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教育改革期(1912-1919年)、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7年)和国共内战时期(1928-1949年)。

初期教育改革期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条例》和《国民教育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此外,新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体育总会”,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此时,学校教育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新政府还成立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再一次经历了改革。

北洋政府实施了“教育三三计划”,旨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国立教育实验所、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成立,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设置上,新政府注重发展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也进重工业,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后发展了多元化教育,如管理、商业、艺术等。

”国共内战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内战爆发。

战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造成了影响。

1930年代,由于战争紊乱,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度和手段存在诸多争议,致使教育界存在着阵营分化、意识形态倾向、教材政治化等问题。

在此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村中学、职业学校等得以建立。

同时,由于战争时期对国民教育的荒废,很多教育精英进入了新崛起的民间学校和教学组织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学生运动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建立了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民国时期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发展钩玄

民国时期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发展钩玄

民国时期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发展钩玄
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在民国时期发展历经磨难,曲折发展,无疑也加深了民国学者在教育场景上的硝烟。

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在民国时期发展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教育发展阶段",即1908年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开设以来,历经卧薪尝胆,但是开拓教育、改革思想,凸显了教育学科的价值。

第二阶段是"学科发展阶段",即1911年成立的湖南大学和湖南省实验立法院教育研究所,以及1927年湖南大学教育学科在建立了教育学会,先进的教育理论学术研究使得湖南大学教育学科更加发展和深入,发挥出了独特的学术作用。

第三阶段是"教育变革阶段"。

在内战期间,湖南大学教育学科不仅继续持续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新型教育变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进步。

作为湖南大学教育学科的奠基人,无疑是以刘震球、黄金开、朱湘为代表的民国教育家们。

刘震球教授提出的现代教育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慎用教育拔尖为主旨;黄金开教授提出了统一教学标准,倡导以激励教学法来激发学习兴趣;朱湘先生着力研究教育科学化,提出了智慧型实验设计及学前教育等理论,在教育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湖南大学民国时期的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几何级的飞跃,凸显出了民国教育家的创新思想,以及湖南大学教育学科的开拓精神。

他们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活动,为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学术精神和教育学发展的智慧。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大学之道民国时代-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一提起民国教育,可能所有人都会想到那灿烂如星辰般的大师们;会想到陈寅恪先生所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仿佛那个时代高洁的不食人间烟火,仿佛只要唤一声大师,大师们就驾着七彩祥云从天而降。

可梳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民国大学教育的成功,民国人才的井喷并非真的如此简单。

我们想要展现的就是掀开华丽辞藻所掩盖的真实历史,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怎样炼成的……政府:复兴之路始于教育民国教育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教育高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

“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

晚晴新政:近代中国新式教育开端重视师范教育清政府在“新政”时期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虽然效果部分地违背了清廷的主观愿望,但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成为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与深刻启示的改革。

在此次政策变革中,清政府对内重视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对外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知识,积极派遣学生出洋留学。

北洋军阀办教育面面观:张作霖尊师韩复渠不差钱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事业不仅不落人后,且发展迅猛。

就是教育工作本身,韩复榘也总是放手让何思源去做,他从不横加干涉,更未向教育界安排过一个亲信。

再说阎锡山。

山西当年的教育,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典范。

自1942年开始,山西全境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国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就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视其为“立国之本”。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民国初年,为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开始逐 步发展壮大。
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 和教学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课程 设置也开始被引入中国。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教育开始受到怀疑和反思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西方式的教育改革。
文化自信的培养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 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 育教学之中。当代教育应继续加强文化自信 的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 文化观。
THA重本土化特色,将西方先 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 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当代教育应继续坚持本土化特色,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形成 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教育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创新教育模式
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引入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 创新发展。当代教育应积极创新教育模式, 探索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现代化教 育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学科设置与课程建设
学科设置多样化
民国高等教育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设置众多学科领域,涵盖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
课程建设灵活性
民国高等教育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灵活的学分制度和转专 业机会。
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
民国高等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设置实践教学和实 验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术自由受限
在政治高压和社会保守观念的影 响下,学术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 限制,学者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
受到束缚。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



大学是研究高等学术之圣地,并非养成官僚 之所。要发展学术,没有自由思想的环境是 不行的,被禁锢的思想不会有创造力。因此 他对各种学说“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倘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 听他们自由发展。”

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 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 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 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 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 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 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 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 统。






