋火”,广元与同时期的四川相比,四川省最早的火柴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旅日川商卢干臣在重庆市王家沱开设的森昌泰火柴厂;成都最早的火柴厂——汇昌火柴厂,创建于1904年;川南泸县1907年创建的溥利火柴厂……广元地区民众日常生活尚且如此艰辛,经济发展更是道阻且长。
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国社会生活

69文学咖啡馆西风东渐影响下的民国社会生活刘佳琪西风东渐,指的是西方的文化、技术等逐步流入东方。
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不平衡,西方文化涌入中国,成为民国以来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流。
在西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逐渐出现西俗化的倾向。
与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的国家的民众的生活方式相比,形成于资本主义阶段的近代工业文明国家的西方生活方式显得优越得多。
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
一个国家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是反映其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最直接的窗口。
而民国时期西风东渐的历程也首先从这里开始。
一、民国时期衣冠服饰的演变(一)着装的变化中国传统服饰中庸含蓄,服饰剪裁制作注重平面装饰而忽略人体造型。
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
随着洋人的增多与人们眼界的开阔,西式服装的简洁大方被民众所认可,使大众转而赞叹“其服饰仿佛霓裳羽衣,疑是人间无有”。
服饰西化的趋向在民国时期尤为突出。
男装方面,很快兴起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并逐步成为民国服装的主流。
在女装方面,女士服饰也借鉴了西式女装的剪裁做工,不再束缚女性,转而注重展示女性的曲线美,讲求时尚,而传统的装饰开始减少,旗袍开始盛行。
(二)剪辫与帽饰的变化自晚清以后,长辫被西方侵略者当做是“劣等民族”的标志加以嘲笑。
清朝留辫男子的漫画形象就曾出现在1858年英国的《笨拙》杂志上,并配字:“他们长着小猪眼,拖着大猪尾。
”倡导剪辫的呼声就在这种切肤之痛中越发响亮。
然而由于深入人心的封建思想,“剪辫”的普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胜利使剪辫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随着剪辫风气的日益普及,在讲究时尚的上海,旧式的儒生巾依旧有人佩戴,僧帽、员外帽也都争相登场,但是最受人追捧的还是与西装最为相配的西帽。
(三)放足与鞋的演变缠足的陋习大约始于唐代,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清则尤以妇女缠足为贵。
中华民国的城市社会与都市生活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传统住宅:四合院、胡同、弄堂 现代住宅:公寓、洋房、别墅 居住设施:自来水、电灯、煤气等 居住环境的变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城市居民的饮食文化
中华美食的多样性: 城市居民享受各地 特色菜肴
饮食习惯的演变: 从传统到现代,城 市居民的饮食方式 不断变化
茶馆文化:城市居 民的社交场所,品 茶聊天,交流信息
快餐文化的兴起: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 加快,快餐成为越 来越多人的选择
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
公共交通:如公交车、有轨 电车等
自行车和步行:城市居民的 主要出行方式
私人交通:如私家车、摩托 车等
交通工具的变化:随着城市 发展和科技进步,交通工具
也在不断变化
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
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包括看电影、听戏、逛公园等。
05
城市问题与治理
章节副标题
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较大,贫困程度较深 城市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失业、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等 城市贫困问题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等密切相关 城市贫困问题的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努力与合作
城市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工业和交通排放的废 气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噪音污染:城市交通和工业生产 产生的噪音影响居民生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水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 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
垃圾处理:城市垃圾处理不当, 导致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城市治安问题
城市犯罪率居高不下 治安管理存在漏洞 市民安全意识薄弱 政府对治安问题重视不够
城市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城市治理的概念 和重要性
中华民国时期城 市治理的挑战与 问题
民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民国时期社会态势及其特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其特征前言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20世纪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
随着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三次历史巨变,中国社会开启了从传统全面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处于这一历史进程中的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一个时段,其显著的标识,即是社会结构和民众社会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日趋转化第一章按照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包括社会形态结构、社会群体结构等不同层面。
社会形态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结构,社会性质、社会面貌主要是由社会形态结构所决定的。
社会形态结构,就其内涵而言,又可分为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等方面。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一个显著态势,即是社会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其变动,首先反映在政治结构上,不仅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而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向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过渡,真正从政治理念上摒弃独裁专制政体,开始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其次反映在经济结构上,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在城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取代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的主导经济,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旧有经济结构。
此外,社会形态结构的变动还反映在思想文化结构上,逐渐完成了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从传统儒家文化到三民主义再到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更替过程。