国立大学 5、武汉大学 1893年国立 自强学堂——国立武汉大 学 6、北洋大学 1895年国立 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天津 大学 7、交通大学 1896年国立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 学 8、浙江大学 1897年国立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 9、北京大学 1898年国立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10、清华大学 1911年国立 清华学堂—清华大学
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出任北大校长第一年,蔡元培就主持制定 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同时组建了大 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 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凡 学校法规、学科的设立与废止、课程的增减 与改革、聘请新的教授等重要事项,均须经 评议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到1920年9月,蔡元培已在北大建构了颇为 成熟的教授治校管理体制。当时数千人规模 的北大,只有一位校长,没有副校长,校长 办公室也只设秘书一人,处理日常往来函件。 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三足鼎立,职 责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民主高效的管理 机制。

民国前期大学

民国前期大学

随着清政府的覆灭。

我们来到了民国初年先来看一下1910到1920年代中期的大学情况吧这个时期的大学可以概括为“一大六高”1912年,战乱导致教育凋谢,当年新立中华民国。

国立京师大学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不久全国划分为六大学区,于六大学区设南京、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六大高等师范学校。

这也就是一大六高的由来了“一大”是以京师大学堂为前身的国立北京大学,“六高”就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尤以南京高师最为显著,时称南方最高学府,和北方的北京大学并号“北大南高”。

他们有分别演变为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1911年一所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学堂的建立这就是现在中国最难考的清华大学。

1920年代高师演变而来的国立大学走向巅峰。

尤其南高组建的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的最佳大学。

东南大学也是锅里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东南大学衰落,师资纷纷北上国立清华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清华大学兴起,成为新的全国最佳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也在此时期进一步奠定了在教育界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山西大学等。

尤其国立北京大学,继京师大学堂之势,民国初年俨然依旧为全国的最高学府。

如美国学者威尔森在英国剑桥大学著书中所述,1920年代的中国大学,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此外,1917年复旦公学更名为私立复旦大学,在转为国立之前由于经费压力只能大量招生以学费养校,学生几乎毕业即失业。

生存是极其艰难的。

复旦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绝大多数私立大学的境遇。

1927到193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十年1927年,北伐战争逐步胜利。

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杭州建设四大国立中山大学。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

对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民国时期,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即便在受到诸多困难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依旧得以发展,为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同时也必须看到,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财政困难和师资短缺民国初期,刚刚结束了封建社会,社会等级的确定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缺乏顶层设计,这些都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

首先是财政短缺,缺乏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有限的资源难以支撑全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是师资短缺,教授队伍不断受到损失,因为一些知识分子选择了离职和出国,甚至有的前去了台湾。

因此,高等教育的师资力量长期处于极度匮乏的状态,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单一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学科专业少,方向单一,选修课程不足,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术需求和职业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从而满足学生选择多元化和个性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三、招生制度和升学竞争的问题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并不完善,高考制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生的升学竞争非常激烈,缺少公平竞争的机制。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应该陆续进行改革,优化招生政策,适当增加各类招生渠道,同时要把握时机积极推进制度改革,提高高考公平公正度,以及保持对全社会说服力的教育方法及教育方法的引领作用。

四、校园文化和学术气氛的不足民国时期,校园文化和学术气氛还比较淡漠,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塑造。

因此,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缺少思想的磨砺,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导致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和社会快速变化的适应压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内外分别及时推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积极应用。

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质量。

民国师范本科

民国师范本科

民国师范本科民国师范本科,是指在民国时期开设的师范本科教育。

当时,由于教育改革的需要,许多地方都设立了师范学堂,培养具备一定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的优秀人才。

下面,我将以700字为篇幅,介绍一下民国师范本科的特点和影响。

民国师范本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多元化的学科设置。

民国师范本科的学科设置非常丰富,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教育管理等多个学科。

这样的学科设置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并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

其次,注重实践教学。

民国师范本科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

学生可以在师范学堂的附属学校中实习,亲自教学,锻炼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

再次,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

民国师范本科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师,要求学生从学术和德育双重层面上进行培养。

师范学堂不仅注重学术研究,还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最后,立志为国家培养人才。

民国师范本科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教师,建设良好的教育事业。

学生在学习期间,会接受充分的国家意识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

民国师范本科的设立对当时的教育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师范本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推动了教育改革。

民国师范本科为当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当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和方法。

再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师范本科的设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毕业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最后,弘扬了师德师风。

民国师范本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都强调师德师风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严格的教育训练和道德教育,培养了高尚的师德,为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师范形象。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特点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一、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既有政府创办并拨付经费的国立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

此外,还有省立、市立大学。

这种多元化的办学主体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招生录取制度灵活民国时期,大学的招生录取制度相对灵活。

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最终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这种制度有利于激发学生和学校的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

三、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民国时期的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强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既重视传统学科,如国文、历史、地理等,又注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新兴学科。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职业教育兴起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阶段(1912-1921年)、职业教育的兴起和初创阶段(1922-1926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调整阶段(1927-1949年)。

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重视民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9年)中,体操课程内容以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为主,体现了教育宗旨中的军国民教育思想。

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国精神。

六、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民国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

从壬子癸丑学制到1922年的新学制,再到后来的癸卯学制,我国教育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七、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壬子癸丑学制实施后,小学教育得到了普及,中学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

我所了解的民国时期的⼤学教育我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史中的⼤学教育中国⾃1860年以来,开始⼤规模接触欧洲各国,美国,⽇本等国的⽂化教育,⾄今⼀百五⼗余年了。

在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平既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世界驰名,也经历了⽂⾰⼗年的低⾕。

⽽今,中国⼈不满意的⼀⼤问题就是教育。

作为⼀名⼤学⽣,我觉得应当更多的关注与⾃⼰切⾝相关的⼤学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会对⾃⼰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学做⼀个介绍。

第⼀部分,民国时期那些著名⼤学中的校长蔡元培校长是我从他⼈的评说中知道的,他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学校长,实⾏教育改⾰,⼤有成就,奠定了北⼤百年发展基调。

蔡元培先⽣认为:⼤学不是贩卖毕业证和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是⼀个研究学理的地⽅。

这地⽅采取的是“囊括⼤典,⽹罗众家”的态度,奉⾏的是兼容并包、思想⾃由的原则。

因此,校长不是⼀个⾏政长官,⽽是⼀个学术研究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既没有服从上级的义务,也没有裁定学术思想的权⼒。

他的最⼤职责就在于提倡思想⾃由,维护学术尊严,争取教育独⽴。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因为不能履⾏这些职责,只好愤然辞职。

他在《不肯再任北⼤校长的宣⾔》中说,他每天被⼀⼤堆⽆聊的公⽂和事务所包围,还要迎来送往,与教育部那些⽆知的官员周旋,因此他感到痛苦不堪。

另外,他认为“思想⾃由是世界⼤学的通例”,因此在他主持北⼤校务的时候,为了“稍稍开点风⽓,请了⼏个⽐较有点新思想的⼈,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但当局却把这种做法视为洪⽔猛兽并进⾏⼲涉,因此他声明:“我绝对不能再作不⾃由的⼤学校长。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蔡元培先⽣强调⼤学的⾃由精神,并为之努⼒。

⼤学的⾃由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学⽣和⽼师是其主体,⼤学的设施与管理者只是为主体服务的。

学⽣⾃治,教授治校,这些都是成为世界⼀流⼤学的条件之⼀。

⽽现如今中国的⼤学教育正好相反,教授⽆权治校,⼤学管理⾏政化,管教育的不是教育者,所谓学⽣⾃治,只是⼤学管理者授意下的协管。

民国大学简介(民国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等)

民国大学简介(民国国立大学、私立大学等)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民国名牌大学有哪些民国时期中国不乏优秀的综合类大学,无奈52年的院系调整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

现在再看看那些逝去的大学,真是不胜唏嘘。

简单的考证了一下民国各个时期的名校。

供大家缅怀一、1910年代1920年代中期这些年是“一大六高”一所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六大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中山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川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东北大学)二、黄金十年(1927-1937)里的名校就很多了,这个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

1.公立大学,分国立和省立两档。

第一批国立大学很多到现在都是名校,也顺便说下校史(国立两字省去,下同):北京大学:前身为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1946年复校。

1952年农学院独立为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医学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民国早期(1912年-1927年)大学教育管理研究