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的这些变动,充分表明了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态结构已由被奴役的、分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独立的、民主的、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章社会群体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社会群体包括家庭、宗族、民族、社区、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
民国时期,在社会形态结构变动的过程中,社会群体结构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8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 L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轻工业快,重工业慢,没有形成独立、 ⑴轻工业快,重工业慢,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 工业体系 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⑵工矿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和内 陆地区少 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 ⑶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 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封建经济相比, ⑷缺乏资金技术的积累,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 缺乏资金技术的积累,经营分散, 劳动生产率低。 后,劳动生产率低。 。
1、( 、(2010年重庆卷文综 )1913年2月,一位国民 年重庆卷文综17) 、( 年重庆卷文综 年 月 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 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 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 要在国会里头, “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 要在国会里头 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 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 党的责任内阁。 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 A.孙中山 B. 蔡锷 C. 宋教仁 D. 黄兴 2、( 、(2010年上海卷历史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 年上海卷历史20) 前年杀吴禄贞, 、( 年上海卷历史 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 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 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 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 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
(一)政治:反对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政治:反对复辟帝制,
专制
袁世凯专权 1912—1913) (1912—1913) 洪宪帝制 1915—1916) (1915—1916) “张勋复辟”(1917) 张勋复辟” 1917) 段祺瑞专权 1917—1918) (1917—1918) “二次革命”(1913) 二次革命” 1913) 护国运动(1915— 1916) 护国运动(1915— 1916) 讨逆运动(1917) 讨逆运动(1917) 护法运动(1917—1918) 护法运动(1917—1918)
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
与此同时,知识分子 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 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 装”。穿着这种服装,能 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 孙中山先生当年很喜欢这 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 广为流传,被尊称为“中
穿西服戴领结的男子
鸦片战争后,上海等 通商口岸的租界中出 现华洋杂居现象。与 外国人联系密切的富 商、洋行职员等,因 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常仿效洋 人,开始穿起了西服、 西裤。
节 日
双十节 青年节 建军节
8月1日
5月4日 1月1日
五四运动
南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10月10日
元 旦 3月29日
武昌起义
上海三四十年代电影海报
电影明星
广 播
思考: 通过对民国时期社 会生活的了解,对你有 何启示?
1939年达官贵人的时髦表现
吃 西 餐
欧( 美法 美 )
俄 式
意 式
德 式
原汁原味 酸命运度 鲜香可口
选料精细 讲求技艺 口味鲜美
油多味重 重奶重酸 自有味
咸中带甜 的特点 以香见长
上海一品香西菜馆
民 居
石 库 门
石库门对今天的上海人来说 是既熟悉又陌生。它是沿用 至今、上海独创的民居,在 上海街头随处可见。
名人的旗袍服饰
饮 食
西菜进入上海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的事,上海成为对外通商港口,外国的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士和商人接踵而来。西菜从此传入上海。
在上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发 展了西菜各不相同的风味特点,逐渐形成 菜式流派,主要有法式、美式、俄式、德 式和意式5个大的流派,五种菜式代表了 整个西菜系列的独特风格,它与中式菜肴 各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治

第19课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开课教案)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国初年移风易俗改革、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军阀割据的相关史实。
认识到民初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历史社会转型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与政局相关史实的了解和梳理,提升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把握客观、辨证的评价历史现象和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典型人物袁世凯的历史演变体味中国近代走向共和之路的艰难曲折,从而认识到新制度、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必经周折反复;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长期奋斗的史实,进而产生对革命先驱们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的钦佩景仰之情。
[重点与难点]:重点: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民主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维护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
难点:对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交替、进步与倒退并存、历史发展曲折而复杂的现象的认识。
[教学说明]:1.社会进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但维护民主共和之路艰难而曲折。
本课的重点是袁世凯篡夺权力、背叛共和以及革命党人与之斗争的历程。
2.清末民初,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社会的转型期,而转型期的历史特点为新旧交替、进步和倒退并存、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对于教材中两部分看似矛盾的内容——社会风俗的进步与政治格局的混乱倒退,可以整合起来进行解读。
如何由整体把握对民国头十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特定时期)的本质的认识,这是本课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