民国早期(1912年-1927年)大学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在 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民国早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大学教育不论是 从教育管理思想还是教育管理体制方面,都有许多成功之处。
本论文以高等教育基本原理为指导,围绕民国早期的大学教育发展变化这一 主题,着重对民国早期大学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等作具体的历史 考察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民国早期大学教育发展规律及其特征, 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at period.111e fourth part approaches from the micro pempective the management inside the colleges in earlier
1912年到1913年,教育部又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如《专门 学校令》(1912年)、《大学令》(1912年)、《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912)、《大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论文
学规程》(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3)、《高等师范学校规程》(1913)、《高等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13)等,从而使其高等教育出现了新的面貌。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行政是国家权力部门为实现特定的目的,根据一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 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和领导。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行政主要是借鉴了西方国家中 央集权制的行政管理模式。
中国在中央政府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创始于隋朝。隋文帝初年设立国子寺,置 国子寺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工作,这是中国专设中央教育行政机关,任命教育 行政长官的开始。从此历代相沿,基本上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央机构的定制。到 了清末,京师大学堂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05年,清朝政府下令设立学 部,从此中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正式设立。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于1912 年成立临时政府时,就将前清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从此开始了从中央到地方对清 末专制主义的教育行政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力求从教育行政管理上,为资产阶级 教育发展做出制度上的保证。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承载着希望与挑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与进步,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的变革与进步。

一、义务教育的推行在民国时期,义务教育得到了迅速推行与普及。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1919年,北京政府出台了《教育法》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规定了国家对公民提供初等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局限,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改革,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2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所国立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

之后,各地纷纷效仿,相继建立了天津南开大学、南京国立大学等一系列国立高等学府。

这些学校不仅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知识体系,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现代化。

三、教育思想的变革民国时期,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此前,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忽视实用性与个性发展。

然而,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教育的缺陷,倡导新教育思想的兴起。

胡适、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了新教育观念,主张以科学、民主、实用为核心,推崇个性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并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的推行下,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基本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新的教育思想的兴起则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路。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进步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

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在民国时期,高校的训育体系和学生管理也在不断地进行制度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探讨民国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并分析其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

一、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的发展在民国时期初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高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但随着政治稳定和经济的恢复,高校训育体系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完善。

为了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开始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

其次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高校还加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些努力使得高校的训育体系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民国时期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在学生管理方面,民国时期的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化发展。

首先是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发展,高校开始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赋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限和自主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是学生管理政策的健全。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和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逐渐建立了一系列的学生管理政策,包括学生公寓管理、学生考勤管理、学生奖惩制度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高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机构和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需求提供了专业的服务和支持。

这些举措使得学生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三、对教育的影响和意义民国时期高校训育体系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谈民国时期的教育

论民国时期的教育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

“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

”“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

“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

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

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

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

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

令人失望。

”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的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

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中华民国时期的大学体系一、国立大学(31所)校名所在地校名所在地中央大学南京重庆大学重庆政治大学南京四川大学成都北京大学北平南开大学天津清华大学北平北洋大学天津中山大学广州山东大学青岛西北大学西安河南大学开封交通大学上海山西大学太原同济大学上海兰州大学兰州暨南大学上海厦门大学厦门复旦大学上海广西大学桂林浙江大学杭州贵州大学贵阳英士大学金华云南大学昆明安徽大学安庆东北大学沈阳中正大学南昌长春大学长春湖南大学长沙台湾大学台北武汉大学武昌二、私立大学(25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大学南京震旦大学上海燕京大学北平圣约翰大学上海成华大学成都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广州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广州北平辅仁大学北平武昌中华大学武昌中法大学北平武昌华中大学武昌中国大学北平民国大学湖南广州大学广州华西协会大学成都岭南大学广州成华大学成都广东国民大学广州齐鲁大学济南东吴大学上海福建协和大学福州沪江大学上海东北中正大学沈阳光华大学上海江南大学无锡大夏大学上海珠海大学广州大同大学上海三、国立独立学院(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北平师范学院北平中正医学院南昌国立师范学院衡山(湖南)湘雅医学院长沙湖北师范学院江陵(湖北)贵阳医学院贵阳南宁师范学院南宁沈阳医学院沈阳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兽医学院兰州昆明师范学院昆明成都理学院成都西北师范学院昆明唐山工学院唐山长白师范学院兰州西北工学院西安女子师范学院重庆西北农学院武功(陕西)社会教育学院苏州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北平上海医学院上海上海商学院上海江苏医学院镇江四、省立独立学院(24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江苏学院徐州福建省立农学院福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州安徽省立安徽学院芜湖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广州湖北省立医学院武昌广西省立医学院桂林湖北省立农学院武昌广西省立西江文理学院南宁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新疆省立新疆学院迪化湖南省立克强学院衡阳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农学院保定台湾省立农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工学院天津台湾省立工学院台北河北省立医学院保定山东省立农学院济南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天津浙江省立医药学院杭州福建省立医学院福州山东省立师范学院济南五、私立独立学院(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福建学院福州建国法商学院南京乡村建设学院重庆求精商业学院重庆铭贤学院成都朝阳学院北平天津工商学院天津东北文法学院北平天津达仁商学院天津北平协和医学院北平焦作工学院焦作广东光华医学院广州南华学院汕头上海法政学院上海辽宁医学院锦州上海法学院上海华侨工商学院香港诚明文学院上海湘辉文法学院四川北碚同德医学院上海中国纺织工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上海辅成法学院四川万县新中国法商学院上海川北农学院四川三台南通学院南通中华文法学院广州之江文理学院杭州正阳法学院四川巴县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闽侯广州法学院广州六、国立专科学校(20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国立音乐院南京边疆学校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南京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药学专科学校南京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四川乐山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南京自贡工业专科学校四川自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西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康定师范专科学校康定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上海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武昌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福州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天津海疆学校福建晋江辽海商船专科学校辽宁葫芦岛七、省立专科学校(32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江苏省立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苏州陕西省立商业专科学校西安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常州浒墅关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西安北平市立体育专科学校北平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西安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南昌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江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南昌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桂林江西省立兽医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广州江西省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广东高要江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南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长沙广东省立海事专科学校广州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昆明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四川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成都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天津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上海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济南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太原河南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河南开封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江西景德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安徽淮南八、私立专科学校(23所)校名地址校名地址重辉商业专科学校南京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武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知行农业专科学校陕西户县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信江农业专科学校江西上饶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上海汉华农业专科学校重庆上海牙医专科学校上海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上海西南商业专科学校桂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西安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广州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无锡上海纺织专科学校上海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苏州光夏商业专科学校上海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江苏丹阳海南农业专科学校琼州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武昌。

民国大学

民国大学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概况1、课程设置。

《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7 科,大学设立时以文、理2 科为主,须使文、理2 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2 科,或理科兼医、农、工3 科或2 科或1 科者,方可名为大学;大学设预科和本科,预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本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大学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在预科本科之外,另设大学院,学生以在大学本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修业年限不限。

民国二年(1913年)一月颁布的《大学规程》,使课程规定更加详细,如文科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4 门等。

对于"壬寅""癸卯"学制中的高等学堂,这时期改为专科学校,民国元年(1912 年)十月颁布的《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的教育宗旨为"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种类为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及外国语等;入学资格须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专门学校得设预科及研究科;修业年限为4 年,预科1 年,本科3 年,研究科1 年以上。

高等教育制度方面,民国十六年(1927 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设大学院,各省设大学区,以大学院和大学区领导全国及各省的教育。

两年后(1929 年),大学院取消,恢复教育部。

民国十九年(1930 年)公布《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专科学校组织法》,次年(1931 年)又颁行《专科学校规程》。

规定,高等教育机关分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3 种。

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 学院,具备3 学院以上者,方得称大学,且3 者中必有1 理、农、工、医学院。

不满3 学院者称独立学院,修业年限除医学院为5 年外,均为4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史中的大学教育中国自1860年以来,开始大规模接触欧洲各国,美国,日本等国的文化教育,至今一百五十余年了。

在这些年里,我们的教育水平既经历了民国时期的世界驰名,也经历了文革十年的低谷。

而今,中国人不满意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应当更多的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大学教育问题。

接下来,我会对自己所了解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大学做一个介绍。

第一部分,民国时期那些著名大学中的校长蔡元培校长是我从他人的评说中知道的,他早年留学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教育改革,大有成就,奠定了北大百年发展基调。

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和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研究学理的地方。

这地方采取的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态度,奉行的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

因此,校长不是一个行政长官,而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既没有服从上级的义务,也没有裁定学术思想的权力。

他的最大职责就在于提倡思想自由,维护学术尊严,争取教育独立。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蔡元培因为不能履行这些职责,只好愤然辞职。

他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中说,他每天被一大堆无聊的公文和事务所包围,还要迎来送往,与教育部那些无知的官员周旋,因此他感到痛苦不堪。

另外,他认为“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因此在他主持北大校务的时候,为了“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但当局却把这种做法视为洪水猛兽并进行干涉,因此他声明:“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9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蔡元培先生强调大学的自由精神,并为之努力。

大学的自由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学生和老师是其主体,大学的设施与管理者只是为主体服务的。

学生自治,教授治校,这些都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条件之一。

而现如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好相反,教授无权治校,大学管理行政化,管教育的不是教育者,所谓学生自治,只是大学管理者授意下的协管。

如此这般,大学之自由精神荡然无存。

大学自由精神的主体没有思想自由没有言论自由没有学术自由。

学生没有自己选择学习课程的权力,学习的目的被强行引导为为了考试和学分,我无法想象这样教育环境下的毕业生会是什么样的水平。

蔡元培先生的另一个主张是兼容并包。

在他任北大校长期间聘请了一大批主张不同的大师到北大任教,陈独秀、胡适、梁漱溟、刘半农、鲁迅、徐悲鸿、辜鸿铭……等等,因为大师的加盟,几年之内就将北大改制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学府。

对于任教老师的不同主张,他向来不干预,而是与其自由任其发展,使北大呈现一派学术自由之象。

这是现在中国大学所不能比拟的。

在求贤若渴方面,竺可桢也值得称道。

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后,听说马一浮和邵裴之的学问很大,被“杭州视为瑰宝”,便多次登门拜访,请他们前来任教。

谁知马一浮比较古板,当时他坚持学生必须登门请业,不能上门送教,竺可桢才只好作罢。

抗日战争开始后,马一浮带着许多书向西逃难,途中遇上竺可桢帮助他渡过难关,他才答应到浙大授课。

除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之外,坚持教授治校也是尊重人才的具体表现。

竺可桢上任前,发现工学院院长朱一成不仅反对教授治校,而且还只拿着薪水不到学校,便觉得此人不堪重用。

竺可桢认为,要想把大学办好,要“首先觅得一群志同道合之教授”。

(《竺可桢日记》第一册,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里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对人才的高度尊重。

它不仅是指待遇的满足、交往的礼貌,还包括人格的信任、工作的支持、管理的合作。

蔡元培也是教授治校的倡导者。

当初他担任北大校长后,发现一切校务由校长和学监主任、庶务主任商量决定,连学长(相当于学院院长)也不参与。

他认为这种办法不妥,便组织评议会、教授会和各种委员会,分别管理行政、教务、人事等事宜。

这样一来,既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也为北大奠定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基础,蔡元培说,有了这种制度,“就是一年换几个校长,对于诸君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决无妨碍的”。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342页)在这个问题上,梅贻琦则是另外一番气象。

他的最大特点是不爱说话,因此被人称为“寡言君子”。

按照清华大学的规定,凡是学校规章制度、年度预算、新增项目、建筑设计……都要由教授会和评议会讨论决定,而教授会、评议会都要由校长主持。

许多人在回忆中谈到,每逢开会梅贻琦很少说话,而是仔细听取别人意见。

作为一校之长,他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他对自己扮演的角色非常清楚。

他说他在学校就像京剧中的“王帽”一样,看似重要,却不大开口,主戏要让别人来唱。

也就是说,他在处理校务时非常尊重大家的意见,有一种“吾从众”的风范和大气。

当年数学教授熊庆来要破格录取华罗庚,他完全支持。

朱自清在一篇文章中说:“清华的民主制度……究竟还是很脆弱的,若是没有一位同情的校长支持就不可能确立,而梅贻琦便是难得的这样一位同情的校长。

”(《梅贻琦先生纪念集》第22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2版)另外,曾经担任过清华中学校长的傅任敢在梅贻琦诞辰60周年时也撰文说:“一个大学仅仅有钱有设备是办不好的,它得有好的风气,好的教授。

风气如何才能好,好教授如何才肯来呢?这是由于清华的校务真正公开,校长绝不独断独行。

因为一切集思广益,进步自然愈来愈大;因为分工负责,人人均觉清华自己也有一份,所以大家工作都有兴致……出色的教授才肯前去。

在这方面,以身作则的就是梅校长。

”(同上,第59页)所有这些都说明梅贻琦是一个博采众长、无为而治的典型,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对人才的尊重。

蔡元培、竺可桢、梅贻琦三位校长,生前受人推崇,去世后数十年,仍不为人所忘。

观今日大学有几人得之?第二部分,民国大学生活一百多年前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呢?我想在很多方面对当今的大学生仍然有一些启迪。

首先要讲的是民国大学学者的中西贯通。

民国时期所谓会英文者那就是真正会英文的人,民国时优秀的大学生大多是可以直接用英文发表论文的。

不同于当今的大学生专攻中国文化或者专攻某一科学问,民国时期的大学生们和老师们,或者说学者们,大多是文理兼修,学贯古今中外的。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古诗文素养极高;辜鸿铭先生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而他的英文水平堪称大家;钱钟书考大学时英文和国文都考的是满分;胡适的文章写的很好,而他还是在美国读过博士的海归;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大学四年级时去广西做社会调查,他用这一手资料作为去英国留学的研究材料,他的英文国文同样好,后来写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融合中古文化精华,做出了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林语堂的,他写小说用英文写散文用汉语,都非常厉害。

相比于当今社会,大学老师能用英文发表论文的就没有多少,大学生用英文发表论文的就更少了。

现今的大学语言教育,《语文》不是通识教育的必修内容,而英语教学又以通过等级考试为目标,很多大学生自嘲学得是哑巴英语,就连自己的母语都忘了是什么样。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古文的阅读上:高中毕业后中国人几乎再也不读古文了,也不会读古文了,更别说读懂了,而大学以前接触的古文又是极为简单的,中国古文文化的传承就这样断层了吧?再举一个例子,竺可桢留学时学的是气象学,他研究出几千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近代的还可以找到资料,但是年代久远的气候怎么研究到呢?答案是从古文中找,试想当今的学者有几人能够办到?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和教育潮流是学贯古今,中西贯通,现在我们讲改革开放,讲向国外优秀的文化、科技、管理、思想学习,可是如果你连英文都无法运用自如,又怎么学习呢?难道是从别人翻译过来的文献吗?还有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事实是,中国的学生由于长久的应试教育没能学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精髓,就认为中国没有什么传统文化而崇尚外国文化,比如现在很严重的哈韩哈日风。

文学创作者固然有责任在于此,然而作为大学生却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其冷嘲热讽、不屑一顾,甚至连反驳、质疑、推翻的勇气都没有,何来学贯古今,何来破而立新?其次要讲的是实事求是的学风。

民国时期的学生做学问讲求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论主义。

比如钱穆的《国史大纲》,不空洞,不打号子,不扣帽子。

民国时期的文科生做论文选题很精很细,民国时期的理科生中最优秀的人用英文写论文,研究的都是世界前沿的课题。

作为一名学者,民国学者注重自身的学术诚信,注重实事求是,这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榜样。

接着要讲的是博爱尊师的情操。

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教育家,比如晏阳初,被誉为“世界平明教育之父”;比如陶行知,推行初等教育,受人尊敬。

这样的人,都是很博爱的人。

他们都有自己的优裕生活,却能为了平民教育奔走,这是拥有博爱胸怀的表现,没有博爱的胸怀,是难以坚持为大众的事业奔走的,我们现在的人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同时期的学生中,举两个最为人熟知的例子,一个是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个是毛泽东的:“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这是我们现在的看着韩剧日漫和好莱坞,想着娶白富美嫁高富帅的现代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吧?民国学生是很尊敬老师的,比如毛泽东给徐特立的祝寿信“您以前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仍是我的老师”。

现在的大学里,如果能记住老师的名字就已经很稀奇了,尊师真的很少见,或者说现在大学生的尊师是在心里的,不是表面上的。

这样真的可以吗?老师知道吗?最后要讲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学生学习态度。

一百多年前的民国,我们的大学生就在培养有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带着问题在学而不是为了考试,敢于疑问,敢于挑战。

现如今,我们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

虽然我们能做到的人很少很少,但这个少是相对于上千万的大学生来说的,我们还是有很多优秀的人的。

比如每年流传于网上的各个大学的学霸们,比如参加国际高端会议的中国学生代表们,比如我们的大学里获得奖学金的人。

前一段时间,我们还出现了刘璐这样的破解了世界性数学难题的21岁大学生。

所以,我们的希望还是不渺茫的,中国的未来还是可以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

然而我又在想:在世界学术界里,我们的大学生到底能占多大位置;在世界发展愿景中,中国学生又能获得什么定位;在未来的文学创造,文化竞争中,中国又会是什么水平;我们在为了当前的生存而看不清前路时,我们的时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思想,能带给我们什么?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变革我们的大学生是幸运的,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201321080131 李文学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1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